郝万山伤寒论病案

合集下载

43、郝万山讲《伤寒论》:少阳病主要治疗方剂

43、郝万山讲《伤寒论》:少阳病主要治疗方剂

43、郝万山讲《伤寒论》:少阳病主要治疗方剂同学们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实际上主要讲的是大柴胡汤的适应证,大柴胡汤这张方子,它是小柴胡汤去掉人参和甘草两个补的药,加了芍药、大黄和枳实所组成的。

因此方药组成来看,它毫无疑问可以治疗少阳不和兼有阳明里实,但是从《伤寒论》原文来看大柴胡汤适应证的一个很主要的临床特征,它有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

我们在上次课分析到了,这呕不止不是阳明腑实的特征,而是少阳病胆腑郁热、胆热犯胃的喜呕这个症状的加重。

心下急就是心下拘急疼痛,它也不是阳明腑实证的特征,因为阳明腑实证它的特征是腹满,腹大满不通,绕脐痛,腹满痛,它的病位在腹部,而不在心下。

不仅不在心下,阳明病篇还有“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下”这样的话,所以这里的心下拘急疼痛,我们应当看成是少阳病的小柴胡汤证的心下支结这个症状的加重。

因此我们分析它的病机是胆热伤津,津伤化燥,因燥成实,邪热和胆腑中的精汁相结,而形成的胆腑热实证。

阳明病有腑实证,那是热和阳明的糟粕相结,少阳病也有腑实证,那是热邪和胆腑的精汁相结。

阳明腑实证我们用承气汤来治疗,少阳胆腑的腑实证,我们用大柴胡汤来治疗。

这是大柴胡汤的第二个适应证。

少阳腑实证相当于我们今天在临床上大量看到的急性胆囊炎,胆道结石的急性发作,急性胰腺炎等等,而用大柴胡汤常常有很好的疗效。

除此之外,大柴胡汤还可以代替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来治疗阳明腑实证,来治疗杂病的,属于实证的腹满。

大柴胡汤还可以治疗病后发热,脉沉实的。

大柴胡汤还可以用于治疗热厥,里热已经成实的。

所以大柴胡汤在临床治疗急腹证,是一个经常用到的方子,我们上次课就谈到了。

在《伤寒论》的第104条谈到了大柴胡汤的适应证,误用辛热的泻下药后,大便虽然通了,热邪没有去,对于这种证候呢,仲景提出来用柴胡加芒硝汤来善后。

这就是我们讲义第147 页,第104 条的内容。

我们看看这条原文怎么讲,“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胸胁满”是少阳经气不利,呕吐是少阳胆火犯胃,“日晡所发潮热”这绝不是少阳病,而是阳明有实热的特征,这应当是大柴胡汤的适应证之一。

《郝万山讲伤寒论》中的36个故事

《郝万山讲伤寒论》中的36个故事

《郝万山讲伤寒论》中的36个故事故事一:过敏性哮喘-栀子豉汤故事二:胃堵-五苓散故事三:神经性呕吐-猪苓汤故事四:产后身痛-新加汤故事五:荨麻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故事八:呼吸道中毒-小柴胡汤和小陷胸汤故事九:柴胡桂枝干姜汤故事十:桂枝汤故事十一:桂枝加葛根汤故事十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故事十三:桂枝加附子汤故事十三:桂枝加芍葯汤故事十四:麻黄汤故事十五:大青龙汤宋道援老先生运用大青龙汤—失案析故事十六:大青龙汤故事十七:桃核承气汤故事十八:桃核承气汤故事十九:抵当汤故事二十:五苓散和桃核承气汤故事二十一:四逆汤加人参汤故事二十二:苓桂枣甘汤故事二十三: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故事二十四:小建中汤故事二十五:真武汤故事二十六:芍葯甘草汤故事二十七:芍葯甘草汤故事二十八:大陷胸汤腹证之一故事二十九:大陷胸汤证腹证之二故事三十:大陷胸汤腹证之三故事三十一:三仁汤故事三十二:瓜蒂散故事三十三:神经性多食症(白虎汤)故事三十四:白虎加人参汤故事三十五:手足濈然汗出证故事三十六:柴胡桂枝汤■故事一:过敏性哮喘-栀子豉汤(选自郝万山讲伤寒论)三十年前,我在东直门做住院医生。

那么,我总觉着我开的方子疗效不好,我就给领导说,我自己不看病了,我要给老大夫们抄方。

所以那个时候,东直门医院的老前辈,我都给他们抄过方。

那个时候,我有一天给宋耀志老师抄方。

有一天,来一个病人,这个病人是过敏性哮喘。

他的哮喘每年的五一节开始发作,国庆节结束不再发了。

冬天不发作,夏天发作。

那么,五一到十一这一段,急性发作的时候,就用一些西医西药来控制,用中药,急性发作呢也可以控制,但是,始终不能够让他不发作。

所以这样反覆发作大概有两、三年的历史。

找宋老看的时候,宋老说,你这个病怎么得的。

他说,嗨,别提了。

三年前,五一劳动节游行的时候,他是通县农民。

一大早,那个时候的游行,三十年前的游行是不坐车的呀,是从通县就步行到天安门广场。

一大早,没准,头天晚上十一点就开始集合,然后零点就开始走,走到天安门广场的时候,五一节有时候北京的天气是很热的,他走得又热又累又渴。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

评语
三仁汤并无泻下之功。此案服之泻下,实为三仁汤宣通三焦气机,使被寒湿浊气所遏之脾阳恢复,驱除寒湿浊邪外出所致。故泻止后而诸证愈。
医案 52
上海河豚鱼集体中毒,时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的程门雪诊之。有部分患者为真阳衰微之证,予通脉四逆汤家人尿猪胆汁。上海药房没备猪胆汁,家属自寻猪胆汁。寻得者生,没寻得者死。
原文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325)
评语
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为中医针刺治疗的一个特色,因人体为一统一整体,上下左右相对。案54为郝老师父亲的治疗验案。此法只适用于小儿,因小孩稚阴稚阳之体,脏器清灵,一拨就应。类似上病下取的疗法还有肩关节周围炎取髋关节,踝关节急性扭伤按摩腕关节,网球肘取膝关节周围穴位治疗。
评语
白通加猪胆汁汤中猪胆汁破既阴回阳,又补津血、增阴液,为不可或缺之药。故案52得之者生,无之者死。
案53为针刺调动体内之正气,将仅存之残阳暴露于外,导致阴阳离绝,故亡。
医案 54
患儿,脱肛,以手指点百会穴,数分后,肛门回缩。
医案 55
残疾人,急性腰扭伤,双上肢残缺,取其脚背压与手背腰痛点相对应压痛点。刺之。
医案 53
高龄老妇人,肺炎伴感染中毒性休克,西药用抗菌药、升压药,中药用参附汤、人参四逆汤、参附注射液,但血压不回升,脉不出,四末湿冷,末梢青紫。针刺内关,脉出。随即,脉止,呼吸停,亡。
原,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315)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
1976年,郝老师暴食后坐火车,下车住潮湿环境。次日上午高热38oC,胸至腹胀满,不吐、不恶心、不利,舌苔白厚。刘老予三仁汤加减,当晚服之而腹泻不止。泄后不觉无力,腹部不适反减。三天后不腹泻,诸证愈。

