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植物中内生镰刀菌的分离和鉴定

6种植物中内生镰刀菌的分离和鉴定
6种植物中内生镰刀菌的分离和鉴定

【精品】植物抗寒性鉴定

植物抗寒性鉴定 我国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区域广,在晚秋和早春时期发生的冻害和冷害两种低温危害,常常给越冬作物和果木造成严重伤害.冻害由0℃以下低温造成,冷害由0℃以上低温引起,冷害对植物的伤害程度,除取决于低温外,还取决于低温维持时间的长短。植物抗寒性的强弱决定其生长季节,因此蔬菜作物利用抗寒品种,可以将露地栽培提前,提早供应市场;而选育抗寒性强的果树品种,不仅是寒带果树育种者的主攻方向,而且也是温带甚至热带果树育种者重要育种目标之一。 本实验重点学习实验室间接鉴定果树抗寒性的方法和步骤。 一、试材及用具 1.试材及处理:植物枝条或花朵,将采回的枝条剪成40cm左右的长度,用自来水冲洗数遍(洗掉泥土、灰尘、虫卵),再用蒸馏水冲洗三次,然后用吸水纸吸干水分,最后将枝条末端进行蜡封。将每个品种蜡封后的枝条分成相等的6份,其中一份作为对照,其余每份作为一个低温处理,放于冰箱中(0℃~4℃)保存备用。每次处理时,各取参试品种的一份枝条放于超低温冰箱或程控冰箱内进行低温处理,处理温度梯度为:CK(0℃),—20℃,—25℃,—30℃,-35℃,-40℃。降温速度为4℃/h,达到目的处理温度后维持12h,然后逐步升温,升

温速度亦为4℃/h。花朵的处理温度梯度为:CK(0℃),—1℃,-3℃,—5℃,-6℃,-7℃,—8℃。 2.仪器烘箱,发芽箱,培养皿,标牌,电导仪,具塞刻度试管(20ml),恒温水浴锅,温度计,玻璃棒,天平,研钵,石英砂,高速台式离心机,分光光度计,微量进样器,荧光灯(4000lx),容量瓶(250ml、25ml),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槽,刻度吸管(10ml、5ml),离心管等。 二、内容说明 植物的抗寒性鉴定可分为田间鉴定和实验室间接鉴定两种方法. 1.田间鉴定田间自然鉴定就是在冻害发生期(早春及晚秋)对受冻的田间植株一定器官、组织以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比较,然后根据冻害情况评价抗寒性。

植物内生菌的分离

植物内生菌的分离 钱昆121140041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对植物内生菌的分离处理方法。 2、熟练掌握对细菌、真菌的染色观察技术。 3、了解微生物分子实验的基本操作流程。 二、实验原理 在植物的生态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它们有的附着于植物的表面,有的则生活于植物体内。对于附着于植物表面和根际的微生物已有很多研究,而对于植物体内微生物的研究却刚刚起步。但有资料显示, 一些植物内生微生物与宿主发生关系时,可明显增强宿主的抗病性,提高植物的生产力。因此,合理利用植物的内生微生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植物内生菌作为微生物研究领域之一,近年来一直备受关注。 内生菌概念在1866年首先由Bary提出的,指那些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微生物(主要为真菌和细菌)。其后的很长时间内,内生菌研究进展缓慢。直到1993 年,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Strobel等从短叶红豆杉的韧皮部位分离到一株产新型抗癌物质紫杉醇的内生真菌,从而启发人们可从植物内生菌寻找与植物产生的相同或相似的化合物,由此促进了植物内生菌的研究。植物内生菌为植物组织内的正常菌群,包括植物内生真菌、内生细菌和内生放线菌,广泛分布于各种陆生及水生的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中。 内生真菌是在宿主植物的茎和叶内生存并完成生活周期的真菌。这类真菌中,有许多种类很少形成孢子,或者在宿生植物上形成孢子(或者孢子果),不容易识别。真菌感染植物组织,菌丝存在于细胞内和细胞间。与病原菌不同,这些真菌对宿主植物几乎没有害处,它们和植物之间或者是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或者是不太密切的共生关系。 对于现已分离得到的植物内生细菌,一般可分为专性内生细菌与兼性内生细菌,前者指至今只能在植物体内分离得到的细菌;后者指能在植物根际与土壤中分离得到,也能在植物体内分离得到的细菌,而且种类居多。根据内生细菌对宿主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可以将其分成三类:第一类对植物的作用是中性的,即尚未发现它们的内生定殖对宿主植物生长与繁殖有影响;第二类对植物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如能提高宿主植物抗病、抗逆能力,或能通过固氮与分泌激素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等;第三类对植物生长具有负面影响,在特别条件下接种到原宿主植物或另外的宿主植物会诱发植物病害。但需要注意的是,同种细菌定殖于不同宿主植物可能对宿主植物产生不同的影响。 除根瘤菌外,还有放线菌侵入多种被子植物宿主,形成根瘤的共生固氮体系。早在十九世纪后期,人们就发现了这类非豆科的根瘤,并发现根瘤内有生微生物,1881年布隆科斯特将它称为Frankia,但当时并不知道它是什么微生物。确定内

(推荐)植物病原菌的接种

实验五植物病原物的接种 一、实验目的 人工使病原物与寄主植物感病部位接触,创造条件使病原物侵入并诱致寄主发病叫接种,接种是证病过程的重要步骤,在研究寄生现象发病规律,测定品种抗病性,药剂防病效果时都需要接种。因此,接种是植病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环节。 植物病害人工接种方法,是根据病害的传染方式和侵染途径设计的,植物病害的种类很多、其传染方式和侵染途径各异。因此接种方法也不相同。本次实验以玉米大斑病,小麦根腐病,小麦秆锈病,梨褐腐病等为内容学习常用的接种方法。 二、内容、材料和方法 (一)拌土法(小麦根腐病) 拌土法适于土壤传染的病害,方法是将消毒的土壤分别装入两个小花盆中,其中一盆表层覆以一厘米厚的菌土,菌土是用玉米砂培养菌1份加消毒土5份混合而成,另一盆不接种(不覆菌土)作为对照。将经0.1%升汞表面消毒3分钟并用无菌水洗3次的小麦种子,分别播种在两个花盆内,插上标牌,注明接种日期,方法病害名称及接种人姓名,花盆放在室温下,浇水保湿,遮阴管理,待幼苗出土展开叶子后(大约一周),观察并记载根腐病发生情况。 (二)喷雾法(玉米大斑病) 气流及雨水传播的病害常用此法接种,将培养好的玉米大斑病的斜面

