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岩地区悬索桥隧道锚设计研究

合集下载

悬索桥隧道锚设计

悬索桥隧道锚设计

悬索桥隧道锚设计朱玉廖朝华彭元诚(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430056)摘要:隧道锚具有环境扰动小、性价比高的特点,是悬索桥较理想的锚碇形式,但受地质条件、人们对岩体性质的认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目前在大跨径悬索桥中应用不多,相关文献也不多见。

本文结合进行我国首座采用隧道锚的大跨径悬索桥—四渡河特大桥隧道锚的设计及取得的成果,系统介绍了悬索桥隧道锚锚址的基本特点、锚体尺寸拟定、锚固系统选择以及数值分析、模型试验应注意的问题,便于隧道锚的进一步应用。

关键字:悬索桥隧道锚尺寸拟定锚固系统选择岩体力学参数初始应力场数值分析模型试验1、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高速公路迅速在祖国西部的崇山峻岭中延伸,环境扰动小的结构型式倍受关注。

悬索桥具有跨越能力强和加劲梁高基本不随跨径增加而增高的特点,可有效避免高墩而达到跨越深谷的目的,是符合这种理念的理想桥型。

锚碇作为悬索桥的四大部分之一,其土方量占悬索桥总开挖量的绝大部分,是最大限度减少环境扰动的关键所在。

隧道锚可有效减少开挖量和混凝土用量,是理想的锚碇型式,如美国的华盛顿桥[1],其新泽西岸隧道锚与纽约岸重力锚混凝土用量比1:4.8,我国四渡河桥[2]宜昌岸隧道锚与恩施重力锚混凝土用量比1:4,土石方开挖量之比1:5。

因而,隧道锚的使用对有效保护自然环境、避免大规模开挖、节约投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隧道锚把岩体作为锚体的一部分共同承受大缆拉力,因而不但对地质条件要求较高,而且要求设计者对岩体性能要有深入的认识。

它不仅涉及岩体的开挖问题(这在隧道工程中经常遇到),更主要的是需要确定开挖后岩体的二次承受巨大的大缆荷载问题,这在其它岩土工程中是很少见的。

隧道锚的应用较少,相关的文献尚不多见,从目前的文献看,隧道锚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1~6]。

四渡河特大桥(图1)沪蓉国道主干线湖北榔坪~高坪段的一座特大桥,其宜昌岸采用隧道锚。

软岩隧道锚变形破坏机理缩尺模型试验研究(一)

软岩隧道锚变形破坏机理缩尺模型试验研究(一)

软岩隧道锚变形破坏机理缩尺模型试验研究(一)软岩隧道锚变形破坏机理缩尺模型试验研究报告研究背景•软岩隧道在地下工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锚杆作为软岩隧道支护的重要手段,其变形和破坏机理尚不清楚•缩尺模型试验为研究该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法研究目的•探究软岩隧道锚杆变形引起的破坏机理•分析不同参数对锚杆变形产生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支护设计建议和优化方案研究方法•设计合适的缩尺模型,以模拟软岩隧道与锚杆的相互作用•确定试验所需的物理参数和材料特性•进行不同加载情况下的试验,记录变形和破坏现象•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变形形态和破坏机制试验结果•在荷载作用下,锚杆变形表现为弯曲、拉伸、收敛等形态•锚杆变形引起软岩隧道围岩的开裂和失稳•软岩隧道围岩的应力分布和锚杆的支护形态对变形产生影响结论与建议•锚杆变形引起的软岩隧道围岩破坏是由围岩开裂和失稳造成的•锚杆的支护设计应考虑围岩的应力分布和变形规律•通过优化支护方案,可以有效减小软岩隧道锚杆变形引起的破坏局限性与展望•缩尺模型试验存在与实际工程的差异,仍需进一步验证研究结果•可以结合数值方法,并进行大型实际工程的监测研究,以全面认识软岩隧道锚杆变形破坏机理参考文献•[1] X. Zhang, Y. Li, Y. Wang, et al. Investigation of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soft rock tunnelduring anchor pullout.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20, 12(2): .•[2] Y. Liu, J. Li, X. Zhang, et al.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deformation and stability ofsurrounding rock mass caused by anchor cable pullout in soft rock tunnel.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2021, 137: 104313.•[3] Z. Tang, Y. Sun, L. Fan, et al. Study on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anchors for soft rock tunnelsunder dynamic loading by centrifuge tests.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2021, 105: 103792.。

软岩中的隧道式预应力锚碇施工工法

软岩中的隧道式预应力锚碇施工工法

软岩中的隧道式预应力锚碇施工工法软岩中的隧道式预应力锚碇施工工法一、前言隧道是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工程,而软岩地质是隧道施工中常见的困难问题之一。

软岩容易塌方,且岩层内的水文条件不稳定,给隧道施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软岩中的隧道施工问题,隧道式预应力锚碇施工工法应运而生。

