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¾
紫 外 - 可 见 吸 收 光 谱 ( ultraviolet and 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um): 用200~780 nm的紫外、可见光照射分子,在分子的电
子能级发生跃迁的同时,伴随分子的振动和转动能级跃 迁,产生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¾
红外吸收光谱(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um): 用0.75~50 μm的红外光照射分子,在使分子的振动
255 263 261 270 280
230 190 192 1450 1430
外部环境
U溶剂效应:
在极性溶剂中吸收波长及吸收强度发生变化 。溶剂极性增加,一般会使π→π*跃迁吸收峰 发生红移,而n→π*跃迁吸收峰则发生蓝移; 同时溶质分子振动受到限制,由振动引起的精 细结构消失。 右图显示了对称四嗪在气态、非极性溶剂和 极性溶剂中可见吸收光谱的改变情况。
q 影响有机化合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 ¾ 分子结构 分子中含助色团会使吸收峰发生红移,且吸收强度增 加。如苯环上有助色团取代,会使E带和B带向长波方向 移动,吸收强度增加(见下表)。
助色团 -H -F -CI -Br -OH -NH2 -PH2 -SH E2 带 λmax/nm ε /L·mol-1·cm-1 203 204 209 210 211 230 234 236 7400 8000 7400 7900 6200 8600 3500 8000 B 带 λmax/nm ε /L·mol-1·cm1
原子发射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 原子荧光光谱法 X-射线荧光光谱法 荧光光谱法 磷光光谱法 化学发光分析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红外吸收光谱法 拉曼散射光谱法 分子光谱 原子光谱
无机和有机物定量 无机和有机物定性、定量 有机物结构、定量 有机物结构
5.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5.2.1吸收曲线 n 溶液颜色与光吸收的关系
波长 < 0.005 nm 0.005~10 nm 10~200 nm 200~400 nm 400~750 nm 0.75~2.5 μm 2.5~50 μm 50~1000 μm 1~300 mm > 300 mm
能量/eV > 2.5×105 2.5×105~1.2×102 1.2×102~6.2 6.2~3.1 3.1~1.6 1.6~0.50 0.50~2.5×10-2 2.5×10-2~1.2×10-3 1.2×10-3~4.1×10-6 < 4.1×10-6
5.1.2
物质光谱的分类
1. 按光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 n 吸收光谱(absorption spectrum) 光辐射与物质作用,光辐射能量恰好等于物质粒子运 动两个量子化能级间能量差,物质选择性吸收光辐射而 产生吸收光谱。 o 发射光谱(emission spectrum) 物质被热、光、化学能等能量激发跃迁成为不稳定的 激发态原子或分子,再由激发态能级跃迁到低能级,多 余能量以光辐射的形式释放而产生发射光谱
测量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程度, 以波长λ为横坐标、透过光强T(或吸光度
А)为纵坐标,绘制的λ-T(或λ-А)曲
线,又称吸收光谱。 ¾ 光吸收程度最大处的波长叫做最大吸收波 长λmax。 ¾ 不同物质其吸收曲线不同,是物质定性分 析的依据。 ¾ 同一物质不同浓度的溶液所得的吸收曲线 都相似,其最大吸收波长不变,只是相应 的吸收程度不同,浓度越大,吸收越强。 ¾ 在λmax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幅度最大, 测定最灵敏
