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美感在英译中的表现

合集下载

虞美人英语翻译赏析

虞美人英语翻译赏析
范文下载:
教案下载:
行业PPT模板: PPT素材下载:
PPT图表下载: PPT教程: Excel教程: PPT课件下载: 试卷下载:
When will there be no more autumn moon and spring flowers, 春花秋月何时了,
For me who had so many memorable hours?
赏析 壹· 诗词译文要将音美、形美和意境美融为一体 从文字表现形式来看,《虞美人》这首词原文在字数上具有 一种排列规律上的美感。各句字数分别为,如同一 串黑白相间、错落有致的珠链,让人一见便生喜爱之心。
许先生的译文也通过每一句的长短变化,有意凸显这种字数 和音节上的变化规律,可见译者匠心独具,在文字形式表达上煞 费苦心,此译文不失为上“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月 明中”采用词性转换的翻译方法,“the Lost moonlit land”用 词简洁而形象,词人在凄清明亮的月光下怀思故国的情景如同 一幅画面跃然纸上,使月的形象更加丰满,再现了原词的意境。
有的译者把“故国”译作“the old country”就不如这里 “the lost land”传神,后者表现词人沦为亡国之君的怅恨失落 之感更加强烈。“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句是对 社会意象的描写,意境隽永,富有哲理,能够激起读者的强烈 共鸣。“But rosy faces cannot be as fair.”这句翻译非常贴切得体。
往事知多少。
My attic which last night in vernal wind did stand,
小楼昨夜又东风,
Reminds me cruelly of the lost moonlit land.

“三美”理论视域下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探析——以《孔雀东南飞》的英译为例

“三美”理论视域下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探析——以《孔雀东南飞》的英译为例

第33卷第2期2018年4月Vol.33No.2Apr.2018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xi Science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三美”理论视域下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探析——以《孔雀东南飞》的英译为例黄丽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英语系,福建福州350001)摘要: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难度极高。

许渊冲先生提出了“三美论”,即古诗翻译要尽可能达到“意美、音美、形美”的标准。

许渊冲先生翻译的《孔雀东南飞》的英译本韵律协调、对仗工整、炼词达意,再现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

关键词:古典诗歌;“三美论”;《孔雀东南飞》的英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126(2018)02-0108-03中国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的珍宝,是中华文化之美的体现形式之一。

它的形式、语言及含义与现代的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不同,诗歌以其高度凝练的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营造了深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充沛的情感,体现了我国文化的深厚内涵。

中国古典诗歌的上述特点以及中英文化的差异的存在,使得古诗英译的难度极高,这是世所公认的。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文化精髓,国内诸多学者致力于古诗的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

翻译大师许渊冲先生提出了古诗翻译的“三美论”,即古诗翻译要尽可能达到“三美”标准,即“意美、音美、形美”[1]。

本文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对许渊冲先生翻译的《孔雀东南飞》英译本进行分析,赏析许先生高超的炼词和表达功力,体会原诗与译文的美。

一、“三美”理论中国的古典诗歌有着谐美的音韵、严整的格律以及特定的形式,与一般文章的翻译相比,翻译诗歌除了译文要忠于原文之外,还需传达出原文的风格,表现出原文的音韵美。

因此,在翻译界,有一种共识:译事难,而译诗则更难。

在诗歌翻译方面,诗歌是形神兼备的艺术品,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译诗应尽可能达到与原诗的形似和神似。

中国古诗英译方法探究

中国古诗英译方法探究

中国古诗英译方法探究中国古诗英译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

如何将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成英文,以表达其精髓和美感,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究一些方法,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诗歌。

1. 理解古诗的文化背景大多数中国古诗歌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环境的特点。

因此,在进行英译时,需要先了解诗歌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文化背景和传统观念。

只有当我们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翻译和传达诗歌的深层含义。

2. 把握古诗的意象和意境中国古诗的意象和意境非常重要,它们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

在英译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保留这些意象和意境。

这需要我们对古汉语的语言特点有一定的了解,以便把握诗歌的词汇和结构,以及它们在构建和表达意象和意境方面的作用。

3. 平衡韵律和意义中国古诗的韵律非常丰富,而且还有很多特殊结构,如对仗和排比等。

在英译时,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保留这些韵律和结构,以避免诗歌的节奏和节拍流失。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在保持韵律的同时尊重意义,以确保英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4. 采用文化转换的方法由于中文和英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差异,有些中文词汇很难直接翻译成英文。

这时,我们需要采用一些文化转换的方法。

比如,使用近义词或词组来替换中文词汇,或者加入适当的解释和注释。

5. 多学习和多练习最后,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练习中文和英语之间的语言转换技巧,以提高我们的翻译能力。

除了阅读和理解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还可以尝试从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比如翻译短篇小说,短诗歌等。

综上所述,翻译中国古诗歌对英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任务。

但是,通过了解文化背景,把握意象和意境,平衡韵律和意义,采用文化转换的方法以及多学习和多练习,我们可以逐渐提高翻译的能力,更好地欣赏和传达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哲学阐释学视角下汉诗英译的“三美”原则研究--再现中国古典诗词英译意境美

