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导论课后大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老病死
摘要:常常听到过一句话,人从一生下来就已经被判了死刑,只是缓期的而已,并且缓期的期限不同罢了!!想想也是,你总有一死。这是生物科学里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本文主要针对生命的价值以及人们对生老病死的不同见解。
关键词:生命,价值,迷信,科学
(概述)
我们人类经历了千年的衍变到现在这种状况,因该说是还算不错的的一种进化由低级到高级,由低等到高等。但有一点似乎是我们都无法改变的,那就是我们不管怎么进化,不管怎么升级,我们都无法摆脱死亡这个残酷的现实。这似乎是千百年来都无法改变的一个科学现实。但我们人类确一直在心理上去逃避这么一个不能改变的现实。应为害怕,因为不想。是啊!好死不如赖活着啊!!
那么作为科学的支持者或者可以说是科学的研究者的我们,又该怎样去面对这么一个科学但又残酷的现实呢?怎么说这都应该是一个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诚然我们能够很好的认识到生老病死这么一个事实。我们也能很好的用科学的方法去解释它。但我们真的能够用理性的思维去接受这个事实吗?
显然,即便是建立在这么好的一种科学精神上,我们大部分人也是很难去坦然面对它的……我们也会为某些不能改变的事实而忧心忡忡!我们害怕生病,我们害怕生病带给我们死亡!那么对于那些不懂科学,一味迷信的人们来说,他们那不是更加难以面对这个现实呢?他们不相信人一定会死,相反,他们总会觉得总会有那么一种方法让人长生不老。所以他们一直在祈祷,他们一直在尝试,他们一直在迷信……
人类在进步,科学在发展。我们终于会有一天会让所有人明白人生来就注定要死亡的这么一个科学现实。到那时候,人们是否还像现在这样去一味逃避呢?人们是否会有勇气去面对这一切呢?若是心理上的缺陷,我个人认为,不管是怎么样的一种科学发展,不管如何让人们认识到这么一个问题,人们都会是无法接受这么一种现实的。即便是有科学作为一种很好的说明,都将是很难达到所需要达到的成效的。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分析这么一个关于生老病死的问题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生命的本质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首先从生命的本质谈起。
我们首先要很好的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能活着?我们靠什么活着?深刻理解这些问题,就是在深刻的去探讨生命的本质。
具体谈谈生命本质吧!
生命本质,体育哲学生命观的基本范畴。生命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是从非生命物质发展来的,是自然界物质长期演化的产物。生命的存在方式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大类。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概括了从最简单的生命到人类生命生
命的根本特征,给生命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质、核酸和酶三类生命分子的复合体。生命的本质是蛋白体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对立统一和矛盾运动。生命过程,就是蛋白体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自我调节的过程。蛋白体的同化与异化和不停地跟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是生命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根本动力。蛋白体内部的同化和异化、遗传与变异的矛盾运动,即新陈代谢、自我繁衍是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从更“自然科学”的角度说:生命的本质在于,①新陈代谢,②繁殖,③繁殖差异化及其可累加性。
解释一下③,自然界中,也有一些物理化学现象,可以解释为“复制”,但它们和生物繁殖的区别是:它们的复制无法保留和累积。(1)
二、人们的价值实现
人活在世上总会有各自不同的想法,包括各自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的东西。在充分认识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后,我们似乎也应该对人生的价值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定义,应该说是建立在良好的认知基础上的一种好的理解!那么我们的价值怎样去实现呢?又是一个思考题……
那么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人生的价值吧!