2.按产生光谱的微观粒子类别 n 原子光谱: 物质的原子(离子)与光辐射作用,或原子(离子) 受能量激发后由电子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光谱称为原子光 谱,光谱的形貌特征是一组狭窄谱线间隔排列的线状光谱 ,可分为: ¾原子发射光谱(atomic emission spectrum)
¾ 原子吸收光谱(atomic ¾ 原子荧光光谱(atomic
¾ ¾ ¾
单色光:单一波长(颜色)的光。 白光:由不同波长(颜色)可见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复合光 。 互补光:按一定比例混合能得到白光的两种特定波长的可见光。
用白光照射溶液:
¾ ¾ ¾
若溶液对各种波长的光都不吸收,则溶液透明无色。 若溶液对各种波长的光全部吸收,则溶液呈黑色。 若溶液吸收了白光中的某一部分波长的光,则溶液呈现被吸收波长光的 互补光颜色(例:CuSO4溶液吸收白光中的黄色光而呈现与黄色互补的 蓝色;KMnO4溶液吸收白光中的绿色光而呈现与绿色互补的紫红色)。
¾ B吸收带(苯系吸收带): 由π→π π π*跃迁与苯环振动重叠引起的 分布于230~270 nm宽峰,谱带上叠加 有分子振动产生的精细结构。是芳香化 合物的特征吸收带,B带可用来辨别芳香 族化合物。 ¾ E吸收带: 由苯环内共轭大π键π→π* 跃迁形成 ,常分λmax为180 nm左右的E1带和 λmax为200 nm左右的E2带,吸收强度 均大于B吸收带,ε 接近或大于104 L·mol-1·cm-1。 右图是苯在乙醇溶剂中的紫外吸收光 谱,可见其中的B、E1、E2带。
¾ π→π*跃迁 跃迁所需能量较低,吸收谱带位于小于200 nm的近紫 外光区,吸收强度较大(ε一般在103~105 L·mol-1·cm-1 )。不饱和烃、共轭烯烃、芳香烃等均可产生此类跃迁 吸收, 分子中几个不饱和键相互共轭,随共轭程度增加, π→π*跃迁的吸收带明显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吸收强度增 大,如乙烯的π→π*跃迁吸收峰为185 nm,ε为10000 L·mol L mol-1·cm cm-1,而丁二烯的π→π*跃迁吸收峰为217 nm, ε增大到21000 L·mol-1·cm-1。
absorption spectrum) fluorescence spectrum)
o 分子光谱: 物质分子与光辐射作用 或分子受激发后,由分子 的价电子能级、分子内原 子间 振动能级、分子整体 转 动 能 级 跃迁所产生的光 谱称为分子光谱,光谱形 貌表现为带状光谱。 右图为分子中电子能级 、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示 意图。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电子跃迁
紫外-可见光谱属于电子 跃迁光谱。 电子能级间跃迁的同时 总伴随有振动和转动能级间 的跃迁。即电子光谱中总包 含有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间 跃迁产生的若干谱线而呈现 宽谱带。
5.2.2 有机化合物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关系 n 有机化合物的电子能级跃迁类型 有机化合物分子吸收紫外-可见光后 ,其外层电子(σ、π、n电子)发 生σ→σ*、π→π*、n→σ*、 n→π* 4类跃迁,产生紫外-可见吸 收光谱。各跃迁所需能量大小为
能级跃迁类型 核能级 内层电子 内层电子 外层电子 外层电子 分子振动 分子振动 分子转动 分子转动 电子和核自旋
3.电磁波谱 ¾ 按波长或频率大小顺序排列的电磁辐射称为电磁波谱。 ¾ 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发生核能级、电子能级、分子振动和转动 能级、电子和核自旋能级等多种类型的能级跃迁。 ¾ 仪器分析中应用最多的是光学光谱区(紫外光区、可见光区、红外 光区)。
o 生色团和助色团的概念
¾
生色团(chromophores): 含π电子和n电子的不饱和基团受光辐射后就会引起π→π* 和n→π*跃 迁,从而产生紫外-可见光的吸收,这类基团称为生色团。生色团往往由 双键和三键体系构成(如乙烯基、羰基、亚硝基、偶氮基等)。
