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马尾松天然林林分结构特征分析
三峡库区3种典型森林主要组成树种的种群结构及更新
![三峡库区3种典型森林主要组成树种的种群结构及更新](https://img.taocdn.com/s3/m/e185e023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0f.png)
三峡库区3种典型森林主要组成树种的种群结构及更新王鹏程;肖文发;姚婧;张守攻;黄志霖;曾立雄;潘磊【期刊名称】《林业科学》【年(卷),期】2009(045)007【摘要】在调查群落种类组成的基础上,对三峡库区3种典型森林主要组成树种的种群结构进行分析,并推断群落的演替趋势.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森林群落乔木层优势种主要为马尾松、柏木等针叶树种,短柄袍栎、栓皮栎等落叶阔叶树种及多脉青冈、石栎等常绿阔叶树种;2)针叶群落中乔木层个体高度级频度顶点位于10~15 m,针阔混交群落与阔叶群落为5~10 m;3)阔叶群落中短柄袍栎和栓皮栎等优势种的胸径频率为逆J字型,伴生树种主要为L型或逆J字型,主要组成树种的种群结构表明优势种种群处于稳定状态;4)针阔混交群落针叶优势种的种群属于单峰型和逆J 字型的衰退类型,阔叶树种多为逐渐增长的L型或间歇性发展的多峰型;5)针叶群落优势树种胸径频率属于典型的单峰型,伴生树种为单柱型或L型;6)由主要组成树种的种群结构推断三峡库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为针叶林群落→针阔混交林群落→常绿阔叶林群落.研究结果为三峡库区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总页数】9页(P7-15)【作者】王鹏程;肖文发;姚婧;张守攻;黄志霖;曾立雄;潘磊【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武汉,43007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1;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武汉,43007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1;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42【相关文献】1.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生物量研究(Ⅰ)群落结构及主要组成树种生物量特征 [J], 杨同辉;达良俊;宋永昌;杨永川;王良衍2.小陇山油松典型树种的种群结构及更新 [J], 杨晓玲3.大兴安岭主要森林类型林分空间结构及最优树种组成 [J], 董灵波;刘兆刚;李凤日;蒋蕾4.华北亚高山3个典型森林群落的树种组成与结构研究 [J], Liang Nan;Ma Huijing;Feng Fan;Shi Chan;Yan Haibing;Yang Xiuqing5.甘肃某地区城市森林树种群落组成特征的探析 [J], 杨文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规律研究
![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规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6f296d26137ee06eef91814.png)
( Wu y i s h a n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E x p e r i me n t a l F o r e s t F a r m, Wu y i s h a n 3 5 4 3 0 0, F u j i a n, C h i n a )
好 的适应性 , 其拟合效果较好 , 能通过 卡方 检验 ; 对林分树 高与胸径曲线拟合方程进行优化 , 最 佳 回归模 型为 Y=1 . 1 4 1 x “
( R : 0 . 9 7 9 ) , 拟合 效果较好 , 树 高与胸径之 间存在正相关 关系。
关键词 : 马尾松 ; 天然次生林 ; 林 分结构 ; 直径 ; 树高 中图分类 号 : ¥ 7 9 1 . 2 4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 1 0 0 2— 7 3 5 1 ( 2 0 1 5 ) 0 3— 0 1 0 7—0 3
马 尾松 ( P i n u s m a s s o n i a n a ) 是重 要造 林 先锋 树种 , 具 有 巨大 的经 济 和生 态价 值 。福 建 省 闽北地 区具有
Ke y wo r d s : P i n u s ma s s o n i a n a; n a t u r l a s e c o n d a r y f o r e s t ; s t a n d s t r u c t u r e ; d i a me t e r ; t r e e h e i g h t
马 尾 松 天 然 次 生 林 林 分 结 构 规 律 研 究
许善 财 ( 福 建省 武 夷 山市科技 试验 林 场 , 福建 武夷山 3 5 4 3 0 0 )
摘要 :以武夷 山国家级 自然保 护区低 山石质 山区的马尾 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 象 , 对 林分结构 规律进行研 究 , 并 应用概率 分布 函数对林 分胸 径 、 树 高进行 拟合。结果表 明: 正态分布 、 We i b u l 1 分布、 B分布对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林分胸径分 布具有较
三峡库区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的组成及含量
![三峡库区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的组成及含量](https://img.taocdn.com/s3/m/97c224c4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aa.png)
三峡库区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的组成及含量
三峡库区位于中国的长江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之一。
而马尾松林是库区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之一。
土壤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而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则是评估土壤健康和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指标。
因此,了解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的组成及含量非常重要。
马尾松林土壤样本研究显示,土壤有机碳的组成主要包括两类:生物源有机碳和非生物源有机碳。
其中,生物源有机碳主要来自于植物遗物和微生物分解产生的有机物质。
而非生物源有机碳主要来自于土壤中的沉积物和矿物质,或者是由于土壤发育的微生物作用,形成了黑色腐殖质。
这两类有机碳的比例不同,但都对土壤的生物和化学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土壤中,有机碳含量通常是一个重要的指标来评估土壤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根据目前的研究,马尾松林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在0.1-6.9%之间。
然而,除了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外,有机碳的分布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不同深度的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和组成都会有所不同。
比如,较浅的土层中通常富含生物源有机碳,而较深的土层则富含非生物源有机碳。
总之,马尾松林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和组成是评估生态系统健康和碳循环的重要指标之一。
除了了解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和组成,还需要考虑土壤的深度分布和季节变化等因素,以全面了解土壤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
马尾松林不同恢复阶段林分结构和植物多样性的研究
![马尾松林不同恢复阶段林分结构和植物多样性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4a5d2e1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34.png)
马尾松林不同恢复阶段林分结构和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庞宏东;崔鸿侠;潘磊;张玲;谭本旺;王晓荣【摘要】选择3种不同恢复阶段的马尾松林地,研究其林分空间结构及植物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在空间结构上,以二阶段多度值最高,三阶段最低;高度级结构分布上,一阶段立木主要集中在低立木级别的1级和2级上,二阶段立木主要集中在中等立木级别的3级上,三阶段立木主要集中分布于3级和4级上;径阶级结构上,从一阶段到三阶段,1级、2级和3级小树呈逐渐减少的趋势,5级、6级中、大径级树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多样性分析结果也表明从一阶段到三阶段多样性指数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期刊名称】《湖北林业科技》【年(卷),期】2013(042)004【总页数】5页(P10-13,43)【关键词】马尾松;林分结构;植物多样性;秭归县【作者】庞宏东;崔鸿侠;潘磊;张玲;谭本旺;王晓荣【作者单位】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武汉430075;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武汉430075;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武汉430075;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武汉430075;秭归县林业局宜昌 443600;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武汉4300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58.5+9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湖北省广泛分布的重要用材树种,根据湖北省2010年第六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可知,马尾松天然林面积为90.55万hm2,占全省天然林面积的20.49%,蓄积量占全省天然林蓄积量的22.81%,;广泛分布于海拔100~1 500 m山地,集中分布于1 200 m以下山坡或丘陵低山[1]。
