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视雷达成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全新的SAR系统,工作在 L、 C和 X 波段 • 从1994.4.9 工作 11 天
- 获得了65小时数据 - 探测了6,600万平方公里 - 数据量为:47 TB • 重点对19个不同类型地区进行成像 • 第一次获取了同波段不同极化的图像 - HH, VV, HV, VH
❖ SIR-C, 1994.9 飞行
1993年圣.路易斯安那州洪水期间 ERS-1 图像
❖ ERS-2
1995.4.21发射 25 m 分辨率 C 波段,波长5.6 m 极化方式:VV 侧视角:23°
1997.1.12 1997.6.1
1997.3.23
亚利桑那州盆地 ERS-2 图像
上图较清楚地反映了三条河流洪水泛滥的情况
提高分辨率、增加幅宽:有的机载雷达分辨率 已达0.1米;
SAR现状和发展趋势
多波段、多极化、多模式:如美国的对地观测 系统(EOS)具有L、C、X三种波段和四种极化 方式;双天线INSAR系统;
小型化、轻型化;
最后要特别提出的是,新的遥感卫星的轨道站 定位精度显著的提高,已经从公里量级提高到 百米以内,而且还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这主 要得益于GPS的应用,由于SAR图像特殊的构像 原理,轨道站定位精度的提高对于SAR图像定 位最为有利。
• 第一次进行了SAR重复飞行 • 目的是进行重复轨道的SAR干涉测量 • 检验 SCANSAR 的宽刈幅 •从1994. 9.30 工作 11 天
- 获得了80小时数据,23小时INSAR数据 - 探测了8,300万平方公里 - 数据量为:60 TB
• 为了获取INSAR数据,本次飞行严格重复4月 的飞行轨道。
2000年SRTM计划获取了全球80%地表三维数据; 高分辨率机载SAR系统相继出现;
高分辨率国外机 载SAR图像1
高分辨率国外机载SAR图像2
SAR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内研究现状
中科院电子所成功研制了机载双天线SAR系统; 很多单位对SAR应用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SAR现状和发展趋势
❖ SEASAT 卫星
• 发射时间: 1978.6.28 • 第一个星载 SAR 系统 • 运行 105 天 • 用于地球海洋遥感探测 • 以 110 Mbits/S获取
数据
洛杉机地区 SEASAT 图像, 1978
SEASAT Image of Death Valley, 1978
Shuttle Imaging Radar
❖航天飞机成像雷达 SIR-B
• 由 SIR-A 改进 • 搭载在挑战号航天飞机,
1984.10
• 检验 L 波段在以下方面的 探测能力:
- 土壤湿度
- 地质结构和岩石特征
- 海洋波浪谱
• 安装了变侧视角的可移动天 线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 SIR-C, 1994.4 飞行
标
噪声
接收机
R
信号 处理机
显示器
雷达发射机的主要质量指标
1、工作频率或波段; 2、输出功率; 3、总效率;
发射机的总效率是指发射机的输出 功率与它的输入总功率之比; 4、信号的稳定度或频谱纯度; 5、信号形式(调制形式)。
接收机的回波信息
接收机接收的雷达回波含有多种信息: 目标与雷达的方位、距离,雷达与目 标的相对速度、目标的反射特性。
JERS - 1
• 发射时间:1992.2.11 • 轨道倾角:98.5° • 轨道高度:568 km • 侧 视 角:35° • 刈 幅 宽:75 km • 波 长:23 cm • 工作波段:L • 极化方式:HH • 分 辨 率:18 m • 国 家:日本
冰川上的火山口
