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思想史(先秦)
中国经济思想史第一章绪论
![中国经济思想史第一章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3f94167c27d3240c8447effe.png)
第二章 原始社会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氏族社会的社会思想
一、社会思想的产生 人类社会:200-300万年,(我爱你三百万年)
(史前社会)中国明确史记:(西周共和元 年)。前841年,共同生活。 文明史:三千年。 劳动→人→社会(集体劳动)→人际关系 (互动)→社会思想萌芽。
二、原始宗教与社会习俗所体现的社会
中国经济思想史是对中国经济矛盾演变认识的 演变历史。 中国经济思想史就其涉及的内容看,主要涉及 三个历史时期,两条主线索以及四对范畴
第二节 对于社会思想(史)的评价
一、社会思想是什么? 波格达斯:社会思想,即是等于各人论及社会的思想。 波多野鼎:(1)广义的社会思想:是以社会问题对象的一切思想;(2) 狭义的“社会思想”即是社会主义的思想。 二、社会思想史是什么? 1.高岛善哉:社会思想史就是人类的社会行动和表现于生活的思想的 历史。 2.本田喜代治:社会思想史就是社会的思想史,也是思想的社会史, 是以思想着眼的社会史。 3.孔本文:注重社会生活及社会问题。 4.徐逸樵:社会思想史为社会思想家的思想或行为的记录,暗示社会 问题。 5.钟兆麟:社会思想史即是论述从古到今人类社会思想发展的经过。
在中国的古代社会,经济思想是很丰富 的,虽说并未形成系统的政治经济学体系, 但却规定了诸如“理财”、“货殖”、“本 末”、“轻重”、“子母”、“治生” 等初 级概念,成为中国经济思想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内容
中国经济思想史是对中国经济矛盾演变认识的 演变历史。 中国经济思想史就其涉及的内容看,主要涉及 三个历史时期,两条主线索以及四对范畴
三、各家综述 1.日本学者中同意把社会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或
中国经济思想史课件
![中国经济思想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ec190b7a0116c175f0e4850.png)
第一章 中国经济思想史绪论
中国经济思想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它的 发展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中国经济思想史就是研究“中 国经济思想”的内容、特点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经济科学。
(一)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有两种基本方法: 历史方法:根据时间顺序,按学派或思想家来逐个分析其
(四)学习中国经济思想史应注意的问题: 1、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特点: 中国经济思想史具有突出的跨学科特性,关涉经济、哲学、
历史,又及社会、文化诸领域,研究自古及今中国经济思 想和学说理论的发展历史及其规律。 2、经济思想史与下述内容和问题关系最直接、联系最紧 密:
第一章 中国经济思想史绪论
不过逻辑方法所关注的经济思想,只能是历史上实际发生 的经济思想的抽象概括,因此,逻辑方法按其内在要求, 应当是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第一章 中国经济思想史绪论
(二)学习中国经济思想史的意义 首先,现实的中国经济思想是历史的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 对待传统经济思想要有科学的态度,可以为现实经济发展
对于商贸活动,古代称为“货殖”。孔子曾经说 他的学生子贡“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论语·先进》)。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 传》,为富商大贾写的传记。
在经济活动各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因而 被称为“生财”。
第一章 中国经济思想史绪论
《墨子·七患》云:“生财密,用之节。”《礼记·大学》 云:“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 之者舒”。今天的词汇“生财有道”还保留着这个含义
(1)研究的基础则是进行文献和理论阐释的分析研究, 考察特定时代人们在怎样的状况下要研究解决的是哪些具 体经济问题,采用的是什么理论方法,怎样思考或研究经 济问题,得出的是何种论点或结论,重点研究在上述基础 上逐步蕴积而成的经济概念、范畴、学说、乃至理论和规 律,等等;
中国经济思想史
![中国经济思想史](https://img.taocdn.com/s3/m/87f0557a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08.png)
01
道家
02
儒家
