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系统分析与设计(7)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 等效虚功:WK Teqk t
能量守恒:WK W
等效转矩:T
k eq
Fi vi / k T j j / k
i 1 j 1
m
m
7.2.2 执行元件的匹配选择
执行元件的匹配选择主要包括转矩匹配、功率匹配、 过热保护系数和过载保护系数验算四部分。
直流电机
步进电机及驱动
i 1 n
5)按速度和加速度规定要求选择减速比 在速度和加速度有要求时,除按加速度最大原则选择 减速比外,还应依据负载最大角速度与电机输出角速度之 间的关系,最终确定减速比。
i L max m
注意:应用上述方法确定机械传动部分的减速比,不能单 一应用某一种方法,应用多种方法,综合分析,结合被控 制对象的具体情况,在依据减速比的分配原则(2章), 最终确定机械传动总减速比和各级减速比。
J1
电动机
J4 i1 i2 J3
J2
即依据负载特性、脉冲当量(分辨率)、特殊要求等综合 分析选择确定,减速比的确定既要满足被控制对象的调速范 围并使在一定条件下综合指标参数达到最佳,也要满足脉冲 当量(分辨率)与进给角之间的相应关系和在一定条件下输 出转速最大或输出转矩最大等要求。
(2)各级减速比的分配原则与方法 1)按加速度最大原则选择减速比 当要求输入信号变化快、响应快、加速度大时,应按下 式决定减速比 i:
Vi U(t) i Fi
前置 放大 功放
工作台
θ i(t) i2
D 测速发电机 电动机
i1 滚珠丝杠
1 传感器
1)无外界干扰时的传递函数数学模型
V(s) i
Ka G1 KA G2 KV S G7 G5 Km S(1+T m S) G3 1 i1 G4
i
Kr G6
1 i2
滚珠丝杠传动半闭环控制系统框图 Ka——前置放大器增益;KA——功率放大器增益;Kv——速度反馈增益; Tm——直流伺服电机时间常数;i1、i1——减速比;Kr——位置传感器增益; Vi(s)——输入电压的拉氏变换;Θi(s)——丝杠输出转角的拉氏变换。
第七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机电 有机结合分析与设计
本章内容:
7.1 7.2 7.3 7.4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稳态和动态设计概念 机电有机结合的稳态设计方法 机电有机结合的动态设计方法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重点学习: 机电有机结合的稳态设计考虑方法 机电有机结合的动态设计考虑方法 主要任务:围绕被控制对象的具体要求,采用合理 的设计方法,寻求最终获取机械运动规律和运动性能 指标参数。 学习方法:结合典型的机电控制系统设计,掌握机 电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2 12
f1 电动机的粘性摩擦系数 f 2 负载的粘性摩擦系数
3)满足脉冲当量、进给角、丝杠基本导程匹配关系 选择减速比
i l0 360 o
4)减速器输出轴转角误差最小原则选择减速比 即 max 最小原则: max k ik n
单位阶跃响应系统的稳态特性
7.2.1 负载分析 (1)典型负载形式
无论被控制对象的运动形式如何 ,负载形式及其特点千差万别,归 纳起来具有一些共性负载──典型 负载。 包括:惯性负载、外力负载、内 力负载、弹性负载、摩擦负载 。
三维扫描仪或装置
目的:获取负载特征参量。
方法:综合负载特性,进行有效组合,获取必要负载特征参 量。为系统执行元件,机械变换机构等的选用或设计,系统进 行稳定性设计和动态设计创造条件。
7.2.5 机电一体化系统数学模型的类型
机电一体化系统数学模型的类型实际上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控制系统工 作原理上讲,主要分为开环控制、半闭环控制、闭环控制三类数学模型。 下面结合典型实例进行学习。 (1)开环控制系统 开环控制比较简单,前面已学习。 传递函数数学模型为: Gs GeGemGm (2)半闭环控制系统 如图滚珠丝杠传动半闭环伺服进给控制系统