秭归县位于三峡库区内,植被以针叶林为主,其中马尾松占70%[2],由于马尾松自我更新能力强,可飞子成林,易形成先锋群落,是三峡库区重要的水土保持林。
但由于滥砍滥伐现象时有发生,使这一重要森林资源经常遭受破坏,因此对马尾松林的研究和保护显得极为重要。
林分结构和植物多样性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机制的重要指标[3],有关人为干扰对马尾松林分及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的研究已经逐渐有所报道[4-7],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恢复阶段的马尾松林分结构及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旨在为马尾松林的可持续经营、保护以及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三峡库区2种马尾松混交林土壤团聚体酶活性分布特征
![三峡库区2种马尾松混交林土壤团聚体酶活性分布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106a4df9de80d4d8d05a4f33.png)
LEI Lei1, 2, XIAO Wenfa1, 2, ZENG Lixiong1,2,∗ , HUANG Zhilin1,2, JIAN Zunji1, NI Yanyan1, LI Hui3
2 Co⁃Innovation Center for Sustainable Forestry in Southern China,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China 3 Management Department, Botanical Garden in Three Gorges, Yichang 443631, China
摘要:选取三峡库区典型马尾松杉木混交林和马尾松杉木栎类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其表层土壤( 0—10 cm) 3 种团聚体等级 ( 大团聚体( >2 mm) ,中团聚体(0.25—2 mm) ,微团聚体( <0.25 mm) ) 分布特征,团聚体 5 种水解酶活性( β⁃葡糖苷酶,酸性磷 酸酶,N⁃乙酰⁃葡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亮氨基酸氨基肽酶)和 2 种氧化还原酶活性(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以及团聚体 酶活性与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碳氮比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旨在理解不同马尾松混交林类型下土壤团聚体及其酶活性的分 布特征,为科学制定营林措施提供基础数据。 结果表明:(1) 各等级土壤团聚体分布随着粒径的增加而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 其中大团聚体所占比例最高,为 60%左右;马尾松杉木混交林的中团聚体分布比例( 39.53% ±1.65%) 显著高于马尾松杉木栎类 混交林(32.24%±2.51%) ;(2) 微团聚体 5 种水解酶活性、有机碳含量以及全氮含量最高,而大团聚体中 2 种氧化还原酶活性最 高;(3) 马尾松杉木栎类混交林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纤维二糖水解酶、亮氨基酸氨基肽酶、土壤酶活性几何平均数、土壤碳氮比 均显著高于马尾松杉木混交林;团聚体全氮含量的差异是造成上述酶活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马尾松杉木栎类混交林中栎类阔 叶树种的增加显著提高了土壤团聚体酶活性,有利于土壤养分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土壤酶活性;马尾松混交林;团聚体;土壤酶活性几何平均数
三峡库区渝东北林业状况分析
![三峡库区渝东北林业状况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4fbaed5d5bbfd0a79567356.png)
三峡库区渝东北林业状况分析摘要以三峡库区渝东北9个区县作为区划单元,选定海拔、年总辐射、太阳辐射小时等7项为指标,采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了重庆森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林业状况;统计学;聚类分析;渝东北;三峡库区AnalysisoftheThreeGorgesReservoirAreaForestryStatusintheNorthestofChongqin gWEN Chang 1HUANG Yu 2 MOU Xin-li 1 *ZHANG Ai-lin 1LIU Shu 1(1 The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llege of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Chongqing 404000; 2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llege of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AbstractThe nine counti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were chosen as the division untis,and seven projects such as altitude,the total radiation,solar radiation hours were selected as the indexes,the effect ofChongqing forest project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s studied,using statistical principles andmethods.Key wordsforestry;statistics;cluster analyse;northeast ofChongqing;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
三峡库区马尾松天然林生长规律研究
![三峡库区马尾松天然林生长规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1dbabc88bd63186bcebbc29.png)
关 键词 : 三峡 库 区, 马尾松 天 然林 , 生 长模 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图分 类 号 : ¥ 7 1 8 . 4 3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1 — 7 4 6 1 ( 2 0 1 3 ) 0 6 — 0 1 2 5 — 0 4
Gr o wt h Mo d e l o f Ma s s o n Pi n e Na t ur a l Fo r e s t s i n t he Th r e e Go r g e s Re s e r v o i r Ar e a
三 峡库 区马尾 松 天 然 林 生 长 规 律 研 究
王 威 , 党永 峰
( 国家 林 业 局 调 查 规 划设 计 院 ,北 京 1 0 0 7 1 4 )
摘 要 : 以三峡库 区马尾松 天然林生长规律 为研 究对 象 , 依 据库 区第五 、 六、 七 次连 续 3期 全 国森林 资 源清查 固定样地及样 木数 据 , 划 分地 位级 , 对 库 区马尾 松 天然 林 生长规 律 进行 探 索 。采 用 幂 函数 、 S
三峡 水库 是长 江 流 域 最 大 的水 利 工 程 , 也 是 世 界上最 大 的水 利工 程 , 在 防洪 、 发电、 航 运等 方 面发
4 4 N, 东南、 东 北 与鄂 西 交 界 , 西 南 与川 黔 接 壤 , 西
曲线 、 单 分子( Mi t s c h e r l i e h ) 式、 理 查德 ( R i c h a r d ) 模型分 别对库 区马尾松 天然 林胸 径 、 树 高、 材积、 蓄 积
生长规律进行 拟合 , 模 型通过检验 , 得 到 了理 想的 结果 , 为三峡库 区森林 资 源监 测 以及 经营 决策提供
三峡库区森林立地类型划分
![三峡库区森林立地类型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d089eee2551810a6f5248695.png)
三峡库 区处于中亚热带 , 山地地貌类型组合多样 , 导致 水 热条件重新组合 , 产生 多种 土壤类 型。成 土母 质 主要是侏 罗 系紫色砂质 岩 、 泥岩和右灰岩 , 成土过程主要 是富铝化 黄化 作 用。库区的土壤类 型主要有 紫色土、 石灰 土 、 壤、 黄 山地黄 棕
温等 。
1 )国家 自然科 学基 金项 目(0702 3906 ) 国家 “ 47 14 ,0086 ; 十一 五” 科技支撑项 目(0 6 A 0 A 34 ; 2 0 B D 3 1 )国家林业局“4 ” 目(06 4 0 98 项 2 —- O
2 ) 6。
是要强调分类 能力求 反映立地 的 自 然属 陛。 分类主导因子与林 木生长发 育高度相关性 原则 : 立地 类 型的划分不同于一般 的 自然属性分 类 , 必须依据立 地主导 因 子与林 木生长发 育的高度相关性 , 立地是基 层分类 的 中心 环
第3 9卷 第 1 2期
21 0 1年 1 2月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Vo . 9 No 1 13 . 2
De c.201 1
J URNAL OF NORT AS O S RY O HE T F RE T UNI RS T VE I Y
三峡 库 区森 林 立 地 类 型 划分
南方亚热带立地 区域 ( , Ⅶ) 包括 四川盆地周 山立地 区的 四川 盆地北缘 山地立地亚 区 ( 0 、 3 B) 四川盆地立 地 区的盆东 平行
岭谷立地亚 区( 1 ) 3 D 和川黔湘鄂 山地丘陵立地 区的川黔湘鄂 山地丘陵西部立地亚 区( 2 、 黔湘鄂 山地丘 陵东部 立地 3 A) 川 亚 区(2 。 3 B)
三峡库区汝溪河流域马尾松
![三峡库区汝溪河流域马尾松](https://img.taocdn.com/s3/m/062097fe524de518974b7d12.png)