郝万山伤寒论病案

郝万山伤寒论病案

学经典记病案《伤寒论》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一、麻黄连翘赤小豆汤:①夜间荨麻疹、瘙痒、脉浮;②急性肾小球肾炎,头面浮肿、脉浮;③急性黄疸性肝炎,面黄如橘皮色、瘙痒、脉浮。

“不一定感冒表证才有脉浮”。

(刘渡舟治验)二、外散表寒,内化食滞治疗小儿发热不退,舌苔黄腻。

(郝万山治验)三、栀子豉汤治疗热邪留扰胸膈而作喘,患者每于五一而发病,十一而愈,因大渴后饮冷而致。

方以焦栀子15g淡豆豉15g(北京东直门医院宋孝至教授治验)四、柴胡桂枝甘姜汤:口渴、便溏、心情不舒(肝郁脾阳虚)五、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疗河北某化工厂毒气伤(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六、桂枝汤加葛根汤(桂枝10g芍药15g葛根30g)治颈肩肌肉紧张综合征、颈椎病效果明显。

可加祛风湿药如威灵仙10g秦艽10g,鸡血藤30g。

(郝万山)七、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小儿面白、舌质淡、发热、咳喘反复发作虽用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芦根但易反复案例一周效佳,后从未发作。

(任应秋)八、桂枝新加汤治疗产后身疼痛,生姜量应大一些,属营血不足,肌肤失养。

而气血不足,内脏失养的可用八珍汤、人参养荣汤。

(刘渡舟治验)九、小青龙汤主治的痰饮证为“咳吐大量泡沫痰,入盂化水”(寒饮射肺)。

面部胖肿,为水气盛的表现;面色黧黑为水气盛;面部色素沉着为水斑。

秋燥的咳嗽吐的白色泡沫痰,量较少。

不可久用,以防伤阴动血;缓解后以苓桂剂善后。

十、细辛不过钱之说,最早见于南宋陈承《本草别说》,现已佚失。

《证类本草》引《别说》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本草纲目》引用陈承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北京阜外医院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冶疗病窦综合征用细辛15~30g。

细辛含黄樟醚,是一种致癌的成分,故不能常用久用。

十一、汉代的度量衡与现代的换算班固《汉书·律历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70讲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70讲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70讲1、1《《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共70讲讲》》第第01讲讲《《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的的张仲景和曹操、刘备、华佗都是同时代的人物,这正是东汉末年。

这个社会背景正是战争连年不断,而且天灾连背景正是战争连年不断,而且天灾连年不断年不断的这样一个社会背景。

所以我们了解他的生卒年月,主要是了解他的生活的时代背景。

籍贯:他是什么地方的人?他是东汉南阳郡涅阳人,这个地方相当于如今的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

邓县有一个东稂镇,东稂镇的西北1.5公里左右有一个张寨村,这个张寨村在清朝的末年,北门还保存着。

这个北门上2、面有一个石头刻的匾额,上面写着“古涅阳县“。

所以由此可以证明,这个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的张寨村就是古涅阳县的县址。

张仲景就是这个地方的人。

我们在这里考察他是什么地方的人有什么作用?因为他是什么地方的人,在他所写的著作里就有方言的特征,所以我们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主要是为了读他的书,对他书中方言的精确含义能够认真的了解。

你比方说,在《伤寒论》中有许多地方谈到了“桂枝不中与之也桂枝不中与之也“,“柴胡不中与之也柴胡不中与之也“,这个“中中“和和“不中不中“直到今日,仍旧是河南地区的方言。

“中中“就就是是“可可“的意思3、,的意思,“不中不中“就是不行,就是不行,“不中与之不中与之“就是不行与就是不行与之,之,这是典型的河南当地的方言的特点。

又比方说,在《伤寒论》中这个“熬“字,我们现代的《《词源词源》》说:说:“小火小火2渐渐煮就是熬渐渐煮就是熬“,象我们现代汉语中通常所说的熬粥,熬药都是这个意思。

在《伤寒论伤寒论》》中有中有“巴豆,熬,去油巴豆,熬,去油“,,“虻虫,熬,去虻虫,熬,去翅足翅足“,,“白粉熬香白粉熬香“,,“杏仁,熬黑杏仁,熬黑“。

假如我们用今日的这个“小火渐渐煮“来解释这个“熬“的话,杏仁,小火渐渐煮怎么能4、煮黑呢?巴豆,小火渐渐煮,怎么能煮去油呢?特殊是那个白粉,就是白米粉假如加上水小火渐渐煮的话,那就煮成稀糊了,怎么能煮香呢?那我们要考察这个字的话,怎么考察?这可能是仲景当时用的一个方言。

郝万山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荨麻疹肾病黄疸

郝万山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荨麻疹肾病黄疸

郝万山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荨麻疹肾病黄疸听郝万山老师讲《伤寒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1、荨麻疹的治疗1976年春,郝万山和刘渡舟老师带着学生到唐山抚宁地区开门办学,其中有一个同学得了荨麻诊,每天到晚上痒得一夜一夜睡不着觉,找郝万山来看,郝老师那时候还年轻吧,他就开了些凉血的、燥湿的、祛风的、止痒的药,吃了三天,病情没有任何的好转,一到晚上就痒得睡不得觉,他又去找郝老师了,郝老师刚好与刘老住一个房间,那就请刘老给摸脉了。

刘老摸脉后问郝老师:你觉得这小伙子脉怎么样?郝答:这人比较瘦,脉一摸就摸到了?刘问:什么叫一摸就摸到了,你说他是不是浮脉?郝答:老师,他没感冒啊(以为只有感冒才有浮脉),因为人瘦,所以一摸就有。

刘问:没得感冒就没有浮脉啦,这小伙子什么地方痒啊?郝答:皮肤痒啊刘问:皮肤是在表还是在里啊?郝答:当然是表啊!刘答:那脉轻取即得,这就是表证啊!郝问:那表证咋治啊?刘答:发汗啊。

郝问:那用什么方子啊?刘答: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方)。

这是湿热在表啊。

于是开好了药,又问:老师,这药怎么吃啊?刘答:白天不要吃,晚上临睡前吃上,多吃点热水,喝完后盖上被子发汗。

连发三天汗,小伙子的荨麻诊算是治愈了。

2、肾病的治疗话说1976年冬,郝万山和刘渡舟老师带领学生回到了北京,一天一个中医学院的一个毕业生给郝老师去了电话:老师,我们儿科住着一个小儿肾炎的病人,这个化验的尿的指标总是不能改善,时间也比较长了,我们用西医的手段,似乎看不到很快见效的希望了,能不能找刘渡舟老师给看看,于是把孩子给带来了。

