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信息系统的技术体系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技术指南
通过人工繁殖和放流等方式,增加 水体中的鱼类数量,促进生态平衡 。
03
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沉水植物修复技术
沉水植物修复技术是通过种植沉水植物,如水生藻类、黑藻 、金鱼藻等,来恢复水生态系统的方法。这些植物能够吸收 水中的营养物质,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增加生物多样性。
沉水植物修复技术需要合理选择植物种类和配置比例,根据 水域环境和生态需求进行种植,同时需要考虑季节变化和植 物生长周期,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维护。
04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案 例研究
河流生态修复案例
总结词
河流生态修复案例主要关注河流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后的恢复和保护,包括水质改善、河流形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 保护等方面。
详细描述
例如,某河流因工业排污导致水质严重恶化,经过治理,包括建设污水处理厂、加强排污监管等措施,水质得到 明显改善。同时,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如构建生态护岸、恢复河道植被等,有效恢复了河流形态和生物多样性。
水生态系统面临的挑战
水污染
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 排放导致水体污染,破 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境丧失
河流改道、湖泊填埋和 水库建设等人类活动导 致水生生物栖息地丧失
。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水文 循环改变,影响水生态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破坏本地 水生生物群落,影响水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水生态系统保南护与修复技术指
目录
• 水生态系统概述 • 水生态系统保护技术 • 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案例研究 • 未来展望与建议
01
水生态系统概述
水生态系统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水生态系统是指由水生生物群落 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 的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 、地下水等水域。
水资源管理体系要求
水资源管理体系要求随着水资源日益紧缺,全球范围内对于有效管理和保护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在各行业的发展和运营中,确立一套科学规范和标准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不同行业的角度来探讨水资源管理的体系要求,包括工业、农业、城市、环境和能源等。
一、工业领域的工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较大,因此在工业领域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体系至关重要。
1. 水资源评估与规划在工业项目规划中,应进行水资源评估,根据各地区的水资源供应情况进行规划。
同时,要根据生产需求合理配置和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 水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工业企业应采取措施降低用水量,包括使用节水设备和技术、优化生产工艺等。
同时,要积极开展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水的再利用率,减少对新鲜水的需求。
3. 水污染防治与治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应进行有效处理,达到排放标准。
在生产过程中,要强调源头控制,减少废水排放。
建立废水监测体系,加强对水污染的监管,保护水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二、农业领域的农业是水资源利用的主要领域之一,因此农业领域的水资源管理也具有重要性。
1. 农田灌溉管理农田灌溉是农业水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式,要建立科学的灌溉制度,根据作物需水量合理安排灌溉,减少浪费。
采用高效节水的灌溉技术,如滴灌、微喷等。
2. 土壤水分管理农业生产中,要注重土壤水分的管理,采取适当的水分管理措施,包括土壤保水措施、合理施肥等,确保作物的生长需要。
3.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生产中会产生一定量的农业面源污染物,如化肥、农药等。
要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监管,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引导农民采取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
三、城市领域的城市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但也需要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1. 城市供水系统管理城市供水是城市生活的基础,要建立完善的城市供水系统管理体系,确保城市居民的用水需求。
包括合理规划和运营供水设施,提高供水效率。
2. 城市排水系统管理城市排水系统是城市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管理体系,包括雨水排放、污水处理等。
关于新时代流域水环境治理技术体系的思考
关于新时代流域水环境治理技术体系的思考作者:高华程来源:《南北桥》2022年第14期水是人类最为宝贵的一项自然资源。
然而从工业社会发展开始,人们为了追求生产力的提升,忽视了对自然界的保护,导致环境污染,绿色植被破坏,进而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也受到污染。
而受到污染的水不仅无法饮用、灌溉植物、养殖鱼类,更是会对周边的环境带来破坏。
所以注重水环境的治理是当前极为迫切的一项重要工作。
1 流域水环境治理的意义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著,尤其是对于水资源的破坏更是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
为了保障人们可以喝到干净的水,为了保障水资源不被污染和破坏,流域水环境的治理成为当前的头等大事。
在2015年国务院就颁布了《水污染防治计划》,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严格管控污染事件的发生,在之后的5年里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其后又将治理的范围进一步的扩大,将整体的流域水环境的治理纳入到工作内容里,将水源源头地域、和入海口流域的治理也都包含在内,对全流域水环境治理工作加强力度,为人民群众水资源不被污染和破坏做出了不懈努力。
目前我国水资源治理工作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还需要将流域水环境的治理工作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确保水这项宝贵的自然资源不会被浪费和污染。
2 当前流域水环境治理出现的问题虽然目前在流域水环境治理上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摆在眼前的任务依然艰巨,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而且在当前流域水资源治理工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对水资源的整治,对流域水环境治理工作顺利进行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当前对工作造成重要影响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不能有效协调生产与环保之间的关系环境污染一般都是和工业开发相伴而生,如果不能有效将生产和环保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就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污染问题。
