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PPT.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凯洛夫的定义: “对儿童进行的共产主义教育是有目的地有计 划地发展儿童的体力和智力,武装他们以知识和 实际技能,形成他们科学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和共产主义的人格特点;教育是在组织儿童的多 种多样的个别活动和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的。” 并说,“上述定义是指整个的教育,其中也包括 人格形成这样一个内容丰富而重要的部分――教 养。”
教育学原理
2008级教育硕士公共课
课程目标
理解:知识与心智 反思:实践与理论(隐性的与显性的)
课程组织
每次课讲授一个专题,最后 一次课随堂考试。
课程内容
专题一:教育是什么? 专题二:教育为什么? 专题三:谁受教育? 专题四:谁来教育? 专题五:教什么? 专题六:什么是教育的有效组织形式? 专题七:理解学校
参考资料
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1993年版。
袁振国:《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1年。
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 育出版社,2006年版。
考试与成绩
开卷考试:论述题 成绩:参与+考试
专题一:教育是什么?
2.历史上的思想家对“教育”的理解
夸美纽斯: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必 须由教育去完成。“教育在于培养和谐发 展的人”。
裴斯泰洛齐:教育就是“依照自然的法则, 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 力。”
斯宾塞:教育就是“为我们的完美生活作 好准备”。
3.教育的定义
建国后三十年内:凯洛夫的全面影响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不同的观点 六种要素
1.有关教育要素的不同观点
三因素说 四因素说 五因素说 六因素说
2.六因素说
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教育者 代表着社会的利益和要求,受过专门的培养和训 练,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的神圣使命,教育者在 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教育者是人类现 实和未来的桥梁与纽带,他的劳动对象是一个个 活生生的能动的个体,它的劳动价值是人参与现 代生活的权利的获得、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 族的兴旺发达。教师要具有高尚的师德和更强的 使命感,要具有奉献精神,要有高的育人素质。
主要内容
一、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三、教育的起源 四、三种典型的教育理想 五、教育--受计划限制的事件
一、教育的概念
1. 教育的词源 2. 历史上的思想家对于“教育”的
理解 3. 教育的定义
1. 教育的词源(西方)
现代英语(education);现代法语 (ecucation);现代德语(erziehung)。 这三个词都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 Educare是名词,它是由动词“educere” 转换而来。“educere”是由前缀“e”与 词根“ducere”合成的。“e”有“出”的 意思,“ducere”则为引导,二者合起来 就是“引出”的意思。
3.教育的定义
《大百科全书》的定义:
特点: 关注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 社会性与阶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不足: 其一,单向性。 其二,缺乏全面性。 其三,语言重复。
3.教育的定义
现代教育的新趋势:
——形式的多样化(职教、函授、网校) ——对象的扩大化(儿童、成人) ——阶级意识的弱化
3.教育的定义
1. 教育的词源(中国)
2.历史上的思想家对“教育”的理解
《中庸》:“修道之谓教” 《荀子·修身》:“以善先人者谓之
教”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
失者也”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
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
2.历史上的思想家对“教育”的理解
“教育”词语的出现:
《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者不存焉。父母俱存,兄弟 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府不怍 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2.六因素说
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2.历史上的思想家对“教育”的理解
柏拉图:“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 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地行 动”,“我们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 他们可以八知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里, 仿佛他们可以把视觉装进盲者的眼睛里”。 “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
卢梭:“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 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 的能力。 ”
广义的教育既包括制度化的教育,也包括非 制度化的教育。同广义的教育相对应的狭义教育 则主要指制度化的教育,即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 在今天,学校教育的概念也已不在是过去所理解 的仅仅是中小学教育、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今天 的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各种职业教育和多 媒体远程教学等,也都具有学校教育的性质,都 是制度化的教育。所谓制度化的教育就是指对于 学制、培养目标、教学组织形式、成绩考核等都 有相应的法定要求的教育。
3.教育的定义
理解教育含义的几个要点:
1. 所有的教育都是专门以培养人为终极目的。 2. 教育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 3. 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4. 教育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共同活动过程。 5. 教育对人的培养是全方位的。
3.教育的定义
一个正式定义:
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广 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 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 德和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 育,即学校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 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者的积 极主导和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下,教育者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 身心施加全面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过程。
3.教育的定义
1980年代后的“千人一面”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 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广义上说,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 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 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 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 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 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这个词有时还作为 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词使用。”
教育学原理
2008级教育硕士公共课
课程目标
理解:知识与心智 反思:实践与理论(隐性的与显性的)
课程组织
每次课讲授一个专题,最后 一次课随堂考试。
课程内容
专题一:教育是什么? 专题二:教育为什么? 专题三:谁受教育? 专题四:谁来教育? 专题五:教什么? 专题六:什么是教育的有效组织形式? 专题七:理解学校
参考资料
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1993年版。
袁振国:《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1年。
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 育出版社,2006年版。
考试与成绩
开卷考试:论述题 成绩:参与+考试
专题一:教育是什么?
