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理论》读书报告
国际政治理论的读书报告
国际政治理论的读书报告《国际政治理论》的读书报告2012403001 林世雄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政1201班国际政治理论中的两大流派是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其中现实主义更为源远流长。
从古希腊的修昔底德到现代德国的汉斯摩根索,都可以认为是现实主义者。
而成书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国际关系理论》一书则是现实主义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
就连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代表者罗伯特基欧汉也认为:“华尔兹的过人之处,不在于他倡议了一种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或理论思考路线,而在于他努力讲政治现实主义体系化,使之成为一种严谨的、演绎的国际政治体系理论。
”此书在理论体系上较汉斯.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有了新的突破,借用了微观经济学和系统的方法,强调国际结构中各行为体的互动作用,建构了自己的系统理论。
华尔兹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结构现实主义,成为了新的国际理论大师。
一、《国际政治理论》的主要内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共分9章,第一章给出了理论的定义并给出了检验理论的几项条件;第二、三章则分别批评了还原主义方法和系统方法的局限和谬误;第四章在反思了还原方法和系统方法的缺陷后阐述了国际政治系统理论应包含怎样的内容及可实现和不可实现的目标;第五章介绍区别于经济、社会及其他领域的政治结构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第六章考察了无政府状态的特性以及与此相关的后果预期;第七、八、九章则考察系统内部国家能力分配变化而导致的结构变化将使后果预期以何种方式发生改变。
由于前面三张实在过于复杂,难以理解,所以本篇读书报告从第四章开始。
第四章“还原方法与系统理论”阐述国际政治系统理论应该包含什么内容,以及它能够和不能够实现什么。
传统主义学者一再强调国际政治的无政府性质是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领域的区别所在,而现代主义学者则往往否认存在着这种区别。
但是如果只看两大阵营成员的行为,就会发现两者都将其注意力集中于互动的单元,而没有认识到系统原因的作用。
文中还论述了基辛格的观点,基辛格认为国际秩序的性质取决于各国的特性,一个合法的国际秩序倾向于稳定与和平,革命性秩序则倾向于动荡与战争,具有革命性的国家缔造了革命性的国际系统中则包括一个或多个具有革命性的国家。
《国家间政治》读书报告
《国家间政治》读书报告在《国家间政治》一书中,我总结出摩根索现实主义政治理论体系主要包括的四个方面:国际政治各学派的理论;以权力斗争为表现形式的国家间政治;国家权力的本质以及三个限制因素;实现世界和平的途径。
开篇摩根索即提出政治现实主义的六项原理:第一,政治与整个社会相同,是受来源于人性的客观规律的支配的。
为了改良社会,首先必须理解社会赖以存在的规律。
第二,帮助政治现实主义在国际政治原野上找出一条道路的主要路标是把利益确认为权力的这一概念,政治家是“从以权力界定利益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行动的”,而且历史已经证实了这一假定。
这一假定使不同国家看似不同的对外政策有了连贯性和一致性。
第三,现实主义认为它的最重要的观念:把利益确认为权力,是一个客观的范畴,是普遍有效的;但也并不是说这个观念的含义是一成不变的。
利益观念的确是政治的精髓,不受时间的和地点的影响。
第四,政治现实主义意识到了政治行为的道德意义。
普遍的道德原则不能有以其抽象的、一成不变的公式,应用于国家行动中,必须经过时间、地点等具体条件的过滤。
第五,政治现实主义认为某个特定国家的道德抱负同普遍适用的道德法则不能相提并论。
第四五项原理结合起来看,它们分别强调两个相对应的方面:前者重点强调各国必然受道德制约,后者则强调道德不能过度甚至普遍化。
第六,政治现实主义认为人性是复杂的,从不同的透镜中可以看到不同的人,政治现实主义同其他思想派别之间的差异是真实的、深刻的。
这六条基本原则集中反映了一个的主旨:国际政治以国家为基本政治单位,以人性观、利益观和道德观为基础,以权力政治为中心。
紧接着摩根索在第二部分对国际政治实质——权力斗争做了详实完备的阐述。
摩根索认为,国际政治是追逐权利的斗争,一项政治决策所追求的,或是保持权力,或是增加权力,或是现实权力,而与之相对应的有三种国际政策:维持现状的政策、帝国主义政策和威信政策。
“如果一国的外交政策趋向于保持权力而不是朝着利己的方向改变权力分配,则该国奉行的就是现状政策;如果一国的外交政策目的在于通过反转现存的权力关系获得比它实际拥有的权力更多的权力——换言之,其外交政策寻求的是权力地位上的有利的变化,那该国奉行的就是帝国主义政策;如果一国的外交政策寻求的是维护或增加权力而显示它所拥有的权力,则该国奉行的就是威信政策。
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
本书简介:肯尼思.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从国际体系出发,在分离和还原的工作基础上,建构了国际政治的系统——结构研究框架,从而提出了华尔兹著名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
在这一理论中,通过精简和细致严谨的推演,华尔兹为我们呈现了国际社会中各行为体的位置以及互动关系。
并且指出各行为体的活动是由国际结构所呈现的压力所决定的。
本书是当代国际政治领域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之一,也是引用频率最高的著作之一,已成为国际政治领域的经典著作。
本书共分9章。
第一章阐述了理论究竟是什么,以及演绎理论较之归纳理论的优点。
第二、三、四章批评了还原主义方法为什么不能够解释国际政治结果,第五章阐明政治结构是如何产生的,第六章考察了无政府状态的特性以及国家在系统中预期的可能变化,第七、八、九章则对国际政治的结构理论进行检验,这三章比较了不同的国际系统,并对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时,行为与结果会有什么样的差异进行了阐述。
按照作者所言,本书试图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试图对已有的重要国际政治理论进行批判性考察;第二,力图建立一种新的国际政治理论;第三,对新建立的理论进行检验。
读过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后的一些感想探析单元属性、动机及互动对结构的影响华尔兹在定义系统结构时,抽象掉了单元属性把国家可能有什么样的政治领袖、社会和经济制度及意识形态信仰等因素抛开,且认为结构的决定因素只是S•F•纳达尔所指出的联系的一个方面,即单元在彼此的联系中所处的地位(即如何排列和定位),而忽视了单元的互动。
但我认为,尽管结构是根据单元的排列方式来加以定义的,并且结构是随着单元排列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的,然而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单元排列方式的形成存在及变动有其本身单元层次的原因,就是被华尔兹在定义结构时忽略掉的单元的属性、动机及单元之间的互动。
本文就单元的属性、动机及互动是如何影响单元的排列方式进而影响结构的存在及变动这一问题发表以下几点认识。
