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整理——有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析题(用4,5句话简单说明就可)
1还原论的思维方式是西方的总思维方式,绝对有效的思维方式。
还原论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
它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几何或组成物,因而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
还原派生出来的方法论手段就是对研究对象不断进行分析,恢复其原始的状态,化复杂为简单。
(前面没录到)还原论把一些枝梢末节的东西给忽略了,这个是研究最简单的,而不考虑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过去的中取得很大的成功,但是现代科学,有一些复杂对象,过去没考虑到对象之间的联系,没有考虑到复杂对象。
对于复杂系统的研究,系统论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
两种思维方法系统论和还原论的思维方法,一个是把对象做简单处理,另一种是考虑到对象之间的复杂联系。
2.科学本质在于科学是真正实证的科学,它的真理性是绝对的,不能证伪的,也是没有历史局限性的。
马克思提出科学“是真正实证的科学”,是“真正的知识”,“科学就在于把理性方法运用于感性材料。
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
”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其特征。
科学是一般生产力,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
归纳推理不是必然性推理,其结论具有或然性。
演绎是从对事物概括的一般性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认识方法。
演绎推理的结论具有必然性,只要其前提正确,推理过程正确,其结论就必然正确。
单纯运用归纳就会遇到“归纳问题”,单纯运用演绎无法推进科学实践的新发现、新发明。
关于科学的本质,科学是通过观察实验,然后建立假说,然后在验证的这样一个过程,那么在这个当中,科学是通过和对象加以比较,比较是通过实证。
科学的几个环节,一个是观察实验,观察实验不能让我我们获得一个绝对可靠的系统,因为观察这个环节,我们只能通过感官,但感官是不可靠,我们利用仪器去观察,仪器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感官,但也是有一定的范围;另外观察过程当中,我们的观察对象可能与观察仪器产生相互干扰,例如在微观世界,你不一定能看到真实对象;再有我们看到的东西,是用语言来描述的,是用已有的知识,已有的理论来描述的,理论又会成为一个影响的因素,而理论自身又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科学的观察和实验是(基础),但是它不足以保证科学的最终的真理性.
科学逻辑,首先,分析综合,是针对具体的材料,是处理感性材料的方法;另外就是归纳和演绎方法。
归纳法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是科学发现的最基本方法,通过归纳法,我们可以得到新的东西,但是归纳法不是一种必然推理,不是一种绝对可靠的方法。
那么从逻辑方法来说,他的逻辑基础是归纳,归纳是没有一个绝对东西来保证的他,是或然性的,而演绎方法,我们无法推出超出他前提范围的结论,也就是说,结论的范围一定比前提要小,我们不能推出新东西。
另一个局限性就是演绎方法的前提,前提是有限制的,无法确定前提是可靠的,那么如何保证前提是可靠的,能不能从归纳法确定,但是归纳法是不可靠的,所以从归纳法的到的前提也是不可靠的。
类比(不确定说的是否是类比)方法也是一种或然性的方法,假设检验有两个可能性,我们检验一般是间接检验,主要是针对理论性结论建立假说,比如说相对论,他有可能会转化为理论,我们把从假说中推出的(结论)来和观察结果来比较,那么有两种可能性,比如说广义相对论推出太阳附近光线是弯曲的,爱丁顿说是对的,另外有人说是错的,那么我们能说广义相对论得到验证,但是能不能说广义相对论最终就是真理,因此这里有个区别,关于证实和证伪。
逻辑实证主义的观点,他们认为科学的东西是可以通过经验来得到检验的,而这种检验可以让科学获得一个最终结论。
证实,我们可以检验他们最终是否是正确的,爱丁顿说观察的结果与广义相对论相合,所以广义相对论就是最终的真理性结论,但是这是过分的强化,他背后的逻辑是,有限的证据,用
来推出和验证一个普遍的结论,他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如果你肯定他是必然的,那么意味着你说归纳是必然的推理,我们找出了证据来支持假说,但是我们不能最终肯定它,否定的时候,就相对的简单,只要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但是呢,没这么简单,证伪它涉及到很多因素,理论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限制条件)是不能用的,有一些是外设条件,他有一个理论体系,所以通过各种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可以通过举反例,但实际上是我们没搞清楚他的条件,所以反例不一定能够推翻理论,因此,证伪不是那么简单的。
(内容涉及后面几道题目答案)
3.科学发展是否定旧的,创造新的,不停的革命。
科学不是一味的否定来推翻旧的理论,来建立新的理论,例如,日心说,地心说,不能说日心说完全否定了地心说,日心说,站在科学家的角度来研究天体运动,与它的研究方式有关,有它合理的一方面,但后来日心说又被完善了,哥白尼说是圆形的,开普勒说是椭圆形的,所以能说开普勒推翻了哥白尼的吗?并没有,他是在发展他的理论。
另外牛顿力学和相对论的关系也是一样的,相对论也没有完全否定牛顿力学理论,他创造了新的,但是没有否定旧的观点。
科学发展是否定旧的,创造新的观点是证伪主义的观点,具有片面性。
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
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
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4.归纳是演绎的基础,因此演绎根据的是归纳的一般性前提,因此,演绎的真理性就会因为归纳的问题得不到保证。
这是演绎的前提,如果你认为他来自归纳法,但是归纳法是不可靠的,所以演绎逻辑的前提是不可靠的。
从逻辑上得不到一个必然的结果。
古典归纳逻辑曾遭到英国休谟的诘难。
他认为,归纳推理的合理性在逻辑上是得不到保证的。
归纳推理所依据的普遍因果律和自然齐一律,只是一种习惯性心理联想,不具有客观的真理性.从个别性的前提不可能得到一般性的结论.休谟的诘难,引人思考.既然从个别性的前提出发,不能必然地得到一般性的结论,那么个别性的前提是否可以对一般性的结论提供某种程度的证据支持,前提对于结论支持的概率是多少,这就是现代归纳逻辑即概率逻辑的研究主题.
归纳法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是科学发现的最基本方法,通过归纳法,我们可以得到新的东西,但是归纳法不是一种必然推理,不是一种绝对可靠的方法。
那么从逻辑方法来说,他的逻辑基础是归纳,归纳是没有一个绝对东西来保证的他,是或然性的,而演绎方法,我们无法推出超出前提他范围的结论,也就是说,结论的范围一定比前提要小,我们不能推出新东西。
