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期末复习要点归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病学必背经典条文

一、前半学期

1.“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生气通天论》

2.“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素问·热论》

3.“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难经·五十八难》)

4.“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叶天士《温热论》)

5.“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叶天士《温热论》)

6.“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吴鞠通《温病条辨》)

7.“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吴鞠通《温病条辨》)

8.“细按温病死状百端,大纲不越五条。在上焦有二:一曰肺之化源绝者死;二曰心神内闭,内闭外脱者死。在中焦亦有二:一曰阳明太实,土克水者死;二曰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窍者死。在下焦则无非热邪深入,消铄津液,涸尽而死也”(吴鞠通《温病条辨》)

9.“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王孟英《温热经纬》)

10.“斑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属肺”(章虚谷《医门棒喝》)

11.“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热风”(陆子贤《六因条辨》)

12.“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叶天士

13. 斑疹“红轻、紫重、黑危”——雷少逸

14. 斑疹“宜见不宜见多”——叶天士

15.“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叶天士

二、后半学期

16.“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内经》)

17.“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素问·热论》

18.“张凤逵云: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不必用下可谓要言不烦”(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

19.“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燥类》)

2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21.“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吴鞠通《温病条辨》)

22.“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薛雪《湿热病篇》)

23.“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吴鞠通《温病条辨》)

24.湿温初起的治疗禁忌:“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吴鞠通《温病条辨》)

25.“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叶天士《温热论》)

注:以下为学委按照老师课上所讲整理的复习知识点,如有错误的地方请自行更正。期末复习艰巨,大家加油!!!

第一章绪论

一.萌芽阶段(战国至晋唐时期)

《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

《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观点,此为后世温病伏邪学说的渊薮。《内经》将温病隶属于伤寒的范畴,如“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素问·热论》)《难经》将温病隶属于广义伤寒之中,如“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难经·五十八难》)

二.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

1. 宋:变通伤寒治法、方药——初变

2.金:变革温病理论治疗——转折

刘河间创新论、立新法、制新方

3、元:明确区分温病与伤寒——独立

王安道将温病与伤寒明确区分,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三、形成阶段(明清时期)

1.《温疫论》——吴又可

学术成就:

①开专论温病之先河②立杂气致病学说③创疏利透达之法

2.《尚论篇》、《医门法律》——喻嘉言

学术成就:

①瘟疫三焦病变定位②逐秽解毒为主三焦分治③详述燥气为病,创制清燥救肺汤

3.《温热论》——叶天士

学术成就:

①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②阐明温病病因病机③发展温病诊断方法

4.《湿热病篇》——薛生白

学术成就:

①创湿热病专论②丰富温病理论及证治

5.《温病条辨》——吴鞠通

学术成就:

①倡导三焦辨证论治体系②规范四时温病证治

6.《温热经纬》——王孟英

“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

学术成就:

以经典为经,后世名著为纬,系统总结温病学理论体系。

第二章温病的概念

温病的定义: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

第一节温病的特点:

一、致病因素的特异性

二、多数温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四、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第二节温病的范围、命名和分类

一.温病的范围、命名

二.温病的分类

(一)据病证性质分类:(是否兼夹湿邪)

1. 温热类: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冬温等

2. 湿热类:湿温、暑湿、伏暑

第三节温病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温病隶属广义伤寒,

2.温病与狭义伤寒是并列关系

3.温毒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外,尚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或肌肤斑疹等特征。

第三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常见温邪的致病特点:

一、风热病邪

1. 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 传变迅速,易逆传心包

3. 易化燥伤阴

二、暑热病邪

1. 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 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 易直中厥阴,闭窍动风

三、暑湿病邪

1. 初起先犯肺卫,多夹寒邪

2. 困阻脾胃,弥漫三焦

3. 耗损元气,伤津阻气

四、湿热病邪

1. 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 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 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五、燥热病邪

1. 病变以肺为主

2. 易致津液干燥

3. 易从火化

六、温热病邪

1. 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 里热内迫特性显著

3. 易耗伤阴液

七、温毒病邪(是指六淫邪气蕴蓄不解而形成的既有温热性质又有肿毒特征的病邪。)

1. 攻窜流走

2. 蕴结壅滞

八、疠气(又称戾气,是指致病暴戾,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种致病因素。)

1. 致病力强

2. 传染性强

3. 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 有特异的病变部位

第二节发病

一、发病因素

1. 体质因素

2.自然因素

3.社会因素

二、感邪途径

1、从皮毛而入(传统强调) 2 、从口鼻而入(明清后强调)

三、发病类型

1.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即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