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概念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大众化——读艾思奇的《大众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大众化——读艾思奇的《大众哲学》

201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大众化———读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王红霞**【内容提要】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用通俗浅显的语言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哲学与群众生活相结合、与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典范。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需要哲学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并与时俱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哲学》通俗化大众化艾思奇(1910 1966),原名李生萱,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

他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宣传工作,硕果累累,著作等身,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众哲学》是艾思奇在20世纪30年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经典之作,曾引导成千上万的有志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

2006年6月人民出版社在修订再版说明中评价该书:“《大众哲学》像革命的火炬,在黑暗中照亮了前进的方向,启蒙了成千上万的青年奔向革命道路。

在国内战争时期,蒋***本文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全媒体时代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若干问题研究”(2014010033)成果。

王红霞,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介石无可奈何地感叹:‘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防线’!承认其失败,是人心丧失,‘乃败于艾思奇先生之《大众哲学》’!”①《大众哲学》原名《哲学讲话》,从1934年11月至1935年10月在上海出版的《读书生活》杂志半月刊上连载24期,1935年结集出版。

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读书生活出版社共出了32版,加上各地出版社出版的共有50多版。

新中国成立后,《大众哲学》也是一版再版,足见其影响力之大。

时至今日,重读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探索其在写作手法、体裁设计、内容形式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所做的创新贡献,对于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我们党之所以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因为它们与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推进,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迫切需要我们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我们党之所以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因为它们与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

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所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当把它用于指导世界不同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时,就需要有一个民族化的过程。

在对马克思主义是否需要民族化这个问题上,曾经有人持不同看法。

然而,中国发展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其对中国实践的指导作用,并使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60年前,它要继续指导当今和将来的世界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运动,就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就要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以新的内容来丰富和发展自己,以使自己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研究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的意义及方法

研究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的意义及方法
第3 O卷 第 1 期
2 0 1 4年 3月
北 京 建 筑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Be i j 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C i v i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a n d Ar c h i t e c t u r e
Ph i l o s o p h y c o u l d b e p r o mo t e d i n v a r i o u s f o r ms .S t r u g g l e wi t h a l l k i n d s o f a nt i - Ma xi r s t t he o r y s h o u l d b e p e r f o r me d f i r ml y. Re s e a r c h e s o n t hi s t o p i c a l s o i n s p i r e U S t h a t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n e e d s p r o b l e m a wa r e n e s s
s h o u l d b e p e r s i s t e d i n t h e c o n t e mpo r a r y mo v e me n t o f m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o f M a r x i s t P h i l o s o p h y . Ma xi r s t
摘 要 : 研 究2 0世 纪 3 0年代 马 克 思主 义哲 学 大众化 运动 应采 用历 史与 逻辑 相 统一 、 比较 史 学、 内 史和 外 史相 结合 、 多学科 综合 等 多种研 究方 法 , 在 以翔 实的 史料 还 原历 史真 貌 的基础 上 总结经 验与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

文化长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黄驿迪 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组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实质的理解主要从通俗、现实、群众的三个角度来进行阐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具有实践性和主体性两大特征。

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涵、实质及其特征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关键词:内涵;实质;实践性;主体性作者简介:黄驿迪(1994-),汉族,吉林省辽源市人,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190-0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自诞生以来最伟大的哲学理论思想体系,在当今社会发展中仍旧发挥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逐渐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

只有不断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才能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理论指导作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概述(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产生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活动之中。

如今时代的“大众”不同于以往的被压迫的“大众”,已经没有阶级之分,而具有了社会概念。

现今的大众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具有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之所以能成为现今研究推进的重点,是因为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对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对促进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化和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化和大众化

