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美之至+谈王维诗歌中的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静美之至

——谈王维诗歌中的静

吴雪梅

(兰州二中,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唐代诗人王维擅长捕捉各种各样的静态,用多种方法来描写、展现幽深淡静的意境,给人以不同的美感。

[关键词]王维;静美;意境

[中图分类号]1222.7[文献标识码]A

唐代诗歌,杜甫以伤时忧国、慨叹人生、沉郁顿挫而夺高标;李白以豪放不羁、高歌理想、豪迈奔放著称;王维却以超尘出俗、模山拟水独树一帜。所谓“朝庭左相笔,天下右丞诗”u],虽有夸张之处,但也足见其诗歌的艺术价值。

王维的诗达到了意境浑然的境界,在用文字塑造形象中,大量地融入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突破了以往文字的间接性局限,以诗的形式再现了画的意境,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创造出了绘画般优美而深广的意境。难怪苏轼有如此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21

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最高成就代表的王维,他的山水田园诗幽深淡静、清新闲适,有着“秋水芙蓉,倚风自笑”[31这种形神兼备的意境美。作者充分融人了立体的情和意,以高度的艺术技巧和内在的多种修养(音乐家、画家和诗人)和气质创造出了千古绝唱,独领风骚的意境,创造出了一种富有禅趣的静美之境。

翻开王维的诗卷,在现存的三百多首诗中,就有五十多首写“静”之意境的诗,“静”构成了他的诗歌意境的主体部分。王维擅长捕捉各种各样的静态,用多种方法来描写、展现出幽深淡静的意境,给人以美感。他笔下的夜之静:

“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一《送钱少府还蓝田》

“惟有白云处,疏钟闻夜猿”一《酬虞部苏员外》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一《秋夜独坐》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一《寻西山隐者不遇》

这里有秋夜之静、晚窗之静、山寺夜静、空堂夜静,同样是夜静,但风姿各异,给人以不同的美感。即使是万物生机盎然的白昼也同样充满了静;

“花落家童未扫,莺呜山客犹眠”一《田园》之六

[收稿日期]2001—09—05

[作者简介](1968一),女,宁夏银川人,中学一级教师,长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与教研。

一33—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一《奕家濑》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一《辛夷坞》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唱”一《秋夜独坐》

这里有山间静、水间静、花间静、雨中静。无论是夜之静,还是昼之静,都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一、以动衬静

诗人深得动静相得益彰的妙处,这一点与他信仰的禅宗不能说没有关系。惠能在《坛经》中讲到三十六对法,其中包括天与地对、阳与阴对、动与静对、暗与明对等。对于暗与明的关系惠能这样说:“暗不自暗,以明故暗,晴不自晴,以明变晴。”明暗如此,动静亦然。大自然的静美千姿百态,可一旦成为诗人诗境中的艺术美,则往往以动态的面目出现,从动态中捕捉到的静态美才最显得幽美动人。“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雪辋JlJ庄作》),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明快。作者用飞的白鹭,啭的黄鹂,这些局部的动来点化出整个画面的整体静谧的基调,形成一种宁静的迷人的意境美。再如“落花寂寂归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飒飒松上雨,潺潺石中流”;“屋上春鸠鸣,鸡犬散墟落”等等,无一不是以动衬静的妙句。尤其典型的是《奕家濑》:“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诗人巧妙地以静中有动,以动见静的艺术手法,通过“飒”泻”“溅”“下”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字眼和“自鹭惊复下”的一场虚惊,反衬出了奕家濑的安宁和静穆。正是这种自然界的动和静的对立统一,互相映衬,自然而然地展现出了一个无比幽静宜人的境界,给我们显示出一种幽雅、静谧的意境美。

二、以声衬静

诗人对音响和景物给予巧妙的安排和组合,以无声之境和有声之物相结合,从而造成一种动静相生的有声妙境,达到以声衬静的艺术效果。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I一引,空山不见人,读起来很平常,“但闻”二字却值得玩味。通常“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飒飒松涛、潺潺水声……大自然的声音是丰富多彩的,然而诗人只听到偶尔传来的“人语”,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正因为有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这种空寂感更加突出了。再如“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5一花落莺啼有动静有声响,所衬托的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其意境便立在一个“静”宇上,写出了“静”的意趣,给人的感觉是那样清新、明朗、美好。当月亮升起,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这便是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6]的意境。鸟鸣,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在这里,有声的物反而取得了“静”的效果,“谷静惟松响,山深无鸟声”;“鸟鸣山更幽”不能不说这里面包含着艺术辩证法,体现着王维以声衬静的高妙的显静手法。

三、以色衬静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

“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一《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

“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一《春池》

诗人以这满目的绿、黛、白、红等不同的色彩,切合以不同的心境衬托出与之相应的空寂的诗境,带给读者一种空旷、深远,寂静的美感。此外,诗人还能切合心境,利用不同于常人眼~34—

中的色彩;利用色彩给人带来的不同的审美效果,创造出静美之境。“日出红湖白,潮来天地青”,“日出”常人日红,王维却以“日白”与“潮青”相对。心理学证实,青绿色这类冷色调使人感到安静,产生凉觉而白色令人感到纯净、高洁或凄清,这正好与王维所追求的淡泊的情怀和高洁的气韵相吻合,给人以淡静之感。再如《鹿柴》中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古老的原始森林,长年无阳:光,使潮湿的地面及石块上长满了厚厚的墨绿色的青苔,在这幽暗的环境中,缕缕阳光斜射进森林下的青苔,斑斑驳驳的树影也照映于青苔之上,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像一幅高妙的油画。幽暗与寂静,虽分别诉之于视觉与听觉,但在人们的印象中,谁能否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呢?诗人正是运用色彩浓淡的反差对比衬托出静美的意境。这与他特有的画家对色彩的敏感是分不开的,恐怕只有以画家的眼光才能把握住深林人返照这一刹那间特有的幽静境界。

诗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塑造诗境的工具,也是诗境的具象。诗的意境的创造离不开语言,除动态,音响和色彩外,这种静美之境和语言的关系则更加密切。王维之诗语言朴实无华,清新自然,他少用典故,空灵而淡远,一气呵成。无论是“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ET],还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8],都自然而不事雕琢,但绝不意味着诗人对字句不进行苦心的锤炼,恰恰相反,这正是高度艺术化的结果。“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过香积寺》),一个“咽”字,一个“冷”字,下得非常精当,仅仅两个字就使幽静之状恍然若在眼前,这正是诗歌艺术的一种炉火纯青的语言技巧的体现。他的诗歌语言技巧在朴实无华、毫不修饰的表面下,通体光华、玉润珠圆,表现出一种工细浑成、自然的静美之境,的确令人惊服。

那么,诗人为何处处表现出这样一种幽静的意境呢?作为一个佛教徒,禅宗思想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追求那种无念的心境,他把大自然作为脱离悲苦、归于清静、逃避现实的圣地。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以“寂为至美”的观念来支配创作,把这种带有浓厚佛教色彩的美学思想渗透于艺术构思和艺术形象之中,才得以捕捉住变化万端的大自然中静的一瞬间。除此之外,作为同是血脉相承的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谢灵运隐居山林,从山水中寻找寄托,体现出的宁静优雅的特色、闲逸静远的心境,对王维的诗风也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E131-4-1E5-1E6-1ETXS-I王右丞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2.502.

E23章培恒.中国文学史(中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55.

[3]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M].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责任编辑:张小宝]

~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