哲学阐释学视角下汉诗英译的“三美”原则研究--再现中国古典诗词英译意境美

哲学阐释学视角下汉诗英译的“三美”原则研究--再现中国古
典诗词英译意境美
冯菲菲
【期刊名称】《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从哲学阐释学视角出发,以唐朝著名诗人柳宗元的诗《江雪》为例,分别列举三位学者对该诗歌的翻译版本,从“意美“”音美“”形美”角度分析三个翻译版本的优劣,进而论证哲学阐释学和“三美”原则在汉诗英译中的可行性。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以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和许渊冲的“三美”原则为具体标准,可以达到汉诗英译的完美境界。

【总页数】5页(P61-65)
【作者】冯菲菲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再现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美:哲学阐释学视域下的英译探索 [J], 王静
2."三美论"视角下《关雎》英译的美感再现研究 [J], 车明明;任梦雨
3.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及其英译再现策略——基于描写翻译理论的视角 [J], 李磊
4.生态翻译学视域下中国古典诗词译介研究\r——以罗郁正汉诗英译为例 [J], 何晓花
5.“三美”原则视角下醉翁亭记的英译比较研究——以翟理斯和杨宪益夫妇译本为例 [J], 徐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中国古诗英译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中国古诗英译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中国古诗英译翻译美学视角下的中国古诗英译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美的象征。

在古诗翻译过程中,不但要再现原诗语言形式美,还要再现原文所描绘的意象和意境等内韵之美。

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翻译古诗即是一种美学价值的再现。

许渊冲,当代译介中国古典诗歌的典型代表。

由于他自小对“美”的不懈追求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热爱,因而他在译诗工作中,致力于传达中国古诗的音美、意美和形美,强调对“美”的不懈追求。

中国古诗词翻译几乎涉及翻译理论中的所有课题,如意义转换、文化问题以及高层次的语言艺术包括意象、意境、风格的转换等等。

要为解决这些问题,仅仅套用传统翻译理论中的命题来阐释,很难得出让人满意的答案,因为传统翻译的理论命题相当有限,理论的涵盖范围也相当有限。

同样,我们也很难用现代语言学翻译理论的某一模式去解决问题,因为语言学理论常常难以解释高层次语言艺术转换过程。

因此,本文试图从翻译美学的视角,阐释语言艺术的转换问题:主要以许先生的古诗英译文为个案研究对象,详细分析古诗英译过程中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包括对译者的翻译目的和读者的期望进行分析,试图清晰地展示许先生的中诗英译思想,以及影响他翻译活动的因素;目标是从美学上剖析许的古诗英译文达致成功的奥秘所在,以期有助于文学翻译素质的提高。

经过研究和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许先生在翻译古诗这一审美活动中,在对审美客体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了各种翻译策略,同时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译语特征,成功展现了中国古诗原作的音美、意美和形美。

因此,可以得出一条有益经验:译者应增加源语及译语的语言修养,提高审美认知,尽可能多地获取审美经验,同时必须在影响其翻译活动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如此才能创造出一部成功的作品。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英译本体现出的翻译美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英译本体现出的翻译美学

2013.02学教育77《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英译本体现出的翻译美学张婵(西安外国语大学高职部,陕西西安710061)[摘要]我国宋代著名文人苏轼的代表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北宋名词,近现代以来,经过国内外多位翻译大家的精心翻译已经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研究苏轼的代表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各个不同版本的英译本,分别从语音美、形式美、意境美等三个方面分析和阐释其中蕴含的翻译美学,以及呈现出来的中国古典诗词在英译本中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从而为进一步探讨今后的翻译作品如何更好地展示出原诗词的艺术魅力寻找突破口。

[关键词]水调歌头;翻译美学;语音;形式;意象一、引言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了让国外读者朋友们也能亲身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精髓和艺术魅力,不少翻译大家将其翻译为英语,让中国古典诗词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我国宋代著名文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北宋名词,不少海内外翻译大师倾其所力在保持原作的诗词魅力的基础上进行了英语翻译。

本文将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许渊冲、林语堂、John ·A ·Turner 等的英译本来分析翻译美学在其中的具体呈现,分别从语音美、形式美、意境美等三个方面分析和阐释其中蕴含的翻译美学,以及呈现出来的中国古典诗词在英译本中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从而为进一步探讨今后的翻译作品如何更好地展示出原诗词的艺术魅力寻找突破口。

二、翻译美学众所周知,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由于受到翻译者所处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以及译者主体性等多种差异性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使译文和原文在语言、文字、风格、意境、思想等方面完全一样。

译者只能通过各种翻译手法使得译文在最大程度上接近原文,并且仍然葆有诗词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意美,音美,形美:论许渊冲《声声慢》英译本中“三美论”的体现

意美,音美,形美:论许渊冲《声声慢》英译本中“三美论”的体现

意美,音美,形美:论许渊冲《声声慢》英译本中“三美论”的体现摘要;“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从中国古诗英译实践中终结出来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意美,音美,形美,是翻译工作者从事诗歌翻译时借鉴的重要翻译原则。