绵 阳师范学 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Mi a n y a n g N o r ma l Un i v e r s i
V o 1 . 3 2 No . 7
J u 1 . 2 01 及 化 和 大 众 化
李 倩
4 0 0 7 1 5 ) ( 西南 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 院, 重 庆北 碚
哲学研究成果与人民群众的日常加强哲学的宣传和普及掌握必备的哲学知识特别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将高深的哲学从书本里走出来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于指导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有利于哲学研究成果转人们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化为多方面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第3 2卷 第 7期 2 0 1 3年 7月
普 及十分必要且具有重 大现 实意义和理论 意义。 关键词 :哲 学;普及化 ;大众化
中 图 分 类 号 :B 1 7 文 献 标 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2— 6 1 2 x ( 2 0 1 3 ) 0 7— 0 0 5 0— 0 4
哲 学 是人类 把 握 世 界 的方 式 , 和常识 、 科学 、 艺 术 等方 式 一样 , 其 研 究 本 身并 不是 目的 。哲 学 只是 作 为一 种 手段 而存 在 , 其 目的永远 都 只能是 人 本身 。 而要实 现人 本 身这个 目的 , 哲 学势 必需 要普 及 大众 , 外 化 为人 民群众 改 造世 界 的实践 。

要 :哲 学研 究本 身并 不是 目的 , 其 目的在 于普及 大众 , 化为人 民群 众改造世界 的 实践。哲学是作 为改造
世 界的“ 精神 武器” 、 “ 头脑” 而存在 。而不仅仅是作 为“ 精神” 而存在 , 不注重普及化 、 大众化 , 只注重理 论研 究的哲 学只能是抽 象的一般 , 只能是 缺失 了“ 心脏 ” 的一般 哲学 。哲 学 “ 有 用性 ” 的 实现形式就在 于哲 学内化 于人 民群众、 掌握人 民群众、 说服人 民群众 , 最终指导人 民群 众 实践活动的展 开。哲学不 消灭 自身 , 就 不能成 为现 实 , 可见 , 哲 学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在谈到执政党建设基本经验时,指出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这是一项关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战略任务。

我仅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大众化与中国化、现代化的关系首先谈谈对大众化这个概念的理解。

大众化与大众性是有区别的。

大众性是理论本身的一种属性,是标识理论所涉及、维护或关注的群众的X围的概念。

大众化是使理论为尽可能多的群众所理解和认同的一种工作。

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任何理论都有一定程度的大众性,只不过“大众”的成分和X围有所不同而已。

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理论也都反映了本阶级的诉求,还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相关阶级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共同诉求,也有自己的群众,也有一定的大众性。

完全没有大众性的理论是不存在的。

同时,任何理论也都需要大众化。

这是因为理论都不是大众自发活动的产物,而是少数理论家精神劳作的产品。

如果不经过一番大众化的工作,即使客观上反映了大众的利益和诉求,也未必能为大众所理解。

任何阶级的理论家创造理论都不是为了自娱自乐,而是为了按照他们所维护的阶级的利益改变世界。

他们决不满足于把自己的理论变成藏之名山的秘密文献,而总是要努力在大众中传播宣扬,让大众理解理论、信服理论,从而征服人心,赢得大众。

这种工作就是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一切理论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有没有大众性,也不在于需要不需要大众化,而在于大众性和大众化的内容和X围与别的理论根本不同。

马克思主义理论代表的是有史以来最进步的阶级即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同时也代表了有史以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的根本任务不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以一个剥削阶级的统治代替另一个剥削阶级的统治,而是经过一系列的历史发展阶段,最终达到彻底消灭阶级差别,解放全人类。

因此,它的大众性具有史无前例的深刻内容和广阔空间,与其他理论的大众性有原则的不同。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及相互关系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提出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替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在这个报告中,毛泽东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始终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建设,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这是党首次将“三化”放在并列的地位明确提出来。

“三化”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而且对于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科学界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和外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有机整体,从狭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或本土化,我们这里是从狭义范围上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其根本要求是立足中国国情,结合中国实际,研究中国问题,形成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

列宁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而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

”同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又不同于别国,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和条件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创造性的同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具体地条件,即中国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和社会的特定背景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理论系统,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用以指导中国这个东方大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活动,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这些实践活动的丰富经验加以提炼、概括,使之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演进历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演进历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演进历程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已有近180年的历史,传入中国也有100多年。

这么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断大众化的历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发展阶段来看可以分为初步发展阶段、持续推进阶段和继承创新阶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演进;过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初步发展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大致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到新中国成立。

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在中国大众中流行,其大众化主要是通过一些有志之士和先驱学者翻译经典著作、编写通俗读物进行传播的方式实现的。