第34卷第11期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1月V o l.34 N o.11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 e s tU n i v e r s i t y(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N o v. 2012文章编号:16739868(2012)11008807三峡库区汝溪河流域马尾松林地土壤氮素特性研究①朱小龙1,2,张丽楠2,耿养会2,冯大兰2,谢德体11.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6;2.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三峡库区森林生态保护与恢复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36摘要:以三峡库区汝溪河流域的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青冈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种林分0~20,20~40和40~60c m土层土壤氮库及相关酶活性特征,包括土壤全氮㊁铵态氮㊁硝态氮㊁微生物氮㊁蛋白酶㊁过氧化氢酶㊁脲酶和蔗糖酶.结果表明:马尾松+青冈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各土层全氮含量无显著差异;马尾松+青冈混交林林地各土层铵态氮含量分别为47.21,47.69和43.83m g/k g,显著高于马尾松纯林,分别增加了13.7%,24.8%和31.5%;与马尾松纯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混交林林地20~40,40~60c m土层的硝态氮含量提高了2.2%和3.2%,0~20,20~40c m土层的微生物氮含量提高了77.4%和60.4%.马尾松+青冈混交林林地各土层蛋白酶㊁过氧化氢酶㊁脲酶㊁蔗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马尾松纯林.因此,与马尾松纯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混交林显著提高林地内土壤酶的活性,改善土壤氮循环与供应状况.关键词:林分;马尾松纯林;马尾松+青冈混交林;酶活性;氮库中图分类号:S714.8文献标志码:A马尾松(P i n u sm a s s o n i a n a L a m b.)是我国南方山地主要的工业原料林树种,同时也是水土流失区首选的先锋造林绿化树种.由于马尾松生长快㊁繁殖容易㊁对土壤的适应性广且耐瘠薄,在三峡库区沿岸山地造林中占很大的比例,且多为纯林.但是,马尾松纯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较差[1-2],容易导致土壤肥力下降[3],林分生长衰退[4],生境恶化,病虫害频繁[5].混交林是改善人工林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6],特别是马尾松㊁杉木(C u n n i n g h a m i a l a n c e o l a t a L a m b.H o o k)与乡土阔叶树种营造针阔叶混交林,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途径[7-9],既能提高马尾松林分的抗逆性和稳定性,又能发挥林分整体功能和效益[10].我国已开展了对马尾松混交林的生态学研究[11-13],樊后保等[14]研究了马尾松纯林改造成针阔混交林后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表明混交林均改良了土壤肥力.徐小牛等[15]对马尾松和枫香同龄混交林进行了研究,认为马尾松与枫香混交林能提高林分蓄积量㊁土壤有机质㊁全N量以及速效N,P和K含量,同时也改善了林内小气候条件.刘文飞等[16]研究表明将现有的纯林改造成混交林可以提高林木对氮素的利用率和周转速率.何佩云等[17]研究表明马尾松连栽会导致土壤养分和酶活性降低.葛晓改等[18]研究了三峡库区不同林龄马尾松①收稿日期:20110605基金项目:三峡库区流域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示范研究(201004039);三峡库区常绿阔叶林重要建群种 栲树㊁小叶栲近自然经营关键技术及在库区生态屏障建设的示范研究(C S T C,2010A B1110);提升林地生产力复合经营技术研究(C S T C,2009A B1115);三峡库区森林生态保护与恢复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C S T C,2007C A1001).作者简介:朱小龙(1977),男,福建漳州人,博士,主要从事森林土壤生态学㊁树木营养学研究.通信作者:冯大兰,博士.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关系.但有关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青冈混交林土壤氮素㊁酶活性特性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分析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青冈混交林中土壤氮库及其相关酶活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忠县行政隶属于重庆市,位于三峡库区腹地,森林覆盖率达40%.境内的汝溪河流域是长江的重要支流,其沿岸的森林生态环境㊁森林氮素变化㊁森林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变化均关联着三峡水库,对涵养库区水源㊁保持水土㊁延长水库寿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对三峡库区汝溪河流域的马尾松人工纯林㊁马尾松+青冈混交林两种类型林地土壤氮素及相关酶活性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了解不同森林类型林地土壤氮素转化特性,为库区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稳定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㊁以及库还带生态环境的有效控制与整治提供理论参考.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忠县石宝寨的汝溪河回水区龙滩大桥附近(107.89-108.24ʎE ,30.37-30.76ʎN ),海拔200~250m ,坡度为20~25ʎ,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8ħ左右,年均降水量1100mm 左右,土壤为紫色土.林分概况见表1.表1 林分概况林分类型林龄/a 林分密度/(株㊃h m -2)优势树种平均胸径/c m 优势树种平均树高/m 群落物种组成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马尾松+青冈混交林2125058~13马尾松12~13青冈4~5青冈㊁马尾松小黄构㊁盐肤木㊁马桑㊁黄荆等丝茅㊁芒㊁栗褐苔草㊁淡竹叶㊁厚果崖豆腾等马尾松纯林212370109马尾松盐肤木㊁马桑㊁黄荆等丝茅㊁栗褐苔草㊁厚果崖豆藤 注:小黄构(W i k s t r o e m i am i .c r a n t h aH e m s l .)㊁盐肤木(R h u s c h i n e n s i s M i l l .)㊁马桑(C o r i a r i a n e pa l e n s i s W a l l .)㊁黄荆(V i t e xn e g u n d o L i n n .)㊁丝茅(I m p e r a t a k o e .n i g i i (R e t z .)B e a u v )㊁芒(M i s c a n t h u s s i n e n s i s Ab d e r s s )㊁栗褐苔草(C a r e x b r u n -n e a T h u n b .)㊁淡竹叶(L o p h a t h e r u m g r ac i l e B r o n g n .)㊁厚果崖豆腾(M i l l e t t i a p a c h y c a r p a B e n t h .).1.2 调查方法试验地造林前为荒岗草坡,有零星的青冈小苗.于1991年冬全面整地,1992年春大穴定植,营造马尾松混交林80h m 2,混交树种为原荒坡上的青冈,平均地径为2.0c m.马尾松造林苗木为一年生播种苗,造林密度为每667m 2167株,造林时保留原有的青冈小苗.2012年1月对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及对照马尾松纯林进行系统调查.各林分设置3个20mˑ20m 标准地,在每个标准地内,采用 S 型5点取样法(即先确定对角线的中点作为中心抽样点,再在对角线上选择四个与中心样点距离相等的点作为样点),分别在0~20,20~40和40~60c m 土层取样,每一层的土样混合均匀后取1k g 土,鲜土带回实验室后分成2份,1份过2mm 筛测定土壤微生物量氮㊁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另1份土样自然风干,测定土壤全氮含量和脲酶㊁蛋白酶㊁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土壤全氮(T N )用凯氏消煮半微量蒸馏法[19];硝态氮(N O 3-N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20];铵态氮(N H +4-N )用靛酚兰比色法[19];土壤微生物量氮(S M B N )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21];土壤酶活性参照关松荫[22]的方法测定,脲酶采用靛酚蓝比色法;蛋白酶采用茚三酮比色法;过氧化氢酶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蔗糖酶采用铜试剂比色法.1.3 数据处理采用S P S 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㊁L S D 检验(p ɤ0.05).2 结果与分析2.1 不同林分马尾松林地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变化由图1可知,0~60c m 各土层中,马尾松+青冈混交林土壤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马尾松纯林,与马尾2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 t t p ://x b b jb .s w u .c n 第34卷松纯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混交林各土层铵态氮含量分别增加13.7%,24.8%和31.5%.硝态氮含量在0~20c m 土层表现出两种林分无显著差异,而在20~60c m 各土层中,马尾松+青冈混交林较马尾松纯林分别高出2.2%,3.2%.图1 不同林分马尾松林地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变化2.2 不同林分马尾松林地土壤微生物氮和全氮的变化图2显示,在0~40c m 各土层中,不同林分马尾松林地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差异显著,马尾松+青冈混交林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是马尾松纯林相应土层的1.8倍和1.6倍,而40~60c m 土层两种林分并无显著差异.在0~60c m 各土层中,马尾松+青冈混交林土壤全氮含量略高于马尾松纯林,但均无显著差异.图2 不同林分马尾松林地土壤微生物氮和全氮变化2.3 马尾松不同林分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由图3可知,在0~60c m 各土层中,两种林分的蛋白酶㊁过氧化氢酶㊁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差异显著.