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历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辐射实验室干1941年正式成立,到1945年共有3800人(其中1800 人是科技人员)。到1991年6月MIT举行该所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 时.仍活在世上的只有300人。在这支队伍中,有8人曾荣获诺贝 尔奖,例如I.I.Rabi(在1944年),N。Ramsay(在1989年) 等。中国学者鲍家善教授应邀参加了50周年纪念活动,他是1943 年加入辐射实验室的。 •雷达的原意是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无线电侦察与测距), 开始时不是采用微波。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国的海岸雷达站 使用波长为12m,许多站联合组成低空搜索网。这种系统有两大 缺点,首先是误差大,它曾把入侵德机的数目多报了三倍;其次 是天线尺寸太大,雷达站易受攻击。 •1939年秋,纳粹德国装备一种雷达,波长为2.4m,可担任搜索海、 空目标的任务。1940年夏,德国人给部队装备了分米波雷达 (0.53m),其电波集束性好,可以指挥高炮射击,曾击落过在 云层之上飞行的英机。此外,还可以引导夜航战斗机。英国于 1942年才开始生产厘米波机载雷达,地面情形可清晰地显示在飞 机机舱中的荧光屏上。
•磁控管(Magnetron)的发明和发展具有更大意义。1921年, A W.Hull在((Phys.Rev.》杂志上最早对此作了探讨。 1924年,在德国和捷克也有入作了些研究。1936年6月,我国 学者曾昭抡教授率北京大学参观团访日,曾去大版帝国大学 理学部参观,看到了日本Cobe教授研制的磁控管,能产生的 最短波长是6cm。
•1940年7月,英国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Bermingham)的 J.T.Randall和A.H.Boot发明了多腔磁控管(multi- cavity magnetron),迅即送往美国BTL作全面测试,证明正 是磁控管打开了通往“厘米波、大功率”的道路。
来自百度文库
•1940年初夏,Samuel Bush写信给罗斯福(F.D.Roosevelt)总 统,建议成立专门机构研制战争中急需的雷达(RADAR)。6月 3日,总统在白宫接见他,只谈了15分钟就确定下来。国防研究 委员会(NationalDefenceResearchCommitte)的负责入就是麻省 理工学院(M.l.T.)的校长、诺贝尔奖获得者 K.P.Compton,他决定就在MIT成立辐射实验室(Radiation laboratory),全力进行雷达的研制。当时英国人达到的水平是, 在10cm波长上产生10kw的脉冲功率。辐射实验室后来能做到: 波长降到1cm,脉冲功率升为400kw。 •但是,要研制出雷达需要多方面的工作。在美国,除BTL负责 改进和生产磁控管以外,西屋(WestingHouse)公司负责设计脉 冲发生器,SPerry公司负责设计扫描天线,通用电气公司(GE) 负责设计接收机,等等。这样,40年代初就有厘米波脉冲雷达在 美国诞生。
3 雷达
•到1943年,在美国已投产的雷达有上百个型号,厘米波磁控管的生产数 以万计。雷达工业极大地促进了微波工业的发展。从二战以后到现在, 半个世纪的过程中雷达的应用已十分普遍,并产生了许多新技术。 •就雷达波段而言,UHF用于超远程警戒;L波段用于远程警戒、空中交 通管制;S波段用于中程警戒、机场交通管制、远程气象观测;C波段用 于远程跟踪、机载气象观测;X波段用于远程跟踪、导弹制导、测绘、机 载攻击;KU波段用干地形测绘、卫星测高度,等等。 •今天,雷达的新技术有:连续波雷达、脉冲多普勒雷达、脉冲压缩雷达、 合成孔径雷达、相控阵雷达、捷变频雷达等。例如,美国的空中预警指 挥机E—8A,1989年研制成功,全称为“联合监视与目标攻击雷达系统飞 机”,其上装有美国最新型的AN/APY—3雷达,是X波段合成孔径相控 阵雷达。又如,法国空军于1983年起开始装备的优秀战斗机“幻影 2000”.装有性能先进的RDI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雷达当然不限于军用; 1994年美国将用航天飞机上先进的图像雷达研究地球表层。1994年7月国 内报道,在成渝高等级公路施工中,对于大断面隧道的施工成功地使用 了地质雷达探测技木。