孩子的情况:头面水肿,尿的化验很糟糕。

刘老先摸了摸脉,然后再叫让郝老师摸了脉,刘问:什么脉?郝:他的脉轻轻一摸就摸到了。

刘:轻取即得,就是浮脉。

郝:那老师,浮脉怎么办啊?刘:浮脉发汗啊。

郝:他没感冒啊?(郝老师还是觉得只有感冒才有浮脉)刘:你看这小孩头面肿,脉轻取即得,头面不就是表嘛,上半身肿者发其汗嘛。

郝:老师,用什么方啊?刘: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啊郝:那发几天汗啊?刘:这个发汗时间长一点,发七天吧。

蛔厥、驱虫禁饮食、酸苦辛治蛔虫---郝万山讲伤寒论(三十四)

蛔厥、驱虫禁饮食、酸苦辛治蛔虫---郝万山讲伤寒论(三十四)

蛔厥、驱虫禁饮食、酸苦辛治蛔虫---郝万山讲伤寒论(三十四)蛔厥"蚘厥者,其人当吐蚘。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

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

其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以上是张仲景所写的蛔厥的临床特点。

他把烦的感觉解释为蛔虫闻到了饮食的香味而产生的扰动。

虽然不确定蛔虫有没有嗅觉,但作者并不认同《伤寒论》原文的说法。

毕竟蛔虫是吸收小肠内膜的营养,并不直接吃饭。

对于蛔虫的"扰动"和"得食而烦,须臾复止",作者认为这是病人"上热下寒"之后,胃肠蠕动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

关于"蛔厥证",其实一直是个谜。

有个五、六岁的儿童,得麻疹并发肺炎高烧住院,出院后却有烦躁间歇发作的情况。

西医大夫判断,这是高热以后遗留下来的脑病,给这孩子用镇静药,并没有效果。

中医大夫判断,这是高热以后伤了阴液,阴虚动风的表现。

用益阴、潜阳、镇惊的药,同样没有效果。

由于孩子已退烧,食欲正常,又无法根治烦躁,家长就把他接回了家,请老中医江先生看看。

在桃片糕拿哄孩子时,孩子就开始烦躁,拍胸脯和拍肚子,躺在地下打滚。

原来手上拿的桃片糕被扔在地上,已经脏了。

换一片新的糕,孩子就不烦躁了。

江先生对《伤寒论》原文很熟,看到这情况,符合"得食而烦,须臾复止,此非蛔厥乎?"他判断是蛔厥,就给开了乌梅汤,又加了一些驱蛔虫的药。

第二天,孩子泻下蛔虫无数,或死或活,从此烦躁不再发作。

对此,作者做了一番解读:人一看到桃片糕,唾液就开始分泌,胃肠就开始蠕动。

而这个孩子的蠕动失调,自己受不了,就开始烦。

过了一会儿,等这种特殊的蠕动状况缓解了,就可以继续吃饭。

有的病人虽然有蛔虫,却不一定有腹痛,而《伤寒论》原文也没有说。

因此我们诊断"蛔厥证",所依据的是以下两个特点:一个是有吐蛔史,一个是时烦时止,得食而烦,须臾复止。

郝万山伤寒论小故事

郝万山伤寒论小故事

郝万山伤寒论小故事哮喘-栀子豉汤(选自郝万山讲伤寒论)苓桂枣甘汤在几十年前,我们做医生的经常下乡,在乡下偶尔能够遇到这种病人,当我在第一次遇到一个病人他在主诉脐下悸动不宁的时候,他说;「大夫,我这个肚脐这个地方跳动」,我说你是自己感觉到跳动啊,还是能摸到跳动啊?他说我自己能感觉到跳动也能摸到跳动,跳得我心烦意乱。

那么我就摸一摸,这个人比较瘦,我一摸呢,摸到的是腹主动脉的搏动。

我说,这个腹主动脉都在搏动啊,只不过你比较瘦,一摸就摸到了,他说,「大夫,不是,我有时候会跳有时候不跳。

」因为他有脐下悸动,再加上舌淡,苔水滑,所以我就给他用了苓桂枣甘汤来治疗。

吃了几天药以后,他告诉我,「大夫,吃了你的药效果很好,我这不跳了」。

他自己已经没有跳动的感觉了,他说吃了药以后,小便也多,身上也不那么疲劳了,他也觉得肚脐儿不跳啦,可是我一摸呢,仍然能够摸到腹主动脉的搏动,我说这不是你的腹主动脉还能摸到跳动吗?他说可是我感觉不到跳动了啊,他自己也摸了,也能摸到跳动,但他已经感觉不到脐下悸动了。

所以,我遇到这个病例以后,我就认为,这个脐下悸动是人的组织间隙有了水液以后,它对腹主动脉传导增强的一种表现。

你看,我一开始得出这么一个结论。

可是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又遇到了一个病人,他说:「大夫,我肚脐下跳动」,我说你这个跳动有节律吗?我摸了摸看,他说我这个跳动有时候快有时候慢,有时候发作有时候不发作,而且也没有什么节律,这个人比较胖,我也摸不到腹主动脉的搏动,有一次他在跳动的时候就找我,说我这个肚脐正在跳动,结果我一摸我发现我也能摸到跳动,这个跳动只是腹直肌的不自主的跳动,可是他也是舌胖,苔水滑,小便也少,有时候下肢还肿,我也用了苓桂枣甘汤,用了一段时间呢这个症状又缓解了。

所以到目前为止我真的不知道这种脐下悸动是腹腔水液多了之后,对腹主动脉搏动的这种传导敏感的一种表现呢,还是腹部的肌肉或者内脏不自主的一种跳动不宁的现象,所以我现在反而得不出结论来了,所以我们就仍然按照《伤寒论》原文里边说的:「其人脐下悸」,它是个自觉症状。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53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53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53热入血室证、少阳病篇小结在我们讲义的少阳病篇的最后,附了热入血室证,热入血室,血室是指的什么?历代医家都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说就是指的子宫、胞宫,有人说是指的肝,有人说是指的少阳,等等。

今天一般认为血室指的就是胞宫,关于热入血室证,从《伤寒论》的原文来看,热入血室证的成因是在患外感病期间或者是太阳病,或者是阳明病,经水适来,就是正好来月经,在患外感病的时候正好来月经,或者是经水适断,就是月经刚刚干净,得了外感病。

经水刚来也好,月经刚断也好,血室比较空虚,这个时候就容易使外邪趁虚内入,化热、和血相结。

这样就形成了热入血室证。

这是它的成因。

外邪,从《伤寒论》原文来看,可以是太阳的表邪,可以是阳明的邪气,这个证候应当是女性特有的一个病症。

形成热入血室证以后,它的临床表现是什么?从《伤寒论》原文来看,并没有特别的描述出胞宫的症状,比方说月经突然中止,少腹疼痛,并没有描述出这样的症状,它所表现的却是涉及到肝经的涉及到少阳胆经的一些临床特征,所以从证候分类和治法的角度来看,一种情况是涉及到肝经的气滞血结,一种情况是涉及到少阳枢机的不利。

为什么热入血室会影响肝胆功能的失调呢?这是因为血室这个特殊的器官它的正常生理功能和肝胆疏泄功能的正常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不少妇科病像月经的失调,像不孕症等等。