结果表明,马尾松+青冈混交林3个土层的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为马尾松纯林的1.1,1.4,2和1.4,1.7和2.2倍;与马尾松纯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混交林0~60c m 各土层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高出12.4%,56.1%,35.7%和41.1%,35.5%,23.5%.2.4 不同林分马尾松林地土壤N 与相关酶活性的相关性土壤铵态氮㊁硝态氮㊁微生物氮㊁全氮含量与土壤中蛋白酶㊁过氧化氢酶㊁脲酶㊁蔗糖酶活性呈不同程度的相关[23-25].由表2可知,两种林分林地土壤全氮与蛋白酶㊁过氧化氢酶㊁脲酶㊁蔗糖酶均呈极显著相关.马尾松+青冈混交林林地土壤铵态氮与过氧化氢酶和脲酶呈极显著相关,与蛋白酶和蔗糖酶呈显著相关;而马尾松纯林林地土壤中铵态氮仅与蛋白酶呈极显著相关,与过氧化氢酶㊁脲酶㊁蔗糖酶均呈不显著相关.这说明了针叶纯林凋落物生物量少,且分解缓慢,导致土壤铵态氮的转化较慢.马尾松+青冈混交林林地土壤中硝态氮与蛋白酶㊁脲酶㊁蔗糖酶均呈极显著相关,与过氧化氢酶呈不显著相关;马尾松纯林林地土壤中硝态氮与蛋白酶㊁过氧化氢酶㊁脲酶㊁蔗糖酶均呈极显著相关.马尾松+青冈混交林林地土壤中微生物氮与蛋白酶㊁过氧化氢酶呈极显著相关,与蔗糖酶呈显著相关,与脲酶呈不显著相关;马尾松纯林林地土壤中微生物氮与蛋白酶呈极显著相关,与脲酶㊁过氧化氢酶呈显著相关,3第11期 朱小龙,等:三峡库区汝溪河流域马尾松林地土壤氮素特性研究与蔗糖酶呈不显著相关.图3不同林分马尾松林地土壤酶活性变化表2不同林型土壤N素与相关酶活性的相关性项目马尾松+青冈混交林蛋白酶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马尾松纯林蛋白酶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全氮0.596**0.568**0.842**0.915**0.532**0.830**0.923**0.824**铵态氮0.425*0.642**0.600**0.501*0.750**0.3190.3920.028硝态氮0.806**0.2680.535**0.596**0.642**0.858**0.850**0.714**微生物氮0.519**0.836**0.3670.496*0.623**0.489*0.497*0.0753结论与讨论森林土壤氮的输入主要包括凋落物的归还㊁施肥㊁大气沉降和自生固氮.凋落物的归还是生态系统土壤氮输入的主要来源,决定着土壤有机氮库的大小.彭少麟等[26]认为森林类型和植物组成对土壤有机氮库影响较大,混交林凋落物所输入到土壤中的氮多于纯林.与本研究结果相相似,马尾松+青冈混交林林地土壤全氮含量高于马尾松纯林,但二者无显著差异.土壤无机氮主要由铵态氮和硝态氮组成,其含量主要受控于矿化作用和植物吸收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3个土层中马尾松+青冈混交林林地铵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马尾松纯林;在0~20c m土层,马尾松+青冈混交林林地硝态氮含量与马尾松纯林无显著差异,而20~40c m和40~60c m土层硝态氮含量则显著高于马尾松纯林.这表明不同林分类型对氮素的调控和利用机制有所差异.与马尾松纯林相比,一方面,马尾松+青冈混交林冠层厚,叶面积指数较大,枯落物丰富和组分复杂,根系多,且相互交错分布,土壤透性好,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加快了土壤氮素循环和土壤矿化过程,与K n o e p p[27]㊁J e r a b k o v a[28]等研究结果一致;另一方面,混交林能够充分利用外界环境条件,以及树种间相互促进,有利于提高光合效率,在同一时间内积累较多的有机物质,改善林地生态环境,促进了土壤氮的循环[29].土壤微生物氮含量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密切相关,付刚等[30]研究表明,针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总量较针叶纯林提高95.87%,其中细菌数量提高了104.47%,针阔混交林林地的微生物氮含量高于针叶纯林,与本研究结果一致,王春阳[31]也得出相同的结论.这可能是马尾松+青冈混交林增加了凋落物资源的异质4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h t t p://x b b j b.s w u.c n第34卷性,为土壤存在的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所需的营养物质,进而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氮含量.土壤酶活性是评价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指标[32].蛋白酶和脲酶参与土壤氮素矿化,其活性强度常用来表征土壤氮素转化与供应强度[33];过氧化氢酶参与土壤中物质和能量转化,具有分解土壤中对植物有害的过氧化氢物的作用[34-35].本研究结果表明,在3个土层中,马尾松+青冈混交林的蛋白酶㊁脲酶㊁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马尾松纯林.与谷思玉等[36],魏振荣等[37],薛萐等[38],陆梅[39]的研究结果一致,这是因为植被物种和凋落物总量的不同,凋落物分解过程存在很大的差异[40-45],说明马尾松+青冈混交林的氮素转化与供应强度㊁微生物代谢能力和缓解微生物氧化作用对土壤生物体的破坏能力均要大于马尾松纯林.此外,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青冈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土壤氮与酶活性的相关程度不同,这表明植被类型不同,对土壤氮循环及微生物活性等的影响不同,造成土壤酶活性与养分之间的关系存在差异.由此可见,三峡库区汝溪河流域混交林(马尾松+青冈)在维持林分氮素循环㊁涵养库区水源㊁保持水土㊁延长水库寿命等方面优于马尾松纯林,为保护三峡库区汝溪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可将马尾松纯林逐步改造为马尾松+青冈混交林,既提高土壤肥力,又能防止生态环境恶化.参考文献:[1]莫江明,彭少麟,方运霆,等.鼎湖山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效氮动态的初步研究[J ].生态学报,2001,21(3):492-497.[2] 肖 洋,陈丽华,余新晓.北京密云2种人工林氮磷钾的生物循环特征[J ].中国水土保持学报,2010,8(4):45-50.[3] 杨承栋,孙启武,焦如珍,等.大青山一二代马尾松土壤性质变化与地力衰退关系的研究[J ].土壤学报,2003,40(12):267-273.[4] 樊后保,李燕燕,苏兵强,等.马尾松.阔叶树混交异龄林生物量与生产力分配格局[J ].生态学报,2006,26(8):2463-2473.[5] 刘兴平,王国红,刘向辉,等.不同林相的松针对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J ].昆虫学报,2003,46(6):720-726.[6] 孙时轩.造林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248-258.[7] 黄勤坚.培育马尾松大径材适宜松楠混交模式研究[J ].广西林业科学研究,2004,33(3):119-123.[8] 曹汉洋,陈金林.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生产力研究[J ].福建林学院学报,2000,20(2):158-161.[9] 梁建平,龙定健,曹艳云.松阔人工异龄混交林营造技术[J ].广西林业科学,1997,26(13):106-111.[10]秦兆顺.关于营造混交林的若干林学问题[J ].广东林业科技通讯,1979(1):6-7.[11]李海防,范志伟,颜培栋.不同年龄马尾松人工林水源涵养能力比较研究[J ].福建林学院报,2011,31(4):320-323.[12]张克荣,刘应迪,朱晓文,等.长沙岳麓山马尾松林的群落类型划分及物种多样性分析[J ].林业科学,2011,47(4):86-94.[13]牟新涛,李 永,李强军,等.三峡库区云阳县三种类型马尾松林微生物区系及优势种群分析Ⅱ.林地空气㊁叶面和树皮表面[J ].林业科学研究,2010,23(5):762-769.[14]刘文飞,樊后保.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生态系统的氮素循环特征[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0(6):52-58.[15]徐小牛,李宏开.马尾松枫香混交林生长及其效应研究[J ].林业科学,1997,33(5):385-393.[16]樊后保,李燕燕,黄玉梓,等.马尾松纯林改造成针阔混交林后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J ].水土保持学报,2006,20(4):77-81.[17]何佩云,谌红辉.连栽马尾松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研究[J ].浙江林业科技,2011,31(1):39-43.[18]葛晓改,肖文发,曾立雄,等.三峡库区不同林龄马尾松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关系[J ].应用生态学报,2012,23(2):445-451.[19]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第11期 朱小龙,等:三峡库区汝溪河流域马尾松林地土壤氮素特性研究6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h t t p://x b b j b.s w u.c n第34卷[20]劳家柽.土壤农化分析手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21]B R O O K E SPC,L A N D MA N A,P R U D E N G,e t a l.C h l o r o f o r m F u m i g a t i o n a n d t h eR e l e a s e o f S o i lN i t r o g e n:aR a p i dD i r e c tE x t r a c t i o n M e t h o dt o M e a s u r e M i c r o b i a lB i o m a s s N i t r o g e ni nS o i l[J].S o i lB i o l o g y a n dB i o c h e m i s t r y,1985,17(6):837-842.[22]关松荫.土壤酶及其研究方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23]邱莉萍,刘军,王益权,等.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10(3):277-280.