菌种一支,用移植钩刮于装有100毫升无菌水的三角瓶中,用力振荡,待孢子洗下后,以纱布过滤,并于滤液中加入

0.1克中性肥皂,即成孢子菌丝悬液,用卫生喷雾器均匀喷布在麦苗上。同时设一不喷菌液而喷无菌水的作对照,用塑料罩保湿48小时,揭布后正常管理,7天后作发病调查。 (三)涂抹法(小麦秆锈病) 这也是气流传播的病害常用的接种方法,用于禾本科锈病接种。方法是用姆指沾锈菌夏孢子悬液自下向上轻轻涂欲接种的小麦叶片,也可先用手指沾水摩擦叶片,使叶表有一层水膜,然后将夏孢子粉抹在上面,以不涂抹孢子悬液或孢子粉的作为对照。塑料罩保湿48小时后揭布,正常管理,7天后作发病调查。 (四)创伤接种法(白菜软腐病及梨褐腐病) 创伤接种法是伤口侵入的弱寄生菌常用的接种方法。 1.白菜软腐病:取切成适当大小的白菜帮两块、经水洗,待水稍干后,以10%漂白粉溶液作表面消毒,分放在两个灭过菌的上下铺有吸水纸的培养皿中,用酒精擦过的玻璃棒顺着白菜帮打三排不穿透的孔穴。将培养好的白菜软腐病菌斜面菌种的菌苔以无菌水洗下作成菌悬液。然后,先以灭过菌的兽用注射器吸取无菌水滴于菜帮的第一排内孔作为对照,再用该注射器吸菌液滴于第二、三排孔内。注意无论无菌水、还是菌液都不要滴的过多。以免流出孔穴,另一培养皿的菜帮以同法处理作为重复。盖好皿盖,置于26—28℃的温箱中,24小时后检查发病情况。 2.梨褐腐病:取白梨以酒精火焰表面消毒后,用炽热的解剖刀,在其上切成小手指粗的孔穴3

植物内生菌

植物内生菌是指那些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 器官内部的微生物,被感染的宿主植物不表现出外在病症,可通过组织学方法或从严格表面消毒的植物组织中分离或从植物组织内直接扩增出微生物DNA的方法来证明其内生。它不仅包括互惠共利的和中性的内共生微生物,也包括那些潜伏在宿主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有细菌、真菌、放线菌等。自1898年Vogl从黑麦草种子内分离出第一株内生真菌以来,植物内生菌作为一种新的微生物资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内生菌中寻找和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又一热点。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发现了一些有医用、农用价值的菌株和化合物。 1. 内生真菌 从牧草中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香柱菌,所产生的波胺碱和黑麦草碱类物质对昆虫具有杀伤作用,对牲畜等脊椎动物无毒。Strobel等从雷公藤的茎中分离得到一株内生真菌,能产生一种肽类抗生素Cryptocandin,它能抑制灰葡萄孢)等一些植物病原真菌,分离自同一内生真菌的一种新酰胺生物碱cryptocin对稻瘟病菌(及其他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强的抑杀作用。纪丽莲等人从黄海海岸低盐药用植物芦竹中分离得到一株木霉属的内生真菌,它对黄瓜灰霉病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2. 内生细菌 从辣椒中分离出的一株内生枯草芽孢杆菌,该菌株分泌的抗菌多肽对热稳定,在中性PH范围较稳定,并抗紫外线照射,对植物炭疽病菌和番茄青枯病菌等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有强的抑制作用。 3. 内生放线菌 链霉菌属于放线菌,它占具有生物活性的植物内生放线菌的绝大部分。澳大利亚Coombs研究小组从小麦根部分离的60多株放线菌中筛选到防治小麦全蚀病的菌株,在温室试验中可使小麦全蚀病的危害降低70%。Strobel等在蛇藤中分离到一株新的链霉菌,它能产生4种新的广谱抗生素Munumbicins A、B、C和D,这些抗生素对多种人体和植物致病霉菌、细菌及疟原虫具有广泛的抑杀活性。最近,Strobel等又从一种有叶蕨类植物中分离到一株新内生链霉菌,它能产生一种被称为kakadumycins的新型抗菌素,对炭疽芽孢杆菌和疟原虫均具有抑杀活性,其生物活性比棘霉素强。从卫矛科植物分离的内生链霉菌产生的新chloropyrrol抗生素对多种耐药性细菌和分枝杆菌有抑制活性。从杜鹃花植物中分离的链霉菌产生新的抗真菌物质fistupyrone,对植物病原真菌甘蓝黑斑交链格孢有抑制作用。李萌等从油菜和芹菜的茎和叶中分离得到215株内生菌,18株对蔬菜立枯丝核菌、直啄镰刀菌、苹果黑腐皮壳有很好的拮抗作用,其中有8株为放线菌;从油菜茎中分离出的内生放线菌CHSH19A经鉴定为一株链霉菌Streptomyces sp.,活性筛选结果证明其具有极强的抗立枯丝核菌活性。 植物内生菌是一类次生代谢产物丰富、应用前景广阔的资源微生物。近年来,植物内生菌由于能够产生丰富多样的具有农药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学作用,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并取得很大进展。从微生物中寻找发现新型先导化合物,是新农药研制的重要途径。内生菌作为微生物中的重要类群,其物种丰富,数量庞大,这为新农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库。最近一个全面的研究显示,51%的从植物内生菌分离的生物活性物质是以前没有发现的化合物,而从土壤微生物发现的新物质仅为38%。由此