有很大一部分和肝胆疏泄失调有关,也就是说和心理因素有关。

因为肝胆疏泄可以调畅情志,心理情志失调之后,容易导致月经的失调,甚至影响到不孕。

我在某一个医院出门诊,有一个30多岁,后来我知道确切的年龄,她是36岁的一个妇女,找我看病说:大夫,我这个年龄不至于绝经吧?她说,我已经有三个月没来月经了,我一摸她脉,脉非常滑,一摸中冲脉,中冲脉非常盛。

我说,你不是绝经,你是怀孕了!她一拍桌子,她说不可能,她说,我22岁结婚到现在,从来就没能够怀过孕,后来不得已,要了个小女孩。

我说怎么回事呀?她说:我丈夫,八代单传,到他这里之后,他跟我搞对像的时候就说,你一定要跟我生一个儿子,你要跟我结婚,你要不能给我生孩子的话,我们家就断子绝孙了,所以她心理压力非常大,再加上这个女的自己本身是一个心里比较脆弱的一个人,容易焦虑,容易紧张。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P11、太阴病的病变部位2、太阴病的成因3、太阴的生理4、太阴病的证候特点与分类5、太阴病的预后。

一、太阴病辨证纲要 -P4二、太阴脏虚寒证(太阴病本证) -P5三、太阴经脉气血失和证(太阴病兼变证--太阴病腹痛证)-P7四、太阴中风证(太阴病欲愈候--太阴四肢烦疼证)-P 9五、太阴病的预后–P11(一)太阴病转愈–P111、太阴中风,可以自愈。

2、太阴下利自愈证(太阴腐浊不化证)。

(二)太阴病转属阳明的辨证(太阴外薄阳明证)。

-P13(三)邪传少阴–P13概说太阴病是阴证的初期阶段,我们在讲原文之前,我们先对太阴病的大概情况做一个介绍。

1、太阴病的病变部位:脾经、脾脏、四肢主要涉及到足太阴脾经,涉及到脾脏。

三阳病涉及到内脏的病都是“腑证”。

三阳病涉及到脏腑的时候,我们讲的是太阳膀胱腑,阳明胃肠腑,少阳胆腑、三焦腑。

三阴病涉及到内脏的病都叫“脏证”。

因为三阴经脉和五脏相联系。

另外在太阴病篇,还涉及到四肢被风寒邪气所伤的证候,《伤寒论》把它称为太阴中风。

由于脾主四肢,所以我们在太阴病的病位上把四肢也列进太阴病,可见太阴病涉及到脾经、涉及到脾脏、涉及到四肢,这就是太阴病的病变部位。

2、关于太阴病的成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外寒直中太阴”。

“直中”这个词,我们在《伤寒概论》里提到过,就是外邪不经过三阳,直接侵犯三阴之脏(不是经),直接侵犯三阴之脏而发病,我们把它叫做直中。

之所以发生直中,是和内脏阳气素虚有关。

由于内脏阳气虚,所以外邪就可以直接侵犯三阴,而这种证候,病情一般比较重,尤其是少阴直中,那就更重一些。

对于“太阴直中”来说,它只不过涉及到外寒直接伤脾阳,出现了腹痛、腹满和腹泻的这种临床表现。

这是太阴病成因的一个方面,外寒直中太阴。

※另一方面是“邪由他经传来”。

哪一经的邪气容易传太阴:◎首先是太阳病,太阳之邪可传太阴,当然有的是自然传经入里的,也有的是误治以后,伤了太阴的脾阳,伤了太阴的脾气,然后太阳表邪入里。

《郝万山讲伤寒论》中的36个故事

《郝万山讲伤寒论》中的36个故事

《郝万山讲伤寒论》中的36个故事故事一:过敏性哮喘-栀子豉汤故事二:胃堵-五苓散故事三:神经性呕吐-猪苓汤故事四:产后身痛-新加汤故事五:荨麻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故事八:呼吸道中毒-小柴胡汤和小陷胸汤故事九:柴胡桂枝干姜汤故事十:桂枝汤故事十一:桂枝加葛根汤故事十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故事十三:桂枝加附子汤故事十三:桂枝加芍葯汤故事十四:麻黄汤故事十五:大青龙汤宋道援老先生运用大青龙汤—失案析故事十六:大青龙汤故事十七:桃核承气汤故事十八:桃核承气汤故事十九:抵当汤故事二十:五苓散和桃核承气汤故事二十一:四逆汤加人参汤故事二十二:苓桂枣甘汤故事二十三: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故事二十四:小建中汤故事二十五:真武汤故事二十六:芍葯甘草汤故事二十七:芍葯甘草汤故事二十八:大陷胸汤腹证之一故事二十九:大陷胸汤证腹证之二故事三十:大陷胸汤腹证之三故事三十一:三仁汤故事三十二:瓜蒂散故事三十三:神经性多食症(白虎汤)故事三十四:白虎加人参汤故事三十五:手足濈然汗出证故事三十六:柴胡桂枝汤■故事一:过敏性哮喘-栀子豉汤(选自郝万山讲伤寒论)三十年前,我在东直门做住院医生。

那么,我总觉着我开的方子疗效不好,我就给领导说,我自己不看病了,我要给老大夫们抄方。

所以那个时候,东直门医院的老前辈,我都给他们抄过方。

那个时候,我有一天给宋耀志老师抄方。

有一天,来一个病人,这个病人是过敏性哮喘。

他的哮喘每年的五一节开始发作,国庆节结束不再发了。

冬天不发作,夏天发作。

那么,五一到十一这一段,急性发作的时候,就用一些西医西药来控制,用中药,急性发作呢也可以控制,但是,始终不能够让他不发作。

所以这样反覆发作大概有两、三年的历史。

找宋老看的时候,宋老说,你这个病怎么得的。

他说,嗨,别提了。

三年前,五一劳动节游行的时候,他是通县农民。

一大早,那个时候的游行,三十年前的游行是不坐车的呀,是从通县就步行到天安门广场。

一大早,没准,头天晚上十一点就开始集合,然后零点就开始走,走到天安门广场的时候,五一节有时候北京的天气是很热的,他走得又热又累又渴。

郝万山讲《伤寒论》连载43

郝万山讲《伤寒论》连载43

郝万山讲《伤寒论》连载43第43讲阳明腑实证(3)、脾约证我们上次课以表解的方式跟大家作了三承气汤的鉴别比较,随后呢我们又跟大家学习了调胃承气汤适应证的原文,小承气汤适应证的原文,最后谈到了大承气汤适应证的一条原文,我们接着上次课往下看大承气汤适应证的原文。

请大家打开讲义111页,看倒数第二行,'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潮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这是第212条的内容。

伤寒是一个外感病,或者用过吐法,或者用过下法以后,病没有好。

这个'不解'不是指的太阳表证没解,而是指的这个病没有好。

下面见到一些什么样的症状呢,'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这就提示了有阳明里实的症状之一。

'日晡所发潮热',这个症状我们已经多次解释过了,这是阳明燥热内盛,热邪内敛,在平常情况下不能够发出来,所以平常可能不发热或者发烧比较低,在下午3点到5点的时候,古人把它叫作日晡,'所'呢是指前后左右,在日晡前后也就是申时前后,定时的发热,像江河湖海的涨潮退潮一样,所以把它叫做潮热。