03
墨家
04
法家
05
农家
06
其他信息
大体说来,先秦道家的主要经济观点是“均富”和“知足”。他们认为自然规律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如不 人为地“损不足以奉有余”,财富分配会“自均”。均富思想对秦汉以后某些农民起义具有不小影响。道家又认为 “多藏必厚亡”,“祸莫大于不知足”(《老子》下篇),因而强调“知足”。这一观点由于与先秦儒家消费思想 相近而被后世儒家予以进一步的宣扬,成为对后代各种经济活动具有相当制约作用的思想。此外,先秦道家从 “无为”和“抱朴”观点出发,极端憎恶工艺技巧,也是先秦各家少有的,由此而派生的“小国寡民”思想,显 然是“无为”思想的引伸。
早期儒家虽对一般社会经济活动基本上持积极态度,却非常强调伦理规范对经济活动的制约作用。因此他们 对于物质财富的获取,强调“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反对“放于利而行”(《里仁》);在富国与富民 的关系上,认为民富是国富的基础,要求统治者以富民为先,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尧曰》),反对统 治者与民争利;在财政上反对聚敛而要求“薄税敛”(《孟子·梁惠王上》),主张实行农业什一税和“关市讥 而不征,泽梁无禁”(《梁惠王下》),并重视培养税源;对于社会的分职分工及由此而产生的交换活动,认为 是合理的和必要的,主张“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滕文公下》),达到社会需要的满足。在《荀子》、 《性恶》、《正名》等篇中可以看出,荀况在强本节用、欲望概念等方面亦均提出了一些可贵的观点。孟轲提出 的井田思想对此后历代寻求解决土地问题的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的大同理想则直到20世纪仍影响着 中国的思想界。
法家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视。李悝在其“尽地力之教”中,非常重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和农产品价格变动 对农民与一般消费者的影响,提出了“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汉书·食货志》)的名论,他是推行稳定粮 食政策的先驱者。商鞅和韩非的经济思想是独重农业,视工商为有损于农业的活动,而重视农业的目的是为了政 权统治和军事扩张,商鞅的农战和徕民政策曾使秦国的“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战国策·秦策》)。韩非将 战国末年流行的重农抑工商思想与“本末”概念相结合,第一次提出“农本工商末”,并被汉初儒家接过去大事 宣扬使“重本轻末”成为封建地主经济全期的支配观点。此外,商鞅为了驱使工商业者归农,采取提高税率的政 策,“市利之租必重”(《商君书·外内》)。韩非公开肯定贫富差异的合理性,并第一次从人口与财富的对比 关系中去寻求社会治乱的根源,是先秦最早的绝对人口过剩思想。
中国经济思想史(第五版)第三章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秦、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经济思想
![中国经济思想史(第五版)第三章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秦、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经济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7d757f0f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46.png)
西汉时期关于货币问题争论的焦点之一便是货币铸造权。首先提出这一问题 的是贾谊和贾山。
贾谊极力反对货币的自由铸造,认为政府应该掌握货币的铸造权。 贾谊主张由政府来垄断币材,勿令“铜布于天下”,将铜收归国有,有“七
福”:
(1)收铜勿令布,则民不铸钱,黥罪不积。 (2)伪钱不蕃,民不相疑。 (3)采铜铸作者返于耕田。 (4)铜毕归于上,上挟铜积以御轻重。钱轻则以术敛之,重则以术散之,货物必平。 (5)以作兵器,以假贵臣,多少有制,用别贵贱。 (6)以临万货,以调盈虚,以收奇羡,则官富实而末民困。 (7)制吾弃财以与匈奴逐争其民,则敌必坏。
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的主要特征
1.江南经济发展较快,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3.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第二节 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思想之争
一、“无为而有为”的经济
本章思语
1.试对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两种政策思想在秦
汉时期的演变进行分析总结。
2.西汉时期的“义利之辨”与先秦时期的义利观相比具 有哪些不同之处?