植物抗逆性的鉴定

植物抗逆性的鉴定(电导仪法) 一、原理 植物细胞膜对维持细胞的微环境和正常的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细胞膜对物质具有选择透性能力。当植物受到逆境影响时,如高温或低温,干旱、盐渍、病原菌侵染后,细胞膜遭到破坏,膜透性增大,从而使细胞内的电解质外渗,以致植物细胞浸提液的电导率增大。膜透性增大的程度与逆境胁迫强度有关,也与植物抗逆性的强弱有关。这样,比较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不同品种在相同胁迫温度下膜透性的增大程度,即可比较作物间或品种间的抗逆性强弱,因此,电导法目前已成为作物抗性栽培、育种上鉴定植物抗逆性强弱的一个精确而实用的方法。 二、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 (一)材料:小麦、女贞叶片; (二)仪器设备:1. 电导仪;2. 天平;3. 温箱;4. 真空干燥器;5. 抽气机;6. 恒温水浴锅;7. 注射器; (三)试剂:NaCl溶液。 三、实验步骤 1. 制作标准曲线:如需定量定透性变化,可用纯NaCl配成0、10、20、40、60、80、100μg/ml的标准液,在20~25℃恒温下用电导仪测定,可读出电导度。 2. 选取小麦或其他植物在一定部位上生长叶龄相似的叶子若干,剪下后,先用纱布拭净,称取二份,各重2g。 3. 一份插入小杯中放在40℃恒温箱内萎蔫0.5~1h,另一份插入水杯中放在室温下做对照。处理后分别用蒸馏水冲洗二次,并用洁净滤纸吸干。然后剪成长约1cm小段放入小玻杯中(大小以够容电极为度),并用玻棒或干净尼龙网压住,在杯中准确加入蒸馏水20 ml,浸没叶片。 4. 放入真空干燥器,用抽气机抽气7~8min以抽出细胞间隙中的空气;重新缓缓放入空气,水即被压入组织中而使叶下沉。 5. 将抽过气的小玻杯取出,放在实验桌上静置20min,然后用玻棒轻轻搅动叶片,在20~25℃恒温下,用电导仪测定溶液电导率。

植物内生菌DNA提取方法

在提取植物内生菌之前,植物需要表面灭菌,其具体操作为将植物浸泡在添加了0.02%的Tween-20的质量分数为1%的次氯酸钠溶液中1 min,再将植物浸泡在70%酒精中1 min,然后用硫代硫酸盐/Ringer’s(林格氏液)清洗3次,每.次1 min。根和茎(土表面以上1 cm处)都要灭菌处理,将根茎切成片状。为了更好地分析细菌的位置,灭菌后茎表皮撕下,茎内部按照之前的方法灭菌。表皮组织和根最后一次淋洗液中的细胞都用来提取DNA。 植物不同组织的内生菌群落DNA提取通过直接研磨植物组织,步骤为溶解、提取和纯化步骤(方案一),或者在DNA提取前从片状植物组织中淋洗出细胞(方案二)。 东南景天表面灭菌方法:整株植物用自来水冲洗30 min,用蒸馏水洗3次,每次3 min。用吸水纸吸去植物表面水分,用无菌剪刀在根基部将根系剪下,与植物地上部分开。将根系用70 %酒精浸泡2 min,无菌水洗3次,3 % NaClO浸泡2次,每次1 min,然后用无菌水冲洗3次,每次2 min,最后一次清洗液涂LB平板。 1. 将2 g左右消毒后植物组织于无菌研钵中,加5 mL磷酸钠缓冲液(19.9 g Na2HPO4·H2O,1.27 g NaH2PO4·2H2O,H2O 定容到1 L)研磨至匀浆。 2. 将植物匀浆转移至50 mL无菌离心管中,摇床200 rpm振荡1-2 h,使细菌细胞尽可能的从植物组织中释放出来。 3. 取4 mL悬液于新的无菌离心管中,12 000×g离心10 min收集菌体细胞。 4. 弃上清,将收集的菌体细胞重新溶于550μL 1×TE buffer(Tris-EDTA;pH8)中加入10 mg mL-1溶菌酶10μL,37℃水浴1-4h。 5. 加入50μL 20% SDS和8μL 20 mg mL-1蛋白酶K,混匀,65℃水浴3h,期间轻轻上下颠倒混匀数次。 6. 加入200μL 5M NaCl,涡旋振荡15 s,12000×g离心10 min。 7.取上清液,并向上清液中加入等体积的氯仿-异戊醇(24:1),彻底混匀,12000×g离心10 min。 8. 上清液转移至新的无菌离心管中,重复步骤7一次。 9. 上清液转移至新的无菌离心管中,加入0.6倍体积(0.6 vol)的冰冷的异丙醇,4℃放置1 h。 10. 4℃,12000×g离心10 min,弃上清。 11. 沉淀用70%冰乙醇清洗,离心,弃上清。 12. DNA沉淀室温风干后,用无菌超纯水溶解。 13. DNA纯化采用TIANquick Midi Purification Kit。

