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以来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演变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演变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演变引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承载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系的变革和发展。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及方向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及方向赵洁心投资1301 1306060103(一)改革历程确定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1、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2、 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
3、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4、1998年,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
5、1998年3月,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
6、1999年10月,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办法。
7、1999年允许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将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最高可上浮30%的规定扩大到所有中型企业。
8、2000年9月21日,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
9、2002年,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幅度;统一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
10、2002年3月,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二)改革方向“十二五”时期如何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对此已经有一些讨论,“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正在制定过程中。
这里我初步谈几点考虑。
一是选择具有硬约束的金融机构,让它们在竞争性市场中产生定价,在一定程度上把财务软约束机构排除在外。
前面提到过,2003年开始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时,由于改革进程不同,各家银行的自我约束很不一样:部分银行已经实现财务重组,资本充足率较高,资本约束较强;而有的银行资本充足率为负数,也不受资本约束。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回顾(一)以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为突破口,正式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1986年1月,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专业银行资金可以相互拆借,资金拆借期限和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议定。
此后,同业拆借业务在全国迅速展开。
1995年11月,人民银行撤销了各商业银行组建的融资中心等同业拆借中介机构。
自1996年1月起,所有同业拆借业务均通过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网络办理,形成了中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CHIBOR)。
至此,银行间拆借利率放开的制度、技术条件基本具备。
1996年6月,人民银行《关于取消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
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正式放开,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迈出了具有开创意义的一步,为此后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以放开债券市场利率为重要内容,推动利率市场化发展。
1991年,国债发行开始采用承购包销的发行方式。
1996年,财政部通过证券交易所市场平台实现了国债的市场化发行,既提高了国债发行效率,也降低了国债发行成本。
发行采取了利率招标、收益率招标、划款期招标等多种方式。
同时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和发行数量,采取了单一价格招标或多种价格招标。
这是中国债券发行利率市场化的开端,为以后的债券利率市场化改革积累了经验。
1997年6月,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利用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开办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
借鉴拆借利率市场化的经验,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和现券交易价格同步放开,由交易双方协商确定。
1998年,鉴于银行间拆借、债券回购利率和现券交易利率已实现市场化,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的条件已经成熟。
9月,国家开发银行首次通过人民银行债券发行系统以公开招标方式发行了金融债券,随后中国进出口银行也以市场化方式发行了金融债券。
1999年,财政部首次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实现以利率招标的方式发行国债。
利率市场化后我国利率趋势变化
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1996年,已进行20余年。
总体来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市场化,第二个阶段为外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第三个阶段则是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中国人民银行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并于2015年10月23日取消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我国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放开,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
未来,我国将建立与利率市场化相适应的利率管理和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建立风险利率定价体系,创新货币调控手段,提高货币政策执行效率,确保宏观调控目标顺利实现。
二、短期内利率趋势的影响因素分析受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短期内国内市场利率出现全线上扬的趋势。
从2016年底开始,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中期票据利率和国债到期收益率等都出现显著的上行,目前仍然保持着上行的压力。
首先,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减轻,但金融风险有所积聚,国内货币政策面临去金融杠杆和抑资产泡沫的要求,金融监管力度不断加强,资金环境趋紧,短期内国内市场利率存在上行压力。
2016年以来,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缓中趋稳,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减轻,通胀压力阶段性提升但总体温和。
在L型经济新常态下,为适应国内去金融杠杆和抑制资产泡沫的要求,国内货币政策由稳健中性转向中性偏紧。
从2016下半年开始,货币市场的中枢利率就随金融部门去杠杆而逐渐上行。
2017年春节前后,央行先后上调了中期借贷便利(MLF)、逆回购和常备借贷便利(SLF)等多种政策操作利率,發出明确的加息信号。
2017年3月,在进行多天连续的逆回购操作实现资金净回笼后,央行再次上调逆回购、6个月期MLF和SLF利率。
其次,受全球经济回暖和美联储加息的影响,为应对资本外流和人民币贬值压力,短期内需上调国内市场利率,以应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
