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的婚姻形式--媵妾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法学)石亦媛6162504007

论中国古代的婚姻形式--媵妾制

摘要不同社会历史阶段有不同形态的婚姻制度,从婚制的演变可以看出社会进化发展的轨迹。我国古代婚制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沿革,从原始社会的血亲杂交、血缘群婚、族外群婚,到氏族社会的对偶婚和最后的一夫一妻制,婚制的变化与风俗的形成反映了人类自身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程。而媵妾制作为其中一种延续了几百年的婚姻制度,其影响可见颇深。

关键词婚姻媵妾经济发展水平文明程度

婚姻两个字在中国古代写作“昏因”或“昏姻”。从婚姻两个字的字形构成来分析,因为古时婚姻是在黄昏时行礼,婿在此时前去妇家亲迎,故称婿为婚;妇人因而随夫而去,故称为姻。进而,人们把男女婚嫁行为称为婚姻。一夫一妻多妾制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曾经盛行过,有些地方至今仍然保持着这种婚姻形态。伊斯兰教信奉《古兰经》,他们推崇一名男子可以娶四个老婆,这种现象在穆斯林教徒中非常普遍;而在我国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布朗山上一个叫作曼邦三队的寨子里,男子可以娶五个老婆,懵懂女孩十二三岁就当妈,这里的人自然死亡面部朝下入土坑埋葬,而因难产死亡的妇女则会被剖腹取出婴儿后挂上十字架。这些都是古代媵妾制的一种演变现象,这与它所依托的经济文明发展程度是密不可分的。

一、媵

媵是对族外婚形态的继承,由于当时人类文明开化程度很低,在婚姻形态中保留了大量原始婚姻形式,媵是原始族外婚向一夫一妻制婚姻形态的过渡。媵,音同“硬”,相送之意,后引申为陪嫁。其实,看这三个字,多半也能猜出这种制度是用来干什么的,这就是那时权贵们用来纳妾的,不过更准确的说法是,这是一种规范婚姻的制度。前一段风靡大陆荧屏的《芈月传》剧情中讲述,说楚国的公主芈月,作为她姐姐的媵侍来到秦国,成为秦王的妃子,也就是媵,说穿了也就是一种陪嫁品。媵妾制在现代看来,当然是耸人听闻的,在当今社会,这种把小姨子也收入房中的行为,就算是有,但决不敢大张旗鼓,更不敢宣扬出来,因为无论从道德和理法上,都是说不通的。1可是周朝却不同。周朝诸侯国多的难以尽数,诸侯王就更多,他们就敢把小姨子拿下——而且不是一个两个。周朝国力强大这是不言而喻的,延绵近八百年,纵观周之后的历朝历代,秦历二世而亡,五代十国连年征战,各朝延续超过四百年的都是极少,完全不能跟周相提并论。而周的八百年统治,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其的深远——就算媵妾制,先秦及秦后时期也多承袭此制。

媵制起源很早,《尸子》中推测尧嫁二女于舜就是媵制,“妻之以皇,媵之以英”。据说当年的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大女儿娥皇是舜的正妻,而二女儿女英则是媵。按照这种说法,在远古的尧舜时代,就有媵妾制了。2媵制是原始社会的族外婚向对偶婚演变的一种过渡形式,即“与长姊结婚的男性有权把她的达到一定年龄的姊妹也娶为妻”。春秋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实行媵制。据《仪礼·士婚礼》:“媵,送也,谓女从者也。”媵,即媵婚,是一种一夫多妻制,它是原始社会婚姻形态的遗存。原始社会最初是在族内同辈婚,也即兄妹婚,后来发展到族外群婚,也是一群姐妹嫁给外氏族的一群兄弟,对男子个体来说,外氏族的所有姐妹(同辈姐妹)都是自己的妻子,对女子个体来说,对方氏族的所有男子也都是自己的丈夫。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母系社会的衰落伴随着父权社会的日渐稳定以

