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与状况及其变

合集下载

女性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湖北3市的调查

女性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湖北3市的调查

可 能的解 释是不 同地 区 的农 民工其 社 会 融人 渠 道 确 实存
在 差别 , 但笔 者认 为该 调 查结 果 还 存 在值 得 商榷 的 地方 , 其 原 因主要 在 于其 调 查 的样 本 量 过 少 , 其 总样 本 数 量 为 3 2 5 , 女性农 民工 的样本 数 量仅 为 1 3 9, 其 代 表性 与准确 性
1 8岁 至 4 5岁 的女性 , 调 查 地点 为武 汉 城 市 圈 内黄石 、 鄂
展机 会 ” 比例 为 8 . 2 % 。 由此 可 以看 出 , 不 管 是 老一 代 女 性农 民工 还是新 生代女 性农 民工 , 其融人 城市 的基 本 动 因 都 是为 了增 加经 济收 入 , 但 比较 而言 , 老 一代 女 性农 民工
城 务工 原 因”的 回答 ,l 8—2 5岁 女 性 回答 “ 挣 到 更 多 的 图1 三市女性农民工社 会融入渠道
F i g . 1 S o c i a l i n t e g r a t i o n c h a n n e l s o f t h e
f e ma l e mi g r a n t wo r k e r s i n t h e t h r e e c i t i e s
就被 调查 的三市女 性农 民工 的社会融 入 去 向而言 , 其 表 现大致 与湖北 省农 民工在 全 国的区域分 布趋 于一 致 , 具 体 的 区域 分布情 况见 图 2 。但 是 比较 而 言 , 三 市女 性农 民
“ 2 0 0 0年 代 ” 1 1 2 2人 , 其 他 为 被 调 查 者 未 提供 具 体 进 城 务 工 时 间 。考 虑 到 2 0 0 0年 代 各 年 样 本 分 布 较 一 致 ,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杨玉民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和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保证,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使国有企业改革走出攻坚阶段的重要前提。

然而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健康运行,也使得国有企业改革步履艰难。

因此,准确理解社会保障的基本含义,深入分析我国社会保障现存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具有现实意义。

一、对社会保障基本含义的把握和理解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动员社会财力为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支持,其本质是社会财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再分配,具备明显的国家性、强制性、再分配性和基本保障性。

国家性是指有关社会保障的各项政策要由国家来制定,并且依靠国家的力量来组织实施;强制性是指落实国家制定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是必须的、具有强制力的。

国家性和强制性是密切联系的,国家是动员社会财富的最有效机器,是实现社会保障强制性的坚强后盾。

只有国家出面动员社会财富,才可能保证社会保障所用的财力要来自全社会,才能保证动员起来的社会财富在最长时间和最大空间上的再分配,使社会保障的再分配性充分有效地实现。

基本生活保障性是指社会保障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当社会成员在生、老、病、残、失业等困难的情况下,社会为其提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资助。

国家性、强制性、再分配性和基本保障性是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

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应当充分体现出上述“四性”的特征。

当前,在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儿子养老子”现象不是社会保障,是家庭保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和经济转轨时期,企业为其离退休职工发放退休金的养老形式也不是社会保障,是企业保障;靠动员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的财力为本地区或本部门的人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可称作地区性保障或行业保障,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

目前,我国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主要是靠家庭保障、企业(单位)保障和地区性(社会)保障来维持的,国家级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作者:刘琦龙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下半月》2013年第05期[摘要] 农民工作为我国特殊劳动群体,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却被排斥于城镇保障体系之外而难以享受到工伤保险权益。

为确保农民工工伤保险权益,立法部门必须尽快出台关于农民工工伤保险的专门法律,简化农民工工伤赔偿程序,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宣传,强制要求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同时加快改革现有户籍制度。

[关键词] 农民工工伤保险职业病[中图分类号] F84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003-0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庞大的农民工潮,根据《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人。

农民工对促进城镇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他们却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而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合法权益屡遭侵害,极大的挫伤了农民工的劳动积极性,近年来珠江三角地区的许多城市更是出现了“农工荒”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因此,完善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存在的问题1.生产事故发生频繁,职业病危害严重近年来我国生产事故频发,尤其是在建筑业、采矿业等高危行业,生产事故接连发生,死亡人数高居不下,其中80%以上为农民工。

农民工职业安全隐患多,36.5%的农民工面临高温、低温作业的问题,41.3%的农民工作业环境中存在噪音污染,36%的人工作环境存在容易伤及肢体的机械故障隐患,存在粉尘污染问题的为34.7%。

2.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率低根据2008~201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所示,2008~2011年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率分别为21.92%、24.31%、26.01%、27.01%。

由于一些用人单位对工伤保险认识模糊,企业在工伤保险方面钻空子、弄虚作假层出不穷,加上当前我国相关农民工工伤保险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劳动保障部门在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中的职能不到位,导致很大一部分用人单位不为农民工交工伤保险,“逃保漏保”现象严重。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农民工的产生及其群体特征(一)农民工的产生改革开放之前,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受到极其严格的控制,农民被牢牢固定在土地上。

1978年农村改革之后,城乡二元结构开始有所松动,农民逐步获得了向城市流动的自由,城市农民工人数量日益增多。

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决定了各项制度的改革措施并不同步配套,导致农民进入城市后,户口还是农业户口,身份还是农民。