就因为这个时候,阳明经的阳气最旺盛,正邪斗争最激烈,所以发烧就比较高,因为这是里热证,不存在着寒邪伤表阳,温煦失司的问题,所以它不恶寒,不仅不恶寒,还可能反恶热。

'独语如见鬼状',这就是谵语。

'若剧者,发则不识人',这正是热盛神昏的表现,或者后世温病学家所说的热陷心包的特征。

'发则不识人'是热盛神昏。

'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循衣摸床'是热盛伤津,津竭正衰,津液耗伤之后正气虚衰的一种表现,出现了一种热盛躁扰不宁的特征。

'惕而不安'是精神失养。

郝万山讲伤寒论36个经方故事之荨麻疹

郝万山讲伤寒论36个经方故事之荨麻疹

郝万山讲伤寒论36个经方故事之荨麻疹
郝万山教授在讲伤寒论第七集太阳病提纲中说道
了在关于脉浮从表论治的时候举例了一个病案,就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荨麻疹真的病案。

原讲稿转文字如下:1976年,唐山地震前夕,当然我们那个时候,并不知道7月份要发生地震了,我们那个时候是4月份吧,我和刘渡舟老师带着我们74级的同学,75级的同学到唐山地区开门诊办学,那里在唐山地区的抚宁县,然后呢,有一个同学得的是荨麻疹。

荨麻疹我们现在好多人都读荨(xun)麻疹,所以现在国家规定的读音呢,后来我就问国家的管理语言机构,我说这个字应该读荨(qian)麻疹,你们为什么改成荨(xun)麻疹?他们说了一句话,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了。

这个字原来应当读成荨(qian)麻疹,可是现在你听我们医生都读荨(xun)麻疹,而且病人也都读荨(xun)麻疹,那么既然这么多人都来走这条路,所以我们就规定读荨(xun)麻疹是对的,读荨(qian)麻疹倒有点心虚了。

我们这个同学得的是荨麻疹,每天晚上痒得一夜一夜睡不着觉,开始找我看,我就用一般的凉血的、燥湿的、袪风的、止痒的,吃了三天药,这小伙子还是一夜一夜睡不着觉,到了晚上就痒。

因为我和刘老师住一个房间,然后这个小伙子又去找我了,说老师,吃了您三付药了还是不好。

我说让老
师给看看。

让刘老师给他摸脉,刘老师给他摸脉,摸完脉之后问我说,你说这是什么脉象呀?我说,这小伙子瘦,这个脉轻轻地一摸就摸到了。

他。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按: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郝万山老师讲伤寒论,声名远扬。

其讲课旁征博引,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教学实践。

以及郝老师与刘渡舟、宋孝志、胡希恕等老一辈伤寒研究者,实践者的学习与交流经验。

郝老师讲课的医案部分颇为精彩,这部分内容对理解伤寒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根据《经典课程示范教学》的伤寒论70课时讲课录像整理总结医案部分。

医案1某,过敏性哮喘,每年五一节发作,国庆节休止。

病起于两三年前国庆节,因游行劳累后饮冷食凉所致。

现证胸闷,心烦,喘促时作,发作时需用西药喷剂控制。

宋老(宋孝志,下同)诊之,予栀子豉汤:焦山栀1克淡豆豉15克七剂。

七剂后心烦减。

后按此方服用两个半月而愈。

原文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76)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77)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

栀子豉汤主之(78)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221)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栀子豉汤主之。

(228)评语在《伤寒论》中,栀子豉汤用于治疗热扰胸膈诸证,但并未出现一喘证。

宋老抓住病人因天热游行劳累后,大汗出,饮冷食凉,热被遏胸中这一发病过程,断定此病人之喘为热扰胸膈所致。

故用栀子豉汤两味药而愈此顽疾。

宋老抓的是病机而用方,扩大了栀子豉汤的适用范围。

但从原文来看,诸条文皆有心中懊憹或胸中窒之证。

病人也有胸闷,心烦之证,只不过不是主证罢了。

此证再结合病机,用此方,终究还是以原文为基础。

医案 2某,心下痞硬数月余,不食则满闷,食则胀。

前医数用和胃降逆之品,不效。

细问之,口干,故饮水多。

但小便量少,下肢水肿。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49到52讲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49到52讲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49到52讲第49讲小柴胡汤的适应证(2)第50讲小柴胡汤的适应证(3)、少阳兼证(1)第51讲少阳兼证(2)第52讲少阳兼证(3)第49讲小柴胡汤的适应证(2)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一次课主要讲了小柴胡汤的适应症之一,第96条。

第96条讲得是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而出现的一组证候,它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主证。

如果我们要把在少阳病篇提纲证所说的口苦、咽干、目眩结合起来的话,这就是少阳病的七个主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再加上我们前面提到的脉弦细,它是少阳病的主脉。

这七个主要症状和一个主脉,我们应当把它的症状表现,把它的每个症状的病机都应当娴熟于胸中,都应当很好的掌握。

少阳枢机不利使用的治疗方剂是小柴胡汤,小柴胡汤这张方子是七个药所组成的,柴胡和黄芩,柴胡解经邪,黄芩清腑热,针对了少阳病经腑同病的第一个特点。

柴胡疏气郁,黄芩清胆热,针对了少阳病容易气郁、容易化火的第二个特点,所以柴胡和黄芩这两个药是小柴胡汤中的最主要的一组配伍。

至于半夏和生姜,它们的作用有三点,第一点这两个药都是辛味的,辛可以散,助柴胡以疏通少阳气机的郁结。

第二个功能,这两个药都是化痰、消饮、去水的,针对了少阳病三焦水道失调以后容易化饮、生痰、生水的这样病理的特点。

然后半夏和生姜还有和胃降逆止呕的作用,针对少阳病胆热最容易犯胃,胆热犯胃,胃气上逆就出现了喜呕、多呕、善呕这样的症状。

可见第二组药在治疗少阳病的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组药是人参、甘草、大枣,说它是半个理中汤也可以,说是半个四君子汤也行,在治疗发热性疾病的时候,用上三个补气的药,它的作用,一是助少阳正气以袪邪,因为我们说了少阳是个小阳,是不弱阳,少阳阳气抗邪的能力不足,所以在三个补气的药在柴胡的带领下可以助少阳正气以袪邪。

另外在《金匮要略》里、《难经》里都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样的话。

(完整word版)郝万山伤寒论讲义

(完整word版)郝万山伤寒论讲义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3)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6)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9)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 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主表例如: 浮脉 主热 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 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 112方第15篇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 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完整版)郝万山讲《伤寒论》

(完整版)郝万山讲《伤寒论》

(2)郝万山讲《伤寒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一】概说一、太阳病的成因二、太阳病的病位三、太阳病的生理太阳病概说小结四、太阳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一、太阳病的成因比较简单,常见的是风寒外袭,风寒之邪侵袭肌表,于是导致了太阳病的发生,这是常见的情况。

