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美感在英译中的表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诗词美感在英译中的表现
——唐诗《静夜思》几种英译版比较分析诗歌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自柏拉图以来,诗歌几乎成为西方哲学和文艺理论论述的中心,尽管他主张把诗人逐出“理想国”,但以他的理念论(idealism)为基础的美学和文艺理论却成为西方文艺理论的主要基础之一,诗人们也把他看做是诗人。

正是通过各民族的诗歌人们才能真正了解他们各自的特性和人类的共性,看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认识生活的意义和人的伟大与崇高。

要想阅读和鉴赏世界上各民族的诗歌名篇,必须通过翻译。

诗歌美学认为,诗歌美是由三维组成的复合艺术系统,三维是指意象美、音乐美、绘画美。

[1]中国古典诗词更是如此,它形象生动,音调和谐,节奏鲜明,含蓄婉约,耐人寻味,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宝库的精品。

而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方面,林语堂先生在《论翻译》一文中,除了提出翻译的忠实标准和通顺标准外,还着重强调了美的标准。

他认为翻译家应当将翻译视为一种艺术,必须兼顾到美感这一方面。

所谓“美感”,就是原文所体现的意境之美、音韵之美和形式之美。

而从文艺美学和诗美艺术的角度来看,诗词翻译就是原文审美特质和艺术魅力的再现。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的高峰,唐诗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学遗产,对西方的诗歌也起了重要的影响,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人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使用押韵,讲究平仄,而且中间四句要对仗工整。

唐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国内外翻译名家都竞相将唐代诗人的名篇译成英文。

李白《静夜思》曾多次被译成英文,译者通过注重形式、得体选词、讲究押韵等方式,在译文中再现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力求形神兼顾,达到“化境”的翻译效果。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以豪放飘逸著称。

他的《静夜思》是一首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抒情小诗,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情愫,包含了思乡人的共同心情,所有时代的人读后都产生共鸣。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全诗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

短短四句二十个词,融时与空,远与近,高与低,情与景,现实与幻想等于一炉,内容高度浓缩,内涵极其丰富。

把“月光”错当“秋霜”,通过“疑”、“举头”、“低头”和“思”等一连串自然而细腻的形体和心理动作,来表现思乡感情的深沉,缠绵,挥之不去。

很多人都尝试将其译成英文。

诗歌翻译的方法和道理,与翻译其他文体的大体一致,离不开正确理解原作和确切表达译作两大方面,关键在于如何抓住该诗隐藏在浅近语言之下的美和真挚情感。

华兹华斯说过:“all good poetry is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济慈说过,诗应该是“the true voice of feeling”。

汉英诗歌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汉语义广而模糊;英语精确而清晰。

这一文字差异导致了汉诗含蓄,英诗明确,因此也造成了译诗难。

由于英汉语言表达方式与时代背景的差异,古诗独特的形式、技巧、语言应用、格律及所反映的意境、韵味、内涵与风貌,要准确地理解与表达已非易事,而要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难度就更大了。

有比较才有鉴别,现在,让我们将《静夜思》的各种译文对比如下:
译文一[2]:
A Tranquil Night
A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北京大学的英语教授许渊冲先生在中国古诗词英译方面自成一派,译著颇丰。

该篇译诗的特点是准确把握住了原诗的意旨,注重“神似”,兼顾“形似”并能传达“音美”。

译文用娴熟的翻译技巧,做到了保持了原诗的韵脚,light和bright,aground和drowned 押的是全韵,其英译的韵律与原诗接近,体现了原文的音美。

格律严而不失自然,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

用书面语abed来翻译“床前”,更能译出古诗的意境。

用“silver light”来翻译“明月光”,使读者产生了美好的联想。

现在时时态的应用,增强了该诗的即时性。

但相对于原诗用词虽口语化,但意味深长的特点,译诗的用词则较为华丽。

译文二[3]:
Still Night Thought
The moonlight in front of my bed,
Could it be the frost on the ground?
Raising my head, I look at the bright moon,
Bending my head, I think of my old home.
译者采用了直译的方法,成功地进行了翻译。