植物病原菌分离方法

病原菌分离方法 一、实验原理: 植物患病组织内的真丝菌丝体,如果给予适宜的环境条件,除了个别种类外,一般都能恢复生长和繁殖。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就是指通过人工培养,重染病植物组织中将病原真菌与其他杂菌相分开并从寄主植物中分离出来,再将分离得到的病原菌于适宜环境内纯化,这个过程总称植物病原的分离培养。 二、实验用具: 酒精灯、手术剪、镊子、75%酒精、3%~5%次氯酸钠、灭菌水、培养皿、封口膜、乳酸等 三、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煮培养基(PDA):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粉(AGAR)20g(10:1:1)水1000ml (1)将去皮称量好的马铃薯切片后加水煮沸15~20min(水可以适量多加200ml 左右,因为在煮的过程中会蒸发一些),待土豆煮软即可。 (2)三层纱布滤去马铃薯后将过滤的水倒入洗净的锅中,加琼脂粉搅拌充分后再加热煮沸,小火使其充分融化。 (3)加入葡萄糖并不断搅拌,待其完全融化后双层纱布过滤,定容到1000ml,分装到500ml的玻璃瓶内,每个玻璃瓶最多装300ml,121℃湿热灭菌 30min。 2、培养皿干热灭菌170℃1h;蒸馏水、枪头等湿热灭菌121℃30min。 四、实验步骤: 1、用75%酒精擦拭超净工作台,所有器具用紫外灯灭菌30min,分离室要保持清洁。 2、取样,病斑大小约20个(含病缘线) 3、分装培养基:(1)融PDA,松盖在微波炉中加热约3min(看量多少而定) (2)待冷却至50℃后在超净工作台指示灯显绿灯时分装 (3) 分装时滴入一管乳酸约20滴(每10ml培养基中加3滴乳酸) (4)左手拿培养皿并将皿盖在火焰附近打开一缝,迅速倒入培养基 约15m1(300ml一瓶的培养基倒20多个平板),加盖后轻轻摇动培 养皿,使培养基均匀分布在培养皿底部,然后平置于桌面上,待凝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 摘要:植物内生菌是植物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协同进化过程中,与植物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关系。植物内生菌能够产生活性物质,可作为生物防治资源、外源基因的载体和新药的来源,在农业、医药卫生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但是虽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目前植物内生菌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开发和应用刚刚展开。 关键词:植物内生菌,发展,应用,问题 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着内生菌,由于其生活在没有外在感染症状的健康植物组织内部,因此植物内生菌的存在和作用长期以来未被发现。直到20世纪30年代,由于牲畜食了感染内生真菌的牧草,给畜牧业造成重大损失,才开始对植物内生菌有了初步认识。内生菌一词“endophyte”最早是由德国科学家yDeBerr于1886年提出。1986年,Carrol将植物内生菌定义为生活在地上部分、活的植物组织内不引起明显症状的微生物。1991年,Petrini提出植物内生菌是指生活史的一定阶段生活在活体植物组织内不引起植物明显病害的微生物。1992年,K1eopper等认为植物内生菌是指能够定殖在植物细胞间隙或细胞内,并与寄主植物建立和谐联合关系的一类微生物,并首次提出了“植物理内生细菌”的概念,他认为能在植物体内定殖的致病菌和菌根菌不属于内生菌。 目前,植物内生菌较被公认的定义是指那些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者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内部的真菌或者细菌,被感染的宿主植物(至少是暂时)不表现出外在症状,是一个生态学概念,而非分类学单位。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现状 1. 植物内生菌的生物多样性 植物内生菌的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寄主植物种类多样性、内生菌在寄主植物不同部位分布多样性和内生菌自身种类多样性。研究发现植物内生菌广泛存在,地球上300000种植物中都有内生菌的存在。农业上对内生菌研究较多的植物有水稻、小麦、棉花、高粱、牧草、马铃薯、玉米、甘蔗、甜菜、黄瓜、柠檬等。研究发现植物内生菌几乎存在于植物的所有组织中,不仅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胚、种子中,在植物的根瘤中也分离到了内生菌。 植物内生菌的种类也十分繁多,主要包括内生细菌、内生真菌和内生放线菌三大类。目前已报道在各种农作物及经济作物中发现的植物内生细菌已超过129种,分属于54个属,主要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泛菌属(Pantoea)、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等。植物内生真菌主要在药用植物、羊茅属植物、热带树木中研究较多,现在发现的内生真菌主要为子囊菌类(As comycet)及其无性型,包括核菌纲(Pyrenomyetes)、盘菌纲(Discomyetes)和腔菌纲(Loculoascomyetes)等。植物内生放线菌主要在红树林、热带多年生树木及一些药用作物中研究较多,主要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链轮丝菌属(Streptoverticillum)、游动放线菌属(Antinoplanes)、诺氏卡菌属(Nocardia)、小单胞菌属(Micromono sp.ora)。 2. 植物内生菌的动力学研究 植物内生菌的动力学主要指内生菌在植物体内的定殖、分布和运动。内生菌一旦进入植物体内就寻找适合自已生存的组织定殖下来,而不是在各组织间到处扩散。Posada和Vega 认为植物内生细菌主要定殖在细胞间隙。刘忠梅等采用链霉素和利福平抗性标记B946菌株发现B946向茎基部和叶内转移。植物内生菌可以定殖于植物的根毛、叶片、维管组织、木质部的表皮细胞、细胞间隙、细胞质中等。内生菌可以很容易地穿过植物皮层进入木质部导管中,随着植物的生长可以将内生菌运送到植物上部营养器官或繁殖器官中。而有些内生菌定殖在植物种子内,成为“种生内生菌”,成为下一代植物新植株内生菌的重要来源。

植物病原菌分离方法

第四章植物病原菌分 离与纯化 植物病原菌 一、植物病原菌分离流程 二、分离的准备 ?分离的准备工作 无菌室操作前保持清洁无菌 接种工作准备 培养基的准备 ?分离材料选择 以收获的材料从病健交界处采样 果实腐烂从开始腐烂处分离 根腐和枯萎层可能从离土较远处分离

有些枯萎如野火病被固定在局部,从病斑边缘分不到等 有些材料污染严重时可先接种再分离:即将病组织接种到健康材料等 发病后分离 ?组织表面消毒 ⑴升汞:1‰ ◆升汞1g HCl(浓)25ml 水1000ml ◆升汞先溶于盐酸中,加水后稀释,也 可用NaCl 5g/L 代替盐酸,但易沉淀 ◆作用:盐酸,NaCl增加溶解度,HCl 能增强杀菌能力。 ◆处理时间:30’S-30min不等,常3 -5min;所需时间因材料不同而异, 消毒后灭菌水3-5次 附在组织表皮的气泡,含使消毒剂不能与寄生表面直接通气影响消毒 效果,除气泡抽气、70%酒精浸2 -3秒

⑵漂白粉 ◆常用表面消毒剂适用于病组织表面消 毒,也可处理种子 ◆成分:漂白粉10g,水140ml,过滤后使 用。 ◆最好现配现用,放久失效,有效成分 CaClO次氯酸钙 ◆好的消毒液易使有色纸褪色,且产生氯 气有强烈臭味。 ◆一般3-5min,时间长短因材料不同而 不同。处理种子5-10min,长的可达20 -30min。 优点:杀菌能力强,具有挥发性,不会遗留在组织上影响分离结果,其杀菌能力小于升汞。 (3)酒精:70%,浸很短时间(几秒到1min)灭菌水洗。 ◆较大的材料在酒精中浸或棉花 擦,然后在火焰烧去。 ◆幼嫩的病组织,表面用药剂消毒 时可能会同时杀死其中的病原真

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

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 一、实验目的 1.理解内生真菌存在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2.掌握常规的微生物分离纯化方法 3.掌握分菌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 植物内生真菌( Endophyte) 是指那些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内部的真菌或细菌,而宿主植物一般不表现出外在的症状。所有植物中几乎都存在内生菌. 由于植物内生真菌与宿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生态关系,因而内生真菌能产生与宿主相同或相似的具有生理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从内生菌中寻找和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越来越成为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热点之一。 采用微生物学常规的组织分离法从植物中分离内生真菌 三、实验材料 板蓝根新鲜健康的叶片 试剂:次氯酸钠、无水乙醇、葡萄糖、琼脂、青霉素、链霉素 培养基:PDA培养基、分离培养基 四、实验步骤 (一)、配制PDA培养基 10月27号晚上:

