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复习,导学案(教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断句复习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归纳文言断句的方法,明确文言断句的步骤。
2、能结合文意准确给文段断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活动:
1、请你断案:没有标点的遗嘱
六十老翁产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
财产归谁?
2、再看一例:下面一句话有几层意思?
大人没有小孩就恐慌了
二、文言文断句步骤:
(一)掌握大意,语感审读
断句的前提在于领会文段的意思,因此断句前要默读几遍,结合上下文语境大体了解段意,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二)抓住标志,沿波溯源
【探究一】下列语段断句有什么特点?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窍门1】
主语和宾语: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专有名词包括朝代、国名、人名、地名、官职等)
谓语:由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充当。
注意:文言文中的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
【针对训练1】(2016全国新课标卷一)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答案】B 【解析】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
然后再考虑三个人物(“曾公亮”“盗贼”“使客”),两个地名(“他境”“吾境”);句中动词有“有、窜、闭、亡、移、诘、报、藏、廋、索”等。
然后以动词为中心,首先“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中“他的地方达到夜不闭户”显然是不符曾公亮管辖郑州的句意,所以排除C与D两项。
A与B两项中,关键是“移书”(发文书),按其句意,应是“移书诘盗”,如果是“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物”为名词作“亡”的宾语,“移书”也是名词,如果有一个连词连接“物”与“移书”也成立。
所以,选B项。
【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推举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老百姓在镜湖旁耕种农田,常常担心镜湖水泛滥。
曾公亮建立斗门,将湖水排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
后以端明殿学士身份担任郑州知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夜不闭户。
曾经有使者丢失袋中东西,发布文书追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没有窝藏盗贼,恐怕是随从之人偷藏起来了吧。
”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曾公亮明达详熟法令,经历处事久了,熟知朝廷台阁的
典章宪制,首相韩琦常常向他咨询。
【探究二】下列语段断句有什么特点?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窍门2】
文言文中,可借助动词,特别是“曰”“云”“言”等表说话的动词作为标志。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针对训练2】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2、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探究三】下列语段断句有什么特点?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窍门3】
断句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间,“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
【针对训练3】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第二课时
【探究四】下列语段断句有什么特点?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窍门4】
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熟悉这些固定句式,对文言断句很有帮助。
【针对训练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
父恢,为南海太守。
祐年十二,随从到官。
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今大人逾越五领①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昔马援以薏苡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
”恢乃止。
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
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
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祐辞谢而已,守志如初。
(选自《后汉书•吴祐传》,有删改) 【注】①领:通“岭”。
②薏苡:一种禾本科植物。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大人逾越五领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B.今大人逾越五领/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C.今大人逾越五领/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D.今大人逾越五领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答案】B 【解析】答题时,首先,疏通语句句意,初步排除任意点断语意紧密相连的词语的选项,“其”不能放在句末,“其俗”衔接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故可排除A、C两项。
其次,根据固定句式“为……所……”和对举形式“上……下……”,可排除D项。
故选B。
【参考译文】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
父亲吴恢,任南海太守。
吴祐十二岁时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
父亲想烤竹简刻经书,吴祐劝道:“现在父亲越过五岭,远在海边,这里风俗简陋,但旧时有许多珠宝珍奇,上被国家猜疑,下被诸侯寄望。
如果把书写成,恐怕要用两辆车来载运。
从前马援因为运回薏苡招致毁谤,这是容易让人产生嫌疑的事情,前代的贤人对此也是十分慎重的。
”吴恢于是就不写书了。
吴祐二十岁时,父亲去世,生活十分贫困,却不接受别人的馈赠。
他常在家乡水边牧猪,同时漫步吟诵经书。
遇到父亲生前的老朋友,对他说:“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做这样下贱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吴祐只是表示谢意,坚守志节并不改变。
【探究五】下列语段断句有什么特点?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窍门5】
古人写文章非常注重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用字数、结构基本相同的句式。
【针对训练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后宴两仪殿,帝命后兄光禄少卿婴监酒。
酒酣,胡人袜子、何懿等唱“合生”,歌言浅秽,因倨肆,欲夺司农少卿宋廷瑜赐鱼。
平一上书谏曰:“乐天之和礼地之序礼配地乐应天故音动于心声形于物因心哀乐感物应变始自王公,稍及闾巷,妖伎胡人、街童市子,或言妃主情貌,或列王公名质,咏歌蹈舞,号曰‘合生’。
昔齐衰,有《行伴侣》,陈灭,有《玉树后庭花》,趋数惊骜僻,皆亡国之音。
不容以倡优媟狎亏污邦典。
若听政之暇,苟玩耳目,自当奏之后廷可也。
