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练习题(4-8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传统心理物理学
一、概念
阈限、绝对阈限、差别阈限、操作定义、极限法、平均差误法、恒定刺激法、期望误差、习惯误差、练习误差、疲劳误差、空间误差、时间误差、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差别阈限法、数量估计法、韦伯定律、费希纳定律、斯蒂文斯幂定律
二、选择
1. 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阈限的实验中,当递增系列的阈限大于递减系列的阈限且差异显著时,可以断定被试存在()。

A.练习误差
B.习惯误差
C.期望误差
D.疲劳误差
2. 与阈限的操作定义不符的阈限测量方法是()。

A 极限法
B 平均差误法
C 恒定刺激法
D 以上都不是
3. 在平均差误法中,测量分布的标准差大,说明被试的辨别能力()
A.好
B.中等
C.差
D.等于零
4. 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的实验中,应用三类反应会导致()误差。

A 期望误差
B 习惯误差
C 猜测误差
D 时间误差
5. 智力量表与温度量表一样,属于()。

A 名称量表
B 顺序量表
C 等距量表
D 等比量表
6. 数量估计法是制作()的方法之一。

A 名称量表
B 顺序量表
C 等距量表
D 等比量表
7. 宋量表的制作方法是()。

A.对偶比较法
B.数量估计法
C.差别阈限法
D.等级排列法
三、填空
1. 心理物理学是一门研究()与()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

2. 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是(),其代表作为()。

3. 绝对阈限的操作定义为有()的实验次数能引起积极反应的刺激之值。

4. 极限法实验后半部分测得的阈限值小于前半部分且差别显著,表明存在()误差。

5. 恒定刺激法测定感觉阈限时,用于估计阈限值的常用简便方法是()。

6. 恒定刺激法测定差别阈限的实验中,应用两类反应测得的阈限称为()差别阈限。

7. 相对而言,比较能够引起被试兴趣,减少枯燥感的阈限测定法是();而实验效率较高的方法是()。

8. 恒定刺激法实验中,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的概率达(),刺激的最小强度要小到它被感觉概率的有()。

9. 量表的属性包括差别、()、()和()。

10. 制作顺序量表的方法有()和();制作等距量表的方法有感觉等距法和();制作等比量表的方法有分段法和()。

11. 幂定律的数学表示式:S=_______。

12. 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叫作()。

13. 差别阈限法制作等距量表的程序符合()定律,而数量估计法制作等比量表的程序符合()定律。

14. 对数定律认为心理量呈()级数变化的同时,相应物理量呈()级数变化。

15. 韦伯定律适用于刺激强度在()水平的情况。

四、简答
1.举例说明如何使用最小变化法测量感觉的差别阈限。

2.用平均差误法,给下列数据求出明度差别阈限的估计值。

3. 恒定刺激法中,允许被试作三类反应有什么缺点?
4. 举例说明某种心理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或比率量表)的制作方法。

5. 心理量表大部分属于等比量表,这一描述正确吗?为什么?
6. 不同感官的敏感性能比较吗?如能,怎样比较?如不能,为什么?
7. 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定律,各可用哪些量表方法予以验证?
8. 使用极限法会产生哪些方面的误差?试分析可能引起误差的额外变量及其解决方法。

9. 虽然阈限测量通常是在实验室情境中进行,但是它也可以借助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道具来实现。

请你设想一下,如果给你 10 个容器(杯子、信封、纸盒等)、能够装进容器的物品(硬币、沙子、大米等)以及一把秤,你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测量重量差别阈限?
10. 除了音高量表和响度量表之外,你还可以想到其他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心理物理量表的例子吗?
五、实验分析与设计
1. 数量估量法是制作心理量表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但是这种方法曾受到批评。

有人认为被试给出的数目字更多地反映他的数字习惯,而不是反映他的真实感觉(即被试习惯于按某种比例对刺激进行估量,而不管自己的真实感觉是什么样的)。

为了答复这类批评,有位同学提出了用不用感觉道的交叉匹配法来进行实验。

下面是他的实验报告,请根据他的实验目的,从仪器材料的选择、被试的选择和处理、对额外相关变量的控制、指导语、结论等方面评价他的实验的优劣。

1. 实验目的:证明数量估量法反映的是被试的真实感觉。

2. 实验假设:如果数量估量法实验中被试给出的数目字反映的是他的真实感觉,那么用不同感觉道交叉匹配其感觉,所得结果应符合stevens定律。

3. 实验方法
(1)器材:发声器一台(型号、生产日期略),握力器一台(型号、生产日期略)
(2)被试:将朋友王××作为被试
(3)施测程序:
①首先告诉被试:你听到一个声音后,用你的手捏握力器。