二、工法特点隧道式预应力锚碇施工工法是在软岩地质中采用的一种新型施工工法。

其主要特点如下:1. 采用预应力锚杆:预应力锚杆是通过锚杆与锚固体相连接,将预应力引入锚固体,增强岩石的承载能力,提高施工质量。

2. 利用隧道自重:通过利用隧道本身的自重,将预应力转化为承载力,有效解决软岩地质中的问题。

3. 适用于软岩地质:隧道式预应力锚碇施工工法适用于软岩地质,能够提高软岩地质中的隧道施工质量,增强工程的稳定性。

三、适应范围隧道式预应力锚碇施工工法适用于以下范围:1. 软岩地质:适用于软岩中的隧道施工,能够解决软岩地质带来的问题,提高隧道施工质量。

2. 高地应力:适用于地应力较高的地区,能够增强隧道的承载能力,提高施工质量。

四、工艺原理与实际应用隧道式预应力锚碇施工工法的工艺原理如下:1. 施工工法与实际工程的联系:通过预应力锚杆与锚固体的连接,将预应力引入锚固体,使其与岩石形成一个整体,增加岩石的承载能力。

2. 采取的技术措施:在软岩中施工时,首先在地质勘察的基础上确定合适的锚杆类型和预应力大小,然后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锚固体布置方式和锚杆锚固深度。

之后,需计算锚杆的张拉力大小,通过预应力锚杆将其引入锚固体,使其与岩石形成一个整体。

五、施工工艺隧道式预应力锚碇施工工法的施工工艺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前期准备:包括地质勘察、设计方案制定、机具设备调配等。

2. 锚杆安装:在隧道壁面开挖后,根据设计要求,在隧道壁面上预先钻孔,通过下管黄沙、桩头接触岩石表面,最后在钻孔中引入主桩。

3. 锚固体灌注:将预先配制好的水泥砂浆灌注至钻孔中,使之与周围岩体结合。

探析悬索桥隧道锚施工技术

探析悬索桥隧道锚施工技术

探析悬索桥隧道锚施工技术探析悬索桥隧道锚施工技术摘要:悬索桥隧道锚的施工有着极高的要求,而目前工程界关于悬索桥隧道锚施工积累的经验尚不够成熟。

为此,该文针对悬索桥隧道锚的构造特性,结合某某大桥工程实例对隧道锚的施工关键技术进行探讨。

关键词:桥梁;悬索桥;隧道锚;锚塞体;施工关键技术1工程简介某某大桥为主跨580 m的钢箱加劲梁单跨悬索桥,大桥南岸为隧道锚,锚洞上、下游分离设置,长度为57.0 m+18. 0 m。

锚洞洞室形状为锥形,断面由洞口向洞内逐渐变大,自入口处至洞端部内净空尺寸由9.68 m*10.00m(宽*高),顶部为圆弧,半径为5.00m渐变为16.292 m * 16.382 m(宽*高),顶部为圆弧,半径为8.191m。

锚洞内通过在锚塞体砼内部设置52根锚杆和7根锚梁作为主桥单根主缆的锚固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隧道锚平面布置图2锚洞掘进关键技术隧道锚的施工必须解决洞内坡度陡、洞内截面变化频繁、空间小等问题,这与普通的隧道及斜井的施工有较大的区别。

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对岩体的扰动,保护岩层的完整性,出碴运输系统必须适应洞内大坡道及频繁变坡,减少工序的干扰。

2. 1掘进施工首先在锚洞洞口进行工作坑开挖,根据现场地质和岩石强度采用预裂爆破和挖掘机大掘进、人工修整边坡、明槽施工,为保证边坡稳定,边坡坡度根据实地情况确定。

锚洞洞口段施工应与洞口场地平整结合,以方便卷扬机安装及出碴。

锚洞洞口段掘进完成后即按设计尺寸修建锚洞洞门,做好进洞施工准备。

另外,做好防排水处理,在工作坑及施工通道周边边坡顶设置汇水沟,在施工便道起点设置截水沟,以防施工期间地表水汇入工作坑。

2.1.1掘进方案在锚洞进洞施工中,优先采用机械掘进,选择YT-28型风动支腿式凿岩设备,两座隧道锚的施工顺序问题,采取左右洞错位掘进施工,左洞为先掘进洞,右洞为后掘进洞,待先掘进洞到底后,再掘进后掘进洞,左侧隧道锚采用上下台阶法分3层掘进方式,上下台阶之间的间距为8--10 m。

高应力软岩回采巷道锚杆(索)耦合支护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应力软岩回采巷道锚杆(索)耦合支护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应力软岩回采巷道锚杆(索)耦合支护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随着城市建设和矿业开采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地下空间得到了开发和利用。

然而,在地下空间中,软岩地层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地质条件,其强度和稳定性都比较差,因此在软岩地层中进行工程建设或矿业开采时面临着巨大的工程安全风险。

针对软岩地层中存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问题,目前已经提出了许多支护方案,其中锚杆(索)耦合支护技术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

该技术通过锚杆(索)的预应力作用,将围岩与锚杆(索)相耦合形成一个整体,使得围岩得到了更好的支撑和加固,从而提高了围岩的强度和稳定性。

因此,锚杆(索)耦合支护技术在软岩地层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然而,目前该技术的应用研究还比较有限,特别是在高应力条件下的应用研究还很少。

因此,开展高应力软岩回采巷道锚杆(索)耦合支护技术的研究,对于完善该技术的支护理论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标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针对高应力软岩地层中的回采巷道进行锚杆(索)耦合支护技术的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高应力软岩地层中锚杆(索)耦合支护的最佳参数。

