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型航空发动机双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计算
双盘转子系统动力特性分析及优化设计
双盘转子系统动力特性分析及优化设计摘要:本文使用动力学模型来研究双盘转子系统的动力特性,并介绍优化设计方法,帮助有关工程师在实际设计中进行更有效的调优。
一些实例用来说明由此可获得的优势。
关键词:双盘转子系统,动力特性,优化设计正文:双盘转子系统是一种重要的动力机械系统,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和军事等领域,其动力特性与性能质量直接关系到其外形、大小、耐久性以及节能等,因此被广泛的重视。
本文将探讨双盘转子系统动力特性分析和优化设计的基本原理,并使用现代优化算法对双盘系统进行有效优化设计。
该文开发了一套动力学模型,用以模拟双盘转子系统的稳易性、平衡性、采样性和动态特性等。
在双盘转子系统实际设计和优化过程中,应用了模式识别技术,用以提取双盘转子系统的关键特性参数,经过综合考虑和评价,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设计策略,以期实现双盘转子系统的性能优化。
最后,本文将讨论研究成果,总结双盘转子系统的动力特性分析和优化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领域。
双盘转子系统的优化设计可以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和其他领域,以提高运行的性能和效率。
优化设计的关键在于抓住系统动力特性的参数,并通过模式识别技术进行提取,然后使用现代优化算法来实现有效的参数调优。
一般而言,双盘转子系统的优化设计可以用于调整系统中的质量系数、外形尺寸和结构构型,以便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例如,在轮毂及驱动轮的设计中,通过调整其齿数或者几何尺寸,可以使系统的磨损更少,提高寿命,减少能耗;在轴和轴承的设计中,可以使用高强度材料,以降低转子的质量;在涡轮叶片的设计中,可以综合考虑涡轮叶片的参数,以更好地实现低压损失性能。
此外,还可以根据系统动力特性,进行更加系统化的优化设计,以改善系统的可靠性、耐久性和动态特性。
总之,双盘转子系统优化设计既可以提高性能又可以改善动力特性,为有关工程师提供了更有效的调优方式,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
实施双盘转子系统优化设计的有效手段是采用现代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蚁群算法、模拟退火算法和免疫搜索算法等。
航空发动机双转子系统的振动特性分析
航空发动机双转子系统的振动特性分析宋雪峰【摘要】以某航空发动机双转子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盘考虑coriolis效应的双转子轴承系统的动力学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对双转子系统进行了模态分析和振型计算;分析不同转速比下转子系统的不平衡响应,发现不同转速比对转子的共振点影响极小,但是对振幅有一定的影响;研究转子的支承刚度对系统频率的影响,发现随着支承刚度的增加,转子的频率也会逐渐增大,但当刚度达到108以上时,频率变化甚小.研究结果为双转子系统的设计与计算提供理论参考.【期刊名称】《机械工程师》【年(卷),期】2015(000)011【总页数】2页(P170-171)【关键词】双转子;振动特性;有限元【作者】宋雪峰【作者单位】黄石新兴管业有限公司,湖北黄石435005;北京工业大学电子信息与工程控制学院,北京10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3220 引言由于发动机有着结构复杂、转速高,高低压转子之间存在转速差,同时也受到自身结构因素、支撑布局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转子系统的动力特性,也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Gunter[1]应用传递矩阵法对同向转子和反向转子系统的临界转速和不平衡响应进行了计算和分析;K Gupta[2]采用传递矩阵法计算分析了转子的临界转速,模态振型及转子间的相互激励;陈果[3]采用 Newmark-β 法和改进的 Newmark-β 法相结合的数值积分获取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响应;罗贵火[4]考虑中介轴承中的非线性因素建立了双转子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数值分析和实验验证研究了反向旋转双转子系统的响应特性;白雪川[5]利用基础运动的航空发动机双转子模型试验台,研究了机动飞行对反向旋转双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上述这些文献基本上都是基于传递矩阵法和数值分析来建立的求解方法,这使得具有复杂结构特征转子系统的临界转速在工程应用中受到限制。
本文以有限元理论为基础,建立某航空发动机双转子轴承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双转子系统的模态特征,以及在不同激励下的响应问题,分析的结果对该类转子系统的设计和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转子系统瞬态热启动过程动力学特性研究
转子系统瞬态热启动过程动力学特性研究袁惠群;朱向哲;李东;闻邦椿【期刊名称】《振动与冲击》【年(卷),期】2009(028)007【摘要】某型航空发动机在停车后的冷却过程中,其高压转子会产生较大的热弯曲.当再次启动时,高压转子产生较大的热振动,进而威胁到发动机的安全运行.采用流-热-固-动力学开放式半耦合系统,对停车后不同时刻的瞬态温度场对某航空发动机高压转子系统的瞬态热启动特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和试验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高压转子的停车时间位于65min~90min时,其转子的最大振速超过了最大临界安全振速80mm/s,因此热启动时应当尽量避开这一时间段,或者在这一时间段冷运转后再启动减小热弯曲对瞬态振动的影响.