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之环境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 tán 台玮正在萧 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 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 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 一段落,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 “我只是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 安心念书似乎很难。” “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 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 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 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 默默地望着窗外。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 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 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 的决定。”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 我回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 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
《晚秋》(2)小说第⑴段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请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6分)
①运用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1分) ②运用反衬、拟人的手法,突出了主人公瓦萨卡沮丧、 自卑的心境。(2分) ③引出下文,为后文写主人公瓦萨卡的处境艰难做铺 垫。(1分) ④点明主人公心情烦闷,与小说结尾“觉得心里有一 丝暖意”形成对照,突出人物的心理变化。(1分) ⑤照应题目,与结尾呼应,使结构完整。(1分)
2、环境描写的技巧
分析环境描写的设问方式 : 1、环境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2、文中画线部分或某段在表现上有什么特 点; 3、小说描写环境有什么特点。
规范思路
方法(描写角度、描写技巧)﹢ 内容特点(概括环境特点)﹢ 表达效果(产生了什么影响、达到了什 么目的)
(自然)环境描写常见手法:
区分小说环境描写的特点 与描写环境的特点。
前者指环境特点,后者指表达艺术。 表达艺术可以参考散文阅读对景物形象描 写的思路与方法,首先从描写角度、表现 手法方面去分析,然后分析其中部分语言 的修辞手法。
答题指要
⑴解题思路: 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 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奠定基 调;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②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 ④揭示或深化主旨 简单地说,环境的作用要围绕环境自身、人物、 情节、主题这几个方面去思考。切记,答题时一 定要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⑤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 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 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是中文系学生, 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 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 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 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 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我的英 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 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 步走了。 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 “你们先生们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 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 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 望。”弗之转身,尽量平静的说:“你,你无论怎样 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 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 腊梅林一片雪白。
④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 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 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⑤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 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 察。 ⑥暗示社会环境。优秀的作者,总是通过对特定 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 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 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被当做是 社会环境的暗示。
①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通感、对比、衬托
②表现手法,如白描、细节描写、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正侧描写等; ③调动感官,从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方 面描绘; ④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态方面的描写; ⑤观察角度,移步换景法、远近高低空间转换 法,写景有层次。
考题示例:
第19题.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 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答案 ①概括介绍牢营的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 环境。 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 使故事产生波澜。

“这是你的战争!”
宗 璞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 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 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 This is your war!” ②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 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语言不通, 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 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③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 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起 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 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 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 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 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有犯人介绍牢营 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析: 犯人介绍的牢营情况,可以看做小说中的社会环 境,社会环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情节的推动或 照应、对人物的刻画和对主题的揭示等三个方面。 就本文来看,在情节方面主要是设置了一个悬念, 也为后文林冲先招骂后免打埋下伏笔,使故事更 有波折; 从人物刻画方面来看,则主要是交代了林冲所处 的环境,也间接刻画了管营、差拨的丑陋嘴脸; 主题方面,则反映了当时牢狱的黑暗,当然,这 一点并非本选段的重心所在。
注意环境描写的位置
开头: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交代或暗示社会环境; ③渲染气氛,奠 定感情基调; ④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
中间: ①渲染气氛; ②揭示人物心境,
表现人物性格; ③为下文做铺垫,推动 情节的发展。
结尾: ①照应开头; ②渲染气氛; ③烘
托人物形象; ④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⑤ 深化主题。
(2008 · 浙江) 乌米(【俄】阿•马•高尔基) 第14题.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5分)
(2011 · 浙江)第9车厢(【俄罗斯】米哈依 尔· 扎多尔诺夫)
2008年浙江卷
《乌米》
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 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考生答案】 思考角度单 一,只局限 手法: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 于修辞。 作用:①形成了肃穆静谧的气氛; ②突出了乌米六年来的孤独寂寞, 暗示乌米的悲惨命运。 【答案示例】 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 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①渲染出肃穆静谧的气氛; 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 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2)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 景,营造……氛围,渲 染……气氛)-→ 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 (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 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 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 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 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 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 节发展。
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 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 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 临其境。
(2007· 宁夏、海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林冲见差拨 只说公人将林冲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 身房里,听候点视。却有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 道:“此间管营、差拨,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 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 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 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七死八 活。”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 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 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配军?”林冲见 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 了面皮,指着林冲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 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剌剌的。 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文,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 杀的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 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 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节选)
2011 年浙江卷 《第9车厢》 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5分)
【考生答案】 作用:①营造意境,渲染气氛;
答案太笼统, 没有针对性
②烘托人物的心情。
【答案示例】 作用:①“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 了凄 清、空旷、荒芜的氛围。 ②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 ③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 “残”,
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 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考生答案】 答案一 作者立足壁顶,采用比喻、夸张手 法,视听结合,写出了峡谷的险峻气势。 答案二 作者由上而下,由远而近,通过所 见所闻所感,写出了峡谷的险峻气势。 答案三 作者立足壁顶,通过视角变化,借 助多种修辞手法,描写峡谷气势,使人身 临其境。
④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 恭敬地鞠躬。弗之不认得。一个学生走近 说:“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 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几句嘉奖 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 着那几张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 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 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 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 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小说阅读之环境篇
⒈环境分类及作用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 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 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 系。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 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
⑴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作用: 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 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 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 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 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 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 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 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 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 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 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 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 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答案一 作者立足壁顶,采用比喻、夸张手法,视听结合,写出 了峡谷的险峻气势。 答案二 作者由上而下,由远而近,通过所见所闻所感,写出了 峡谷的险峻气势。 答案三 作者立足壁顶,通过视角变化,借助多种修辞手法,描 写峡谷气势,使人身临其境。
【点 评】 评分标准 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中的“表现特色”, 扣住描写对象“峡谷”及其特点“险峻气势”进行 分析。语言要精练。 评判 答案一可得3分,没有内心感受,扣1分;没有 写出效果,扣1分。答案二可得4分,手法答全了, 但效果没答出,扣1分。答案三可得2分,答出了观 察点和表达效果。 以题说法 如何回答小说中的环境描写题。
⑵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 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①环境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 和文化,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渲染故事气氛。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 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 实性。 ③烘托人物形象。环境是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和 背景的,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 性格,而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 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