因此,为了更好地阐释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发展,我们应该重点介绍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的贡献。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道路,艾思奇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第一人”。

在《大众哲学》出现以前,已经有很多先进分子、爱国人士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但是由于其晦涩难懂的语言,使得普及效果不明显。

而《大众哲学》的出现,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出学者们的书斋和课堂,逐步走向大众的生活。

蒋介石评价《大众哲学》的贡献,“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防线。

”尽管高语罕在《大众哲学》之前就发表了《白话书信》《青年书信》《理论与实践:从辩证法唯物论的立场出发》等著作,并采用了白话文书信体的通俗化表达方式,但高语罕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通俗化两者有机结合。

《理论与实践:从辩证法唯物论的立场出发》尽管以书信体做比较系统的表达,但是它并没有做好通俗化论述,而《大众书信》和《青年书信》有通俗的表达方式,也具有一定的马克思哲学性,但却没有系统地进行马克思哲学性的大众化宣传。

不过高语罕的著作在初步发展阶段影响了众多青年革命者,其书信体写作方式,也启发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工作者,如艾思奇、胡绳等人。

这期间还有与艾思奇并称为“南陈北艾”的陈唯实。

他和艾思奇在大众化上的着眼方面有一定区别,艾思奇所关注的是对大众的宣传,而陈唯实所关注的则是反对错误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问题研究

些 问题 也 不 断 凸 显 出来 。其 中关 于 如 何 引 导 人们 树 立 科
学 的 世界 观 和 人生 观 就显 得 尤 为重 要 。 因此 如 何 进 一 步 巩
固 包 括 马 克思 主 义 哲学 在 内 的 马 克思 主义 在 中 国社 会 主 义
用 。 马克 思 主 义 哲 学 “ 不仅 从 内部 即就 其 内容 来说 , 且从 而 外 部 即就 其 表 现 来 说 , 要 和 自己 时 代 的现 实 世 界 接 触 并 都
理 论 一 经 掌 握 群 众 , 会 变 成 物 质 力 量 。[ 9 这 里 , 克 也 ” j在 马
思 和 恩 格 斯 既 强 调 了 人 民群 众 的 历 史 主 体 地 位 , 揭 示 了 又
理 论 转 变 为 物 质 力 量 的 关 键 —— 掌 握 群 众 , 即理 论 的 大 众
相互 作 用 ” 【 l 。2 2 j
现代 化 建 设 各项 事 业 中 的 思 想 指 导 地 位 , 何 在 新 形 势 下 如
以 马 克思 主义 的世 界 观 和 方 法 论 武 装 人 们 的 头 脑 , 成 为 就