计算结果为航空发动机高压转子系统的优化设计和热弯曲故障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总页数】5页(P33-37)【作者】袁惠群;朱向哲;李东;闻邦椿【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沈阳,110004;东北大学,理学院,沈阳,110004;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沈阳,110004;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沈阳,110004;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沈阳,1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533.1【相关文献】1.转子系统瞬态过程的减幅特性及共振区迟滞特性 [J], 熊万里;闻邦椿2.有初弯非对称刚度转子系统等变速过程动力学特性研究 [J], 孙虎儿;苏飞;刘维雄3.多盘转子系统热启动过程中瞬态响应分析 [J], 贺威;袁惠群4.DG型多级泵平衡盘-转子系统启动过程的\r瞬态特性研究 [J], Hu Xingna5.基于传递矩阵法的涡轮泵转子系统瞬态动力学特性预测和分析 [J], 肖明杰;黄金平;李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航空发动机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特性
航空发动机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特性
宋雪萍;刘宇;刘元伟
【期刊名称】《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6(037)002
【摘要】以某航空发动机双转子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法建立了双转子轴承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建模分析过程中考虑了陀螺效应,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双转子系统的振动特性,对双转子系统进行了模态分析和振型计算,并且分四个载荷步求解了转子系统的坎贝尔图,进而得到其临界转速;分析了支承刚度对系统临界转频的影响,发现随着支承刚度的增加,转子的临界转频也会逐渐增大,但当刚度达到108以上时,临界转频变化甚小;分析了内外转子的转速比对临界转频的影响,发现随着转速比的增加,反向转频会逐渐增大,而正向转频会逐渐降低.
【总页数】4页(P28-31)
【作者】宋雪萍;刘宇;刘元伟
【作者单位】大连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28;大连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28;大连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2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含裂纹故障的航空发动机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分析 [J], 路振勇;侯磊;侯升亮;陈予恕;孙传宗
2.某型航空发动机双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计算 [J], 莫延彧;李全通;张斌;高星伟
3.机匣参数对双转子航空发动机整机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分析 [J], 孟照国;王昊;秦海
勤;徐可君
4.航空发动机风扇转子试验器动力学特性研究 [J], 王晓峰;徐可君;秦海勤
5.考虑螺栓松脱特性的航空发动机转子动力学研究 [J], 张庆山;裴世源;洪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俯冲拉起飞行条件下航空发动机整机动力学特性分析
俯冲拉起飞行条件下航空发动机整机动力学特性分析秦海勤;王昊;徐可君;张耀涛【摘要】以某航空发动机带机匣双转子试验器为参考,分别采用截锥壳元素法和Timoshenko梁理论对其机匣和双转子系统进行了有限元建模,得到了试验器的整机转子动力学有限元模型.研究了俯冲拉起飞行条件下机匣支承刚度、安装节支承刚度与机动载荷对双转子航空发动机整机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机匣支承刚度与机动载荷对发动机产生转静子径向碰摩的影响较大,而安装节支承刚度对发动机产生转静子径向碰摩的影响相对较小;机匣测点振动随机匣支承刚度的减小而减小,随安装节支承刚度的减小而增大;机匣测点振动对俯冲拉起机动载荷变化不敏感.【期刊名称】《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3)003【总页数】10页(P253-262)【关键词】航空发动机;整机振动;机动飞行;支承刚度【作者】秦海勤;王昊;徐可君;张耀涛【作者单位】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山东青岛266041;青岛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61;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山东青岛266041;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山东青岛266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231飞机机动飞行时,发动机转静子系统均会产生附加载荷,附加载荷的存在一定程度会使得发动机转子系统的振动特性发生改变,甚至引起振动失稳,导致等级事故。
飞行实践也一再表明,机动飞行时,飞机发生事故的概率明显增加。
而现代战争的发展对飞机的机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为保证飞行安全,促进发动机振动实测、结构设计、安装方式的改进等,有必要进一步揭示俯冲拉起等机动飞行条件下航空发动机的整机动力学特性变化规律。
Geradin与Kill[1]是最早开展机动飞行对发动机动力学特性影响研究的学者之一,他们提出了一种考虑机动飞行对发动机动力学特性影响的分析方法。
White等[2]在飞行试验中观察了机动飞行对发动机转子工作的影响。
航空发动机双转子系统的模态分析
航空发动机双转子系统的模态分析
航空发动机双转子系统的模态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发动机固有的振动特性,利用有限元分析ANSYS软件,对某型发动机双转子系统进行了固有频率及振型计算.通过改变轴承的刚度与原计算结果作对比,分析轴承刚度的改变对整个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结合振动力学相关理论,对设计方案进行动力学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运算速度快,输入参数少,特征值、特征向量求解精度高.