当前,全球经济整体处于上行通道,海外市场复苏,全球通胀预期再起,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呈分化态势。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自199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式启动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1996年4月国债发行以价格招标进行,国债发行利率市场化开始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启动,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和现券交易利率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9月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2002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市场化利率发行央行票据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短期融资券,其利率也完全由市场决定。
2006年9月6日,央行决定建立报价制的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
2007年1月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开始正式投入运行。
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1998年、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
1999年10月,进行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市场化尝试,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年),进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
200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扩大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权,提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扩大到70%,下浮幅度保持10%不变。
2004年10月29日,中央银行又宣布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3倍,实行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制度(下限放开),利率市场化进程迈出了十分关键的一步。
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2000年9月,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含300万)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
2002年3月,人民银行统一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精编版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精编版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是指将国内的利率机制从政府管制模式向市场化模式转变的过程。
这一进程始于1996年,中国通过建立利率市场化的体系,逐渐推动银行利率的市场化改革。
以下是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一些精编版内容。
1. 1996年,中国推出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和储蓄利率的市场化改革试点方案。
2. 2004年,在央行的主导下,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这是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里程碑性文件。
3. 2006年1月1日,央行实施了存款基准利率取消的政策,这意味着储蓄利率已经完全市场化。
4. 2013年7月20日,央行宣布对存款利率全面放开,银行可以自主决定利率。
5. 2015年3月1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正式启用,这是中国推动利率市场化迈出的重要一步。
LPR是银行对最优客户的贷款利率。
6. 2016年底,央行宣布将LPR改为参考点利率,包括贷款市场报价(LPR)和中期贷款便利(MLF)利率。
7. 2017年8月18日,央行发放了第一批基于LPR的贷款,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再次推进。
总的来说,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体现了政府逐步减少对银行利率的干预,积极推动利
率形成市场化,以促进金融体系逐步完善的发展。
而这一进程的不断推进,也将有助于进
一步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康持续发展。
(1000字)。
1996年以来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进程
1996年以来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进程1996.6.1: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
1997.6: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1998.3: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
1998.9:放开了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利率。
1999.9:成功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
1999.10: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办法。
2000.9.21: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
2002.1: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信社利率浮动幅度;统一中外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
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权,简化贷款利率种类,取消了大部分优惠贷款利率,完善了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体系。
2002.3: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2003.4:放开人民币各项贷款的计息、结息方式,由借贷双方自行商定。
2003.6:放开境内英镑、瑞士法郎、加拿大元的小额存款利率,同时对美元、日元、欧元、港币的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
2004.1.1: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上限可为基准利率的1.7倍,农村信用社可达2倍;下限为0.9倍。
2004.3.25: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在再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适时加点。
2004.10.29:放开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但城乡信用社除外,允许其上限可扩大为基准利率的2.3倍。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仍然为0.9倍。
2004.11.18:放开小额外币存款2年期的利率档次,由商业银行自行确定并公布。
货币银行学(3.7.1)--中国利率市场化
我国有机利率体系的构建
2007 年第一期凭证式国债发行公告 2007 年第一期凭证式国债发行期为
2007 年 3 月 1 日至 2007 年 3 月 31 日。 发行期内如遇银行储蓄存款利率调整,
尚未发行的 2007 年第一期凭证式国债 票面利率,在利率调整日按 3 年期、 5 年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调整的相同百分 点作同向调整,提前兑取分档利率另行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1996 年我国以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 为突破口,正式启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 2004 年贷款上浮范围扩大到基准利率 的 1.7 倍,而在 2003 年之前,银行定价 权浮动范围只限 30% 以内,。 2004 年 10 月,贷款上浮取消封顶, 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 0.9 倍。与此 同时,允许银行的存款利率都可以下浮 ,下不设底,但不可较基准利率上浮。
2007 年 3 月 17 日,中国人民银行决 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 上调 0.27 个百分点,分别由现行的 2.52% 提高到 2.79% 、 6.12% 提高到 6.39% ;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 相应调整。 为 何 要 相 应 调 整 未 发 行 的 国 债 利 率 ?
