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四川女子师范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台世界2012·4月下旬

………………………………………………………………………………………………………………………………………………………

多箱被日军掠去。北平沦陷后,国立北平图书馆被伪新民会提去图书4473册,其余的或被日军抢夺、焚烧、变卖,或被偷窃、破坏、虫蛀,馆藏损失极其惨重。七七事变后,国立北平图书馆与北大、清华、南开等高校南迁至长沙。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国立北平图书馆与临时大学合作,成立临时大学图书馆,开展图书馆服务工作。1938年与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的临时大学一同迁入昆明,并继续与西南联大合作办图书馆,为抗战时期缺乏参考书的高校师生服务。同年5月成立国立北平图书馆昆明办事处,积极征购云南、四川等地的西南文献,并出版了《国立北京图书馆西南各省方志目录》。此外还设有上海、重庆、香港等办事处[2]89。留守北平的馆员在艰难的环境中坚守馆产,在敌伪的压迫下忍辱负重维持馆务。上海方面则积极收集抗日史料,除了国统区出版发行的报纸杂志,还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大量沦陷区的报纸传单刊物。同时在周恩来的大力支持下,收集到大批解放区的书籍和中国共产党早期出版的珍贵书刊文献。香港方面利用所处环境寻求国际上的援助,在美英各国图书馆界的帮助下收到许多捐赠图书,极大丰富了馆藏。重庆方面进行正常的印制馆刊采购图书的业务。抗战胜利后,国立北平图书馆又回到北平,在对原有藏书进行清点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规模的藏书建设。

三、中国国家图书馆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国立北平图书馆。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国立北平图书馆移交至文化部,更名为北京图书馆。1951年,文化部颁布了《改造北京图书馆方案》,将其改变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也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的国家级图书馆。这座命运多舛的图书馆迎来了它的第二春。由于政府的支持,北京图书馆的藏书增长有了基本保证,即使在文革时期,业务工作虽然遭受重创,但其藏书仍然得以保全。1975年在病重中的周总理亲自指示下,北京图书馆在西直门外重新选址建造新馆,并于1987年落成使用,成为北京图书馆迈进现代化的标志。1998年12月,北京图书馆更名为中国国家图书馆。1999年

实现365天全天候开馆,同时建立国家图书馆第一家部委分馆。国家图书馆网络建设也在此时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在2003年实现了采访、编目、加工、流通等多项业务的自动化管理。2008年国家图书馆二期新馆落成开放。同年9月开启国家数字图书馆,标志着国家图书馆向数字化的重要转变,极大地方便了读者。至2009年国家图书馆百岁华诞之时,馆藏文献已达2700万册[3]10。国家图书馆以人才兴馆、科技强馆、服务立馆为宗旨,大胆开拓,锐意改革,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在国家建设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镇铭.京师图书馆的基础藏书及其渊源[J ].北京图书馆馆刊,1995(3).

[2]吴效华.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先驱———袁同礼[J ].河南图书馆学刊,2002(4).

[3]孙承鉴.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起步与发展[J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0(3).史籍所见最早的从事社会教育的女性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据史书记载,一些掌握有扎实的文史知识和技艺的女才人开始亲自以其一技之长传授生徒。“苻坚为太常。坚常幸其太学,问博士经典,乃悯礼乐遗阙。时博士卢壶对曰:‘……唯《周官礼注》未有其师,窃见太常韦逞母宋氏世学家女,传其父业,得《周官》音义,今年八十,视听无阙,自非此母无可以传授后生。’于是就宋氏家立讲堂,置生员百二十人,隔绛纱缦而授业,号宋氏为‘宣文君’,屠侍婢十人。”[1]1538

除此之外,南朝吴郡韩兰英被武帝赐“博士”称号,担任六宫文化教师;王羲之曾受业于女书法家卫烁门下。

明清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通过为上流人家的女孩教授儒家经典、诗歌艺术和绘画谋生的职业女塾师。对于女子为人师,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并没有明文禁止,反而加以提倡。清初《内则衍义》中提到:“明贾氏,幼读书通大义。家贫而寡,设教女馆,授书自结,闺门肃然。

事闻旌之。”顺治皇帝特加暗语赞扬:“以女子而设馆教人,古今以来所不多有。贾氏家贫孀居,不得已而授书自给。其学问之博,可以

概见:闺门肃然,其有得于学,并可以类推矣。”

[2]

在统治者的提倡下,清代女子私塾得以推行。但是,这时候的女学更多的是局限于上层社会附属于家庭教育的封建伦理纲常的传习,担任教师的女性也是沿袭其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真正使女教师“在社会上的工作合法化”[3]87

,是清末女子师范教

育兴起的推动。1898年,在外国传教士创办女学堂传教的刺激下,经元善创办了第一所中国女学堂———“经正女学”。随后便出现“京外臣工条陈请办女学者日众”的状况。各地女子学堂相继出现。面对不断出现的女子学堂,清政府被迫在1907年3月8日颁布了《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修订了1904年1月颁布的《癸卯学制》

的“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子教育”的主张。《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规定了女子学堂分为初等、高等及两等并设三种,学制各4年,凡是女子学堂学生,一律禁止缠足。规定设立女子小学“以养成女子之德操与必需之知识技能并留意使身体发育为宗旨”。《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还规定:每县州必设立女子师范一所,初办可由官府筹设,并允许民办,学制亦为4年。接着,女子职业教育也经呈准而在各地展开。至此,癸卯学制终于以国家法制的形式,局部地承认了女子教育的合法地位。

各地女子师范学堂的设立,使得女性从家庭走上社会,“教师”真正成为女性谋生的一种职业。

一、清末四川女子师范教育兴办原因

1.四川虽偏出内地,也出现了少量的闺塾师,为四川女子学堂、女子师范学堂的兴起预备了相当数量的初通文义的女教师和女学生。巴县吴梅修茂才的女弟子“年甫十六,修学甚敏,文亦可观”,被聘为清末四川女子师范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既是四川女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清政府与地方官员推动的结果,同时是早期四

川近代化和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了妇女从家庭走向社会,客观上促进了妇女解放和社会风气变化。

清末四川女子师范教育

浅析清末四川女子师范教育

内江师范学院胡静

摘要关键词WENSHITANYUAN

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