[24]F L O C H C,C A P OW I E ZY,C R I Q U E TS.E n z y m eA c t i v i t i e s i nA p p l eO r c h a r dA g r o-E c o s y s t e m s:H o w A r eT h e y A f-f e c t e db y M a n ag e m e n t S t r a t e g y a n dS o i l P r o p e r t i e s[J].S o i l B i o l o g y a n dB i o ch e mi s t r y,2009,41(1):61-68.[25]U D AWA T T A RP,K R E M E RRJ,G A R R E T T H E,e t a l.S o i l E n z y m eA c t i v i t i e s a n dP h y s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i n aW a t e r-s h e d M a n a g e dU n d e rA g r o-F o r e s t r y a n dR o w C r o p S y s t e m s[J].A g r i c u l t u r e,E c o s y s t e msa n dE n v i r o n me n t,2008, 131(122):98-104.[26]彭少麟,刘强.森林凋落物动态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J].生态学报,2002,22(9):1534-1544.[27]K N O E P PJD.R a t e s o fN i t r o g e nM i n e r a l i z a t i o nA c r o s s a nE l e v a t i o n a n dV e g e t a t i o nG r a d i e n t i n t h e S o u t h e r nA p p a l a c h i-a n s[J].P l a n t S o i l,1998,204(2):235-24.[28]J E R A B K O V A L,P R E S C O T T C E,K I S H C HU K B E.N i t r o g e n A v a i l a b i l i t y i nS o i l a n dF o r e s tF l o o ro fC o n t r a s t i n gT y p e s o fB o r e a lM i x e d W o o dF o r e s t s[J].C a n d i a n J o u r n a l o fF o r e s tR e s e a r c h,2006,36:112-122.[29]乔玉,吴祥玉,祁翠翠.辽东山地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化学性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302-304.[30]付刚,刘增文,崔芳芳.秦岭山区典型人工林土壤酶活性㊁微生物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10):88-94.[31]王春阳,周建斌,夏志敏,等.黄土高原区不同植物凋落物搭配对土壤微生物量碳㊁氮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1,31(8):2139-2147.[32]杨万勤,王开运.森林土壤酶的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2004,40(2):152-159.[33]黄容,潘开文,王进闯,等.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区3种林型土壤氮素的比较[J].生态学报,2010,30(5):1210-1216.[34]刘金帅,李单单,陈海涛,等.海岸基干林带黑松林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0,(3):415-417.[35]许景伟,王卫东,李成.不同类型黑松混交林土壤微生物㊁酶及其与土壤养分关系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2(1):51-55.[36]谷思玉,隋跃宇.红松人工纯林㊁人工混交林和天然林几种土壤酶活性比较[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23(4):486-488,493.[37]魏振荣,刘国彬,薛萐,等.黄土丘陵区人工灌木林土壤酶特征[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8(6):86-92.[38]薛萐,刘国彬,戴全厚,等.黄土丘陵区人工灌木林对土壤微生物量演变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3):517-523.[39]陆梅,韩智亮.滇池西岸森林公园4种针叶林土壤酶活性与养分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7656-7660.[40]张蕾,王刚,夏伟,等.光照强度对三峡库区消落区土壤 水界面可溶性硅和无机氮释放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4(5):85-90.[41]李昌满.杂交茎瘤芥干物质积累和氮磷钾吸收特性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4):598-600.[42]A NSS,Z H E N GFL,Z HA N GF.S o i l Q u a l i t y D e g r a d a t i o nP r o c e s s e s aL o n g aD e f o r e s t a t i o nC h r o n o s e q u e n c e i n t h e Z i-w uL i n g A r e a,C h i n a[J].C a t e n a,2008,75:248-256.[43]唐颖,黄登海,黄慰情,等.不同耕作模式下稻田生态系统对田面水中无机态氮的消纳[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6):62-68.[44]胡 斌,段昌群.植被恢复措施对退化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及肥力的影响[J ].土壤学报,2002,39(4):604-608.[45]张 宏,张 伟,徐洪灵.川西北高寒草甸生长季土壤氮素动态[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4):583-588.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S o i lN i t r o g e n i n P i n u s m a s s o n i a n a F o r e s t s o f t h eR u x iR i v e rB a s i n i n t h eT h r e eG o r g e sR e s e r v o i rR e gi o n Z HU X i a o -l o n g 1,2, Z HA N GL i -n a n 2, G e n g Y a n g -h u i 2,F E N G D a -l a n 2, X I ED e -t i 11.S c h o o l o f R e s o u r c e s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S o u t h w e s t U n i v e r s i t y ,C h o n g q i n g 400715,C h i n a ;2.C h o n g q i n g A c a d e m y o f F o r e s t r y S c i e n c e ,C h o n g q i n g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t h eT h r e eG o r ge sA r e aF o r e s t E c o l o g y P r o t e c t i o na n dR e s t o r a t i o n ,C h o n g q i n g 400036,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a k i n g t h e P i n u sm a s s o n i a n a p u r ef o r e s t a n d t h e C y c l o b a l a n o p s i sg l a u c a O e r s t a n d P i n u sm a s s o n i a n a m i x e d f o r e s t o f th eR u x iRi v e rB a s i n i n t h eT h r e eG o r g e sR e s e r v o i rR e g i o na s t e s t o bj e c t s ,a n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w a s m a d e o f s o i l N H +4-N ,N O -3-N ,S M B Na n d t o t a l n i t r o g e n ,a n d p r o t e a s e ,c a t a l a s e ,u r e a s e a n d i n v e r t a s e a c t i v i t i e s o f t h e 0-20c m ,20-40c ma n d 40-60c ms o i l l a y e r s ,s o a s t o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t h e t w o f o r e s t t y p e s .T o t a l n i t r o g e no f t h e t h r e e l a y e r s s h o w e dn o s i g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s b e t w e e n t h e t w o s t a n d s .S o i lN H +4-No f t h em i x e d f o r e s t i n t h e 0-20c m ,20-40c ma n d 40-60c ms o i l l a y e r sw a s 47.21,47.69a n d 43.83m g /k g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h i g h e r t h a n i n t h e p u r e f o r e s t b y 13.7%,24.8%a n d 31.5%,r e s p e c t i v e -l y .C o m p a r e dw i t h t h e p u r e f o r e s t ,t h em i x e d f o r e s t i n c r e a s e d s o i l N O -3-Nb y 2.2%a n d 3.2%i n t h e 20-40c ma n d 40-60c ms o i l l a y e r s a n dS M B Nb y 77.4%a n d 60.4%i n t h e 0-20c ma n d 20-40c ms o i l l a y -e r s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E