”不纳。
玄宗立,贬苏州参军,徙金坛令。
开元末,卒。
(选自《新唐书•武平一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乐天之和/礼地之序/礼配地/乐应天/故音动于心声/形于物因心哀乐/感物应变/
B.乐/天之和/礼/地之序/礼配地乐应天/故音动于心声/形于物因心哀乐/感物应变/
C.乐天之和礼/地之序礼/配地乐应天/故音动于心/声形于物因/心哀乐感/物应变/
D.乐/天之和/礼/地之序/礼配地/乐应天/故音动于心/声形于物/因心哀乐/感物应变/
【答案】D 【解析】需断句的部分中,最典型的特点是句式对称,“乐,天之和”与“礼,地之序”对称,“礼配地”与“乐应天”对称,“音动于心”与“声形于物”对称,抓住这一特点,即可准确断句。
【探究六(1)】下列语段断句有什么特点?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探究六(2)】下列语段断句有什么特点?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窍门6】
顶真、排比、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
前后呼应,形式对应,内容关联(或对比,或并列,或总分)
【针对训练6】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
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
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
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答案】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
【解析】如语段中的句式“可以……不可以……”结构相对,“能……而不能……”三个分句又构成排比句式,这些都可作为断句的标志。
【参考译文】我曾谈论过天道和人事的区别,认为人没有什么事不能做出来,只是天不容许人作伪。
人的智谋可以欺骗王公,却不能欺骗小猪和鱼;人的力量可以取得天下,却不能取得普通老百姓的民心。
所以韩公的专心诚意,能够驱散衡山的阴云,却不能够挽回宪宗佞佛的执迷不悟;能够驯服鳄鱼的凶暴,却不能够制止皇甫镈、李逢吉的诽谤;能够在潮州老百姓中取得信任,百代都享受庙堂祭祀,却不能使自身在朝廷上有一天的平安。
原来,韩公能够遵从的,是天道;他不能屈从的,是人事。
(三)读后检查,通顺合理
1、断句后,意思是否准确。
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三、学以致用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四、小结:文言文断句步骤及方法(三步六法)
(一)、
(二)、
1、
2、
3、
(三)、
五、巩固练习
【高考全国卷Ⅱ】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出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接辽东,疏陈安攘十册,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
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
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
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
”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断句,答题时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大意,然后再根据名词、动词,或句中表停顿的词,来判断即可。
句子中的名字、称谓、地名、连词等一般为断句标志,根据句子中意思,连词“且”前应断开,排除A、D两项;B项中,“承宪妻每扬言”缺少宾语,不可独立成句。
故答案为C。
【参考译文】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
万历五年(1577)进士,出京担任鄢陵知县。
后被征召,被授予御史一职。
外出巡行辽东,上疏陈述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
后改任山西巡抚。
回到京城,恰逢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
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阻止。
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
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之流。
从前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常常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
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地避开他们的锋芒。
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惠政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
”
附:相关链接
1、文言文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2、熟知文言文断句流程和标志
(一)文言实词标志:
1.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等。
名词一般为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一般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其前后往往要断开。
2.代词——常见代词分类列表如下:
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
第二人称: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
第三人称:之、其、彼
无指代词:或、莫
疑问代词:谁、孰、何、奚、胡、曷、恶、安、焉
指示代词:此、是、斯、兹、夫
(二)文言虚词标志:
文言虚词往往是断句的标志,把握文言虚词的使用位置是断句的关键。
可作断句标志词的常见文言虚词列表如下:
1.对话、引文标志:曰、云、言、谓——其后一般断开。
2.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3.句首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4.句末语气词: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疑问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
5.
感叹句末尾——哉、夫。
常居句末,其后一般断开。
6.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
7.复句关联词语: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其前一般断开。
8.复音虚词: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然则——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
(三)特殊句式标志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
1.判断句式:“……者……也”“为、乃、即、则”等
2.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
3.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
4.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何……之有”(宋何罪之有)
“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
“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 “亦……邪”(孺子亦应天象邪)
“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无乃……乎”(无乃不可乎)
“可得……欤”(可得闻欤) “得无……乎”(得无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