1尽管结构从表面看只是由单元的排列方式决定的,但不能因此而忽视造成这种排列方式的原因,这时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单元的性质、动机及相互之间的互动。
《国际政治理论》读书笔记
《国际政治理论》读书笔记第一篇:《国际政治理论》读书笔记《国际政治理论》读书笔记《国际政治理论》作者是肯尼斯华尔兹,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结构现实主义学派的确立。
书中,作者首先花了很大篇幅去阐述“什么是理论?”并检验已有的重要理论和方法,然后修正现存理论的缺陷从而构建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最后又对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适用性进行检验。
作者首先指出许多国际政治学者未能厘清“规律”“理论”等词的科学应用规则,导致词汇的错用、滥用,这就导致了理论的瑕疵与缺陷。
作者所认为的国际政治理论应当是高度抽象的,不能将理论希望解释的东西添加到理论中去。
一种符合科学哲学标准的理论,其概念和假说必须客观、精确、和可测量。
“规律”是对事实的一种观察,而“理论”则是对规律的解释,或者说是为了解释事实而进行的思辨过程。
作者反对将理论视为关于某一特定行为或现象规律的结合或系列,他认为这一做法只能收集到更多数据并从中总结出更多的关联性,但不能给出任何对原因的解释。
也就是说这种方法得到的所谓的理论其实质仅仅是规律。
因此作者反对归纳法,因为归纳法只能解决问题的片段,而将这些片段相加并不能给出任何对事物的解释,因为要被认知的课题是无穷的,我们无从知道该将哪部分相加,也无法得知这种相加是否合适。
同时,理论与现实相关,然而理论本身需要独立于现实世界。
事实不决定理论,对同一个事实可以有多个理论适用,理论可以被不断替换,而现实世界的规律将永久保持不变。
关于检验理论的方法程序上,作者在给出检验程序的同时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要用足够清晰可信的方式来发现和表述理论,以使检验值得进行。
而国际政治领域内现实却是很少有理论能够清晰并符合逻辑地定义其术语,指明各理论变量间的关系。
国际政治是一个过于复杂且庞大的领域,作者认为仅用还原方法不足以构建一个有力的解释,因而需要采用一种系统分析的方法。
作者以霍布森-列宁帝国主义经济理论为例讨论了还原主义理论方法的局限性。
作者通过自己的理论检验程序对霍布森-列宁帝国主义经济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在逻辑上提出质疑,并用史实和现实观察反驳了这三个基本假设,也就是说霍布森-列宁帝国主义经济理论本质上是一个经济性的理论而不是政治性的理论,而列宁的帝国主义战争论和资本主义灭亡论根植在其经济理论之上,从而也就否定了这一理论在逻辑上的有效性。
国际政治理论华尔兹读书报告
国际政治理论华尔兹读书报告许多国家今天都在努力应对突发的国际政治问题,而对于国际政
治理论框架的发展,华尔兹提出了一些独特而重要的观点,本文试图
通过回顾华尔兹关于国际政治理论的论文,来介绍他的思想。
华尔兹曾专注于探索早期以及现代国际政治概念的深层次本质。
他的论文探讨了国际政治的关键概念,如国家权力、国家利益、权力
秩序和政策流动。
他指出,国际政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不仅涉及
国家的政策和行为,还涉及国家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华尔兹将视野放到国际关系的模式上。
他认为,政府应
该确保国家间形成“适度的权力平衡”,以使国家不会轻易控制其他
国家。
他将权力平衡分为两个维度:“仪式”平衡和“财政”平衡。
财政平衡的核心思想是拥有类似的投资和国际技术能力的国家可能更
有可能促成双边之间的和平与友谊。
华尔兹还讨论了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视角。
他认为,国家
之间的经济责任应该受制于政治意图。
这一概念受到了现代贸易协定
所建立,可以防止个别国家发生贸易滥用,促使国家遵守要求和守则,
保持相互尊重。
此外,华尔兹也认为,全球主义是国家能够利用国际
合作来解决他们自身的问题的有效途径。
总的来说,华尔兹的工作开辟了对国际政治理论的一个新的领域,他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国际关系的理解。
他为提出平衡概念、国际政
治经济学和全球主义的可行性贡献了新的思考。
华尔兹的理论定义了
国际政治的核心思想,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现代国际政治状况。
国际政治理论读后感
国际政治理论读后感
阅读《国际政治理论》后,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国际政治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全书中,作者详细阐述了以实用经济学和政治多元性为基础的理论。
它指出,不同的国际政治思想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政治经济利益,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影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作用。
书中还涉及了许多研究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包括国家之间相互竞争、矛盾冲突、经济合作和公共政策、政治军事谈判等等。
国际政治理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视角来揭示全球政治形势及其背后的动机,从而为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国际政治理论的重要性,它的理论有助于维护各国的和平共处,并促进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
国际政治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现存的政治难题,也可以更好地促进世界的发展与繁荣。
完整word版,《国际政治学理论》(梁守德 洪银娴)笔记
《国际政治学理论》(梁守德洪银娴)笔记读书札记2010-03-01 21:25:21 阅读238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阅导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中国特色1. 国际政治学主要围绕权利、权力、利益来认识和研究国际社会演变和发展规律。
任务:揭示国际社会行为体间相互政治作用及其演变发展的一般规律。
2. 国际政治学属政治学范畴,但两者根本任务不同。
政治学的特定任务:研究国内社会行为体间相互政治作用的一般规律。
国际政治学的特定任务:研究国际社会行为体间相互政治作用的一般规律。
3. 国际政治学不能等同于国际关系学。
国际政治学突出政治角度,以权利、权力、利益为中心,强调的是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重点研究国际社会中政治关系、政治现象和经济、文化的政治影响。
国际政治学的永恒主题:战争与和平。
——国际关系学突出研究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的总和,重点研究国际社会中各种关系的相互关系。
4. 国际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国际社会中政治体系、格局、秩序的形成和演变的规律。
5. 国际政治行为体=国际性阶级政党+世界性民族解放组织+国家[最重要]+国际组织——行为体相互作用——>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体系、格局、秩序。