握的大小要与你听到的声音的强度
相匹配。

②然后呈现频率为1000HZ的8种声音强度:40、50、60、70、80、90、100、110分贝,将这8种声音依次呈现给被试。

每种声音呈现两次,连续做16次,结束实验。

4. 实验结果(见下表)
声音强度(分贝)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握力大小(公斤) 5 8 6 9 15 30 25 50
声音实际强度和握力大小之间并不完全匹配,实验结果不符合stevens定律。

5. 结论
实验用不同感觉交叉匹配的方法对刺激的强度进行数字的估量,所得结果不符合stevens的幂定律。

可见数量估量反映的更多的是被试的数字习惯而非其真实感觉,数量估量法不是测量心理物理量的好方法。

第五章现代心理物理学
一、概念
信号,噪音,反应偏向,先定概率,决策标准β,辨别力指数d’,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有无法,评价法
二、选择
1. 根据信号检测论,我们之所以感受不到信号的存在是因为()。

A人自身生理局限 B有背景噪音的干扰 C a+b D被试反应不认真
2. 传统心理物理学实验通过插入“侦查试验”来考察被试对实际没有呈现刺激的实验做出“有”反应的概率,这实际上就是被试的
A 击中率
B 虚惊率
C 漏报率
D 正确否定率
3. 设信号(SN)和噪声(N)的先定概率不变,如击中和正确否定的奖励小于漏报和虚报的惩罚,被试反应会()。

A 击中率上升
B 虚报率上升 C漏报率上升 D 正确否定率下降
4. 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的右上部分表示()。

A 大胆的决策策略
B 保守的决策策略
C 较高的反应标准
D 辨别力水平较低
5. ROC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斜率表示()。

A 先定概率
B 决策标准
C 辨别力水平
D 击中率
三、填空
1. 传统心理物理实验最主要的不足在于没有把被试的辨别力与()区分开。

2. 在心理物理实验中,影响被试反应偏向的主要因素有()和()。

3. 在信号检测实验中,被试的反应类型包括()、漏报、()和()。

4. 信号检测论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有()、()和()。

5. ROC曲线距离坐标系(0,0)点和(1,1)点的对角线越远,表示被试的()越强。

6. 设奖惩标准不变,当信号(SN)的先定概率大于噪音(N)的先定概率时,被试做出()反应的可能性增大,即β趋于宽松,导致击中率和虚报率同时()。

7. 在评价法实验中,被试同时运用着几个不同的();而在迫选法实验中,不同组被试接受的信号刺激的()不同。

四、简答
1. 信号检测论的两个独立指标是什么,如何进行计
算?
2. 如何绘制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如何理解曲线的
意义?
3. 信号检测论实验中对被试的奖惩不同,影响被试的
哪种反应特征?
4. 请根据你所学过的心理学知识,列举一些可以利用
信号检测论进行研究的领域。

并说明在应用中如何使用信
号检测论的两个指标,以及两个指标代表的意义。

5. 右图是三种不同的信号分布和噪音分布图,请简要
说明图形的意义。

6. 信号检测论中的击中率和虚报率有什么意义?
7. 根据下表中已知数值,计算出信号检测指标d’、β。

8. 信号检测论中评价法的击中率和虚假率为什么都是累积概率?
9. 简述评价法实验的基本程序。

该程序与有无法有什么不同?
五、实验分析与设计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思考随后的问题。

攻击性行为是社会心理学家关注的研究课题。

乌勒拉和亚当斯(Ulehla和Adams,1973)对青少年被试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中虚拟了许多情景下的攻击行为,其中一些是恰当的(例如:反抗敲诈勒索者),而另一些是不恰当的(例如:把一个不顺眼的小子揍一顿)。