无论机械传动或变换元件是直线运动还是回转运动,应 用总动能不变的原理,可进行等效转动惯量的计算。
1 m 1 m 2 能量综合:E mi vi J j 2 j 2 i 1 2 i 1
1 k 2 等效能量: E J cqk 2
k
能量守恒:E = Ek
v k 等效惯量:J cq mi i i 1 k
步进电机基本结构
(1)执行元件的转矩匹配
m 测算执行元件输出轴上的等效转矩 Teq (摩擦负载和 工作负载)和等效惯性转矩T惯的总和。
T
T eq T 惯
m
考虑机械传动效率,则执行元件的等效输出转矩:
注意:执行元件为伺服电动机时,电动机工 作区域应在恒转矩输出调速区内。
(2)执行元件的功率匹配 电机功率的合理确定是执行元件选择的重要参数之一。
主要依据电机的等效负载和最高转速确定。 常用下式进行预选。
T P
m eq
m J eq m nmax
9.55
T
max
再通过过热验算和过载验算,最终确定电机的功率。
(3)电机的过热验算
电机在一定工作时间范围内,负载转矩变化时,应用等效 法(励磁磁通近似不变)计算电机的等效转矩(平均转矩)。
e)放大器要有足够的放大倍数,工作特性稳定可靠、易于
调整等。
4)伺服系统的能源(电源)支持
电源系统由于受所选用或设计的各分系统能源输入 形式和要求不同的限制,电源供给统一是困难的。但是 、在设计电源系统时,应尽可能地作到电源的输出类型 要少,在电源参量输出具有足够稳定性(电压、频率) 的同时,要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外界干扰信号的进入和 电源波动、掉电、欠压、过流、短路等非正常品质电源 的输入对系统的影响。 常用措施:滤波、隔离、屏蔽干扰信号;稳压、限 压、限流、断电保护和短路保护。
P
c)
应变片测力传感器
2)信号转换接口电路的设计和选用主要指A/D、D/A的选用 尽可能选用标准、通用、商业集成元件作为信号转换电 路的核心元件设计接口电路。重点考虑输入输出通道数,通 道类型,通道阻抗与连接元件阻抗之间的匹配等。 3)伺服系统放大器(驱动电路)的设计与选用 驱动电路设计通常分为两部分:信号处理与功率放大( 提高信号品质为主),功率放大(增大能量为主)。
① ② ③ ④ 使系统的输出运动参数达到所要求技术状态。 执行元件的参数选择。 功率(力/力矩)匹配以及过载能力的验算。 各主要元件的选择与控制电路的设计。
CNC
位置, 速度反 馈 机械 部件
⑤ 信号的有效传递。 ⑥ 各级增益的分配。 ⑦ 各级之间阻抗的匹配和所采 取的抗干扰的措施。 ⑧ 系统总体方案的确定。
具体要求: a)最后输出级的功率应与执行元件功率(电流、电压、容 量、额定值)相匹配。 —— 输出阻抗小、效率高、时间常数小。 b)为执行元件的正常运转提供必要的适宜条件。 —— 制动条件、限流保护条件等。
c)放大器应有足够的线性范围,保障执行元件的容量得以
正常发挥。 d)输入级应与检测传感器相匹配。 ——输入阻抗大,可减轻检测传感器的负荷。
带缝隙圆盘 指示缝隙盘 光电器件
I0 M V0
RL
测速发电机速度传感器
光电脉冲转速传感器
1
1 质量块 m 2 压电晶片
4 壳体
4
C2
C1 3
3
引出线
2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
P P
空气阻尼式加速度传感器
B R4 R3 R2 R1 R1 A R3 R3 D P
a) b)
R1
R2 R2 C R4 R4
R1 R4 R2 R3
T12 t1 T22 t1 Teq t1 t 2
电机不产生过热的条件为: N Teq, PN Peq T (4)过载验算条件
T max km TN
7.2.3 机械传动减速比的匹配选择与各级减速比的分配
减速比匹配的目的是可最终获得被控制对象的运动规律和 运动速度要求。 (1)减速比匹配选择的一般原则要求 在第2章中,提到了机械传动减速比的分配原则,主要依据 是转动惯量最小、重量最轻、传动误差最小,以及综合考虑来 确定各级传动的减速比。 本节提到的减速比匹配及 分配,是以满足控制对象的 运动特性、加速特性和动力 特性为准则。
系统稳态设计步骤: 主要包括功能部件的选择与设计(不含执行元件) 1)检测传感装置的选择 依据被检测对象的类型,考虑传感器的精度(分辨率) 、不灵敏区、工作范围、输入/输出特性(线性)、信号的转 换、信噪比、转动惯量和摩擦特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等,合 理选择传感器。