二 、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大 众 化 的 迫 切 要 求 马
是群众的事业 , 随着 历 史 活动 的深 入 , 将 是群 众 队伍 的扩 必
中 图分 类 号 : 1 B7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4 2 2 0 ) 50 2 — 3 1 0 —3 X( 0 9 0 .0 00
党 的十 七 大 报 告 明 确 提 出 :要 巩 固 马 克思 主 义指 导 地 “ 位 , 持 不 懈 地 用 马 克思 主 义 中 国化 最 新 成 果 武 装 全 党 、 坚 教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浅析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浅析
科 学 内 涵 浅 析
孙 继 海
摘 要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科 学 内涵 由三部分组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当代 中国马克 思主义通俗化 、现 实化 ,要 想平稳有 序的开展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的 宣传普及活动 ,持 续推动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就需要准确地理 解和把握 当代 中国马克思 主 义 大众 化 的 科 学 内涵 。 关 键 词 : 当代 中 国马 克 思 主 义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 义大众 化 的概念 含义 ,就是 通过学 习 和宣传 教 育 ,使 广大人 民群众 理解掌握当代 中国的马克思 主义 ,并在 中国特色社 会 主义建设 实践中 自觉运用 这一科 学理论 ,以实现用 当代 中国马克 思主 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 的根本 目的。通过上 述概念 的总结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 化包含 着马克 思主义 中国化 、当代 中 国马克思 主义 的通俗 化和现实化等三方面的内容 和要求 。为了更好 的把握这一新命 题 的实质要义 ,更 有成效 地推进 这项工作 ,我们就应该 时刻从这三个方 面 来诠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 1 . 当代 中 国 马 克 思主 义大 众化 的含 义 如何 正确 界定 “ 当代 中国马 克思 主义大众 化”,摆 在第一 位 的是 , 要 区分 “ 马克思主义” 的准确含义 、 “ 当代 马克思主 义” 概念 内涵、以 及要正确 的解释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1 9世纪末 ,无产 阶级革命导 师 恩格斯首先使用 “ 马克思主义 ”一词 ,并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马克思主 义 由马克思 、恩格斯 于 1 9世纪 4 0年代创立 ,马克思主义诞 生的标志是 《 共产党宣言》 的 出版 ,其后 ,作为一种科学体系经过了来 自不同年代 、 不 同民族 的马克 思主义 者在革命 实 践 中不 断地 丰 富、发展 以及 完善之 后 ,马克思主义成为 了全世界无产 阶级劳苦大众求解放 的学说 ,马克思 主义 揭 示 了 自然 、社 会 以及 思 维 发 展 的普 遍 规 律 ,揭 示 了社 会 主 义 最 终 替代资本 主义发展 的历史必然 ,也揭示 了社会主义迈 向共产 主义发展 的 普遍规律 。在 《 卡尔 ・ 马克思》 一书中 ,伟大的革命先驱列宁认为狭 义 上 ,马克思主义可 以理解为 :“ 是关于马 克思观点 和学说 的科 学体 系” 。 而广义上 ,还包括列 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以及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 系等马克思主义者 继承 马克思 主义不 断地 丰 富、发展 以及完 善 出的理 论 。由此 ,我们可 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以及科学社 会主义 ,分别作为马克思主义 的科学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理论 基础和核 心 ,他们互相依撑 ,共 同组成 了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学说。 针对马克思主义理 论 中抽象 而深奥 的理 论 ,少 数人 在理 解掌 握之 后 ,运用 “ 大众化的语言” 进行通俗 的诠 释,使得 马克思 主义理论能够 被广大人 民群众所理解掌握 ,能够真正融人他们的思想体 系当中 ,成为 广大群众 E 1 常行为的坐标 ,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 同中国的革命 、生 产 、生活等具体实践相结合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由上所述我们可 以清晰的得出 ,所谓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就是指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理 论 、毛 泽 东 思 想 基 本 理 论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 基 本 理论的大众化 ,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 内容联系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 的理论研究成果 ,结合广大人 民群众的生活实践 ,使得马克思 主义成为 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与物资力量 ,使得广大人民能够运用他 们去认 识并改造世界。因此 ,可以说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过程包含 了马克 思主义理论的普及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具体实践的指导 ;并 紧密联系 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 ,使之升华 ,进而继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 。 2 . 当 代 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基 本 特 征 概念的界定后 ,我们就需要详细分析总结 “ 当代 中国马克思 主义大 众 化 ” 的 基本 特 征 。 首先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其理论前提是科学性 。作 为科 学 的 世 界 观 和 方 法 论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已 经 被 历 次 实 践 所 证 明 , 马 克 思 主义理论 是建立在科学之上 ,能够揭示和反映 自然 、社会发展 的普遍 规 律 ,马克思主义正因为接受着 实践不 断的检验 ,才能保持 它经久不 衰。 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当中 ,实现了马克思基本原 理 与基本内容与中国革命 和建设 的实际情 况的结合 , 使 得马克思主义成 为 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与物资力量 ,使得广 大人 民能够运用他们去 解 决一 系列 的现实问题 , 进 而去认识并 改造世界 。因此 ,科 学性作 为中国 马克 思主义大众 化的理 论前提 ,使 得 中国共 产党 能够加深对 执政建 设 、 小康社会建设 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 的科学 的认识与理解 。 其次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其本质属性 是实践性 。实践是 任何理论的来 源,实践能够促进任何理论 的创新。马克思主义 自创 立之 初 ,始终植根 于实 践之 中 ,并依 托具 体的 实践不 断地 发展 与创新 ,它 “ 不是在每个时代 中寻找某 种 范畴 ,而是 始终站 在现实历 史 的基础 上 , 不是从 观念 出发来解释实践 ,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 释观念 的形成”, 也正因为源于实践 ,马克 思主义 才能更 为科 学地 揭示 和改造 世界 。因 此 ,我们要实 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服务群众与群众实践 ,我们想要 继 续丰富以及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内在统一 ,就要致力 于大力推进 当代 中国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 ,而广大人 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的建设 实 践也体 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 最后 ,其理论特征是时代性。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 之所 以能够走 进 并在群众 中得 以普及 的根本 即是马克思主义大众 化所具 备的鲜 明的时代 性 ,伟大导师恩格斯认为 :不同时代产生的不同思维,都会作为一种特 定 的历史产物 ,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以及 表现出的截然 不同 的内容 。我 们可 以看到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巨大创新 与发展无 不贯穿着每一 次社会 主义发展的大跨越 ,这深刻体现了马克思 主义理论 与时俱进 的鲜 明特 征 。可 想 而 知 当代 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的理 论 特 征 的 时 代 性 ,也 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 内容能够更紧密的联 系广大人 民群众的具体 实践 ,真正做到立足于 中国的具体 实际 ,以全球化 为背景 ,解 放思想 、 实事求是 , 从 而彰显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 的时代性 。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 和 当代 中国马 克思主 义大众 化的关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哲学思考