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对社会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而经济建设发展又离不开工业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水库环境监测系统
实时监测数据传输
1.建立高效、稳定的数据传输网络。 2.采用加密传输技术确保数据安全。 3.实现数据传输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功能。
实时监测与预警机制
▪ 实时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1.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实时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建立数据分析和预警模型,对异常数据进行判断和预警。 3.实现实时监测数据的可视化展示。
安全性与可靠性保障
▪ 应急响应
1.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应对突发情况的流程和责任人。 2.配备应急电源和备用设备,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恢复 系统正常运行。 3.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响应的能力和水平。
▪ 合规性要求
1.遵循国家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确保系统的合法性 和合规性。 2.对系统进行等级保护定级备案,按照相应等级要求进行安全 防护。 3.配合监管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和审计,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和 漏洞。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 化。
水库环境监测系统
系统架构与技术选型
系统架构与技术选型
▪ 系统总体架构
1.系统采用分层架构设计,包括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和应用层,各层之间采用 标准接口进行通信,保证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稳定性。 2.感知层负责采集水库环境数据,包括水位、水质、气象等信息,采用传感器和遥 感技术实现。 3.网络层负责数据传输,采用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 实时性。
水库环境监测系统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1. 系统概述与背景介绍 2. 监测目标与需求分析 3. 系统架构与技术选型 4. 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 5. 实时监测与预警机制 6. 系统性能与优化策略 7. 安全性与可靠性保障 8. 结论与展望
基于水生态功能分区的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构建
基于水生态功能分区的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构建摘要:水是国家重要能源之一,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前水环境监测主要以人为分区为主,监测效率难以提升。
本文基于水生态功能分区的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构建进行研究,首先就基于水生态功能分区的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点布设、布设原则和布设方法进行分析,然后阐述水生态功能分区下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的指标体系,最后针对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体系进行评价。
关键词:水生态功能分区;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构建引言我国现行的流域水环境监测模式多将一个完整的流域人为分开,从流域管理机构到行政区域上责权交叉多,难以统一规划和协调。
近些年,随着水专项的实施,流域水环境监测与评价模式以基于水生态功能分区的重点流域水环境网络体系建设综合研究为主线。
1基于水生态功能分区的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布设体系1.1网点布设当前我省主要针对三大流域十个水系建设水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其中三大流域分别为内陆河、黄河,长江流域,十个水系为内陆河流域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个水系,黄河流域的黄河干流、洮河、湟水、渭河、泾河五个水系及长江流域的嘉陵江、汉江水系,除此以外还对部分重要的水库进行水环境监测,监测的水资源面积达全省水资源的90%左右,年径流量超过1亿m3的河流78条,43座中型以上水库,277个监测断面。
基于水生态功能分区的理念,对流域水环境的具体情况进行调研,着重调查河流的长度、面积、水质、水利设施、服务人口、污染情况、水生物种类等,以此为依据对流域水环境的监测路径进行规划。
1.2布设原则在网点布设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其一,要遵循代表性原则。
在网点布设时,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数据,从而使水环境质量情况得到更加真实和客观的反映,例如对具有代表性的水质污染及分布情况进行参考,从而确保网点布设的合理性。
其二,要遵循连续性原则。
着重对已有的监控断面进行优化和整合,对监控断面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进行分析,对监测的历史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从而保障流域水环境监测的持续性。
新时代流域水环境治理技术体系的思考
新时代流域水环境治理技术体系的思考摘要:本文基于新时代流域水环境治理理论展开分析,内容包括水循环理论、“木桶”理论、差异化理论等,通过研究搭建水环境监测体系、完善水环境数据库、进行系统性诊断、区块化分解处理、拟定匹配治理措施、设置安全预警机制等内容,其目的在于积累有价值的应用数据,提高水环境治理技术体系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水环境治理技术;水循环理论;水环境监测体系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时,做好水环境建设工作属于非常基础和重要的工作内容,基于新时代流域基本情况,建立完善的水环境治理技术体系,一方面,可以加快水污染问题的治理效率,提高水污染治理效果;另一方面,能够加快当地水环境生态系统建设速度,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新时代流域水环境治理理论1.1水循环理论基于新时代流域基础特征,在水环境治理活动中需遵循水循环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内容在于,将水循环作为纽带,带来该地区水沙、水盐、水生态等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从而起到维护水域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
在该理论的实际应用中,需要从流域层面来对各项内容展开统筹规划,做好整个水域环境(包括主干流、上下游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协调治理,以此来形成良好的水循环环境,起到良好的水循环处理作用。
1.2“木桶”理论在开展水环境治理活动中,也会使用到“木桶”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对水环境治理过程中的“短板”进行不断修复,从而让“木桶”所容纳的水体总量不断增多,不断提高生态治理效果。
在水环境的发展过程中,会将流域细分为若干治理单元,根据水域的污染负荷来源、污染数量、边界条件、水文参数等内容,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基本计算单元,同时利用可靠技术来对各单元中存在的短板进行整理,并且针对这些短板内容拟定相匹配的治理措施,使“短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不断提高木桶的承载量。