维持利率格局的均衡。
均衡的利率格局
微 观 经 济 学 中 均 衡 的 概 念 : 边 际 收益相等
资 本 的 边 际 收 益 : 综 合 考 虑 期 限 、风险、流动性等因素,资本用 于任何用途的边际收益应该相等 ,此时实现帕累托最优。
我国利率市场化渐进改革进程分析
我国利率市场化渐进改革进程分析本文通过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演进过程的回顾,分析其路径发展的特点,并对今后利率市场化攻坚阶段的诸如利率上下限的放开、利率是否会大幅度攀升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未来展望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准备与对发展中国家的实证检验我国自1978年开始渐进式改革,逐步放开价格,搞活经济。
但金融领域的改革却显得相对滞后,尤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在改革推进到一定阶段之后才进行的。
究其原因,一是金融机构自身的形成和发展相对滞后。
二是因为金融领域的失败具有扩散效应。
一旦采取利率市场化改革,在管制阶段所潜伏的风险必然显现,而且可能激化,会波及整个国民经济。
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比商品价格改革具有更大的风险,管理当局自然慎之又慎。
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给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市场化改造提供了一个理论指导。
该理论认为,政府规定名义利率上限所引致的金融抑制,减少了资本积累,降低了实际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
而解除管制可以在两个方面增进效率:首先,解除管制后,无效率的金融机构无法再利用管制来屏蔽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失去其生存保护伞,面临破产出局的危险,因而可提高整体效率。
其次,解除管制可减少那些运行良好的金融机构为维持无效机构所承担的额外的租金或费用,扩大了投资机会,可减轻风险,增进社会福利。
解除对利率的管制,使利率作为配置资源的手段和信号,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另一方面,一些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践也证明了利率管制解除后的确经济增长了。
Fry的实证研究表明,在亚洲,平均实际利率向均衡的自由市场利率每上涨1%,经济增长将快0.5%。
Lanyi和Saracoglu对21个发展中国家在1971—1980年中的实证研究发现:实际利率和金融资产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是正相关的。
世界银行的研究结果也是类似的,实际利率为正的国家,其投资效率比负的实际利率国家高4倍。
Gelb也发现1965—1985年间34个国家的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正的相关关系。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进程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以下我列出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重大变革。
1996.6.1: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
1997.6: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1998.3: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
1998.9:放开了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利率。
1999.9:成功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
1999.10: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办法。
2000.9.21: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
2002.1: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信社利率浮动幅度;统一中外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
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权,简化贷款利率种类,取消了大部分优惠贷款利率,完善了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体系。
2002.3: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2003.4:放开人民币各项贷款的计息、结息方式,由借贷双方自行商定。
2003.6:放开境内英镑、瑞士法郎、加拿大元的小额存款利率,同时对美元、日元、欧元、港币的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
2004.1.1: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上限可为基准利率的1.7倍,农村信用社可达2倍;下限为0.9倍。
2004.3.25: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在再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适时加点。
2004.10.29:放开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但城乡信用社除外,允许其上限可扩大为基准利率的2.3倍。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仍然为0.9倍。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1993~1995年: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的提出和改革准备阶段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央银行按照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基准利率,并允许商业银行存贷利率在规定的幅度内自由浮动”;1993年12月的《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存、贷款利率上下限,并进一步理顺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和有价证券利率之间的关系;各类利率要反映期限、成本、风险的区别,保持合理利差,逐步形成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的市场利率体系”;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中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商业银行后政策性银行,先批发后零售,先放开同业拆借利率,后扩大商业银行决定利率自主权。
✧1996~2000年: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阶段1996年1月3日,启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交易双方在人民银行确定的上限内协商决定,1996年6月1日,央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1996年4月9日,人行首次通过市场招标向14家商业银行总行回购2.9亿元人民币的国债;1997年6月16日,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并放开了债券市场的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1998年3月21日,央行改革贴现利率和再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
1998年9月,放开了政策性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的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利率全面放开。
1999年9月,成功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
1999年10月,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方法。
✧ 2000年至今: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性进展阶段2000年9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开始改革我国外币存贷款利率管理体制,即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大额外币存款[300万美元(含300万美元)以上]利率由金融机构和客户协商确定;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银行业协会统一制定,各金融机构统一执行;2002年3月,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2年,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幅度;2003年7月,放开了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