工人职业与农民身份的脱节使得城市农民工人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总的来说,城市农民工人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城乡二元结构的松动为其提供了一个制度的空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为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前提,其次是制度的松动为人口流动提供有限的空间,尽管还不是一个完整的空间。

最后是城市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不断加强。

城乡差距的扩大为农民工的流动提供了足够的动力;而不断增强的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又进一步增强了农民进城的期望。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城市农民工人群体不断发展壮大。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社会。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初级工业化,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政府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形成了以国有化和人民公社化为特征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一体制下,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城乡隔离制度,从体制上将整个社会人为地分为城乡两元。

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当中,可以通过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而逐步提高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最终实现工农业的均衡发展,达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而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反而通过户籍制度等制度将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和人口迁移降低到最低限度,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农民生活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城乡二元结构不断被强化。

农民工之所以被称为农民工,是由他们特殊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决定的。

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他们来自于农村,属于农业户口;其次,他们的社会身份虽然是农民,但他们的主要时间是在从事非农生产活动;再次,他们的非农活动不限于工业领域,还包括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活动。

中国农民工医疗保险现状分析及其对策思考

中国农民工医疗保险现状分析及其对策思考

中国农民工医疗保险现状分析及其对策思考作者:官翠玲,程潇,张晓香,李捷理来源:《决策与信息》 2016年第6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农民工。

他们在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工作和生活的挑战。

医疗保险就是其中一个严峻的问题。

官翠玲程潇张晓香李捷理[摘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农民工。

他们在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工作和生活的挑战。

医疗保险就是其中一个严峻的问题。

因此,政府应推进农民工医疗保险进程,尽快制订农民工医疗保险措施,为进一步改善农民工医疗保险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农民工;医疗保险;弱势群体[中图分类号] X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06-0104-09[收稿日期] 2016-05-17[作者简介] 官翠玲(1969-),女,湖北荆门人,湖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卫生经济与管理研究;程潇(1981-),女,湖北武汉人,湖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张晓香(1981-),女,湖北随州人,湖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讲师;李捷理(1956-),男,美国俄亥俄州人,美国俄亥俄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终身教授,主要从事可持续发展研究。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批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逐渐形成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

2006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第一次对“农民工”予以正式解释: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

目前,也有称其为“进城务工人员”。

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在改革开放的竞争大潮中,尤其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

农民工包括外出和本地两部分。

外出农民工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民;本地农民工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民。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及其解决思路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及其解决思路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及其解决思路摘要:本文首先是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其次是阐述了新生代农民工所面临的社会保障问题,最后试图给出解决思路,已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获得平等的社会权利, 并且能够更好地解决好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老一代农民工;社会保障改革开放以来, 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始进城务工经商, 形成了三次民工流动大潮。

城市用工制度在不断的吸纳与包容的大量农民工的同时,与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却远远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也远不能保障他们的权利,新一代农民工因其年龄、学习和工作经历与其父辈有诸多不同特点, 其就业和社会保障引起政府和学术界的集中关注, 并称该群体为“新生代农民工”。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他们是农民工外出打工的群体中的60%左右,大约有1个亿,相比于老一代农民工来说,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但是他们更渴望融入城市,实现他们的理想并获得城市的接纳与认可。

2010年1月31日,“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第一次出现在,国务院所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该文件要求针对新生代农民工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大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相关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更好的融入城市、市民化。

温家宝总理曾提出“农民工已是现代产业工人队伍的主体”,目前大多数都是新生代农民工从事的行业包括:制造业、建筑行业、煤矿、家政服务、餐饮服务、楼堂馆所的服务业等。

新生代农民工早已经从最基础的体力劳动行业遍布到高级的技工行业,新生代农民工的身影也已经无处不在,他们已经成为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力军。

但是,相比之下,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却令人担忧,特别是在社会保障方面。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新生代农民工相比于比老一代农民工,他们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困难:第一,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生在城市,在农村没有土地,没有生产资料;第二,他们长期在城市生活,对农业生产也不熟悉,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具有务农经历,且可以返回农村生活;第三,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并不能解决户籍问题,会影响他们的恋爱、结婚,甚至是将来子女上学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妥善加以解决。

农民工养老保险现状及其思考

农民工养老保险现状及其思考
工 在参加 和享受 养老 保险方 面得 到普通城 镇市 民 待遇, 并且 由于 缴 纳城 镇 职工 养 老 保 险 的基 数增
特殊的社会群体。 目前我国农 民工总数 已超过
12亿人 , 个 群体 的正 当权 益 , 期 因城 乡 “ . 这 长 二
元” 经济结 构而 被 忽 略 。 目前 , 据 调查 显 示 , 根 我 国农 民工 参加 养老保 险 的 比例仅 仅 在 1 %左 右 。 5 如何 解决 好这 个 庞大 群 体 的养 老 保 险 问题 , 仅 不 仅 是坚 持城 乡统 筹发 展 的一 项重 大 战 略任 务 , 更
是 我 国全面建 设小康 、 建和谐 社会 的迫切 要求 。 构