•也是在193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University of Stanford)的 W.W.Hansen教授发表了关于谐振腔(当时叫Rumbatron) 的想法。并且,他指导Varian兄弟(R.Varian和S.Varian) 利用谐振腔对电子束进行速度调制,从而发明了双腔速调管 (Klystron),解决了在厘米波段产生小功率振荡的问题。
•1941年12月7日晨,位于夏威夷瓦胡岛北部山头上的防空警 戒雷达站中的两名士兵,于7时2分看到荧光屏上有一群亮 点;他们测量了距离——不到250km,方位是北偏东3度。7 时25分,距离缩短到100km。到7时39分,由于距离太近, 显示器上看不到日本飞机了。7时53分,日本指挥官从高空 轰炸机上用无线电发出了“虎、虎、虎”信号,表示突袭 成功。……美国人虽有了雷达,却因高级官员的糊涂麻痹 而遭受沉重打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雷达的应用遍 及陆地、海上、空中,对微波工业是极大的刺激和推动。 仅就美国而言,到1945年微波与雷达工业的规模已超过了 战前的汽车工业。
2 卫星通信
•1945年,英国科幻作家Arthur C.Clarke提出,如把飞行器发射 到离地球赤道高36000km处的空中,它可同步于地球自转速度 运行,从地面看是固定不动的。通信卫星,实为高悬天上的微 波中继站,但其通信距离远,通信质量不受气候影响,覆盖面 积大,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1964年成立国际卫星通信组织(International Telecomrnunication Satellite Organization,即INTELSAT)。 •1965年发射了1号国际通信卫星,寿命仅1.5年。而1988年由美 国发射的VI号卫星的首颗,寿命可达14年。卫星通信,过去主 要用6/4 GHz(C波段),少数用14/11GHz(K波段);而 1988年发射的卫星侧重30/20GHz(Ka波段)。另外,从 INTELSAT—V卫星开始,电波传送采用双圆极化频率复用 (frequency reuse)体制,使通信容量增加一倍。
微波科学技术的早期历史
微波科学技术的早期历史
•1885年,H.Hertz到德国Karlsruhe高等工业学校任物理学教 授.并从事电磁波方面的实验,以确定Maxwell理论的正确性。 1888年至1889年,Hertz在德文科学刊物(Annalen der Physik) 上发表了三篇文章,提到他产生并辐射出去的波长有:4.8m, 4~5m,2.8m,66cm,58cm等,即分布在米波和分米波段。另 外,他曾把2m长的锌板弯成抛物往面形状,把振子放在焦线 上,以此证明电磁波的直线进行性质和可聚焦性质;因此, Hertz发明了抛物反射面天线。 •上世纪末,物理学家们解决了未来微波的传输工具问题。 J.J.Thomson在其著作中预言了圆波导(1893年),难能可 贵的是他给出了有限导电壁波导的初步理论。LordRayleigh则 更全面地分析了未来的矩形波导和圆波导的理论基础(1897 年)。1910年。D.Hondros和P.Debye给出用介质圆柱导波的原 理;对此,H.Zahn(1916)年,Schriever(于1920年)发表 了有关的实验。
微波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微波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自1945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微波科学技术表现出巨大的应用 价值,非常活跃而充满生命力。例如, •雷达的诞生与成熟(1939一1945年); •射电天文学大发展(1946—1971年); •卫星通信及卫星广播的建立与普及(1964年以后至今); •微波波谱学与量子电子学的巨大进步(1944年以后至今); •微波能利用及微波医学的发展(1947年以后至今);等等。
