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史论文

合集下载

社会变迁与个人发展:生命历程的研究状况及其范式

社会变迁与个人发展:生命历程的研究状况及其范式

社会变迁与个人发展:生命历程的研究状况及其范式作者:李强邓建伟晓筝生命历程研究(lifecourseresearch)作为一项跨学科的研究计划,从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生命过程中的一些事件和角色(地位),及其先后顺序和转换过程。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所谓的生命事件一般包括接受教育、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结婚或离婚、生养子女、参加工作或辞职、居住地的迁徙、退休等事件;通常考察的角色或地位大致包括阶级或家庭成员资格,教育、婚姻和受雇的状况,有时还包括政党成员资格、宗教归属、自愿者团体及活动的参与等。

在上述研究中,个人的生命历程被主要看成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

生命历程研究不仅要求在一个共同的概念和经验性研究的框架内对个体生命事件和生命轨迹的社会形式做出解释,并且注重考察影响这些事件和轨迹的社会进程。

在许多从事生命历程研究的学者看来,他们的诸种努力不仅有利于对特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而且还能超越社会生活研究中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的长期隔离状态,并具有对各理论学派、学科加以综合的潜力。

生命历程大体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出现的,受到文化和社会变迁影响的年龄级角色和生命事件序列。

它关注的是具体内容、时间的选择,以及构成个人发展路径的阶段或事件的先后顺序。

一般而言,尽管生命历程与家庭、经济、政治中的社会过程相联系,但它基本是个体层次的概念,与生命周期所包含的世代概念没有内在联系。

生命历程研究的历史回顾(一)1940年以前的生命历程研究生命历程研究作为一种分析范式,从时间上看大体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本世纪初到1940年以前的时期,其主要推动者是社会学中的芝加哥学派。

这一时期,美国在社会经济等各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大量人口从农村纷纷涌入城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展。

然而社会问题也有很多,如移民问题、青少年越轨问题、犯罪问题、家庭婚姻问题等。

它们引起了芝加哥学派极大的研究兴趣,许多学者深入实践进行社会调查,著书立说,寻求解答社会问题的答案。

个人生活史研究方法

个人生活史研究方法

个人生活史研究方法
个人生活史研究方法是一种深入了解个体生命经历的方法。

其核心是通过采集和分析个体的生活史材料,揭示个体的生命历程、成长经历、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经历的转折点等内容,从而深入理解个体的内在世界和生命轨迹。

个人生活史研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采集生活史材料。

这包括个体的口述历史、日记、信件、照片、录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材料。

采集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个体的隐私和权益。

2. 整理和编码生活史材料。

对采集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编码,以便后续的分析和解读。

3. 分析生活史材料。

通过对生活史材料的细致阅读和分析,了解个体的生命历程、成长经历、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经历的转折点等内容,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4. 解读生活史材料。

在分析的基础上,对生活史材料进行解读,深入理解个体的内在世界和生命轨迹。

5. 输出研究成果。

将研究成果以书籍、论文、报告等形式呈现,向社会传递个体生命经历的价值和意义。

个人生活史研究方法具有很多优点。

首先,它能够深入了解个体的内在世界和生命轨迹,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其次,它能够揭示人类生命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参照。

最后,它对于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也有重要
价值,有助于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社会生活作文模板

社会生活作文模板

社会生活作文模板英文回答:Society is a complex and ever-evolving entity that shapes our lives in countless ways. It encompasses the institutions, values, norms, and relationships that define our collective existence.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of society is crucial for individuals to navigate their surroundings, build meaningful connections, and contribute to the greater good.One of the key aspects of society is its structure. Societies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size, complexity, and level of differentiation. Larger societies tend to have more complex institutions and a greater division of labor, while smaller societies may be more cohesive and egalitarian. The structure of a society influences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resources, and opportunities within it.Another important aspect of society is its culture. Culture refers to the shared values, beliefs, and practices that shape the behavior of members of a particular society. It encompasses everything from language and religion to customs and traditions. Culture provides individuals with a sense of identity and belonging, and it influences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others.Social stratification is another key concept in sociology. It refers to the division of society intodifferent levels or classes based on factors such as income, education, occupation, and power. Social stratification can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individuals' life chances and opportunities.Socialization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s learn the values, norms, and behaviors of their society. Itbegins in infancy and continues throughout the lifespan. Socialization is essential for individuals to become functioning members of their society and to contribute toits stability.Social change is an ongoing process that refers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al structures, values, and norms over time. Social change can be driven by a variety of factors, such as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economic shifts, and political movements. It can have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nsequences for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as a whole.Global society refers to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the world's people and cultures. Globalization has led to increased interdependence and communication among different societies. It has also led to new challenges, such as climate change and the spread of disease.中文回答:社会是一个庞大且不断发展的实体,它以无数的方式塑造着我们的生活。

从社会生活到日常生活——中国社会史研究再出发

从社会生活到日常生活——中国社会史研究再出发

常建华:从社会生活到日常生活——中国社会史研究再出发作者:常建华文章来源:南开新闻网更新时间:2011年09月24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在生活史、地域史、专题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其中,生活史研究多采用“社会生活”的概念,这是新时期社会史研究的重要特色。

但时至今日,有关生活史的研究也面临如何深化与拓展的问题。

当前,在生活史研究中强调“日常生活”的概念,从“社会生活”转向“日常生活”,对于进一步推进社会史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生活史的研究历程在我国,生活史作为现代史学出现于20世纪20—40年代。

当时,一些学者从风俗的角度关注民众生活。

1928年瞿宣颖在燕京大学历史学系开设“历代风俗制度”一课,讲述“平民生活状况”。

在《汉代风俗制度史前编》的“序例”中,他批评旧史学“忽以人民日用之常”。

同年,陈东原撰著《中国妇女生活史》一书,则直接采用“生活史”作为书名。

当时,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一些学者尝试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把握历史,发表了不少论文,如郭沫若的《〈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1928)、全汉升的《宋代都市的夜生活》(1934)、傅安华的《唐代社会生活一斑》(1937)。