❖ RADARSAT
一、真实孔径侧视雷达
Real Aperture Side-looking Radar
方位向:平台行进方向
距离向:平台侧向
接收机
天线
距离方向
CRT
脉冲宽度
反 射 强 方位方向 度
波束宽度
时间
1、成像过程
侧面天线 发射窄脉冲 地物反射 天线收集
放
收集顺序:近距离先收集,远距离后收集
大 检
成像处理
回波强弱(色调):
fd
2v
式中fd 为多普勒频移,单位为Hz,v为雷达与目标之 间的径向速度,λ为载波波长。当目标向着雷达运
动时,v>0,回波载频提高,反之,v<0,回波载频
降低。雷达只要能够测量出回波信号的多普勒频移
fd就可以确定目标与雷达站之间的相对速度。
(4)目标尺寸和形状
如果雷达测量具有足够高的分辨力,就可以 提供目标尺寸的测量。由于许多目标的尺寸 在数十米量级,因而雷达分辨能力应为数米 或更小。
300-360 公里
S
250公里 L、C、X
VV 10×10米
23º
HH 12×2.2米
35º
HH 15×1.5米 20º—70º
HH、HV、VH、VV (L、C)、VV(X)
12×2.9米(L) 12×0.75米(C) 12×0.4米(X)
20º—55º
6~30米
18米
10~15米
25/10~30米
发展趋势:
发展小卫星并组网,形成小卫星星座:美国正 在筹划着太空遥感侦察卫星星座计划。即“发 现者2”星座计划。1998年美国国家侦察局又 提出了下一代成像侦察卫星星座及其相关的地 面控制与处理计划—“未来影像体系结构 (FIA)”计划,计划星座将由数量更多(12- 24颗)、体积更小、能力更强的新型遥感侦察 卫星组成;
雷达的应用
军 用
1、预警雷达(超远程雷达) 2、搜索和警戒雷达 3、引导指挥雷达(监视雷达) 4、火控雷达 5、制导雷达 6、战场监视雷达 7、机载雷达 8、无线电测高仪 9、雷达引信
雷达的应用
民 用
1、气象雷达 2、航行管制(空中交通)雷达 3、宇宙航行用雷达 4、遥感设备
二、SAR发展简史
(2)目标角位置的测量
目标
发射
波束
为了提高角度测量的精度,还会有一些改进的测 量方法。如:天线尺寸增加,波束变窄,测角精 度和角分辨力会提高。 回波的波前方向(角位置)还可以用测量两个分 离接收天线收到信号的相位差来决定。
(3)相对速度的测量
当目标与雷达站之间存在相对速度时,接收到回 波信号的载频相对于发射信号的载频产生一个频 移,这个频移在物理学上称为多普勒频移,它的 数值为
1956年秋天,美国密执安大学首先完成了机载合成孔 径雷达原型样机的研制,并于1957年8月的第五次试验 飞行中取得成功; 1959年秋天,第一架正式试验样机研制成功,并于 1960年4月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一成果; 1978年美国成功地在Seasat-1搭载了第一个SAR系统, 它在轨运行了100天,获得了大量的人类从未获得过的 海洋、地质和地形方面的信息; 1981年11月首次利用哥伦比亚航天飞机搭载SAR系统 SIR-A进行实验; 1984年10月又进行了航天飞机搭载SIR-B的实验,SIRA和SIR-B系统提供了大量的地面雷达数据,为SAR的应 用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卫星名称 发射时间
国家 轨道高度 工作波段
极化 天线尺寸
入射角 分辨率
幅宽 遥感应用
ERS-1/2
JERS-1
Almaz-1
SIR-C/X-SAR
1991.7.17 1995.4.21
欧空局
1992.2.11 日本
1991.3.31 前苏联
1994,1996 美、德、意
785公里 C
568公里 L
波
(1)金属——硬目标强 (2)反射面方向——向天线强
形成影像
(3)平滑镜面反射——回波弱
(4)反射面性质——草地弱
(5)阴影——无反射
2、地面分辨率
➢ 距离分辨率
在距离方向上能分辨的最小目标 标的尺寸
➢ 方位分辨率
距离分辨率
为什么斜距分辨率是脉冲宽度的一半?