1.3差异化理论开展水环境治理活动中,也会使用到差异化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对水环境治理过程不同单元来采取差异化的治理措施,这样也可以形成良好的生态发展环境,不断提高生态治理效果。
智慧水利综合应用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通过智能化分析和预测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 准确性。
整合水利行业的各类资 源和应用系统,实现统 一管理度,降低管 理成本。
提供直观、可视化的数 据展示和监控界面,方 便管理和监控。
系统的应用范围和领域
水资源管理
实现水资源信息的实时监测、 分析和调度。
水质监测与保护
该方案通过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 进技术,实现了水利信息的实时采集、处理和 共享,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该方案在多个地区和项目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智慧水 利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研究展望
进一步深化智慧水利综合应用管理系统解决方案的理论研究,完善技术体系和架构,提高系统的稳定 性和可靠性。
拓展该方案在更多领域和场景中的应用,如水环境治理、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等,发挥其在水利现 代化建设中的更大作用。
加强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智慧水利综合应用管理系统解决方案的普及和应用,促进智慧 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THANKS
详细描述
某大型水库通过建设智慧水利综合应用管理系统,实现了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该系统 对水库的水位、流量、水质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为水库的调度和运营提供 了科学依据。同时,系统还能够预测水库的运行状态和预警潜在风险,提高了水库的运
行安全和经济效益。
07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智慧水利综合应用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在提高水 利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强防洪抗旱能 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合理调度水利资源,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 用效率。
04
智慧水利综合应用管理系 统的实施方案
系统建设目标与原则
建设目标
实现水利业务管理的智能化、高效化 、精细化,提升水利公共服务能力和 决策支持水平。
智慧水利简介
智慧水利简介引言概述:智慧水利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和综合利用的一种新型水利管理模式。
它通过感知、分析和控制水资源的各种参数,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
智慧水利的发展,对于解决水资源短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保护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智慧水利的感知技术1.1 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是智慧水利的核心技术之一,它可以实时感知水资源的各种参数,如水位、流量、水质等。
传感器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数据传输到中心控制系统,实现对水资源的实时监测和管理。
1.2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飞机等遥感平台获取水资源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内的水资源数据,包括水域分布、水体面积、水质状况等。
这些数据可以为水资源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实现对水资源的精细管理。
1.3 区域信息系统技术区域信息系统技术是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相结合,实现对水资源信息的集成管理和分析。
通过区域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对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等进行综合分析,为水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智慧水利的分析技术2.1 大数据分析智慧水利需要处理大量的水资源数据,包括传感器数据、遥感数据等。
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发现水资源的规律和趋势。
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水资源管理者制定科学的管理策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2 水资源模型水资源模型是利用数学和计算机模拟水资源系统的一种方法。
通过建立水资源模型,可以模拟水资源的供需关系、水质变化等情况,并进行预测和优化。
水资源模型可以为水资源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帮助其做出科学的管理决策。
2.3 智能决策系统智能决策系统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水资源进行智能化管理和决策的一种系统。
智能决策系统可以通过学习和优化算法,自动分析水资源数据,并给出相应的决策建议。
智能决策系统可以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提高管理效率。
三、智慧水利的控制技术3.1 自动化控制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是智慧水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实现对水资源的自动化控制。
城市水环境系统规划和管理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介绍 精品推荐
城市水环境系统规划和管理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介绍项目“十一五”立项必要性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急需系统规划的指导 ,城市水环境管理急需水系统与设施监控和预警作为技术支撑,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效果综合评估的需求越来越高 ,排水管网系统模式选择与系统功能完善急需技术支持,城市水环境治理设施运行绩效急需加强管理,小城镇水环境治理急需加强指导稳步推进 ,建立健全城市水务产业化政策是完善特许经营制度的需要 ,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综合整治标准体系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项目总体目标完善城市水环境系统科学规划与综合评价方法,建立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的城市水环境系统评估考核及督察核查综合管理技术平台,构建城市水环境系统设施监控和预警系统,形成基于行业和企业的排水管网与污水处理设施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制定适用于小城镇的水环境系统管理技术指南,提出促进城市水务产业化发展的配套政策。
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产业化政策为指导、以合理规划为调控手段、以优化管理文 / 张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工程示范处处长张峰水处理论坛精彩发言选登为保障措施、以绩效考核为监管工具的城市水环境系统规划和管理综合技术体系,为各级政府加强对城市水环境系统的规划、运行与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项目 “十一五”目标初步形成城市水环境系统的规划与管理技术体系,初步建立城市水环境系统综合评估、监控预警、考核核查的技术平台,为各级政府加强对城市水环境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设施运行监管和污染监控预警提供技术支撑。