吕思勉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有关先秦、秦汉、两晋南北朝的断代史论著中,也设有人民生计、人民生活等专章。

当然,这一时期社会史研究中真正关注生活史的学者还是极少数,更多学者的兴趣在“中国社会史大论战”方面。

20世纪50—70年代,社会史研究主要讨论社会形态发展史,只有个别学者涉及生活史。

如陈直在50年代发表了《汉代人民的日常生活》、《汉代戍卒的日常生活》等文章。

吴晗在50—60年代发表过一些有关古人服饰、称谓方面的普及性短文。

60年代韩国磐发表《唐天宝时农民生活之一瞥》,分析了唐代农民家庭的收入与支出并判断其生活状况。

谢国桢在70年代撰写了《两汉社会生活概述》。

改革开放后,史学界开始反思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文革”时期的历史研究。

社会生活作文素材

社会生活作文素材

社会生活作文素材
《社会生活,从陌生到熟悉》。

社会生活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一部分,我们从小到大都在不断地适应和融入
这个复杂多样的社会。

刚开始接触社会生活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变得熟悉和融入其中。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的人和事会让我们感到挫折
和困惑,有的人和事会让我们感到快乐和满足。

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经历,都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和价值观。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尊重和包容他人。

我们需要学会
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解决矛盾和冲突。

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融入社会生活,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学会自我保护和自我管理。

我们需要学会保护自己
的权益,学会拒绝不良的影响,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成长和进步。

总的来说,社会生活是一个不断适应和融入的过程,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
成长。

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社会生活的真谛,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愿我们都能在社会生活中茁壮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隋唐社会生活

隋唐社会生活

隋唐社会生活隋唐人的社会生活以往的历史学有一个问题,过于注重政治史、制度史,换句话说我们以往的历史是官方的历史,帝王将相和英雄人物的历史,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史研究在中国大陆开始蓬勃发展,比如宗教问题、家庭问题、女性问题、城市乡村,包括衣食住行、医疗、娱乐等等,这些都进入了史学研究者的视线,这和以往就不一样了,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体现了人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个问题不光是在中国存在,在西方的历史上也同样存在,比如在19世纪的时候,有一个法国的历史学家叫米什列,他在《法兰西史》的序言当中抨击过去历史学的缺陷:第一,在物质方面,它只看到人的出身和地位,看不到地理、气候、食物对人的影响;第二,在精神方面,他只谈君主和政治行为,而忽视了观念、习俗以及民族灵魂的内在作用。

这样的缺陷在中国同样存在,就像梁启超所说的,我们原先的二十四史说白了就是二十四家史,二十四个王朝的家史。

到了20世纪,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颇深的法国年鉴学派代表性人物布罗代尔(二战时期,他是个老兵,在战争当中被德国俘虏了关进战俘营,一关就是五年,他在战俘营中写成了他的代表作《菲利普二世时期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1947年拿这个文章作为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他在《汗青与社会科学:长时段》中将汗青时间划分为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

所谓短时段(又称“事件”、“政治时间”,这颠覆了以往的观念),主要指的是突发的现象,如动乱、战争、地震等这些在我们眼里重大无比的事情,在他眼里都是小事一桩,对汗青起到的作用都是临时的、短期的;所谓中时段(又称“局势”或“社会时间”),是在肯定时期内发生变化并可构成肯定周期和结构的现象,如人口消长、物价起落、出产增减等这些现象,他认为这些现象对汗青有直接的作用,但是他认为真正对汗青有深远影响的应该是长时段,所谓长时段(“结构”或“自然时间”)主要指中长期不变和变化极慢的现象,如天文气候、生态情况、社会组织、思想传统等,这些东西他认为是对汗青构成最深入影响的最底层的因素,所以它不重视所谓短时段现象,他更重视中时段和长时段现象,这就颠覆了我们以往的观念,有人后来那拿法国年鉴学派的学生开玩笑,说法国年鉴学派的学生的特点是这样的,他可以把汗青上某一个年份面包的价格倒背如流,但不知道那年的国王是谁。