另外还有一种少见的情况,是少阴病,寒盛伤阳,正气抗邪,阳气就有恢复的这种倾向,阳气恢复后,祛邪达表,于是乎出现了脏邪还腑,阴病出阳的情况,那么这个情况在临床上比较少见。

[ 如果是因为阴寒邪气太过强大,那么人体是可以直接出现少阴病的情况的。

如果这股邪气被遏制,那么人体的阳气恢复,就会抗击邪气,将少阴病传经为太阳病,叫“驱邪达表”。

说的简单一些,就是利用阳气,将邪气赶回体表。

这个在中医里被称作脏邪还腑,(少阴心、肾为脏,太阳膀胱为腑)也叫做阴病出阳。

当然,不是所有少阴病都有转化为太阳病的可能,一般少阴病都是因为心肾真气衰退造成的,这种心肾真气衰退的少阴病,基本是不可能转化为太阳病的。

这里讲的比较简单,实际这种情况在出现时会比较复杂。

首先说少阴病的寒化证有两类证候,一个是以真阳衰微为主的,正气虚衰为主的,它不大可能出现脏邪还腑的问题。

另外一类是以寒盛伤阳为主,这个病证的主要矛盾方面是寒邪太盛伤了少阴的阳气。

当机体阳气来抗邪的时候,阳气恢复以后,可以把一部分邪气驱逐到太阳,让它回到太阳,这叫“驱邪达表”,这个表不是指的体表,是指的太阳,因为太阳和少阴相表里,太阳为表,少阴为里,驱邪达表的“表”是指的太阳膀胱,然后再现脏邪阴病还腑出阳的情况,出现了膀胱有热的尿血。

这种情况虽然少见,但是,对于太阳病的成因来说,它是太阳病的成因之一,所以我们在这里作简单介绍,到后面少阴病篇遇到这个原文的时候,再给大家详细讲解它的病机和临床表现。

]二、太阳病的病位主要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以及肺部的病变,没有涉及到: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腑的病变。

在《黄帝内经》里,虽然用太阳来命名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用太阳来命名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腑。

【免费下载】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

【免费下载】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保通据护过生高管产中线工资敷艺料设高试技中卷术资配,料置不试技仅卷术可要是以求指解,机决对组吊电在顶气进层设行配备继置进电不行保规空护范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总问中体题资配,料置而试时且卷,可调需保控要障试在各验最类;大管对限路设度习备内题进来到行确位调保。整机在使组管其高路在中敷正资设常料过工试程况卷中下安,与全要过,加度并强工且看作尽护下可关都能于可地管以缩路正小高常故中工障资作高料;中试对资卷于料连继试接电卷管保破口护坏处进范理行围高整,中核或资对者料定对试值某卷,些弯审异扁核常度与高固校中定对资盒图料位纸试置,.卷编保工写护况复层进杂防行设腐自备跨动与接处装地理置线,高弯尤中曲其资半要料径避试标免卷高错调等误试,高方要中案求资,技料编术试5写交卷、重底保电要。护气设管装设备线置备4高敷动调、中设作试电资技,高气料术并中课3试中且资件、卷包拒料中管试含绝试调路验线动卷试敷方槽作技设案、,术技以管来术及架避系等免统多不启项必动方要方式高案,中;为资对解料整决试套高卷启中突动语然过文停程电机中气。高课因中件此资中,料管电试壁力卷薄高电、中气接资设口料备不试进严卷行等保调问护试题装工,置作合调并理试且利技进用术行管,过线要关敷求运设电行技力高术保中。护资线装料缆置试敷做卷设到技原准术则确指:灵导交料卷叉试技时卷术,调问应试题采技,用术作金是为属指调隔发试板电人进机员行一,隔变需开压要处器在理组事;在前同发掌一生握线内图槽部纸内故资,障料强时、电,设回需备路要制须进造同行厂时外家切部出断电具习源高题高中电中资源资料,料试线试卷缆卷试敷切验设除报完从告毕而与,采相要用关进高技行中术检资资查料料和试,检卷并测主且处要了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伤寒论》真武汤:刘渡舟、胡希恕、郝万山真武汤医案

《伤寒论》真武汤:刘渡舟、胡希恕、郝万山真武汤医案

《伤寒论》真武汤:刘渡舟、胡希恕、郝万山真武汤医案真武汤证是少阴病寒化证的一个证型,其证是阳虚水泛。

真武汤是《伤寒论》重点方剂之一,经历代医家临床验证,疗效确切而被厂泛应用。

真武汤证原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目闰)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84)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16)主治:阳虚水泛证。

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

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

加减化裁:若水寒射肺而咳者,加干姜、细辛温肺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阴盛阳衰而下利甚者,去芍药之阴柔,加干姜以助温里散寒;水寒犯胃而呕者,加重生姜用量以和胃降逆,可更加吴茱萸以助温胃止呕。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附子汤与真武汤组成药物仅一味之差,均主治肾阳虚衰兼水湿泛溢之证。

不同之处:附子汤重用附、术,并伍以人参,重在温补脾阳而祛寒湿;真武汤附、术半量,更佐生姜,重在温补肾阳而散水气。

胡希恕医案:陈某,男性,41岁,1966年2月8曰初诊。

头晕、左肩背痛3个月余,经X 线摄片提示第6颈椎增生。

近症见:头晕,心悸,左肩背痛,左手拘急痛,肘上下部亦酸痛,夜尿较频,舌苔白根腻,脉沉滑。

左肩背痛,左手拘急痛,肘上下部亦酸痛,表证。

脉沉滑、舌苔白根腻,头晕,心悸,夜尿频,里虚夹饮。

综合分析:此属少阴太阴合病,寒湿痹阻,阳虚水气上犯,爲真武汤方证。

处方:茯苓12g 白芍10g生姜l0g 白术10g炮附子(先煎)6g结果:上药服3剂,头晕减,他症变化不明显。

前方加桂枝l0g,炙甘草10g,增炮附子爲10g。

服1周,肩背痛减。

继渐增附子用量至15g,服2个月诸症皆消。

有一年夏天,天气最热的时候,丰台区体育馆的一个武术教练、30多岁的一个女同志,得了美尼尔氏综合证。

暑天伤寒病,病例一,郝万山医案

暑天伤寒病,病例一,郝万山医案

暑天伤寒病,病例一,郝万山医案吴茱萸汤郝万山医案,头痛吐涎沫;北京夏季,十分炎热,西餐店推出应季冷冻食品,一小友贪食,连吞六枚“暴风雪”,当晚则从胃中不断泛吐清稀涎沫,睡至次日凌晨三时,因头痛如裂而醒,痛欲撞墙,并连及两目发胀,直到中午过后,头痛才稍减轻,但仍不断泛吐清稀涎沫。

第三日凌晨三时,头痛按时而发,如此三天,苦不堪言,遂来求治,其肝胃两寒,浊阴上逆之典型表现,实属少见,遂用吴茱萸汤;吴茱萸10克,生姜10克,人参须4克,大枣4枚,服两剂,泛吐涎沫渐少,头痛减轻,服完五剂,诸症悉愈。