在对城市水环境主题下设项目研究成果开展综合集成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城市水环境系统科学发展和水环境质量安全保障的理论、标准、技术、管理体系框架,为城市水环境改善提供基础支撑。
研究课题设置1、城市水环境系统的规划研究与示范针对我国城市承载的人口和经济负荷大、排污强度高、水环境系统结构复杂、水环境容量小、水功能划分割裂、水质控制标准混乱、基础设施整体功效差、行业效益低等问题,通过城市水环境系统的规划研究和综合应用示范,建立城市水环境系统规划技术体系及建设标准体系,完善城市水环境系统规划管理方法,构建城市水环境系统规划技术、管理、政策法规等体系,形成城市水环境系统规划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智慧水利浅谈
智慧水利浅谈智慧水利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物联网技术,对水利系统进行智能化管理和运营,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水利设施的运行效率和水灾防治能力的一种综合性技术体系。
智慧水利的发展可以提高水利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合理利用,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用水环境。
1. 智慧水利的意义和背景智慧水利的发展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管理需要的产物。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传统的水利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因此需要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水利系统的管理效率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 智慧水利的关键技术和应用智慧水利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
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水利设施的远程监测和控制,实时获取水资源的使用情况和设施运行状态。
云计算技术可以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处理,为水利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水利系统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和优化措施。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对水利系统的自动化管理和优化调度。
3. 智慧水利的主要应用场景智慧水利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水资源管理、水灾防治、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等方面。
通过智慧水利技术,可以实现对水资源的动态监测和调度,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水灾防治方面,智慧水利可以通过实时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前发现水灾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
在农田灌溉方面,智慧水利可以实现对农田的精确灌溉,根据作物需水量进行智能调度,提高农田的灌溉效率。
在城市供水方面,智慧水利可以实现对供水管网的智能管理,提高供水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 智慧水利的发展前景和挑战智慧水利的发展前景广阔,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利设施的运行效率,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用水环境。
然而,智慧水利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瓶颈、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加强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智慧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流域综合治理的多维嵌套理论与技术体系
流域综合治理的多维嵌套理论与技术体系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生产和农业发展的迅速增长,水资源短缺日益加剧,水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重,流域综合治理成为当前环保工作的紧迫要求。
流域综合治理旨在综合解决流域内水资源的开发、及其环境保护的问题,实现可持续水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以达到流域持续发展的目的。
为实现这一目标,流域综合治理的多维嵌套理论和技术体系应运而生。
多维嵌套理论是流域综合治理的核心理论,它强调流域治理的多方面性、系统性和动态性。
多维嵌套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多维嵌套结构:流域综合治理是一个多维嵌套结构,包括物质和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和协调控制等几个方面。
流域内部、下游和上游之间则存在着十分复杂的相互关系。
2.多因素嵌套:流域综合治理中,人、地、水、气等多种因素相互嵌套,不仅仅要考虑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还需考虑到人口增加、城市化、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3.多层次嵌套:流域治理的多层次嵌套有助于实现多维度的协调控制。
例如,流域治理涉及到不同水文单元的协调控制,同时还需考虑到不同尺度的控制,包括国家、省、市、县等。
4.多时空嵌套:流域治理的多时空嵌套有助于解决流域管理中的动态变化。
时间维度上,流域治理需考虑不同时期间的因素和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控制需求;空间维度上,流域治理要解决地理位置和水资源分配的问题。
多维嵌套理论为流域治理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但实现流域治理还需要支持技术体系的支撑。
流域治理的技术体系包括以下几方面:1.流域治理信息系统:流域治理信息系统是流域治理技术体系的基础。
它通过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为决策者提供了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2.流域模型:流域模型通过模拟流域内水的运动和污染物的传递,使决策者更好地了解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帮助决策者更好地进行优化规划和决策制定。
3.流域规划和决策工具:流域综合治理的决策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借助专业的规划和决策工具,例如工程方案评估、成本效益分析等。
基于物联网技术大东湖生态水网水质环境监测系统研究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大东湖生态水网水质环境监测系统的研究摘要:针对武汉大东湖水系六湖联通工程的实际需要,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其水网水质环境检测系统的设计和监测点分布的数学模型。
重点设计出一种基于c/s模式,结合数据库,3g传输,rfid标示,vpn局域网等技术的水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物理构架和系统功能,并结合相关知识进行阐述。
展现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水环境监测的优越性。
关键字:物联网水质环境检测系统水质模型1、绪言1.1、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大东湖水质状况不容乐观,除了严东湖水质为三类外,其余均为五类或劣五类。
国家经过严密论证,决定进行大东湖综合整治,并拟用十二年的时间来完成“武汉市大东湖生态水网”的构建。
具体包括污染控制、水网连通和生态修复三大工程,和建立监测评估研究平台,总投资158.78亿元人民币。