西方社会生活史主要参考书目

西方社会生活史主要参考书目

西方社会生活史主要参考书目[法]奥古斯特·孔德著:1.《实证哲学教程》2.《论实证精神》[英]赫伯特·斯宾寒著:1.《社会学研究》2.《社会学原理》3.《社会静力学》[德]斐迪南·滕尼斯著:1.《共同体与社会》2 .《新时代的精神》3.《社会学的研究和批判》[德]乔治·齐美尔著:1.《货币哲学》2.《社会学基本问题》3.《社会是如何可能的》[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著:1.《自杀论》2.《社会分工论》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4.《社会学与哲学》[德]马克斯·韦伯著:1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2.《经济与社会》3.《世界经济通史》4.《社会科学方法论》苏国勋著∶《理性化及其限制》[美]弗兰克林·吉丁斯著∶《人类社会的科学研究》[美]斯莫尔著∶《社会学起源》[美]埃伦斯特·伯吉斯著︰《社会学科学概论》[美]米德著∶《心灵、自我与社会》[美]帕森斯著:1.《社会行动的结构》2 .《社会系统》3.《现代社会体系》[美]库利:1.《社会过程》2.《人性与社会秩序》[美]W·L·托马斯、[波兰]F·兹纳涅茨基著∶《波兰农民在美国》[美]罗伯特·金·默顿著∶1 .《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2 .《论理论社会学》3.《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意]Ⅳ·帕累托著∶《普通社会学纲要》[德]拉尔夫·达伦多夫著∶《社会冲突理论探讨》[德]刘易斯·科寒著:1.《社会冲突的功能》2.《社会学思想名家》[美]怀特·米尔斯著︰《权力精英》[美]乔治·霍曼斯著:1 .《社会中的交换与权力》2.《互动∶社会交换》[奥地利]阿尔弗雷德·舒茨著: 1 .《社会世界的现象学》2.《生活世界的结构》[德]埃贝特·埃利亚斯著︰《文明的进程》(两卷)[法]雷蒙·阿隆著:1.《社会学主要思潮》2.《阶级斗争——工业社会新讲》[美]加芬克尔著∶《常人方法论研究》[美]罗伯特·s林德夫妇著︰《中镇》[美]罗伯特·E·帕克著:1.《人类行为理论》2.《社会学科学导论》[美]乔纳森·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苏]N·C·科恩主编︰《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社会学史》[英]帕特里克·贝尔特著︰《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美]杰弗里·亚历山大著 1.《社会学二十讲》2.《社会学的理论逻辑》[美]詹姆斯·科尔曼著∶《社会理论的基础》[法]弗朗索瓦·多斯著︰《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两卷)[美]弗里德里希·詹姆逊著:《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英]布赖恩·特纳著∶《社会理论指南》[美]赫伯特·马尔库寒著︰《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交往行动理论》(两卷)[德]阿多诺主编︰《法兰克福社会学论文集》[匈]卢卡奇著∶《理性的毁灭》[澳]马尔科姆·沃特斯著∶《现代社会学理论》[美]丹尼尔·贝尔著:1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2 .《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法]皮埃尔·布迪厄著:1.《实践的逻辑》2.《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与华康德合著)[法]米歇尔·福科著:1.《事物的秩序》2.《知识考古学》[美]英克尔斯著∶《人的现代化》[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著∶《现代世界体系》[英]安东尼·吉登斯著:1 .《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2.《民族—国家与暴力》3.《为社会学辩护》4.《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5.《现代性的后果》[英]尼格尔·多德著︰《社会理论与现代性》[美]珀杜等著︰《西方社会学∶人物、学派、思想》[美]波林·罗斯诺著︰《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罗钢等主编:《文化研究读本》苏国勋、刘小枫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共4卷)[英]巴特·穆尔—吉尔伯特等编撰︰《后殖民批评》[英]罗宾·科恩等著∶《全球社会学》[美]詹姆斯·博曼著:《社会科学的新哲学》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必读书5种:1.《论实证精神》(孔德)2.《共同体与社会》(滕尼斯)3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迪尔凯姆)4 .《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布迪厄与华康德)5 .《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谢立中等)课程教师李立纲拟定2013年9月10日。

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范文

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范文

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范文Social Phenomenon.In today's society, there are various social phenomena that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our lives. These phenomena can be observed in different aspects of our daily routines, such as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relationships. In this essay, I will discuss two social phenomena and provide my perspectives on them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Firstly, the phenomenon of social media addic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evalen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social media platformslike Facebook, Instagram, and Twitter have become anintegral part of people's lives. Many individuals find themselves spending an excessive amount of time on these platforms, scrolling through endless feeds and seeking validation through likes and comments.English response: Social media addiction is a seriousissue that can adversely affect individuals' mental health and social interactions. Spending too much time on social media can lead to feelings of lonelines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Moreover, it can hinder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and create a false sense of connection. It is crucial for individuals to be aware of their social media usage and find a balance between the virtual world and the real world.中文回答,社交媒体成瘾是一个日益普遍的社会现象。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题目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题目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题目导语:对于中学历史教学论文,有哪些题目可供参考呢?下面是收集的中学历史教学论文题目,供各位阅读。

试论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动向高中历史教学评价的新方向中学历史教学“互动启发”模式研究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学习策略研究中学历史学科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中学历史探究教学策略研究初中历史课程活动教学设计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制及其价值取向研究美国中学历史学科中的多元文化教育中学历史学科材料分析论证题的命题理论与技术中学历史学科填空题的命题理论与技术生态道德培养与中学历史教学历史题材影视信息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中学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之研究穿插与综合:中学历史学科渗透的理性思考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讨论式教学法中学历史“引导—探究—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美育初探人文素质和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的渗透与提高多媒体、网络与中学历史教学的整合研究与实践高中历史课题“探究式学习”应用研究高中世界文化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问题中学历史教学与健全人格培养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性学生评价研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体验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历史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世界意识教育“全球化”与高中历史教育目标的新探索中学历史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初中历史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实施策略高中历史互动式教学方式的研究高考材料解析题变革与中学历史教学之改革中学历史教学的本质是人文主义教育中师历史教育运用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探讨高中历史课堂创新教学研究初中历史探究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高中历史教学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学中的学科渗透与文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初探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关于城乡中学生历史创新意识问题的考察论中师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试论历史课程改革中的自主课堂教学以德治国与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宗教史教学之探讨论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历史教学数字化学习和历史教学史料教学中开展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研究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构思浅析历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穿插渗透生存教育理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人文旅游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以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为例新课程改革中对历史创新教育的探析普通高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历史教学实施合作学习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初探科技史教学与弘扬科学精神研究对主体模式下高中生历史观教育的探讨论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中学历史学科的关系——兼谈历史教学对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新课程体系下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困难与对策社会史视角与中学历史教育的革新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与人文素质的培养论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代化史观与高中近现代史教学中学历史教育与学校德育实效性初探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研究中学生历史文本阅读方式浅析研究性学习与高中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程中学生历史学习方式问题研究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与教学批判思维与中学历史教学的研究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构建中日中学历史课程比拟研究历史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新探现代迁移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初中历史探究教学法的个案研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展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探讨关于从文化的角度进展历史教育的假设干思考试论史学根本原理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中学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探讨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高中历史学困生认知构造问题诊断与教学对策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初中历史课程中实施促进学生开展的平日评价关于改革中学历史教学方式的探讨试论中学历史课的中外关系史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把握《课程标准》多媒体与中学历史教学构建历史课堂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论中学历史教师的从业素质在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探索历史学科创新教育的探索与认识高中研究型课程的相关问题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思维能力培养初探论历史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振中学历史“探究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高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研究浅论如何抓好中学历史学科中的道德教育社会生活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初步教学实践试论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高中生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信息技术与中师历史教学整合的研究幼师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与研究科学素养及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新课程改革中初中历史作业现状研究历史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中学历史活动课设计研究农村贫困地区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中师历史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近现代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比拟研究中学历史学习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探讨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整合的研究论中师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论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论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历史教学论新课程条件下历史教师角色转换论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吸纳史学研究新成果的滞后问题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讨论式教学法试论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动向试论中学历史课的中外关系史教学。