3.限田、王田、均田、占田的土地制度是否能够解决中 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第二节 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思想之争
二、“善者因之”的经济思想
(一)司马迁“善因论”的主要内容
司马迁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内在的动力,社会生产各方 面、各地区会自发地分工合作,人们在求富、求利的本性的驱 动下,会使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受到自发的调节。“故待农 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第六节 公元前3世纪至6世纪的治生思想
二、《四民月令》中的治生思想
中国经济思想史(先秦)
![中国经济思想史(先秦)](https://img.taocdn.com/s3/m/3cc544360722192e4536f6e1.png)
2、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货币流通 商业城市——临淄“冠带衣履天下”“人物归之,
襁至而辐凑” 富商大贾——子贡、弦高 货币——布币区,刀币区,蚁鼻钱
二、早期义利论和劳心劳力论 1、早期义利论 “义以生利”。 “夫义者,利之足(脚)也……废义则利不立”。 “德、义,利之本也。” “义以建利”。 “利,义之和也。” “利制(制度)能义” “利物足以和义”。
管子认为这种四民分业定居的办法有很多优 点。 (1)便于传授职业道德和技能 (2)可使各业人员安心从事于本业,就是说, 不会见异思迁。 (3)便于国家的行政管理。
2、相地而衰征 “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 “相地而衰征,……山泽各致其时”。 韦昭注曰:“相,视也。衰,差也。视土地之美 恶及所生出,以差征赋之轻重也。”
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政在使民富且 寿。”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薄 赋敛则民富,无事(“事”指争端、麻烦) 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公曰:“若是,则 寡人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 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 也(按:这是行孝道礼治时代的情况)。”
(四)消费观点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思想 第一节 春秋时期
春秋时代应自周平王迁雒邑之年(公元前770 年)至公元前476年,齐国田氏已实际掌握了 齐国的权力为止,共计294年历史。
一、春秋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1、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铁制农具与牛耕被广泛应用 “美金以铸剑戟;恶金以铸夷、斤、斫”
(3)取之有义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 不可求,从吾所好。”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 贵焉,耻也”。
中国经济思想史(秦汉南北朝)
![中国经济思想史(秦汉南北朝)](https://img.taocdn.com/s3/m/20f0adc026fff705cc170ae6.png)
• 5、与亚当·斯密思想的比较 • (1)分工理论:太史公指出农、工、商之 分工会随着人们生存和交换的需要而自发 形成,无需政府人为发布政令去做安排。 斯密则将社会分工视为人类“自然倾向” 的结果,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导致了交 换的产生,并由交换引起了分工。
• 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 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 • “劳动生产力的最大提高以及生产中技能、 熟练程度和判断力的进一步完善看来都是 分工的结果”。 • 劳动分工的根源,“它是人类天性中的一 种倾向的必然结果”, • “这种倾向就是要求物物交换,以物易物, 相互交易”。
1、人性与求富论
• 贤人深谋于廊庙,论议朝廷,守信死节隐居岩穴 之士设为名高者安归乎? 归于富厚也。是以廉吏 久,久更富,廉贾归富。富者,人之情性,所不 学而俱欲者也。 故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 敌,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 也。 其在闾巷少年,劫人作奸,掘冢铸币,任侠并兼, 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骛者,其实皆为财用耳。今 夫赵女郑姬,设形容,揳鸣琴,揄长袂,蹑利屣, 目挑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 游闲公子,饰冠剑, 连车骑,亦为富贵容也。弋 射渔猎,犯晨夜,冒霜雪,不避猛兽之害,为得 味也。
• (3)眼光独到,合理的资本投向: • 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 迁卓氏。卓氏见虏略,独夫妻推辇, 行诣 迁处。诸迁虏少有余财,争与吏,求近处, 处葭萌。唯卓氏曰: “此地狭薄。吾闻汶 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民 工于市,易贾。” 乃求远迁。致之临邛, 大喜,即铁山鼓铸,倾滇蜀之民,富至僮 千人。 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
二、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之争
• (一)公元前二世纪的“黄老之学” • 1、“黄老之学”: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 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 始人,故名。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 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 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 点而成。
究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评《中国经济思想通史》
![究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评《中国经济思想通史》](https://img.taocdn.com/s3/m/7d92c3d1ce2f0066f533229c.png)
《通史》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认为经济思想、观念、范畴是随着社会经侪的发展. 遥步由简单的低级的.向筮杂的高级的发展,经历着不同的层次。一般说来,经济思想的发展水平或程度,大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的状况下起步的。新中国建立后,经济学界丧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基础上,对传统经济思想的研究进入了 个新的历史时期。在50年代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界就明确提出.研究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耍眦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要实事求是地解释古人的思想,防止将古人思想现代 化,并在报刊上展开了讨论。但这一时期还没有认识到研究中国传统经济思想,需要有相应的理论模式问题。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3期