农 民工养老保 险的模式
所谓仿 城 型 , 是 指参 照城 镇保 险制 度 的做 就 法, 为农 民工设 立相对 独立 的养老保 险制 度 , 代 其
表 城市 为北 京 。农 民工 在北 京 的机关 、 事 业 单 企 位 和个体 工商 户工作 , 动关 系确立后 , 以纳 入 劳 可 城 镇职 工养 老保 险。这 个模 式 使农 民工 获 得 “ 准 市 民待 遇 ” 与深 圳 模 式 在 维 护 农 民工 的 正 当权 , 益 方 面有 异 曲 同工之 妙 , 同时 由于缴费 基数较 低 ,
盖范 围和运 作方 式 , 农 民 工养 老保 险分 为 三种 将
类型 : ( ) 一 以深圳 为代表 的扩 面型
接 , 利于将 来实现 以人 为本 、 乡统 筹 的养 老保 不 城 险模 式 。 ( ) 三 以上海 为代 表 的综合 型
所谓 扩面 型 , 是 指 以城 镇 职 工基 本 养 老保 就 险为 目标 , 大覆 盖 面 , 扩 逐渐将 农 民工纳入 到城镇 养老 保 险体 系 中 , 其代 表城 市为深圳 。20 00年 1 2 月 , 圳市 人 大 通 过 了修 改 后 的《 深 深圳 经 济 特 区 企业 员工 社 会 养 老 保 险 条 例 》 把 在 特 区 工作 的 ,

我国城市农民工工伤保险缺失及其治理

我国城市农民工工伤保险缺失及其治理

62006.9法律经纬我国城市农民工工伤保险缺失及其治理□周雅婷尹思(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农民工是我国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的特殊群体,他们为城市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农民工的劳动条件差,劳动环境恶劣,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患者大部分发生在他们之中。

但我国原有的工伤保险仅仅覆盖城镇的企事业单位的公民,作为城镇居民以外的边缘人群的农民工却享受不到工伤保险待遇。

本文针对农民工工伤保险缺失的现状分析原因,并阐述如何治理、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工伤保险中图分类号:D9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09-096-02一、农民工的界定及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现状农民工,是指其户口仍在农村,已经完全脱离已经基本脱离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和经营,或依靠在城镇打工为生的人群。

他们是我国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的特殊群体,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传统户籍制度严重冲突所产生的客观结果。

如今,我国每年一般有1.2亿左右的农民工进城打工。

在第二产业农业户口的劳动力占57.6%,在第三产业农业户口的劳动力占37%,特别是在建筑业、电子元件的设备制造、采矿、社会服务于居民服务、餐饮旅游业,经销人员等行业比例都超过50%。

农民工不仅人数多,而且干的是最重、最累、最苦、最危险的活,而且收入比较低,由于他们文化素质低,只能从事那些技术含量低、藏、中、累、苦、险和城市人很少问津的工作,和城镇人相比,他们获得的是“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的“三不同”的地位。

二、建立面向农民的工伤保险的重要性工伤保险是指国家通过地发组织实施的,对劳动者再生产过程中遭受的意外伤害或由于特殊工种而引发的职业病进行有效治病提供其基本生产保障及家庭经济补偿的社会保险制度。

我国原有工伤保险覆盖范围仅仅包括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和一些国有企业的职工,农民工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城镇建设的步伐起到了重大作用。

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比较

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比较

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比较一、本文概述1、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民工问题逐渐凸显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社会融入状况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福祉,也对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多重挑战,如就业歧视、社会保障缺失、社会交往受限等。

近年来,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的崛起,农民工群体内部发生了显著的代际变化。

新生代农民工相较于老一代农民工,在教育水平、职业期望、生活方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

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在社会融入过程中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对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差异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比较,揭示两代农民工在社会融入过程中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本研究也有助于增进社会对农民工问题的理解和关注,推动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的和谐融合。

2、研究目的与问题本研究的核心目的在于深入探讨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

农民工,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社会融入问题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关乎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

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民工群体也在发生代际更替,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社会融入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因此,本研究旨在揭示这种代际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具体而言,研究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社会融入方面存在哪些具体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如经济融入、文化融入、心理融入等。

这些代际差异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制度性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还是个人因素?如何促进农民工的更好融入?政府、社会和个人应如何共同努力,为农民工创造更好的融入环境?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我们希望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为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创造更好的条件。

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困境及其影响因素

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困境及其影响因素

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困境及其影响因素【摘要】农民工养老保险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其存在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制度问题、参保率低、缴费难、政策不足等方面。

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源于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中对农民工的照顾不足,导致他们面临着养老风险。

参保率低主要受个人收入低、缺乏社会保障意识等原因影响;缴费难则是由于农民工工资低、流动性大等因素导致。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在政策方面加大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支持力度,提高参保率并简化缴费流程,促进制度的改革完善。

综合分析,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迫在眉睫,需要相关部门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

【关键词】农民工养老保险,困境,影响因素,参保率低,缴费难,政策不足,制度改革,完善。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农民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逐渐凸显。

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之一。

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参保率较低,缴费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政策的不足导致保险待遇不足以覆盖基本生活需求。

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不容乐观,亟待改革完善。

为此,本文旨在探讨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困境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相关政策改革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究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低的原因,剖析农民工养老保险缴费难的影响因素,挖掘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的不足之处,提出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建议,最终旨在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推动相关政策的完善和改进,保障农民工的基本养老权益,促进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康发展。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促使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进一步落实,为农民工群体提供更好的养老保障,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2. 正文2.1 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民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不足,很多农民工无法获得基本的养老保险保障,导致他们老年生活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现状自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原则和基本内容作出明确规定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快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已基本建立,在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管理体制等方面均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1)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采取现收现付制社会统筹办法,养老保险费全部由国家和企业承担,个人不缴费。