国际社会就是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的总和。
其中世界经济体系、格局、秩序是联结国际社会的纽带,是国际社会运转的基础。
国际社会行为体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的相互作用都具有政治性,因此国际政治体系、格局、秩序即国际社会的集中体现。
6. 国际政治主要表现为以权利、权力、利益为核心,以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为依据的种种关系,是战争与和平、强权与民主、剥削与发展、结盟与不结盟、动乱与秩序等等现象的总称。
|| 国际政治是行为体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有机整体。
有机整体主要表现为体系,也包括其结构(格局+秩序),是[1]国际政治体系、[2]国际政治格局、[3]国际政治秩序的总和。
(国际政治学研究对象的三层次:[1][2][3]—动态范畴)7. 国际政治体系是国际社会行为体间相互政治作用形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有机整体。
国际政治概论学习体会
国际政治概论学习体会国际政治概论第一部分:回顾课本。
国际政治学揭示的是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体之间关系及其发展变化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首先,国际政治行为体和国际体系为我们对了解课程起到了垫脚石的作用。
第一章主要讲了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定义、类型和一般特征,以及国家主权的相关内容。
第二章主要讲了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国际合作和国际机制四个概念,霍布斯、洛克和康德文化下的国际体系,以及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国际体系。
现实主义的权力观包括权力均衡体系和霸权体系,自由主义认为国际体系日益成为行为体相互依赖与制度合作的网络结构,代表人物如罗伯特·基欧汉。
建构主义代表人物是温特,认为知识的分配是国际结构的本质。
接下来,我们学习了安全、冲突和外交等方面的内容。
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主要讲了国家安全、安全困境、经济安全和国家利益四个概念,以及安全观和新安全观,掌握非传统安全的特点,以及它和传统安全观的区别。
国际冲突与秩序的建立主要讲了分析冲突、战争的起因,世界联邦主义、集体安全、第三方介入和功能主义这四个解决的模型,联合国的解决问题的三种方式以及维和的三原则。
对外政策和外交中,首先要理解外交和对外政策含义,国家如何制定对外政策,其依据和影响因素,从马议的“海权说”到麦金德“陆权说”到杜黑“制空权”,都说明了地理因素不容忽视,当代外交则包括公共、多边和首脑外交,掌握多边外交原因特点优势和局限性,当代外交的讨价还价的五个过程和四个注意因素。
最后,我们学习了以环境问题、恐怖主义、民族主义为背景的世界政治。
环境问题与世界政治主要讲了人类面临的多种环境问题的原因、内容和主要特点,以及环境问题使得生存空间和资源产生变化,这导致国际冲突与国际合作。
恐怖主义主要讲述了不公正的国际秩序等诱因下恐怖主义的演进历程,以及恐怖主义对政治进程及国家关系、世界安全、民族、种族、宗教的重要影响,反恐的国内法和国际法都得到了完善,反恐领域的协调与合作加强。
国际政治理论书评
《国际政治理论》书评【摘要】国际政治中的现实主义理论是这一学科知识谱系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
而肯尼思·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则是新现实主义(或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力作。
本文通过对《国际政治理论》的介绍和分析,试图对国际政治中的这一重要流派进行深入探讨,诠释肯尼思·华尔兹对国际政治理论的贡献。
【作者简介】肯尼思华尔兹1924年6月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1950年和195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分别获得政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校任教。
曾担任美国对外政策委员会委员、美国政治学会会长等职,并荣获詹姆斯·麦迪逊政治科学杰出学术贡献奖1994年退休,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系终身荣誉教授。
其主要著作有《人、国家与战争》(1959)《对外政策和民主政治》(1967)《国际政治理论》(1979)。
关华尔兹一些独树一帜的观点在国际关系理论界是出了名的。
其中《国际政治理论》一书自出版以来便被誉为“当代经典”,迄今为止是国际关系学界影响最大、引用率最高的著作。
【内容介绍】《国际政治理论》一书共分为九章。
第一章阐述了理论究竟是什么,以及演绎理论较之归纳理论的优点。
第二三四章批判了还原主义方法为什么不能够解释国际政治结果,第五章阐明政治结构是如何产生的,第六章考察了无政府状态的特性以及国家在系统中预期的可能变化,第七八九章则对国际政治的结构理论进行检验,这三章比较了不同的国际系统,并对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时,行为与结果会有什么样的差异进行了阐述。
本书试图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视图对已有的国际政治理论进行批判性考察;第二,力图建立一种新的国际政治理论;第三,对新建立的理论进行检验。
《国际政治理论》一书共分9章,第一章给出了理论的定义并给出了检验理论的几项条件;第二、三章则分别批评了还原主义方法和系统方法的局限和谬误;第四章在反思了还原方法和系统方法的缺陷后阐述了国际政治系统理论应包含怎样的内容及可实现和不可实现的目标;第五章介绍区别于经济、社会及其他领域的政治结构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第六章考察了无政府状态的特性以及与此相关的后果预期;第七、八、九章则考察系统内部国家能力分配变化而导致的结构变化将使后果预期以何种方式发生改变。
《国际政治学》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国际政治学》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国际政治学》是一门重要的政治学课程,它涉及国际政治理论、国际关系与国际合作等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政治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学课程思政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在实践中也有很多可行的路径。
关于国际政治学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国际政治学课程思政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价值意蕴。
其一,强化国际视野,提升国际意识。
国际政治学课程思政有助于学生了解国际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国际视野,使其能够从全球化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世界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
其二,增强政治敏感性,培养政治素养。