被试要依次回答在问卷中虚拟的这些攻击行为是否能得到积极的社会评价。

实验结果发现,自身攻击性越高的青少年,在问卷中显示出的d’越低;而教养良好的青少年,其d’都很高。

由此直接得出的推论是,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很可能是由于这些青少年不能很好地分辨恰当攻击和不恰当攻击之间的区别,换言之,他们不懂得在合适的场合作合适的反应。

这就揭示了攻击性行为可能的认知基础——对社会常态规范的理解出现了问题。

请思考:该研究是如何应用信号检测论的设计方式的?如何确定“噪音”和“信号”?如何规定被试的反应类型?如何理解求得的两个指标?
2. 分别以2000Hz和2500Hz的纯音为噪音和刺激,以0.20、0.50和0.80三种先定概率,说明信号检测论有无法的实验过程。

3.运用信号检测法设计一个实验,研究人们对手写体和印刷体英语词语的再认能力的差别。

4. 试用信号检测论方法设计一个记忆或思维的实验方案。

第六章视觉实验
一、概念判断
明适应,暗适应,视敏度,闪光融合,闪光临界融合频率(CFF),浦肯野现象,加色法,减色法,三色理论,对立过程理论,两阶段色觉理论
二、选择
1. 波长引起()的感觉。

A 色调
B 明度
C 饱和度
D 亮度
2. 视杆细胞在暗适应过程中合成的化学物质是()。

A 红色素
B 绿色素
C 蓝色素
D 视紫红质
3. 在弱光条件下容易兴奋的是()。

A 神经节细胞
B 视杆细胞
C 双极细胞
D 视锥细胞
4. 三原色理论无法解释下列那种现象?
A补色 B负后象 C颜色融合 D颜色替代
5. 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
A.枕叶
B.额叶
C.顶叶
D.颞叶
6. 视力表是用于检查视敏度的下列哪一个方面()。

A 觉察
B 识别
C 解像
D 定位
三、填空
1. 可见光谱的波长范围约( )毫微米到( )毫微米之间。

2. 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光细胞,分别是()和()。

3. 克劳福德研究发现,视杆细胞在暗适应过程中合成了()。

4. 暗适应过程中,眼睛的感受性();明适应过程中,眼睛的感受性()。

5. 颜色混合遵循三个定律,分别是()、()和()。

6. 四色理论又称()。

7. 黑林的四色理论认为,在视网膜上存在三对视素:()、()和()。

8. 杨—赫理论又称(),它认为存在三种不同的视锥感受器,分别对()、()和()敏感。

9. 研究发现,视网膜感光细胞与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之间存在广泛的()现象,特别是视网膜边缘部位的视杆细胞。

10. 长时间的暴露在某种刺激条件下,会产生感受器官生物效应的积累,引起感受性的改变,这种现象成为()效应;视觉实验中的()和()就是该效应的表现。

四、简答
1. 简述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2. 影响视敏度的因素有哪些?
3. 颜色混合的两大法则是什么?
4. 颜色混合的三个定律是什么?
5. 视觉实验研究应注意哪些问题?
6. 简述三色理论和对立过程理论。

7. 简述两阶段颜色理论。

五、实验分析与设计
1.分析下图所示暗适应过程的实验结果。

2.实验设计:照度水平、刺激物大小以及刺激物与背景亮度的对比与视觉空间辨别的关系。

第七章听觉实验
一、填空
1. 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

掩蔽现象大约有三种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

2. 听觉定位是指利用______________判断____________的空间方位。

3. 当双耳离声源的距离不同时,会产生__________上的差异。

声源很少发自人体的正中面,这样它与双耳的___________就产生双耳声强差。

4. 听觉定位主要依赖三种双耳线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不定项选择
1. 影响音高感觉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

A 频率
B 振幅
C 波形
D 以上都是
2.根据音笼实验的结果,容易混淆的声音来自:__________
A 左右两侧
B 头部正中矢状面
C 以两耳联线中点为顶点的圆锥锥面
D 头部水平面
三、名词解释
听觉掩蔽、等响曲线、等高线
四、简答
1. 宋量表的制作。