1991年6月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的提出,改变养老保险由国家和企业包下来的办法,实行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即职工个人也要缴纳一定的费用。

同时规定,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转入“养老保险基金账户”。

1995年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和原则,规定基本养老保险费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1997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要求各地现行的多种养老保险制度向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并轨。

到1998年底,全国除个别地区外,都已按统一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运行。

(2)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建立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失业问题一直是有争论的问题,为避免冲突,1986年国务院第一次制定《国有企业失业保险暂行规定》时,采用了“待业保险”的概念。

1993年国务院颁发了《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和《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置规定》,初步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

1999年1月国务院颁发了《失业保险条例》,对失业保险制度起到了规范作用。

这标志着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针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增多,许多职工生活发生困难的情况,1998年6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机制,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

浅析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及其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从“民工荒”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

浅析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及其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从“民工荒”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
பைடு நூலகம்

农 民工 的界 定及 其特 点 。
( 一) 农 民工 定 义
“ 农 民工 ” 是指具有农村户 口, 却 从 事 非 农 业 的工 作 , 以工 资 收入 为 主 要 收 入 来 源 的 群 体 。8 O后 、 9 O后 农 民 工 团体 , 他 们 出生 后 就 上 学 , 上 学后 就进 城 打 工 , 对农业 、 农 村、 农 民等 不 是 那 么熟 悉 , 而 渴望 进入 并 融人 城 市 社 会 。
0c t . 2 0 1 3 V0 1 . 1 0 No . 1 O
第 1 O卷 第 1 0期
浅析我国农 民工的社会保障及其 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 —
从“ 民工荒 ” 看农 民工 的社会保 障
石 其 鑫
( 青 海 民 族 大 学 公共 管理 学 院 , 青海 西宁 8 1 0 0 0 0 )
( -) 农 民工 的 特 点
1 .受教 育程 度 普 遍 偏 低 。 职 业 技 能 不 高 。 大 多 数 农 民工 的 学历 是初 中或 高 中 , 这 就使 得 他 们 缺 少 专 业 的 劳 动 技 能 , 从 而长期从事着城市 中脏 、 累、 苦、 差的纯体力工作 , 却领着很低
摘 要 : 2 0 0 2 、 2 0 0 3年 间 . 我 国人 口向 安 徽 、 河 南、 重庆 、 四川、 湖北、 湖 南 六 个 人 口输 出 大 省 ( 市) 回 流 ,与 此 同
时, 珠 三 角、 长 三 角等 发 达 地 区 , 外 来 人 口开 始 明 显 下 降 。 此 时 , “ 民工荒” 这 一 词 语 进 入 国人 视 野 。表 面 上 看 , “ 民 工 荒 ”似 乎 只 是 一 个增 加 成 本 的 问题 , 但 实 质 上 是 对 企 业 中农 民工 这 一 人 力 资 源 的 管 理 提 出挑 战 , 更 暴 露 出在 农 民 工 队伍 中社 会 保 障 的 缺 失 。本 文 从 农 民 工 的群 体 特 点 出发 , 分析 现 阶 段 我 国农 民工 的社 会 保 障现 状及 其对 农 村 劳 动 力 流动 的影 响 , 并探 讨 如 何 完 善 农 民工 的 社会 保 障 带 1 度, 从 而 很好 地 应 对“ 民工荒” , 提 高农 民 工人 力资 源 的 效 用 。 关键词 : 农民工 ; 社会保 障; 人 力 资 源

现行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对策

现行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对策
安徽农学通报 ,An u r. c B l2 0 ,4 2 ) h i iS i u1 0 81 (4 Ag .

现行 农 民工 社会 养老保 险制度 的缺 陷及其 完善对 策
金正帅
( 中共衢 州市委党 校 , 浙江衢 ' 3 4 0 } 2 0 2) H

要: 在农 民工的社会保 障 中, 复杂和最难 办 的是 养老保 险。 最 近年来 , 各级政 府经 过探 索和 实践 , 得 了一定 的 取 成绩 。 然而 , 总体 上看还存 在 不少 问题 , 从 如参保 率低 , 退保 率 高等 。 因此 , 要根 据农 民工收入 低 、 费能力弱 、 缴 流动 性 大、 动关 系不健全 等多样 性特 点, 劳 建立和 完善低 门槛 进入 、 低标 准享 受、 类分层 , 分 广覆盖 、 可转 续 的公 平合理
受 教育程 度 比较低 , 以从 事体 力和技 术含 量较低 的职业 为
1 a 其个 人帐户全 部储存额 一次性 支付给本 人 。 5 的, ”
此后 , 一系列重 要文件 , 对制定农 民工 的社会养 老办 都
主 , 厂 频繁 , 换 超过 半 数农 民工 甚 至没 有 与工 厂签 订 劳动 合 同 , 部分 工 厂把 养老 保 险 当作公 司的一 项福 利 待遇 , 大
工纳入 统一 的城镇 职工 养老保 险体 系 、 采取 “ 双低 ” 办法 纳 入城镇 职工 养老保 险 、 对包 括农 民工 在 内的外来务 工人员 或非城 镇户籍 职工 实行 综合保 险 、 分乡镇 企业 职工 参加 部
农村 社会养 老保险 。
工 有08 、 出农 民工 有 1 亿左 右。 于农 民工来 说 , .亿 外 . 2 对 最
城镇 职工 基本 养老保 险政 策有关 问题 的通 知 》 对农 民工 社 会 养老保 险作 了不 同于城 镇职 工养 老保 险的专 门规定 , 对 保 险待 遇 的计 发制 定 了具 体 的办 法 。 参 加养 老保 险的农 “ 民合 同制 职工 , 与 企业 终 止或 解 除劳 动关 系后 , 在 由社会 保 险经办 机构保 留其 养老保 险关 系 , 保管 其个 人 帐户并计 息, 凡重 新就业 的 , 应接 续或 转移养 老保 险关 系 ; 可按 照 也 省级 政 府 的规 定 , 据农 民合 同制职 工 本人 申请 , 同时终 止养 老保