实现东湖、外沙湖、杨春湖、严西湖、严东湖、北湖和长江的连通,以达到“引江济湖,湖湖连通”的目的。
引长江水将受污染的湖水置换出来。
目前这项工程只是拉开了序幕,各项具体措施尚未全部实施,从零九年开始,漫漫十二年的工期将是生态水网构建的重要过程。
在实现“武汉市大东湖生态水网”的构建的过程中,建立水质监测成为举足轻重的环节。
为了在完成湖湖连通之后,预防污染现象的再次恶化,需要实时对水质状况进行监测、预警和管理,从根本上改善大东湖水体的水质。
我们将使用已有的项目研究成果,对湖泊、河流的水体进行管理。
并利用已有的项目,针对大东湖水系现状和水质特点,建立基于gis的动态数据库和大东湖智慧管理系统。
而要实现这样一个“大东湖水系智慧监测管理系统”,使用物联网技术,无疑为我们系统的搭建和水质监测提供了便利。
1.2、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趋势1.2.1国外研究现状在水环境监测方面,20 世纪80 年代初,发达国家相继建立了自动连续监测系统和宏观生态监测系统,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 、遥感技术(rs) 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gps) ,连续观察水体污染状况变化及生态环境变化,预测预报未来环境质量,有力扩大了环境监测范围以及监测数据的获取、处理、传输、应用的能力,为水环境监测动态监控区域环境质量乃至全球水生态环境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极大促进了水环境监测的现代化发展,实现了监测的实时性、连续性和完整性。
全国水生态监测体系构建实施方案
全国水生态监测体系构建实施方案生态环境监测将围绕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需求,深化水环境质量监测评价,提升水环境监测预警和水污染溯源能力,构建水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刘廷良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深圳质控创新中心20XX年第二期技术交流活动暨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研讨会上强调,生态环境监测必须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需求,借助要素资源集聚优势,打通“产学研”壁垒,推动水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创新发展。
水环境监测范围、手段、深度都在变推动实现科学评价、厘清水污染防治责任、支撑水生态水安全保护三大目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首席科学家团队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方向专家嵇XX表示,从“十四五”开始,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向纵深方向发展,首先监测范围将不断扩展,由水环境监测向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三水”统筹方向发展;其次监测手段将不断更新,由传统手工地面监测向人工智能化和天地一体化方向发展;再次监测深度也将不断延伸,由断面水质现状监测向污染溯源监测和监控预警监测方向发展。
“‘十四五期间,水环境监测将从现状监测向预警监测跨越,水质监测也要向水生态监测跨越。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解鑫认为,在水生态方面要继续完善环境监测技术和数据质量管理与控制技术。
解X表示,要基本实现以“自动监测为主、手工监测为辅”的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的体系,水环境质量监测自动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到“十四五”末期,初步构建水生态监测技术体系,探索由常规理化指标评价向水生态环境综合评估的转变。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水生态环境监测有3个目标:科学评价、厘清水污染防治责任、支撑水生态水安全保护。
目前监测业务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中,未来还将有评价考核、监控预警、公共服务、其他专项监测。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副总工程师、水室主任杨X认为,推进水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首先要引入高质量的监测设备和技术。
“引入无人船无人机进行采样作业、全自动分析仪进行实验室分析,使监测更高效;引入环境DNA技术、水声技术,使监测更全面。
地下水环境监测管理体系
地下水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地下水环境监测管理体系旨在确保地下水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效应对地下水污染和其他环境问题。
本文将从体系的构建、监测技术和管理措施等方面探讨地下水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一、地下水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的构建地下水环境监测管理体系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度,明确监测目标和要求。
首先,相关法律法规应明确定义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确保合理使用地下水资源的前提下保护地下水环境。
其次,应制定监测规范和操作规程,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最后,需要建立监测数据管理平台,便于数据收集、分析和共享,提高监测管理的效率。
二、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是地下水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的核心。
常见的地下水监测技术包括采样分析、现场监测和遥感监测等。
采样分析是通过采集地下水样品,进行化验分析,了解地下水的污染情况和水质状况。
现场监测则是采用实时监测设备,对地下水的水位、温度和pH值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测。
而遥感监测则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地下水的信息,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为地下水环境监测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支持。
三、地下水环境监测管理措施地下水环境监测管理措施包括监测计划制定、数据分析、问题处理和监测结果的应用等方面。
首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计划,明确监测频次和区域范围,以全面掌握地下水环境状况。
其次,需进行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地下水污染事件和异常情况,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最后,监测结果应得到广泛有效的应用,为地下水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地下水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四、地下水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地下水是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下水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落实,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地下水环境污染问题,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有效的地下水环境监测管理体系,能够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流域水环境系统模型研究及其应用
流域水环境系统模型研究及其应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流域水环境系统模型的研究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流域水环境系统模型是一个集成了水文学、水力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复杂系统,它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对流域内的水资源分布、水质变化、生态环境演变等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