不仅在译语语境中再现了原诗朴实优美的意境,并保留了原诗的韵律,bed 和ground押的是辅音韵, 增强了译诗的音律性,保持了诗的“音美”,使诗人的感情得到了更好的表达。

而且,译文使用了现在时增加了该诗的即时性,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把“疑”这一心理活动,演绎成一个问句,后
两句对仗工整,字数相等,也很好地取得了“形美”的效果。

译文三[3]:
In the Quiet Night
So bright a gleam on the foot of my bed —
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
Lifting myself to look, I found that it was moonlight.
Sinking back again, 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
汉诗英译家宾纳Witter Bynner的译文舍音似和形似,保持了意似。

可谓是貌非神是,诗意盎然。

译文采用了过去式,反映出作者对往事伤感惆怅之情。

首句用so 接形容词倒装的句式,起到了强调的作用,通过添加了汉语原文中没有的包含情感的表达“so bright”(多么明媚);用“gleam”来译月光,设置了悬念;用“Could there have been”翻译“疑”字就把心理活动写活了,不但有动作思考,还加强了声音效果;尤其是自问口气的表达,把客居他乡的诗人月夜独处,思乡的哀愁刻画的入木三分;第三句才说明是moonlight,“月是故乡明,明月千里寄相思”,勾起诗人和读者无限的乡愁。

译文四:
Think at Quiet Night
Bright moonlight in front of the bed,
Have frosts like doubting.
Put up the head and look at the bright moon,
Bow and think of the homeland.
该译文是通过网上在线翻译的。

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是一种新兴的翻译手段,该系统目前一般分为三种类型;直接型、中间语言型和转换型。

它是先把语句分成单词,通过存放于机器数据库内的电子词典查找词义;然后根据语法规则分析语句,并把它变换成概念和结构;最后借助语言模型生成目标语言。

机器翻译在功能、速度、准确性等方面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

但是,它在文体、语义、语境方面和应用的相对滞后,有的译文可能让人觉得笑话百出。

通过以上《静夜思》的英译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原诗将感受隐化进无时态、无人称、超时空的语言境界,任人想象。

译文则把感受显露在明朗和具体的语言表述中。

从这些译作中我得到了教益:译者译诗应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诗人,了解他的思想,了解他的审美价值观。

在译文四中,由于机器翻译的思维是直线型,读不懂诗人的感情,其译文就无法再现原诗的风貌。

它对唐诗《静夜思》的翻译,只能说是译词,而非译意,更谈不上译出原文的意境了,因此,这里“三美”变成了“三没”了。

由于人生体验、文化素养或艺术感悟不同,不同译者在再现原作的同时,往往免不了打上个人理解和认识的烙印。

即便能较为得体地译出原诗的韵味,乃至达到“化境”,也是各有千秋。

诗的美像生活中的美一样,丰富多彩,译者通过对原作的语言形象感受的理解和把握,
并力图用相应的语言形象再现出原诗的意、形、音之美,乃是唐诗翻译的一种追求,也是文学翻译应达到的一种境界。

在译诗过程中,译者必须全力争取英译在意、形、音三方面都尽量表现原诗之美,忠于原作,达到神似、形似乃至音似的要求,做到“译诗象诗”,充分传达原诗的意境。

如实在做不到三似兼顾,则舍音似而保意似和形似;在意、形之似无法兼得时,则舍形似而力保最重要的意似。

诗歌翻译要达到茅盾先生所提出的标准:“即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茅盾,1954)[4] 尚需每位译者不懈努力,开拓进取。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遗憾地发现,正如弗洛斯特所言:“诗意就是翻译中失去的东西。

”(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 传达“意思”不易,传达“意境”尤难,译诗更难。

然而,译诗达到三美的境界却是译者的一种长期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马冬梅.也谈中国古典诗词英译—柳宗元《江雪》英译比读[J].南京建筑工程学
院学报,2000,(1):P65。

[2]郭著章. 汉英对照〈千家诗〉.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3]陈小慰. 语言.功能.翻译——汉英翻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4]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