对农民工社会保障滞后的影响分析及其配套措施

对农民工社会保障滞后的影响分析及其配套措施

688学术研究A cademic research对农民工社会保障滞后的影响分析及其配套措施对农民工社会保障滞后的影响分析及其配套措施□文/刘和平农民工社会保障滞后的影响分析农民工社会保障严重滞后给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造成不利的影响,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1、农民工社会保障严重滞后会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必然趋势。

当前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仍有1.5亿左右,农民的农业收入增长缓慢,外出务工的农民本来希望通过非农业劳动增加收入,然而,由于农民工受到歧视性的就业待遇和社会保险待遇,收入普遍偏低,因此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东西部地区差距、农民间差距逐年拉大;“民工潮”又同城市下岗失业相交叉,特别是加入W TO 后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给农民工进城增加新的困难。

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

扩大农民工规模、保障农民充分就业是促进农民增收、逐步缩小各种差距的有效途径。

而只有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这一途径才能畅通。

2、农民工社会保障严重滞后会限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需要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与之相配套,原因是: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为基础,并遵循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和效率优先的原则。

所以作为市场经济竞争主题的企业面临倒闭、破产等市场风险,劳动者的社会风险也随之增大。

这需要社会保障保护劳动力再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其次,市场经济使劳动者收入结构分化加剧,社会贫富悬殊。

而市场经济不会自发地调节收入差距,维护弱者利益,这就需要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手段之一的社会保障为劳动者筑起一道安全网,维护社会公平。

河北省农民工就业权益保障现状与对策分析

河北省农民工就业权益保障现状与对策分析

河北省农民工就业权益保障现状与对策分析摘要:当前,农民工处于就业规模大、就业保障低的状态,农民工就业权益保障的评价标准和体系等都亟待研究,这是增强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有效方法。

本文以河北省几家民营企业就业的农民工作为调查对象,从农民工就业权益保障考察的角度,分析了农民工就业权益保障的影响因素与对策,以期早日实现农民工的“体面就业”。

关键词:农民工;体面就业;就业权益保障就业乃民生之本,就业规模的扩大与就业权益保障成为改善民生的关键。

从现实看,农民工的就业权益保障直接影响着其生存境遇和对主流社会的心理认同,进而影响其社会公正感。

由此可见,在当前就业压力异常严峻的新形势下,有必要采取正确的策略,确保农民工的就业权益。

一、农民工就业权益保障的评价标准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关于体面劳动的内涵,并以我国现行的劳动法律、法规、政策为指导,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的就业工作实际,应该从以下方面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就业权益保障量化评价标准。

就业稳定性标准。

国际上比较常用的方法,是用一个人工作保持6个月以上的可能性来衡量就业的稳定性。

工作质量标准。

可以从收入(可以用平均工资来度量)、劳动时间(可以用周平均劳动时间来度量)、劳动强度(根据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或感受判断)、工作环境(指温度、湿度、照明度、噪音、震动,异味、粉尘、污染、高空、野外等环境状况,以及环境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和劳动保护状况)几个方面来判断。

劳动关系标准。

可以从劳动合同签订率、工会的建立与参与程度(包括是否组建工会、会员覆盖率及工会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社会对话等方面来考察。

福利和保障标准。

主要有社会保险参保率(企业以某范围内职工参保率来衡量,即参保人数/应参保人数×100%,个人以是否参保为准)、企业补充保险参保、带薪休假与休闲、有无其他补贴等方面来考察。

职业发展标准。

主要包括培训与晋升两个方面的内容,用来衡量劳动者的培训、学习、职业生涯发展的状况,可以用参加技术培训的劳动者占总体的比例以及培训的次数和晋升机会进行度量。

_浅析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选择--周作昂

_浅析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选择--周作昂

浅析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选择(周作昂,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300071)内容摘要:农民工群体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过渡群体,与城市居民一样,他们的社会保障也应该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

笔者在调查和文献研究基础上,从现行的试点模式分析入手,认为现行模式的制度性缺陷是导致农民工养老保险运行困难的决定因素;对适合国情的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模式,提出尝试性的建议,即针对目前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应建立一套政策法规全国统一、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个人账户基金省级管理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

通过这一制度的实施,逐步实现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为最终实现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奠定基石。

关键词: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选择制度性缺陷农民工养老保险法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民工潮”,是一场延绵至今、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农民工”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称谓随之诞生并演变成了大众耳熟能详的热门词汇。