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引言。

在大学生活中,社会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围绕我参与的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报告,分享我的经历和收获。

实践活动背景。

我所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次志愿者服务活动,地点在当地的敬老院。

敬老院是一个为老年人提供居住和生活照料的场所,这次活动旨在给老人们带去关爱和温暖,同时为他们提供一些娱乐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怀。

实践活动过程。

在活动当天,我们志愿者一行人来到了敬老院。

我们首先进行了简单的准备工作,布置活动现场,准备了一些小礼物和食品。

随后,我们和老人们进行了交流,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和经历,让
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和尊重。

接着,我们组织了一些娱乐活动,如唱歌、跳舞、表演小品等,让老人们在欢乐中度过愉快的时光。

实践活动收获。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收获了很多。

首先,我学会了尊敬和关爱老人,明白了老年人的生活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帮助。

其次,我提高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完成了这次活动。

最重要的是,我深刻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老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这种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

结论。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不仅为老人们带去了关爱和温暖,也在实践中得到了成长和收获。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有关见识与成长作文800

有关见识与成长作文800

有关见识与成长作文800关于见识的议论文800字1糯米条花开了,雪白雪白的,密密的挤在一起,似小伞的花朵直立立地挺在树枝上,一排一排的,叶子背面有许多短短的绒毛,椭圆形的双对生长。

假期去浙江游玩,看到这种树觉得很漂亮,雪白的花,像冬天树上的积雪,我便问妈妈:“妈妈,这是什么树?”妈妈对我说“我也不清楚,先欣赏吧,拍个照片,回去查一下。

”见大家都在忙,我只好坐在一边看着那棵树。

这时,一位年届古稀之年的老奶奶挎着一个篮子向那棵树走去,娴熟地从树上摘下花,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向那位老奶奶走去,“奶奶,请问这是什么树啊?”我问,“小丫头啊,你不是本地人吧?这是糯米条,又称茶条树,白花树,它们喜欢光耐阴性强,喜欢温湿地区,所以在这里种植是极好的。

他们还耐修剪,就是不能有积水。

”老奶奶停下手中的活儿笑着对我说,微风拂过,她那蓬松的灰白头发在风中舞动,因笑意脸上起了褶皱,浑浊的眸子中闪着智慧的光芒。

糯米条花在风中似波浪,一排一排地向后扑去,阵阵幽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

老奶奶继续摘起了花来,我也跟着去帮忙,学着老奶奶的样子摘了起来。

“糯米条的作用可多了,最主要还是用药,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跌打损伤。

”老奶奶自顾自的说着,我听了说:“这是你们的生活来源吧。

”“哪里,现在还有多少人喝中药啊!吃点药丸总比喝些苦药要好吧,好在中药已被人重视。

”说完,老奶奶叹了一口气,我默默地摘着花朵,中药发展已有千年之久,却被发展了百年的西药代替了大半,中药是祖国宝贵的财产,好在如今中药发展正逐步繁荣。

“姐姐,我们要走了。

”这时听到弟弟在喊我。

“哦,好。

奶奶,我先走了!再见!”我向老奶奶招招手,“再见!”奶奶回答道。

真长见识,没想到这种小小的花有这种作用。

阵雨过后,花朵似乎有些蔫了,透明的雨珠挂在花朵上,漏斗状的花中有些积水。

我深情地再次望了望糯米条花,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关于见识的议论文800字2浩瀚白雪,因风舞;朵朵柔情,似天使。

雪悄悄的下起来了。

八年级上册历史近代史 论文

八年级上册历史近代史 论文

八年级上册历史近代史论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随着19世纪工业革命在全世界的扩展,西方近代交通通讯方式开始在中国出现。

轮船、火车、电车、汽车、铁路、公路等近代交通工具和运输载体出现。

电报、电话等近代通讯方式改变了社会生产生活,使得信息流畅。

从19世纪末至建国之前,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及周边地区都通了电,广大内陆的乡村和西部地区没有通电。

以照相、电影、无线电广播、话剧、西方音乐和美术的传入为标志的西方近代文化的输入拓宽了国人的文化精神生活的领域,促进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但是也促使中国传统文化日渐式微。

以《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为标志的近代报纸、出版事业兴起,启蒙了国民追求民主自由和科学的思想。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子、废止缠足、改长袍马褂为制服、西装、中山装等法令改变了人们的形象和精神面貌。

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礼和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等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体现出进步民主的思想战胜封建专制思想。

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近代化并不彻底,城市比乡村的近代化程度强许多,广大农村地区仍然过着传统的农业社会生活。

近代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国家动荡战乱不断和灾害频繁,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中国近代以来不少农村地区的经济持续萎缩,社会剧烈的动荡加剧了农村的阶级矛盾,农村内部的贫富也十分悬殊。

以农民为主体的下层民众生活艰难困苦、工人、手工业者生活很艰辛。

在旧中国占农民大多数的是贫农雇农和中农,中农在年景好时勉强吃饱饭,贫农雇农生活贫困。

近代以来爱国开明的知识分子在社会动荡中探索各种救国道路,也有部分知识分子沦为外国侵略势力的买办和代言人,更有甚者充当外敌的走狗。

封建军阀、大官僚大地主、乡村的土豪劣绅、城乡的富商、买办等腐朽阶级享受种种特权,欺压人民。

他们利用权力攫取了大量的财富,过着纸醉金迷的罪恶生活。

由于社会动荡旧中国社会治安混乱,城市里流氓帮派和会党林立,民国时期上海、天津、北平、广州、武汉、成都等地黑帮盛行。

刘基文化遗传

刘基文化遗传

刘基廉政事迹与廉政思想张宏敏李青云【摘要】:刘基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文化名人的称谓符号,还是浙南乃至中国东南地域廉政文化教育的一面旗帜。

刘基生平里的廉政事迹,充分展现了一个廉洁奉公、执法如山、不徇私情、不畏权势的"廉吏"形象;刘基诗文中嫉恶敬贤的胆识、为邦贵知本的意识、以德去刑的主张、用得其当的人才观,都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