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国:1996年,放开同行拆借利率,利率市场化开始1998年,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之后开放贴现利率1999年,采用市场招标形式发行国债2004年,贷款利率上限开发,下限管理美国:1970年,利率市场化开始,1986年利率市场化完成。
日本:1978年,放开同行拆借利率,利率市场化开始1979,年采用市场招标形式发行国债1994年,利率市场化完成。
韩国:1981年,放开票据利率,利率市场化开始1984年,,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年,开放贷款利率1997年,利率市场化完成。
台湾:1975年,允许贷款利率浮动,利率市场化开始1985年,,贷款利率上限开发,下限管理1989年,利率市场化完成。
利率市场化百科名片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
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编辑本段简介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一直是中国金融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2000年以来广受人们关注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终于迈出了第一步:经国务院批准,从2000年9月21日开始,改革中国外币利率管理体制,首先是放开外币贷款利率,由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以及资金成本、风险差异等因素,自行确定各种外币贷款利率及其结息方式。
编辑本段条件第一,要有一个公平、统一、公开的充分竞争的资金市场。
第二,资金市场参与者具有一定的理性。
第三,资金流动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
其四,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主要通过财政政策来实现。
编辑本段风险经济理论基础的缺陷国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实践主要依据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即利率管制导致金融抑制,导致利率远远低于市场均衡水平,资金将无法得到有效配置,金融机构与企业行为将会发生扭曲。
利率市场化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一直贯穿于我国金融市场培育和发展的全过程。
主要的进程如下:
(一)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
1.1996年1月1日,央行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形成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Chibor);
2.1996 年6 月1 日,在Chibor成功运行半年的基础上,央行放开对其上限管制,实现利率水平完全由拆借双方自主决定。
(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
1.1996年,证券交易所市场通过利率招标等多种方式率先实现国债发行利率市场化;
2.1997年6月,央行建立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存款类金融机构所持国债统一转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流通,实现国债交易利率市场化;
3.1998年9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利率招标方式成功发行政策性银行金融债。
(三)贷款利率市场化
1.2004年10月,经过多次调整,央行取消贷款上浮封顶(信用社最高上浮基准利率的
2.3倍),贷款最多下浮到基准利率的0.9倍;
2.2006年8月和2008年10月,央行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分别下调到基准利率的0.85倍和0.7倍;
3.2012年6月和7月,贷款利率下浮区间分别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倍和0.7倍;
4.2013年7月20日,央行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个人住房贷款暂不调整),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贷款利率实现市场化。
中国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是什么呢?
中国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是什么呢?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是什么?1、1996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先行放开,债券市场利率以及部分存贷款利率也随后相继放开。
2、1999年10月,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发行利率市场化。
进行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
至此,货币市场和债券利率已经基本放开,贴现率也在逐渐放开中。
3、2000年9月21日,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放开大额外币存款利率下限;2003年11月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下限放开。
(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
4、2003年以后,不断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存款利率的改革也在进行中。
5、2004年10月29日,不再设置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至此,我国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基本过渡到“上限放开、下限管理”的阶段;人民币存款利率则实现了“放开下限、管住上限”的既定目标。
6、2012年6月7日,存款利率浮动区间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调整为基准的0.8倍,7月5 日,将贷款利率浮动下限调为基准利率的0.7倍,两次浮动区间的调整,拉开了利率市场化最后攻坚战的序幕。
7、2013年7月20日起,放开贷款利率下限,至此,对贷款利率的管制全面放开,接下来就剩存款上限了。
8、2014年11月12日,下调基准利率,人民币存款浮动区间改为基准利率的1.2倍。
2015年4月10日,扩大到1.3倍,5月11日,扩大到1.5倍。
当然,利率的市场化不只是扩大浮动区间,我国近来的一系列政策都是为日后的利率市场化铺路。
9、2015年5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存款保险条例》,银行一旦破产,储蓄额小于50万的储户由保险公司赔偿,这一条例的颁布告诉我们,存款也不一定是保险的,当然,最重要的是为民营银行的发展铺路。
利率市场化有哪些弊端?随着债棱市场、货币市场以及外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陆续完成,推动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并实现市场化浮动成为下一步中国利率市场化的主要任务,也是影响面广泛的金融改革攻坚目标之一。
利率市场化进程
利率市场化进程1993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1996年: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此举被视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1997年: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放开。
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
1998年、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文章《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中坦承,2003年之前,银行定价权浮动范围只限30%以内。
1999年:1999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放心保)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年),进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
2003年11月,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可以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降为3年以上不含3年)。
2000年:2000年9月,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含300万)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
2002年3月,人民银行统一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2003年7月,放开了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
2003年11月,对美元、日圆、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
论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进程