本文首先将对流域水环境系统模型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类型进行概述,分析其在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
接着,本文将重点介绍流域水环境系统模型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模型的构建原理、参数设置、模型验证与优化等方面。
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旨在揭示流域水环境系统模型在理论和实践中的挑战与机遇,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以更好地服务于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展示流域水环境系统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成效和局限性。
通过具体案例的剖析,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流域水环境系统模型,以及如何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模型,以提高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效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流域水环境系统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流域水环境系统模型的理论基础流域水环境系统模型的研究和应用离不开深厚的理论基础。
这些理论涵盖了水文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系统科学等多个领域,为模型的构建提供了科学依据。
水文学理论是流域水环境系统模型的基础。
它涉及到降水的形成、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水流的运动规律等。
这些理论为模型提供了流域内水循环过程的详细描述,从而能够模拟和预测不同时空尺度下的水流动态。
环境科学理论为流域水环境系统模型提供了关于水质、水生态等方面的认识。
水质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污染源的排放、水体的自净能力等。
环境科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构建出能够反映实际水质状况的模型。
生态学理论也是流域水环境系统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的要点分析
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的要点分析摘要:在新模式环境下,水文管理信息系统职能由传统的仅限于满足日常需求,提升到需要具备对整个管理体系进行综合决策与支撑的能力,整个管理体系将形成以数据、建设、应用为核心,信息化建设体系为承载实体的新型水文管理综合管理体系。
水文管理信息化在由传统管理模式向新型管理体系过渡过程中,存在前期投入成本过高,后期运维难度大,信息资源浪费,安全保障成本高,孤岛现象普遍等传统软件系统应用模式存在的通病,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水文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要点分析一、水文水资源信息化的内涵与基本特点1.水文水资源信息化的内涵水利工程是信息化密集的行业领域,水文水资源信息化是在建设工程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管理水利信息等因素,实现顺利开展水利信息化工程。
其主要表现在全面提高水利行业的工作效率和实现预期目标;利用现代化的信息采集系统、计算机网络、完善的信息决策系统等为重要支撑应用在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工程建设中。
随着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进程地不断加快,管理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水利工程建设面临巨大的压力。
在现有的基础设施系统中,信息化应用效率较低、内部系统具有独立的特征,同时还存在信息孤立和重复建设的问题。
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强化施工组织建设和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及建设以高水平为目标的水利工程,加快实现信息共享的进程,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便于水文水资源信息化系统建设后对运行的管理。
2.水文水资源信息化的特征①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工程是一种信息化工程,其具有信息化的主要特点。
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工程在建设中会应用先进的自动化检测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以及数据库、通信等高科技技术;②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工程主要面对水利行业,并且服务于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工程。
其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优化水利领域技术,从而提高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工程活动的效率与效用。
二、水文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意义水文水资源信息化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监测观察水文变化,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水文工作的效率。
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方案
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方案一、建设目标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构建一个高效、智能、全面的信息化系统,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测、精准分析、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
具体目标包括:1、提高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实现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全方位、动态监测。
2、整合和共享环境数据,打破信息孤岛,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
3、利用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提升公众对环境信息的获取和参与度,增强环保意识。
二、建设内容1、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完善大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监测站点的布局,采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如传感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实现对环境质量的实时、连续监测。
同时,建立环境监测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环境数据中心建设搭建统一的环境数据中心,整合来自各个监测站点、相关部门和企业的环境数据,包括污染源排放数据、环境质量数据、生态状况数据等。
建立数据标准和规范,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用性。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和分析,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