农民工群体已成为中国最具规模的群体之一,农民工问题成为了国内外社会各界最关注的焦点。

对这一规模庞大的社会群体,如何解决他们的就业、社会保障、人身安全等,专家学者和实践工作者都有一些相关的探索研究,提出了许多政策建议,政府也制定了一些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群体的后顾之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当前各地试点模式的概况。

目前,在一些大中城市,开始了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如北京、青岛、上海、成都、深圳、广州,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即以北京为典型的独立型农民工养老保险、上海、成都为代表的综合型农民工养老保险、深圳、广州为典型的融入型农民工养老保险。

(一)、独立型养老保险模式独立型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是专门针对农民工而制定的养老保险法律与文件,这种政策既与农民工其它险种无关,也与城镇养老保险政策无关,是专属“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政策。

北京、青岛等市是这类政策的代表。

(郭席四、杜潇,2005)。

北京市2001年出台《北京市农民工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北京市不论什么企业,今后雇佣北京市或外埠农民工,都要为他们上保险。

关于当前农民工权益维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当前农民工权益维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当前农民工权益维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对农民工权益难以保障的思考政法学院12级法学班1215002[摘要]农民工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城市化发展的生力军。

他与其他单位或部门的员工一样应该享有同等的待遇。

然而,现实中的农民工几乎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不容乐观。

生活中处处低人一等,讨薪的艰难,就业的糟糕,后顾之忧的顾虑,同工不同酬的差异,劳动时间的随意延长,用心良苦的合同书可谓一纸空文,投保项目的含含糊糊,令人忧心忡忡。

身份地位得不到根本的保障,有法难依……[关键词] 农民工权益维护责任细化治理对策一。

农民工的概念农民工,准确的概念是什么?是工人还是农民?说是工人,他们没有固定的单位,但有承包的土地;说是农民,他们基本顾不上种地,从事和城市建设相关的各种工作。

生存靠的是劳动工资。

因此说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籍却在城镇工作、生活的打工者。

它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繁荣贡献巨大。

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总之,农民工就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特有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是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生力军...…二.农民工身份地位的确立1.农民工的身份农民工,顾名思义,农民中的工人,从根本的角度讲,他们还是农民,但事实上他们已经长期脱离了种地,生活在城市,靠在城市里打工过日子的农民工人。

但他们仍然是中国公民,享有宪法及所有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和其它行业一样,应该享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

更何况他们是城市建设的生力军,改革开放的特殊产物。

因此,解决好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势在必行,将对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农民工的地位2006年1月1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并通过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现状及其改善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现状及其改善

为 了解 新生 代 农 民工 的政 治 参 与现 状 , 2 0 1 1 年
代农民工 , 而将 8 0 年代后出生的农 民工称为新生 代农民工。 后来他又对新生代农 民工的含义进行了补

我们对 1 2 0 位新生代农 民工采用无记名形式进行了 抽 样 问卷 调查 , 回收有 效 问卷 1 1 0份 。 现 根据调 查结 果, 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现状进行分析 , 并针 对其存在 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
项 选择 ) ” , 结果 5 2 . 5 %的新 生 代农 民工 选择 “ 运用 法 律武器维权” , 6 2 % 的人 选 择 “ 向有 关 部 门反 映情
新生代农 民工对政治比较关注, 其主要表现为: 第一 , 对政治评价积极。 在“ 您如何评价政治” 的选题 中, 6 7 %的人 认 为 政 治 是 “ 好事 ” , 1 9 %的人 认 为 “ 无
政 治参 与意识增强 , 但理性参与不足。为 了 促进新 生代农 民工政 治参 与, 提高其政 治参 与水平 , 应改革 户籍制度 , 减少
其政 治参与的制度 性障碍 ; 加 强法制建设 , 完善其政 治参 与的利益表达 渠道 ; 提 高其 文化 与政 治素质 , 引导他们理性
参 与政 治 。
农 民工 , 也 不是 第二 代农 村流 动人 口, 而 是介 于第 一
治生活 , 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 、 运行方式 、 运行规 则 和决策 过程 的行 为 。公 民的政 治参 与是公 民制约 国家权力 、 保障 自身权利 、 促进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 方式 , 它 反 映了公 民在政 治 生活 中的地 位 和作用 , 体
2 0 1 3 年4 月
中共 山西省 委党 校学报