用SIR-C 3种极化方式图像合成的俄罗斯西伯利亚一火山图像
多频图像合成的旧金山 图像 红:L -- HH 绿:L -- HV 兰:C -- HV
ERS - 1
• 发射时间:1991.7.17 • 轨道倾角:98.5° • 轨道高度:785 km • 侧 视 角:23° • 刈 幅 宽:100 km • 波 长:5.7 cm • 工作波段:C • 极化方式:VV • 分 辨 率:30 m
❖ 航天飞机成像雷达 SIR-A
• 由 SEASAT 剩余部件建成 • 搭载在哥伦比亚航天飞机上,
1981.11 • 主要应用于地质探测 • 验证了 L 波段对干旱沙地
具有几米的穿透能力。 • 在二天内获取超过1千万平
方公里的地表SAR图像。
苏丹西北部撒哈拉沙 漠SIR-A 1981年11月 影像,彩色部分为 Landsat影像。由于干 燥沙漠介电常数较小, SAR能穿透地表,发现 沙漠地表下面有古河 床。
雷达是利用目标对电磁波的反射或散射现象来发现目 标并测定其位置的。飞机、导弹 、人造卫星、各种舰 艇、车辆、兵器、炮弹以及建筑物、山川、云雨等等, 都可能作为雷达的探测目标。
一、雷达简介
主动式遥感器,使用微波波段,发射波长1-1000mm
特点:全天候、全天时;地面分辨率高;几何关系 复杂。
雷达测量的几个方面
100公里
海洋资源 调查、干
涉测量
75公里
地球资源 调查、灾 情监测
350公里
海洋、地 质、制图
10—70公里 15—45公里
地球资源、环境变 化、极化性能、干
涉测量
RadarSat 1995.11.28
加拿大 798公里
C HH
15×1.5米
10º—60º 8~100米 45—500公里
海冰移动、地 形测绘、海洋
分辨率10-100m 工作波段:C 极化方式: HH 侧视角:20-50° 工作时间:1995-
现在
纽约世贸中心被进攻前RADARSAT-1图像(1999.6.8)
纽约世贸中心被进攻后RADARSAT-1图像(2001.9.13)
SAR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发展趋势
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SAR技术得到很大发展,获 取了大量数据:
三、侧视雷达的一般结构
侧视雷达一般由脉冲发射机、接收机、发射接收转换 开关、天线和显示记录器组成。脉冲发射机产生脉冲 信号,由转换开关控制,经天线向观测地区发射。地 物反射或者散射的电磁波也由转换开关控制进入接收 机。接收的信号在显示器上显示或记录在磁带上。
发射的电磁波
发射器
转换开关
目
天线 接收的电磁波
1、目标斜距的测量 2、目标角位置的测量 3、相对速度的测量 4、目标尺寸和形状
(1)目标斜距的测量
R 1 Ct 2
(2)目标角位置的测量
目标角位置指方位角或仰角。测量这两个角位 置基本上都是利用天线的方向性来实现的。
角坐标测量原理:雷达天线将电磁能量汇集在 窄波束内,当天线波束轴对准目标时,回波信 号最强,当目标偏离天线波束轴时回波信号减 弱。根据接收回波最强时的天线波束指向,就 可确定目标的方向,这就是角坐标测量的基本 原理。
雷达遥感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
Part1 雷达概述
一、雷达简介 二、SAR发展简史 三、侧视雷达的一般结构
一、雷达简介
雷达是英文 Radar的音译,源于 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缩写,原意是无线电探测和测距。即用 无线电方法发现目标并测定它们在空间的位置。因此 雷达也称为无线电定位。随着雷达技术的发展,雷达 的任务不仅是测量目标的距离、方位和仰角,而且还 包括测量目标的速度,以及从目标回波中获取更多有 关目标的信息。
雷达方程
目标的回波功率为:
Pr
PtGAc 4R2 2
Pt G2 2
4 3 R4
Part2 侧视雷达成像
真实孔径雷达(RAR) 合成孔径雷达(SAR)
侧视雷达(side-looking radar,SLR) 机载侧视雷达(side-looking airborne radar,SLAR)