(1)配置PDA培养基,用电子称称取去皮的土豆100g,煮沸30min,4层纱布过滤,滤液加热,加入琼脂7.5克,琼脂完全融化后加入葡萄糖10g,待稍冷却后加水至500毫升。 (2)准备10瓶无菌水,每瓶150ml左右。 (3)包好烧杯,培养皿,涂布棒等实验仪器,等待消毒。 (二)、配制分离培养基 28号中午: (1)配置分离培养基,将PDA培养液均分成两份,一份备用,另一份待高温灭菌后,加入青霉素100mg/L、链霉素200mg/L的混合液20ml,即得到分离培养基。 (2)用消毒后的培养皿在通风橱中倒平板,注意在整个过程中保证无菌操作。 (三)、采集新鲜板蓝根叶片 28号晚上到实验室外采集新鲜健康叶片完整的板蓝根叶片。(四)、植物组织表面消毒 28号晚上将新鲜、健康的板蓝根叶片于自来水下冲洗干净,用吸水纸吸干表面水分后剪成小段(片)做如下表面消毒处理:75%酒精漂洗3min,无菌水冲洗4~5次,5%次氯酸钠溶液漂洗叶3min,无菌水冲洗4~5次,无菌滤纸吸干水分。 (五)、接种并培养 28号晚上: (1)将上述表面消毒后的材料剪切成0.5cm 2 小块,放入含

几种草坪草植物抗寒性评价-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题目:几种草坪草植物抗寒性评价 系别: 专业(含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填表日期:2007 年12 月25 日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城市草坪可以净化空气,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化氢、氨、氯等有毒有害气体。也能调节大气温度和湿度、吸尘杀菌、降低噪声污染,还可以保水抗旱,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当地境内温和,雨量充沛,生态环境较好,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在4℃~10℃之间,许多草坪草在此环境下无法正常生长,甚至死亡,降低观赏度及其作用,因此研究草坪草抗寒性可及时采取防寒措施以保护绿色。抗寒性是指植物不受冻害所能忍耐的冰冻温度,是植物在长期适应低温寒冷环境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而获得的一种特性。冬季最大抗寒性水平也许是植物成活的一个限制因素,但是抗寒性年周期与生境最低温度年周期的不同步,常成为冻害的主要原因。本课题分析了几种草坪草对低温的耐受能力,对草坪草的应用以及生产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 国内外抗寒性常见的测定方法有全株冰冻测试法(组织褐变法)、电解质渗出率法、叶绿素荧光法、热分析法(主要用差热分析法)、电阻抗图谱法以及核磁共振显微镜图谱法和可视+近红外线光谱法等[1]。目前植物抗寒基因研究在抗冻蛋白基因、减少膜伤害有关基因及抗寒基因调节因子等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并在解决低温伤害中起到重要作用,已有部分工程植物进入大田生产阶段[2]。温度作为植物生长的主要因子之一,影响草坪草的蒸腾、水势、吸收和新陈代谢,以及几乎所有的酶促反应、休眠和生长发育。[6]由于低温胁迫与草坪草的生产及品质密切相关,因此一个多世纪以来,受到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11] 三、本课题研究内容 1、草坪草的作用与分类 2、草坪草生物学特性与抗寒性 3、常见草坪草品种简介及其抗寒性评价 4、草坪草抗寒养护管理 四、本课题研究方案 1、收集查阅相关资料; 2、调查并整理草坪草调查资料,列出名录; 3、分析多种草坪草的特点; 4、对不同草坪草植物进行特征分析; 5、撰写论文。 五、研究目标、主要特色及工作进度 通过对几种草坪草植物抗寒程度的调查分析,在解决低温伤害中起到重要作用,为栽培提供了更多更准确的信息以便于及时采取防寒措施。 1 选题 2007.11.15-11.25

植物抗寒性研究进展

植物抗寒性研究进展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植物在抗寒性研究方面的进展情况,并对该项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抗寒性;植物;生理生化;CBF Reserch Progress on tCold Resistance of Plant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ed the progress of the study of cold resistance of plant in recent years,and had a brief prospect on this project. Key words:cold-resistance; plant;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BF 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严格地限制了植物的分布区域,影响其生物产量?低温伤害是农业生产中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不仅限制农作物的地理分布,而且严重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甚至造成农作物大面积死亡?迄今为止,尚没有解决低温伤害的根本办法[1]? 只有对植物的低温伤害机理有了全面而又深刻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解决低温伤害问题?植物抗寒机理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植物抗寒性研究,最初集中于生理生化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又逐步转向了更加深入的分子水平的研究? 1植物抗寒生理生化研究 在最初的生理生化研究中,主要探索了寒害和冻害对细胞和组织造成损伤的机理?相应的生理生化变化?植体内某些生化物质与抗寒性的关系以及细胞结构成分(如细胞膜和质体)与抗寒性间的关系等? 1.1膜系统与植物的抗寒性 植物膜系统与其抗寒性紧密相关?从一定意义上讲,细胞的基本骨架是一个生物膜系统?生物膜是植物细胞的物质和能量合成?分解及转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的结构?性质及成分的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细胞的物质及能量代谢[2]? 质膜首先接收外界刺激,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反应,引起细胞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并且质膜的组成成分与其抗寒性有密切关系?Lyons提出的“膜脂相变”学说认为,当植物遭受低温伤害时,生物膜首先发生膜脂物相的变化,由刚开始的液晶相变为凝胶相,膜脂上的脂肪酸链也由无序排列变成了有序排列,膜的外形和厚度同时发生变化,继而膜上产生龟裂,导致膜的透性增大?膜结合酶的结构改变,从而