论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进程班级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2012.6论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进程摘要:利率市场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经济转轨中包括利率市场化在内的金融体系市场化就风行全球,并正在中国大地上蓬勃进行。
中国利率的决定和传导机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改革已进入到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最后攻坚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得以实现。
为确保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活动按照适应金融资源特征、符合金融可持续发展思路进行,在此承前启后的重要时刻,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阶段性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利率市场化进程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总体评析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深化质的标志,是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利率定价机制的深刻转变,而且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
利率市场化首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逐步实现利率定价机制由政府或货币当局管制向市场决定的转变过程,是一个利率体制和利率决定机制变迁的过程,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深化,整个利率体系由借贷双方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的比例越来越多,由政府或货币当局直接干预的成分越来越小。
从范围过程来看,即是从部分利率市场化向全部利率市场化过渡的过程;从程度过程来看,即是从较低程度的利率市场化向较高程度的利率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从阶段过程来看,完整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包括利率市场化准备、利率市场化进展和利率市场化成熟三个阶段。
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利率市场化从时间上观察,在短期内利率可能会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但从长期来看,其变动由市场货币供求决定。
同时,利率市场化又是一种状态,是一种金融生态的可持续状态,在理论上是指利率能否灵敏地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其衡量标志主要是金融机构有没有确定利率的自主权;作为其阶段性目标,利率调整频度以及浮动幅度,也是衡量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指标,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资金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经济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浅析我国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财经视野·浅析我国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陈明明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云南昆明 651701摘 要: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都是我国金融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在政府决策的引导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96年起步,一直以来坚持稳妥的方针进行改革,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2019年5月底,中央人民银行发布了《2019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示有必要稳妥推进利率“两轨合一轨”操作,畅通利率传导机制,增强市场竞争。
本文将从分析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因素,以及针对如何推进“两轨合一轨”战略出发,提出一定措施,让“两轨合一轨”战略更好地促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两轨合一轨;影响因素;措施引言目前我国利率设定还是由央行和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传导制定,虽然相比过去,我国利率设定已经与市场紧密联系,但是其中的问题还是有许多,比如这种政策传导的效率不高,有时对于市场判断有误也将影响利率的正确设定。
而为了缓解这些问题,我国必须深化利率市场改革,实现利率风险最小化。
1.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1)准备阶段(1996-2003年)。
从1996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开放同业拆借利率开始,我国利率市场化开启了改革起点。
接着在1997年到1999年两年时间里,政策性的金融债券、国债利率慢慢放开,我国利率调整逐步有了一个基准利率。
这都为利率市场化打下了基础。
(2)发展阶段(2004-2013年)。
2004年开始,我国先后放开了贷款利率的上限管制并且消除了存款利率的下限。
在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将我国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的下限调为基准利率的0.8倍,而很快,同年7月,央行又将下限调为基准利率的0.7倍,可见这种“上线放开,下限管制”的策略实施的比较顺利。
(3)宽松阶段(2014-至今)。
在2014年年末,我国下调基准利率,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改为基准利率的1.2倍,到2015年4月,逐步扩大到1.3倍,同年5月又扩大到1.5倍,同时这个月还开始了《存款保险条例》的实施,虽然这并不能判断扩大浮动区间就是利率市场化,但这做的一系列措施都是在为我国深化利率市场化做准备。
【2018最新】利率市场化改革大事记-范文word版 (2页)
【2018最新】利率市场化改革大事记-范文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利率市场化改革大事记
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拆借双方自主定价。
1997年,启动银行间债券市场;放开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1998年,国开行首次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市场化发债;央行改革贴现利率与再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贴现与转贴现利率。
1999年,国债发行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央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与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办自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201X年,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对于大额外币存款利率,金融机构可与客户协商确定。
201X年,统一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
201X年,允许商业银行、农信社开办邮政储蓄协议贷款,放开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对美元、日元、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
201X年,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继而完全放开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小额外币存款2年期的存款利率下限,保留上限。
201X年,放开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债券远期交易正式登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201X年,计划建立报价式的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明确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的有关事项;正式开始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