n z y m e a c t i v i t i e s o f p r o t e a s e ,c a t a l a s e ,u r e a s e a n d i n v e r t a s e o f t h e t h r e e l a y e r sw e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h i g h e r i n t h em i x e d f o r e s t t h a n i n t h e p u r e f o r e s t .I n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 a b i l i t y t o s u p p l y n i t r o g e n t o p l a n t s a n d t o i m p r o v e n i t r o g e n c y c l e a n d e n z y m e a c t i v i t i e sw a s h i g h e r i n t h e C .g l a u c a O e r s t a n d P .m a s -s o n i a n a m i x e d f o r e s t t h a n i n t h e P .m a s s o n i a n a p u r e f o r e s t .K e y wo r d s :s t a n d ;P i n u sm a s s o n i a n a p u r e f o r e s t ;C y c l o b a l a n o p s i s g l a u c a O e r s t a n d P .m a s s o n i a n a m i x e d f o r e s t ;e n z y m e a c t i v i t y ;n i t r o g e n p o o l 责任编辑 陈绍兰7第11期 朱小龙,等:三峡库区汝溪河流域马尾松林地土壤氮素特性研究8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h t t p://x b b j b.s w u.c n第34卷。
马尾松天然更新的特点及制约成林因素
![马尾松天然更新的特点及制约成林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cd4ba265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cf.png)
马尾松天然更新的特点及制约成林因素马尾松是一种常见的松树品种,主要生长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温带和寒带地区。
马尾松是一种重要的造林树种,具有天然更新的特点,可以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自我更新成林。
本文将针对马尾松天然更新的特点及制约成林因素进行详细阐述。
一、马尾松天然更新的特点1. 菌根共生马尾松树种与土壤中的真菌形成菌根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有利于树种的生长和发育。
菌根真菌可以帮助树种吸收土壤中的养分,提高树种的抗逆性,促进树种的生长。
2. 良好的散播能力马尾松的种子散布范围较广,具有良好的散播能力。
这种散布能力使得马尾松在自然环境中可以有效地扩展种群规模,促进天然更新成林。
3. 强大的竞争力马尾松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可以在自然环境中与其他植物种群进行竞争。
这种竞争力使得马尾松在天然更新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生长空间和养分资源,从而顺利形成新的林木。
4. 适应性强马尾松对土壤和气候的适应能力较强,可以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长。
这种适应性的强强使得马尾松天然更新成林的适用范围较广,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生长条件。
二、制约成林因素1. 土壤条件马尾松对土壤条件有一定的要求,比较适宜生长的土壤为深层、排水性好、疏松的灰棕土或红壤。
如果土壤条件不佳,就会影响马尾松的生长和更新,从而制约了成林的效果。
2. 地形地势马尾松对地形地势的要求也较高,它更适宜于山丘地、沟壑地和起伏不平的地形。
如果生长环境的地形地势不适宜,就会影响马尾松的生长和更新。
3.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如火灾、风灾、病虫害等都会对马尾松的天然更新产生影响,甚至会造成成林的失败。
这些自然灾害对马尾松的生长和更新构成了较大的威胁。
4. 人为干扰人为干扰也是影响马尾松天然更新成林的重要因素之一。
比如过度伐木、滥砍滥伐等行为都会对马尾松的生长和更新造成不利影响。
5. 生态环境近年来,因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这对马尾松的天然更新造成了制约,成为影响其成林的重要因素。
三峡库区上游马尾松生长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三峡库区上游马尾松生长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6b0bc21bd64783e09122b1f.png)
同海拔的生长特征及其制约因子, 为三峡库 区植被 已经被破坏 , 取而代之的是亚热带针叶林 , 以人工林 恢复和森林健康研究提供依据。
收 稿 日期 :2 1 —12 0 01—8
为主 , 树种 以马尾松 为 主 , 外还 有 阔叶林 、 此 竹林 、 灌
基金项 目:国家林业科技支撑计划 (0 6 A0 3 3 3 2 0 B 0 A0 / 1 、 业局公益项 目( 0 8 4 0 ) 2 0 B 0 A1 0 、0 6 A0 3 7 0 )林 2 0 00 1 和中国林业科 学研究院公 益基金
三 峡 库 区 上 游 马 尾 松 生 长 及 其 与 气 候 变 化 的 关 系
雷静 品 肖文发 黄 志霖 曾立雄 王 怀清。 李 良俊 。
1 中国林 业科 学研 究院林业研究所 ,北京 10 9 ; . 0 0 1
2 中国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院森 林 生 态环 境 与 保 护 研 究 所 ,北 京 10 9 ; . 庆 市 云 阳县 林 业局 , 阳 4 4 0 . 001 3重 云 0 50
早 期 研究 证 明 , 北半 球 高纬度 和 高海 拔地 区 , 在 树木 生长 主要 受 大气 温度 的影 响[ , 但一 些 研究 认
1 材 料 与 方 法
. 为, 夏季降水 比温度对树木生长 的影 响更大l ] _ 。造 11 研 究 区概 况 3 q 研 究地 点设 在涪 陵 , 陵为重 庆市 直辖 区之 一 , 涪 成这 种 结果 的原 因可 能是 把对 树木 生 长影 响 的气候
为 了进 一步研 究 马尾 松在 不 同生 境 的生长 状况 石 灰岩 土类 等 , 土 壤养 分含 量 偏 低 。该 区境 植 物 且 及其 与气 候 的关 系 , 文 试 图通 过 建 立 生长 在 不 同 以常绿 植物 为 主 。植 物 成 分 以 亚热 带 植 物 为 主 体 , 本 海拔 的马尾 松年 轮 宽 度 年表 , 析 不 同生 境 梯 度 马 亦 有 温 带 的桦 木 、 、 、 等植 物 。全 区森林 覆 盖 分 杨 柳 槭 尾 松生 长 与气候 变 化 的关 系 , 讨 马 尾 松 生长 在 不 率 2 , 探 1 地带 性 植 被 以常 绿 阔 叶林 为 主 , 生 植 被 原
三峡库区马尾松、柏木林木生长及健康经营研究
![三峡库区马尾松、柏木林木生长及健康经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4fea5f651e79b89680226f2.png)
三峡库区马尾松、柏木林木生长及健康经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生存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而三峡库区因地形复杂,物种丰富、群落多样,一直是我国乃至世界研究关注的热点地区,因此三峡库区主要树种的生长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其森林健康问题成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树木年轮气候学是以植物生理学为基础,以树木年轮生长特性为依据,研究气候对树木生长影响的程度。
本研究试图通过树木年轮学的方法,解释三峡库区主要树种生长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从森林经营的角度通过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环境因子,试图改善森林健康状况,提高森林结构多样性,增强森林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实现三峡库区森林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本研究利用库区森林资源二类清查资料和国家气象局气象网站多年历史数据,调查库区主要县市的森林虫害发生历史记录,对其森林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和分类,对虫害发生和危害等级进行了划分,并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
通过样地调查和树木年轮资料的获取,分析主要树种生长趋势,建立主要树种不同地域、不同海拔高度树木生长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模型。
通过一定的经营措施,试图通过改变林分微环境控制和改善叶蜂危害状况。
分析结果表明:1.马尾松生长不同海拔对气候的响应不同,海拔600m时,马尾松生长主要受5,6月份的降雨和5,6月份的湿度指数影响,而海拔900m时受5,6月份温度和上年11月份降雨和湿度指数影响。
2.库区中游云阳县分布上限的马尾松树轮宽度指数变化幅度大于下限,且上限树轮样本的信噪比、样本总体代表性要高于下限的。
总体来讲,上限树木的生长对环境的敏感性高于下限的。
进一步分析表明上限马尾松生长受前一年温度和降水的影响,而分布在生长下限的马尾松生长只与当年降水有关,这表明云阳分布在上限的马尾松和分布在下限的马尾松生长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不同;气候因子对分布在上限的马尾松生长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
3.运用相关函数及单年分析等树木年轮气候学方法,研究三峡库区上游马尾松径向生长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马尾松的生长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不同海拔马尾松对降雨量和气温的响应不同,海拔600 m处马尾松生长与5,6月份的降雨和湿润指数显著相关,而海拔900 m处马尾松与环境的关系相对复杂,除受当年5,6月份温度影响外,还受上年11月份湿润指数的影响,说明同一地区不同海拔梯度的马尾松对气候的响应具有不同特征。
湖北三峡大老岭自然保护区野生资源植物分类与利用