事还没完,小友年少,好了伤疤忘了疼,一周之后,挡不住“暴风雪”的诱惑,又连吞了三枚,导致病情复发如旧,再用吴茱萸汤五剂痊愈。

小友称,吴茱萸汤苦辣难咽,为什么要用这么难吃的药,郝老师言,让其永远记住,任性贪凉的教训。

论;厥阴经,是六经最后一经,此经病理,相对其它五经,更是难懂,本条病例,非常典型,能真正实际的认识什么是厥阴病,其次是认识伤寒病与学习经方,这就是活教材,拿来为学习厥阴之病,提供入门路经;食寒饮冷,伤阳明之阳,则阴极而病厥,是此病理。

阳旺于阳明,阳明之腑,气主下行,胃腑伤寒,气逆不降,则相火上炎,火刑肺金,津液涌沸,则吐涎沫;阳明之阳伤,则厥阴之阴冲,太阳经气不降,则见头痛,浊阴逆冲,头上气滞壅塞,故头痛如裂,两目发胀。

吴茱萸汤,补中而培土,温寒而降逆。

胃阳回则阴不厥,胃气降则阴不冲,此即厥阴之性情。

本条医案,非常典型的伤寒厥阴病,这个医案,即能学会治病,又能预防伤寒。

本条,小友,食寒饮冷,伤阳而阴厥,头痛欲裂,此为厥阴,吴茱萸汤证。

(也为厥阳)后面,成人,食寒饮冷,伤阳而阴厥,大便脓血,此为厥阴,白头翁汤证。

(四十六条)此二方典型的厥阴之病。

厥阴之病,有虚,有不虚,此二例即是不虚,就是阳伤而阴及,阴极而病厥。

后学白头翁汤时,两例合参研究。

附论;曾看过报纸,一中年男子,暑天洗澡,是劳力过后,用冰凉之水,从头往下浇,结果发生猝死,尸验结果是心肌大面积梗死,此病例也是典型的厥阴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经典记病案《伤寒论》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一、麻黄连翘赤小豆汤:①夜间荨麻疹、瘙痒、脉浮;②急性肾小球肾炎,头面浮肿、脉浮;③急性黄疸性肝炎,面黄如橘皮色、瘙痒、脉浮。

“不一定感冒表证才有脉浮”。

(刘渡舟治验)二、外散表寒,内化食滞治疗小儿发热不退,舌苔黄腻。

(郝万山治验)三、栀子豉汤治疗热邪留扰胸膈而作喘,患者每于五一而发病,十一而愈,因大渴后饮冷而致。

方以焦栀子15g淡豆豉15g(北京东直门医院宋孝至教授治验)四、柴胡桂枝甘姜汤:口渴、便溏、心情不舒(肝郁脾阳虚)五、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疗河北某化工厂毒气伤(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六、桂枝汤加葛根汤(桂枝10g芍药15g葛根30g)治颈肩肌肉紧张综合征、颈椎病效果明显。

可加祛风湿药如威灵仙10g秦艽10g,鸡血藤30g。

(郝万山)七、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小儿面白、舌质淡、发热、咳喘反复发作虽用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芦根但易反复案例一周效佳,后从未发作。

(任应秋)八、桂枝新加汤治疗产后身疼痛,生姜量应大一些,属营血不足,肌肤失养。

而气血不足,内脏失养的可用八珍汤、人参养荣汤。

(刘渡舟治验)九、小青龙汤主治的痰饮证为“咳吐大量泡沫痰,入盂化水”(寒饮射肺)。

面部胖肿,为水气盛的表现;面色黧黑为水气盛;面部色素沉着为水斑。

秋燥的咳嗽吐的白色泡沫痰,量较少。

不可久用,以防伤阴动血;缓解后以苓桂剂善后。

十、细辛不过钱之说,最早见于南宋陈承《本草别说》,现已佚失。

《证类本草》引《别说》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本草纲目》引用陈承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北京阜外医院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冶疗病窦综合征用细辛15~30g。

细辛含黄樟醚,是一种致癌的成分,故不能常用久用。

十一、汉代的度量衡与现代的换算班固《汉书·律历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汉1斤=250克,1两=15.625克;“千二百黍实其龢,合龢之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1合=20毫升,1升=200毫升,1斗=2000毫升。

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1寸=2.3厘米,1尺=23厘米。

晋时,6铢=1分,4分=两。

麻黄汤中杏仁70枚(去皮尖)重约28克。

麻黄汤中一次治疗剂量:麻黄15克、桂枝10克、甘草5克、杏仁7克,与今天的量相近。

粳米1升约合现在的180克,半夏半升约合现在50克,五味子半升约合30克,厚朴1尺约15克。

五苓散1寸匕约5、6克重。

桃仁100粒称重30克,杏仁100粒称重40克,枳实1枚18克,附子1枚20克,大附子1枚25克,野生乌头1枚5克,甘遂末1钱匕约1~1.5克。

十二、五苓散原方剂量应为:泽泻30g 猪苓18g 白术18g 茯苓18g 桂枝12g 可用来治疗脑积水,可做成散剂,长年服用。

(郝万山)十三、胃虚水停证:胃虚水停证是由于胃气虚,水停胃中是在患太阳表证期间饮水过多。

主证:心下悸、胃脘部悸动不宁(胃阳和水邪相搏所致)、上腹部有振水声、口不渴、小便利,手足厥冷。

用茯苓甘草汤(生姜用量最多)治之。

十四、郝万山运用桃核承气汤治疗病案:1.患女,22岁,每次来月经前烦躁自己不能控制、大便干、月经不定期、色暗有块,口苦,多家医院诊断为周期性精神分裂症而治疗效果不明显。

予月经前给予桃核承气汤,经后给予益气、养血及化痰之品,调理6个月经周期而愈。

2.患者术后排气但不大便,伴烦躁如狂,予桃核承气汤一剂而愈,排出大量污浊粪便,奇臭无比。

十五、抵当汤治疗脑血管瘤,做成散剂口服半年而愈。

CT复查瘤体消失。

十六、五苓散合桃核承气汤治疗神经性膀胱或膀胱炎经抗生素治疗后后遗症等症见尿急、尿频、尿痛,少腹急结,大便干,舌质红苔黄等。

(合方治难症)十七、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

十八、补心阳用桂枝、甘草;补肾阳用附子、干姜;补脾阳用甘草、干姜。

十九、阳虚易生痰、饮、水。

二十、奔豚汤治疗: 郁火上冲用奔豚汤;水邪上冲用苓桂剂;寒气上冲用桂枝加桂汤。

廿一、水液的输布代谢正常生理功能需要:肾阳的温煦,脾阳的运化,心阳的镇摄作用来完成。

廿二、苓桂枣甘汤治脐下心动悸,无论胖瘦,不论是腹主动脉搏动,还是腹直肌跳动均效(欲作奔豚),也可治已发奔豚。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凡是见到脐下悸动或脐上悸动者,都不用白术;因白术有补气与升提的作用,为仲景的用药方法。

