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山水画的意境》词语、作者、原文
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4《山水画的意境》精品课件(32张)
优质课堂讲本-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 年级[ 下册] 14《山 水画的 意境》 精品课 件(32 张)- 优秀讲 课稿PPT
阅读9-10段,回答下列问题 6.依据课文,说说意境与意匠有什么关系。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列举了……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的 论点(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引用……的话,有力地论证了……的论点 (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对比论证:把……和……进行对比,有力地论证(突 出、强调)了……的论点(观点)。 比喻论证:把……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使 论证更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文体知识
论点:作者对所论述 中心论点
议
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分论点
论 文 论据:用来证明和支 事实论据
三 撑论点的材料。 要
道理论据
素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点的过程。
论证思路 (首先,然后,最后)
优质课堂讲本-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 年级[ 下册] 14《山 水画的 意境》 精品课 件(32 张)- 优秀讲 课稿PPT
优质课堂讲本-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 年级[ 下册] 14《山 水画的 意境》 精品课 件(32 张)- 优秀讲 课稿PPT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意境: 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
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优质课堂讲本-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 年级[ 下册] 14《山 水画的 意境》 精品课 件(32 张)- 优秀讲 课稿PPT
《山水画的意境》课文笔记
《山水画的意境》课文笔记一、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 - 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他以山水画闻名于世,其作品融合了中西方绘画的技法和理念,对中国现代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生字词。
1. 重点字词。
- 惆怅(chóu chàng):伤感,失意。
- 真挚(zhēn zhì):真诚恳切。
- 渲染(xuàn rǎn):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也比喻夸大地形容。
- 身临其境(shēn lín qí jìng):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临,到、来。
- 胸有成竹(xiōng yǒu chéng zhú):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2. 字词辨析。
- “惆怅”与“忧愁”:“惆怅”更多地表达一种因失意而产生的淡淡的哀伤和迷茫;“忧愁”则更侧重于因担忧而发愁,语义较重。
三、文章结构。
1. 提出问题(第1 - 4段)- 第1段:指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点明探讨山水画意境的重要性。
- 第2 - 4段:阐述什么是意境,通过列举古诗中的例子(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说明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是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出的思想感情。
2. 分析问题(第5 - 8段)- 第5 - 6段:论述如何获得意境。
画家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以齐白石画虾为例,说明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缺乏深刻感受,就无法创造出意境。
- 第7 - 8段:强调意境的产生与画家的人格修养有关。
画家的思想境界高,其笔下的意境才会深远。
3. 解决问题(第9 - 10段)- 第9段:指出画画还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
画家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充分表现意境。
- 第10段:总结全文,强调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4 山水画的意境 (课件)
4.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 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 意境的独创性。
对生活没有深刻感受,不能产生自己的感 悟,也没有表现的欲望,总是重复别人说过的 话,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没有个性和独创性。
2.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 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 是画不出好画的。
要把握客观外物的精神实质,融入自己的情感 和感受,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意境。不带感情地写作, 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3.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 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辉煌灿烂 博大雄伟 厚重凝练
南国深秋图景
(二)鉴赏古诗词,品味意境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清幽绝俗
拓展阅读,质疑反思
阅读李可染《谈学山水画》、袁行霈 《论意境》、宗白华《美学与意境》,进 一步总结关于“意境”的观点,谈谈你的 认识和理解。
李可染: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 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 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 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 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作意境。
理清文章的层次。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按照上述结构来写的 议论文,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按照上面我们 讲的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在文中勾画关键语 句,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补全结构图。
提出问题(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阐释什么是意境
山水画的意境 分析问题 获得意境的途径
表达意境的方法是意匠 解决问题(结论):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知识点讲解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 岁时学画山水。
43 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 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72 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二、理解词义惆怅:伤感,失意。
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感情)。
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心中已有充分的考虑。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赋予:意指给予,交给,寄托(重大任务、使命等)。
朝朝暮暮: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
三、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4):作者先点出“意境”这一概念,并做出解答。
第二部分(5—10):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认识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认识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意匠。