究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评《中国经济思想通史》
朱家桢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100836)
赵靖教授主编的《中国经济思想通史》(以下简称《通史》)自1991年至1998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相继出
版卜一4卷。随后于2001年开始,作者叉对全书进行了垒面修订,统一了全书体例.舍4卷为一部,于2002年9 月重新出版。金书共分13篇85章180万字。这是我国第一部以“通史”命名的中国经济思想史学术巨著。它 系统论述了自先秦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4 000余年问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至于鸦
种范畴如资本、利润、利息等来进行的。西方学者的经济思想史著作,通常也都是按照人们对这些范畴的认识
第二章:先秦时期的经济思想
![第二章:先秦时期的经济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6d88d18ff00bed5b9f31d00.png)
二、墨子的“生财”思想
墨子讲“力”,讲“强”。“力”指干活干事情, 主要指生产劳动;“强”即努力,提高劳动强度。墨子 非常重视生产劳动,把生产劳动看成人与动物的根本区 别。墨子认为人与动物不同是因为人要从事生产活动。 两千多年前有此认识是非常可贵的。 墨子认为“贱人不强从事,即财用不足”这就是说, 财用的足与不足,取决于劳动者的劳动。这也就是认为 财富是劳动者的生产劳动创造的。 墨子重视生产劳动,也同情劳动者,关心劳动人民 的疾苦。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他也主张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也不反对剥 削制度。所以,他认为君子“强听治”贱人才“强从 事”,贱人才从事体力劳动。
消费上的节用以满足人的基本生理需要为标准。他设计 的消费标准只是温饱适用,没有强调等级差别。高足以辟润湿, 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 谨此则止。 墨子认为,节用可以增加剩余,进行储备,而储备是很 重要的。他引用《周书》说:“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 家无三年食者,子非其子也。只有节用,才能有各种储备,才 能应付水旱之灾,才能应付突然到来的战争。墨子把这种储备 称为“国备”从这个角度讲,节用有助于国家的富强。 墨子认为节用和生产都是涉4及国家富强和社会安定的 大问题,这就是说明他重视物质财富的生产与消费,也就是重 视经济问题。重视经济生活,把经济活动看成人类社会生活中 占第一位的、基本的活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先秦时期的社会政治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王权衰微,诸侯国的势力增长,权利 下移。各诸侯已不受王室的约束,相互之间的战争日渐频繁。 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使一些小国消灭,几个大国先后成为霸 王,在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春秋后期晋国的大权为智 氏、赵氏、韩氏、魏氏、范氏、中行氏六卿所掌握。他们之 间又进行了争斗,最后范氏、魏氏、韩氏三家瓜分了晋国。 在战国时期形成魏、齐、秦、楚、燕、赵、韩七国称雄,社 会发生了更为剧烈、深刻的变化。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政治 经济改革,不仅经济获得了发展,而且政治上逐渐形成中央 集权制度。在各诸侯国争雄的同时,诸侯国内部也存在各种 斗争,有统治者内部的诸侯与卿大夫的斗争,有卿大夫之间 的斗争,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斗争。
周秦两汉经济思想史
![周秦两汉经济思想史](https://img.taocdn.com/s3/m/7f3dae1ecaaedd3382c4d33d.png)
第二章先秦时期的经济思想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秦统一之前,即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思想,认识到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深刻认识到挖掘这些经济思想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借鉴意义。
课程内容第一节西周时期的主要经济思想一、经济基础背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所以,土地所有权问题是社会生产中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
分析古代社会土地所有制是研究古代各种经济思想的出发点。
西周时期的土地所有制是以农村公社为基础的领主占有制,各分封诸侯们的领地虽然可以世袭,但却是代领性质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西周时期并没有土地私有制,也就没有土地的买卖和兼并。
秦以后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二、财富的观念1、自然形态的财富观。
西周时期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财富观念。
因此,以自然形态上的使用价值作为财富的标志,个人的富裕程度基本上以自然形态的财富来体现。
2、劳动与财富的关系。
西周时期人们对劳动与财富的关系已有了萌芽的认识,认识到劳动会使人富裕。
三、农业生产观念西周时期对农业生产更为重视:传说周民族的始祖是后稷,他正是帝尧时代掌管稼樯工作的长官,不论此事真否,周民族重视农业生产这一事实是很清楚的。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如《书经》、《诗经》、《周礼》、《礼记》等均有关于各种农业活动的纪录。
四、对工商业的认识我国古代市场的产生相当久远。
在周代,货币的运用已相当普遍,既有以“朋”为计算单位的贝,也有以“锊”为计算单位的金属。
认为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轻工、抑商”观念,这是误解。
实际上在西周时期,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并未发现轻视工商业的迹象。
相反,到显示出一种农商并重的认识。
这种农商并重的认识,到了春秋就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农商俱利”观念。
五、工商管理思想西周时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市场管理思想,市场管理制度也相当突出。
在《周礼》、《礼记》等文献中有记载。
六、财政思想财政思想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中最为显着的一页,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
2 中国经济思想史 讲义 第二部分 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