3、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开发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涵盖环境审批、执法监督、应急管理、污染防治等业务模块。
实现环境管理业务的信息化、流程化和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通过系统的信息化手段,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实现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及时发现和处理。
4、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利用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技术,构建环境决策支持系统。
通过对环境数据的分析和模拟,预测环境变化趋势,评估环保政策和措施的效果,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建立大气污染扩散模型,可以预测不同气象条件下污染物的扩散范围和浓度,为制定应急减排措施提供参考。
5、公众参与平台建设搭建公众参与环保的信息化平台,如环保网站、移动应用等。
通过平台向公众发布环境信息,包括环境质量状况、环保政策法规、企业环境行为等。
同时,提供公众举报、投诉和建议的渠道,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保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监测水质与保护水资源的技术手段
监测水质与保护水资源的技术手段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的必须条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为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监测水质和保护水资源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介绍一些监测水质和保护水资源的技术手段。
一、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实时在线监测系统是指利用现代化的通信、传感及信息处理技术建立起来的实时自动监测系统。
这种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水的各项指标,如温度、PH值、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总氮、总磷、悬浮物等,同时还能监测污染物浓度,如重金属、有机物等。
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具有快速、准确、自动化、连续性等优势,可以实现对水体污染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追溯调查,为保护水资源提供了有效手段。
二、遥感监测技术遥感监测技术是指利用卫星、飞机等远距离设备对水体进行遥感监测。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到水体的一定范围内的全面信息,并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分析。
这种监测方法具有获取范围广、数据覆盖面广等优点。
遥感监测技术可以分析出水体质量分布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从而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三、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高科技手段,将数据、硬件、软件、人员和知识相结合的系统。
这种监测方法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和相关软件,将水资源的地理信息和数据库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互动的智能化管理系统。
这种方法具有分析和预测水资源的用途和潜力,并充分的利用数据来解释、帮助决策制定等各种应用优点。
四、气象观测技术水资源与大气环境息息相关,所以气象观测技术也可以监测水质和保护水资源。
该技术所使用的气象因素主要包括降水、气温、湿度、风向、风速等,可以根据气象因素对水质和水资源进行监测预测。
例如,降雨产品可以监测水库和水文站中饮用水和灌溉水的储备和供应能力,在极端降雨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相关措施,保护水资源。
五、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涉及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图像处理等相关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分析和处理水质监测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08月SHUILI XUEBAO第8期文章编号:0559-9350(2003)08-0011-06水环境信息系统的技术体系禹雪中1,李锦秀1,廖文根1(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所,北京 100038)摘要: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和分析了水环境信息系统的内容体系以及结构体系,将水污染经济损失评估模型引入到水环境信息系统中,结合水环境数据库,可进行区域水污染经济损失核算,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水环境信息系统的内容。
关键词:水环境;信息技术;内容体系;结构体系;水污染经济损失评估中图分类号:X143 文献标识码:A1 水环境信息系统概念水环境信息系统是应用性的发展领域,属于水信息学的学科范畴。
水信息学是研究与水环境相关数据的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图形显示等的学科,它通过综合数学、计算机科学、传统水环境科学和工程学的方法,来揭示大量复杂的水环境规律,解决水环境问题。
水信息学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9年出现了Hydroinformatics的名称。
1991年M.B.Abbott教授的专著《Hydroinformatics: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Aquatic Environment》的出版标志了水信息学的正式诞生[1]。
水环境信息系统是为管理服务的,在水环境监测和调查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环境信息的采集、传递、存储、维护、分析的系统。
水环境信息系统作为水信息学的重要研究方向,由于几乎涵盖了水信息学研究和应用领域,包括数据的获取和分析、先进的数值分析方法和技术、控制技术和决策支持等,所以从其产生就受到重视,因此发展迅速、应用广泛。
2 水环境信息系统的意义2.1 水环境信息系统的应用意义水环境的管理涉及到对大量业务信息数据的存储、查询和分析,同时现代水环境管理模式必须应用相关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的信息,水环境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可以实现对这些信息的有效利用。
同时水环境信息系统的应用意义还不仅表现在纯粹的技术环节,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促进水环境管理方式的变革、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的有效性。
最近,我国几大流域机构相继提出并正在积极实施“数字黄河”、“数字长江”等工程,这些工程可以统一视为“数字流域”的概念。
“数字流域”作为“数字地球”概念的延伸,是中国水利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解决水环境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水环境信息系统是“数字流域”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内容。
通过内容与技术的整合,成功建设水环境信息系统,将把我国的河流管理提高到网络技术及仿真技术阶段,推进中国水利现代化进程[2]。
2.2 水环境信息系统的理论价值水环境信息系统的建立需要不同学科相关技术的交叉和有机融合,除了作为基础的环境、水文、化学等学科之外,还包括信息科学的最新进展,同时为了评估水污染的经济成本,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也被引入进来。
收稿日期:2003-03-31作者简介:禹雪中(1971-),男,河南开封人,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水环境模拟、水环境信息技术。
