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档案
• 指保存在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档和 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民国档及现存台湾的 部分清档。 • 民国档包括中央档和地方档两类。 • 前者保存在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 后者保存在各省、市、县相应档案馆。
清档中的气候资料
• 各地上报的雨量观测,包括晴雨录、雨 雪分寸、重要河段志桩的水位记录等。 • 各地灾害奏折,其中与气候影响有关的 清档内容主要有各地粮价、收成分数、 饥民人数等。 • 多渠道资料来源基本制约了地方官吏肆 意欺瞒的可能性,资料总体上可靠。
中国日记的源流
• 日记文学起源很早,究从何时算起诸家 说法不同: • 有的认为源于南朝刘宋鲍照的《大靁 书》。 • 有的认为始于王羲之《兰亭记》。 • 更有的认为东汉马笃伯的《封禅仪记》 导日记先河。
• 但较可靠的看法是,日记之风应源起于 唐朝。 • 其中李翱的《来南录》是现存最早的日 记篇章。 • 此外,较著名的有韦齐休的《云南行 记》,已亡佚。 • 但《宋史·艺文志》《崇文总目》《通 志·艺文略》都有著录,这说明当时是有 影响的著作。
夏至殷商时期的气候
• 《夏小正》中所见夏末淮河中游地区气 候冷暖。 • 殷商动物群与甲骨文所见的商代气候冷 暖。
《夏小正》
• 《夏小正》所列星象所处时期比《礼 记·月令》更古老。 • 岁差原理:地球的自转轴在外力的作用 下会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地球上所 见恒星位置的变化。 • 据岁差原理推算,《礼记·月令》中所载 星象出现时间应在春秋前后。
• 广陵城不同于广陵故城。 • 汉时广陵城约在今扬州,而三国、西晋 时期的广陵城约在今淮阴。 • 此处之广陵故城即应当今扬州。 • 如佚失一“故”字则大不相同,可见校 勘之重要,版本、目录学之重要。
地方志源流
• 内容起源于先秦,是先人对自己家园、 国土的认识和记录的需求促使这一属性 的文献出现。 • 郡国之书:《陈留耆旧》、《汝南先 贤》、《会稽典录》。 • 图经:出现很早,东汉巴郡太守但望的 奏疏中有“谨案巴郡图经”之语。
地 轴 的 进 动 及 其 周 期
北极星的变迁
• 随着地轴指向改变,“极星”也会改变。 • 公元前3000年,天龙座右枢星 (Thuban) 是当时的“北极星”。现在的极星─北 极星 (Polaris) 与地轴之间相距1度。 • 到公元13600年,明亮的织女星将是当时 的极星。 • 地轴的延伸线在天空画出一个圆圈,各 时期的极星基本上是距地轴最近的亮星。
历史气候资料分类
• • • • 官私文献中的气候资料和问题 地方志中的气候资料和问题 档案中的气候资料和问题 日记中的气候资料和问题
正史
• 班固撰《汉书》,立《五行志》,记录 灾异并附应人事,就是希望知道天人之 间的关系。 • 因此,国用是否有度,人政是否失道, 灾异的发生成了一个检验的尺度。 • 正是这个指导思想,使得历代编修的正 史中出现了相应的五行志,记录前代灾 异发生的状况,以示警告。
• 北魏政权从平城迁都洛阳,处于该时期 第二个寒冷事件高峰的前沿。 • 青藏高原上吐蕃政权的崛起与隋唐之初 气温转暖几乎同步,而衰弱则与唐后期 寒冷时间上相似。 • 这些并非仅仅历史巧合,但有待于详细 地研究,而不是简单地时间对比。 • 如气候变化与历史上游牧民族的兴衰间 的关系,并非简单地函数关系。
• 而这种调整有时会引起社会的混乱。 • 如旱灾、瘟疫、游牧民族大举南下等。 • 从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地区出发,探讨 那些对气候变化响应强烈的地区。 • 如,气候偏寒或寒冷事件对北南双方的 影响不同: • 北方,存在“死冬”,影响小,可能引 起的社会变化也小。
• 南方,如长江流域亚热带作物的影响较 大,柑桔冻死,河湖结冰,生长季缩短, 双季稻失败等。 • 又如气候转旱或持续旱灾对农牧过渡地 带影响很大。 • 耕作农业出现很大困难,可能激化社会 矛盾,甚至导致社会结构瓦解。
• 翁同龢的《翁文恭公日记》,吴汝纶的 《桐城吴先生日记》,王闿运的《湘绮 楼日记》,孙宝瑄的《忘山庐日记》等。 • 以上这些都为日记巨作,少则数十万字, 多则二百余万字,数十年如一日。
竺可桢气候分期
• • • • •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考古时期 物侯时期 方志时期 仪器观测时期