2. 分析锚杆(索)预应力对围岩的支撑作用,并探讨其作用原理。

3. 进行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探讨锚杆(索)耦合支护在高应力软岩地层中的适用性和支护效果。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 研究高应力软岩地层的特点和回采巷道的工程背景,分析该地层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问题。

2. 总结已有的锚杆(索)耦合支护技术研究成果,深入探讨该技术在高应力软岩地层中的应用特点和适用范围。

3. 确定高应力软岩地层中锚杆(索)耦合支护的最佳参数,包括锚杆(索)的长度、直径、预应力大小等。

4. 分析锚杆(索)预应力对围岩的支撑作用,并探讨其作用原理。

5. 进行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探讨锚杆(索)耦合支护在高应力软岩地层中的适用性和支护效果。

6. 对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验证锚杆(索)耦合支护技术在高应力软岩地层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软岩条件下隧道内锚索竖直向上施工关键技术

软岩条件下隧道内锚索竖直向上施工关键技术

软岩条件下隧道内锚索竖直向上施工关键技术论文
针对在软岩条件下的隧道内施工,竖直向上施工关键技术是很重要的。

本文旨在探讨在软岩条件下,隧道内施工竖直向上施工关键技术。

一、软岩条件对施工技术的影响
软岩条件下的隧道内施工,因软岩结构变化较大,其施工技术也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由于软岩结构分层,钻进深度会加大,从而导致竖向钻进的施工难度增加。

此外,软岩结构较脆,施工时容易引起岩体的破坏,而使施工效率减小。

二、竖向向上施工关键技术
1、选择合适的工具
在竖向向上进行施工时,要根据不同软岩结构选择合适的工具,以保证施工质量、安全性和效率。

可以根据软岩的物理性能特点,选择合适的支护工具,例如网格拱架、泰山砖拼装等。

2、采取良好的施工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软岩条件,采取合理的施工措施和方式,以充分发挥施工效率、保证施工质量,减少施工安全隐患。

3、采用锚索技术
在施工软岩时,要采用锚索技术,以确保施工后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锚索技术可以把岩体分割成独立单位,从而确保岩体稳定,并使施工安全可靠。

总之,在软岩条件下,隧道内施工竖向向上施工关键技术包括:
选择合适的工具、采取良好的施工措施和采用锚索技术,这些技术为确保施工安全和高效率提供了重要保障。

坝陵河悬索桥西岸隧道式锚碇及其边坡的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研究建议

坝陵河悬索桥西岸隧道式锚碇及其边坡的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研究建议

坝陵河悬索桥西岸隧道式锚碇及其边坡的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研
究建议
对于坝陵河悬索桥西岸隧道式锚碇以及其边坡的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研究,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地质勘探:针对西岸隧道段以及边坡区域进行更为详细的地质勘探,包括岩层的分布、岩性的特点、构造特征和地下水情况等方面的调查。

通过地质钻探、岩芯采样和地下水位监测等手段,获取更准确的地质信息。

2. 岩体力学参数测试:针对西岸隧道段以及边坡区域的岩体,进行岩石力学参数的测试,如岩石抗压强度、剪切强度、弹性模量等。

通过实验室试验和现场测试,获取真实可靠的力学参数,为后续分析提供依据。

3. 风化岩体分级:根据岩体的风化程度、岩石质量等因素,对岩体进行分级,划分出稳定岩体和不稳定岩体区域。

对于不稳定岩体区域,需要进行加固和处理,以保证工程的安全性。

4. 地下水数值模拟:针对边坡区域的地下水状况,建立数值模拟模型,模拟不同情况下的地下水流动和应力变化。

通过数值模拟,可以预测边坡的稳定性,并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

5. 锚碇设计:针对悬索桥的西岸隧道段,根据地质力学参数、边坡稳定性和地下水等因素,设计合理的锚碇结构。

通过对锚碇结构的稳定性和荷载反应进行计算和分析,确保锚碇的安全可靠。

6. 施工监测: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对西岸隧道段和边坡区域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施工中的地质灾害和岩体变形等问题。

通过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通过地质勘探、力学参数测试、数值模拟和施工监测等手段,对坝陵河悬索桥西岸隧道式锚碇及其边坡的岩体工程地质力学进行研究,可以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锚杆支护技术在软岩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锚杆支护技术在软岩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序上 的应用 , 如锚杆 、 喷 、 破 、 锚 爆 二次衬 砌 等关 键 工艺 上 的实践 开二 次衬砌 , 以保证 围岩变形 收敛后 的结构稳 定性 。值 得指 出的 成果仍未能达到最理想状 态。 是, 如果未能进行测 量成果 的有 效鉴 定 , 很可 能影 响到 围岩 整 就
2 围岩变形 的具体分析过程无法 展开深入研 究 , 论与实践 体结构的稳定性以及会伴有一些其他 附着力 , ) 理 为围岩构 造增 添结 施工存在一 定间 隙 , 使支护时机 以及 支护 的合 理形式难 以有效把 构负荷 , 即使是 软岩隧 道岩体 , 同样也 会存在 超脱 其塑 性变 形 但
工程 的复杂 、 特殊 性质 有 重要 关联 , 在 较 多不 定 向、 存 不稳 定 因 析 , 一般施工地段 的情 况都是 相对 理想 的 , 这类 围岩结构 岩体 也 素, 特别是 隧道结 构地应 力 的计算应 用理 论 、 围岩构 造变 形机 理 是很少存有溶洞 、 岩崩等 。但 也有某些施工 地段 的地 质环境 存在 等方面的完善程度还有待开发 。具体体现为 : 比较复杂 、 状况不乐 观的被 动局 面 , 作业 地段 存在 断层 、 层 、 如 夹 1 软岩隧道支护载荷变形破坏 问题 , ) 即隧道 的支护本身 是其 裂 隙水等状况 。因此 , 此时就需要测量工作 全力进 行才能 收到 良 工程建设所必须经历 的一个过程 , 由于基础地应力 计算理 论不 好控制效果 , 但 既要周 全考虑 围岩 时机 和塑性 变形 的重要 联 系 , 同 够完善 , 就不能有效 指导实 践施 工 , 其是 施工 中的一 些关 键工 时在作业施 工中 , 当待 围岩正常 塑性 作用力逐渐 收敛 后才能展 尤 应
3锚具: ) 采用 1— 、54型、55型系列锚具及其配件 ; 53型 1 — 1-