二、SAR发展简史
20世纪90年代20世纪90年代,机载和星载SAR蓬勃发展, 获得了大量试验数据:欧空局(ESA)于1991年7月发 射了ERS-1、日本于1992年2月发射了JERS-1、前苏联 于1991年3月发射了Almaz-1、1995年11月加拿大发射 了RadarSat、1994年和1996年美国航天飞机两次搭载 了SIR-C/X-SAR。 2000年2月,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执行了“航天飞 机雷达地形测量任务(SRTM)”,向人们展示了干涉 雷达11天就可以获取全球80%地表三维地形数据的能力。
- 获得了65小时数据 - 探测了6,600万平方公里 - 数据量为:47 TB • 重点对19个不同类型地区进行成像 • 第一次获取了同波段不同极化的图像 - HH, VV, HV, VH
❖ SIR-C, 1994.9 飞行
1993年圣.路易斯安那州洪水期间 ERS-1 图像
❖ ERS-2
1995.4.21发射 25 m 分辨率 C 波段,波长5.6 m 极化方式:VV 侧视角:23°
1997.1.12 1997.6.1
1997.3.23
亚利桑那州盆地 ERS-2 图像
上图较清楚地反映了三条河流洪水泛滥的情况
提高分辨率、增加幅宽:有的机载雷达分辨率 已达0.1米;
SAR现状和发展趋势
多波段、多极化、多模式:如美国的对地观测 系统(EOS)具有L、C、X三种波段和四种极化 方式;双天线INSAR系统;
小型化、轻型化;
最后要特别提出的是,新的遥感卫星的轨道站 定位精度显著的提高,已经从公里量级提高到 百米以内,而且还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这主 要得益于GPS的应用,由于SAR图像特殊的构像 原理,轨道站定位精度的提高对于SAR图像定 位最为有利。
• 第一次进行了SAR重复飞行 • 目的是进行重复轨道的SAR干涉测量 • 检验 SCANSAR 的宽刈幅 •从1994. 9.30 工作 11 天
- 获得了80小时数据,23小时INSAR数据 - 探测了8,300万平方公里 - 数据量为:60 TB
• 为了获取INSAR数据,本次飞行严格重复4月 的飞行轨道。
2000年SRTM计划获取了全球80%地表三维数据; 高分辨率机载SAR系统相继出现;
高分辨率国外机 载SAR图像1
高分辨率国外机载SAR图像2
SAR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内研究现状
中科院电子所成功研制了机载双天线SAR系统; 很多单位对SAR应用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SAR现状和发展趋势
❖ SEASAT 卫星
• 发射时间: 1978.6.28 • 第一个星载 SAR 系统 • 运行 105 天 • 用于地球海洋遥感探测 • 以 110 Mbits/S获取
数据
洛杉机地区 SEASAT 图像, 1978
SEASAT Image of Death Valley, 1978
Shuttle Imaging Radar
❖航天飞机成像雷达 SIR-B
• 由 SIR-A 改进 • 搭载在挑战号航天飞机,
1984.10
• 检验 L 波段在以下方面的 探测能力:
- 土壤湿度
- 地质结构和岩石特征
- 海洋波浪谱
• 安装了变侧视角的可移动天 线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 SIR-C, 1994.4 飞行
标
噪声
接收机
R
信号 处理机
显示器
雷达发射机的主要质量指标
1、工作频率或波段; 2、输出功率; 3、总效率;
发射机的总效率是指发射机的输出 功率与它的输入总功率之比; 4、信号的稳定度或频谱纯度; 5、信号形式(调制形式)。
接收机的回波信息
接收机接收的雷达回波含有多种信息: 目标与雷达的方位、距离,雷达与目 标的相对速度、目标的反射特性。
JERS - 1
