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3山东省曲阜市高中语文《第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
【使用说明】1利用自习落实好基础知识。
2 、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完成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杜甫生平、诗歌创作背景,把握诗歌思想内容。
2、学习《秋兴八首》(其一)、《登高》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了解咏史怀古诗歌的特点。
3、感受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自主学习】
一、作者及诗作背景
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他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
他曾回忆他的自负心情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
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
1•《秋兴》:《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秋天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
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
《秋兴》八首中,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
家的衰败残破。
按通常的写法,总要多用一些清、凄、残、苦等字眼。
然而杜甫在这组诗里,反而更多地使用了绚烂、华丽的字和词来写秋天的哀愁。
乍看起来似和诗的意境截然不同,但它们在诗人巧妙的驱遣下,却更有力地烘托出深秋景物的萧条和心情的苍凉。
2•《咏怀古迹五首》: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公元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
写成的一组诗。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组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3•《登高》: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
夔州在长江之滨。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
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
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二、咏史怀古诗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
两者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诗作的一般结构是:临古地一一思古人一一忆其事一一抒己志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写欢快的事物来衬托内心的悲伤,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多感慨个人命运,抨击社会实质。
国家一一国运衰微,国土沦丧(多为宋朝)统治者一一昏庸腐朽,骄奢淫逸
诗作经常运用的艺术手法有:(1)“诗”与“史”的结合:用典,双关(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
借古讽今,借景抒情(3)“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反衬一一昔盛今衰,人事沧桑古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二、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万壑()渚清()千载()王嫱()青冢()
《秋兴八首》(其一)
1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寒衣催刀尺”代指诗人什么样的处境和心情? “白帝城高”和“急暮砧”形成什么关系?有什么寓意?
《登高》
3、 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重点分析“情景交融”)
4、 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
《咏怀古迹》(其三)
5、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
【课后拓展】
一、基础知识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课堂名句默写 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塞上风云接地阴。
(2)画图省识春风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千载琵琶作胡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风急天高猿啸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朔漠( )省识( ) 环珮( )暮砧(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白
帝城高急暮砧. 百年多病独登台 江间波浪兼天.涌 渚清沙白鸟飞回. 寒衣处处催刀尺. 【互助探究】
( ) ) ( ) ( ) (
)
一去紫台连朔漠.( 艰难苦恨繁霜鬓( 画图省识春风面( 潦倒新停浊酒杯( 无边落木萧萧下(
) ) ) ) )
6、《咏怀古迹》
(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 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凋伤(di a o)
B. 青冢(zh o n 勺
C. 潦倒(li a o)
塞上(s a i) 渚清(zh u) 万壑(ha) 暮砧(zh e n)
省识(x i n 0 朔漠(shu o ) D.处处(ch u )
处置(ch u)江间(ji a n)
)
孤舟一系(X 1) 拈轻怕重(zh a n )
溯流而上(shu o ) 挑拨离间(ji a n )
2.
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白帝城高急暮砧
砧:捣衣石 B .一去紫台连朔漠 朔漠:北方的沙漠 C.百年多病独登台
百年:一百年
D .艰难苦恨繁霜鬓
苦:极
A.百年多病独登台 B .万里悲秋常作客 C.人事音书漫寂寥
D .分明怨恨曲中论
(5)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尽长江滚滚来。
(6),百年多病独登台。
三、阅读杜甫的《江汉》,完成问题。
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 “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亦可另抒己见。
四、请把杜甫的《绝句》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成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
(不少于80字)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迟日:春日。
【拓展阅读】
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 •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
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
个人性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
值的渴望与追求。
(《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
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
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
苦,重视写实。
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杜甫“没
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
(《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
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
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
他的
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
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
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
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
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
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
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
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
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
形容自己艰难处境。
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据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叹,但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追求都是执着的。
他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道“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借用谢尚知遇袁宏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怀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
以上都说明李白对仕宦生涯是积极的。
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响,
不时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隐居过。
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他说“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表现了他对道家的崇信和对儒家的嘲弄和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的感情。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描写奇幻的梦境表达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最后他说“安能催眉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志向。
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彳亍着。
而杜甫就简单的多。
他一生都在谋求获得官位。
“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
他一生都相信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
这种精神一直渗透在杜甫诗的字里行间他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这首诗十分能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就以景色引出作者心绪,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
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最后写出个人报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
全诗即景抒情写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
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
熔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感于一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
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写的是唐军攻克安史老巢后诗人听到消息后的喜悦。
全诗以流走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快速的节奏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他的《登高》全诗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一体。
前两联写景,后两联结合自身衰老,归结到零落潦倒的根源。
其中“无边落
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更是千古名句。
在诗体上说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
《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
文句法。
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
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
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
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
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
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
这也是年轻人多喜欢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欢杜甫的一个原因。
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务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
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
实的的态度,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
用韩愈的话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他们的艺术成就和高风亮节永远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基础知识:略
【互助探究】
1、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写秋景。
“玉露(白露)”“枫树林” “气萧森”点明秋兴之依托,因秋景而起
兴,感怀。
颔联“江间”指代巫峡,“塞上”借边塞指代京城一带。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点明作者身在巫峡,心想京城,由近及远排比类推,气势十分雄壮。
“波浪”在下而说“兼天”,“风云”
在天而说接地,用相反相成的语句,极力描绘了秋季阴暗萧森之景,衬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
2、“催刀尺”即赶制寒衣,强调天已经寒冷,“急暮砧”即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白帝城高”暗寓处地的
高远,自然听到的“急暮砧”声清晰、响亮,似乎让人更真切地感受到声音对心灵的沉重冲击力。
“催刀尺”和“急暮砧”两个声动相连的词组作铺张,把作者想回家的焦急心情进一步烘托出来。
3、明确:前两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首联两句出现六个意象,好像六个特写镜头,仰观云天秋风,俯察江水洲渚,绘形绘色,绘声绘动,勾勒出了一幅严秋肃临天下的生动图画。
特别要注意“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
诗人寓情于景,萧索惨淡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哀猿的啼声暗示着诗人的悲苦。
颔联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
从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到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我们可以感到诗人浩茫而纷乱的思绪。
4、包含着对个人病因潦倒生活的深沉感慨,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5、借王昭君写自己的感怀。
怨恨
6、颔联写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
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
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
昭君一生的遭遇•颈联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课后拓展】
一、1.答案A解析B项“拈”读ni a n。
C项“溯”读suoD项挑拨离“间”读ji a n。
2.答案 C 解析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词的古今异义。
A项“百年”本指一生,这里指晚年。
B项“万里”,这
里指远离故乡。
C项“人事”指交游;这三个词与现代汉语的意义都不同。
解答此题要结合诗意。
A、B两
项出自《登高》,C项出自杜甫《阁夜》,D项出自《咏怀古迹》。
三、 1.答案颔联中的“片云” “孤月”既为实景,又有喻意。
“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
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孤独寂寞。
颈联中用“落日”比喻自己已是黄昏暮年,“秋风”则是
实写眼前景物,与上句“落日”相对,虚实相生。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路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2.答案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 “存老马”等,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有志向,希望为国效力。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
诗中“思归客”“腐
儒”“片云” “落日”“不必取长途”等词句,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四、答案:初春明媚的阳光普照大地,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百花竞放,徐徐的春风不时送来花草的馨香。
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日丽沙暖,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