作者:申苗唐驾时李克安梁翠香陈勇隋雪冰SHEN Miao TANG Jia-shi LI Ke-an LIANG Cui-xiang CHEN Yong SUI Xue-bing 作者单位:申苗,唐驾时,梁翠香,SHEN Miao,TANG Jia-shi,LIANG Cui-xiang(湖南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李克安,LI Ke-an(湖南理工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系,湖南,岳阳,414000)
陈勇,隋雪冰,CHEN Yong,SUI Xue-bing(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辽宁,沈阳,110043)
刊名:兵工自动化ISTIC英文刊名:ORDNANCE INDUSTRY AUTOMATION 年,卷(期):2010 29(2) 分类号:V23 N945.12 关键词:双转子有限元方法模态分析。
一款多功能通用双转子发动机性能计算方法
E x p e r i e n c e I n t r o du c t i o n
=
・ 一
( ・ 一
( 2 5 )
( 2 6 )
2 . 2 . 2 性能 计算
一
个相 对 合 理 的 热力 循 环 模 型 的建 立 使 得 发
p5 } 5 p
动机 各个 阶段 性 能 的计 算 成 为 可 能 。 除 了必 不 可
2 模 拟 计 算 程 序
2 . 1 程 序 建立
模 型建 立 之后 程序 的设 计 如下 : 将 1 . 2节所 模
瓴0 ¨ 0 , 6 仉亭 t , 0
Mn
拟 的参 数带 人 1 . 3节 的式 1 — 3 4进行 计算 。 得 出主要
的总温 、 总压 、 油气比、 速度 和各 种 系数 。 2 . 2 程序 用途
少 的发动 机 参 数 , 有两个 重要的变量 , 飞行 高 度 和 飞行 马赫 数 , 该程 序正是对这两个变量进行操 作,
得到 不 同高度 和不 同马赫 数 条 件 下 的 发动 机 参数 ,
7截 面 同理 :
巧
此处 举起 飞 阶段为例 ( 可 用推力 见 图 2 , 耗 油 率见 图
£2 量 2 0
t a O
1 6 0
P
, x P 7
( 2 9 )
1 4 0 1 2 0
T
( 3 0 )
( 3 1 )
t O O
出 口静压 等 于空气 静压 ( 假设 气 流完全 膨胀 ) :
p5 Po
0 a
2
0. 4 孽 誉》l
反 复迭 代通 过 最 大 起 飞推 力 和 耗 油 率 进 行 校 核 证
航空发动机转子系统的动态响应计算
航空发动机转子系统的动态响应计算张欢;陈予恕【摘要】The coupling nonlinear dynamic model of dual-rotor system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and then the critical speed of revolution and mode shape we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software MAT-LAB.In addition,the unbalance responses of dual-rotor system were studied,and the vibration performances in different speeds of dual-rotor-casing systems were obtained.The resear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sign of the dual-rotors system in engineering.%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航空发动机双转子系统耦合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采用MATLAB计算了系统的临界转速和振型;研究了双转子结构的稳态不平衡响应,给出了双转子-机匣系统在不同转速下的运动规律,为工程中双转子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期刊名称】《动力学与控制学报》【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8页(P36-43)【关键词】双转子系统;有限元法;临界转速;不平衡响应【作者】张欢;陈予恕【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哈尔滨 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哈尔滨 150001【正文语种】中文现代航空发动机的显著特点是高转速、高推重比,尤其对于中小型航空发动机,转子多为柔性转子,转子工作转速可能高于其一阶(或几阶)临界转速以上,而机匣的壁变薄,且结构大部分为回转壳体,转子和机匣之间相互耦合及相互影响日益加强,形成了复杂的结构动力特性,转子振动及整机振动问题十分突出.通常,航空发动机的转子通过滚动轴承支承在定子机匣上,而机匣支承在基础上,为了减少转子的振动以及调节转子的临界转速,在轴承与轴承座之间往往加有弹性支承和挤压油膜阻尼器,因此,它们之间的运动相互耦合、相互影响,从而在结构和动力学上构成了双转子-支承-机匣耦合系统[1-4].目前对双转子临界转速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传递矩阵法和有限元法[5].其中传递矩阵法特别适用于像转子这样的链式系统,但是在考虑支承系统等转子周围结构时分析较困难,且在求解高速大型转子动力学问题时,有可能出现数值不稳定现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限元法被广泛用于转子动力学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转子的有限元模型也不断完善,在模型中逐渐包括转动惯量、陀螺力矩、轴向载荷、外阻内阻以及剪切变形的影响等因素[6].有限元法在求解转子的临界转速、不平衡响应及稳定性等问题时不仅求解精度高,而且可以避免在传递矩阵法中可能出现的数值不稳定问题[7].国内外学者在双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特性计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缪辉,王克明[5]等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简易双转子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分别用QR阻尼法和同步响应法计算该双转子系统的临界转速以及振型.罗贵火、胡询[8-10]等人利用传递矩阵法研究了反向旋转双转子系统的临界转速、振型和不平衡响应并用实验验证了结果的正确性提出了两种反向旋转双转子系统的振动特性分析方法.申苗,唐驾时[11]等利用有限元软件对某型发动机双转子系统进行了固有频率及振型计算,并分析了轴承刚度对整个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美国学者D.A.Glasgow等人应用模态综合法分析了双转子-轴承系统的临界转速和振型,并分析了模态综合法的精度和误差[12].E.J.Gunter运用传递矩阵的方法计算了双转子系统的临界转速、振型和不平衡响应,分析了支承处加油膜阻尼对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13].张华彪等考虑机匣的影响建立双转子-机匣系统动力学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系统动特性的计算和考虑非线性因素的数值计算[114-15].冯国全等人基于 MSC.NASTRAN 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平台,开发了反向旋转双转子系统振动特性分析求解序列,分别采用射线法和Campbell 图法对反向旋转双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16].莫延彧,李全通等以有限元法为基础,针对双转子航空发动机建立数学计算模型,对其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理论计算[17]。