四、问题归纳1.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有什么区别?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它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2.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
请学生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不会。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而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
可见,山水画具有独特的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不会被山水摄影所取代。
3.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地分析诗歌的意境?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这两句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4《山水画的意境》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4《山水画的意境》知识点(一)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惆怅(chóuchàng) 真挚(zhì) 渲染(xuàn)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心中已有充分的考虑。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二)了解作者及其“意境”观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时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时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写道:“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三)初探文章,把握行文思路1.在文中找出作者的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文章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4.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划分结构层次。
全文可划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作者先点出“意境”这一概念,并做出解答。
第二部分(第5—10段),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认识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认识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意匠。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优秀课件
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 -1989年12月5日),江苏徐州 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 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 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 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 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 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 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 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 画牛。
教学重难点: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法学法: 讨论法,演示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 习法。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阅读众多文人雅士的诗赋佳酿时,不难发 现写山水之情、归隐之乐的诗词数不胜数,如陶渊明《饮 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 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山水诗的背后描摹 的山水画到底是何意境。让我们跟着李可染一起,认识意 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惟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
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
人的深厚的友情。
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景色无异,且作
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
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
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习过的诗
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
境。
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 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 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 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简 要说明。
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 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 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 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 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 “万山”;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 (含答案)
泠泠风雨声(胡竹峰)意与神会,情通自然。
意与神兮如痴如醉,情通自然兮惠风和畅。
春雨绵绵,阴寒不散,夜里悠悠忽忽读了些旧人诗词。
元人柳贯《题宋徽宗扇面诗》云:“扇影已随鸾影去,轻纨留得瘦金书。
”瘦金书我熟,小时候玩过一枚“大观通宝”铜钞,钱文正是赵佶手笔。
赵佶的帖读过不少,如《千字文》《牡丹诗》等。
瘦金体的线条仿佛金戈银丝,看《秾芳诗帖》久了,越发觉得线条薄利,笔锋可以削水果,手不敢触。
我看瘦金体,老想到春秋时候的尖首刀币。
《秾芳诗帖》,大字楷书长卷,每行二字,共二十行,清人陈邦彦题跋道:“此卷以画法作书,脱去笔墨畦径,行间如幽兰丛竹,泠泠作风雨声。
”纤细、青郁、劲挺、有力,瘦金之味差不多这样。
不要说书法,宋人文章也涓涓细流出一派文气,不像唐朝欣欣向荣、郁郁勃发。
唐人写时间流逝无可奈何,“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宋人却是“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唐朝人慷慨,宋朝人感慨。
慷慨常常是壮士,感慨往往为道家,宋徽宗恰恰是道君皇帝。
中国艺术,道家的痕迹处处可见,阴阳为骨,无为是表。
前些时日读《易经》,象曰:“风行水上,涣。
”大意是水上见风,涟漪泛起,散而不乱,涣然而合,成自然之象。
宋人书法,受老庄道家影响,大抵虚静,瘦金体是异数。
每见瘦金体,像在冬天的梅园游玩,老树新花,四周一望,虚室生白,全是一片吉祥。
有回在朋友画室玩,他运转提顿写瘦金体给我看。
想起当年的赵佶,一笔一画运转提顿在汴京皇城里自得其乐。
瘦金体的精气神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更多还是出世的。
我读赵佶书法,读出自得其乐——天下与我何干?且写字画画去,差不多是那样的字外音。
赵佶的字有弹性,有韧性,有精神,像钢丝。
书法家白蕉说:“瘦金体的线条,未必输给颜真卿的线条。
”瘦金体是文人字,并非帝王字。
到底什么是帝王字,我也说不清;到底什么是文人字,我更说不清。
我只能说自得其乐是文人字,旁若无人是帝王字。
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米芾、赵佶、董其昌的手迹一片自得其乐或者扬扬得意,唐太宗、唐玄宗、康熙、乾隆的手迹旁若无人或者居高临下。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
山水画的意境
• 李可染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阅读众多文人雅士的诗赋佳 酿时,不难发现写山水之情、归隐之乐的诗 词数不胜数,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 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山水诗的背后描 摹的山水画到底是何意境。让我们跟着李可 染一起,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 趣。
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这三首小令所写重点不同,合起来却是完整的组诗。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作者认为意境是什么,作者是怎样阐释意境的概念的?