另一个局限性就是演绎方法的前提,前提是有限制的,无法确定前提是可靠的,那么如何保证前提是可靠的,能不能从归纳法确定,但是归纳法是不可靠的,所以从归纳法的到的前提也是不可靠的。
5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属于直接生产力。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第一,劳动延长了人的“自然地肢体”。
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地能动关系”、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地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6.观察是中性的,理论依赖于观察,观察不受理论制约。
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哲学认为观察是中性的,理论依赖于观察,而观察不受理论制约。
逻辑经验主义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但他们否定了感性认识的积极作用,是真正的理性主义。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的手段。
科学观察也是科学实验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提出了观察、特别是实验和理论具有双向相互作用的观点;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践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
第一,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中渗透着理论。
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
第二,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中,就会导致错误观察。
第三,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预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
观察陈述所利用的理论或概念框架越精确,观察陈述所表达的意义月=越精确。
第四,观察陈述也是可错的。
判断观察陈述正确与否,要依赖于理论的检验。
任何完全独立于理论的“中立的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任何观察陈述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理论的因素。
第五,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
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于观察实验。
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其检验必须依靠观察实验。
7.科学伦理和技术伦理是否一样的。
共性。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技术道德根本准则,论述了科学技术道德的主要规范——现身科学、科学技术创新、实事求是、团结协作、谦逊勤奋。
莫顿提出了科学精神气质的四原则——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主义、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科学工作者在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试验和动物试验,应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
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8.科学活动能不能算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科学活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存在的基础”,“由此可见,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社会状况“,科学认识总要采取一定的社会形式,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展开的;科学活动是社会劳动,是社会劳动的一项基本内容。
9.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标志。
(江泽民)
江泽民指出:“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这一重要论断,指明了科学技术在先进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和决定作用。
首先,一部经济发展史,就是先进生产力代替、淘汰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而决定这一进程的直接原因是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
其次,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幅度地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将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
再次,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当今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且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重大飞跃,科学技术必将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10.国家创新型体系,是以企业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科技,资源基础性作用,是以科技主体,科技创新主体。
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将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形成强大国际竞争优势的国家。
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由五个部分构成:
(一)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机构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三)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
(四)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五)社会化、网络化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