Muszynska模型第一类参数对转子系统双稳态响应的影响
Muszynska模型第一类参数对转子系统双稳态响应的影响杨坤;李宇;潘豹;何文博【摘要】为了抑制转子系统双稳态响应,提高转子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利用含挤压油膜阻尼器的转子实验台,以Muszynska密封模型为基础,在忽略转子系统陀螺效应的情况下,推导建立了密封流体激振力作用下含挤压油膜阻尼器的单盘偏置转子-密封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方程;并对方程进行数值计算分析.重点研究了Muszynska第一类参数对双稳态响应的影响,得到了其对双稳态响应的影响规律.仿真计算得到:密封半径间隙在较大的范围内变化时,转子系统双稳态响应区间变化最大不超过0.5%;密封长度、密封半径及密封压降在较大范围内变化时,转子系统双稳态响应区间变化均超过了5%.该分析结果为实验结果做出了预估,也为转子系统减振及优化改善转子密封系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8(018)024【总页数】8页(P86-93)【关键词】Muszynska模型;密封流体激振力;转子-密封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方程;第一类参数;双稳态【作者】杨坤;李宇;潘豹;何文博【作者单位】中国民航大学天津市民用航空器适航与维修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00;中国民航大学天津市民用航空器适航与维修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00;中国民航大学天津市民用航空器适航与维修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00;中国民航大学天津市民用航空器适航与维修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H133Pinkus在1961年首次提出了挤压油膜阻尼器(squeeze film damper,SFD)的概念[1];随后,英国罗·罗公司将挤压油膜阻尼器应用到航空发动机上并取得了良好的减振效果[2]。
挤压油膜阻尼器作为一种性能优越的减振装置,其被广泛地应用到航空发动机及地面高速旋转的机械中[3]。
但是,由于油膜力具有高度的非线性特性,转子系统往往会发生双稳态响应、概周期运动以及混沌运动等复杂的动力学运动[4,5]。
某型涡扇航空发动机双转子-轴承系统动力学特性分析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rotor bearing system is calculated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e of the bearing stiffness on the critical speed of the rotor is studied.The critical speed calculation is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operating speed of the engi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ritical speed of the engine is far from the engine's normal working speed and has sufficient margin.Calculation of the vibration mode of the dual rotor bearing system.Unbalance response analysis of AЛ-31Фengine successfully high,low pressure rotor.In the different positions of the high and low pressure rotor applied successively unbalance mass,were obtained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of high pressure and low pressure rotor vibration type,analysis unbalance mass is applied in different position each axis to withstand the impact of the degree of.Simulation verifies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ual rotor bearing system.Established dual rotor bearing system finite element model and high and low pressure rotor unit model,the dynamic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ual rotor-bearing system through the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is used to simulate and will comparison between simulation results and calculation results.The results show that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good agreement with calculated values.Keywords:dynamic characteristics,transfer matrix method,dual rotor,disc thickness,simulationIII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1章绪论 (1)1.1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1课题的来源 (1)1.1.2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2转子-轴承系统动力学特性分析的主要内容及常用方法 (2)1.3国内外研究现状 (3)1.3.1单转子系统研究现状 (3)1.3.2双转子-轴承系统研究现状 (4)1.4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7)第2章传递矩阵法的改进 (9)2.1传统传递矩阵法 (9)2.2改进传递矩阵法 (11)2.3改进方法验证 (13)2.3.1算例 (13)2.3.2算例计算模型 (14)2.3.3临界转速计算及仿真验证算例 (15)2.3.4各阶振型计算及仿真验证算例 (17)2.4本章小结 (19)第3章AЛ-31Ф发动机双转子-轴承系统简化模型 (20)3.1AЛ-31Ф发动机计算简化模型 (20)3.1.1低压转子计算简化模型 (20)3.1.2高压转子计算简化模型 (21)3.1.3双转子-轴承系统计算简化模型 (22)3.2AЛ-31Ф发动机结构简化模型及结构尺寸参数 (23)3.2.1低压转子结构简化模型 (24)IV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3.2.2低压转子结构尺寸参数 (25)3.2.3高压转子结构简化模型 (26)3.2.4高压转子结构尺寸参数 (27)3.2.5双转子-轴承系统结构简化模型及结构尺寸参数 (28)3.3本章小结 (29)第4章AЛ-31Ф发动机临界转速及各阶振型 (30)4.1AЛ-31Ф发动机临界转速计算 (30)4.1.1低压正协调进动 (33)4.1.2高压正协调进动 (35)4.1.3临界转速计算结果 (37)4.2AЛ-31Ф发动机临界转速仿真验证 (37)4.2.1低压正协调进动 (38)4.2.2高压正协调进动 (39)4.3AЛ-31Ф发动机各阶振型计算 (40)4.3.1低压正协调进动 (41)4.3.2高压正协调进动 (42)4.4AЛ-31Ф发动机各阶振型仿真验证 (43)4.5AЛ-31Ф发动机临界转速影响因素及灵敏度分析 (45)4.5.1低压正协调进动 (45)4.5.2高压正协调进动 (46)4.6本章小结 (47)第5章AЛ-31Ф发动机不平衡响应 (49)5.1不平衡响应传递矩阵法的改进 (49)5.1.1传统不平衡响应传递矩阵法 (49)5.1.2改进不平衡响应传递矩阵法 (51)5.1.3改进方法验证 (53)5.2AЛ-31Ф发动机不平衡响应计算 (55)5.2.1低压转子不平衡响应计算 (57)5.2.2低压转子不平衡响应仿真验证 (58)5.2.3高压转子不平衡响应计算 (60)5.2.4高压转子不平衡响应仿真验证 (61)5.3本章小结 (63)V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结论 (64)参考文献 (65)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权限 (70)致谢 (71)VI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1.1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1.1课题的来源本课题来源于北京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项目:超高速转子系统在高温环境下动态性能分析及实验研究。
航空发动机双转子系统临界转速求解方法
航空发动机双转子系统临界转速求解方法摘要:本文讨论了航空发动机双转子系统临界转速求解的方法。
首先,提出了双转子作用力学平衡方程,从中推导出双转子系统的临界转速方程。
然后,利用几何制导和数值求解算法解决该方程,得到双转子系统的临界转速。
最后,给出了一个实例,以说明方法的可行性以及提出的方法的优越性。
关键词:双转子;航空发动机;临界转速;几何制导;数值求解正文:1. 引言双转子在航空发动机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其系统的临界转速求解方法亟须研究。
首先,双转子系统的作用力学平衡方程和临界转速方程分别推导出来;接着,应用几何制导和数值求解算法解决该方程;然后,结合一个实例说明方法的可行性以及提出的方法的优越性;最后,指出将该方法应用至航空发动机实践中的可能性。
2. 力学模型双转子系统可用如图1所示的系统力学模型概括,其中$M_1,M_2$分别为转子的质量,$K_{11},K_{22}$分别为转子的动力学矩阵的特征值,$K_{12},K_{21}$均为转子之间的耦合静力学矩阵,$T_1,T_2$为转子上的作用力。
3. 临界转速方程双转子系统的临界转速方程可以表达为:\begin{align}&(M_1 + M_2) \dot{\omega_1} + K_{11} \omega_1 + K_{12} \omega_2 = T_1\\&(M_1 + M_2) \dot{\omega_2} + K_{21} \omega_1 + K_{22} \omega_2 = T_2\end{align}其中$\omega_1, \omega_2$分别为转子的角加速度。
联立上述两个方程,可以得到临界转速方程:$$(K_{11} K_{22} - K_{12} K_{21}) \omega_1 \omega_2 + (K_{11} - M_1 \dot{\omega_1}) \omega_2 + (K_{22} - M_2\dot{\omega_2}) \omega_1 - T_1 T_2 = 0$$4. 临界转速求解通过几何制导和数值求解算法,可以得到双转子系统的临界转速,即解得$\omega_1, \omega_2$满足临界转速方程。
航空发动机双转子系统临界转速求解方法
航空发动机双转子系统临界转速求解方法
张大义;刘烨辉;梁智超;马艳红;洪杰
【期刊名称】《推进技术》
【年(卷),期】2015(36)2
【摘要】针对航空发动机转子动力学设计需求,将有限元法与振型筛选法相结合,提出适于工程应用的临界转速求解方法,结合算例详细论述了完全法和缩减法的求解过程。
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求解方法的结果完全一致,而缩减法求解过程迭代次数少,更为方便;某双转子系统,顺转时存在5阶临界转速,而反转时在相同的转速范围内将增加n=3,n=4和n=5的反进动临界转速,临界转速的密集性导致反转转子的动力学设计更为复杂。
【总页数】7页(P292-298)
【作者】张大义;刘烨辉;梁智超;马艳红;洪杰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233
【相关文献】
1.整体传递矩阵法求解双转子系统临界转速的改进
2.微型航空发动机气体轴承-转子系统临界转速分析
3.航空发动机双转子试验台临界转速匹配优化
4.基于Workbench的双转子系统临界转速的求解与分析
5.对转双转子系统临界转速求解方法的改进与对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机动飞行条件下航空发动机转子动力学特性分析
ABSTRACT
Maneuvering is a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 of aircrafts,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he aero-engine rotor system mounted on the moving base tends to exhibit many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fixed base. Typical turbocharger rotor system and dual-rotor system of aero-engine are the subjects studied, the dynamics characteristic of two systems in maneuvering conditions is analyzed. The main work includes the following parts: 1.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rotor dynamics under base movements, turbocharger, aero-engine dual rotor system, the critical speed is reviewed. 2. A model of turbocharger rotor of UAV under hovering movement is presented, while Runge-Kutta numerical method is applied to solve the equation, dynamic response analysis under different rotating speeds in a hovering state is developed. The result shows: disk center trajectory of the turbocharger rotor is changed significantly because of UAV horizontal hovering movement, and rotor vibration amplitude varies at different rotating speeds. 3. A model experiment rig of aero-engine dual-rotor system under base movements is designed and manufactured, which can simulate various base movements of the aircraft maneuvering to study how the base movements influences the aero rotors especially the aero-engine dual-rotor system. SAMCEF software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critical speed of the dual-rotor system, the results could provide the guidance of structure parameters design. 