•美国贝尔研究所(BTL)的G.C.Southworth,早在1920年 就仔细观察了水槽中的波,思考了导波问题。1931年他进行了 高频实验。1933年,在美国有波长15cm的信号源可用了,他加 紧了实验波导线的建设。1936年3月,他宣布波导传输实验成 功——实验线路长260m,是直径12.5cm的圆形青铜管,传输 的波长是9cm。1938年2月1日,美国IRE举行了关干波导的学 术报告会,表演了四种重要的模式。2月2日,IRE又举行了关 于喇叭天线(由波导开口逐步扩大而成)的报告和演示会,自 此以后,微波(Microwaves)成为一个热门话题。1938年,美 籍华入朱兰成(L.J.Chu)在(Jour.Appl.Phys.)杂志 上发表了题为“椭圆形中空金属管子里的电磁波”的文章,是 关于椭圆波导的第一篇论文。今天,椭圆波导已广泛应用在微 波中继站、卫星地球站等领域。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叙述微波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1 微波中继通信
•对于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水灾多发的国家(如中国),微波 通信的优越性非常突出。第一条微波中继通信线路是美国于 1948年建立的;从纽约到波士顿,中间设7个站,可传送480路 电话及1路电视。这时的技术称为“模拟微波”。……美国后来 大力发展称力“数字微波”的技术。 •到80年代末仅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就拥有4GHZ、 6GHZ的微波站3000多个。实际上,美国有70%的站是采用数宇 技术的。……日本于1954年开通东京到大版的4GHZ微波中继线 路,后来又陆续使用5GHZ、6GHZ、2GHZ、乃至11GHZ、 15GHZ等频段。日前,已使用亚毫米波段的20GHZ于东京、大 贩、横滨等城市。 •近年来有一个动向,即美国把原来广泛使用的2700路设备 (“模拟微波”)拆除后,出口到中国。我国引进后可取代原 来的600路设备,改装后成为“数字微波”设备,应用于地区通 信。
微波技术历史发展回顾
微波的定义
•按照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定义,微波(Microwaves)是 “波长足够短,以致在发射和接收中能实际应用波导和谐振腔 技术的电磁波”。这个定义实际上主要指分米波、厘米波、毫 米波三个波段。 •微波技术的历史,如果从1936年波导传输实验成功算起.至 今已有六十多年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微波科学技 术已相当成熟,并拥有庞大的从业入员队伍。 •英国物理学家J.C.Maxwell干1862年提出了位移电流的概念, 并提出了“光与电磁现象有联系”的想法。•1865年,Maxwell 在其论文中第一次使用了“电磁场”(electro一magnetic field) 一词,并提出了电磁场方程组,推演了波方程,还论证了光是 电磁波的一种。一百多年来的事实证明,建立在电磁场理论基 础上的微波科学技术,对入类生活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
4 射电天文学研究
•1933年.美国入GReber制作了直径9.5m的抛物面天线装在院子里,日夜扫描 天空。这是世界上第一架射电望远镜。1940年,Reber发表了第一张射电天图。 1945年底,刚从军队复员的英国物理学家B.Lowell带着两辆军用雷达车来到 一个叫做JodrellBank的地方,开始了战后最早的微波射电天文研究。他观测到 流星雨的雷达回波。1950年,JodrellBank建成直径66.5m的射电望远镜,观测 到仙女座大星云(M31)的射电辐射。1957年建成的可转动射电望远镜直径 76.2m,重达2000ton,10月里成功地跟踪了前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0年又为美国宇航器提供了跟踪、测量、控制。76米射电望远镜成为美国科 学界、工业界的骄傲。射电望远镜越做越大。1963年美国建成的抛物面直径达 305m(固定式),而1971年原西德建成的抛物面直径达100m(可转动式), 它们在很长时期内保持着这方面的世界冠军。 •今天。射电天文学已发展到令人惊异的高水平。例如,德国波恩以南40km的 100m直径射电望远镜,正对银河、星际气体、超新垦进行研究。美国哈佛大 学的META系统.从1985年起即对外星生命信息作大规模的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