李可染《万山红遍》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 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 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 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 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 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 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 万山”;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意境与意匠的解读,带我 们了解并体悟了山水画。这是李可染对于 山水画意境的阐述,更使得我们认识并深 刻感受到这份情怀,也希望大家从这篇文 章的手法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鉴赏评价
这篇课文给了你什么启发? 山水画家只靠长期观察还不够,还要深入了解,了 解所画之物的内涵和特征,这样才能产生强烈的、真 挚的、朴素的感情,从而让意境在作品中产生。这让 我明白,要把握事物的精神实质,除了长期观察,还 需要注重表现观察结果。
刻这的篇认 课识文点。给了你。什么启这发?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
《望江南·梳洗罢》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 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
可以象征它的坚韧,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 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
《山水画的意境》第1课时 示范教学课件【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创作背景
1954年,已成为美院教授的李可染,为求创新, 镌“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方印章。长途写生, 历时三月余。1956年,他再次长途写生,历时八个月, 行程数万里,作画近二百幅,探索以西方的观察方法, 运用中国传统工具创作山水画。历尽艰辛,终有所成, 本文就是他对自己的探索之路所做的总结。
字词注音
第四单元·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
第1课时
《使至塞上》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 日圆”一联,写进入边 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 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 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 雄浑意境。
新课导入
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
作者简介
李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 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 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 岁为变革山 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 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 院长。擅长画山水、人物, 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 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 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拓展阅读
山水画
简称“山水”,中国画画科之一,是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 体的绘画,由地理形势图和人物画的背景演变而成。山水在魏、 晋、六朝逐渐发展,但仍多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至隋、唐,已有 不少独立的山水画制作;五代、北宋而日趋成熟,作者纷起,从 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主要有青绿、金碧、浅绛、水墨等 形式。中国的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设色画先有重色, 后有淡彩。在艺术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
惆怅(cchhóóuu cchhàànngg) 情寓于景(yù)
缘物寄情(yuán) 真挚(zhì)
赋予(fù)
暮霭(ǎi)
荆浩(jīng)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1) (含答案)
泠泠风雨声(胡竹峰)阅读字数:约1 260字建议用时:15分钟分值:16分考查题型:第3题作者简介:胡竹峰,1984年生。
出版有《空杯集》《墨团花册》《衣饭书》《豆绿与美人霁》《旧味:中国古代饮食小札》《不知味集》等散文随笔,也有作品见于《山花》《天涯》《人民文学》等杂志。
意与神会,情通自然。
意与神兮如痴如醉,情通自然兮惠风和畅。
春雨绵绵,阴寒不散,夜里悠悠忽忽读了些旧人诗词。
元人柳贯《题宋徽宗扇面诗》云:“扇影已随鸾影去,轻纨留得瘦金书。
”瘦金书我熟,小时候玩过一枚“大观通宝”铜钞,钱文正是赵佶手笔。
赵佶的帖读过不少,如《千字文》《牡丹诗》等。
瘦金体的线条仿佛金戈银丝,看《秾芳诗帖》久了,越发觉得线条薄利,笔锋可以削水果,手不敢触。
我看瘦金体,老想到春秋时候的尖首刀币。
《秾芳诗帖》,大字楷书长卷,每行二字,共二十行,清人陈邦彦题跋道:“此卷以画法作书,脱去笔墨畦径,行间如幽兰丛竹,泠泠作风雨声。
”纤细、青郁、劲挺、有力,瘦金之味差不多这样。
不要说书法,宋人文章也涓涓细流出一派文气,不像唐朝欣欣向荣、郁郁勃发。
唐人写时间流逝无可奈何,“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宋人却是“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唐朝人慷慨,宋朝人感慨。
慷慨常常是壮士,感慨往往为道家,宋徽宗恰恰是道君皇帝。
中国艺术,道家的痕迹处处可见,阴阳为骨,无为是表。
前些时日读《易经》,象曰:“风行水上,涣。
”大意是水上见风,涟漪泛起,散而不乱,涣然而合,成自然之象。
宋人书法,受老庄道家影响,大抵虚静,瘦金体是异数。
每见瘦金体,像在冬天的梅园游玩,老树新花,四周一望,虚室生白,全是一片吉祥。
有回在朋友画室玩,他运转提顿写瘦金体给我看。
想起当年的赵佶,一笔一画运转提顿在汴京皇城里自得其乐。
瘦金体的精气神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更多还是出世的。
我读赵佶书法,读出自得其乐——天下与我何干?且写字画画去,差不多是那样的字外音。
赵佶的字有弹性,有韧性,有精神,像钢丝。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知识点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知识点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 岁时学画山水。
43 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 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72 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二、理解词义惆怅:伤感,失意。
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感情)。
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心中已有充分的考虑。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赋予:意指给予,交给,寄托(重大任务、使命等)。
朝朝暮暮: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
三、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4):作者先点出“意境”这一概念,并做出解答。
第二部分(5—10):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认识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认识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意匠。
四、问题归纳1.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有什么区别?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它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2.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
请学生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不会。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而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
可见,山水画具有独特的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不会被山水摄影所取代。
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原文阅读
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原文阅读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
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
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
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
2019年春人教编版部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46张PPT)
第二部分(5-10):怎样获得意境。
整体感知
一、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明作者的观点,揭示中心论点:意境
是山水画的灵魂。
二、什么是意境?第二段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突出问题的答案。
整体感知
三、为什么山水画要讲究意境?
探究: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 会被取代?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
摄 影 作 品
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是其中 包含着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情感,景与情是相融合的。而摄影往往是 从实用性和视觉美感出发的,这也就意味着山水画不会被摄影作品 所取代。
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 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Hale Waihona Puke 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
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
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 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 作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验,因此,它们又必然高于 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画,最终都 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
送别的情景,“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通过写景,充分表现了
人的思想感情,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
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
诗歌通过写景,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所 以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因此, 作者在这里以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 水画的意境,论证了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九年级下册语文山水画的意境课件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 定画不出好画”一句阐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运用双重否定句,表达肯定的意思。
强调对客观事物的熟悉,才是画好画的 条件,语气肯定,不容置疑。
作者认为怎样做才能深刻认识对象呢?