软岩地区悬索桥隧道式锚碇受力机理及应用研究

软岩地区悬索桥隧道式锚碇受力机理及应用研究

文章标题:软岩地区悬索桥隧道式锚碇受力机理及应用研究1. 引言软岩地区的工程建设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软岩地区,悬索桥和隧道是常见的工程结构,而锚碇作为这些结构的重要支撑,受力机理和应用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着重探讨软岩地区悬索桥和隧道式锚碇受力机理及其应用研究,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这一主题。

2. 软岩地区悬索桥隧道式锚碇的特点在软岩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岩层疏松、孔隙度大、抗压能力差,这对悬索桥和隧道式锚碇的设计和施工带来了挑战。

了解软岩地区锚碇的受力机理,以及有效应用相关研究成果至关重要。

3. 软岩地区悬索桥隧道式锚碇受力机理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针对软岩地区悬索桥和隧道式锚碇受力机理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通过现场观测、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学者们逐渐揭示了软岩地区锚碇在受力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为工程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4. 软岩地区悬索桥隧道式锚碇受力机理的应用研究基于对软岩地区锚碇受力机理的深入理解,工程技术人员正在积极探索其应用研究。

他们尝试提出更科学合理的设计理念,以及改进施工工艺和监测手段,以确保悬索桥和隧道式锚碇在软岩地区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5. 个人观点和总结软岩地区的悬索桥和隧道式锚碇是工程施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受力机理和应用研究对工程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认为,只有深入了解软岩地区锚碇的受力机理,并将其理论成果应用到实际工程中,才能更好地应对软岩地区的工程挑战,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和可靠性。

6. 结语通过对软岩地区悬索桥和隧道式锚碇受力机理及应用研究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也意识到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相信随着更多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软岩地区悬索桥和隧道式锚碇的受力机理和应用研究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以上是我根据你提供的主题撰写的关于软岩地区悬索桥隧道式锚碇受力机理及应用研究的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软岩地区悬索桥隧道式锚碇受力机理及应用研究

软岩地区悬索桥隧道式锚碇受力机理及应用研究

软岩地区悬索桥隧道式锚碇受力机理及应用研究软岩地区悬索桥隧道式锚碇受力机理及应用研究随着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桥梁在连接城市和区域之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软岩地区的复杂地质条件给桥梁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软岩地区的悬索桥隧道式锚碇是一种应对软岩地质条件的常用设计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软岩地区悬索桥隧道式锚碇的受力机理及其应用研究。

1. 悬索桥隧道式锚碇的概念及特点1.1 悬索桥隧道式锚碇的定义悬索桥隧道式锚碇是一种特殊的桥梁结构,其主要特点是支撑索从桥塔或其他支撑结构开始,在软岩地层中穿越并通过预应力锚碇固定在承载层中。

该设计旨在通过固定锚碇来平衡桥身的重力和荷载。

1.2 悬索桥隧道式锚碇的特点悬索桥隧道式锚碇相比传统的悬索桥具有以下特点:- 承载能力强:悬索桥隧道式锚碇通过锚碇系统将桥体固定在软岩地层中,增强了桥体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 适应性强:悬索桥隧道式锚碇可以适应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桥梁设计,适用于软岩地区及其他复杂地质条件。

- 经济效益好:悬索桥隧道式锚碇具有较低的建设成本和较短的施工周期,能够实现高效、经济的桥梁建设。

2. 软岩地区悬索桥隧道式锚碇的受力机理2.1 锚碇受力机理的基本原理软岩地区悬索桥隧道式锚碇的受力机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锚碇系统通过预应力力量将桥体固定在承载层中,形成一个稳定的支撑结构。

- 桥体的重力和荷载通过锚碇传递到承载层,由软岩地层的强度来承载。

- 锚碇系统通过锚碇材料与软岩地层的摩擦力来抵抗横向力和地震力,确保桥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2 锚碇受力机理的应用研究软岩地区悬索桥隧道式锚碇的受力机理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质勘察和分析:对软岩地层的地质特征进行详细的勘察和分析,了解软岩地层的强度、岩性和稳定性,为桥梁设计提供依据。

- 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通过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锚碇系统在软岩地层中的受力特性,优化设计和施工方案。