2003年08月SHUILI XUEBAO第8期水环境信息系统的理论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环境信息系统可以提供一种综合的、互相联系、前后贯穿的解决方案,实际上也就是提供了一种模拟系统,对包括自然、社会因素的区域水环境进行综合模拟;(2)一个成功的水环境信息系统的建立需要选择适合其目标的理论方法,并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和表达。
这种整合和表达不是简单的借用或者堆积,而是需要对照现实状况,进行模式和参数的选取、验证,并根据信息技术的新进展,不断调整和优化整合的技术方法;(3)水环境信息系统的需求和发展可以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
比如,为了实现水环境动力学模型与数字高程模型的结合应用,必须对水环境动力学模型的算法以及编程方式进行发展和改造。
3 水环境信息系统的技术体系3.1 系统的内容体系一个完整的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的内容体系,具有连续性和全面性,能够为水环境管理提供全面的信息处理和服务。
其连续性体现为前后关联的信息处理过程完整表达水环境管理之中的业务链,最基础的信息通过这样一个信息处理过程,最终转化为直接支持管理决策的信息;其全面性体现为,在水环境管理的各个重要方面都提供子系统,全面实现水环境的评估和分析。
水环境信息系统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1 水质实验室整编实际工作中,在现场采样后,水环境监测的样品在水质实验室中通过各种仪器分析测试得出的数据,大多需要经过进一步的处理,才可以得到通常的污染物浓度指标,也就是成果数据,这个过程称为水质数据整编。
水质数据整编系统是整个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部分,该子系统完成样品标定计算、吸光度校准曲线分析计算、水质分析基础数据的存储、水质整编计算、成果数据的存储等工作内容。
按照分析方法,将水质数据整编分为以下几类:容量法、分光光度法、其他可直接量测方法。
3.1.2 水环境信息维护在信息维护子系统中,能够实现对各类信息的录入、修改、删除等功能。
并且,在系统用户对数据进行这些操作时,系统能够辨别用户对数据的操作权限,对未被授权的用户拒绝其操作。
系统规划一定的权限,系统管理员通过对系统用户角色的分配,限定不同用户对系统数据的操作[3]。
信息维护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污染源信息、水体质量信息及与水环境有关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概况。
主要包括测站信息、监测断面信息、水质信息、水质标准、污染源、区域经济信息和系统用户信息等。
水环境信息维护以采用Web结构为佳,维护的方式是在Web上对以上信息进行浏览、添加、编辑和删除,并由具有相应权限的用户负责这些信息的维护工作。
3.1.3 水环境信息查询根据用户的特定要求,形成查询语句,交由服务器端的DBMS执行,返回符合查询条件的数据,以文本、表格、图形的格式输出信息。
查询的内容除了基础数据信息以外,还包括水环境评价、统计等结果数据[3,4]。
信息查询以采用WebGIS技术为宜,其优势在于以地图的方式,实现空间分布信息的直观获取,同时Web 技术使得查询系统更加高效和便捷[5]。
3.1.4 水环境评价包括对水质和污染源进行现状评价。
通过不同时段、不同参数的水质评价,可以指出水体的污染程度、主要污染物质、污染时段、位置及发展趋势[3]。
污染源评价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以确定评价区域内的主要污染源排放是否超标。
3.1.5 水环境统计为全面掌握水体污染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规律,需要对水质监测数据进行统计,2003年08月 SHUILI XUEBAO 第8期 计算出特定的指标,如监测断面污染指标的测值范围反映水体污染的变动范围,检出率、超标率反映水 体污染的严重程度、最大值出现日期反映最劣水质出现的时段、平均值反映总体污染程度,这些统计项目集中反映在水质特征值统计中[3]。
按照专业规定,把调查和监测资料汇集成为各种报表,如监测断面表、水质成果表、底质成果 表等,也是水质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
通过这些统计结果,可以反映区域水体的总体污染程度、污染最严重时的情况。
3.1.6 水污染损失评估 李锦秀等通过建立水质状况与各类实物型经济损失量的定量关系,进行水污染经济损失货币化定量评估,反映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水环境价值减少量。
通过多种情景分析,定量评估水污染恢复费用以及水体恢复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即水环境价值增量[6]。
根据水污染经济损失的基本特征,采用平移-变形的双曲函数作为水污染经济损失函数,其表达式为:M e e K N Q a N Q a ++−=−−11)()(γ (1)式中:a 为水污染对各分项计算内容的价格影响系数,a 值越大,函数曲线越陡,表明计算内容对水质状况极为敏感,反之,a 值越小,函数曲线越平缓,表明经济行为对水质状况敏感性比较差;M 为双曲函数拐点处对应水污染损失影响系数,也即水质类别对经济损失影响的对称转折点。
建立了以上的水污染经济损失函数之后,结合系统数据库中存储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水环境监测部门的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就可以对水环境质量变化过程中的经济成本进行定量计算,从而也就为区域水污染控制决策提供了定量化、理论化的依据,图1为采用以上方法进行的全国各流域水污染经济损失评估的实例。
3.1.7 水污染控制辅助决策 从广义上讲,上述各项内容都是为了实现水污染控制的辅助决策。
本部分辅助决策功能重点强调通过水质数学模型、排污削减量规划模型等水环境模型的运用,为了解预设条件下的水质状况,为制定总量控制目标提供一个程序化的技术手段。
这种模型运用方法又不同于传统的水环境 模拟方法,其最大的特点是集成化以及模型数据处理的系统化。
(1)环境质量预测模型。
根据区域水体功能区的环境质量要求,建立污染源与环境质量之间的预测模型,为确定总量控制目标提供技术依据。
(2)污染源控制方案。
污染源首先要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在此基础上根据总量控制的要求进一步削减排污量,为落实总量控制提供技术手段。
(3)总量控制优化方案。
要实现总量控制目标,有多种具有代表性的污染控制方案。
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多方案经济优化分析,筛选最优的总量控制方案,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
进行水污染控制辅助决策,主要包括运用水环境模型进行地面水污染物允许排放量计算、地面水水质预测、污染负荷削减量计算、不同削减方案的水体质量对比分析、水质预警预报、水污染控制方案的经济2003年08月SHUILI XUEBAO第8期成本评估等技术内容。
在水环境信息系统中,实现水污染控制辅助决策一个关键的技术环节是实现水环境模型(包括水流模型和水质模型)与数据库的数据集成、与系统的整体集成。
采用基于ActiveX的GIS技术与水环境数学模型相结合,是目前理想的解决方案[7,8],图2为一个集成的实例。
3.1.8 水环境信息发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环境信息的公开,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进步。
发达国家环境管理经历了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公众参与三个发展时期,当前,促进公众了解周边环境质量状况、监督污染物治理、积极参与环境管理已经成为重要的管理手段。
因此,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公众及时准确了解水环境状况,成为水环境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国家环保局已经明确指出,作为中国环境政策和管理调整改革的重要内容,要积极推行信息公开化,加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监督[9]。
采用WebGIS技术,构建水环境信息发布的公共平台,是实现环境信息公开化的重要体现。
系统的主要业务内容是把水环境质量状况、水污染源状况、政府治理水污染的法规、措施等以直观的方式进行发布,使公众能够及时方便地了解水环境时空变化状况,监督污染治理成效。
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引导我国全民从关注身边环境卫生和绿化、发展到关注身边的污染、进而关注生态环境和政府决策[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