![湖北三峡大老岭自然保护区野生资源植物分类与利用](https://img.taocdn.com/s3/m/566bd456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d1.png)
湖北三峡大老岭自然保护区野生资源植物分类与利用湖北三峡大老岭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湖北省巴东县境内,是一个面积达11000多公顷的大型自然保护区。
该保护区地处三峡库区,山高水深,植被繁茂,生物资源丰富。
本文将介绍该保护区内主要的野生植物资源分类和利用情况。
一、森林植物资源1.乔木类这里的森林主要由乔木类植物组成,包括马尾松、木荷、柃木等。
马尾松是一种珍稀的濒危乔木,主要分布在大老岭自然保护区的边缘地区。
这种植物耐旱、耐寒、耐火,木材质地坚硬,可以用于建筑、制作家具等方面。
2.灌木类灌木类主要包括寒豆、秃鳞茶藨子等。
寒豆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排石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肾结石、淋巴结核等病症。
该植物在医药和保健品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3.草本类草本类植物在大老岭自然保护区内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红景天、红花薹草等具有药用价值,可以制成中药饮品,具有活血、止痛等功效。
大老岭自然保护区的藤蔓植物也很丰富,如母草、凤尾藤等,可以作为绿化植物、观赏植物使用。
大老岭自然保护区内有丰富的水生植物资源,主要包括睡莲、水葱等。
睡莲是一种美丽的水生花卉,花瓣纯白如玉,花径达20多厘米。
该植物根茎带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可以清热解毒、清热利尿,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和花卉园艺。
大老岭自然保护区还有一些具有特色的植物资源,如柠檬、蓝莓等。
柠檬是一种常见的水果,富含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质。
在该保护区内生长的柠檬质量优良,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和日化产品等领域。
蓝莓是一种高营养的水果,富含花青素和维生素B,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等功效,被视为健康食品。
湖北三峡大老岭自然保护区内有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包括森林植物、水生植物和特色植物。
这些植物不仅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
应加强对这些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峡库区典型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分配格局研究
![三峡库区典型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分配格局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28d4d8d83d049649b6658a0.png)
三峡 库区的马尾松 林碳储量偏低 。因此 , 对三峡库 区的马尾松 林进行合理 的经 营管理 , 可能增加其 固碳能力。
Pi s m a s ni a Fo e tEc s s e n t e nu s o an r s o y t m i h
Th e r e s r or Ar a r e Go g sRe e v i e
XUE e — e P ip i’ L n IBi W ANG - a Yih o FENG —a Da l n ZHU a -o g Xio ln L Bi U n
关键 词 : 三峡 库 区 ; 尾 松 ; 马 生物 量 ; 储 量 碳
中图分类号 :7 12 8 ¥9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3— 5 8 2 1 ) 6 0 2一 6 10 50 (0 1 0 —06 O
A t y o r o t r g srb to te n ft p c l S ud fCa b n S o a e Diti u in Pat r s o y ia
第3 2卷 第 6期 2 1 年 1 01 2月
四 川 林 业 科 技
J un lo ih a oetyS in e a dT c n lg o ra fSc u n F rsr ce c n e h ooy
V0 . 1 32. No. 6
Dc e ., 2 1 01
三 峡库 区典 型 马尾 松 林 生态 系统碳 分 配格 局研 究
薛沛沛 , 彬 王轶 浩 , 李 , 冯大兰 , 朱小龙 , 斌 卢
(. 1 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 三峡库 区森林保护与恢复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 重庆 4 0 3 ; 006
三峡库区云阳县三种类型马尾松林微生物区系及优势种群分析 Ⅰ.林地土壤细菌、芽孢杆菌和真菌
![三峡库区云阳县三种类型马尾松林微生物区系及优势种群分析 Ⅰ.林地土壤细菌、芽孢杆菌和真菌](https://img.taocdn.com/s3/m/c7909aabb0717fd5360cdc7c.png)
比例最高 ( 近熟龄天然林 >人工林 >中龄天然林 ) 优势种 群近熟龄 天然林为 芽孢杆菌 , 3 .4 ; , 占 9 7 % 人工林 为假单 胞菌 , 3 .6 ; 占 7 2 % 中龄天然林 为蜡状芽孢杆菌 , 4 9 % 。三种林地类型土壤的芽孢杆菌在不 同季节都 以蜡状芽 占2 .1 孢杆菌 ( 2 %~ 4 % ) 占 0 9 和芽孢杆菌科 ( aiaee 一种 ( B clca ) l 种名 未定 ) 为优势种 群。三种林地 类型土壤 真菌优势种 群在秋季所 占比例最高 , 且人工林 >近熟龄天然林 >中龄天然林 ; 优势种群数量 及所 占比例人 工林 为核盘菌 ( c — Sl e rt i sl oou ,30 % , o n e trm)3 .8 近熟 龄 天然 林 为核 盘 菌 , 1 7 , ia e ri 3 . % 中龄天 然林 为 瓦克 青 霉 ( eilu as a i , P n iim w k ni cl m )
牟 新 涛 李 永 李 强军 郭 民伟 朴 春 根 , , , ,
( .中 国林 业科 学研 究 院森 林 生 态 环境 与保 护 研 究 所 , 京 1 北 2 .重庆 市 云 阳县 林业 局 , 庆 云 阳 重 440) 0 50 10 9 同类 型 林 地 土 壤 微 生 物 区 系及 其 季 节 变 化 , 三 峡 库 区云 阳 县 马 尾 松 近 熟 龄 天 然 林 、 对 中龄 天
2 5.1 5% 。
关键词 : 土壤 细菌 ; 壤 真 菌 ; 尾 松 ; 势 种 群 土 马 优 中 图分 类 号 :7 12 8 s9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马尾松天然纯林林分生长与结构特征
![马尾松天然纯林林分生长与结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6b062c24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32.png)
马尾松天然纯林林分生长与结构特征
谭著明;匡樟青
【期刊名称】《湖南林业科技》
【年(卷),期】1996(023)001
【摘要】用林分解析方法获得马尾松天然纯林林分标准地资料,研究了14年生马尾松天然林的林分结构和生长、分化规律。
结果表明,林分个体间竞争激烈,林分结构不良,小径级林木比例过大。
个体差异大,最大者为最小者的32.2倍,被压木严重畸形,存在明显枯损现象,枯损率达13.76%。
有限营养空间内容纳超量个体,限制了林分生长的潜力。
生长过程分析表明,林分4-6年间个体竞争特别激烈,因而也是施行密度调控技术的关键时期。
【总页数】7页(P19-25)
【作者】谭著明;匡樟青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91.248
【相关文献】
1.黄土高原油松天然纯林结构特征的研究 [J], 李远发;叶绍明;王宏翔;胡艳波;赵中华;惠刚盈
2.沙地樟子松天然纯林的结构特征 [J], 刘灵;胡艳波;王千雪;王宏翔;张吉利;王春来;赵中华
3.不同营林措施对黔中马尾松天然\r次生纯林生物量的影响 [J], 王科;戚玉娇;谭伟
4.近自然经营间伐对黔中马尾松天然次生纯林生长的初期效应 [J], 王科;谭伟;戚玉娇
5.近自然经营间伐对黔中马尾松天然次生纯林生长的初期效应 [J], 王科; 谭伟; 戚玉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峡库区万州区马尾松低效林改造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三峡库区万州区马尾松低效林改造对土壤养分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c0f650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36.png)
三峡库区万州区马尾松低效林改造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冯大兰;陈道静;李彬;孟祥江;徐卓;朱小龙【摘要】为了探讨三峡库区万州区新田国有林场马尾松近熟林低效林改造的效果,试验设置了常规抚育间伐、近自然经营、林下清理和原始状态(对照)4种处理,研究各种低效林改造措施对马尾松林地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pH值和全钾逐渐上升,但变化很小,而且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呈显著减小的趋势,0~20 cm,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土层;全磷各土层之间无显著差异.在低效林改造措施中,常规抚育间伐有利于枯枝落叶中磷素的分解与转移,近自然经营促进了钾素的释放,林下清理提高了有机质、氮素的转化与分解.三峡库区万州区马尾松林地土壤有效氮磷钾的分布主要在表层土壤.