国际政治学课程思政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国际政治事件的关注和思考,培养其对国际政治的敏感性,提升其政治素养和分析能力,使其具有更强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
其三,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创新精神。
国际政治学课程思政有助于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国际政治挑战和问题。
其四,培养国际交往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国际政治学课程思政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合作意识,提升其国际竞争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其六,引导国际文明互鉴,促进世界和平与和谐。
国际政治学课程思政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国际政治制度和文明,促进国际文明的互鉴与交流,倡导世界和平与和谐。
国际政治学课程思政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价值意蕴,它不仅是一门学科课程,更是涵盖着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思政课程,对于培养具有国际眼光和政治素养的学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一,拓宽教学内容,注重国际视野。
国际政治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应该注重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引入国际视野,重点介绍国际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国际关系的实践问题以及国际合作的重要案例和事件,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国际政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国际政治学概论 读书笔记
国际政治学概论读书笔记
《国际政治学概论》是一本关于国际政治研究的精英教材,它探讨了国际政治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的实践运作。
这本书是由美国政治学家保尔·马克斯撰写的,全面介绍了国际政治学的重要概念,诸如“国际关系”,“国际体系”,“国际组织”,“政治精英”,“国家行动”,“多边安全”,“政治利益”,“国际军事行动”,“经济政治”以及“伊斯兰世界观”等,以及如何解释这些概念的视角。
本书认为,国际政治研究是一门复杂的学科。
它考虑了政治,社会和经济学,并对势力对抗、统治结构、经济影响以及文化观念等层面进行了分析,从而深入探索现代国际体系的组成和运作机制。
马克斯在本书中还提出了许多实践性的意见,例如通过进行有效的外交活动来避免和解决国际关系中的紧张局势,以及提高实现世界和平的可能性等。
总的来说,《国际政治学概论》是一本非常有用的教材,它解释了国际政治学在国际关系和全球安全上的重要性,并给出了解决国际问题的政策建议。
本书也为政治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帮助他们理解国际政治中的趋势和潜在变化,并对国家和国际机构采取行动的影响有更深入的了解。
浅析肯尼思·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
浅析肯尼思·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在对经典现实主义等国际政治方面相关理论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肯尼思·华尔兹在其经典著作《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新现实主义(又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国际政治中的现实主义理论是这一学科知识谱系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
而肯尼思·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则是新现实主义(或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力作。
在《国际政治理论》一书出现以前,国际关系理论很难称得上是一种真正的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刚刚从传统的人文主义式的思辨中挣脱出来,便马上涌向了科学行为主义的怀抱。
与此同时,系统论与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也才方兴未艾,国际关系学界对于国际社会的认知方法和自身理论的构建方法都有了一个巨大的反思。
《国际政治理论》一书出现以后,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也很难达到肯尼思·华尔兹所认为的要求。
它们更多的是以一种批判性姿态出现,对于传统的理论进行批评和修补,很难称得上是简约的、抽象的、自洽的和可验证的。
这并不是说《国际政治理论》一书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科学的分析国际政治/关系的理论,而是它指出了一个合格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特征,指出了过去国际关系分析中思维方法上出现的混乱与谬误,区分了单元和结构因素,提出了真正的国际系统分析法应该是怎样构建的。
肯尼思·华尔兹在《人、国家与战争》一书中首次提出对于国际政治问题的分析应当从单元层次(人性和国家)及国际社会环境层次两个方面进行。
而在本书中华尔兹进一步论述,认为单元的排列形成结构,单元和结构共同构成国际社会系统。
全书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从第一章到第六章,作者主要讨论的问题是合格的理论应当是怎样的?系统分析法和还原主义分析法有何区别?系统结构为什么以及如何对国际政治结果起到限制性作用的。
第七到第九章作者采用系统分析法来论证为什么两极系统是最稳定的国际系统,以及大国是如何利用“极权”对国际事务进行管理的。
作者开篇首先对规律和理论进行了概念上的区分。
国际政治理论 读书报告
《国际政治理论》一书共分9章,第一章给出了理论的定义并给出了检验理论的几项条件;第二、三章则分别批评了还原主义方法和系统方法的局限和谬误;第四章在反思了还原方法和系统方法的缺陷后阐述了国际政治系统理论应包含怎样的内容及可实现和不可实现的目标;第五章介绍区别于经济、社会及其他领域的政治结构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第六章考察了无政府状态的特性以及与此相关的后果预期;第七、八、九章则考察系统内部国家能力分配变化而导致的结构变化将使后果预期以何种方式发生改变。
华尔兹理论构建的过程非常明晰:首先检验已有的重要理论和方法;然后修正现存理论的缺陷,建构一种全新的理论;再检验这一新理论的适用性。
华尔兹提出,实现这些目标,首先就要阐明什么是理论,以及对理论进行检验的必要条件。
华尔兹指出许多国际政治学者未能厘清“规律”“理论”等词的科学应用规则,导致词汇的错用、滥用,这最终将引致理论的瑕疵与缺陷。
华尔兹定义下的理论是超脱于现实之上的,他认为国际政治理论应当是高度抽象的,不能将理论希望解释的东西添加到理论中去。
在华尔兹的定义中,“规律”阐明变量之间的联系,而变量则是具有不同价值的概念,即,“规律”是对事实的一种观察。