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刘基的廉政理论中存有浓厚的君主专制思想,这是我们应加以辨识与摈弃的;对其中以民为本、廉洁自律、秉公执法等合理内核,则要大力弘扬,用以丰富当代廉政文化理论,促进廉政建设的发展。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号犁眉,封诚意伯,谥文成,浙江处州青田武阳(今属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人,元末明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谋略家。

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建立大明王朝而驰名天下。

著作有《郁离子》、《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经》让刘基文化走进师生的心灵发布时间: 2011-1-20 8:46:35 阅读:166次让刘基文化走进师生的心灵———系列报道:(一)南田镇小的“郁离风苑”《郁离子》是明朝开国元勋刘基著名的散文集,“郁离子”是刘基的托称。

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在八卦中寓意为火,郁离是文明的象征,含有文明的意思。

为了不断弘扬和丰富刘基文化,搭建刘基文化平台,让刘基文化潜入师生的心灵;展示刘基勤奋好学,文明诚信的风采,提升南小的刘基校园文化品牌,显现环境育人的功能。

引领全体师生以刘基为榜样,顽强拼搏,追求完美,健康快乐,活出精彩人生。

学校从09年开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精心策划和设计,同时征求和吸收许多刘基文化研究专家、学者的宝贵意见和建议,确定并建造了“郁离风苑”。

“郁离风苑”占地约280平方米,位于校园东侧,是一个凸起平台。

平台的边缘耸立着五棵参天古树,分别是树龄在300—500年的油杉、香枫树、苦槠树。

它们的形态各异,枝叶茂盛,绿意浓浓,相互媲美,与校园相映成辉,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国近现代史值得看的书意林

中国近现代史值得看的书意林

中国近现代史值得看的书意林1.《中国抗日战争史》(8卷),由步平、王建朗两位先生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

这是一部大型的抗日战争通史著作,充分利用了各种新资料,汇集了当前研究抗日战争史的权威专家,全面展示了抗日战争的方方面面。

全书共有8卷,分为8个专题介绍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战前时期、日军发动侵华战争的过程、抗战时期的政治、军事以及社会经济文化、伪政权与沦陷区问题、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的遗留问题等。

该著作将抗日战争史作为中国近代史重要的一个历史阶段,并从“大抗战史”的角度即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角度进行研究,并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战后历史遗留问题的大环境中进行考察,厘清了一些相关的历史问题,从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方面来讲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2.《阅读梁启超》(3卷),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特聘教授夏晓虹著,东方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

该著作主要分为三个专题对梁启超进行了介绍,其一是《觉世与传世》,该专题主要就梁启超就文学革命理论的倡导和建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梁启超文学革命理论的倡导和建构是20世纪中国文学审美理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该专题并系统回顾了梁启超文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并适合了大众的口味,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其二是《文章与性情》,该专题主要搜集了梁启超有关的随笔、书评、论文等二十余篇,由梁启超的文章可以反映出当时的人、事、史、论等,既有对梁启超的生平著作的评述,亦有对梁启超有关的文学类概念等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梁启超的历史面貌。

其三是《政治与学术》,该专题主要探讨了梁启超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亦参与了一些政治互动,甚至从一定程度来讲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它主要体现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具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时代的关注、深爱和忧虑。

3.《民国社会生活史》(上下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左玉河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

社会生活史论文

社会生活史论文

繁盛璀璨的大唐服饰姓名:***学号:********班级:政史学院历史系10-6繁盛璀璨的大唐服饰摘要: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中国的服饰一开始就呈现各民族多元化、本民族雷同化的特点。

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社会风气开放,与此相适应的服饰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开放性,尤其是女子服饰和化妆。

服饰的发展也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到全盛时期。

大唐二百余年的女子服饰形象,主要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

关键词:社会风气开放时世装襦裙胡服女着男装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

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批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

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而中国丰富的服饰文化宝藏也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中国的服饰一开始就呈现各民族多元化、本民族雷同化的特点。

由于历史上民族分布格局的动荡和各族人民的相互交流,中原传统服饰和周边少数民族服饰一直处在相互碰撞、渗透、模仿和交光互映中,不仅形成华夷杂服的多元化服饰结构,而且是周边的胡服不断被吸收、沉淀到中原传统服饰之中,最后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

这正应验了美国人类学家英菲的论断:“一个文化项目是外来渗透的结果,还是自然独立发明的产物,这个问题对于那些注重历史遗产的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对于那些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的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所有文化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容,最先都是以文化渗透的形式出现的。

中国古代史论文选题(五篇模版)

中国古代史论文选题(五篇模版)

中国古代史论文选题(五篇模版)第一篇:中国古代史论文选题段有成毕业论文选题1、论汉初统治思想变化2、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述评3、论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4、论九品中正制的积极意义5、论古代以孝选官的利弊得失6、论汉武帝时期统治思想的转变7、宋代科举制的创新与发展8、唐代科举制的特点及评价9、科举制对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影响10、科举制的公平性及现代思考11、科举制的废除与清末绅士的命运12、蒲松林的科举观成因分析13、论宋代文官制度14、宋太祖人本思想初探15、唐代皇位继承制度述论16、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的嬗变17、魏晋时期中央行政体制的发展演变18、汉代监察制度的特点19、宦官之祸的根源及社会影响20、唐代兵制的变化及社会影响21、北宋“荒年募兵”政策的利弊得失第二篇:中国古代史(精选)中国古代史1基本概况:1、起止时间,2、都城3、疆域4、重要君主 2政治概况:1、制度:官制、兵制、选官制度土地赋税2、改革3、民族、对外、阶级(关系)3、经济概况:1、农业:农作物、水利、工具、人口垦荒、技术2、手工业:纺织、瓷器、矿冶、造船3、商业:货币、交通、城市4、文化概况:1、自然科学:天文、地理、数学、农学、医学、四大发明2、人文科学:思想、史学、宗教。