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宋词中屈指可数的最优秀诗篇之一,许渊冲英译版本的《声声慢》在保留其原有的内涵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西方文学的色彩。

本文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研究许渊冲的英译本,再现了《声声慢》译本中所体现的“三美论”原则。

通过研究发现,许渊冲英译本中意美主要通过意象美和意境美所体现,音美主要通过韵律美和叠词美所体现,形美主要通过单词美和句式美所体现。

关键词:许渊冲版本;《声声慢》;意美;音美;形美本文主要研究“三美论”对许渊冲《声声慢》英译本的翻译中的体现。

从意美、音美和形式美三个部分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三美论”在宋词的英文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声声慢》的英文翻译是中国优秀的传统诗歌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以及进一步的交流。

一、意美的再现意象是诗人精心挑选的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

译者需尽可能地保持形象的完整性,即意义和景象的统一性。

完全保留的意象是双向保留的场景和感觉,意象是意境形成的桥梁。

考虑到文化背景、原始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差异,译者需要使用不同的翻译技术来处理意象。

首先,译者要对中西文化中的形象有深刻的认识,了解它的异同。

其次,译者应该有深刻的思维能力,并运用语言来实现转化。

在《声声慢》英译本中,许渊冲就通过使用别具一格的翻译方法,巧妙地映射出原文中所要表达的意义。

1.1.意象美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许渊冲采用解释性翻译和直译的方法,通过描述事物的特征,间接描绘出《声声慢》中所要表达的景象,扩展想象空间,避免语言转换的错误。

意象的翻译是“三美论”中意义美与原文的结合。

准确选择的词语不仅能表达意象的表面意义,还能表达词语的外部意义。

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诗中的美可以通过对意象的描述来升华。

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的意境重构——以许渊冲的《琵琶行》英译本为例

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的意境重构——以许渊冲的《琵琶行》英译本为例

第37卷第3期2017年5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ol. 37 No. 3 May 2017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的意境重构—以许渊冲的《琵琶行》英译本为例许菊,郭懿(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3)摘要: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之精髓,也是中国古典诗词独特魅力之所在。

许渊冲在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 十分注重意境的重构和再现,这在其《琵琶行》英译本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琵琶行》原诗作的意境营构手段主要体 现在两个方面:虚实相生和情景交融。

其中,“虚实相生”之意境在许氏译文中的重构策略有虚实换译、隐义显化、修 辞转换、意象具化、正话反说等。

“情景交融”之意境则采取焦点转换、主位变换、意蕴增创等重构策略。

通过上述策 略,许渊冲最大限度地重塑了《琵琶行》原诗作悲凉凄怆、萧索落寞的意境氛围。

关键词:《琵琶行》;许渊冲英译本;古典诗词英译;意境重构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433X(2017)034)172-04一、“意境”之考辨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也是中国古典诗词独特魅力之所在[1]68。

对“意境”概念的阐释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钟嵘的诗论著作《诗品》,并在晚唐司空图的书信体文论《与极浦书》和《与李生论诗书》及其诗论著作《二十 四诗品》中得到了集中解读。

在司空图眼里,意境 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2],是“韵外之致”、“味外 之旨”[3]。

至北宋,欧阳修在其《六一诗话》中也对 “意境”作了类似阐释:“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 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4]可见,意境之“意”指作者的情、理、志、趣等主观思想情感,“境”则是对客观事物环境的具体描绘。

叶维廉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观

叶维廉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观

叶维廉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观李洁摘 要: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来自不同时代和地域、秉持不同文化理念的中外译者有着不同的翻译思想和路径。

华裔学者叶维廉提出和建构了以“模子”为核心概念的比较诗学理论,并将之践行和贯彻于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观,彰显了华裔学者的文化自觉和翻译诉求,突出了中国文学和诗学的属性和特质,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提供了富有个性的研究角度和实践路径。

本文以叶维廉的两部古典诗歌英译作品为研究基础,从解读方式、表达理念和接受效果3个方面思考和评述叶维廉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观,分析其比较诗学观在翻译中的体现,阐述其诗学观与翻译观的汇通途径。

本研究希望能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对中国文学形象在海外的建构和接受研究作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叶维廉;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英译观;比较诗学;模子[中图分类号]H315.9;H059 DOI:10.12002/j.bisu.47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39(2023)05-0098-11引言叶维廉(Wai-lim Yip,1937—)是美国华裔学者、诗人、作家和翻译家,他在中西比较诗学研究、文学批评和诗歌创作和诗歌翻译等领域造诣深厚,成果丰富。

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学和诗学的过程中,他追本溯源,寻根探源,对中西诗学的根本性差异及其渊源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分析,提出和建构了以“模子”为核心概念的比较诗学理论。

这一比较诗学理论,源自他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观察和思考,并践行和贯彻于其古典诗歌英译实践。