而“理论”则是对规律的解释,或者说是为了解释事实而进行的思辨过程。
在此,华尔兹与其他国际政治学者划清了界限:华尔兹反对将理论视为关于某一特定行为或现象的规律的结合或系列,他认为这一做法只能收集到更多数据并从中总结出更多的关联性,但不能给出任何对原因的解释。
因此华尔兹反对归纳法,因为归纳法只能解决问题的片段,将这些片段相加不能得出任何对事物的解释,要被认知的客体是无穷的,我们无从知道该将哪些部分相加,也无法得知这种相加是否合适。
华尔兹认为在理论中除了有通过归纳法得出的描述性信息外,还应有理论范畴,而理论范畴只能被创造不能被发现。
在加入理论范畴的考量之后,我们对理论的检验标准将是“它有多大的解释力”而非它是否与现实相符。
《国际政治理论》读书笔记
《国际政治理论》读书笔记《国际政治理论》读书笔记在阅读《国际政治理论》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让我对国际政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本书从国际政治的现实出发,探讨了国际政治的权力、制度、文化等多个方面,揭示了国际政治的变动不居和暗藏的规律。
通过这本书,我逐渐认识到了国际政治的多层次性和互动性。
国家、地区、国际组织等各个层面都在积极地参与国际政治的互动,并在互动中塑造和改变着国际政治的格局。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国际政治理论的探讨,让我对国际政治理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现实主义强调权力和利益,自由主义注重市场和民主,而建构主义则关注社会建构和认同。
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国际政治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工具,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国际政治现实和问题,灵活地运用这些理论进行分析和解释。
在本书中,我也深刻感受到了文化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地位。
文化不仅影响着国家间的相互认知和互动,也决定着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角色。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文化因素的理解和控制,以便更好地参与国际政治的角逐。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些思考和疑问。
例如,如何才能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国际政治的规律?在国际政治中,如何平衡权力和民主、利益和道义、竞争和合作等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促使我不断思考和探索。
总之,《国际政治理论》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为我们理解国际政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国际政治的多层次性和互动性、权力的多元性和流动性、以及文化的重要性。
同时,我也产生了一些思考和疑问,这些思考和疑问将激励我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前进。
毛泽东国际政治理论研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毛泽东强调国际法的道义力量,认 为国际法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 重要工具。
毛泽东认为联合国是维护世界和平 与安全的重要机构,应发挥其重要 作用。
强调国际政治的 阶级性
坚持国家利益至 上
主张国际合作与 斗争的辩证统一
强调国际政治的 意识形态因素
指导中国外交政策 对全球治理的启示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强调国家主 权和独立,不结盟、不对抗、不针 对任何国家。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支持国际间的 和平、合作与发展,推动建立国际 经济新秩序。
毛泽东认为国际组织是各国间政治、 经济、文化等联系与合作的纽带, 应积极参与和建设。
毛泽东主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组织 中争取平等权利,反对霸权主义和 强权政治。
人民战争:认为 人民群众是历史 的创造者,强调 人民战争的重要 性
反帝反殖:反对 帝国主义和殖民 主义,认为这是 维护国家独立和 民族解放的必要 条件
结盟政策:在不 同时期与不同国 家建立联盟或合 作关系,以应对 当时的国际形势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国家间平 等互利,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三个世界理论:将世界划分为三 个层次,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国家, 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推动国际关系理论发展 对国际政治学科的贡献
毛泽东国际政 治理论对中国 的外交政策产 生了深远影响。
毛泽东国际政 治理论对于维 护国家主权和 独立具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国际政 治理论对于推 动国际关系民 主化和建立更 加公正合理的 国际秩序具有
积极意义。
毛泽东国际政 治理论对于发 展中国家争取 民族独立和解 放具有重要的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和影响
《国际政治理论》读书报告
《国际政治理论》读书报告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姓名:耿玉超学号:20133190美国作家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N. Waltz,1924-)的《国际政治理论》一书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具有显赫地位。
该书共分为9章,目的有三:第一,试图对已有的重要国际政治理论进行批判性考察;第二,力图建立一种新的国际政治理论;第三,对新建立的理论进行检验。
第一章“规律与理论”阐述了理论究竟是什么,演绎理论较之归纳理论的优点,理论的建构和其检验方法。
华尔兹给理论下了两种定义:其一,它被视为关于某一特定行为或现象的规律的集合或系列。
但理论并非只是规律的集合,而是对规律的解释,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规律指出恒定不变的或可能存在的因果联系,而理论则解释这种联系为何存在。
其二,即理论解释规律,规律有别于理论,区别之一就在于规律可以被发现,而理论只能被构建。
如果假设得到确认,便被称之为规律。
而理论只能通过简化来建立,简化使发挥作用的基本要素得到彰显,并揭示出必然的因果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
他抨击了辛格的理论命题,认为他丝毫没有考虑出现干扰变量的可能。
并以辛格为例提出了对理论检验的7个程序,认为有时经过检验,理论似乎被证明是失败的,但这也许是由于某些检验步骤实施不当所造成的。
“在没有任何理论光芒指引的情况下,却试图寻找事物间的联系,就仿佛盲目地向一个看不见的靶标射击一样,不仅要浪费大量的弹药,而且即便击中了靶心,也无人知晓。
”这句话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华尔兹的观点。