分离植物内生真菌操作流程

分离植物内生真菌操作流程 1.材料准备:植物样本、剪刀、镊子、70%乙醇、3%次氯酸钠(本实验用4%84)、 酒精灯、计时器、平板、锥形瓶,无菌水,离心管(带盖,灭菌)、打开无菌操作台灭菌30min。 (1)植物样本的采集:选取生长状态良好,不要有病斑或者枯枝烂叶,每种植物采取三株标本,要带有叶子、叶柄和枝条及其他部位,将样本名字写在 小纸条上放在装标本的袋子里,采下来的标本与写有名字的纸条一同拍照,样本上有脏东西时,请用纸轻轻擦掉,若不清楚植物名字,请将整棵植物 拍照留用于鉴定,并做好相关记录。 (2)制作PDA固体培养基,在无菌操作台中倒平板,每瓶250ml的培养基大概倒15个板,待其凝固后用于接种。 2.清洗:认真用清水将标本洗净,洗去标本表面的灰尘,去除枯叶,备用。 3.取样: (1)在叶片的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和正中五个部位进行取样,剪取5mm*5mm的叶片,如果是叶柄或枝干,则剪取5~10mm,若是比较 粗的枝干或圆圆的果实之类的,总之比较大的,则将它切开,再剪取 样本,样本不要剪的太大或太小。 (2)每种植物的叶子,叶柄,枝干等其他部位,每种部位接种两块板,大板每个要接种五个样本即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和正中,小板每个 接种四个样本即左上、右上、左下,右下,计算好所要剪的样本数, 尽量多剪几个,以免后面的表面灭菌中冲洗时被冲掉。 (3)若植物标本有剩余,且是没有洗过的,重新装好,放到冰箱里,备用,洗过的扔掉。 (4)每种植物标本所剪的样本放在一个50ml的离心管中,放在试管架上,并且每个离心管上要标好所对应的植物标本。 4.表面灭菌:在无菌操作台中进行 (1)先向各离心管内倒入适量(10~20ml)70%乙醇,拧紧盖子,用计时器开始计时1min,每10秒钟晃动离心管几次,使其充分灭菌。 (2)1min后,拧松盖子,将乙醇倒入事先准备的锥形瓶中,注意不要将管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精选文档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培 养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实验十三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 一、实验原理 植物患病组织内的真菌菌丝体,如果给予适宜的环境条件,除个别种类外,一般都能恢复生长和繁殖。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就是指通过人工培养,从染病植物组织中将病原真菌与其它杂菌相分开,并从寄主植物中分离出来,再将分离到的病原菌于适宜环境内纯化,这个过程总称植物病菌的分离培养。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一般都是采用组织分离法,就是切取小块病组织,经表面消毒和灭菌水洗过后,移到人工培养基上培养。 二、实验目的: 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是植物病理学实验最基本的操作技术之一,它对原害鉴定,病原形态观察、植物病害接种体的培养等方面都是经常使用的研究手段。通过本实验,要求植物病原菌分离培养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三、实验材料及准备: 1.分离材料:梨黑斑病(Alternaria kikuchiana),柿树圆斑病(Pestnlotia sp)及杉木炭疽病(Glomerella cingolata)新发病的病叶;杨树烂皮病(Cytospora chrysosperma)国槐腐烂病(Dothiorella sp.)的带有新病斑的枝条;油松种子。 2.分离用具(每小组为单位)

酒精灯4个,手术剪4把,眼科镊4把,PDA培养基3瓶,培养皿 (Φ9cm)24套,小烧杯(5ml)4个,大烧杯1个,斜面培养基12管,灭菌水4瓶,75%酒精瓶1个(内放脱脂棉球)%升汞瓶1个,5%乳酸瓶(60ml)1个,火柴1盒,湿、干纱布各4张。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一)、分离前的准备工作: 1.工作环境的清洁和消毒 分离培养一般在无菌室、无菌箱或无菌工作台(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无菌室和无菌箱要经过喷雾除尘,并用药物或紫外线照射消毒(常用消毒药物为70%酒精,2%煤酚皂液,5%石炭酸液等喷雾。若用紫外线灯照射则需20-30分钟)。在没有上述设备条件时,在清洁房间里关闭门窗,避免空气流动,经过喷雾除去空气及地面灰尘后进行操作,也可获得较好的结果。工作前擦净桌面,最好铺上湿纱布。将所需用的物品按次序放在工作台上,避免工作时走动,工作人员最好穿上灭菌后的工作服,带上口罩,并用肥皂洗手,用70%酒精或%新洁尔灭擦手。 2.分离用具的消毒 凡是和分离材料接触的器皿(刀、剪、镊、针等)都要随时(至少在使用时)保持无菌,将这些用具浸于70%酒精中,使用时在灯焰上灭菌烧去酒精,如此2-3次(刀、剪、镊等不宜在灯焰上烧时过长,以防退火)。再次使

植物内生细菌3

植物内生细菌3 冯永君① 宋 未② ①博士生,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北京100037 ②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北京100037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39770023) 关键词 植物内生细菌 植物微生态学 内共生固氮 植物内生细菌是指能定殖在健康植物组织内,并与植物建立了和谐联合关系的一类微生物,有生物防治、植物促生和内共生固氮作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农田耕作的单一化,使植物和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大为减少.在人们日益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研究和利用植物内生细菌对于替代或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改善农业生态系统,保持植物微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维护农田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一、引 言 植物内生细菌名称的由来是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才逐渐形成的.起初,人们对健康植物组织中存活的微生物并未引起重视,但后来越来越多的微生物(特别是细菌)从植物的根、茎、叶、穗中分离出来,人们才意识到这些从植物中分离的微生物可能与植物存在某种相互关系.随着对这类微生物研究的不断深入,1992年克洛珀[1]第一次提出了“植物内生细菌”(endophytic bacteria)的概念.植物内生细菌是指能定殖在健康植物组织内,并与植物建立了和谐联合关系的一类微生物.内生细菌在植物体内的定殖是一个主动过程,定殖细胞必须是活的和能增殖的;定殖后的内生细菌不会对植物造成实质性的危害症状[2]. 虽然植物内生细菌概念提出的时间尚短,然而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立刻引起了微生物学家、植物学家和微生态学家以及作物学家的广泛关注.首先,这是因为内生细菌概念的提出完全打破了人们对植物组织的传统认识:传统的观念一直认为健康的植物组织内是无菌的.虽然在1992年克洛珀提出内生细菌的概念之前的几十年的发展时间里,已从植物组织内越来越多地分离了许多微生物,但人们还是认为这是一些潜在的植物病原菌,因而始终未引起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克洛珀总结了前人的工作将这些“内生细菌”作为一个概念提出后,才使人们意识到不得不抛弃以前的所谓“潜在的植物致病菌”的片面性见解,重新面对这个新鲜事物.因而可以说植物内生细菌概念的提出是植物微生物学学科发展的一次革命.内生细菌的研究已成为植物微生态学和微生物学学科交叉的新的生长点. 其次,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植物体内要含有这些细菌呢?它们的行为是怎样的,有何应用价值?一些初步的研究已经证实,内生细菌在植物体内不仅积极地生存着,而且还能产生多种生物学作用,如固氮作用,促进植物生长作用和对病虫害的防治作用等[3].这些研究结果的公布立即让生态学家和作物学家兴奋起来.人们注意到植物-内生细菌这种和谐共生,互利共栖的生命形式,可能是未来生态型农业发展的一条重要思路.所以,开展植物内生细菌的研究不仅对植物微生物学科的基础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植物内生细菌和植物之间的关系 目前关于植物内生细菌和植物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传统的观点,认为植物内生细菌是潜在的植物致病菌.研究者从植物病理学的角度着手,研究重心是单个微生物及其致病性,目的在于分离内生细菌,鉴定致病性,阻止其进入周围环境.通过这方面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内生细菌有潜在的植物致病性,它们在侵染健康植物时,不表现实质性的致病症状,但当无病症的健康植物偶然受到来源于生物的或非生物的胁迫条件的威胁,以及受到突然恶劣的环境变化的冲击而造成植物自身的防御功能严重削弱时,一部分内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