叶维廉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思想和英译路径不同于许渊冲等中国译者,也不同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等西方译者,是一种观照东西方文化精神和审美方式差异的翻译观,是一种有着独特视角的、彰显华裔学者文化自觉和翻译诉求的、贯通中西诗学的文化翻译观。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文学走出去:中西译者翻译思想比较研究”(项目编号:L14DYY034)和2022年宁夏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海外汉学专著中的中国古代先哲思想翻译与阐释研究”(项目编号:NGY2022146)的资助。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摘要】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research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under the aesthe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The introduction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n the context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The body of the article cover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esthetic feature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he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nto English,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nd the insights provided by translation aesthetics for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findings, suggests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for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art of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美学理论、英译研究、美学特色、挑战、现状、研究成果、未来方向、借鉴意义1. 引言1.1 中国古典诗词在翻译美学理论下的重要性中国古典诗词在翻译美学理论下的重要性在于其蕴含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

论中国古诗词英译过程中“含蓄美”的处理——以“双关语”修辞为例

论中国古诗词英译过程中“含蓄美”的处理——以“双关语”修辞为例

36论中国古诗词英译过程中“含蓄美”的处理——以“双关语”修辞为例孙宇超 哈尔滨理工大学摘要:中国古典诗词贵在“含蓄”,尝尝以物言志、以景抒情。

古代诗人词人若想表达某种情感,通常不会直白地表露于文字中,而是通过各种修辞手法来间接表达,含蓄地藏匿于字里行间。

然而,对于译者来说,若想将这种中国古诗词之“含蓄美”在另一种语言中大放异彩,则困难重重。

对此,本文笔者将从“双关语”这一种修辞出发,探讨中国古典诗词在英译过程中“含蓄美”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含蓄美”;古诗词中国古诗词崇尚“含蓄美”,自古以来,皆是如此。

在大部分的中国古诗词中,诗人都不会让自己的情感溢满于文字之间,而会寄情于景、借景抒情,即把情感寄托于某一借体上,盖上一层纱,让读者细细琢磨、慢慢品味,从而达到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这正是古代文人雅士所追求与推崇的“含蓄美”的理想境界。

然而,在将独具韵味的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为英文的过程中,隐藏于文字以外的言外之意、话外之音尝尝使译者非常苦恼,不知从何下手。

有时即使翻译过来了,也会使中国古诗词的“含蓄美”之韵味大打折扣。

为此,下文笔者将从“双关语”这一修辞角度出发,简要分析在将中国古典诗词英译过程中,为使得中国古诗词之“含蓄美”得到尽可能多的保留,如何处理“双关语”问题。

一、古诗词之“含蓄美”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含蓄美”,清代学者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这样说道:“凡诗恶浅露而贵含蓄,浅露则陋,含蓄则令人再三吟唱而有余味。

”其实就是说,诗如果写得太直白了,情感表达太赤裸裸了,则被视为低俗而粗鄙;诗最重要的品质是“含蓄”,让人再三品读而韵味无穷,给读者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

从中可以看出,“含蓄美”对于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来说,都显得非常重要的。

并且,“含蓄美”对于中国古诗词而言,已经成为其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对于“双关语”的处理中国古典诗词非常在意“含蓄”之美,话外之意、弦外之音比比皆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及其英译再现策略——基于描写翻译理论的视角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及其英译再现策略——基于描写翻译理论的视角

i n l h rnl o rt i : s it e rnl o eset e tE gi a s t n t e e Ad c pi a s t nprp c v s st a sag s e r v t i a i i
LI Le i
( o ee f oe nL nu g , h n ki n'ri f giu ue n n i e n , ag h u 12 5 hn ) C l g F ri ag a eZ og a i s o A r l r dE gn r g Gun zo 0 2 ,C ia } o g U  ̄ t e y ct a ei 5
wi ep r o eo r v d n emu t i n i n l iw d c n l d dt a mo i n l h t m f p ca e p es o l e t t u p s f o i ig t l dme so a e a o c u e t hh p h i v n h e t a y o r h o e il o l h u db s p
e tb ih d Ba e n d s r t e ta sa in t e r , h sp p rd s u s d r p e e t t n i e u y o rit o c p in s l e . s d o e c p i n lt o t i a e ic s e e r s n i b a t f atsi c n e t a s i v r o h y a o n c o
忽视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与传播活动的复杂性与多维性 。描写翻译理论强调要把翻译语境化 ,以发现 翻译 现象背后的文化历史事实 ,从而避免文化的误解和审美的缺失 。再现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更应该重视文本背

解读诗歌翻译的_意美_音美和形美_许渊冲英译唐诗_枫桥夜泊_赏析

解读诗歌翻译的_意美_音美和形美_许渊冲英译唐诗_枫桥夜泊_赏析

第23卷第5期∃∃∃∃∃∃∃∃∃∃∃∃∃∃∃∃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年10月V ol.23.No.5∃∃∃∃∃∃∃∃∃∃∃∃∃∃∃Journal o f Panzhihua U niver sity∃∃∃∃∃∃∃∃∃∃∃∃∃∃Oct.2006 文学艺术评论解读诗歌翻译的 意美、音美和形美!!!许渊冲英译唐诗∀枫桥夜泊#赏析廖∃红(攀枝花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攀枝花∃617000)摘∃要∃ 三美论(意美、音美和形美)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标准。