![2 中国经济思想史 讲义 第二部分 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6fd93b169dc5022aaea000d.png)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秦汉时期经济思想的发展与成果,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来为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同时也加深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尤其是深刻认识到挖掘这些经济思想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借鉴意义。
第一节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司马迁在中国伟大的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和光辉一页.他的不朽之作《史记》中列有《平准书》、《河渠书》和《货殖列传》,开创了史学家记事历史必须考虑社会经济活动问题的先例和典范。
其主要经济思想有:一、主张经济自由和放任政策司马迁认为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人们只能顺应这些规律而不能违背它。
在这种世界观的指导下,司马迁在经济思想上不赞成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可以说他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家中最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者。
这比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要早近两千年。
进入近代以后,我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制度的思想家往往引用司马迁“善者因之”一段话表明自己的观点。
二、农工商并重和本末富论司马迁认为对待国民经济各部门,即农、渔、工、商应是一视同仁的:“此四者,人所以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由此可以看出,司马迁从根本上是否定重农抑商的观点。
司马迁还创造了“本富”、“末富”和“奸富”的新概念。
三、分配观念1.司马迁对贫富分化现象已有了较充分的认识。
2.他对贫富不均现象不主张积极予以消除,只是不赞成“奸富”。
3.他认为造成贫富差异问题是由于人有巧拙,能力不同的原因。
四、生产经营论司马迁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生产经营思想,其主要思想如下:1.要有一定量的货币才能经营.这里涉及到司马迁对货币的认识问题。
第一,他认为货币起源于商品交换。
第二,他也认识到货币起源的时间是很久远的。
2.生产经营的商品应该注意质量。
3.资金要不断流动,如“无息币”,“财欲其行如流水”。
4.要勤俭节约,如“无财作力”,“夫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
《中国经济思想史》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的经济思想课后练习
![《中国经济思想史》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的经济思想课后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1cfd8af4c850ad02df80411f.png)
《中国经济思想史》第五章魏晋南北朝的经济思想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共 4 题1、均田制的瓦解是在()。
A . 西汉B . 东汉C . 魏晋南北朝D . 唐代参考答案:D2、现存记载古代典章制度的最早而又极有价值的文献是()。
A . 《经学理窟》B . 《性理拾遗》C . 《通典》D . 《文献通考》参考答案:D3、推崇井田制的言论和观点尤为盛行的时期是()。
A . 西周B . 战国C . 秦朝D . 汉朝参考答案:A4、()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A . 《经济论》B . 《四民月令》C . 《齐民要术》D . 《货殖列传》参考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共11 题1、均田将土地分为()A . 露田B . 桑田C . 麻田D . 宅地参考答案:ABCD2、占田制的主要内容()A . 对贵族及官僚占田的限制B . 对一般人民占田课田的规定。
C . 授田的规定D . 还田的规定参考答案:ABCD3、均田制的主要内容()A . 授田的规定B . 还田的规定C . 还田与授田的特殊规定D . 官吏的公田规定参考答案:ABCD4、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阐述的地主治生之学包括()A . 治生之道B . 治生之策C . 治生之理D . 治生之本参考答案:ABCD5、下列哪些思想家曾对井田制思想进行过批判?()A . 陆贽B . 苏洵C . 叶适D . 马端临参考答案:BCD6、刘晏的财政改革措施包括()。
A . 改革漕运B . 改革盐法C . 行均输法D . 行常平法参考答案:ABD7、下面对占田制评价正确的是()。
A . 它是对私有的一种承认和维护B . 等级差别地占有土地被正式确定下来C . 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农民获得土地的要求D . 占田制完全解决了土地问题参考答案:ABC8、治生之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A . 劳动管理要督课与抚恤相结合B . 因时因地求效益C . 多种经营,农贸结合D . 勤俭持家参考答案:ABCD9、《齐民要术》中“治生之学”的主要内容是()。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三亚学院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三亚学院](https://img.taocdn.com/s3/m/9e3b154c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09.png)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三亚学院绪论单元测试1.课程目标是什么?参考答案:促进自身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丰富自身知识体系,拓展思维领域,培养创新意识和辩证思维;能够横向和纵向对比代表性的经济观点; 了解中国古代经典经济理论和代表观点;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第一章测试1.魏国西门豹兴建的()的水利工程参考答案:引漳水灌邺2.齐国都城临淄就有居民八万户。
参考答案:错3.孔子的弟子子夏这样说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即“死生”和“富贵”都是命中注定和上天安排的。
参考答案:对4.孔子认为,存在贫富差别会发生乱参考答案:对5.孔子认为,违背“义”的活动有()参考答案:政权聚敛,兼并小国以增加财富;有权势的人与民争利;偷盗抢劫6.孔子认为,人们追求利的行为要受到道德的约束,这种约束人们求利行为的道德就是“义”。
不是不能求利,而是要考虑求利的行为,是否符合“义”。
他把这个原则称为:“见利思义”。
参考答案:对7.墨家学派有严密的组织,其成员称为“巨子”,首领称为“墨者”。
参考答案:错8.《墨子》主要体现了墨子和后期的墨家思想。
参考答案:错9.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参考答案:对10.商鞅因被公子虔(qián)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秦王朝的首都咸阳,不仅是全国的经济中心,而且也成为商业中心参考答案:对2.陆贾(jia):是汉初楚国人,西汉()家。