夏朝1、概况:约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启接王位世袭制度确定家天下形成。

定都阳城(今登封)疆域山西南部河南西部。

夏桀被商汤灭。

商朝1、概况: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国定都亳,商朝中期盘庚迁都殷(今安阳)周武王灭商纣。

西周1、概况:公元前1046年武王牧野之战商朝灭亡,定都镐京(今西安)面积大约150平方公里,公元前841年厉王国人暴动,周召共和,公元前771年犬戎破镐京西周灭亡。

2、政治概况:井田制土地国有,分给诸侯使用,分封制:王族,先代贵族,功臣,先贤的后代。

3、经济概况:水利,五谷、农具、青铜、陶瓷、货币、邮驿传递制度春秋战国1、概况: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诸侯争霸,民族融合。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学历史教学论文选题参考1、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2、让历史课活起来——对新课改下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浅见3、澳大利亚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4、建构主义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转变5、中学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特点6、ICT在英国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理念与实践7、多媒体网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8、对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的反思9、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及对策10、谈谈对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中几个热点问题的认识11、中学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研究12、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七种途径13、中学历史教学的知识传授与历史素养培养14、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的分类和作用15、中学历史教学与环境意识教育16、口述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17、中学历史教学的生活化18、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乡土史教学19、艺术类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问题初探20、现代化范式与中学历史教学二、中学历史教学论文题目大全1、环境问题与中学历史教学2、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3、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三) 中篇创造教评一体,共同改进与开发课程的教学评价4、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5、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进展与思考:——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在纲》(试6、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7、社会生活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初步教学实践8、中学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9、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历史教学不容忽视的话题10、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11、中学历史教学中乡土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用12、中学历史教学的困惑13、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出路14、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学历史教学改革15、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新进展——《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新特点16、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二) 上篇中学历史学科教学评价标准与理念的发展(续)17、“学案教学”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影响18、中学历史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的人格教育19、实施素质教育深化中学历史教学改革20、浅析常用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的特点三、热门中学历史教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批判性反思与中学历史教学改革2、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3、新时期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回顾与展望(下)4、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女生“因性施教”的思考5、情境教学法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的效果研究6、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研究7、环境意识教育——中学历史教学应该补上的一课8、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9、浅析中学历史教学渗透生命教育10、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11、历史短剧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析12、“学案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13、巧用思维导图,优化中学历史教学——以《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课为例14、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探析15、云计算辅助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6、来自教学一线的冷眼凝视——中学历史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本真”问题17、多媒体与中学历史教学18、反思历史明理启智——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19、新课改背景下影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20、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对当代重大政治历史问题怎样引导学习"课例之一四、关于中学历史教学毕业论文题目1、中学历史教学2、中学历史教学3、论史料教学的价值——兼论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趋势4、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现代信息技术5、“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验研究6、论中学历史教学模式7、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及所面临的问题8、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思维能力9、综合文科课程与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及人教版教材为例10、浅议PGP电子双板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11、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及展望12、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探讨13、文明史观视野下的我国中学历史教学刍议14、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二)15、兴趣体验探究反思——谈新课程实施中的中学历史教学改革16、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17、中学历史教学中关爱生命教育之初探18、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生态环境教育19、略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观念——兼谈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因素20、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五、比较好写的中学历史教学论文题目1、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成功感”教育2、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3、研究性学习和建构主义与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研究4、中学历史教学中"国际意识"教育研究综述5、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研究6、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7、新时期中学历史教学应如何“有为”——基于历史教师角度的分析8、口述史与中学历史教学9、诠释学的历史理解理论与我国中学历史教学10、试论全球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必然性11、农村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2、中学历史教学的新突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13、1979——1994年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改革述评14、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教学新思考15、中学历史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研究及其问题16、全球化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对民族精神的培养17、中学历史教学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18、当代史学发展趋势与中学历史教学19、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教学反思20、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探析。

中国社会生活史

中国社会生活史

中国社会生活史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社会生活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中国社会生活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时期,那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与今天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在古代中国,社会生活主要围绕农业展开,农民是社会的支柱,他们种植粮食和养殖家畜来维持生计。

在这个时期,社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制度,统治阶层和平民百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隔阂。

同时,古代中国也是一个重视礼仪和传统价值观的社会,儒家思想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许多变革。

隋唐时期,中国社会迎来了繁荣的时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生活也经历了许多变革,科技和文化的进步为社会带来了新的活力。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更加深刻的变革。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水平带来了极大的提高,同时,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如今的中国社会生活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同时,中国社会也在不断地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问题,如城乡差距、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也在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总的来说,中国社会生活历经千年,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如今的中国社会生活已经与古代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历程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将对未来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国古代夏商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回顾与现状

我国古代夏商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回顾与现状

我国夏商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回顾与现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以中国历史流程中带有宽泛约定意义的社会生活运作事象作为研究系列,透过其千姿百态的经穿纬插网络,可给人们以察古鉴今的启迪,其烛精剖微的方法论和多棱凸显的视角,又每每与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字学、考古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构成一门具有多学科结合性质的专门史,一门缤纷流华的专门史。

这门富态的学术专史,在中国兴起,只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事。

但是中国古人意识中,早已有关注社会生活的传统心态。

如传为春秋时孔子辑集的《诗经》,采诗以观民风,广泛进入社会深层结构,容有大量先秦时期不同阶级、阶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素材,凡邑聚分布迁移、族氏家族组织、衣食住行、劳动场景、男女恋情婚媾、祀神祭祖、风尚礼俗、娱乐教育等等,均有披露。

至如形成于西周的筮占书《周易》经文,还录有原始婚俗遗风及上古人们生老病死、社会构成、商旅交通、人际交往、穿着时尚、卫生保健、行为观念、宗教信仰、盗劫内讧、水旱灾害等社会生活资料。

《十三经》中的《礼记》、《仪礼》,对古代社会的宗法制、庙制、祭法、丧葬制、婚规婚礼、亲属关系、生儿育女、养老教子、起居仪节、服饰等次等等,作了繁缛规范,直可形容为贵族立身处世的生活手册。