本文旨在以其英译唐诗 枫桥夜泊为对象,分析研究其诗歌翻译中 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表现,为译者从事翻译实践和读者欣赏翻译作品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从美学的角度解读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

关键词∃意美;音美;形美;原诗;译诗作者简介∃廖红(1973!!!),女,四川乐山人,攀枝花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

在中外翻译史上,翻译标准可谓是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翻译家们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提出了各自的翻译标准,如中国古代道安的 直译、鸠摩罗什的 意译、玄奘的 既须求真、又须喻俗,近现代严复的 信、达、雅、鲁迅的 宁信而不顺、钱钟书的 化境、茅盾的 重神似而不重形似、林语堂的 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西方古罗马西塞罗的 %'演说员式&和%解说员式&翻译、英国泰特勒的 翻译三原则、德国马丁 路德的 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法国雅克 阿米欧的 试与原作比美、美国尤今 A 奈达的 动态对等等。

归纳起来,这些翻译标准从两个方面探讨了原文和译本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译本应该在语言层面上忠实于原文,再现原文的内容和意思;另一方面,译本应该在风格上忠实于原文,再现原文的风格。

然而,由于诗歌独特的美学特征!!!整齐的形式、规则的韵律、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以上提到的 在内容和风格上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标准却无法涵盖诗歌翻译,尤其不能涵盖承载了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汉语古诗的翻译。

许渊冲“三美”视角下中国诗词英译浅析

许渊冲“三美”视角下中国诗词英译浅析

许渊冲“三美”视角下中国诗词英译浅析摘要中国的诗词博大精深风格独特,历尽几千年而长盛不衰。

读诗、品诗、背诗、写诗带给我们陶冶性情的享受,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情趣。

将这项艺术发扬光大,进行文化传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老一辈的翻译家们的不断探索和辛勤付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

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本文在许渊冲“三美”的视角下以具有代表性的诗词的翻译实践中对中国诗词的英译进行浅析关键词许渊冲“三美论”;中国诗词;翻译标准許渊冲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几十年间,把众多中国经典和诗词曲赋翻译成英语、法语介绍到国外,使世界了解了《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体会到唐诗、宋词、元曲的精妙,领悟到《诗经》《楚辞》《论语》《老子》中的内涵,已出版中英法译著120余部。

2010年,许渊冲获得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他提出的“三美论”对诗歌的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对其“三美论”做简要的介绍,并以此为视角对中国诗词的英译做简要的分析。

然而,许渊冲先生的理论也并非完美,在诗词翻译的实践中有矛盾和局限性,我们要灵活的把握,不可过于死板。

1 许渊冲和“三美”论“三美论”是许渊冲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翻译理论,其内涵十分丰富。

许渊冲从事翻译数十年间,醉心于诗词的翻译,在诗词的译介方面成果显著,是“以诗译诗”第一人。

诗词是能够让人欣赏感受的文字精华,好的作品能够让人赏心悦目,读罢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只有“以诗译诗”才能让诗词最大化的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否则这种特定的文学体裁的翻译便去了意义,从而将诗词的特定形式葬送在简单的文字解释的深渊中。

许渊冲不失时宜的提出“三美”论对诗词的翻译影响深远。

“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

“意美”指翻译出原文的内容美;“音美”指节奏、音律、韵脚的美;“形美”指长短句式、对仗整齐的标准。

从三美的定义来看,要实现“三美”就要从内容到形式全方位的把握。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在英译中的体现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在英译中的体现
1意 象 的 分 类 .
对 于 意象 的分 类 , 同学 者 有 不 同看 法 笔者 从 意 象 是 否 不 带 有 特 定 的文 化 色 彩 这 一 角 度 出发 ,将 中国 古 典 涛歌 中 的 意 象 分 为非 文 化 意 象 和 文 化 意 象 两 种 。前 者 指 诗 人 运用 描述 性 语 言 , 自然 界 实 实 在在 的 客 观事 物 记 录下 来 , 表 达 自己 某 把 以 种思 想 感 情 。 种 意 象 常 以 具体 代 抽 象 , 这 给读 者 带 来 身 临其 境 的感 受 。 这些 客观 事 物 不 带 特定 文化 色 彩 《 州西 涧 》 的 如 滁 中 “ 、 、 鹂 、 、 潮 、 、 渡 、 ” 。 者指 诗 人 运 用 具 有 草 涧 黄 树 春 雨 野 舟 等 后 浓 厚 文 化 色 彩 的词 语 , 中 国特 有 的 人 名 、 名 、 鸟 树 木 和 如 地 花 典 故 等 , 达 独 特 的 思 想 感 情 , 造 独 特 的 意 境 , 映 真 实 的 表 营 反 生 活情 境 。“ 化 意 象 大多 凝 聚 着 各 个 民族 的智 慧 和 历 史 文化 文 的结 晶 ,其 中相 当 一 部 分 文 化 意 象 还 与 各个 民族 的传 说 以及 各 个 民族 初 民时期 的 图腾 崇 拜 有 密切 的关 系” 谢 天 振 , ( 19 ) 文 化 意 象 的形 成是 文 化 传 统 和 审 美 心理 长 期 积 淀 的 结 99。 果 , 各 种 文 化 因素 和个 人 经 验 融 合 的结 果 、 如 . 烟 花 三 月 是 例 “ 下扬 州 ” 的 “ 州 ” 中 扬 就是 一 个 典 型 的文 化 意 象 。古 诗 英 译 时 , 译 者 必须 首 先 区分 不 同的 意 象 ,并 对 不 同的 意 象 采 取 不 同 的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作者:朵琴来源:《丝绸之路》2014年第22期[摘要]本文从翻译美学理论视角出发,从语言美、音韵美和意象美三方面探讨了中国古典诗词之美,认为好的诗词翻译应当翻译出古诗词的意境。