实验十三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 一、实验原理 植物患病组织内的真菌菌丝体,如果给予适宜的环境条件,除个别种类外,一般都能恢复生长和繁殖。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就是指通过人工培养,从染病植物组织中将病原真菌与其它杂菌相分开,并从寄主植物中分离出来,再将分离到的病原菌于适宜环境内纯化,这个过程总称植物病菌的分离培养。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一般都是采用组织分离法,就是切取小块病组织,经表面消毒和灭菌水洗过后,移到人工培养基上培养。 二、实验目的: 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是植物病理学实验最基本的操作技术之一,它对原害鉴定,病原形态观察、植物病害接种体的培养等方面都是经常使用的研究手段。通过本实验,要求植物病原菌分离培养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三、实验材料及准备: 1.分离材料:梨黑斑病(Alternaria kikuchiana),柿树圆斑病(Pestnlotia sp)及杉木炭疽病(Glomerella cingolata)新发病的病叶;杨树烂皮病(Cytospora chrysosperma)国槐腐烂病(Dothiorella sp.)的带有新病斑的枝条;油松种子。 2.分离用具(每小组为单位) 酒精灯4个,手术剪4把,眼科镊4把,PDA培养基3瓶,培养皿(Φ9cm)24套,小烧杯(5ml)4个,大烧杯1个,斜面培养基12管,灭菌水4瓶,75%酒精瓶1个(内放脱脂棉球)0.1%升汞瓶1个,5%乳酸瓶(60ml)1个,火柴1盒,湿、干纱布各4张。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一)、分离前的准备工作: 1.工作环境的清洁和消毒 分离培养一般在无菌室、无菌箱或无菌工作台(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无菌室和无菌箱要经过喷雾除尘,并用药物或紫外线照射消毒(常用消毒药物为70%酒精,2%煤酚皂液,5%石炭酸液等喷雾。若用紫外线灯照射则需20-30分钟)。在没有上述设备条件时,在清洁房间里关闭门窗,避免空气流动,经过喷雾除去空气及地面灰尘后进行操作,也可获得较好的结果。工作前擦净桌面,最好铺上湿纱布。将所需用的物品按次序放在工作台上,避免工作时走动,工作人员最好穿上灭菌后的工作服,带上口罩,并用肥皂洗手,用70%酒精或0.1%新洁尔灭擦手。 2.分离用具的消毒 凡是和分离材料接触的器皿(刀、剪、镊、针等)都要随时(至少在使用时)保持无菌,将这些用具浸于70%酒精中,使用时在灯焰上灭菌烧去酒精,如此2-3次(刀、剪、镊等不宜在灯焰上烧时过长,以防退火)。再次使用时必须重复灭菌。培养皿、试验等要