仲景用量:茯苓40g桂枝20g大枣5g甘草10g;甘澜水也叫劳水,科学依据无从考证。

苓桂术甘汤亦可治疗奔豚发作。

廿三、苓桂术甘汤可用来防治老年人素体慢支、心功能不全者,多在秋冬季节服药,对于预防心衰有很好的疗效。

刘渡舟常服之。

廿四、《神农本草经》云:“芍药利小便,利膀胱”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在临床上确有利水、利小便的作用。

陈慎吾老中医曾治一女病人,低烧不退、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经用清热,养阴等诸法不效,后辨为蓄水发热,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两剂而效。

廿五、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是治疗脾虚痰湿阻滞,虚中夹实的很好的方子。

胡希恕老师口诀:“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也须分;半夏半升善除满,脾虚腹胀此方真”。

现代用量:厚朴20g 生姜15g 半夏15g 党参6g甘草6g。

后世医家以为本方为“补三消七之法”治腹胀以脐周及脐下胀满为妥,“脾主大腹”。

治胃脘胀满效果不佳。

廿六、虚人外感,阴阳气血两虚,治则“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

所以虚人外感只能用小建中汤治疗,温中补虚,益气养血。

现代用量:桂枝15g甘草10g 大枣4枚芍药30g 生姜15g 饴糖50g。

(饴糖补气养血,缓急止痛,需要指出的是不能用蜂蜜、蔗糖等其他来代替)。

郝万山病案既可缓解胃脘疼痛,也可缓解肥大性脊柱炎疼痛。

廿七、协热利:下利伴有表证的发热(协热为伴有表证的发热)。

桂枝人参汤为理中汤加桂枝,治协热利“心下痞硬”。

现代用量:桂枝20g 甘草20g 白术15g 人参15g 干姜15g。

本方为里虚寒下利兼有表证之发热,应区别于葛根芩连汤的“协热利”,后者是里热下利兼有表证的发热。

廿八、肾阳虚干姜附子汤条文“躁烦”:肢体躁动不宁而不自知,撮空理线,循衣摸床。

通过干姜附子汤与四逆汤药物的比较,从药理实验来看,干姜附子汤给实验离体蛙心注射后,心脏做功频率加大,直至心脏衰竭;而注射四逆汤后的离体蛙心,心脏做功频率逐渐加大,而无心脏衰竭。

理解甘草“甘缓”含义当有三:一则药效温和;二则药效持久;三则药效发挥作用较慢。

廿九、芍药甘草汤,《朱氏集验方》又名“去杖汤”,是有其临床依据的。

清代程仲龄的《医学心悟》说本方“治腹痛如神”,“脉迟为寒加干姜,脉洪为热加黄连”。

《类聚方广义》用它来治疗“腹中挛急疼痛”,还可以治疗小儿“夜啼不止”。

另外,现代用来治疗神经痛,如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遗留神经痛;治疗高热惊厥;治疗不安腿综合征;还可以治疗溃疡病的疼痛;气管及支气管的痉挛;还可以治疗痛经;冶疗神经血管性头痛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方中白芍用量最少用30g,甘草10g。

三十、甘草干姜汤温补脾阳;桂枝甘草汤温补心阳;附子干姜汤温补肾阳;吴茱萸和生姜散肝胃寒邪。

三十一、炙甘草汤,换算成现代用量应为:生地80g 桂枝15g 阿胶10g 人参10g 生姜15g 甘草20g 麦冬15g 麻仁15g 大枣10枚。

方中清酒,在《周礼·天官·酒正》记载了三种酒都是米酒,一种是事酒,即随酿随吃,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醪糟,是给办事的人(如古代吃喇叭的、抬轿子的等)饮用的;第二种酒是白酒(更加清纯,也叫久白酒),是冬酿春成,是招待宾客的;第三种酒叫清酒,冬酿夏成,即清纯的陈米酒,是祭祀天地与祖先的。

清酒的作用,一个是养血通脉;还有行药滞,防治他药腻膈滞胃。

麻仁防治严重心脏病患者大便干结。

本方现代用于心律失常属于气血虚者效果较好。

177条炙甘草汤原文中脉结代泛指脉搏跳动不匀;而178条原文则解释为“结主邪盛,代主正虚”,后世医家疑为非仲景原文。

三十二、北京第六医院及北京海淀医院用大陷胸汤治疗消化道穿孔引起的急性腹膜炎疗效确切。

方中大黄9g 芒硝9g(分两次冲服) 甘遂3g(分两次冲服);轻症者上方做成散剂,甘遂末0.9g 大黄粉0.6g 芒硝0.3g(321胶囊),上述1天的量,分两次服。

三十三、小陷胸汤与大陷胸汤的治法比较小陷胸汤治法:清热、除痰、开结;大陷胸汤的治法:泄热、逐痰、破结。

三十四、大剂量的艾灸治疗缩阴症或缩阳症,或用温经散寒之品如吴茱萸等。

三十五、大黄煮10~15分钟泻下作用最好。

三十六、痞或痞证的鉴别方: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五苓散、桂枝加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十枣汤、大柴胡汤证。

其中后四方当视为心下痞证的类似证。

三十七、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任伤寒教研室主任陈慎吾先生在用逍遥散时,认为肝气郁结应怕凉,有温通与辛散的作用,故常弃其方中薄荷,而加桂枝,取其通阳的作用,认为比加薄荷效果好,值得我们借鉴。

郝万山治疗一些精神抑郁疾病,常用桂枝,用它既可疏肝,还可以通阳,通心阳。

三十八、《伤寒论》第一篇辨脉篇“凡脉大、浮、数、动、滑者,此名阳也,沉、涩、弱、弦、微者,此名阴也”。

以阴阳来分脉。

条文第58条以阴阳来判断预后,十分重要,应记住。

三十九、胃有热则消谷善饥。

大剂量的白虎汤治疗神经性多食症。

无汗不可用白虎,有汗不可用麻黄。

白虎加人参汤合六味地黄汤治疗糖尿病胃热盛而气津两伤,服二三个月后而停服降糖西药。

白虎加人参汤加桑螵蛸、益智仁、麦冬、五味子治疗神经性多饮多尿症(女性病人,异常口渴),服药三月痊愈。

本方亦可用来治疗尿崩症。

四十、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四十一、猪苓汤(育阴清热利水)的三大主症:小便不利,渴欲饮水,心烦不得眠。

四十二、阳明病热在上焦者,清宣郁热,治以栀子豉汤;热在中焦者,辛寒清热,治以白虎汤;热在下焦者,育阴清热利水,治以猪苓汤。

柯伯韵称为阳明病的“起手三法”。

四十三、麻子仁丸:二仁一芍小承气。

四十四、三一承气汤:即大承气汤加甘草(后世温病学家所创,包含了三个承气汤,既泄热又通便)。

小承气汤的一方二法。

四十五、哕,在《伤寒论》中是指呃逆,宋代以后即指干呕;四十六、《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阳明腑实证,“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对辨阳明燥热是否可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四十七、《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阳明经表证,“葛根浮长经表证,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四十八、茵陈蒿汤三味药必用,特别是大黄为动药,实验证实,只有这三味药同用退黄效果才最好;在临床运用时应服至黄疸消退,不要中途停药,否则易反弹。

重症者一天可服两剂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