4. The critical speed of the dual-rotor system is tested under different speed of dual rotor. The experiment rig of the aero-engine dual-rotor system under base movements is used to simulate three typical aircraft base movements (hovering movement, pitching motion and turning motion), studying the base movements impact on the aero-engine dual rotor system.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rotor dynamics and the base movments (pitching, hovering, rolling) are summarized. The designed and manufactured experiment ri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field of aero engine dual rotor dynamics experiment under base movements, the conclusion drawn form theory analysis and experiments could reduce the real machine experiments in the engineering field and save a lot of resources. The research has a
太阳能海水淡化与发电系统的研究
【 摘 要 】 出了一种可以利用低品位 太阳能 同时产生淡水和电能的太阳能海水淡化与发电系 提
统, 并给 出其工作原理及其详细的热力学过程。利用温一熵 图, 通过理论分析 , 出了热海水在不同的 得 真空室温度下所产生的淡水量和电能, 最后通过 实验证明了该 系统的在 实际中的具有可行性 , 并且通
h s b e rp s d, ih t e p i c e a d t e d ti d t e mo y a c p o e s i i to u e . h o g a e n p o o e i wh c h rn i n pl n h e al h r d n mi r c s s n r d c d T r u h e
助系统温—熵 图来说明, 如图 2~ 赠 所示。
饱和的海水通过蝶形 喷嘴喉部后 , 持续被加速 、 降压 , 并且
发生闪蒸现象 , 直至到真空室内。该过程 中理论上所产生的机械
能为 4 点和 5 点的焓差 。 s s
过程 5一 s = . k a =5 , = . k/g s6: 31 P , 2 ℃ 3 9 J , 7 1 8 k 5
机进行发电。
,
尤其是在淡水资源较短缺的国家显得格外重要。截至到 2 0 03
年 1月 3 2 1日, 世界范 围内共有 13 0座海水淡化工厂 , 05 脱盐装 置达到 13 8 , 7 4 套 总装机容量更是达到 3 7 万 。 75
双转子-支承系统动力学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系 统 的动力 学特 性进 行 了计算 和 分析 。建 立 的双
转 子 一轴承 系统 的有 限元 模 型如 图 2所 示 。转 子 部 分 全 部 采 用 六 面 体 划 分 网 格 , 中节 点 数 为 其
1 15 单 元 数 为 15 5 网格 质 量 的各 项 指 标 均 60 , 18 ,
1 2
沈 阳 航 空 航 天 大 学 学 报
第2 9卷
转 子 一轴承 系统 和考 虑 弹性基 座 的双 转子 一支 承
1 双 转 子 一 承 系统 结 构 模 型 支
本文 以如 图 1所示 的双转 子 一支承 系统 为研 究对 象 。该 系统 由 内 轴 、 轴 、 盘 、 承 ( ) 外 圆 轴 座 、
支承 系统 在 弹性基 座 作 用 下 的临 界 转速 、 主振 型 和不 平衡 响应 。
收 稿 日期 : 0 1— 9一O 21 0 1
作者简介 : 缪辉 (9 7一) 男 , 18 , 江苏常州人 , 在读硕士 , 主要研究 方 向: 空发动机 强度 、 动及 噪声 , 航 振 E—ma : io u180 @ y i m ah i97 7 a l h o cm.a 王克 明(9 4一) 男 , o .o c ; 15 , 辽宁沈 阳人 , 教授 , 主要研究方 向: 航空发动机强度 、 振动及 噪声 。
十分重 要 的意 义 。
目前 国 内运用 有 限元 的方法对 于 整个转 子 一 支承 系统 的研 究 尚处 于 和 深 入 阶段 , 受展 该方 面 的研究 参 考文 献 很 多 J但 大 都 考 虑 的是 单 转 , 子系 统 。本 文 用有 限元 的方 法建 立 了一个 双转子
文 章 编 号 : 0 5—14 (0 2 0 —0 1 0 29 2 8 2 1 ) 1 0 1- 5
航空发动机转子系统动力特性的研究
Ab s t r a c t : A s a h i g h - s p e e d r o t a t i n g m a c h i n e r y , v i b r t a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a e r o - e n g i n e d i r e c t l y# f e e t t h e o v e r a l l p e 咖r m 帆c e o f t h e a i r e r a f t . R o t o r s y s t e m i s t h e ma i n v i b r a t i o n s o u r c e o f cr a o — e n g i n e . I n t h e t e s t p r o c e s s f o a t u r b o f a n d u a l - r o t o r r o — e n g i n e . v i b r t a i o n f a u l t s o c c u r f r e q u e n t l y . I n o r d e r t o i f n d o u t t h e l a w fa o e r o — e n i g n e v i b r ti a o n . a c e r t a i n t y p e ft o u r b o f a n r o t o r e n in g e h a s b e e n s t u d i e d i n t h i s p a p e r . C r i t i c l a s p e e d a n d m o d e s o f t h e r o t o r s y s t e m re a c l a c u l te a d b y l rg a e c f in i t e e l e m e n t s 哪 A N S Y S . A r i g i d - le f x i b l e h y b r i d v i r t u a l p r o t o t y p e mo d e l f o r o t o r s y s t e m i s f o u n d e d b y m u l t i - b o d y yn d a m i c s s i m u l ti a o n s o iw f a r e A D A MS . D y n mi a c s i mu l a t i o n s i c o n d u c t e d u n d e r t h e c o n d i t i o n o fa c o n s t a n t s p e e d . U n b l a a n c e r e s p o se n f o t h e r o t o r s  ̄t e m s i o b t a i n e d w h i c h p r o v i d e s a t e c h n i c l a s u p p o r t f o r t h e d a m p i n g w o r k .