2012年第24期总第326期前沿Forward Position No.242012Sum No.326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哲学思考焦存朝(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摘要]从哲学的层面分析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认识的客观需要,也是加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现实要求。

从哲学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理论回归实践、向实践飞跃的过程,是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有机统一的过程,是个体意识向群体意识、社会公众意识转化的过程。

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必须坚持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抽象与具体相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群众路线等哲学方法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哲学思考[中图分类号]B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67(2012)24-0047-03[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东方毅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d201105)。

[作者简介]焦存朝(1963—),男,河北邢台人,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通过宣传和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人民群众所了解、接受、认可并能最终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坚定信仰和自觉行动的过程。

从哲学的视角分析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认识的客观需要,也是加速推进马克思主大众化进程的现实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哲学阐释(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理论回归实践、向实践飞跃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类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不断反复的辩证运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经历实践基础上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两次飞跃。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实践中,经过长期的思考和探索,通过总结人类实践的经验而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虽然正确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讲道理的哲学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讲道理的哲学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这种 智力 活动 的产 物 。翻 阅古今 中外 的哲 学 著 作 , 我 们会 因某个 哲学 学说 的思 想深 刻性 或独 到性 而誉 之 为“ 至 理名 言 ” , 也 可 能 因其 “ 说 到心 坎上 了 ” 而会
心 一笑 , 并 强 化 了 自己 在某 个 思 想 观 念方 面 的认 知
关键 词 : 哲 学观 ; 道理 ; 马克思 主义哲 学; 大众 化; 自然历史过程
中图分类号 : D 6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1 - 5 9 5 7 ( 2 0 1 4 ) O 1 — 0 0 1 6 — 0 4
自科 学 从 哲 学 这 个 知 识 与智 慧 的 “ 总汇 ” 中独 立 出来后 , 人 们 常常 是 在 与科 学 的 比较 中来 理 解 哲
们 之所 以称得 上是 道 理 , 是 因为 它 们 都 有一 定 的根
据, 且能逻辑 自洽 , 但却未必是真理。正如陈波教授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8 - 9 一) , 男, 四川资阳人 , 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 院副教授 。
指 出的 : “ 哲 学 方 面 的 争 议 和 分 歧 无 法 诉 诸 外 在 世
2 0 1 4年 1 月
山西师 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na r l o f S h a n x i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J a n ., 2 0 1 4
本任 务 和最 高境界 是 达 到 真理 性 的认 识 , 也 只 有 以 探索 、 揭示 客观 世界 (自然 、 社会 、 人 类 精 神现 象 ) 的 本质、 规律 为首 要任 务 , 并 以期 达到 真理 陛认识 的学 说才 能称 为科 学或 属 于科 学 。 _ 1 科 学本 质 上 是 反 映 性、 揭示性 的智 力活 动 , 真理就 是这 种智 力活 动 的产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重内涵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重内涵