植物内生菌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菌研究进展 李能章,彭远义 3 (西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重庆400716) 摘要:就近年来在环境因子对内生菌的影响,代谢物质的多样性,基因工程在植物内生菌方面的应用,宿主-内生菌-内生菌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植物内生菌;环境因子;代谢物质;基因工程;相互关系 中图分类号:Q935,Q9451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1X (2004)02-0069-03 收稿日期:2003-06-27;修回日期:2003-09-30 作者简介:李能章(1975-),男,硕士生,专业方向:分子微生物学;3联系人:彭远义(1965-),男,博士,硕士生导师。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起始于19世纪中叶,De Bary (1886)首先提出植物内生菌一词“endophyte ”,在其后的几十年中,先后在几种牧草植物中发现了内生真菌,对植物内生菌并没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直到1977年Bacon 等人发现高羊茅内生真菌与牛的中毒症状相关后,才引起广泛关注,在其后的十几年时间,侧重于草本植物内生菌研究,特别是对感染内生菌的牧草对草食动物的影响以及对食叶虫的影响方面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植物内生菌方面的研究范围扩大了,不仅仅局限于牧草植物内生菌的研究,也从其他不同植物中分离内生菌,研究其生物多样性,生物学作用,侵染途径以及与宿主之间的关系等,特别是1993年S trobel 首次报道了从短叶紫杉(Taxus brevifo 2lia )的树皮中分离出一株内生真菌(Taxomyces andreanae )能产生紫杉醇(tax ol )[1],对植物内生菌又有了更深的了解,掀起了从植物内生菌中寻找新物质的热潮,一些新的抗肿瘤、抗菌、抗虫物质先后从内生菌中分离出来,在研究植物内生菌的过程中引入了现代分子生物技术,从而使对内生菌的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植物内生菌来源于外界环境微生物,以不同方式进入植物组织中,通过水平和垂直方式进行传播,其遗传与代谢都由于与宿主在长期共同进化过程中相互作用而有别于外界环境微生物。几乎所有的植物中都有生活的内生菌,现仅仅对极少数植物内生菌进行了完全的研究,因此从植物内生菌中寻找到新物质几率是很大的,并且植物内生菌本身作为新的微生物资源也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 1 环境因子对植物内生菌的影响 植物内生菌生活在活体植物组织中,其生长代谢受多方面因素制约,不仅受到宿主植物的影响,外界环境因子也是其重要影响因素,外界环境变化影响植物生长代谢,间接影响到内生菌生物多样性与生长代谢。1.1 对其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如季节温度变化、光照、雨水、空气湿度等都会影响到植物内生菌的多样性,M o 2 cali S (2003)等[2] 人调查研究两株榆树不同季节内生菌的动态变化,以4、6、9、12月作为调查时间,通过植物器官和植物的纤维蛋白酶的变化参数,揭示了其内生菌的波动变化是受温度(冷热)的影响。环境污染物质同样会影响植物内生菌的生物多样性,Danti R (2002)[3]在研究植物Fagus sylvatia L 的枝梢暴露于S DBS 浮质中其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和数量的变化时,发现枝梢中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和数量随其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减少,S DBS 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的阴离子去垢剂,可能是被S DBS 处理的植物其叶的蜡质层被降解,同化能力和叶片水分蒸腾作用的变化导致内生菌的减少,这是环境作用于植物而影响其内生菌的多样性,还有一些化学物质并不影响植物的生长代谢,但却直接影响内生菌的数量和多样性,如一些人工合成的杀虫剂、杀菌剂。现今工业污染物不仅对动物植物造成极大的伤害,同时也对植物内生菌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一种植物的灭绝就意味着大量的内生菌的消失。1.2 对内生菌生长代谢的影响:环境因子影响植物内生菌的多样性的同时影响着内生菌的生长代谢,Maccheroni Jr W (1998)等[4]研究了植物内生菌刺盘孢霉在营养缺陷时其磷酸酶的合成与分泌状况,研究表明,pH5.0酸性磷酸酶和Mg 2+-depen 2dent pH7.5磷酸二酯酶在任何生长状况下都恒量表达,在磷饥饿时,pH6.0酸性磷酸酶表达分泌胞外,而碱性磷酸酶的表达为另一独特模式,在磷丰富或氮饥饿时,表达pH 10.0胞内碱性磷 酸酶,但在又缺氧或硫源时,其表达就会被阻。T ejera NA (2003)[5]等调查了一些非生命因素如干燥、热、盐等对内生菌G luconacetobacter diazotrophicus 的生长和生物学活性影响,结果表明,这株菌可以忍耐热处理和耐盐,但其固氮酶活性和碳代谢酶类活性会受到高NaCl 浓度的影响。环境除对内生菌酶的产生极其活性的影响之外,还影响着内生菌的次生代谢,如降低对感染内生真菌的高酥油草和多年生黑麦草的收割次数和增加其牧草的高度会使内生真菌生物碱代谢增加(Salminen S O ,et al .2002,2003)[6] 。 2 代谢物质的多样性 植物内生菌的生物多样性决定其代谢物质的多样性。现有研究表明,从植物中分离出的内生菌能代谢多种活性物质,其中一些是新物质,具有特殊生物活性。2.1 抗癌类物质:从某些植物中分离出的某些内生菌能代谢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物质,美国的S trobel (1993)等首次从短叶紫杉(Taxus brevifolia )的树皮中分离出能产生紫杉醇(tax ol )的内生真菌(Taxomyces andreanae ),其后,其他学者又从其它植物中分离到内生菌能产生不同作用机理的抗癌新物质。2.1.1 引起癌细胞凋亡类物质:从植物Pinus species 的针叶活组织中分离出的内生真菌Hormonema dematioides 产生一种新的真菌物质horm onmate (1),能诱导结肠癌细胞系C O LO -320程序化细胞死亡,同时对结肠癌细胞系D LD -1和HT -29和五种其它的人的癌细胞系H L -60、JURK AT 、HEP -G 2、MCF -7、HeLaS 2 都有毒作用(Filip P ,et al ,2003)[7] 。2.1.2 破坏癌细胞微丝物质:从植物Ficus Microcarpa L 的树皮中分离到的内生真菌产生一种新的生物碱nom ofungin ,能破坏哺乳动物细胞的微纤丝(Ratnayaka As ,et al ,2001)[8]。2.1.3 癌细胞分裂抑素:Wagenaar M M (2000)等[9]从来源于传统药用植物雷公藤的内生真菌Rhinocladiella sp.的培养液中分离出3种新的生物碱(cytochalasins ),是具有细胞毒作用的细胞分裂抑素,实验结果表明它们对多种人肿瘤细胞有很强的抑制作用。2.1.4 酶抑制剂:从内生菌中分离的物质具有抑制引起细胞产生癌变的病毒的酶的活性,从而起到防止癌症,G uo B (2000)等人[10]就从内生菌Cytonama sp.的固态发酵中分离出两种新的人细胞巨化病毒蛋白酶抑制剂cytonic acidA (1)和B (2)。 2.1.5其它类抗癌物质:S tierle DB (1999,2003)等[11] 从北美红杉中分离的内生真菌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 )产生系列抗肿瘤活性物质sequoiatone A -F 和另一类新的C 架系列物质se 2 quoiam onascinsA -D 。Wagenaar M M (2001)等[12] 从濒临灭绝的薄荷Dicerandra frutescens 中分离出的内生菌Phomopsis longicolla 产生3种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二聚物dicerandrolsA 、B 和C 。 Brady SF (2000)等[13] 从一种内生真菌中分离出二种新物质cy 2toskyrinsA 和B ,破坏DNA 和抑制DNA 合成,具有在抗癌方面应用的潜力。张玲琪等分别从植物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 )、桃儿七(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 )等植物中分离到产抗癌药物长春新碱和鬼臼毒素类似物的内生菌,从美登木叶中分离到1株球毛壳菌,从该菌的发酵产物中提取出抗癌活性物质球毛壳甲素A 。 从以上可以看出,植物内生菌代谢多种抗肿瘤物质,它为寻找新的抗肿瘤物质提供了新的微生物资源,具有广阔应用前景。2.2 产生抗菌类物质:作为产生抗菌类物质的微生物,植物内生菌是一大类群,能产生多种具有不同抗菌活性的物质,对植物、人和动物病原菌有抑制活性。产生抗植物病原菌物质的内生菌由于产生的抗生素类物质存在于植物体内,所以更有利于 第14卷第2期:692004年4月 生 物 技 术BI OTECH NO LOGY V ol 114,N o 12:69 Apr 1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