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法学复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竞争法学》期末综合复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编竞争法基础理论
第一章竞争法概述
一、名词解释
1.竞争:指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经营者为实现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在投资、生产、销售等方面相互争逐的各种争胜行为,它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不正当竞争:指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3.竞争法:指以市场竞争关系和市场竞争管理关系为调整对象,以保护公平竞争为主旨,以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为核心内容的竞争实体性法律规范与竞争管理程序性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BC
2. D
3. AB
4. ABC
5. CD
三、问答题
1.竞争具有哪些作用?
(1)积极作用
第一,竞争有利于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竞争促进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合理流动并优化配置;
第三,竞争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2)消极作用
第一,竞争的结果会导致垄断的出现;
第二,竞争在实现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以一定的损失为代价;
第三,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贫富悬殊,甚至两极分化;
第四,竞争会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2.竞争法具有哪些作用?
(1)规范市场秩序
第一,竞争法对正当竞争行为和反竞争行为进行严格的区分,确立了反竞争行为的认定标准;
第二,竞争法对反竞争行为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
第三,竞争法通过赋予执法机关以较强的监督检查权,强化了对反竞争行为的执法力度,从而减少了潜在违法者违法行为的发生,促进了市场秩序的形成;
(2)促进有效竞争
第一,通过对反竞争行为的有效规制而实现激励;
第二,通过对竞争者合法权利的有效配置和保护而实现激励。
(3)保护消费者权益
第二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竞争法律制度
一、不定项选择题
1. ABCDE
2.AB
3.CDE
4.ABC
5. ABC
6.C
第二编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四章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
一、名词解释
1.不正当竞争行为: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
济秩序的行为。
2.反不正当竞争法:指调整市场竞争关系和与其有关的社会关系、制止以不正当竞争行为为主的市场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问答题
1.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征?
(1)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违法性;
(2)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是经营者;
(3)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的民事侵权性;
(4)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对社会经济秩序的破坏性。
2.学理上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分类?
(1)欺骗性市场交易行为
(2)利诱性市场交易行为
(3)强迫性市场交易行为
3.我国立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分类?
(1)假冒或仿冒行为
(2)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3)虚假宣传行为
(4)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5)商业诋毁行为
(6)商业贿赂行为
(7)政府及其所属部门限制竞争行为
(8)公用企业滥用独占地位行为
(9)搭售行为
(10)低价倾销行为
(11)串通招标、投标行为
4.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危害?
(1)损害诚实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2)损害用户或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3)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4)损害国家利益
5.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特征?
(1)调整范围上采取了综合调整的立法模式;
(2)在规定多种救济方式的同时,侧重于行政执法机关的主动干预;
(3)集实体性规定与程序性规定于一体。
6.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完善?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存在的问题
1.综合调整的立法模式日益显露出其局限性;
2.对实践中出现的、法律未曾列举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无法有效打击;
3.现行法律有关规定存在疏漏和不足;
4.行政强制手段不足,以致不适用竞争执法需要;
5.反不正当竞争法律体系存在相当程序的冲突,干扰了法律的实施效果。
(二)完善立法的途径
1.放弃“综合调整”而改采分别立法;
2.确立一个规范的“一般条款”;
3.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现行规定;
4.强化行政执法手段;
5.对竞争法与有关法律进行清理和编撰。
第五章欺骗性市场交易行为
一、名词解释
1.欺骗性市场交易行为:指经营者采用假冒、仿冒、作引人误解的虚假标示或宣传等手
段,对商品或服务的事实进行虚构或者对其真实情况加以隐瞒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2.市场混淆和行为:指采用欺骗性手段从事市场交易,使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与特定竞争对手的商品或服务相混淆,造成或足以造成购买者误认误购的行为。
3.欺骗性商业宣传行为:指经营者在商品上,或者以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或服务的质量、制作成份、性能、产地等情况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问答题
1.欺骗性市场交易行为的特征?
(1)行为主体是经营者;
(2)经营者采取虚构和捏造事实或者隐瞒真实情况的手段从事市场竞争;
(3)直接侵犯了用户或消费者的权益。
2.市场混淆行为的特征?
(1)市场混淆行为必然涉及三方当事人及混淆行为的实施者、被混淆的经营者以及购买者;
(2)被混淆的客体是其他经营者商品或服务的特定标示;
(3)行为的目的是造成与其他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的混淆,行为的后果是已经或可能造成市场混淆。3.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规定的市混淆行为?
(1)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
(2)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
(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
(4)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
4.欺骗性商业宣传行为的法律特征?
(1)宣传的内容涉及商品或服务的质量、制作成份、性能、产地等情况;
(2)宣传的形式包括“在商品上”、“以广告”或“其他方法”;
(3)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第六章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一、问答题
1.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的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有哪些?
(1)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