对于如何才能翻译出古诗词的意境,笔者认为必须要了解原诗词的风格特点以及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关键词]翻译美学理论;古典诗词;英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22-0057-02一、翻译美学理论中华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中国古典诗词不仅是中化文学中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于语言的不同,翻译便成了这种文化交流的最大障碍。

作为一门从美学角度研究翻译的学科,翻译美学与处于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每个人密切相关。

朱光潜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翻译美学”这个术语,并且认为“翻译绕不开美学”。

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也都闪现着美学的光芒。

清末马建忠提出的“善译论”强调翻译要确知原文“意旨之所在。

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 。

马建忠的“善译论”是一种基于真、善、美的翻译审美描写。

严复在其译作《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译事三难信达雅”论。

“三难”之说的特点在“雅”,“雅”显然属于美学范畴。

严复所崇尚的“古雅”,完全是基于对当时审美接受论的考虑。

除此之外,还有傅雷的“神似重于形似论”,这里的“神”指神韵、精神,是一种超出外在的精神气质。

综上所述,对于中国翻译学而言,美学模式可以说是翻译学的最重要的模式,因为美学模式能最充分地反映汉语的本质特点和中华文化的本质特点。

二、古诗词之美(一)语言美从语言美学视角来看,汉字不仅仅是一种书写符号,更是承载着意义的艺术符号,富含美的意味和情趣。

中国古诗是语言最精炼、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文学形式,积淀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声声慢》英译中“三美”论的体现许渊冲与林语堂译作分析

《声声慢》英译中“三美”论的体现许渊冲与林语堂译作分析

《声声慢》英译中“三美”论的体现许渊冲与林语堂译作分析一、本文概述《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这首词的英译版本也日益受到关注。

在众多英译版本中,许渊冲和林语堂的译作备受推崇,他们的译文不仅准确传达了原词的意义,更在音韵、意境和形式上实现了“三美”论的体现。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许渊冲和林语堂的《声声慢》英译本,探讨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体现“三美”论,以期为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

“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是由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提出的翻译理论。

他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追求原作的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使译文在传达原作意义的同时,也能保持原作的艺术魅力。

这一理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许渊冲和林语堂作为杰出的翻译家,他们的译作在翻译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许渊冲的译文以忠实于原作、注重音韵和形式美而著称,而林语堂的译文则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贴近读者的表达方式而受到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通过对两位翻译家的《声声慢》英译本进行详细分析,比较他们在“三美”论方面的处理方法和特点,以期揭示他们在翻译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通过对许渊冲和林语堂《声声慢》英译本的分析,本文旨在为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同时也为翻译实践中的“三美”论应用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提高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质量和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声声慢》原作分析《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经典之作,全词通过描写秋景,抒发了词人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和双声词,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这些词语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词的音乐性,也更好地表现了词人的情感。

《声声慢》的韵律和节奏也极为讲究,词人巧妙地运用了平仄、押韵等技巧,使得整首词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深沉。

浅说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三美”原则

浅说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三美”原则

- 220-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浅说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三美”原则海南师范大学/李泽【摘要】诗歌,有着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历史,在文学上有着崇高的地位,是世界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高中集中概括反映了社会生活,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明显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有音乐美。

当今世界的竞争中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各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国内学者也正迫切地想将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学与文化推而广之,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研究也备受关注。

本文主要浅析许渊冲先生提出的“音美,形美,意美”三大原则,以使读者对英译古诗词有进一步了解。

【关键词】诗歌 英译 推而广之 音美 形美 意美关于诗歌翻译理论,学者们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三个方面:诗歌是否具有可译性?诗歌应该直译还是意译,是注重神似还是形似?应该采取无韵的散文体译诗还是采取押韵的诗歌体译诗?早期各学者们对此各执一词,难以达成一致。

