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 1 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
一.前人的观点: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出
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
二.孟德尔:19 世纪中期,奥地利人,遗传学之父。
三.自交与杂交:自交指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自花传粉,也叫自交;杂交指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两花
之间的传粉过程叫异花传粉,不同植株的花进行异花传粉时,供应花粉的植株叫做父本
(♂),接受花粉的植株叫做母本(♀)。
四.选用豌豆做遗传试验的原因: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也就是豌豆花在
未开放时,就已经完成了受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
是纯种,用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五.孟德尔的实验:先除去未成熟化的全部雄蕊,这叫做去雄,然后套上纸袋,待雄蕊成熟
时,采取另一植株的花粉,散在去雄花的雌蕊的柱头上,再套上纸袋。他发现,无论用
高茎豌豆做母本(正交),还是做父本(反交)杂交后产生的第一代总是高茎。之后他
用子一代自交,结果在第二代植株中,不仅有高茎,还有矮茎的。孟德尔没有停留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上,而是对子二代中不同性状的个体进行数量统计,结果发现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接近3:1。孟德尔又用杂种子一代高茎豌豆与隐形纯合子矮茎豌豆杂
交,后代中性状分离比接近1:1。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的结果验证了它的假说。六.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七.显隐性状:孟德尔把子一代显示出来的形状叫做显性性状;未显现出来的形状叫做隐形性状。
八.性状分离:在杂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九.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这些因子就像一个个
独立的颗粒,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每个因子决定着一种特定的性状,
其中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 2)体细胞中
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做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
体叫做杂合子;(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
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
结合是随机的。
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
题的
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
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
是错误的。这是现代科学研究
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叫做假说—演绎法。
十二.测交:用来验证一个未知个体的基因型。
十三.稳定遗传:纯合子自交后代为纯合子称为稳定遗传。
十四.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
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
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
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
配子遗传给后代。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二)
孟德尔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无论正交反交,结出的种子都是黄色圆粒的,这表明黄色
和圆粒都是显性性状,绿色和皱粒
都是隐性性状。孟德尔又让子一代自交,产生的子二代中不
仅有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的,
还有绿色圆粒和黄色皱粒的,而且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
皱粒的数量比
接近于9: 3: 3: 1。孟德尔首先对每对相对性状单独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每一
对相对
性状的遗传都遵循了分离定律。孟德尔的解释是:子一代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
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孟德尔
又设计了测交实验,让杂种子一代与隐形纯合子
杂交,
预期的设想。
无论正交还是反交,结果都符合
F1 YyRr
F1 配子YR yR Yr yr
YR YYRR YyRR YYRr YyRr
(黄圆)
(黄
圆)
(黄
圆)
(黄圆)
yR YyRR yyRR YyRr yyRr
(黄圆)
(绿
圆)
(黄
圆)
(绿圆)
Yr YYRr yyRr YYrr Yyrr
(黄圆)
(黄
圆)
(黄
皱)
(黄皱)
yr YyRr yyRr Yyrr Yyrr
(黄(绿(黄(绿皱)
1 1 1
三.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形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
子时,
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形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四.表现型由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决定。
五.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1909 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起
了一个新名字,叫做“基因”,并提出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六.表现型与基因型: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表现出
来的性状,与表现性有关的基因组成叫做
基因型。
七.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
八.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意义:随着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基因的本质和作用原理成为遗传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使人们对生物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生命活动的本质,并且为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兴起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 2 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 1 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魏斯曼的预言:与孟德尔同时代的生物学家魏斯曼预测:在卵细胞和精子成熟的过程中,
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恢复正常
的染色体数目。这个预见在19 世纪 80 年代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二.其他科学家对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探究:1883 年,科学家用体细胞中只有两对染色
体的马蛔虫作材料进行研究,发现马蛔虫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都只有体细胞的
一半,而在受精卵中又恢复成两对染色体;1890 年,科学家确认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
要经过减数分裂; 1891 年,科学家描述了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减数分裂的全过程。三.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
的结果是,成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四.生殖细胞形成的场所:①精子: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睾丸中形成的。睾丸里有许多弯弯曲曲的曲细精管。曲细精管中有大量的精原细胞。精原细胞是原始的雄性生殖
细胞,每个精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都与体细胞的相同。当雄性动物性成熟时,睾丸里
的一部分精原细胞就开始进行减数分裂。②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卵细胞是在卵巢中形成
的。卵巢位于腹腔内,内部有许多发育程度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