要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 识பைடு நூலகம்物或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作者引用四川人的话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二、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 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词 句。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 达效果。
引用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 句,说明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
引用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论证 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 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 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使观赏者见景生情 使画面产生情趣,打动人心
作者举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例 子意在说明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意在说明山水画只有和诗歌一样表现 人的思想感情,才能深深打动人心。
通俗易懂,便于读者了解和把握。
第4段运用何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
说明诗歌景与情的 关系,从而论证意境是 诗画的灵魂的观点,增 强说服力。
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是著名画家李可染对中国山水画 意境的阐述,作者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 生源于画家对客观事物身临其境地长期观察和 全面、深刻的认识,对我们欣赏山水画的意境 很有指导意义。
课后延伸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思考探究
一、默读课文,说说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作 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意匠是加工手段,简单说不外是选材 (选出最精粹部分),剪裁(去芜存菁), 夸张(全力强调主题)笔墨和构图等。意境 是景与情的结合。意匠和意境的关系是表现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精品课件
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 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 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 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 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 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 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 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细读感悟
探究:1.在摄影技术此发达的今天,山 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第一部分内容简 要分析。
山水画
摄影作品
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 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 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可见,山水 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 为山水摄影所取代。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 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
1. 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了解作者的观点。
2. 明确什么是意境和获得意境的方法,提升鉴赏能力。 3. 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
统审美情趣。
新课导入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 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 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 的艺术境界。
欣赏李可染《千岩竞秀图》,用文字描述画面的意境
。
• 千岩万壑高低参差错落,依次远去,山体 状貌甚奇特,右侧一座几乎平顶的主峰突 起于群峰之中,占满画面上端,主峰周围 的低矮小山多呈笋状分布,有尖削直立者 ,有略带扭曲者,有相互连接者,亦有独 自矗立者,与雄壮的主峰相比,小山尽得 情趣。整幅既有北方山水之雄奇,亦有南 方山水的灵秀。
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 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 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 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简 要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山水画的意境》词语、作者、原文必记词语
意境惆怅真挚渲染身临其境胸有成竹朝朝暮暮浮光掠影
词语解释
意境[ yìjìng ]中国古典文论中的用语。
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具有情景相生和虚实相成以及激发想象的特点,使人身临其境,得到审美愉悦。
惆怅[ chóu chàng ]伤感;失意。
真挚[ zhēn zhì ]真诚恳切(多指感情)。
渲染[ xuàn rǎn ]1.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2.比喻夸大地形容。
身临其境[ shēn lín qí jìng ]亲自到了那个环境。
临:到、来。
胸有成竹[ xiōng yǒu chéng zhú ]宋晁补之《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原意是画竹子以前,心里已经有了竹子的形象。
后用以比喻办事以前,已经有全面的设想和安排。
成:现成。
朝朝暮暮[ zhāo zhāo mù mù ]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指短暂的时间。
浮光掠影[ fú guāng lüè yǐng ]水面上的反光,一掠而过的影子。
比喻对事物观察不细致,印象不深。
唐褚亮《临高台》诗:“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
”
作者
李可染(1907—1989),现代画家。
江苏徐州人。
自幼习画,早年先后入上海美专、国立西湖艺术院学习。
1946年任教于北平艺专。
1956年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其山水画早年取法八大,笔致简率酣畅,后从齐白石习画,用笔趋于凝练。
又从黄宾虹处学得积墨法,并在写生中参悟林风眠风景画前亮后暗的阴影处理方式。
画风趋于谨严,笔墨趋于沉厚,至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亦善画牛,笔墨颇有拙趣。
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代表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13岁从乡贤钱食芝学中国画,1929年考入西湖国立艺术院研究生班,师从林风眠、克罗多专攻西画。
1931年以后,李可染以满腔热忱投入爱国救亡运动。
他于1938年加入郭沫若领导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先后在武汉、长沙、重庆等地绘制大量抗日救亡宣传画。
1941年起,李可染本着“用最大功力打进去,用最大勇气打
出来”的宏愿,致力于中国画的改革和复兴。
抗战胜利后,李可染到北平国立艺专任教,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由此而深入中国书画艺术之堂奥。
20世纪50年代,李可染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精神,万里写生,为中国画发展开辟出一条充满生机的新路,将中国画艺术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成为中国美术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李可染的艺术创作在60年代以后进入了高峰,作品气象沉雄博大,韵致幽深,在题材、构图、笔墨、意境等方面均取得了创造性的突破。
他的艺术理念、艺术成就在海内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享有崇高的声誉。
原文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
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
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
如《十六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
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例如的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
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
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
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
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
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
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
四川人说:“峨嵋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
”这话是有道理的。
我们看颐和园风景,
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主要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
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