(完整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和改革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和改革“利率”大家都很熟悉吧,我们在银行存款,会考虑存款利率的高低,买房贷款的时候会妒忌贷款利率,在通货膨胀的时候,国家会通过调整利率,降低膨胀率,总之,利率的重要性小到个人利益,大到国家安稳,合理的利率对我们十分的重要。
首先,先谈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
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那么,人民银行的利率调控现状怎么样呢?现阶段,人民银行对利率水平调控主要有两种方式,即直接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引导市场利率走势,间接影响利率体系。
随着中央银行调控方式逐步从直接型调控向间接型调控、从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变,利率调控方式也面临重大改革。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存贷款利率调控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04年以前,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的需要,直接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金融机构基本没有或拥有很小的贷款利率浮动权;二是2004年以后,中央银行不断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直至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将更多的利率定价权赋予金融机构。
在不触及管制利率下限的情况下,中央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对金融机构定价发挥指导性作用,贷款利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已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1996年到2017年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5个百分点,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扩大至1.5倍
6月28日起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8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其他各档次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8月26日起
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75%
1996年到2017年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时间
改革内容
1993年
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
1996年6月1日
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1997年6月
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放开
1998年
放开贴现与转贴现利率
1998年8月
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
1999年
年存款利率改革初步尝试
1999年10月
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年),进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
1999年10月
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额外下调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准备金率3个百分点
10月24日起
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为加大金融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正向激励,对符合标准的金融机构额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并抓紧完善利率的市场化形成和调控机制,加强央行对利率体系的调控和监督指导,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6年以来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第十二组:李健张思达黄欣罗津黄健俞航实现利率市场化,对金融机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确保金融稳定的前提下,稳步推动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已经是必然趋势。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已成为我国金融改革的重点之一,利率市场化作为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已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就。
一、利率市场化概述1.利率市场化概念利率市场化是就是由资金供求决定利率水平,即市场主体在中央银行制定的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自主决定利率。
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自己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2.利率市场化包含的内容第一,同业拆借或者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
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基本放开,Shibor作为货币市场定价基准已经确立。
从微观层面上说,市场利率比计划档次更多,结构更为复杂,市场利率是根据市场上交易量大的一种或者几种被普遍接受的金融交易产品所决定的。
同业拆借利率或者短期国债利率是市场上交易量最大、信息披露最充分的,从而也是最具代表的市场利率,它们将是制定其他利率的标准和依据。
第二,金融交易主体拥有利率决定权。
金融活动不外乎是资金盈余部门与资金赤字部门之间的资金融通过程。
金融交易主体有权对其交易的资金规模、期限、价格等进行商讨决定,也有可能是资金供求双方在不同客户或服务提供者之间进行博弈进而确定利率。
第三,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由市场选择。
同其他商品一样,金融产品也存在批发和零售的价格区别。
与普通商品不同的事,资金交易的价格应该存在期限差别和风险差别。
利率当局既无必要也没可能对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进行精确的预测和计算。
相反金融机构双方应该有权就某一项资金交易数量、期限、风险及其利率水平决定达成协议。
从而为整个金融市场形成一个具有代表的利率数量结构、利率期限机构和风险结构。
第四,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利率的权力。
利率市场化并不排除政府的金融控制,政府有权对其进行宏观调控。
但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政府对金融调控职能运用间接的手段。
例如通过政府通过调整基准利率来影响商业银行成本,进而改变利率市场水平。
在对金融宏观调控机制局部失灵时也可对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进行适当方式和程度的进行指导,但这种手段不宜多用,以免干扰利率市场化的正常运行。
商业银行对存贷款的定价权是利率市场化也是金融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内容。
二、1996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1996年1月3日,启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交易双方在人民银行确定的上限内协商决定,1996年6月1日,央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1996年4月9日,人行首次通过市场招标向14家商业银行总行回购2.9亿元人民币的国债;1997年6月16日,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并放开了债券市场的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1998年3月21日,央行改革贴现利率和再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
1998年9月,放开了政策性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的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利率全面放开。
1999年9月,成功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
1999年10月,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方法。