• 发射时间:1992.2.11 • 轨道倾角:98.5° • 轨道高度:568 km • 侧 视 角:35° • 刈 幅 宽:75 km • 波 长:23 cm • 工作波段:L • 极化方式:HH • 分 辨 率:18 m • 国 家:日本
冰川上的火山口
❖ RADARSAT
一、真实孔径侧视雷达
Real Aperture Side-looking Radar
方位向:平台行进方向
距离向:平台侧向
接收机
天线
距离方向
CRT
脉冲宽度
反 射 强 方位方向 度
波束宽度
时间
1、成像过程
侧面天线 发射窄脉冲 地物反射 天线收集
放
收集顺序:近距离先收集,远距离后收集
大 检
成像处理
回波强弱(色调):
fd
2v
式中fd 为多普勒频移,单位为Hz,v为雷达与目标之 间的径向速度,λ为载波波长。当目标向着雷达运
动时,v>0,回波载频提高,反之,v<0,回波载频
降低。雷达只要能够测量出回波信号的多普勒频移
fd就可以确定目标与雷达站之间的相对速度。
(4)目标尺寸和形状
如果雷达测量具有足够高的分辨力,就可以 提供目标尺寸的测量。由于许多目标的尺寸 在数十米量级,因而雷达分辨能力应为数米 或更小。
300-360 公里
S
250公里 L、C、X
VV 10×10米
23º
HH 12×2.2米
35º
HH 15×1.5米 20º—70º
HH、HV、VH、VV (L、C)、VV(X)
12×2.9米(L) 12×0.75米(C) 12×0.4米(X)
20º—55º
6~30米
18米
10~15米
25/10~30米
发展趋势:
发展小卫星并组网,形成小卫星星座:美国正 在筹划着太空遥感侦察卫星星座计划。即“发 现者2”星座计划。1998年美国国家侦察局又 提出了下一代成像侦察卫星星座及其相关的地 面控制与处理计划—“未来影像体系结构 (FIA)”计划,计划星座将由数量更多(12- 24颗)、体积更小、能力更强的新型遥感侦察 卫星组成;
雷达的应用
军 用
1、预警雷达(超远程雷达) 2、搜索和警戒雷达 3、引导指挥雷达(监视雷达) 4、火控雷达 5、制导雷达 6、战场监视雷达 7、机载雷达 8、无线电测高仪 9、雷达引信
雷达的应用
民 用
1、气象雷达 2、航行管制(空中交通)雷达 3、宇宙航行用雷达 4、遥感设备
二、SAR发展简史
(2)目标角位置的测量
目标
发射
波束
为了提高角度测量的精度,还会有一些改进的测 量方法。如:天线尺寸增加,波束变窄,测角精 度和角分辨力会提高。 回波的波前方向(角位置)还可以用测量两个分 离接收天线收到信号的相位差来决定。
(3)相对速度的测量
当目标与雷达站之间存在相对速度时,接收到回 波信号的载频相对于发射信号的载频产生一个频 移,这个频移在物理学上称为多普勒频移,它的 数值为
1956年秋天,美国密执安大学首先完成了机载合成孔 径雷达原型样机的研制,并于1957年8月的第五次试验 飞行中取得成功; 1959年秋天,第一架正式试验样机研制成功,并于 1960年4月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一成果; 1978年美国成功地在Seasat-1搭载了第一个SAR系统, 它在轨运行了100天,获得了大量的人类从未获得过的 海洋、地质和地形方面的信息; 1981年11月首次利用哥伦比亚航天飞机搭载SAR系统 SIR-A进行实验; 1984年10月又进行了航天飞机搭载SIR-B的实验,SIRA和SIR-B系统提供了大量的地面雷达数据,为SAR的应 用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卫星名称 发射时间
国家 轨道高度 工作波段
极化 天线尺寸
入射角 分辨率
幅宽 遥感应用
ERS-1/2
JERS-1
Almaz-1
SIR-C/X-SAR
1991.7.17 1995.4.21
欧空局
1992.2.11 日本
1991.3.31 前苏联
1994,1996 美、德、意
785公里 C
568公里 L
波
(1)金属——硬目标强 (2)反射面方向——向天线强
形成影像
(3)平滑镜面反射——回波弱
(4)反射面性质——草地弱
(5)阴影——无反射
2、地面分辨率
➢ 距离分辨率
在距离方向上能分辨的最小目标 标的尺寸
➢ 方位分辨率
距离分辨率
为什么斜距分辨率是脉冲宽度的一半?