参考答案: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3.陆贾提出了以(无为)为中心的治国思想和政策主张参考答案:对4.(轻重论)是中国古代所独有的一种经济学说,是运用轻重概念分析和管理封建国家宏观经济的理论。
参考答案:对5.贾谊曾用“轻重”概念来论证政府利用货币()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参考答案:干预经济活动;干预市场6.粮食是百姓的命根子,()是百姓的流通手段。
中国经济思想史工商业思想
![中国经济思想史工商业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7c2e4322fab069dc5122011d.png)
工商业思想11 • 孟子则看到了商业的积极作用:“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
者”,将宽商惠商看作是“仁政”的重要内容之一。 • 司马迁更从宏观角度指出了社会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
赖的关系,即各种生活必需品都“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 商而通之”,他看到了商品流通是社会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环。这 一观点后来发展为“相生相养论”, • 唐代韩愈提出的。士、农、工、商各种职业分工相互为用,缺一不可。 • 先秦农家反对分工,自然也反对商品交换,认为农民和手工业者之间 进行的商品交换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因而主张人人务农,自耕自种, 取消分工和交换。
美中不足的是孟子仅仅强调了人们不可能做到不分工美中不足的是孟子仅仅强调了人们不可能做到不分工而没有指出分工促进生产的积极意义而没有指出分工促进生产的积极意义分工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作用是到战国后期才被认识分工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作用是到战国后期才被认识指出在制造车的时候如果聚集各种工指出在制造车的时候如果聚集各种工匠分工协作就会得到更多的产量
工商业思想1 • 一、分工 • 工商业发展的前提是存在社会分工,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分
工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首先是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然后是农业与 手工业的分工;以后出现了商业和商人、出现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 的分工。 • (一)社会分工 • 管仲是春秋前期著名的政治家。他提出的“四民分业定居”理论是古 代第一次对社会分工的明确概括。主要内容有: • 一是将全国所有人口划分为士、农、工、商四大职业或集团,表明春 秋时期士、工、商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这种划分方法一直沿用到 现代。
第2页/共15页
工商业思想3 • 孔子提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他主张将职业划
中国经济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国经济思想史-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29fa448650e52ea54189830.png)
《中国经济思想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0962B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32讲课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0学分:2适用对象:经济学专业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经济史一、教学目标目标1: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及近代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关于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观点、学说的发生、发展和变革的历史。
目标2:使学生在学习能够密切地联系中国社会经济条件并进行研究。
目标3:使学生能够在完成学习后阐明各种经济思想据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和它的阶级实质,揭示其内在规律。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1、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和近代国民经济管理思想两部分。
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及近代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关于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观点、学说的发生、发展和变革的历史及内在发展规律。
2、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基本上以课堂讲授为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将采用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3、学习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以经济学原理为储备知识,要求学生尽可能运用已学过的经济学理论理解我国古代及近代主要经济思想。
讲授中适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做几次作业,同时要求学生课下预习与复习教材。
4、毕业要求系统掌握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相关理论。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第一章先秦时期的经济思想(公元前21——公元前221年)第一节先秦经济思想的历史前提第二节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第三节国民经济活动的组织思想第四节国民经济的调节和控制思想第五节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思想第六节经营管理思想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春秋战国时各种期经济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主要经济思想本章考核要求:了解前秦时期的各种经济思想及内容。
复习思考题:1、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情况。
2、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情况。