要点:企业是一个主体,通过市场来完成。
各类主体:产学研,最终实现的目的是要通过企业在市场中来完成。
创新的概念。
通过企业在市场中实现。
材料分析(大方向)
1.生态自然观和科学发展观。
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
1、生态环境恶化的人口根源。
一方面,庞大的人口将造成有限的自然资源和有效的环境承载能力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庞大的人口对住房、食品、就业、教育、医疗保健、公共交通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需求总量造成极大的负担,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2、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
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
人类在进入工业社会后的三百年间,由于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消耗自然资源,产生严重的资源枯竭问题,同时还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3、生态环境问题的技术根源。
人类通过技术制造了自然原来没有的,而自然界本身又很难、甚至完全不能降解的有机物,这些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在环境中的积累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生态中心主义:又称生态中心论,是一种把道德关怀的范围从人类扩展到生态系统的伦理学说。
其主要观点包括:人是自然界的普通成员,人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大自然不但具有工具价值,还具有内在价值;以整体主义思想看待自然和处理人与自然地关系(以整体主义思想看待自然指的是把自然界及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都看作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构成的整体,认为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事物都是相互依存。
整体主义思想是环境伦理学中生态中心主义的重要思想特征。
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1)生态是一个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是由其组成要素(包括生物和非生物)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
生物圈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
(2)人是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
人不是处于生态系统之外,而是处于生态系统之内,是与生态系统其它成员息息相关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不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不是生态系统的征服者和统治者,而是生态系统中普通一员,人与其它生物在生态上是平等的。
(3)生态系统的利益包含并高于人类的利益。
人类只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系统的整体利益高于部分的利益。
从长远来看,只有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人类这个子系统的利益才有保证。
可持续发展:3个原则
公平原则:强调发展应该追求两方面的公平: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持续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核心思想是指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包括自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共同性原则:由于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不可能是唯一的。
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必须遵从共同性原则,争取全球共同配合行动,促进人类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要点:讨论人与自然关系的时候,可以从这个方面做一些理解。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探讨生态环境问题。
2.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和动力。
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
1、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技术体系内部发展的不平衡
3、科学技术的先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1)社会需要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注意题目,是否需要区分科学技术。
技术知识区别于科学知识
目的性:人类的技术行为时设计、制造、使用、监制各种人工事物及人工过程的有目的的行为,是关于“如何做”的问题;关于“目的”的概念并不出现在科学知识的理解之中。
评价标准:科学知识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就是“真”,但是技术的知识是讲究实用的知识,是设计、建造、运转人工客体的知识,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特征。
与科学思维相比,技术思维的特点有:
1、科学思维更关注普遍性,技术思维更关注可行性;
2、科学思维更关注创造性,技术思维更关注价值型;
3、科学思维没有限制,可以任凭思维跳跃发展,技术思维是限制性思维,是在已经有了原理的基础上思考如何通过现有条件或改造条件从而实现它;
4、技术思维是联系思维,它一方面要联通科学的理论,另一方面要联系技术的实际,是两极思维,技术思维要求“顶天立地”。
3.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科学方法论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提出了观察、特别是实验和理论具有双向相互作用的观点;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践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
4.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相关话题。
考试时间:1个半小时
题型:4辨析,3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