湖南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湖南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省政府 199 7 年出台《湖 南省建 立统一 企业职 工基本 养老保 险的实施意见》 和 《 湖南 省城镇 私营 企业、 个体 工商 户从 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 》 ,将城 镇所有 制及其 从业人 员、灵活就业人员全部纳入了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省劳动保 障厅 2002 年印发的《关 于完善 城镇职 工基本 养老保 险政策 有关问题的通知》 ,对农民工参 加养老 保险做 出了更 加明确 而具体的规定,比如, “ 各类用 人单位 对本单 位招用 的户口 关系在农村的职工,都必须按照规定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并 组织他们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当职工与用人单 位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后,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保留其养老 保险关系,保管其个人账户并计息。凡重新就业的,应接续 或转移养老保险关系。根据职工本人申请,也可以将其个人 账户的个人缴费部分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养老保险 关系。农民合同 制职 工 在男 年满 60 周岁, 女年 满 55 周岁 时,累计缴费年限满 1 5 年以上的, 可按规 定领 取基本 养老 金;累计缴费年限不满 1 5 年的,其 个人账 户全 部储存 额一 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养 老保险 关系。 ” 尽管农 民工养 老保险有章可循,但情况却并不乐观,据抽样调查,农民工 只有 18 .3 % 的参 加了 养老 保险。 由于 养老 保险 在接 续、转 移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制度障碍,即使参加了,当农民工跨地 区变动工作或返乡时,往往也只能选择退保,从而导致参保 中断,合法利益受损。 4 . 失业风险最大, 但社 会保 险程 度最 低。农 民工 的特 殊身份和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在城镇劳动者队伍中失业风 险最大,对于失业保险的需要最强烈,然而,却又是最缺乏 失业保障的群体。城镇职工在失业期间有政府发放的失业补 助,其基本生活可以得到保障,而农民工一旦失业,就只能 靠自己以前的积蓄勉强维持生活,或是向亲友、老乡借钱度 日,或因为举步艰难而 不得不 离开城 市,返回 家乡。目 前, 农民工失业参保率很低,据抽样 调查,只有 9 . 6% 的 人用人