2000年至今: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性进展阶段2000年9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开始改革我国外币存贷款利率管理体制,即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大额外币存款[300万美元(含300万美元)以上]利率由金融机构和客户协商确定;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银行业协会统一制定,各金融机构统一执行;2002年3月,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2年,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幅度;2003年7月,放开了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2003年之前,银行定价权浮动范围只限30%以内,2004年贷款上浮范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7倍。
2004年10月,贷款上浮取消封顶,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
与此同时,允许银行的存款利率都可以下浮,下不设底,但不可较基准利率上浮。
随着各种票据、公司类债券的发展,特别是OTC市场和二级市场交易不断扩大使价格更为市场化,很多企业,特别是质量比较好的企业,可以选择发行票据和企业债来进行融资,其价格已经完全不受贷款基准利率的限制。
2006年8月,浮动范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5倍;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为支持灾后重建,人民银行于当年10月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机构住房抵押贷款的自主定价权,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
2012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实现“惊人一跃”. 6月,进一步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央行连续二次降息,扩大利率浮动范围,制定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和贷款利率浮动下限。
央行决定,自2012年6月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并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定为基准利率1.1倍,贷款利率浮动下限定为0.8倍。
这是我国银行业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首次可以上浮,也是8年来我国银行业贷款基准利率下浮幅度首度扩大。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以及交通银行五大行及大多其他商业银行将存款利率直接上浮1.1倍,贷款利率无任何调整。
2012年7 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自同日起,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
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作调整,金融机构要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各项住房信贷政策,继续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
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一、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二、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
三、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
四、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
1996年到2015年央行利率调整表三、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原因1.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以此实现资源配置优化。
利率作为非常重要的资金价格,应该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过程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的不断优化。
同时,利率也是其他很多金融产品定价的参照基准。
2.利率市场化的要点是体现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的自主定价权我国市场化改革从一开始就强调尊重企业的自主权,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尊重企业定价权。
在金融业,除个别政策性金融机构外,目前我国金融机构都是按照企业来运行的,反映金融企业自主经营权的一个重要环节正是其对自身产品和服务的自主定价权。
3.利率市场化也反映客户有选择权金融机构的客户既有居民,也有企业,还有各种各样的其他类型实体。
这些客户在竞争性市场中有选择权,他们对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和价格,可以表示满意或不满意,可以选择这家或那家,也可以选择不同价格的类似金融产品作为替代。
通过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会提供各不相同的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4.利率市场化反映了差异性、多样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以及金融企业对风险的判断和定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像其他商品一样,金融产品会出现更多的差异化,同类产品可能有不同的品牌、规格和目标群体。
同时,不同金融机构对同一项目、同一客户的风险判断也会出现差异,这些差异在其金融产品的定价中会得到反映。
5.利率市场反映了宏观调控的需要宏观调控,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间接调控为基本特征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需要有一个顺畅、有效的传导机制并对市场价格的形成产生必要的影响。
四、利率市场化影响(一)利率市场化将对家庭理财、个人投资消费的影响首先,利率市场化后,客户可以像购买其它商品那样,挑选满意的银行和产品;其次,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将根据客户的信用情况及职业等综合情况决定贷款利率;第三,利率的变化将会引起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使金融资产持有者损益不确定性增加,需要学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来规避利率风险。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1.银行压力加大实际上,变相的利率浮动在我国一直存在。
多年来,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社,甚至有的国有商业银行都搞过“贴水”存款。
从农村信用社存款利率浮动改革试点启动以来,基本上实行的是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共同提高。
由于存款利率的提高,导致部分存款从国有银行流向农信社。
在农村信用社存款利率浮动改革试点地区,至少有20%的资金从当地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流向农信社。
与此相反,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是降低贷款利率以上情况说明,利率市场化将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两大冲击,一是农村信用社提高存款利率导致商业银行存款流失,二是商业银行间降低贷款利率减少经营收入。
不用说,这些影响都是负面的。
2.利率风险加剧利率风险是金融风险的一种,是指由于利率的波动,致使资产收益与价值相对于负债成本与价值发生不等量变化而造成银行损失收入和资产的风险。
因为当前国内的商业银行是在没有经验的条件下参与到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之中的,而且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众多,把握和预测市场利率水平的难度更大。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近年来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经营出现了困难、风险较大,利率市场化后,如果不能建立有序的竞争秩序和相应的存款保险体系、如果不能改善经营管理水平,那么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亏损倒闭的风险将会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市场利率波动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利率走势的预测和分析。
事实上,积极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利率预测基础上,否则只能扩大商业银行的风险。
利率市场化就是金融产品的价格竞争。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也就是国有银行真正商业化经营的过程。
(三)利率市场化对企业的影响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企业的投资效率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