1钱穆:《现代中国学术失衡》,岳麓出版社1986年版,第76页。

2梅贻琦:《就职演说》,清华大学出版社1931年版,第341页。

及男权的发展,女子多夫的现象逐渐消失,男子多妻现象却屡见不鲜。3

据《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载:“媵者何?诸侯娶一国而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这句话的意思是,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夫人,女方须以侄(兄弟之女)娣(妹妹)随嫁,再加上各种“乱七八糟”的“侄、娣”,一共九人,这算是关于媵妾制比较全方位的记载了。保存到现在的先秦典籍如《春秋》《左传》等对于媵制都有记录。4《仪礼·婚礼》注曰:“古者嫁女必以侄娣从,为之媵。”媵的身份比妻低、比妾高,介于二者之间,《诗经》中有几首诗就写到这种嫁女陪媵制。《诗·大雅·韩奕》:“韩候娶妻……诸嫡从之,祁祁如云。”这是说韩侯娶妻,妻子的妹妹也陪嫁而来,“祁祁”,众多貌,陪嫁的妹妹多如云,可见媵的数量之多。另外,《释名·释亲属》载:“侄娣曰媵,媵,承也,承事嫡也。”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媵是陪嫁的庶妻,而且媵与妻的关系是比较亲近的,媵与妻有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媵制与自西周盛行的宗法继承制度密切相关,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此种形势下,传宗接代是绝对重要的,我国古代有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非正妻是不能晋升为夫人的,他们的子女也无权继承父业,这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尊卑秩序的体现。而且当时的媵与当时所处社会的外交也是有关联的,联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巩固统治联合抵抗外敌侵略的方式,扩大自己部族的武装力量。媵制其实是一夫一妻制的补充,它对维护家族稳定团结也有重要作用,正如何沐在《公羊解诂》中所说“必以侄娣从之者,欲使一人有子,三人喜也,所以防嫉妒,令重嗣也。因以备尊尊、亲亲也”。侄娣在娘家有顺理成章的秩序,一起嫁到新的家庭,而且保持着长幼尊卑的秩序,它起到了维护家族呃团结,缓解家庭矛盾,繁衍壮大家族,扩大家族统治的作用。

随着生产力的向前发展,文明程度也在提高,婚姻形态生育过程中,女子死亡率极高,而繁衍后代是男子的人生由群婚向对偶婚转化,但媵作为族外婚的残存却长期保留着,其原因何在呢?主要是由于当时生活与医疗卫生条件极差,为不使男子绝嗣,需要有候补之人为其生育,而媵的存在既能保证男子不绝嗣,又能使丧偶后正妻地位得到补充。《左传正义·隐公元年疏》引杜预释例道:“古者诸侯之娶,嫡夫人及左右媵各有侄娣,皆同姓之国,国三人,凡九女,参骨肉至亲,所以息阴讼,阴讼息,所以广继嗣也。……夫人薨,不更娶,必以侄娣继室。”《公羊传·隐公元年》何休注道:“礼,适夫人无子,立右媵,右媵无子,立左媵,左媵无娣,侄娣无子,立右媵侄娣,右媵侄娣无子,立左媵侄娣。”这些都说明了媵的主要功能是“广继嗣”。除生育功能外,媵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即巩固两个一定经济实力的新兴地主和商人凭借经济优势开始拥通婚家族的关系,媵作为妻的候补成员,随时可以填补妻发生变故而出现的缺失,特别是对春秋时期争霸的诸侯,他们为了各自称霸中原而尽可能团结一切力量,而媵则是团结他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东周列国志》里就记载了很多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互相娶妻,其他诸侯国奉送陪嫁之女的情况。正如恩格斯所说:“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5而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文明程度的普及,媵逐渐消失,它只作为一个词语而存在,而妾成为庶妻的最普遍的称谓。妾逐渐取“媵”而代之,陪嫁形式的媵没有了,媵成为比妾高一级的夫人的称呼。

二、妾

“妾”,本义指奴仆,女子有罪者为人妾。《说文·女部》“:妾,有罪女子给事之得接于君者。从辛从女。《春秋传》云:‘女为人妾。’妾,不娉也。”可见,妾本是女奴隶,在古文里“臣”是男奴隶,因而往往“臣妾”相连,妾主要指有罪的女子,实则与婚姻关系不大,其他意义则是有罪女子的延伸而已。妾最初是不同种族的战争中俘获的战俘,战俘是胜利者

3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7页。

4何沐:《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四部丛刊初编,上海书店1983年版。

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