南宁市农民工养老保险困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南宁市农民工养老保险困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农 产业 , 有 的在农 闲季节 外 出务 工 、 亦工亦 农 , 流动
1 O 9
性强 , 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 , 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 要组成部分 。 ” ( 二) 调 查方 法 笔者本次选择南宁市富士康公司流水生产线 的员工和南宁市江南 区盛亭 民工住宅 区的民工共
性, 让更 多的人切实地享受到养老保险。 3 . 企业行为对参保率的影 响。当前我 国有些 企业的社会保险参加率是非常低 的。有 的企业只 缴“ 一险” ( 养老保险) , 有 的缴“ 三险” ( 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 缴全“ 五险” 的寥寥无几 , 有 的企业甚至 明确 表示 “ 不给 缴” 。富士康替 约为
政策的宣传和落实, 均影响其对养老保 险的参保。对 于政府现行的养老保险政策 , 将近 6 5 %的受访农 民 工认 为“ 不满意 , 没有得到 实惠” 。大部分农 民工认 为个人缴 费比例过高。结论 : 政府在制 定养老保 险政 策时 , 应综合考虑农民工的收入 、 企业参保行为、 缴 费率等情况, 加 大对农 民工养老保险知识的 宣传 , 提高 参 保 率。 [ 关键词]农民工; 养老保险; 影响因素 ; 困境 [ 作者简介]黎 萍, 李嘉露, 李嫒 , 张拓亮, 梁戈荣, 广西 医科 大学在读 学生; 朱平华, 广西 医科 大学人
更 为真 实 、 深入 的 了解 , 并 为 今后 的研 究 提 供 资 料 参考 。
( 一) 调 查对 象与 界定
农 民工是我 国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期 间出现 的特殊群体 , 特指具有农村户口却在城市务工的劳 动者。国务院《 关于解决农 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指出 : “ 他们( 农 民工 ) 户籍仍在农村 , 主要从事非
费率 ; 广覆盖 统 一政策 , 缺乏针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莉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高琴
(美国 Fordham 大学教授)
杨穗 (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院) 裴宝雨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6 年 5 月 24 日修改版
II
注意: (1)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工作论文系列仅作为学术交流的目的,所收录论文一般没有 正式发表,与后续的正式发表不冲突。 (2)如需引用,必须注明来源,如“王亚柯、李实(2013) : 《我国税费和转移支付的收 入分配效应》 ,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工作论文 No.2”。如发现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将追究 法律责任。 Warning: (1) The purpose of CIID working paper series is to promote the academic communications. Authors can publish their papers freely. (2) Anyone who wants to cite the paper must follow the reference specifications, for example, "Yake Wang, Shi Li (2013): The Effects of Taxes and Transfers on Household Income in China. China Institute for Income Distribution Working Paper No.2.". Once plagiarism and other academic misconduct occur, the relevant personnel will be investigated for legal responsibility.
2016
工作论文: CIIDWP No.47
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与状况及
其变化趋势
作者:章莉 高琴 杨穗 裴宝雨
I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 The China Institute for Income Distribution
工作论文: CIIDWP No.47
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与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比上年增长 (%)
1.8 2013
图一 中国农民工流动趋势:1984-2013
2013 年已从最初的 3 百万增加到 1.66 亿。 经过 30 年,中国基本完成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图一显示,农民工流动的速度下 降非常明显,到了 2013 年,当年外出农民工仅比 2012 年增长 1.8%,充分显示农村的剩余 劳动力供给已基本转移殆尽。这个情况和 Cai & Du (2011)对中国整体劳动力市场供求转 换的研究结果吻合。他们利用 2002 至 2009 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 鉴》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数据推算发现,如果用城镇居民与农民工就业增量之和作为 反映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指标,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增加量作为反映劳动力市场供给的指标, 从 2003 年开始直至 2009 年,前者均大于后者。即,从 2003 年开始,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 上出现了需求超过供给的情况,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反转;中国结束了农民工剩 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态,进入刘易斯拐点。 如果根据劳动力市场面临的问题以及就业政策目标在不同阶段的差异,可以将农业剩 余劳动力转移大致分为就业非农化、权利市民化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在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与之对应,该阶段的主要就业政策目标是在非农 部门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以吸纳这些农业剩余劳动力。第二个阶段面临的问题是如何 实现进城农民工的市民化,与之对应,该阶段的主要就业政策目标是提高进城农民工的就 业质量,包括更好的工资待遇、更加公平的就业机会、更加全面的社会保障等。那么以
3 / 33
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部门。1990 年代中期开始,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从图一中,我们可 以看出 1984-2013 的 30 年间,中国外出农民工的绝对量平均每 10 年增加五千万左右,到
200 166 150 114 100 57.0 50 3 0 1984 1993
当年数量(百万)
62 19.9 8.6 2003
1
除非特别说明,本文中的农民工主要指国家统计局定义的外出农民工(见历年《农民工监测调查
报告》),即户籍仍在农村,但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外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从业 6 个月及以上的劳 动者。
2
中国国家统计局,2016,《2015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tjsj/zxfb/201602/t20160229_1323991.html 。
4 / 33
2003 年进入刘易斯拐点为分水岭,可以将 1978-2003 年视为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非农 化阶段,而将 2003 至今视为农民工权利市民化阶段。 1978-2003,中国用了大约 25 年的时间完成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但是 2003 年 以来的农民工市民化实践却显示权利市民化远比就业非农化困难得多。表 1 中的 2009-2014 年的全国农民工监测数据显示,农民工社会保障覆盖率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不前 3 。到 2014 年底,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覆盖率都不足 20%,覆盖率最高的工伤保险也仅有 26%, 住房公积金的覆盖率最低,仅有 5.5%。4而自 2013 年以来,2008 年新实施的、致力于规制 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合同法》也出现了效力逐年衰减的趋势,到 2015 年,签订合同的农民 工比例下降到 36%5,不仅低于 2012 年 43.9%的峰值,而且比初始年 2009 年 42.8%的水平 近 7 个百分点。
*
Li Zha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ina, lilyzhpku@.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Qin Gao: Fordham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aqigao@ Sui Yang: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China,ys4532@. Baoyu Pei: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ina,965447497@.
*
章莉,南京财经大学副教授,lilyzhpku@.
高琴,美国 Fordham 大学教授, aqigao@ 杨穗,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ys4532@. 裴宝雨,南京财经大学研究生,965447497@.
1 / 33
Social insurance Particip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
III
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与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章莉 高琴 杨穗 裴宝雨*
版本: 5.24, 2016
内容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办社会模式向市场 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险制度变迁的历程,突出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分割特色。在此背景 之下,本文总结了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状况和发展趋势。除此之外,本文还运 用logistic模型,利用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2013),对影响农民工参加城镇 职工社会保险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考察了那些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没有参加城 镇职工社会保险的原因。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劳动合同状况、所在就业部门、受教育水 平以及收入水平是影响农民工参保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社会保险制度变迁,农民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
2 / 33
1. 导言 依据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产业机构从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转变、就业结构从农业劳 动者为主向工业劳动者为主的转变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过去的三十年,中国完成了 发达国家 100 年的时间才能实现的农业劳动力大转移。统计数据显示,1983 年我国外出农 民工1数量约为两百万(《中国农民工战略问题研究》课题组,2009),2015 年就达到了 1.69 亿2。30 年间,农民工数量增长了 83 倍,作为对比,同期城镇户籍劳动力仅增长了 1.9 倍。描述发展中国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典理论包括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Lewis, 1954),托达罗的迁移预期收入理论( Todaro,1969)和博格的推—拉理论(Bogue, 1969)。 这些经典理论以新古典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考察在一国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过 程中,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工业劳动力的机制。然而,中国农业劳动力转变为工业劳动力除 了工业化这个经济发展背景之外,还有特殊的制度转轨背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 济体制转变。这就决定了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受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且受制度 变迁的影响。 1958 年开始严格执行的户籍制度将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为城镇和乡村两个不能自由流 通的部分。从 1958 年到 1980 年代,中国劳动力市场呈现城乡刚性分割态势。户籍制度将 农村户籍居民固定在土地上,将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出现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掩盖在农 村隐性失业背后,并因此避免了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常见的城市问题,如迁移人口 失业、社会治安差、迁移人群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 1980 年代以来,随着户籍制度逐渐松动,劳动力从乡村到城市的流动渠道逐渐打开。 最初,传统的国有和集体企业通过聘用临时合同工的方式雇佣农业户籍劳动力。临时工和 合同工制度打破了此前国有企业职工的终生就业制,企业招聘和解聘职工的自由度有所增 加。此后,伴随企业所有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传统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 占比逐渐萎缩,民营经济和私营经济日益活跃,这些就业灵活性极高的新兴部门成为吸纳
Li Zhang, Qin Gao, Sui Yang, Baoyu Pei*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which transformed from entrepreneurs’ welfare system in planning economy to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in marketing economy, focusing on the segmentation of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 Under the segmentation backgroun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ituation and trend of participation in urban workers’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for migrant workers and discusses the factors impede migrant workers participating in urban workers’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pplies logistic model on CHIP 2013 data to investigate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participation for migrant workers in urban workers’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in 2013, particularly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the migrant workers who have signed labor contracts but don’t have any social insurance. The results of the empirical analyses show that labor contract status, sectors, education level and income have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participation for migrant workers in urban workers’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Keywords: social insurance, rural migrant workers JEL: J08, J53, K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