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梗死影像学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血性脑梗死影像学研究进展

关键词脑梗死出血性

急性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脑梗死占50%~80%[1],而出血性脑梗死(hi)临床较为少见,hi亦称梗死后脑出血,是指脑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发生脑梗死后,由于动脉再通血液从病变血管溢入脑组织,出血性脑梗死(hi),是指缺血性脑卒中梗死区内继发性出血,由fisher等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这一术语[2]。临床上hi 并非少见,且病死率较高。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hi已由尸检诊断逐步变成临床诊断,对其认识也日益加深。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和抗凝治疗的评价与争论,更引起了人们对hi的重视。现仅就hi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病理

hi的病理改变是在缺血坏死的脑组织中有多处点状至片状出血,互相融合成大小不等的出血灶,好发于灰质(皮质、基底节、丘脑),白质出血少[3]。可分为两型:①毛细血管型出血:发生在累及大脑皮质的周边部,在皮质或皮质下,出血灶为点片状,直径由针尖大到1cm,暗红色,边界清,均匀、弥散分布,镜下可见以一个管壁水肿的毛细血管为中心,周围有一圈红细胞,为环形出血。多个环形出血连成不规则形出血。毛细血管增生,呈枝芽状生长,部分扩张成圆形和囊状。部分被挤压成裂隙状。二者均可见管壁破裂,周围大量红细胞堆积[4~5]。②小动脉型出血:多发生于基底节区附近,出血灶近梗死中心部,表现为血肿,多为单发、圆形,直

径2~8cm,呈暗红色,与周围梗死组织边界清楚。镜下见出血灶内大量圆形,饱满的红细胞挤压周围脑组织,小动脉内皮细胞肿胀,中层弹力纤维断裂,管壁破裂出血。

发生机制

闭塞血管再通:动脉被栓塞后,闭塞远端的血管发生缺血性改变,继而麻痹扩张及血压下降,使栓子推向远端,或栓子破碎崩解向远端移动,阻塞于更细小的动脉分支,原被阻塞的动脉恢复正常的血循环及压力,血液可自发生缺血性改变的动脉中漏出,甚至在血压作用下使其破裂出血[6]。

侧枝循环形成:动物实验证实,良好的侧枝循环是发生hi的必要条件。脑梗死,特别是大面积脑梗死后,周围组织水肿,一方面使其中的毛细血管受压发生缺血坏死及内皮损害;另一方面局部形成新生侧支血管以代偿梗死区缺血,病程第2周后脑水肿消退,在闭塞血管再通及侧支血管作用下,坏死的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同时因新生血管管壁发育不全,受血流冲击后也可发生出血或渗出,引起梗死周围点状和片状出血[7]。

危险因素

梗死面积及水肿程度:大面积脑梗死是hi最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报道,大面积脑梗死发展为hi的几率是52.9%~71.4%,是小面积脑梗死的12倍。梗死后脑水肿越重,占位效应越明显,越容易发生hi,且一旦发生hi出血量越大。

梗死部位:皮质梗死较皮质下梗死更容易并发hi,这与皮质梗死

多为较大动脉闭塞,易于再通,梗死、水肿范围较大,侧枝循环丰富有关[4]。

血糖升高:高血糖加重局灶缺血性脑损害,可使梗死灶增大,脑水肿加重,使梗死后出血增多。在动物实验中,高血糖可使出血机会增加5倍,出血范围大25倍。其机制相当复杂,可能与高血糖时梗死局部酸中毒使血管内壁受损,毛细血管易破裂出血有关。血压升高:无论出血性或者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都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在hi中,相对高的血压能使梗死灶周围血管内压力增高,导致缺血性损伤的血管破裂出血。

抗凝、溶栓治疗:美国国家神经病与卒中研究所研究表明,应用tpa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组与安慰剂组比较,症状出血率各为20%和3%,致死出血率分别为2.9%及0.3%,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国内有研究表明,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及脑梗死早期应用降纤治疗者中,hi组明显多于非hi组,说明抗凝、溶栓治疗是hi的易发因素[8]。

基本影像表现

ct和mri是诊断hi的最重要无创性检查,临床和影像表现复杂的病例需鉴别诊断时,可行增强扫描或mri检查。出血性脑梗死的典型ct表现为低密度梗死区内散在斑片状高密度影,有学者又将其称为“胡椒和盐”样改变。hi在头颅ct上可表现为以下三型:①中心型:往往梗死灶较大,楔形分布,出血量相对较大,高密度团块,出血灶位于病灶中心,出血多者,高密度区不均匀,几乎覆

盖整个梗死灶,周围水肿加重,占位明显。②边缘型:梗死灶可大、可小,出血的高密度影呈带状、弧状、断续环状,出血量一般较小[9]。③混合型:以上二者兼而有之,往往以其中一型表现为主,以中心型为主者稍多。hi在头颅mri上的表现因检查时间距出血时间不同,表现为三期,急性期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亚急性期t1wi、t2wi均呈高信号。慢性期t1wi、t2wi均呈低信号。由于传统mri对超早期脑出血不敏感,而头颅ct可在起病后即刻发现幕上出血或较明显的后颅窝血肿,因此多数学者认为,急性期首选检查为ct。但mri可明确显示亚急性期因ct值降低而难以发现的出血灶,且数日后也能发现出血降解产物,故反复行头颅mri 检查对hi诊断的准确性几乎接近尸解结果[10]。随着功能性mri 和快速成像技术的迅猛发展,有研究表明,mri对梗死后的出血性转化具有较高的预测及检测价值,对脑梗死超早期的溶栓治疗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11]。由于mri拥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及多参数、多序列成像,可以更加清楚区分灰质、白质、深部灰质核团和出血。

ht有以下特征性强化征象:①湮没征:指位于脑表面皮质的出血灶湮没于脑回状强化的范围之内;②轮廓征:深部块状出血灶边缘轮廓明显强化;③逐渐强化:随扫描时间延长,出血灶边缘强化逐渐明显,表现在注射对比剂后行多期扫描,出血灶边缘强化更加明显。

脑血管造影:脑血管造影可对某些hi病例提供诊断线索,可发

现原闭塞血管再通或原梗死部位血管腔内的阴影缺损,偶见对比剂外渗到出血区而有助诊断。

ht为同一病灶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病变,确诊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ct扫描为首选。随着时间的推移,ct和mri的变化情况与颅内出血大致相同。笔者认为,ht的影像学表现与梗死范围密切相关,有一些特征性影像学表现:①梗死累及皮质时,出血灶多位于脑皮质,呈迂回曲线状勾划出脑回轮廓;②梗死位于脑深部时,出血灶呈团状或点状,多位于病变内侧;③大面积脑梗死同时累及皮质和深部时,出血灶可以多发,分布散在,位于深部和(或)皮质[12]。参考文献

1 陈新晖,张廷,夏国强,等.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及ct分析[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20(12):1060-1062.

2 常勇,雷益,李顶夫,等.脑脂肪栓塞的ct和mri诊断(附3例分析)[j].放射学实践,2004,19(9):635-637.

3 李俐涛,尹静.出血性转化的研究进展[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15(2):152-155.

4 朱敏,宋先东,姜华.出血性脑梗塞的影像学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7,28(6):58-59.

5 王冉,陈建新,蔡惠芳.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像学诊断[j].基层

医学论坛,2009,13(19):639-640.

6 刘燕妮,刘亚妮.出血性脑梗死的出血转变机制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8,25:2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