悬索桥隧道锚岩石力学关键技术及应用

悬索桥隧道锚岩石力学关键技术及应用

悬索桥隧道锚岩石力学关键技术及应用悬索桥和隧道是现代交通建设中常见的工程结构,其安全性和稳定性对于保障交通运输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而锚岩石力学关键技术的应用则是保证悬索桥和隧道能够在各种复杂的地质环境下安全可靠地运行的关键。

悬索桥是一种以悬索为主要结构的大型桥梁,其主梁通过悬索吊索进行悬挂。

悬索桥的主梁需要承受来自悬索和悬挂于主梁上的桥面的荷载,并将这些荷载传递到桥墩和锚岩石上。

因此,悬索桥的锚岩石力学性质对于桥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锚岩石力学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锚固力学、岩石力学参数测试和锚固设计。

首先是锚固力学。

锚固力学是指将悬索桥的主梁通过锚杆或锚索固定在岩石中的力学过程。

锚固力学的关键是确定合理的锚固长度和锚固力大小,以确保主梁与锚岩石之间的连接牢固可靠。

在锚固力学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锚固长度、岩石的强度和稳定性等。

其次是岩石力学参数测试。

岩石力学参数是指描述岩石力学性质的参数,如岩石的强度、变形特性等。

在悬索桥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岩石力学参数的测试,以确定岩石的力学性质,为悬索桥的锚固设计提供依据。

常用的岩石力学参数测试方法包括岩石抗压强度试验、岩石拉伸强度试验等。

最后是锚固设计。

锚固设计是指根据悬索桥的结构特点和岩石力学参数,确定合理的锚固方案和设计参数。

锚固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锚固的位置、锚固杆的数量和尺寸、锚固杆与岩石之间的摩擦力等。

合理的锚固设计可以保证悬索桥与锚岩石之间的连接牢固可靠,提高桥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悬索桥和隧道的锚岩石力学关键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悬索桥的建设中,锚岩石力学关键技术可以保证主梁与锚岩石之间的连接牢固可靠,确保桥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而在隧道的建设中,锚岩石力学关键技术可以保证隧道的稳定性和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悬索桥和隧道的锚岩石力学关键技术的应用对于保障交通运输的安全和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通过锚固力学、岩石力学参数测试和锚固设计等关键技术的应用,可以确保悬索桥和隧道在各种复杂的地质环境下安全可靠地运行。

软岩区悬索桥隧道锚控制爆破施工工法(2)

软岩区悬索桥隧道锚控制爆破施工工法(2)

软岩区悬索桥隧道锚控制爆破施工工法软岩区悬索桥隧道锚控制爆破施工工法一、前言软岩区是工程施工中常见的地质条件之一,其物理力学性质较差,隧道和桥梁等结构在此地质条件下容易受到挤压和变形的影响。

为了保证软岩区隧道和桥梁的安全施工和稳定运行,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本文将介绍软岩区悬索桥隧道锚控制爆破施工工法,以解决软岩区工程施工中的难题。

二、工法特点软岩区悬索桥隧道锚控制爆破施工工法是一种在软岩地质条件下进行隧道和桥梁施工的特殊方法。

该工法主要通过锚固装置和爆破技术的综合应用,有效控制了软岩区隧道和桥梁的固结和稳定,确保工程安全和施工进度。

三、适应范围软岩区悬索桥隧道锚控制爆破施工工法适用于软岩地质条件下桥梁和隧道的施工。

该工法可以在软岩区进行桥梁和隧道的钻孔、爆破、锚固和固结等工作,有效避免了软岩区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崩塌和变形等问题。

四、工艺原理软岩区悬索桥隧道锚控制爆破施工工法的工艺原理是通过合理的锚固控制和爆破技术,将软岩区的力学性质进行改善,实现隧道和桥梁的稳定施工。

具体的工艺原理如下:1. 钻孔定位:根据设计要求,对软岩区进行钻孔定位,确保钻孔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 爆破设计:根据隧道或桥梁的具体情况,设计合理的爆破参数和方案,确保在爆破过程中软岩区不会发生崩塌和变形。

3. 锚固控制:在爆破后,通过锚固装置对爆破区域进行牢固的锚固,确保软岩区的稳定。

4. 固结处理:根据实际情况,对软岩区进行固结处理,提高施工安全和质量。

五、施工工艺软岩区悬索桥隧道锚控制爆破施工工法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钻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钻孔,控制钻孔的深度和角度,确保钻孔位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 爆破:根据爆破设计方案,进行爆破作业,控制爆破的能量和方向,使软岩区发生可控的破裂,避免崩塌和变形。

3. 锚固:在爆破后,立即进行锚固作业,采用专用的锚固装置将爆破区域进行有效的锚固,保证隧道或桥梁的稳定。

4. 固结:根据需要,采取适当的固结措施,如注浆、喷射混凝土等,提高软岩区的强度和稳定性。

软岩洞室锚注支护研究现状与展望

软岩洞室锚注支护研究现状与展望

软岩洞室锚注支护研究现状与展望文章介绍了软岩洞室锚注支护体系的概况和基本特点,回顾近年来我国软岩洞室锚注支护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并作出相应的简要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软岩洞室锚注支护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可深入研究的方向。

标签:软岩;洞室;锚注支护锚固技术作为一种经济高效地改善岩土体应力状态与力学性能的工程手段,已在地下洞室、边坡加固与滑坡治理等领域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1-3]。