一款多功能通用双转子发动机性能计算方法
一款多功能通用双转子发动机性能计算方法
郭天鹏;李冰;曹广生;刘沛清
【期刊名称】《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
【年(卷),期】2013(000)A01
【摘要】对CJ828飞机已经选好的GEnx-1867发动机进行了分析,针对该款发动机缺乏性能曲线和相关参数的情况进行计算和模拟迭代,并设计一款可以实现参数模拟校核、性能曲线计算和模型试验对比等功能的面向所有双转子发动机的性能计算程序。
实现了GEnx-1867的无参数性能计算,支持了CJ828各状态性能的计算,在当今技术保密的环境下对发动机性能模拟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4页(P73-76)
【作者】郭天鹏;李冰;曹广生;刘沛清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262.44
【相关文献】
1.一款多功能通用双转子发动机性能计算方法
2.发动机性能测试时校正系数的计算方法
3.双转子燃气轮机稳态数值计算方法研究
4.脉冲爆震发动机性能参数计算方法
5.基于神经网络的多功能收割机发动机性能仿真及优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某型航空发动机振动值波动故障诊断和排除
第 44 卷第 2 期2024 年 4 月振动、测试与诊断Vol. 44 No. 2Apr.2024 Journal of Vibration,Measurement & Diagnosis某型航空发动机振动值波动故障诊断和排除∗丁小飞1,2,廖明夫1,韩方军2,王俨剀1(1.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西安,710072)(2.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沈阳发动机研究所沈阳,110015)摘要针对某型航空发动机试车过程中的稳态振动波动问题,开展了时域和频域分析,指出振动波动是由于低压2倍频和高压基频振动拍振所引起。
推导了航空发动机拍振引起的振动响应,建立了某型航空发动机双转子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
仿真结果表明,当发动机两个激振力频率相近时,会产生拍振引起振动波动,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吻合。
结合发动机结构和其工作特点,分析了发动机形成低压倍频⁃高压基频耦合拍振的条件,给出了拍振排除方法,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
工程上可以通过调整高压和低压转子转差关系,将转速比调整到合理范围内即可消除拍振。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双转子;拍振;振动波动中图分类号V231.96引言航空发动机整机振动问题是制约发动机发展、影响发动机结构完整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故障之一[1]。
针对航空发动机整机振动的故障特征和识别问题,国内外学者在航空发动机不平衡[2⁃3]、不对中[4⁃5]、热变形[6]、碰摩[7⁃8]和积油[9]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仿真和试验研究,得到了典型的振动特征和表现。
多数工作是基于理论和试验开展的单一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航空发动机整机振动的特点是多频、多源耦合的振动[10]。
现代涡扇发动机均采用双转子甚至三转子结构[11],同时又存在复杂的连接结构,在装配过程中大多数工艺参数难以测量,无法保证装配质量的重复性[12],导致航空发动机整机振动问题异常复杂。
当两个激振源比较接近时,发动机容易出现拍振现象,继而引发发动机振动监测值的波动。
反向旋转双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系统 的 动 力 特 性 进 行 了计 算 和 试 验 J 。在 国 外, 印度 学者 K. pa等人 应 用传 递 矩 阵法 计算 Gut
伊斯公司为“ 式 战斗机最先研制了“ 鹞” 飞马” 反 向旋转双转子发动机。 由于高 、 低压转子反 向旋 转, 它可 以适 当消 除陀螺 力矩 的影 响 , 而 改善 了 从
文 章 编 号 : 0 5—14 (0 10 0 2 29 2 8 2 1 )4— 0 7-0 6
反 向旋 转 双 转 子 系 统 动 力 学 特性 的有 限元 分 析
缪 辉 ,王克 明 ,翟 学 ,艾 书 民
( 沈阳航空航 天大学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 辽宁 沈 阳 10 3 ) 1 16
飞机 悬停 和过 渡 飞行 时 的稳 定 性 , 高 了飞 机 的 提
机动性 能 。
了反向旋转双转子系统的不平衡响应 , 并对该系 统 的 临界转 速 、 型和 不 平 衡 响应 进 行 了实 验研 振 究 。法 国学 者 M. a n e和 G. err 在 ( o Ll n a Fr i as R — t d nm c Pei o ni e n) 书中应用 o y a i rd t n nE g er g r s c i i ni ) R yeg—i 方 法对 反 向旋转 双 转 子 系统 的动力 alihRt z 特性 进行 了分 析 j 。本 文 围 绕 一 个 简 易 的 双 转