用SIR-C 3种极化方式图像合成的俄罗斯西伯利亚一火山图像
多频图像合成的旧金山 图像 红:L -- HH 绿:L -- HV 兰:C -- HV
ERS - 1
• 发射时间:1991.7.17 • 轨道倾角:98.5° • 轨道高度:785 km • 侧 视 角:23° • 刈 幅 宽:100 km • 波 长:5.7 cm • 工作波段:C • 极化方式:VV • 分 辨 率:30 m
❖ 航天飞机成像雷达 SIR-A
• 由 SEASAT 剩余部件建成 • 搭载在哥伦比亚航天飞机上,
1981.11 • 主要应用于地质探测 • 验证了 L 波段对干旱沙地
具有几米的穿透能力。 • 在二天内获取超过1千万平
方公里的地表SAR图像。
苏丹西北部撒哈拉沙 漠SIR-A 1981年11月 影像,彩色部分为 Landsat影像。由于干 燥沙漠介电常数较小, SAR能穿透地表,发现 沙漠地表下面有古河 床。
雷达是利用目标对电磁波的反射或散射现象来发现目 标并测定其位置的。飞机、导弹 、人造卫星、各种舰 艇、车辆、兵器、炮弹以及建筑物、山川、云雨等等, 都可能作为雷达的探测目标。
一、雷达简介
主动式遥感器,使用微波波段,发射波长1-1000mm
特点:全天候、全天时;地面分辨率高;几何关系 复杂。
雷达测量的几个方面
100公里
海洋资源 调查、干
涉测量
75公里
地球资源 调查、灾 情监测
350公里
海洋、地 质、制图
10—70公里 15—45公里
地球资源、环境变 化、极化性能、干
涉测量
RadarSat 1995.11.28
加拿大 798公里
C HH
15×1.5米
10º—60º 8~100米 45—500公里
海冰移动、地 形测绘、海洋
分辨率10-100m 工作波段:C 极化方式: HH 侧视角:20-50° 工作时间:1995-
现在
纽约世贸中心被进攻前RADARSAT-1图像(1999.6.8)
纽约世贸中心被进攻后RADARSAT-1图像(2001.9.13)
SAR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发展趋势
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SAR技术得到很大发展,获 取了大量数据:
三、侧视雷达的一般结构
侧视雷达一般由脉冲发射机、接收机、发射接收转换 开关、天线和显示记录器组成。脉冲发射机产生脉冲 信号,由转换开关控制,经天线向观测地区发射。地 物反射或者散射的电磁波也由转换开关控制进入接收 机。接收的信号在显示器上显示或记录在磁带上。
发射的电磁波
发射器
转换开关
目
天线 接收的电磁波
1、目标斜距的测量 2、目标角位置的测量 3、相对速度的测量 4、目标尺寸和形状
(1)目标斜距的测量
R 1 Ct 2
(2)目标角位置的测量
目标角位置指方位角或仰角。测量这两个角位 置基本上都是利用天线的方向性来实现的。
角坐标测量原理:雷达天线将电磁能量汇集在 窄波束内,当天线波束轴对准目标时,回波信 号最强,当目标偏离天线波束轴时回波信号减 弱。根据接收回波最强时的天线波束指向,就 可确定目标的方向,这就是角坐标测量的基本 原理。
雷达遥感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
Part1 雷达概述
一、雷达简介 二、SAR发展简史 三、侧视雷达的一般结构
一、雷达简介
雷达是英文 Radar的音译,源于 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缩写,原意是无线电探测和测距。即用 无线电方法发现目标并测定它们在空间的位置。因此 雷达也称为无线电定位。随着雷达技术的发展,雷达 的任务不仅是测量目标的距离、方位和仰角,而且还 包括测量目标的速度,以及从目标回波中获取更多有 关目标的信息。
雷达方程
目标的回波功率为:
Pr
PtGAc 4R2 2
Pt G2 2
4 3 R4
Part2 侧视雷达成像
真实孔径雷达(RAR) 合成孔径雷达(SAR)
侧视雷达(side-looking radar,SLR) 机载侧视雷达(side-looking airborne radar,SLAR)
二、SAR发展简史
20世纪90年代20世纪90年代,机载和星载SAR蓬勃发展, 获得了大量试验数据:欧空局(ESA)于1991年7月发 射了ERS-1、日本于1992年2月发射了JERS-1、前苏联 于1991年3月发射了Almaz-1、1995年11月加拿大发射 了RadarSat、1994年和1996年美国航天飞机两次搭载 了SIR-C/X-SAR。 2000年2月,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执行了“航天飞 机雷达地形测量任务(SRTM)”,向人们展示了干涉 雷达11天就可以获取全球80%地表三维地形数据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