• 这可能与当时有较充足的降水,河水水 位较高有关。 • 前仰韶文化开始的时间正是全新世大暖 期的发端,气候条件转向温暖和湿润。 • 联系到上述文化发展上的特点,很可能 这些特点的出现是基于气候条件的转变。 • 因为原始农业是一种自然农业,它的兴 衰在很大程度上与自然环境变化有关。
仰韶文化
• 仰韶文化所处的时期是黄河流域文化大 发展的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农业生产水平进一步发展,多处遗址中 都有粮食作物种壳和种子的发现,并在 许多遗址中发现较大储粮窖和窖藏粮食。 • 遗址面积增大,堆积厚度厚。数万到数 十万平方米的遗址不少见。最厚达7米, 表明当时环境已较稳定,先民长期安居。
• 但东汉后并未发展,魏晋南北朝期间不 见,至隋唐两代方盛。 • 地方志定型的过程: • 北宋时出现图经向地方志的转型; • 南宋时定型; • 元代时稳步发展; • 明代为重要发展阶段; • 清代时纂修大盛; • 民国以后尽管政局动荡,但编修传统不 断,至今仍有各地方志办。
• 地方志中的气候资料主要体现在物产、 灾异资料方面。 • 所存在的问题: • 绝大部分无资料出处; • 内容因袭前志,或抄录不同政区志,府 州志抄录县志,常省略灾害描述。 • 传抄刻印错误。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历史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的背景
• 人类对全球环境变化重视的导因: • 全球气候20世纪以来逐渐变暧,世界各 地气候异常,原因通常认为是人类活动 造成的温室效应。 • 与人造氯氟烃有关的臭氧空洞。
• 预测将来气候变化及可能带来的环境影 响的方法: • 数学模拟 • 历史类比
研究中国历史气候的意义
来自百度文库
• 如陆游的《入蜀记》,范成大的《吴船 录》,楼钥的《北行日录》,周煇的 《北辕录》,程卓的《使金录》等。 • 留存至今的长篇日记为周必大日记八种。 • 元代日记进入一衰退阶段。 • 明代时,文人撰日记蔚然成风。 • 明初记军事征战为多,如金幼孜的《北 征录》《后北征录》,张瑄的《南征 录》。
• 明万历以后出现中长篇日记,如王稚登 的《客越志》《荆溪疏》都主记游历。 • 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作者三十余 年长期旅行观察的实录,详细描述地理、 水文、地质、植物、气象等。 • 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潘为上海人, 官至四川布政使,后筑豫园养老。 • 起万历十四年元旦,止二十九年五月十 一,晚年寓居上海时作。
• 此外,各种丛书中散见一些短篇日记, 如蒋偕的《蒋氏日历》,刘柯的《牛羊 日历》等。 •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僧人圆仁的《入唐求 法巡礼行记》,简称《入唐记》。 • 从宋代开始日记有明显发展。 • 曾布《绍圣甲戌日录》《元符庚辰日录》 各一卷,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中 有著录。
• 王安石《王荆公日录》八十卷,周煇的 《清波杂志》中载,惜今全佚。 • 路振《乘轺录》,大中祥符元年作者充 契丹国主生辰使时作,今存。 • 其它如司马光、欧阳修、黄庭坚等人也 写有日记。 • 南宋日记以出游记最为著名,另有出使 记闻。
• 遗址密度高,尤其在仰韶文化中心区, 遗址密度已接近现代村落,反映当时人 类活动密度和人口数量较大发展。 • 涉及区域广,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 区域。此外,北涉河套到张家口一带, 西及甘青地区。 • 这反映该文化的高度发展和辐射的能力。
• 从黄河流域的前仰韶文化到仰韶文化是 个飞跃的发展,达到新石器时代的顶峰。 • 而这个过程又与中国气候环境进入大暖 期,又发展到鼎盛时期相一致。 • 显然气候的条件给先民提供了一个很好 的发展舞台。
岁差成因
• 地球的形状并非正圆球,赤道略微突出, 赤道的直径比南北方向的直径长43公里。 • 在太阳和月亮质量的牵引下,地球像是 一颗巨大的陀螺,除自转外,其转轴也 在环绕另一轴转动。 • 在力学上,这种现象称为地轴的进动
(procession)。
岁差规律
• 圆锥轴线垂直于地球轨道平面,指向黄 道两极。 • 圆锥半径为23度26分,即等于黄赤交角。 • 运动的方向是自东向西,即同地球自转 和公转的方向相反。 • 运动的速度是每年50″29,周期是25800 年。
