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的农药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菊花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一、白粉病
(一)危害症状
菊花白粉病感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黄色透明小白粉斑点,以叶正面居多,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幼嫩的茎叶更易感染。在温湿度适宜时,病斑可迅速扩大,并连接成大面积的白色粉状斑,或灰色的粉霉层。严重时,发病的叶片褪绿、黄化;叶片和嫩梢卷曲、畸形、早衰和枯萎;茎杆弯曲,新梢停止生长,花朵少而小,植株矮化不育或不开化,甚至出现死亡现象。(二)发生规律
5-11月均可发病,8-10月多发病,以20-25℃时易侵染发病。在湿度大,光照弱,通风不良和昼夜温差在10℃以上最易发生。以9-10月发病严重,主要在秋季多雨、露、雾的潮湿环境下多次侵染发病。在空气湿度大,通风不良,光照不足时再次诱发,在浇水多、植株太密或干旱影响,栽培管理不善,造成植株生长势弱时,发生更为严重。
(三)防治方法
1.在栽培上注意剪除过密和枯黄株叶,拔除病株,清扫病残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可大大减少病原物的传染来源。
2.加强生产管理栽植不要过密,控制土壤湿度,增加通风透光。避免过多施用氮肥,应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叶片抗病能力。浇水时应注意保持叶片干燥,防止浇水时水珠飞溅传播,或温湿度大,侵入寄主,造成再次侵染发病
3.用50%甲基托布津与50%福美双(1:1)混合药剂600~700倍液喷洒盆土或苗床、土壤,以消灭菌源。发病初期可喷施50%加瑞农可湿粉剂,隔10天喷1次,连喷3次;在发病期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粉剂800~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隔
7~10天喷1次,连喷3~4次。
二、菊花斑枯病
(一)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病斑近圆形,或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形,或生于叶缘呈扇形,褐色至紫褐色,边缘清晰或外围有褪绿晕圈,后期病斑上密生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多数病斑可使叶片干枯,严重时植株叶片自下而上层层变黑皱缩。
(二)发生规律
温度在10℃—27℃,只要有雨露,田间就可发病,但以秋季孕蕾开花期灌水或下雨造成的高温条件下危害最重,连作田和分株繁殖发病重。该病在菊花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但在秋季遇高温、多雨的天气发病严重。
(三)防治方法
1.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越冬菌源量。采用无病母株扦插繁殖。植株合理栽植,不宜过密。及时摘除植株基部病叶、老叶。不偏施氮肥,配合施用磷、钾肥。
2.发病初期可用62.25%仙生600倍液、80%大生600倍液、75%百菌清6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20%富士500—800倍液、5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1:1:160波尔多液喷雾。
三、叶枯线虫病
(一)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芽、花芽、花蕾和生长点。发病初期下部叶片先出现症状,叶片的边缘或顶端沿叶脉部分变黄,受叶脉限制呈现特有的角状褐色斑,最后叶片卷缩、枯萎。有时植株一侧的上、中、下叶片都出现枯萎,花器受侵染后变形,花芽干枯或退化,有的花芽膨大而不能成蕾。
(二)发病规律
雨季通过雨水和灌溉水进行田间传播,带病插条和病苗可以进行远距离传播。在翻耕较浅、土质疏松和连年栽培感病植物的情况下常发病严重。
(三)防治方法
1.搞好卫生,及时清除枯枝落叶。避免连作或用病土育苗。栽培抗病品种,一般小花品种
比大花品种抗病。防止喷水飞溅,减少线虫传播机会。
2.用46℃恒温水处理扦插苗或生根小苗10分钟,可有效杀死线虫。
3.药剂防治可用克线磷1000倍液喷雾或根施铁灭克颗粒剂。
四、菊花霜霉病
(一)危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嫩茎、花梗和花蕾,初病叶褪绿,叶斑不规则,界限不清,初呈浅绿色,后变为黄褐色,病叶皱缩,叶背面菌丝稀疏,先为白或黄白色,后变淡褐或深褐色;春季发病致幼苗弱或枯死,秋季染病整株枯死。