党 在 十七大 报 告 中提 出 , 开 展 中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 、 推动 当代中国的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 , 这对 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 建设 、 巩 固马克思主义 的指导地位具有重大 的现实 意 义 。这里 就指 出 了马 克思 主义 大众 化对社 会 主义
马克 思 主义教 育 方 式 。在 此 , 事 实 上 反 映 出人 民是
主体 , 马克思主义是客体 的思想。另一方面, 马克思
主义作为政治意识形态 , 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形式 , 还 有 自身的发展规律 和形式 , 因此大众化还包括 马克 思主义化大众的过程 , 即通过 自 上而下 的教育 , 提高
前提 。
应 该 说这 两个 过程是 不 可分 割 的。要 想让人 民 真正地 接 受马 克思 主义 , 必须 以人 民的需要 为基 础 、 马 克思 主义 大众 化是 指 马克思 主义 基本 原理 由 为 出发 点 , 尊重 人 民的 意愿 , 研究 人 民 的心 理 生 理 、
生产生 活规 律 , 在这 个 基 础 上 再 研 究 马克 思 主 义 与
这里把马克思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自上而下主义大众化作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最基本的要地依靠行政手段强行进行普及教育的话那么现在求也说明了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程的重要性就必须还要征得大众的同意让他自己觉得马克思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党我国社会主义文主义对他是有价值的心甘情愿地接受之学习之化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战略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笃行之这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合法性的链条
抽象到具体 、 由深奥到通俗 、 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
被广 大群 众理 解 掌握 的过 程 。马克 思 主义基 本原 理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在理论 宣传的层面上 , 仅仅 归结为语言表达方式的 问题 , 么, 那 这种 对“ 大众化” 的态度是 片面的和肤 浅的 。 从理 性 、 学解读 的角度 看 , 大众化” 科 “ 既是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 , 又是 马克 思主义理 论发展 与实践指导的 内
在要求。 因此 , 从理论根基、 精神 实质和 问题 意识 等方面进 行深度思考 , 对于全面、 学地把 握“ 科 大众化 ” 这一科
么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不 在 于 熟 记 它 的 一 切 结 论 细
节 ,而 在 于 把 握 它 的 鲜 明 特 点 和 基 本 理 论 品质 。
马克 思 主 义 大众 化 问题 ,本 身 既 是 一 个 实 践 问
于千百万人 , 我们 的事业将悄然无声 的存在下去 , 但 是 它会 永 远 发挥 作 用 , 面对 我 们 的 骨灰 , 尚 而 高
第3 8卷
第 1 期
辽 宁大 学学 报 ( 哲学社 会 科学 版 )
Jun lo i nn n e i (hl oh n o i cecs ora fLa i U i rt P isp ya d Scd Sino 1
21 0 0年 1 月
Jn 2 O a .01
关于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的思考
张 兴 国
(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 院, 宁 沈阳 1 0 3 ) 辽 10 6

要: 马克 思主 义大众化是一个兼具理论与 实践双重意蕴的科 学命题 。如果把 “ 大众化” 的理 解仅仅 限定
的人们 将洒 下热 泪 。” 认 为为别 人 的幸 福而 工作 并
是 人 的 本性 , 认 为 “ 的本 性 是 这 样 的 , 只 有 他 人 人

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者:李青曼来源:《决策探索》2011年第08期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必然要求,是引领中国社会主义进步和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深刻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是西欧,西欧的国情与我国的国情是不一样的。

要想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和我国的国情、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和任务。

此后,我们党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的时代发展、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

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只要共产主义还未完全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不会过时,就仍然是普遍真理。

但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各门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时代化既包括内容的时代化、形式的时代化,也包括话语体系的时代化,特别是要创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范畴、新论断,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语言,用适合当今社会的表达方式,更好地阐明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重大问题的主张和看法。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使之能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与特征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与特征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与特征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多个领域,是19世纪以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为维护自身利益和改造社会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想体系。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也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实质和特征两个方面来探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

一、实质1、马克思主义与大众化2、推动社会进步与解决现实问题3、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要使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深入人心,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信仰和精神支柱。

通过大众化的推进,应当培养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和社会稳定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特征1、理论融入生活,贴近实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征之一,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生活,贴近实际。

这一特征的核心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使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2、广泛的社会参与与互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征之二,是要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和互动,使人们能够更多地接触、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