(一)人的价值的含义
谈到人的价值,首先有必要弄清楚“价值”概念的含义。所谓价值是指主体的需要与客体之间的特定关系。马克思曾指出“'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从“价值”这个范畴本身的产生来说,它是马克思从社会经济活动中概括出来的,但是在这里已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范畴。显然,价值这个范畴所表征的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由此进一步引申,人的价值也就是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关系。
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是不同的。首先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一般物只能作为满足需要的客体而存在着,并不能成为主体,而人则不同,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人作为客体,可以创造物质和精神产品,提供服务,以满足他人或社会的需要;人作为主体,要消费和享受一定的物质和精神产品,而这必须从自己之外的客观事物中得到满足,从他人或社会那里得到满足。其次,物的价值是用它的属性和功能来满足主体的需要,物的属性和功能是自然界的产物或人劳动创造的,它的意义只在于满足人的需要。而人的价值则在于人以自身的能动的创造性活动来满足自身及他人,社会的需要。可见人的价值是一种创造价值的价值,是任何物的价值所无法比拟的。毛泽东说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人之贵就贵在能够创造价值。因此,从人的价值具有二重性、具有创造性的特点上来具体理解人的价值的含义,那么,所谓人的价值就是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需要同价值客体的人的一种关系,即价值客体的人对于价值主体的人的需要的肯定或否定关系。就是说,某个人的价值,在于他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其他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人类的价值,就在于它满足自身需要的程度。
需要指出的是,把人的价值评价等同志人的价值本身,是不正确的。有人说:“人的价值就在于人本身”这是离开社会联系的抽象的人性论。“人本身”这术语在马克思还未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影响的时候,曾经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使用过“人的根本是人本身”,这时期的马克思还是采用费尔巴哈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观点所说的人,还是费尔
巴哈超现实、超社会、纯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人。只是到了《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才对人的本质作出了科学的规定,从而彻底清算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如果坚持“
人的价值就在于人自身”。其实质是恢复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观点。而只从孤立的个人的本身引出人的价值,在现实中不存在的。因为孤立的个人,如不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他就不可能同时作为主体和客体,也就不会发生自身的生活对他自己具有什么价值的问题。因此个人价值是由个人对社会所作的贡献来衡量的,不可能有什么只存在于个人自身的价值。(2)
三、关于迷信的心理
迷信是当今社会普遍反对的一种东西,但现实社会中却还是不乏那些崇尚迷信而对科学质疑的人!总是用迷信的手段去解决一些看似用科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恰巧某些时候又能得到一定的效果,这种现象造成了两方面的后果,一方面是他们对迷信更加地热衷,另一方面那就是他们对科学的怀疑就更加显得理所应当了!那么我们面对迷信究竟又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态?同时,我们又该如何去对待各种迷信的事物呢?
先认识一下迷信吧!
迷信,superstitious,对某一些事物迷惘而不知其究竟,但又盲目地相信其说。Encarta 百科全书上对迷信的定义是:非理性地相信某种行为或仪规具有神奇的效力。
“迷信”的含义更多的倾向于“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因此,理论上,人类对任何事物都可能存在着“迷信”的观念,即使是在科学领域,同样存在着“科学迷信”。但科学与迷信、信仰或宗教有着重要区别。科学在本质上要求怀疑主义,并在实践中公开倡导怀疑主义。怀疑主义要求分析型思维以及批评型思维,要求怀疑一切,即不相信任何未经证实的事物。对已经证实的事物,也要怀疑其时空的局限性及观察的准确性。未经证实的理论称作假说或猜想,而假说或猜想完全有可能被证明是錯誤的。錯誤的假说或猜想必须被抛弃。(3)
四、科学的作用与本质
同迷信相对的,那自然就是科学了。怎么说呢,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能解释的问题越来越多,与此同时,科学能解决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多。所以我们有必要相信,我们今后一定要建立以科学为主体的社会,那时我们对科学的认识和了解都将会达到另外一个层次了。我们就有必要研究研究科学的作用与本质。从而对我们的生来病死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有一个比较好的面对!
科学的精神价值
科学第三个方面的价值来自它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永远保持开放的头脑和对任何事物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和怀疑的精神。探索大自然的规律是对人类理性能力的最严峻考验,在预言将会发生的事件方面为了避免犯错误,科学家必须排除种种假象,将自己的理论建立在严密逻辑的基础上。科学方法是建立在这样的原理的基础上的:观察实验是判断一项科学发现是否被证实的标准,这是科学方法中最根本的原则。当然,它的适用范围也是有严格限制的。比如,“如果我做这件事,将会发生什么?”这类问题是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来检验的,而类似“我应该做这件事吗?”或“这件事有什么价值?”这样的问题,就不能采用这种原则。当然,一个命题不属于科学命题,并不意味着它无意义、不重要或错误,只是说它无法通过科学手段来解决。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这类问题往往是最重要的。因为在做出任何决定和采取行动之前,总是涉及到“是否应该”这类问题。也许有人会说,“的确,你认识到什么事情将会发生,然后你决定是否要它发生。”但是,这不是科学家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步骤。“当你可以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