不言而喻,诸如此类出于古人有意无意拾掇下的社会生活史素材,对于揭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演进外在表象和内在规律,是难能可贵的,将之视为中国传统历史学中的有机部分,也未尝不可。

惟开宗明义以社会构成系统和社会生活状况为主体,对古代社会生活史进行内外表里多视角、多层面的宏、中、微观的研究,则在20世纪内才掀起。

较普遍的看法是专门性质的古代社会生活史研究,乃紧伴着20世纪初“西学东渐”的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手段的引入而出现;甲骨文等地下新资料的出土和现代考古学的一系列进展,为推动这一学科领域的建,特别是再构史前及上古社会生活图景,提供了新的契机;大凡中国近现代社会政治风云变幻和世界范围内学术思想变迁潮流,是影响这门学术史研究冷热升降的内外部人文环境因素。

列举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方法

列举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方法

列举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方法引言中国社会生活史作为一门学科,旨在通过研究社会生活的演变过程,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和发展。

研究方法对于该领域的学者来说至关重要,它们帮助我们收集、整理和解释社会生活史所涉及的重要性事件和现象。

本文将列举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探索中国社会生活史。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研究中国社会生活史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收集、挖掘和分析历史文献资料来揭示过去社会的面貌和变迁。

这些文献可以是古代经典著作、年鉴、史书、报纸、笔记等等。

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系统分类和综合分析,可以得到社会生活史的重要线索和趋势。

2.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是一种主动参与式的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观察和深入访谈来了解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况。

研究者可以前往特定的社区、村庄或城市,与当地居民交流,观察他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和文化传承。

田野调查法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接触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能够获得不同层次、不同视角的信息。

3.数量分析法数量分析法是一种基于统计数据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和处理具有代表性的数字资料,从宏观角度分析社会生活史的发展趋势。

这些统计数据可以包括人口普查、经济指标、社会调查数据等。

通过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研究者可以揭示社会生活史中的各种关联性和规律性。

4.口述历史法口述历史法是一种通过访谈和记录个人或群体回忆的方式来了解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方法。

研究者可以与曾经经历过某个历史事件或时期的人进行深入交谈,记录他们的经历、见解和观点。

这种方法可以从个体的生活经历入手,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增加研究的真实性和原汁原味性。

结论通过本文列举的几种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社会生活史的发展和演变。

文献研究法帮助我们系统地梳理历史文献资料,田野调查法提供了直接接触社会的方式,数量分析法揭示了宏观的社会趋势,口述历史法则让我们能够听到真实的历史见证。

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我们可以逐步还原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真实面貌,并且为未来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和启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繁盛璀璨的大唐服饰姓名:***学号:********班级:政史学院历史系10-6繁盛璀璨的大唐服饰摘要: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中国的服饰一开始就呈现各民族多元化、本民族雷同化的特点。

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社会风气开放,与此相适应的服饰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开放性,尤其是女子服饰和化妆。

服饰的发展也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到全盛时期。

大唐二百余年的女子服饰形象,主要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

关键词:社会风气开放时世装襦裙胡服女着男装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

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批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

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而中国丰富的服饰文化宝藏也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中国的服饰一开始就呈现各民族多元化、本民族雷同化的特点。

由于历史上民族分布格局的动荡和各族人民的相互交流,中原传统服饰和周边少数民族服饰一直处在相互碰撞、渗透、模仿和交光互映中,不仅形成华夷杂服的多元化服饰结构,而且是周边的胡服不断被吸收、沉淀到中原传统服饰之中,最后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

这正应验了美国人类学家英菲的论断:“一个文化项目是外来渗透的结果,还是自然独立发明的产物,这个问题对于那些注重历史遗产的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对于那些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的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所有文化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容,最先都是以文化渗透的形式出现的。

”隋唐五代三百年,在中国服饰发展的历史长河里是变化极为显著的一个阶段。

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也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到全盛时期。

隋唐服饰一方面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中国古代在每次改朝换代时统治者都要“改正朔,易服色”,这种“易服色”也是改。

朝换代的重要标志之一,隋唐时期也不例外。

从历史传承的角度来看魏晋南北朝以来,国家长期分裂割据,南北服饰特征各不相同,随着国家的统一,随着民族大融合服饰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中而趋于大融合。

另一方面,隋唐时代社会风气开放,与此相适应的服饰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开放性,极具有明显的历史阶段性特征,特别是社会风气的开放性与多元性,尤其表现咋妇女的服饰及化妆方面。

隋唐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最繁荣昌盛的时期,经济发达、文化昌盛,特别是丝绸及纺织工艺闻名世界,为服饰争奇斗艳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由隋入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更富有时代的特色。

服饰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在唐代许多新颖的服饰纷纷出现,胡服在此时的影响巨大,尤其是对裤褶服饰的产生,将秦汉时期的交领、宽衣大衫、曳地长裙的服饰逐渐淘汰,转为盘领、紧身窄袖、合身的短衫、瘦长裙所替代。

服饰逐渐的开放,强调体态的美感,配挂披或胡帽;鞋子除云头高履外还出现了小蛮靴。

在加上织品的发展,许多轻薄细柔的布料被开发出来,因此透明的、多层次的穿着开始引领风骚。

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服装特色有:袒胸、高腰、披巾、明衣、男装、胡服和所谓的“时世装”等。

在初唐时期,襦裙半臂穿戴已经出现,不仅在中原地区流行,西北地区的妇女也同样喜欢穿,穿的时候一般用对襟,穿在胸前结带。

还有一种大袖衫。

唐代仕女下装多穿裙子,腰束的极高,甚至高过胸部。

裙色以红、紫、黄、绿最多,其中以红色最为流行。

衣身袒胸短襦、肩披宽长的肩巾、下穿高头云履。

妇女服饰展现性感魅力,其中著名的是明衣的使用。

明衣原属礼服的中单,是用透明的薄纱制成。

在以往只当作内衣穿着,但是在盛唐时期,明衣被拿来当作外衣,并成为盛装。

说到唐代女服的代表,“女式大袖衫”可谓之一。

大袖衫一词本泛指宽衣大袖的款式,比如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风流倜傥,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但我们这里讲的大袖衫,专指唐代女子的特宽大袖礼服。