广泛的社会参与和互动,可以促进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人们相互交流、学习和共同进步,形成社会上下互通有无、形成合力的氛围。

3、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与利益诉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征之三,是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与利益诉求。

在大众化的过程中,应当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发展需求,在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帮助人们改善生活,增进福祉,实现共同富裕。

4、在实践中检验及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5、形成社会共识,促进团结和进步通过大众化的推进,应当形成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共识,促进社会的团结和进步。

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任何一种理论,不管它如何先进,如果只是停留在理论界、宣传机关,其生机与活力是有限的。

任何一种理论都需要经过通俗化的途径才能被大众理解和接受。

因为理论形成过程是对特定认知对象不断抽象的过程,对象稀释必然导致民众对已缺少感性形象的理论体系认知距离不断拉大。

而社会科学理论只有更多地被民众广泛认知,才能对社会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所谓理论大众化就是理论为大众理解、认同、掌握,并被自觉指导实践过程。

理论大众化,要符合社会成员生活经验,充分说明理解、接受某种理论时人们的社会意义、个人意义;要注意教育宣传科学性、循序渐进性,防止造势式、运动式形式主义;要有声有色,细雨润物,反复凸现重点内容。

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日常生活实践、文化结合起来,使理论成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实现由抽象到具体、深奥到通俗、被少数人理解转为大众理解掌握的过程;用生动形式、鲜活内容、群众语言、科学手段,深入浅出传播马克思主义,形成适应大众需要、具有时代特点的马克思主义。

[1]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他们科学地揭示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

(一)避免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同于“大众化”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具体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努力探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推动了重大的理论创新。

但这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本身并不能说明它已经为普通大众所掌握。

应该说,人民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面貌并不十分了解,而且还可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解,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有一个“大众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初探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初探

( 责任 编辑 :武 晟 )

3 6・
《 跨南孝 》 2 c n 3 年第 4 期
马 克思 主义 理论
然必须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指导作用 ,继续大力推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 和 大众化 ,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同新 时期 中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 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 并 能够实 现 两者 之 间的 良性互 动 。
实践 已经证 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 ,马克思主义哲Leabharlann 逐步实现 了中国化 、时代化和大众
化 ,并对 中国的新 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 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 发挥了巨大 的指导性 作用 。进入 2 1 世纪 ,为了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奋斗 目标 ,仍
调整时期 ,中国的发展也面临着新 的形势和任务。这要求我们准确把握新情况新要求 ,坚持走 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推动科学发展 , 促进社会和谐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基础 ,切实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为建设中国现代化战略的实现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
[ 1 ]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 [ M] .北京 :商务 印书馆 ,1 9 9 6 . [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1 卷)[ M] .北 京 :人 民出版社 ,1 9 9 5 . [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 4卷 ) [ M] .北 京 :人民出版社 ,1 9 9 5 . [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2 2卷 )[ M] .北京 :人 民出版社 ,1 9 6 5 . [ 5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 产党成立 9 O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N ] .人 民 日报 ,2 0 1 1 — 0 7— 0 2 . [ 6 ]温家宝.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 [ N] .光明 日报 ,2 0 0 9一o 2— 0 4 . [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1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 9 9 5 . [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3 5卷 )[ M] .北京 :人 民出版社 ,1 9 7 1 . [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1 8卷 ) [ M] .北京 :人 民出版社 ,1 9 6 4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概念,在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特定的时代内蕴和表现形式,不会永远停止在一个水平线上,但其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是共同的,这是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推进过程中的最根本的东西,也是我们分析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的理论前提。

马克思的关于“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物质武器,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精神武器”[5]著名论断,实际上已经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概念及其时代内蕴作了最有说服力的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归根到底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民大众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人民大众的根本立场,在内容与形式上主动适应人民大众的特点和需求,通过有效的方式为人民大众所了解、认同、接受、理解、掌握和运用,从而成为人民大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最后在人民大众的社会实践中转化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

运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以及所熟知的素材和案例,结合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和实践活动,按照人民大众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点,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宣传普及工作,满足人民大众在实践中对哲学理论的内在需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由少数的社会精英认同、接受、理解、掌握转变为绝大多数的人民大众认同、接受、理解、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