第二章“还原主义理论”集中讨论了几个采用不同研究方法的理论,来思索不同类型理论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还原主义理论认为国家内部力量产生外部后果,国际系统也只不过被视为一种后果而已。
《国际政治学》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国际政治学》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1. 引言1.1 介绍《国际政治学》课程《国际政治学》是一门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国际政治理论和实践的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国际关系理论、国际组织、国际法、国际政治经济学等相关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国际政治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进而加深对国际政治格局和国际社会的认识。
这门课程还将引导学生了解和分析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关系、争端和合作,以及国际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和机遇。
通过对国际政治学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把握国际政治变革的脉搏,理解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
《国际政治学》课程将为学生提供一个拓展视野、增长知识、培养思维的平台,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国际政治领域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还能够培养正确的国际政治观念和意识,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公民。
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增强他们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课程思政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政治观念,促使他们对国际事务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为他们将来的国际事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思政在《国际政治学》课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学生需要通过思政教育获得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智慧,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愿每个学生都能在这门课程中获得成长和收获,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国际事务人才。
2. 正文2.1 探讨《国际政治学》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国际政治学》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是多方面的。
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国际政治领域的知识和理论,从而提高其思想境界和政治素养。
《国际政治学》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国际政治学》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国际政治学》课程是一门涉及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发展和国际政治理论的重要课程。
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政治学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一、价值意蕴1. 培养国际政治意识《国际政治学》课程具有明显的思政价值,通过学习国际政治理论和实践案例,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政治意识。
了解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国际政治关系的演变以及各国之间的外交政策,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政治敏感度,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国际事务。
2. 塑造国际政治人格通过学习国际政治学,可以塑造学生的国际政治人格,培养他们的国际理解、国际胸怀和国际担当。
了解国际政治之间的力量游戏、国际博弈以及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的平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宏观思维能力,形成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国际政治情怀和使命担当。
3. 发展国际政治智慧通过学习国际政治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政治智慧。
在涉及国际政治关系、国际政治冲突和国际政治解决问题等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和整合应对,培养自己的国际政治智慧,使其能够在日后的国际政治实践中游刃有余。
二、实践路径1. 构建全球意识教育体系在开展《国际政治学》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应构建全球意识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国际政治学习平台。
通过开展国际政治研究、国际政治实践和国际政治交流等活动,搭建国际政治学生实践基地,拓展学生的国际政治学习视野和国际政治实践空间。
2. 深化国际政治实践教育《国际政治学》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深入挖掘课程的价值内涵,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国际政治实践之路,实现国际政治学的实践新高度。
希望各界人士和教育工作者,共同致力于推进《国际政治学》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为学生的国际政治学习提供更多更好的机遇和支持,共同助力国际政治学的教学实践迈上新台阶。
《国际政治学》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国际政治学》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国际政治学》是一门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以及世界政治格局的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各种国际政治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及国际政治现实案例。
