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商品结构升级路径过程:

一、1986年,纺织服装取代石油成为中国第一出口产品,标志着中国摆脱了以资源为主

的出口结构,进入了以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为主导的时代。

二、1995年,中国机电产品超过了纺织服装产品成为最大类的出口品。机电产品总体上

看资本和技术密集度较高,成为中国出口产品结构新支柱,标志出口商品构成升级。

三、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高速增长为标志的跨越,从依托机电产品

出口转变为依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如笔记本电脑、移动通信设备、集成电路等产品。

2. 贸易伙伴分布

220+个国家建立贸易关系。东盟、俄罗斯及东欧国家;亚洲、拉丁美洲、中东与非洲的发展中国家;韩国、南非、以色列;台湾。

主要进口国:日本、欧盟、东盟、韩国、中国台湾。进口主要来自亚洲,欧美进口比重下降主要出口国:欧盟、美国、中国香港、日本、东盟

3. 贸易错误形成(亚洲地区顺差,欧美逆差,关系阐述)

我国的出口主市场集中在发达国家市场,而进口主要来源除了欧盟外,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因而对主要发达国家保持顺差,而对亚洲地区的贸易伙伴有较大逆差。进出口市场错位是由国际分工格局,进出口商品结构决定的。我国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因而主要市场分布在发达国家。而进口中能源及其他资源性产品、中间产品、技术密集型占很大比重,因此来源除发达国家外,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也有重要地位。

顺差:美国、香港、欧盟逆差:台湾、韩国、日本、东南亚联盟

4、以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分析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的必然性与必要性。(1)国际分工是客观的经济范畴,它的形成与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4分)

(2)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导致国际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从而带来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相互需要和相互依赖日益加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反过来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3分)

(3)生产国际化、国际分工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一条客观经济规律。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作为一个处在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对外贸易,以加速经济发展。(3分)

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符合我国国情。

5、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价值理论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规律,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国际价值。国际交换时,商品是以国际价值作为衡量尺度。由于商品的国内价值与国际价值存在差异,因此从理论上考察,在正常的、平等的贸易条件下,国际交换的双方都有可能获取利益。按照国际价值理论,国际贸易双方在以下能实现互利:(1)利用绝对差异获取贸易利益。

(2)利用比较差异获取贸易利益。

6、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理论

社会生产各部类之间以及各个部类内部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样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发展。这个比例关系,不仅在价值形态上要求平衡,而且实物形态也要求平衡。但是在一国

范围内,不可能在实物形态上达到社会扩大再生产所要求的平衡关系,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生产自己发展经济所需要的一切。只有通过对外贸易,用国内一部分产品到国外去换本国的社会再生产所需的另一部分,即进行实物形态的转换,以调整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以及他们的内部结构在实物形态上的比例关系,在较高水平上实现综合平衡,取得宏观经济效益。

7、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过程理解

一、改革开放前

(一)单一的公有制:对外贸易领域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完全的公有制

(二)实习对外贸易统制:对外贸易国家垄断经营;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

(三)统负盈亏的财务管理

(四)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由于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改革道路与一般国家的道路(从数量控制到关税再到减少贸易保护走向自由贸易)不同。改革起点是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对外贸易保护体制,先逐步松弛对外贸易计划,代之以许可证、配额及其他行政控制手段,再减少数量控制,运用其他的出口鼓励扭曲抵消保护扭曲。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

(一)下方对外贸易经营权,扩大地方政府对外贸易自主权

(二)扩大对外贸易经营渠道,打破垄断经营

(三)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

(四)逐步缩小外贸计划控制范围,启用关税与非关税手段

(五)改革外汇管理体制

(六)实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

(七)改革统包盈亏的对外贸易财务体制

8、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

(一)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方提供非歧视待遇

(二)实施统一的贸易政策

(三)保持贸易政策透明度

(四)外贸经营权改革

(五)降低关税壁垒

(六)削减非关税措施

(七)关于出口补贴

(八)实施《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

(九)接受过渡性审议机制

(十)接受特殊保障条款

(十一)反倾销反补贴条款

(十二)关于服务领域的开发

9、对外贸易法律调控手段的特点:法定性、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

10、中国运用法律手段调控对外贸易的必要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对外贸易需要法律手段为依据

2)国际贸易通行规则下发展对外贸易需要以法律手段为基础

3)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发展对外贸易需要以法律手段作保障

11、对外贸易法律制度构成:国内法(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与规章、地方性法规);国际法渊源(缔结和参加国际条约、承认国际贸易惯例)

12、外贸法几个基本原则

1)实行全国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

2)鼓励发展对外贸易

3)维护公平的、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

4)货物与技术自由进出口

5)发展国际服务贸易

6)在多边、双边贸易关系中坚持平等互利、互惠对等的原则

13、经济调控手段

含义:国家有关部门通过汇率调节、税收调节、信贷调节、价格调节等经济杠杆,间接影响和约束对外经济贸易行为。

特点:通过市场机制起作用;间接性(通过影响利益分配格局间接影响企业利益及决策行为)、非歧视性、非强制性。

作用机制:调节功能(国家、企业、个人利益关系);控制功能(引向国家经济总目标);核算功能(借助价格、税收经济杠杆,核算投入产出,平衡供给需求);监督功能(审计、银行监管对企业个人活动监管)

14、行政调控手段

含义: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凭借行政组织全力,采取发布命令,制定指令性计划及实施措施,规定制度程序等形式,按自上而下的组织系统对对外贸易经济活动进行直接调控的一种手段。特点:统一性(被调控对象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必须在国家指令、行政措施统一约束下行事);速效性;强制性(行政命令规章制度强制执行;上级对下级可强制干预,下级必须服从);纵向性(自上而下行政机关)

对象:对外贸易经营管理(经营者资格、活动范围),货物进出口管理(货物),货物进出口配套管理(配套环节)。包括对外贸易经营者资格登记管理、对重要货物实行国营贸易管理、进出口许可证管理、进出口配额管理、进出口自动许可证管理、进出口商品检验、海关管理、进出口货物原产地管理、外汇管理。

15、国际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国际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

一、FDI对资本输出国(母国)的贸易效应

1)出口引致效应:原材料、零部件或设备等出口增加,对跨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的出口。2)出口替代效应:跨国公司生产基地转移至国外,东道国(入)技术模仿扩散,出口减少3)反向进口效应:生产基地到国外,进口该产品

4)进口转移效应:生产该产品的投入品进口减少,转移至新的国外生产基地

出口导向型:1、3、4较强,2较弱

进口替代型:1、2、4较强,3较弱

二、FDI对东道国(资本输入国)的贸易效应

1)进口替代效应:生产基地来了,模仿生产,减少进口该产品

2)出口创造效应:东道国生产能力扩大,产品出口。

3)进口引致效应:原材料、零部件和设备进口需求增加。

出口导向型:产品面向国外进口替代性:产品面向国内

16.对外投资的动因

1)有效利用国外资源,保障国内资源供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