定尺
3 2 1
节距2τ(2mm)
4
7.2.4 检测传感装置、信号转换接口电路、 放大电路、电源的匹配与设计
要达到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主要性能指标(功能指标) ,系统稳态设计的重点在伺服系统的稳态设计,主要涉及两 方面内容: · 信号处理与转换、功率放大与驱 动、系统电源匹配等。 · 信号检测、信号处理与误差传递、 动态计算与调整电路设计(正补偿 设计、辅助电路设计)等。 最终使系统在输入信号作用下, 其输出具有收敛特性。
扰)
系统稳态设计的目的:
使被控对象能完成所需要的机械运动即进行机械 系统的运动学、动力学分析以及计算,保障整个机电 一体化系统的整体性能。
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工业机器人的组成与运动特征
转动关节 移动关节 连杆 • • • • 工作空间 自由度 位姿 关节变量稳态设计方法来自究的主要内容或步骤:电 机
位置,速 度检测 单元
数控机床 伺服系统组成
稳态设计方法学习的主要内容:
(1)负载分析。 (2)执行元件匹配选择。 (3)机械传动比选择与各级减速 比确定原则。 (4)检测传感装置、信号转换接 口电路、放大电路、电源匹配与 设计。 (5)机电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6)分析研究系统的稳态特性。
m m J j j i 1 k 2
2
Vi Fi mi
nj ωj nj
Jj k
Tj
2)等效负载转矩的计算 无论外部或内部负载是力还是力矩,应用虚功原理, 可进行等效负载转矩的计算。
虚功:W Fi vi t T j j t
i 1 j 1 m m
7.2 机电有机结合的稳态设计考虑方法
在机电伺服系统主要元件选择或设计、各部分之 间连接方式、系统控制方式、所需能源供给形式、校 正补偿方法、信号转换方式等初步确定的基础上,进 行机电系统总体方案的稳定性设计——静态设计,为 机电系统的动态设计创造条件。 重点研究:系统自身的稳态特性(假设无外界干
6 Y 2 3
4 X 5
1
(2)惯量和负载的等效换算
惯量和负载转换的作用: 为使所选择执行元件(功率、力/力矩、运动参量)与 被控对象的固有参数(质量、转动惯量、运动参数)等相 匹配,将输出轴各部分的惯量和负载转换到执行元件的输 出端,以便确定执行元件。
J1
电动机
J4 i1 i2 J3
J2
1)等效转动惯量的计算
7.1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稳态和动态设计概念
·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过程是机电有机结合的过程,也是机械参数和电参数 协调和相互匹配的过程。 ·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步骤: (1)总体方案设计 设计内容包括:系统组成结构(框图)、各元部件的选择、各部分的连接 关系、控制方式、所用能源形式、信号转换方式等。 (2)定量计算分析(包括稳态设计和动态设计) ① 稳态设计 确定系统输出性能指标、系统各部分参数选择、执行器功率匹配、速度匹 配、控制电路设计、信号传递和各级增益分配、各级阻抗匹配、抗干扰设计、 建立系统稳态模型 ② 动态设计 设计校正补偿装置、分析动态性能 (3)系统可靠性、安全性分析
1.标尺光栅 2.指示光栅 3.光电元件 4.光源
基板(钢、铜) 绝缘粘胶 铜箔 耐切削液涂层 铝箔
节距τ (0.5mm)
滑尺
光栅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同步感应器的工作原理
0
3
S S
0 a b 2
N N S S N N S S N N
x
4 5 6 励磁电源 7
λ
1
输出信号
磁栅位移传感器
光源 透镜
光电编码传感器
TLF TLF JL i T J Tm m m
2 12
2)按输入速度恒定原则选择减速比 在输入速度信号近似恒速时,有加速度最小,可按下 式确定减速比 i :
TLF TLF f2 i T f Tm m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