(二)发病规律
多发生在8月~10月与3月~4月的苗期,湿度大、通风不良、日照少、昼夜温差在16℃左右时最易发病。
(三)防治方法
1.3月上旬,留种苗圃发病,可喷洒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50~300倍液防治。
2.菊花移栽时,可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浸苗预防。
3.栽入大田以后,春季发病可喷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50~300倍液或25%甲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2次。
4.秋季发病,喷洒25%多菌灵800倍液混合合使用,兼防治褐斑病。
5.清除感病叶片、病茎和病花,减少侵染来源,注意通风降湿,可减少发病。
6.发病初期喷洒58%瑞毒锰锌500倍液,或25%瑞毒霉与65%代森锌按1:2混合后的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五、菊花叶斑病(斑点病)
(一)危害症状
从植株的下部叶片先发生,病斑散生,初为褪绿斑,而后变为褐色或黑色,病斑逐渐扩大成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状,严重时多个病斑可互相连结成大斑块,后期病斑中心转浅灰色,散生不甚明显的小黑点,叶枯下垂,倒挂于茎上。侵害初期被害植株叶片呈黄色和暗褐色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斑点。随后病斑中心有小黑点,基叶发黄、干枯,逐渐上部叶片、花蕾发病。
(二)发病规律
常发生于秋季多雨季节,尤其是天气闷热,空气潮湿和通风不畅的条件下易发生。通常在高湿雨季的7月中旬出现,尤其是连日阴雨闷热、积水久湿、昼夜温差大时容易较大面积发病。
(三)防治方法
1、发病严重的地块应实行两年以上轮做。
2、菊花收后,割下植株残体,集中烧毁,以减少田间和翌年侵染源。
3、增施有机肥,配合磷、钾肥,使植株生长旺盛,增强抗病力。
4、结合菊花剪苗、摘顶心,随手把下部病叶摘除,带出田外处理,减少早期再浸染病源。
5、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用甲基托布津、硫菌灵等。施药时间,9月上旬喷第一次药。10天左右喷一次,共喷3~4次,防治效果可达90%左右。
6.加强栽培管理。植株营养生殖其间施用氮、磷、钾复合肥,防止植株徒长,加强通风、透光,盆与盆之间不要放得过密,浇水时尽量避免淋湿下部脚叶。
7..菊花栽培场所、生长期间或冬春季节及时清除病叶并集中烧毁,以减少病源。
8.药剂防治。8~10月份,每隔10天左右喷一次65%代森锌600倍液保护叶片。病害发生后,选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也可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三四次,效果较好。
六、菊花枯萎病
(一)危害症状
发病初下部叶片失绿发黄,失去光泽,接着叶片开始萎蔫下垂、变褐、枯死,下部叶片也开始脱落,植株基部茎秆微肿变褐,表皮粗糙,间有裂缝,湿度大时可见白色霉状物;茎秆横切或纵切,可见维管束变褐色或黑褐色;将植株脱盆,可以看到被病菌侵染的根部变黑腐烂。
(二)发病规律
此病容易发生在雨水多的七八月份,发病最适宜的温度为27℃~32℃,在21℃时病害趋向缓和,到15℃以下时则不再发病。该病夏天发生较重,土壤粘重、排水通气性差、水分过多更易发病。
(三)防治方法
1.选择抗病品种,并从无病植株上采集枝条繁殖。
2.进行土壤消毒,定期用杀菌剂杀菌。
3.控制土壤含水量,宜选用排水良好的基质。
4.掌握植株密度,以便于通风。定期用杀菌剂进行土壤消毒。
5.而在植株被病菌感染时,一定要迅速施药。用50%多菌灵进行治疗,效果不错,方法如下:在植株出现病情时,配制多菌灵200倍~400倍液,植株根部浇灌,并喷洒全株。开始第一天、第二天连续两次,第四天一次,第六天一次,一般情况下,用四五次药即可恢复。但一些重病植株,一定要拔除,最好烧掉。
另外,也可用25%苯来特粉剂200倍~400倍液,或50%代森铵乳剂800倍液淋灌根茎周围和喷洒植株,连续数次。
七、根腐病
(一)危害症状
根系腐烂,呈干腐状或乱麻状,叶片枯黄凋萎,多发生在开花前后。植株根部聚集大量菌丝,引起局部或全部腐烂,茎叶发黄、枯萎。
(二)发生规律
土质粘重,通透性不强,病菌大量繁殖。
(三)防治方法
1.注意土要疏松、通透,平时浇水要适量,不要积水。
2.随时观察,发现菊株顶部嫩叶发黄,及时勒水,深扦松土,散湿透气,一周即可复壮。
八、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