2. 语图仪的原理。

3.男声和女声的音频特征有何不同?
五、图表分析
1.右图是Fletcher(1953)进行的纯音掩蔽实验的结果,从该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第八章知觉实验
一、概念
直接知觉论、间接知觉论、自下而上加工、自上而下加工、视崖实验、不可能图形、知觉恒常性、良好图形法则、生理线索、单眼线索、双眼线索、双眼视差、深度视锐、似动现象、自动现象、闪动现象、诱动现象、运动后效、错觉、潘弄区、网膜相应点、视野单相区
二、选择
1. 与感觉剥夺类似的情况是__________(多项选择)
A.住医院1个月
B.在宇宙飞船中生活一年
C.在南极考察一年
D.在少年管教所生活一年
2. 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之一是眼睛的调节反应,这种调节线索只在________距离内起作用。

A.4米
B.6米
C.8米
D.10米
3. 正常情况下,人们产生深度知觉的最重要来源是:__________
A 单眼线索
B 视轴辐合
C 双眼视差
D 晶体调节
4. 刺激物说的思想最早来源于: __________
A 行为主义
B 格式塔
C 精神分析
D 人本主义
5. 间接知觉可通过__________ 来研究的.
A 不可能图形
B 三维图形的知觉测验
C 知觉恒常性
D 两可图形
6. 服装设计中经常应用__________错觉
A 月亮错觉
B 缪勒莱尔
C 运动错觉
D 似动
7. 晚间天空中浮云遮月时,如浮云是移动的,就会看起来像是浮云静止,月亮在动,这是__________现象。

A 自动现象
B 闪动现象
C 诱动现象
D 运动后效
三、填空
1. 从不同角度观看一个熟悉的物体时,虽然这个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映像都不相同,但是我们仍把它知觉为一个恒常的形状,这一现象被称为____________。

2. 许多深度线索只需要一只眼睛就能感受到,刺激物所具有的此类特征称为单眼线索,主要是指:遮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不可能图形(或不合理图形)是一种无法获得__________经验的图形,也可说是一种特殊的_________,它可以分离____________作用时和_____________作用时的两种不同的知觉结果。

4. 单眼运动视差是指______不动,而________与_____移动时,所给出一种强有力的深度线索。

5. 双眼线索主要是指双眼视差,双眼视差是知觉________和两个物体_________的重要线索。

6. 眼睛肌肉状态的变化可以作为感知距离的线索,此类线索被称为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

7. 几何透视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直接知觉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________,他进行了著名的________研究。

9. 间接知觉论的最早提出者是________;后期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他提出了________的观点。

四、简答
1. 视知觉组织的基本法则有哪些?
2. 视崖的原理和用途。

3. 空间知觉的物理线索有哪些?
4. 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的关系。

5. 图形识别实验常用的仪器及反应变量指标。

6. 简述错觉产生的原因。

五、实验分析
1. 在颜色-距离错觉(也叫冷暖错觉)实验中,给被试一个固定的颜色刺激,要求被试把另一个调整颜色刺激移动到和固定颜色刺激看起来在同一平面的距离上。

如果固定颜色刺激为暖色,调整颜色刺激为冷色,那么调整后就离被试更近。

如果固定颜色刺激为冷色,调整颜色刺激为暖色,那么调整后就离被试更远。

从而证实颜色-距离错觉的存在。

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1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1.2该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各是什么?
1.3该实验中如何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
1.4从实验设计来看,该实验采用的实验设计方法是:(多选)
A单因素实验设计 B多因素实验设计 C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D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E随机多组后测设计
F完全随机多因素实验设计 G被试内设计H被试间设计
I随机化区组设计 J所罗门四组设计
K拉丁方设计 L正交实验设计
1.5对实验所得数据,应采用何种统计方法进行统计?统计结果用以说明什么?
2. 在一项研究小学一年级儿童对不同汉字字型辨认能力性别差异的实验中,从某小学一年级中随机选取60名小学生,其中男30名,女30名。

在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中选取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和整体结构的汉字为实验材料,以儿童对不同结构汉字的再认率为统计指标。

2.1 试指出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可能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

2.2 如果分别采用被试内(within-subjects)和被试间(between-subjects)设计进行实验、请简要写出实验方案。

2.3 简要说明这两种设计的特点。

3. 张厚粲等(1980)的研究,采用了主观轮廓图作为实验材料,通
过变化主观轮廓图中提供的三维深度线索,考察被试对主观轮廓的知觉鲜
明程度和识别时间。

结果表明,被试对主观轮廓的判断明显地依赖于刺激
图形是否提供深度线索。

请分析:这一研究如何支持了间接知觉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