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价值观念和实践能力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国际政治学》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展开探讨。
国际政治学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学习国际政治过程中,学生将接触到各种国际政治现实案例,了解国际社会中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合作。
通过这些案例,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国际关系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形成相对客观、开放的国际视野和价值观念。
通过学习国际政治,学生也可以了解国际社会对和平、发展、民主、人权等重大问题的共识与分歧,培养正确的国际主义思想和全球眼光。
这些都对学生的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和国际责任感起到了积极作用。
《国际政治学》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是多方面的。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国际政治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培养思想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实践能力,从而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现代公民和未来的国际领袖。
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国际政治专业书籍、期刊和学术论文,不断扩展自己对国际政治的知识面,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学校的国际政治研讨会、国际问题调研项目等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加深对国际政治的认识。
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
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如学生交流、国际实习、留学项目等,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国际交流和合作能力。
通过这些项目,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国际社会中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还可以加深对国际关系中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理解,提升国际政治实践能力。
要主动关注国际政治领域的最新动向和变化。
学生可以通过关注国际政治领域的新闻事件、学术研究成果等,不断了解和学习国际政治领域的最新动向和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姓名:耿玉超 学号:********
美国作家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N. Waltz,1924-)的《国际政治理论》一书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具有显赫地位。该书共分为9章,目的有三:第一,试图对已有的重要国际政治理论进行批判性考察;第二,力图建立一种新的国际政治理论;第三,对新建立的理论进行检验。
第二章“还原主义理论”集中讨论了几个采用不同研究方法的理论,来思索不同类型理论的可能性与局限性。还原主义理论认为国家内部力量产生外部后果,国际系统也只不过被视为一种后果而已。还原方法是指为了解释某一集团的行为,从而对其组成成员的心理进行研究的方法,其实质是通过研究各组成部分来理解整体。
华尔兹认为霍布森-列宁的帝国主义经济理论是还原主义理论的最佳范例,他认为霍布森-列宁理论的假设是经济性的,而非政治性的。如果一个国家出于经济原因而谋求对其疆域以外的地区施加控制,进而建立帝国,那么这就构成了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理论认为国际结果只不过是单个国家的行为所产生结果的总和而已,而每个国家的行为则是根据自身内部的特殊来加以解释的。之后又对霍布森的《帝国主义》中的帝国主义经济理论进行了检验。霍布森认为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作情况的了解,可以推论出这些国家的对外行为,然而他的错误在于认为根据单元特性可以来预测结果。
第七章“结构性原因与经济效果”揭示了为什么主要行为体数目较少的系统更好。首先文中讲了极的计算与权力的衡量,由于国家处于自助系统中,因此必须运用它们的综合实力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对于国家综合实力,国家的经济、军事及其他能力不能被分割开来加以评价。国家并不因它们在某一方面实力出众而成为一流强国。它们的地位取决于它们在人口、领土、资源禀赋、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政治稳定及能力方面的得分。其次讲了不平等的优点,在一个由平等个体组成的集体中,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波及整个社会。只有具有某种凝聚力和承诺的连续性的中间集团,才能够减缓社会的动荡。再次讲了小数量系统的特征,国家,尤其是大国,就像大公司一样,既受到环境的限制,又能够通过行动来影响其环境。最后讲了为什么“更小数量(系统)”比“小数量(系统)”更美好,系统的运作迫使低效的单元破产消失,而这正是促进经济良好运转的条件。在国际上,我们所关注的是国家的命运,而非它们竞争的效率,因此我们不希望存在大量的大国。
第六章“无政府秩序与均势”考察了无政府状态的特性以及国家在系统中预期的可能变化。本章首先讲了国内暴力和国外暴力,作为国际体系的一员,每个国家经常是在暴力的阴影下处理本国事务的,国家的自然状态就是战争状态,无政府状态是与发生暴力联系在一起的。在国家内部,为了获得和保持权力,建立秩序,实现正义的斗争会比国家间的战争更加血腥。国内与国际政治的区别不在于是否使用武力,而在于结构的不同;其次讲了相互依赖与一体化,相互依赖的政治重要性取决于一个领域是否具有组织性,拥有明确而且得到确立的权威关系。在无政府领域中,同类的单元共同行动,单元间功能相似,并趋于保持这种相似性,在等级制领域中,不同的单元相互作用,单元彼此不同,并趋向于加强专业化程度。“一体化”来描述国家内部的状态,“相互依赖”来描述国家间的状态。在一个自助系统中,每个单元都要花费部分精力来发展自卫的手段,而非用来促进自身的福利。在一个分工系统中,专业化的发展有利于每一个人,尽管利益的分配未必平等。但国家间紧密的相互依赖意味着这些国家要经受,或是易受由高度相互依赖导致的普遍的脆弱性的影响;再次讲了结构与战略。结构可以通过改变单元间能力的分配而被改变。动机和结果往往会脱节,结构可能导致出乎行为主体意料以外的结果。当国际利益包含了国家利益,国家才会服从国际。重大任务只能由拥有强大实力的机构来完成。所以只有改变结构才是克服结构强大影响的唯一方法;
在国际上,不同国家曾造成过类似的或不同的后果,而类似的国家也曾造成过不同或类似的后果。相同的原因有时会导致不同的效果,相同的效果有时源于不同的原因,这使我们质疑还原解释方法的有效性,因此揭示国际政治不能依靠分析性方法,而必须采用系统方法。