第二章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第一节国民经济的决策思想第二节国民经济活动的管理组织思想第三节国民经济活动的调控思想第四节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思想第五节经营思想和谋略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先秦时期的国民经济活动的各种思想内容及管理模式本章考核要求:了解秦汉时期国家干预的经济管理思想及管理模式及秦汉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关于均输、平准调控机制的思想,理解秦汉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关于经营管理的思想和谋略。
《中国经济思想史》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思想课后练习
![《中国经济思想史》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思想课后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4f3d61d9fd0a79563d1e7264.png)
《中国经济思想史》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思想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共23 题1、()最早将中国社会的庶民阶层划分为四个职业等级,即士农工商。
A . 鲍叔牙B . 管仲C . 屈原D . 姜子牙参考答案:B2、()是春秋战国后期逐渐形成的一大学派。
A . 儒家学派B . 道家学派C . 法家学派D . 墨家学派参考答案:C3、()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倡导农商并重A . 儒家B . 道家C . 法家D . 墨家参考答案:A4、孔子认为()是引起社会动乱的根源。
A . 不遵循礼法B . 无限度地追求财富C . 社会分工的错乱D . 统治者的暴政参考答案:B5、()在回答齐桓公关于治国的问题时,响亮地提出了“四民分业定居”论。
A . 商鞅B . 管仲C . 晏婴D . 李悝参考答案:B6、“正德福利”的思想是()提出的。
A . 管仲B . 单旗C . 晏婴D . 孙书敖参考答案:C7、春秋时期士的成分是很复杂的,管仲所谓的“士”主要指()。
A . 武士B . 说客C . 士大夫D . 手工业者参考答案:A8、()的思想体系中出现了“放任主义”和“干涉主义”的某种融合。
A . 《老子》B . 《管子》C . 《庄子》D . 《孟子》参考答案:B9、富民思想最先为哪一学派正式倡导()A . 法家B . 道家C . 儒家D . 墨家参考答案:C10、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是()。
A . 商业B . 手工业C . 农业D . 官营企业参考答案:C11、下列哪项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商家商业经营思想()。
A . 注重预测市场行情B . 待乏原则C . 注重商业经营者的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1、原始经济
在山东沂源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 沂源猿人头骨和牙齿的化石。
2、夏商时商业 3、西周
毛公鼎
爵
二、对经济活动与经济问题的初步认识 1、商周时期对职业分工的初步认识 “百工” “昔者,舜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 作什器于寿丘 ” “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
凡不属于国计民生的礼仪则从俭 “礼,与其奢也,宁俭。”
第二节 战国时期的经济思想 (前475—前221)
一、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1、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技术的进步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水利工程
2、工商业的发展 秦昭王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子二十 馀人。安国君有所甚爱姬,立以为正夫人,号曰华阳夫人。 华阳夫人无子。安国君中男名子楚,楚母曰夏姬,毋爱。子 楚为秦质。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子楚,秦诸庶孽孙, 质於诸侯,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曰“此 奇货可居”。 吕不韦贾邯郸,见秦质子异人,谓其父曰:‘耕田之利几 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 倍。’‘立主定国之赢几倍?’曰:‘无数。’不韦曰: ‘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饱食;今定国立君,泽可遗後世, 原往事之。’
2、劳心劳力论 “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 “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
3、养民思想 (1)利民 “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 也” “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五常之教。指父义、母 慈、兄友、弟恭、子孝) ,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 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 ” (2)养民 “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 吉莫如之!”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3、重俭 周公:“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 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 “ 先知稼穑之艰难” 4、重视工商业 司马迁引《周书》“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 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 少”。
5、保护生态环境 黄帝“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 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劳动心力耳 目,节用水火材物。”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 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 面。”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 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2、孔子其人
3、孔子的其他思想 “仁”:“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 “巧言令色,鲜矣仁。” “礼”:“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 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思想 第一节 春秋时期
春秋时代应自周平王迁雒邑之年(公元前770 年)至公元前476年,齐国田氏已实际掌握了 齐国的权力为止,共计294年历史。
一、春秋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1、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铁制农具与牛耕被广泛应用 “美金以铸剑戟;恶金以铸夷、斤、斫”