Ke r y wo ds:d a —o o yse ;c u e —o a n u r t rs t m l o ntrr tt g;d na c c a a tr;fn t lme i y mi h c e r i ie ee nt
早在 上世 纪 5 O年代 , 向旋 转双 转子 结构 就 反 被应 用 于军用 发动 机 的设计 。英 国的罗尔 斯 ・ 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e r s: ub e r t r yse ; na i a ha a t rs i Cr tc ls e d; y wo d Do l o o ss t m Dy m c lc r c e itc; ii a p e Unba a e r s n e l nc e po s
【 btat A m t m t s a u i a m dls e u , m ei et ao ednmcl A s c】 a e ac cl l o l oe i st p a s t n sg i o t ya i r h i c a n t i a h v i n f h t t a
tr ote obertrss mote eoegn , em dls a u e i eai m t ahv en uef h u l oosyt h r niet oeicl l du n t rh itt ae e d e f a - h c a t s g h te ch b
c aatr t te o b -oosss m.ae nte rn e txai m t .c odn te e rc h rceii o h u l rtr yt b ss as r r rh eiA c rig∞ h a s u — sc f d e - e o h t f ma i t c rl t
c eta i rt s ytm o h eoegn a h frtakcic oa edi ’w rigrte t h h r s e ft a t t s oo s ear-nieh te srn ri r t s e iS okn a s i ta t e p l n t ot sedr g ,u ecicloa edi a afo e okn t ep e , erslso e ate p e n ebth ri tes e a y rmt rigr a edt u w dtt h a t ta r t p sr w f hw ot s h e th h ds notif xbert e oalD eotecu l g ucino h nesat e igi edu l ei hs eil oo ira nbe u opi fnt eit hf ba n t obe g f l rs s . t h n o ft r r nh
MO Y n v L u n tn Z A G Bn, A ig w i a — u,I a —o g,H N i G O X n- e。 Q
(C l g f nier g U ies yo ioc nier g X ’n7 0 3 ,hn ) o e e g ei , nvri f r reE g ei , ia 1 0 8 C ia l oE n n t A f n n
(T e2 ntte9 7 3A m ,ui g 5 6 1 C ia h 9U i h 5 0 r y L l n 5 0 , hn ) , a 6
【 摘
要】 针对双转子航空发动机 的动力学特性问题展开研 究, 以传递矩阵法为基础 , 建立数学计
算模型 , 引用经实验验证的算法, 结合某型航空发动机双转子的实际结构 , 对其动力学特性进行理论计 算, 对结果进行分析 , 出结论, 得 为航 空发动机转子动力学特性的调整和发动机的故 障诊断提供 了一些
v l ae h eut h w o ec nls n hc a eue fr h y a c l h atr t dut e t ait dT ers ls o s m o cui s ihc nb sd o ed n mi a c ii aj s n. d s o w t a cr e sc m T ecn l i sas rvd o ec nut i er fr h eo- gns a ueda nss er utn i h o cu o o oiesm o sl t oy o ea r- n ie i r i oe. e lid— s nl p sn h t - e fl g h T s
第 7期
2 1 年 7月 01
文章编号 :0 13 9 (0 0 — 1 7 0 10 — 9 7 2 1 )7 0 1 — 3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机 械 设 计 与 制 造
Ma h n r De i n c iey sg & Ma ufc u e n a tr ll 7
某型航 空发动机 双转子 系统动力学特 性计 算
莫延或 李全通 张 斌 高星伟
(空军 工程大 学 工程 学院 , 安 70 3 )(9 7 3部 队第 2 ’ 西 10 8 5 0 9分队 , 良 650 ) 陆 56 1
Dy a c l h a t r t ac lt n o n ie’ o be r t r y t m n mia ar c e i i c lua i f e gn Sd u l o o s s s e c s c o a
理论参考。计算结果表明: 该发动机转子在额定工作转速范围内 存在一阶临界转速 , 临界转速远 离5 但 -
作转速 , 说明柔性转子设计合理。双转子 系统中由于中介轴承的耦合作用, 一个转子的临界转速随另一
个转子转速 的增加 而增加 。
关键 词 : 双转 子 系统 ; 动力 学特性 ; 转速 ; 平衡 响应 临界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