它比通常的宽袖外衣还要宽大,在普通中衣外或披或系,大气飘逸。

充分反映了唐代繁华、恢弘、大气的文化特征,呈现出当时华丽开放的审美风尚。

现今很多人想象中的“超宽超大的仙女衣”基本就源自这种大袖衫。

中晚唐之后,女服出现了宽袖对襟衫,长裙,批帛穿戴。

这是中晚唐之际的贵族服饰,一般多在重要的场合穿著,如朝参,礼见以及出嫁等。

穿著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细钗礼衣”。

这种服饰是受回鹘装的影响。

回鹘是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即现在的维吾尔族的前身。

在唐朝开元年间,回鹘曾一度是北方最强盛的少数民族政权。

回鹘族人民与汉族人民,有着亲密友好的关系,相互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来往从未间断。

回鹘族的服装,对汉族人民曾带来较大的影响,尤其在贵族妇女及宫廷妇女中间广为流行。

回鹘装的基本特点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

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喜用红色。

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阔的织金锦花边。

穿着这种服装,通常都将头发挽成椎状的髻式,称“回鹘髻”。

髻上另戴一顶缀满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缀凤鸟。

两鬓一般还插有簪钗,耳边及颈项各佩许多精美的首饰。

足穿翘头软锦鞋。

在唐朝,“时世装”,袒领服、男装、胡服也是重要服饰。

流行与开元天宝年间。

他的特征的是翻领对襟,窄袖,锦边……唐朝是一个流行胡服的年代。

“时世装”,即时装,唐初女子衣衫小袖窄衣,外加半臂,肩绕披帛,紧身长裙上束至胸,风格简约;盛唐时,衣裙渐宽,裙腰下移,服色艳丽;至中晚唐时,衣裙日趋宽肥,女子往往褒衣博带,宽袍大袖,色彩靡丽。

袒领服、男服、戎装和胡服,在唐代尤其是盛唐时期的妇女中广为流行。

袒领服为一种半袒胸的大袖衫襦,衣料为纱罗制品,时人形容为“慢束罗裙半掩胸”、“参差羞杀雪芙蓉”、“绮罗纤缕见肌肤”等,下配以曳地长裙,充分体现了唐代女子的婀娜身姿和自然之美。

女扮男装也是唐朝服饰的一大特点。

唐代妇女喜好戎装、男服。

“军装宫娥扫眉浅”,则描绘了宫中女子穿着戎装的情景。

武宗时,王才人因着与武宗同样的衣服,而常被奏事者误认为皇帝。

上有所好,下必效之。

盛唐时,士人们的妻子不约而同地穿戴起丈夫的衣衫、帽子和靴子,侍女们也纷纷仿效女主人穿起男式圆领服,头裹幞头,足蹬乌皮靴。

唐代妇女并无华夷之别的观念,开元天宝年间,在长安、洛阳等大都市的街头,处处可见身着翻领、窄袖紧身胡服、腰系蹀躞带的汉族女子,体现了盛唐帝国妇女们开放、健美的精神风貌。

女扮男装的原因主要有:唐朝统治者出身胡族,因而尚武,故此喜着胡服;唐朝前期社会开放,妇女参加社会活动较多,男装较为方便;唐代妇女的自我表性意识较强,男装可以体现女性身体各部位的曲线。

尚武和开放,无疑是女扮男装流行的大背景,但北齐、北周、隋朝也同样有胡族血统,有尚武精神,有开放的社会,却还没有见到妇女大量穿男装的现象。

所以突出女性人体美,则可能是个别妇女的意识,未必是所有人的想法。

而开放和体现人体美,也可以通过其他装饰表现出来,像太原金胜村337号墓壁画中袒胸的妇女,要比着男装的侍女开放得多。

从史料来看,贞观初身着胡服的粟特男女大量进入中国,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特别是男式胡服被唐朝妇女当作时髦装束。

这种社会风尚在高宗、武则天时期迅速扩散。

唐代服饰主要继承了周、战国、汉代、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这样的基础上更加的华贵,使服饰和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唐代的服饰、服饰花纹对后代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完美地展现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的意蕴。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往频繁,世风开放。

加之域外少数民族风气的影响,唐代妇女所受束缚较少。

在这独有的时代环境和社会氛围下,唐代妇女服饰,以其众多的款式,艳丽的色调,创新的装饰手法,典雅华美的风格,成为唐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唐代是中国服饰艺术发展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服饰艺术的发展不仅体现了唐代物质生活的发展与科技技术的提高,体现了这一时期审美意识的转向,而且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思想意识的开放以及各民族文化传统的融合。

参考文献:【1】《中国风俗史》张亮采著团结出版社2005(p140-p142)【2】《唐朝文化史》徐连达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p53-p71)【3】《隋唐五代史下》吕思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p978-p988)【4】《中国社会风俗史》秦永洲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p22-p26)【5】《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楼慧珍等著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p70-71)【6】《中国服饰五千年》上海市戏曲学校中国服装史研究组著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学林出版社1984(p76-p103)【7】《中国民俗》舒燕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p82-p83、)【8】《中华民俗风情博览-礼仪生活》朱宁虹著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p93-p104)【9】《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楼慧珍等著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p95-p108)【10】《中国古代服饰用具职官》孔德明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6(p65-p84)【11】《中国服饰文化》王维堤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p32、p84-p88、p107-p121)【12】《中国服饰这棵树》包铭新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4(p23-p25)【13】《中国社会生活史》庄华峰著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p68-p71)【14】《中国服饰史》陈志华、朱华著中国纺织出版2008 (p90-p113)【15】《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概览》兰宇著三秦出版社2006(p117-p143)【16】《中国服饰史稿》朱和平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p189-p215)【17】《中国古代妇女史》刘士圣、刘扬著青岛出版社1991(p249)【18】《中国古代服饰》王明泽编著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p26-p35)【19】《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第三版)齐涛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p282-p283)【20】《中国古代服饰大观》周讯、高春明著重庆出版社 1994(p303-p3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