2.历史上的思想家对“教育”的理解
夸美纽斯: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必 须由教育去完成。“教育在于培养和谐发 展的人”。
裴斯泰洛齐:教育就是“依照自然的法则, 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 力。”
斯宾塞:教育就是“为我们的完美生活作 好准备”。
3.教育的定义
建国后三十年内:凯洛夫的全面影响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不同的观点 六种要素
1.有关教育要素的不同观点
三因素说 四因素说 五因素说 六因素说
2.六因素说
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教育者 代表着社会的利益和要求,受过专门的培养和训 练,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的神圣使命,教育者在 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教育者是人类现 实和未来的桥梁与纽带,他的劳动对象是一个个 活生生的能动的个体,它的劳动价值是人参与现 代生活的权利的获得、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 族的兴旺发达。教师要具有高尚的师德和更强的 使命感,要具有奉献精神,要有高的育人素质。
主要内容
一、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三、教育的起源 四、三种典型的教育理想 五、教育--受计划限制的事件
一、教育的概念
1. 教育的词源 2. 历史上的思想家对于“教育”的
理解 3. 教育的定义
1. 教育的词源(西方)
现代英语(education);现代法语 (ecucation);现代德语(erziehung)。 这三个词都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 Educare是名词,它是由动词“educere” 转换而来。“educere”是由前缀“e”与 词根“ducere”合成的。“e”有“出”的 意思,“ducere”则为引导,二者合起来 就是“引出”的意思。
3.教育的定义
《大百科全书》的定义:
特点: 关注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 社会性与阶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不足: 其一,单向性。 其二,缺乏全面性。 其三,语言重复。
3.教育的定义
现代教育的新趋势:
——形式的多样化(职教、函授、网校) ——对象的扩大化(儿童、成人) ——阶级意识的弱化
3.教育的定义
1. 教育的词源(中国)
2.历史上的思想家对“教育”的理解
《中庸》:“修道之谓教” 《荀子·修身》:“以善先人者谓之
教”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
失者也”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
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
2.历史上的思想家对“教育”的理解
“教育”词语的出现:
《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者不存焉。父母俱存,兄弟 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府不怍 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2.六因素说
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2.历史上的思想家对“教育”的理解
柏拉图:“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 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地行 动”,“我们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 他们可以八知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里, 仿佛他们可以把视觉装进盲者的眼睛里”。 “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
卢梭:“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 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 的能力。 ”
广义的教育既包括制度化的教育,也包括非 制度化的教育。同广义的教育相对应的狭义教育 则主要指制度化的教育,即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 在今天,学校教育的概念也已不在是过去所理解 的仅仅是中小学教育、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今天 的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各种职业教育和多 媒体远程教学等,也都具有学校教育的性质,都 是制度化的教育。所谓制度化的教育就是指对于 学制、培养目标、教学组织形式、成绩考核等都 有相应的法定要求的教育。
3.教育的定义
理解教育含义的几个要点:
1. 所有的教育都是专门以培养人为终极目的。 2. 教育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 3. 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4. 教育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共同活动过程。 5. 教育对人的培养是全方位的。
3.教育的定义
一个正式定义:
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广 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 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 德和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 育,即学校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 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者的积 极主导和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下,教育者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 身心施加全面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过程。
3.教育的定义
1980年代后的“千人一面”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 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广义上说,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 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 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 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 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 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这个词有时还作为 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