%Four management patterns of conventional intermediate cutting, nearly natural management, cleaning under forest and CK were tested to study the effect on soil nutrients of low efficient P. massoniana forest in Wanzhou District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H and total K content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gradually rose with depth increase of soil layer, but the change wasa little. There was no obvious difference in pH and total K between different treatments. The organic matter, total N, alkaline hydrolyze N, available P, and rapidly available K content in soil sample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significantly reduced with depth increase of soil layer. The organic matter, alkaline hydrolyze N, total N, available P and rapidly available K content in soil layer with 0 ~ 20 cm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soil layers,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difference in total P content between different soil layers. The conventional intermediate cutting pattern was beneficial to P decomposition and transfer from dry branches and fallen leaves. The nearly natural management pattern could promote K release. The cleaning under forest pattern could improve transformation and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 and nitrogen.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of pH, N, P and K is the important measure to effectively manage P. massoniana forest in Wanzhou District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during P. massoniana growth because of the available N, P and K content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surface soil.【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04【总页数】6页(P121-126)【关键词】马尾松;低效林改造;三峡库区;土壤养分【作者】冯大兰;陈道静;李彬;孟祥江;徐卓;朱小龙【作者单位】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重庆三峡库区森林生态保护与恢复市级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36;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重庆三峡库区森林生态保护与恢复市级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36;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重庆三峡库区森林生态保护与恢复市级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36;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重庆三峡库区森林生态保护与恢复市级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36;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重庆三峡库区森林生态保护与恢复市级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36;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重庆三峡库区森林生态保护与恢复市级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36;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6;S791.248森林土壤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是林木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其肥力特征影响并控制着林木的生产力状态[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图分 类 号 : s 7 5 8 . 5 文献标识码 : A
林业科学研究
Fo r e s t Re s e a r c h
2 0 1 5 , 2 8 ( 5 ) : 6 8 1 ~ 6 8 5
文章 编 号 : 1 0 0 1 - 1 4 9 8 ( 2 0 1 5 ) 0 5 - 0 6 8 1 4 3 5
三 峡 库 区 马 尾 松 天 然 林 林 分 结 构 特 征 分 析
c i e s c o mp o s i t i o n a n d n a t u r a l r e g e ne r a t i o n.Th e s t a n d s t r u c t u r e c h 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o f P. ma s s o ni an a we r e a n a l y z e d u s i n g s p a t i a l s t r u c t ur e a n d n o n- s p a t i a l s t r u c t ur e i n d i c t o r s s u c h a s u n i f o r m a n g l e i n d e x,mi n g l i n g,n e i g h b o r h o o d c o mp a is r o n a n d di a me t e r d i s t ib r u t i o n.Th e r e s u l t s s ho we d t ha t t h e s p e c i e s n u mbe r wa s a b u n d a n t .Th e r e we r e 1 1 7 v a s c u l a r p l a n t s p e c i e s i n t h e s t a n d。Th e s t a n d n a t ur a l r e g e n e r a t i o n wa s g o o d,a n d t h e r e g e ne r a t i o n n u mb e r wa s 5 2 2 1 p e r h e c t a r e i n c l ud i ng 2 4 s p e c i e s .a nd t he n u mbe r o f s e e d l i ng s wh i c h we r e l o we r t ha n 1 0 0 c m a c c o u n t e d f 0 r 48 . 9% o f t h e t o t a l n u mb e r o f r e g e n e r a t i o n t r e e s .Th e t r e e n u mb e r d e c r e a s e d wi t h i n c r e a s i n g d i a me t e r ,a n d t h e f e a t u r e o f s t a n d d i a me t e r d i s t ib r u t i o n f o l l o we d a t y pi c a l u n e v e n—a g e d f o r e s t c h a r a c t e r . e s t a n d me a n a n g e l i n d e x wa s 0. 5 0 8.a n d t h e pa t —
t h e u n d i s t u r b e d P .1 n A x s s o n i a n a n a t u r a l f o r e s t w a s s e l e c t e d i n t h e T h r e e G o r g e s R e s e r v o i r Ar e a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s p e
T A NG Wa n - pe n g ,P AN L e i ,CUI Ho n g。 x i a , P ANG Ho n g— d o n g ,WA NG Xi a o — r o n g ( 1 . B e i j i n g F o r e s t r y U 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3 ,C h i n a ; 2 . H u b e i A c a d e my o f F o r e s t y,b e i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I n o r d e r t o pr o v i d e a t h e o r e t i c a l b a s i s f o r s c i e n t i f i c ma n a g e me n t o f Pi nu s ma s s o n i a n a s e c o n da r y f o r e s t ,
径增 大 , 林木株数逐 渐减少 , 呈典 型异龄林 直径分 布特征 。林 分平 均角尺度 为 0 . 5 0 8 , 林 木整体 分布格局 属随机分 布; 林分平均混交度 为 0 . 6 0, 整体处于 中度 以上混交 ; 林分平均大小 比数为 0 . 5 0, 大部分林木个 体分化程度较 高 , 处
唐 万 鹏 ,潘 磊 ,崔 鸿 侠 ,庞 宏 东 ,王 晓荣
( 1 . 北京林业大学 , 北京 1 0 0 0 8 3 ; 2 . 湖北 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5 )
摘要: 以三峡库 区无 干扰马尾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 , 调查 了群落物种组成和天然更新状况 , 并选择角尺度 、 混交度 和 大小 比数 3个 空间结构参数及直径分布 等非 空间结构参数 , 对马尾松天然林林分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 为马尾松次生 林 的科 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结果表 明 : 研究地 区马尾松群落物种 数量丰 富 , 共 出现维管 束植物 1 1 7种 , 林下 天然更 新状况 良好 , 共有树种 2 4种 , 数量达 5 2 2 1株 ・ h m~, 其 中高度小 于 1 0 0 c m 的幼苗 占 4 8 . 9 % 。林 分随着直
An a l y s i s o n S t r u c t u r e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Hn u s ma s s o n i a n a Na t u r a l
Fo r e s t i n t h e Thr e e Go r g e s Re s e r v o i r Ar e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