其实,诗歌是否可译,既要看诗的形式,也要看它的意义,最重要的是看诗的情感是否得以传达。

我们评论文学作品的标准是:一要达意,二要传情,三要感动。

尤其是诗词的翻译,力求音美,形美,意美。

一、音美的传达诗歌是语言的音乐性艺术,某种程度上是欣赏诗歌的音韵之美。

许渊冲认为,翻译诗词时如果诗词舍弃韵律,即使原诗的“意美”得以传递,其风格意趣也尽失。

我们看林语堂先生对《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翻译——So dim,so dark,so dense,so dull,so damp,so dank,so dead!译文共运用十四个音节,加上双声和头韵,与原诗完全一致,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原诗那种叠音叮咚所造成的余音绕梁之美,也生动地再现了作者在黄昏细雨中孤苦无依的情况。

前面六个形容词描绘周围的环境情况,最后以dead 收尾,完成了原诗情感上的递进。

诗歌讲韵律,求平仄,但在英译时合意又合韵的情况是难得的,刻意追求“音似”而忽略“意似”则是缘木求鱼,也没有必要。

英语论文-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在英译中的体现

英语论文-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在英译中的体现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在英译中的体现中文摘要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是一门艺术,是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

这些美感在其英译中不但不能丧失,而且还要尽量体现。

翻译难,译文学作品尤难,译诗更是难上加难。

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尤其是在再现原文“三美”这方面,其困境早已是译界的共识,尽管如此,译界依然不乏具有研究价值的古典诗词英译的上乘作品。

本文就精选一些出自大家手笔的中国古典诗词的译作,并联系一些理论,从多个角度分析原作的意美、音美、形美是如何在其英译中体现的,并结合自己的启迪,将北朝民歌《木兰辞》在原译者的基础上改译,以求进一步体现原作的美感。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美感;英译;体现AbstractThe production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is a kind of art, which contains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emperament and form. When the Chinese classic poetry i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the beauty of the poetry is not only to be reserved, but also to be embodied. In term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 c poetry, the reappearance of the “three beauties” is especially a difficult work, and there are, however, still a lot of valuable English versions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This paper displays some excellent English versions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by famous translators, and expounds how the “three beauties” are embodied in English translation through deep analysis. And this paper also contains a revised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classic poem “Mu Lan Ci” to further reappear the beauty.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 poetry; beauty; English translation; reappearance一、引言诗歌美学认为,诗歌美是由三维组成的复合艺术系统,三维是指意象美、音乐美、绘画美[1](P6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诗词美感在英译中的表现——唐诗《静夜思》几种英译版比较分析诗歌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自柏拉图以来,诗歌几乎成为西方哲学和文艺理论论述的中心,尽管他主张把诗人逐出“理想国”,但以他的理念论(idealism)为基础的美学和文艺理论却成为西方文艺理论的主要基础之一,诗人们也把他看做是诗人。

正是通过各民族的诗歌人们才能真正了解他们各自的特性和人类的共性,看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认识生活的意义和人的伟大与崇高。

要想阅读和鉴赏世界上各民族的诗歌名篇,必须通过翻译。

诗歌美学认为,诗歌美是由三维组成的复合艺术系统,三维是指意象美、音乐美、绘画美。

[1]中国古典诗词更是如此,它形象生动,音调和谐,节奏鲜明,含蓄婉约,耐人寻味,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宝库的精品。

而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方面,林语堂先生在《论翻译》一文中,除了提出翻译的忠实标准和通顺标准外,还着重强调了美的标准。

他认为翻译家应当将翻译视为一种艺术,必须兼顾到美感这一方面。

所谓“美感”,就是原文所体现的意境之美、音韵之美和形式之美。

而从文艺美学和诗美艺术的角度来看,诗词翻译就是原文审美特质和艺术魅力的再现。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的高峰,唐诗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学遗产,对西方的诗歌也起了重要的影响,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人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使用押韵,讲究平仄,而且中间四句要对仗工整。

唐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国内外翻译名家都竞相将唐代诗人的名篇译成英文。

李白《静夜思》曾多次被译成英文,译者通过注重形式、得体选词、讲究押韵等方式,在译文中再现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力求形神兼顾,达到“化境”的翻译效果。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以豪放飘逸著称。

他的《静夜思》是一首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抒情小诗,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情愫,包含了思乡人的共同心情,所有时代的人读后都产生共鸣。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全诗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

短短四句二十个词,融时与空,远与近,高与低,情与景,现实与幻想等于一炉,内容高度浓缩,内涵极其丰富。

把“月光”错当“秋霜”,通过“疑”、“举头”、“低头”和“思”等一连串自然而细腻的形体和心理动作,来表现思乡感情的深沉,缠绵,挥之不去。

很多人都尝试将其译成英文。

诗歌翻译的方法和道理,与翻译其他文体的大体一致,离不开正确理解原作和确切表达译作两大方面,关键在于如何抓住该诗隐藏在浅近语言之下的美和真挚情感。

华兹华斯说过:“all good poetry is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济慈说过,诗应该是“the true voice of feeling”。

汉英诗歌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汉语义广而模糊;英语精确而清晰。

这一文字差异导致了汉诗含蓄,英诗明确,因此也造成了译诗难。

由于英汉语言表达方式与时代背景的差异,古诗独特的形式、技巧、语言应用、格律及所反映的意境、韵味、内涵与风貌,要准确地理解与表达已非易事,而要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难度就更大了。