3、天命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 言。”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五十而知天命”
4、人性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唯上知(智)与下 愚不移。
5、大同、小康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 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 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 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是谓小康。”
(二)欲利观念与义利思想
1、欲利观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 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放于利而行,多怨,罕言利”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 不可忍也?”佾,音逸。季氏,鲁大夫季孙 氏也。佾,舞列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 四、士二。每佾人数,如其佾数。或曰: “每佾八人。”未详孰是。季氏以大夫而僭 用天子之乐,孔子言其此事尚忍为之,则何 事不可忍为。
2、国家财政开支方面——节用论 在礼仪上的消费,孔子主张“盛容饰,繁登 降之礼”,讲究铺张扬厉和形式排场. “子贡欲废告朔之饩羊”,子曰 :“赐也!尔 爱其羊,我爱其礼。” 外事礼仪中,孔子也认为要张扬。
实现富民的4个途径: 1、保证和鼓励生产者发展生产。 “使民以时” 2、国家不干涉百姓经济。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3、反对与民争利 “废山泽之禁”
《左传•文公二年》:“仲尼曰:‘臧文仲, 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展禽、废六关、 妾织蒲,三不仁也: 作虚器、纵逆祀、祀爰居, 三不知也。 “君子不尽利以遗民。故君子仕则不稼,田 则不渔。”
1、个人消费方面——等级消费论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矣。”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 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 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
管子认为这种四民分业定居的办法有很多优 点。 (1)便于传授职业道德和技能 (2)可使各业人员安心从事于本业,就是说, 不会见异思迁。 (3)便于国家的行政管理。
2、相地而衰征 “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 “相地而衰征,……山泽各致其时”。 韦昭注曰:“相,视也。衰,差也。视土地之美 恶及所生出,以差征赋之轻重也。”
7、财政制度思想 (1)财政基本原则 量入为出——《礼记· 王制》日:“冢宰制国 用,必于岁幼之抄,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 用地小大,视年之丰耗,以三十年之通,制 国用,量入以为出。”
(2)财政收入 庶民:贡赋和力役 封建诸侯:职贡和朝贡 纳贡原则:“任土所宜”“负担平均” (3)财政支出 ——祭祀之用、宾客之用、丧荒之用
2、重农思想 (1)主张籍田礼 “民自有百鼓之粟者不行” (2)提出掌握季节变化不违农时的重要性 (以《诗经· 七月 》为例)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毕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饁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四、货币思想
东周单旗“子母相权论” :“古者,天灾降戾, 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救民,民患轻, 则为作重币以行之,于是乎有母权子而行, 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则多作轻而行之,亦 不废重,于是乎有子权母而行,小大利之 ”
五、孔子的经济思想
(一)儒家的创始人孔子 1、儒 《说文》:“儒,柔也,术士之称。”钱穆解 释说:“柔乃儒之通训,术士乃儒之别解。” 这是说,“儒”这一名词基本上有两个含义: 其一是“柔”,即柔和、温和;其二是“术 士”,即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早期 的“儒”,开始从原始礼仪巫术中分化出来, 并向两方面发展:其中一部分,利用他们所掌 握的原始礼仪和宗教方面的知识,成为国君诸 侯的宰辅,退休或辞官后,又多为政府进行乡 闾子弟的培养和教育;一部分则利用他们所具 有的“礼”的知识和经验,成为专门为贵族相 礼的实践家。
4、减轻统治者的剥削 (鲁)哀公问于有若(孔子弟子)曰:“年饥(年 成遇上饥荒),用(政府费用)不足,如之何(意 谓如何增加赋税)?”有若对曰:“盍(“何不” 之合音)徹乎(“徹”是周代通行的田税,依常年 平均产量,公家十取其一。自古迄清,大略依十一 为赋率常法)?”曰:“二(其时鲁已行十取其二 的税法),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对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谁会让君不足)?百姓不 足,君孰与足?”
2、义利思想
(1)义以生利 “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 信以守器,器以致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 平民,政之大节也。” (2)见利思义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而不忘乎平生之言,亦 可以为成人矣。”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所思聪,色思温,貌思恭, 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患难,见得思义”
西周时期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填 井,毋伐树,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 赦。”这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森林 和动物的法令。
6、富民思想与政策 (1)财富观念:“慎之劳,劳则富” (2)富民之策: 《尚书》中《洪范》篇讲“八政” ,提到“一曰 食,二曰货”; 实施“荒政”——“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防止百 姓离散):一曰散利(发放救济物资),二曰薄 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放宽力役),五曰舍 禁(取消山泽的禁令),六曰去几(停收关市之 税),七曰眚礼(省去吉礼的礼数),八曰杀哀 (省去凶礼的礼数),九曰蕃乐(收藏乐器,停 止演奏),十曰多昏,十有一曰索鬼神(向鬼神 祈祷),十有二曰除盗贼。”
2、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货币流通 商业城市——临淄“冠带衣履天下”“人物归之,
襁至而辐凑” 富商大贾——子贡、弦高 货币——布币区,刀币区,蚁鼻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