第三章“系统方法与理论”考察对国际政治进行政治性、系统性研究的方法。他先对分析性方法和系统方方法是分析性方法,但它是不充分的,只有在系统层次的影响不明显时才可行。用与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用法相一致的方式来构想政治系统,于是,系统就被定义为一系列互动的单元。系统理论的目的就是要显示出这两个层次是如何运作和互动的,这就需要将其清晰地区分开来。系统方法所构想的国际政治系统是国际结构与互动单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再次还讲了无政府状态的优点,自助必然是无政府秩序中的行为准则,自助的局面具有很高的风险---在经济领域中表现为破产,在自由国家组成的世界里则为战争。自助的局面也意味着较低的组织性成本。在国家内部,各个组织必须为维持自身的存在而奋斗,作为一个组织,国家为维持自身的存在,有时必须使用武力以应付分离主义因素和地区。国家与人一样,其安全与自由度成反比。在一个无政府秩序中,单元只为自身利益而行动,而不是为了组织的存续或是增进组织内的福利而行事,武力的使用只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服务。在国内,得到建立的是权威关系,而在国外,建立的则是权力关系。国家间只有通过相互适应才能实现调整与和解,在国际政治中武力不仅是终极手段,而且是首选的和常用的手段。
第五章“政治结构”阐明政治结构是如何产生的。在美国,“领袖”意味着强者当选总统,而在英国,“领袖”是指首相的意志可以成为国家的法律。英国政治的特征是领导问题和学徒制。权力集中于首相之手,但是又有着强大而非正式的制衡力量防止他随意使用权力。国际政治系统理论的两个基本要素是系统的结构和互动的单元。华尔兹对国内政治结构的定义是依据:各部分的组织和排列方式,即排列原则。国内政治系统各部分之间为从属关系,国内系统是集权制的、等级制的;国际系统内各部分的关系则是平等的,国际系统是分权的、无政府的。如果一种排列原则被另一种原则所代替,就意味着系统发生了变化。各单元的差异及其功能的规定,即单元的特性。作为国际政治系统单元的国家却并不因功能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国际结构只有在组织原则或是单元能力发生时才会改变,在无政府状态下,系统单元间是一种同等关系。如果功能的定义和分配发生变化,那么等级制系统也随之变化,对于处于无政府状态的系统,这一标准不具意义,因为该系统是由同类单元构成的。各单元间能力的分配。系统的结构随着系统单元的能力分配的变化而变化,并且结构的变化导致对系统单元的行为以及他们互动结果的预期也随之变化。无论等级制的还是无政府性质的系统,能力分配的变化就是系统的变化。
第四章“还原方法与系统理论”阐述国际政治系统理论应该包含什么内容,以及它能够和不能够实现什么。传统主义学者一再强调国际政治的无政府性质是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领域的区别所在,而现代主义学者则往往否认存在着这种区别。但是如果只看两大阵营成员的行为,就会发现两者都将其注意力集中于互动的单元,而没有认识到系统原因的作用。文中还论述了基辛格的观点,基辛格认为国际秩序的性质取决于各国的特性,一个合法的国际秩序倾向于稳定与和平,革命性秩序则倾向于动荡与战争,具有革命性的国家缔造了革命性的国际系统中则包括一个或多个具有革命性的国家。本章中基辛格、摩根索、莱维的观点却都没有考虑到在国家的目的和行为以及他们行为产生的结果之间还有其他重要因素介入。
他抨击了辛格的理论命题,认为他丝毫没有考虑出现干扰变量的可能。并以辛格为例提出了对理论检验的7个程序,认为有时经过检验,理论似乎被证明是失败的,但这也许是由于某些检验步骤实施不当所造成的。“在没有任何理论光芒指引的情况下,却试图寻找事物间的联系,就仿佛盲目地向一个看不见的靶标射击一样,不仅要浪费大量的弹药,而且即便击中了靶心,也无人知晓。”这句话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华尔兹的观点。
华尔兹认为欧洲列强之间的政治是一种零和博弈,每个大国都将别国的损失视为自己的收益,都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合作。结构有可能突然发生变化,结构的改变无论是否采取暴力方式,都是一场革命,因为随着结构的改变,单元在系统中的布局也随之改变,由此导致对单元行为及其互动所产生结果的新的预期。国际政治的系统理论研究的是在国际层面,而非在国内层面发挥作用的力量。他阐述了结构的含义:可能指代一种补偿机构,再输入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保持结果的一致性。指一系列约束条件,结构通过奖励某些行为,同时对某些行为进行惩罚来进行选择。并揭示了结构施加影响的方式:通过社会化进程限制和形塑行为。例:同一镇里的青年穿着相似,因为受到团体意见的控制。通过竞争。例:竞争缔造一种秩序,秩序内的单元通过其自主的决定和行为调节彼此的关系。文中还举“开店选址”,“适者生存”等例子说明了行为的选择取决于后果。竞争促使行为者对自身的行为加以调整,使之成为社会所接受的和成功的实践,社会化和竞争是减少行为和结果多样性过程的两个方面。
另外文中还说了无政府状态与等级制,华尔兹认为任何政治秩序都属于无政府状态和等级制,没有别的类型,这两种类型可以涵盖所有的社会类型。无政府状态被视为一个连续性的一端,另一端则是合法而能干的政府。他认为当今世界是处于被修正过的无政府状态之中。最后他论证了均势理论,认为均势理论是关于国家间互不协调的行动所产生的理论,认为自助系统是这样一个系统,在其中,那些不实行自助或是自助效率低的行为体将无法实现繁荣,并将面临危险和苦难,对这一后果的恐惧,促使国家以导致均势的方式行事。该理论也就是说,如果某些国家做得相对较好,其他国家将随之效仿,否则便会落伍。他说只要满足两个条件,即无政府秩序以及系统由谋求自身生存的行为体构成,均势政治便会盛行。
第一章“规律与理论”阐述了理论究竟是什么,演绎理论较之归纳理论的优点,理论的建构和其检验方法。华尔兹给理论下了两种定义:其一,它被视为关于某一特定行为或现象的规律的集合或系列。但理论并非只是规律的集合,而是对规律的解释,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规律指出恒定不变的或可能存在的因果联系,而理论则解释这种联系为何存在。其二,即理论解释规律,规律有别于理论,区别之一就在于规律可以被发现,而理论只能被构建。如果假设得到确认,便被称之为规律。而理论只能通过简化来建立,简化使发挥作用的基本要素得到彰显,并揭示出必然的因果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
华尔兹接下来分析了三位理论家的理论。首先,他认为理查德·罗斯克兰斯的国际政治系统是国际后果模式,认为行为体干扰、调节者和环境制约影响了国际后果。其中国家是干扰源、机制是调节者,环境是指对政策具有影响的一系列物质性制约因素。但他的理论是经验主义,忽略了系统层次的作用,也是分析性的,但却并非系统研究,是还原主义。其次,他认为斯坦利·霍夫曼将国际系统定义为“世界政治基本单元之间关系的一种模式”。他将系统设想为一种关系模式,认为系统具有一个总体的结构,该结构是作为对统治者行为以及国家行为具有影响的要素之集合,而正是这些行为构成了关系模式。很明显,霍夫曼混淆了单元层次和系统层次的因素,错误地将系统内部的重大变化视为系统的变化,如果单元间的互动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便出现一个新系统的话,那么系统将会急剧增加。他的方法只能描述国际系统,或者说只是他对国际系统的印象罢了,但他也预测了两极世界的结束和五极世界的产生。最后,华尔兹肯定了卡普兰的理论,卡普兰名义上考察了六个系统:即均势系统、松散的两级系统、紧密的两级系统、单元否决系统、全球系统以及等级系统。并描述了不同系统的五个变量:即系统的基本规则、转换规则、行为体分类变量、能力变量,以及信息变量,但是他却并未指出这五个变量的相对重要性以及相互作用,因此他的系统方法并不是理论。卡普兰的方法实际上是一个很古老的方法,即考察变量的特性及其互动,并将这种互动之集合视为对系统的描述,他的著作更多地是一种方法和分类法,不是一个理论,但这一方法却由于其自相矛盾和概念上的不足而充满了令人困惑难解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