全新世大暖期
• 距今8500-3000年,晚更新世最后一次冰 期以后,进入全新世。 • 世界性气候转暖,称全新世大暖期。 • 其鼎盛时期与我国仰韶文化时期相当, 故我国称仰韶温暖期。 • 仰韶文化之前,新石器文化又通称为前 仰韶文化。
• 前仰韶文化最重要的特点是农业的出现 并且得到很大的发展。 • 这在中原地区磁山和裴李岗遗址及甘青 地区大地湾一期遗址中都有表现。 • 此外,同时代的文化遗址在文化发展和 空间的分布上都有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 • 遗址分布的地貌部位多在一些山麓地带, 而且多选择黄河流域各支流的中游地区 两岸的高地上。
• 目前的二十五史中包括有十五部五行志, 有的称为《灵征志》、《符瑞志》、 《祥瑞志》、《灾异志》。 • 此外,《本纪》中有一定内容,其出发 点与《五行志》并不完全一样。 • 《五行志》:为晓天地而知人事,强调 灾害内容的记载。 • 《本纪》:着重灾后朝廷赈灾措施和救 济方案以及灾害奏报等。
• 其它志、传、载记等内容中也有一定记 载。 • 各级官吏常是处理灾害事件的主持,其 活动出现在相应的传中。 • 其它史类文献如《册府元龟》、《续资 治通鉴长编》、《玉海》、《宋会要辑 稿》、《唐大诏令集》、《宋大诏令集》 等。
气候变化的影响
• 对自然界的影响: • 河流流量、洪水水位、河湖变迁、动植 物分布等。 • 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 (积温、霜期等)农业种植,包括耕作 制度、作物分布及收成、土地利用,人 口分布,城镇和政区设置等。
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角度
• 重要气候变化过程或事件过程的影响。 • 从影响角度而言,重要的不是气候偏冷 偏暖或偏干偏湿的平均状态。 • 而是这种平均状态的迅速改变打乱了原 有人类社会对环境的依赖关系。 • 这导致社会结构和依赖关系的重新调整。
• • • • • 中国为典型的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的变异性——严重灾害 农业生产对气候条件的依赖性 可使历史认识更接近真实,举例: 北宋太湖水利问题,应从气候变化及相 关海平面上升出发,也可揭示为何此时 长江口两岸最终形成统一海塘。
• 人地关系 • 作为人类社会依赖的地理背景,气候是 其中最活跃的一个因素。 • 中国历史时期长期稳定存在农业社会, 农牧业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气候的种种 影响。 • 比较气候变化与历史社会变化的对应关 系: • 永嘉之乱发生于魏晋南北朝期间第一个 寒冷事件高峰的前沿。
中国历史气候研究的资料和问题
• 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表征之一: • 浩瀚的文化典籍,这是我国历史气候研 究的一个独到长处。
历史气候资料的特点
• 源远流长: • 从殷商时期甲骨文中的卜雨刻辞到后世 纸墨文书中的天气记录。 • 内容丰富: • 从天气到气候,从物侯响应到灾害影响。 • 连续完整: • 至少从西汉起2000余年有关旱涝记载不 绝于书,构成连续的资料序列。
• 文字简略,但于气候资料方面记载几乎 一应俱全。 • 不但记载逐日天气,还涉及豫园和郊游 时的物侯。 • 清代时日记又有长足发展。 • 清初较著名的有叶绍袁的《甲行日记》, 谈迁的《北游录》。 • 清中后期时鼎盛,如曾国藩的《求阙斋 日记》、赵烈文的《能静居士日记》、 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等。
私人文集笔记
• 私人著作没必要为各种发生的灾害及后 果作粉饰,可靠程度高。 • 大多为作者亲身经历,描述详细。 • 细微的物侯现象史书中一般不载,全赖 于文人著作中保存。 • 如唐宋诗词语句中有相当多涉及物侯。 • 缺点是有时不记时间,地点常含混不清。
• 官私文献中的气候资料所存在的问题: • 多众手劳作,或传抄,在此过程中可能 出错较多。 • 历史资料涉及的社会、制度、政区与今 不同,使用中容易产生误解。 • 例:《三国志·魏志·文帝纪》: • (黄初六年)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 临江观兵……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 得入江,乃引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