近年来围绕软软岩洞室围岩的锚固研究,众多学者通过长期的探索,得出了诸多有益的理论和方法,推动了软岩洞室锚固技术的长足进步。

文章简要阐述当前软岩洞室锚注支护的研究现状与成果,通过分析与总结,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展望,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1 软岩洞室锚注支护体系概述锚注支护技术是将锚杆支护和注浆支护这两种洞室支护基本形式有机结合,以此形成的一种新型支护技术。

该技术利用锚杆兼做注浆管实现外锚内注,一方面通过注浆将破碎围岩胶结成整体,在洞室围岩内形成一连续的注浆加固圈;另一方面通过锚杆与围岩相互作用在围岩内又形成一锚杆加固圈,从而充分调动围岩自身的承载能力,达到控制洞室稳定性的目的[4]。

同时,具有成本低、工艺简便以及实用性好等优点。

2 软岩洞室锚注支护研究现状实践表明,锚杆支护的锚固力大幅取决于对象岩体的力学性能,传统的锚杆支护体系已不能满足深部软岩以及高应力软岩洞室围岩的施工要求。

杨新安等[4-5]针对我国软岩洞室锚杆支护系统支护强度不足等特点,在试验研究基础上首次提出了锚注支护加固技术,由此拉开了锚注支护技术的序幕。

因运而生的锚注支护体系成为研究热点,针对其支护机理与效应的研究较为活跃。

刘长武等[6]研究和论证了软岩巷道全断面锚注加固的力学原理作用机制,通过计算分析,提出了确定锚注加固参数的理论计算公式。

刘全林等[7]根据软岩巷道锚注机理,基于体力代替锚杆作用、注浆改变围岩力学性能的思路建立了锚注支护计算的力学模型,并应用粘弹性理论对具有流变特性围岩的变形进行推导分析。

隧道工程中的软岩支护技术研究论文[五篇材料]

隧道工程中的软岩支护技术研究论文[五篇材料]

隧道工程中的软岩支护技术研究论文[五篇材料]第一篇:隧道工程中的软岩支护技术研究论文[摘要]软岩支护是在隧道工程建设中经常会遇到的技术难题,软岩支护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于隧道工程有着重要影响,软岩支护不到位时将可能引发隧道塌方、交通受阻等多重问题,而且后期修复难度相当大,因此有必要提高隧道工程施工中的软岩支护技术,提升隧道工程施工质量。

[关键词]隧道工程;软岩支护;流变近些年来,我国在隧道工程软岩支护中积累了较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有利地推动了软岩支护技术的发展。

本文分析了现有的软岩支护理论和技术,并详细分析了软岩超前管棚支护技术。

1软岩支护理论和技术分类1.1软岩支护理论目前普遍比较认同的软岩支护理论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以定性原则为核心的软岩支护理论,二是以定量原则为核心的软岩支护理论。

以定性原则为基础的软岩支护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新奥法和松动圈支护理论。

新奥法,简称为NATM,它最初是由奥地利学者总结的一套隧道设计与施工原则,在全世界的隧道工程施工中具有权威的指导意义。

新奥法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岩体视为了承载体,这一认识给传统的围岩支护手段带来了根本性的转变。

软松动圈支护理论是由董方庭等人依据围绕开挖空间所产生的松动圈以及松动圈在支护中的作用和地位而提出的,对于解决围岩支护问题提出了新思路,但缺陷在于应用这一理论难以全面地考虑软岩中出现的各种较为复杂的情况,因而所制定的支护方式也可能存在与真实的围岩状况不相适应的地方。

以定量原则为基础的软岩支护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支护结构与围岩共同作用理论和应力平衡原理。

支护结构与围岩共同作用理论认为在原岩应力状态遭到破坏以后隧道能否继续保持平衡取决于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原岩应力的大小。

一般来说,坚硬的围岩周围的集中应力小,会比软弱围岩更加稳定。

应力平衡原理认为软岩难以支护稳定的根本原因在于弹塑性边界上存在着应力不平衡,而提高支架阻力可以使围岩周围的应力实现平衡。

深部复杂软岩巷道锚网索支护及数值模拟研究的开题报告

深部复杂软岩巷道锚网索支护及数值模拟研究的开题报告

深部复杂软岩巷道锚网索支护及数值模拟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下开采和隧道建设越来越频繁。

深部复杂软岩巷道是在条件非常恶劣的情况下开展的重要工程,其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针对这种情况,采用锚网索支护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巷道的变形和支护结构破坏,提高巷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研究将针对深部复杂软岩巷道的锚网索支护技术进行深入探究,并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对其进行分析,目的是为工程实践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分析深部复杂软岩巷道的工程背景和特点,研究锚网索支护技术在该场景中的适用性和工作原理。

2. 结合现有资料及实测资料,初步确定巷道锚网索支护方案,并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验证。

3. 改进巷道锚网索支护方案,调整方案参数,进行数值模拟优化。

4. 在现场应用,对锚网索支护效果进行实测分析,结合数值模拟得出的结论对方案进行再次优化。

5. 撰写论文,完成研究报告。

三、预期成果1. 深入了解深部复杂软岩巷道锚网索支护技术,发现其适用性和工作原理,为工程实践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2. 初步确定巷道锚网索支护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并针对实测结果调整方案,最终确定最优方案。