有比较才有鉴别,现在,让我们将《静夜思》的各种译文对比如下:译文一[2]:A Tranquil NightAbed, I see a silver light,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北京大学的英语教授许渊冲先生在中国古诗词英译方面自成一派,译著颇丰。

该篇译诗的特点是准确把握住了原诗的意旨,注重“神似”,兼顾“形似”并能传达“音美”。

译文用娴熟的翻译技巧,做到了保持了原诗的韵脚,light和bright,aground和drowned 押的是全韵,其英译的韵律与原诗接近,体现了原文的音美。

格律严而不失自然,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

用书面语abed来翻译“床前”,更能译出古诗的意境。

用“silver light”来翻译“明月光”,使读者产生了美好的联想。

现在时时态的应用,增强了该诗的即时性。

但相对于原诗用词虽口语化,但意味深长的特点,译诗的用词则较为华丽。

译文二[3]:Still Night ThoughtThe moonlight in front of my bed,Could it be the frost on the ground?Raising my head, I look at the bright moon,Bending my head, I think of my old home.译者采用了直译的方法,成功地进行了翻译。

不仅在译语语境中再现了原诗朴实优美的意境,并保留了原诗的韵律,bed 和ground押的是辅音韵, 增强了译诗的音律性,保持了诗的“音美”,使诗人的感情得到了更好的表达。

而且,译文使用了现在时增加了该诗的即时性,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把“疑”这一心理活动,演绎成一个问句,后两句对仗工整,字数相等,也很好地取得了“形美”的效果。

译文三[3]:In the Quiet NightSo bright a gleam on the foot of my bed —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Lifting myself to look, I found that it was moonlight.Sinking back again, 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汉诗英译家宾纳Witter Bynner的译文舍音似和形似,保持了意似。

可谓是貌非神是,诗意盎然。

译文采用了过去式,反映出作者对往事伤感惆怅之情。

首句用so 接形容词倒装的句式,起到了强调的作用,通过添加了汉语原文中没有的包含情感的表达“so bright”(多么明媚);用“gleam”来译月光,设置了悬念;用“Could there have been”翻译“疑”字就把心理活动写活了,不但有动作思考,还加强了声音效果;尤其是自问口气的表达,把客居他乡的诗人月夜独处,思乡的哀愁刻画的入木三分;第三句才说明是moonlight,“月是故乡明,明月千里寄相思”,勾起诗人和读者无限的乡愁。

译文四:Think at Quiet NightBright moonlight in front of the bed,Have frosts like doubting.Put up the head and look at the bright moon,Bow and think of the homeland.该译文是通过网上在线翻译的。

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是一种新兴的翻译手段,该系统目前一般分为三种类型;直接型、中间语言型和转换型。

它是先把语句分成单词,通过存放于机器数据库内的电子词典查找词义;然后根据语法规则分析语句,并把它变换成概念和结构;最后借助语言模型生成目标语言。

机器翻译在功能、速度、准确性等方面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

但是,它在文体、语义、语境方面和应用的相对滞后,有的译文可能让人觉得笑话百出。

通过以上《静夜思》的英译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原诗将感受隐化进无时态、无人称、超时空的语言境界,任人想象。

译文则把感受显露在明朗和具体的语言表述中。

从这些译作中我得到了教益:译者译诗应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诗人,了解他的思想,了解他的审美价值观。

在译文四中,由于机器翻译的思维是直线型,读不懂诗人的感情,其译文就无法再现原诗的风貌。

它对唐诗《静夜思》的翻译,只能说是译词,而非译意,更谈不上译出原文的意境了,因此,这里“三美”变成了“三没”了。

由于人生体验、文化素养或艺术感悟不同,不同译者在再现原作的同时,往往免不了打上个人理解和认识的烙印。

即便能较为得体地译出原诗的韵味,乃至达到“化境”,也是各有千秋。

诗的美像生活中的美一样,丰富多彩,译者通过对原作的语言形象感受的理解和把握,并力图用相应的语言形象再现出原诗的意、形、音之美,乃是唐诗翻译的一种追求,也是文学翻译应达到的一种境界。

在译诗过程中,译者必须全力争取英译在意、形、音三方面都尽量表现原诗之美,忠于原作,达到神似、形似乃至音似的要求,做到“译诗象诗”,充分传达原诗的意境。

如实在做不到三似兼顾,则舍音似而保意似和形似;在意、形之似无法兼得时,则舍形似而力保最重要的意似。

诗歌翻译要达到茅盾先生所提出的标准:“即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茅盾,1954)[4] 尚需每位译者不懈努力,开拓进取。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遗憾地发现,正如弗洛斯特所言:“诗意就是翻译中失去的东西。

”(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 传达“意思”不易,传达“意境”尤难,译诗更难。

然而,译诗达到三美的境界却是译者的一种长期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1] 马冬梅.也谈中国古典诗词英译—柳宗元《江雪》英译比读[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1):P65。

[2]郭著章. 汉英对照〈千家诗〉.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3]陈小慰. 语言.功能.翻译——汉英翻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4]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