3. 完成研究论文,提出具有实际参考价值的巷道锚网索支护技术应用方案。

四、预期进展和挑战本研究需要深入了解深部复杂软岩巷道的特点,并掌握锚网索支护技术的工作原理,而数值模拟方面需要使用专业的计算软件并精确描述复杂的巷道结构和物理特性,因此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点和专业技术,对研究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科学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此外,实际情况与数值模拟之间会存在差异,需要结合实测数据进行调整,这将是研究过程中需要不断克服的挑战。

课程论文——悬索桥隧道锚设计研究进展

课程论文——悬索桥隧道锚设计研究进展

悬索桥隧道锚设计研究进展摘要:隧道锚目前在一些大型悬索桥锚垫方案中得到了应用和推广,但工程实例仍很少,对隧道锚的研究资料也不多。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隧道锚设计的一些研究进展,总结了在隧道锚设计时的平硐试验研究、建立岩体地质概化模型以及确定岩体力学参数的一些方法,并提出在最终确定隧道锚设计参数时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隧道锚;平硐试验;概化模型;岩体力学参数0引言悬索桥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桥型,且为目前公认跨越能力最强的一种桥型[1]。

近年来,悬索桥在我国发展很快,在目前已建成的主跨前20位的悬索桥中,我国就占了10座,见表1。

表1 世界悬索桥主跨排名(前20位)排名名称地点主跨(m)建成年份1 明石海峡大桥日本,神户-淡路岛1991 19982 西堠门大桥中国,浙江册子岛-金塘岛1650 20093 大贝尔特桥丹麦,西兰岛-斯普奥岛1624 19984 李舜臣大桥韩国,全罗南道光阳-丽水1545 20125 润扬长江大桥中国,江苏镇江-扬州1490 20056 南京长江第四大桥中国,江苏南京1418 20127 亨伯桥英国,京士顿-巴顿1410 19818 江阴长江大桥中国,江苏江阴-靖江1385 19999 青马大桥中国香港,青衣岛-马湾1377 199710 韦拉札诺海峡大桥美国,史泰登岛-布鲁克林1298 196411 金门大桥美国,旧金山-马林县1280 1937 11 阳逻长江大桥中国,湖北武汉1280 200713 高地海岸大桥瑞典,海讷桑德-克拉姆福什1210 199714 麦基纳克大桥美国,麦基诺城-圣伊尼亚斯1158 195715 矮寨大桥中国,湖南吉首1146 201216 黄埔大桥中国,广东广州1108 200817 南备赞濑户大桥日本,香川县坂出市-三子岛1100 198918 法提赫·穆罕默德大桥土耳其,伊斯坦布尔1090 198819 坝陵河大桥中国,贵州关岭1088 200920 泰州长江大桥中国,江苏泰州-扬中1080 2012虽然有资料表明斜拉桥的跨径可以达到1000~1500m,且首座主跨过千米的公路斜拉桥—苏通长江大桥(主跨1088m)也于2008年建成通车,但与之相比,悬索桥在充分发挥材料性能和加劲梁的高跨比两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是跨越海峡及大的江河峡谷的理想选择,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悬索桥隧道锚开挖施工技术研究

悬索桥隧道锚开挖施工技术研究
× m, 于前锚 室 前 断面 , 8 位 最大 开 挖 断 面为 1 . 8X1 9
但是 , 这种红色砂质泥岩即使没有遇水 , 仅仅是在湿 度较大的潮湿 环境 下也会有 明显 的风化和软 化现
象; 经现场观察 , 5~ h后 , 在 6 岩块 出现 明显的风化
和软 化现 象 。
2 2 锚碇 构造 .
该桥 泸州岸设 计采用 隧道式锚碇 , 碇 位于 山体 锚
, -- 面--挖m ' —明 段f 洞- J J—一 :- - — 进
明 洞 一l
C 1前 锚 室 后 端 面

b 前 锚 室 前 端 面 1


d 后 锚 室 前 端 面 1
图 1 隧道锚洞室
F g 1 T n e —tp n h r g i. u n l y ea c oa e
中图分类号 : 45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编号 :0 9— 82 2 1 )5—05 0 U5 B 10 3 4 (0 1 0 0 2— 7
St dy o n t uc i n Te hn l g f Tun l— Ty e Anc o a e o u pe so Brdg u n Co s r to c o o y o ne — p h r g fS s n i n i e
T tl 1 l oa 1
NO. 0l 52 1




总第 1 1 1 期 21 0 1年第 5期
C P R NGI E NG OP E E NE RI
最豢橇瞧逮 嚣攮麟 攮誉睡意

(. 1四川路桥集 团大桥 公司 , 四川 成都

祥 杨 明 , , 王科甫
53

软岩隧道支护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软岩隧道支护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软岩隧道支护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摘要: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蓬勃发展,公路隧道占比越来越高,软岩隧道越来越多,软弱围岩隧道支护参数选取多依靠工程类比和工程经验,影响工程成本。

本文分析了软岩公路隧道研究现状,隧道初期支护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软岩隧道存在的问题,为软岩隧道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软弱围岩隧道初期支护1前言当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阶段,隧道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公路、铁路、城市等的建设中。

随着我国隧道建设越来越多,隧道支护技术也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由于软岩特有的强度低、大变形等特性,软岩隧道的支护仍存在一些问题。

且在软弱围岩隧道设计过程中支护参数的选取多依靠工程类比和工程经验,影响了隧道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在新奥法中,初期支护与围岩共同承载围岩压力,并限制围岩的变形,对隧道的稳定具有决定性作用。

由于初期支护在隧道建设过程中的巨大影响,科学合理的选择支护参数变得极为重要。

当前在选择软岩隧道初期支护的参数时主要依靠的是经验及工程类比,但由于软岩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类比和经验往往无法兼得隧道的安全与经济。

设计者出于对安全储备的考虑,往往选择较大的支护参数,虽然安全性得到了保障,但却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如何在经济合理又安全可靠的前提下进行隧道初期支护参数的设计,是目前软岩隧道领域尚待完善的课题。

2软岩公路隧道研究现状近些年来,随着地下工程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软岩隧道的研究。

在实验方面,张东、李永靖等研究了软岩的蠕变理论,揭示了软岩的蠕变具有非线性这一特点,并根据实验结果创建了软岩的非线性蠕变方程,通过理论研究,得出了控制软岩蠕变变形的根本方法;其他学者则通过研究不同类型软岩的物质组成成分及微观结构,得出了软岩具有大变形、膨胀性、崩解性和流变性等特点,使人们深入认识了软岩的形成机理和特性。

在工程应用方面,国内的学者依托诸多工程实例及数值模拟,在软岩的治理上取得了不少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Tunnel - type Anchorage of Suspension Bridge in Soft Rock Area
WANG Pengyu (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Wuhan,Hubei 430063,China) Abstract: Research purposes: Jijiang Changjiang river bridge in Chongqing is a suspension bridge which used the tunnel-type anchorage in soft rock area in the northern bank. However,there are fewer references and research resul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unnel-type anchors in soft rock areas. Through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on the tunnel- type anchorage,scale model test and strengthen measures research,the failure mode and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tunnel-type anchorage and surrounding rock system in soft rock area are mastered,to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in the design of tunnel-type anchorage in soft rock area. Research conclusions: ( 1) Nume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7 times design load is a sudden change point of anchorage displacement,that is,the safety factor of tunnel -type anchorage stability is not less than 7. ( 2) Through 1 ∶ 10 field scale test,8 times design load is the yield load of anchor body,which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numerical results. ( 3) The overall shear strength of tunnel-type anchor is increased from 7.0 to 9.0 by the measure of setting shear blocks, stiffening I-beam,etc.( 4)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unnel-type anchor design of suspension bridge in soft rock area. Key words: suspension bridge; soft-rock; tunnel-type anchorage; numerical analysis; model test
2019 年 8 月 第 8 期( 总 251)
铁道工程学报 JOURNAL OF RAILWAY ENGINEERING SOCIET-0051-05
Aug 2019 NO.8( Ser.251)
软岩地区悬索桥隧道锚设计研究
王鹏宇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武汉 430063)
收稿日期: 2019-04-25 作者简介: 王鹏宇,1982 年出生,男,高级工程师。
52
铁道工程学报
2019 年 8 月
悬索桥隧道式锚碇锚塞体可充分发挥围岩的承载 能力,并通过锚塞体自重和围岩共同承担主缆拉力,节 约材料、经济性好,对地形地貌和周围环境破坏小[1]。 隧道锚是悬索桥的关键核心构件,锚碇发生移动将严 重影响大桥的稳定,甚至导致桥体发生破坏。
悬索桥隧道锚大部分建造在岩体强度高、节理不 发育且覆盖层浅的区域。经调研,国内大部分悬索桥 隧道锚位于硬质岩层,如金安金沙江大桥两岸隧道锚 均处于玄武岩及多层凝灰岩夹层[2],雅安至康定高速 公路泸定大渡河特大桥雅安岸隧道式锚碇位于花岗岩 层[3],丽香铁 路 金 沙 江 大 桥 丽 江 岸、香 格 里 拉 岸 隧 道 锚均位于片理化玄武岩层[4],普立 -宣威高速公路普 立特大桥普立岸隧道锚总体位于灰岩岩体内[5],湖南 矮寨大桥吉首岸隧道锚位于泥质白云岩层[6]。
摘要: 研究目的: 重庆几江长江大桥采用地锚式悬索桥,北岸隧道式锚碇位于软岩地区,在软岩地区建造隧道 锚可供参考的资料和研究成果较少。本文通过对该隧道锚进行数值分析、现场缩尺模型试验、稳定性加强措 施等一系列研究,掌握软岩地区隧道锚与围岩系统的破坏模式和变形机制,以期为软岩地区隧道锚的设计提 供技术支持。
研究结论: ( 1) 数值分析表明,7 倍设计荷载是锚体位移的一个突变点,即隧道锚稳定安全系数不小于 7; ( 2) 通过 1 ∶10 现场缩尺试验,8 倍设计荷载为锚体的屈服荷载,试验成果与数值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 3) 通过 设置剪力块、加劲工字钢架等措施,隧道锚的整体抗剪强度由 7.0 提高到 9.0; ( 4) 本研究成果可为软岩地区悬 索桥隧道锚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悬索桥; 软岩; 隧道锚; 数值分析; 模型试验 中图分类号: U448 文献标识码: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