¾
助色团(auxochrome): 含n电子的基团(如-OH、-NH2、-SH、卤素等)可与生色团中电子相 互作用形成n-π共轭,降低π→π*跃迁能量,使吸收峰向长波长方向移 动(红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且吸收强度增加,增强生色团的生色能力,这类基团称为 助色团。
可见光范围内的互补色关系
吸收光颜色 紫 蓝 绿蓝 蓝绿 绿 黄绿 黄 橙 红 吸收光波长/ nm 400~450 450~480 480~490 490~500 500~560 560~580 580~610 610~650 650~750 物质颜色 黄绿 黄 橙 红 红紫 紫 蓝 绿蓝 蓝绿
o 吸收曲线(absorption spectrum )
¾
红移与蓝移 λmax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为红移;λmax向短波方向移动 ,称为蓝移;摩尔吸光系数εmax增大或减小的现象称为增色或减色效应
p 有机化合物的重要紫外-可见吸收带 ¾ R吸收带(基团吸收带): 由n-π共轭基团n→π*跃迁形成,吸收带最大吸收波长一 般大于270 nm,但吸收强度较弱,可判断分子中是否具有 羰基、羧基、偶氮基、硝基等。如丙酮分子在280 nm处的 一个弱吸收峰(ε =16 L·mol L mol-1·cm cm-1)就属于R吸收带。 ¾ K吸收带(共轭吸收带): 由共轭π键π→π*跃迁形成,吸收带最大吸收波长一般小 于R吸收带(约在220~280 nm),但吸收强度大,是共 轭分子的特征吸收带,可据此判断分子中是否存在共轭结 构。如己三烯分子在268 nm处的强吸收峰( ε =43000 L·mol-1·cm-1)就属K吸收带。
¾ n→π*跃迁 跃迁所需能量最低,吸收谱带大多位于200~700 nm的近 紫外至可见光区,但吸收强度很小,通常只有π→π* 跃迁 吸收强度的1/100~1/1000, 基团中同时存在含孤对电子的杂原子(N、O、S等)以及 不饱和键时,即可在产生π→π*跃迁吸收的同时,伴随产 生n→π*跃迁吸收。如偶氮基CH3N=N中CH3的n→π*跃迁 吸收峰为339 nm,其ε只有5 L·mol-1·cm-1。 U π→π* 和n→π*跃迁吸收处在或接近紫外区,特别是 π→π*跃迁,其吸收强度很大,是有机化合物紫外-可见吸 收光谱的主要吸收类型。
En→π* <E π→π* < En→σ* < Eσ→σ*。
¾ σ→σ*跃迁 跃迁所需能量很大,吸收波长很短(多小于150 nm),处于 远紫外光区。饱和烷烃中的C-C键和C-H键只含有σ电子,因而 只能产生此类跃迁而吸收远紫外光,如甲烷的λmax为125 nm。 ¾ n→σ*跃迁 跃迁所需能量略低于σ→σ*跃迁,吸收波长在近紫外光区 的200 nm附近,且吸收强度很小。饱和烷烃C-H键的H被O、N、S 、Cl等含孤对电子的杂原子取代后,可产生此类跃迁吸收,如 甲醇羟基的 n→σ*跃迁λmax为183 nm。
E = hν = h
c
λ
E-光能量(J或eV, 1J=6.241×1018eV ) ν-光频率(Hz), λ-光波长(m) c-光速(真空中为2.998×108 m·s-1 )
34 J·s)。 h-普朗克常数(6.626×10-34
(1858-1947)
电磁辐射 γ射线区 X射线区 远紫外光区 近紫外光区 可见光区 近红外光区 中红外光区 远红外光区 微波区 无线电波区
第五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作业: P36:11,12,17,19,20
5.1 光谱分析概论
5.1.1 电磁波谱和物质的能级跃迁
1.光的本质: 电磁辐射,具有波动及粒子的双重属性。 ¾ 波动性:表现为光在传播中的折射、衍射、干涉等现象 。 ¾ 粒子性:表现为光压效应和光电效应等。 2.光能量与光频率(波长)的关系-普朗克(Planck)定律:
能级发生跃迁的同时,伴随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产生 分子的红外吸收光谱。
5.1.3 光谱分析法的分类 常按照与光辐射作用的物质微观粒子,结合产生的光 谱类型进行分类,一些常见的光谱分析方法如下表:
分析方法 光谱类型 主要用途 要 无机元素定性、定量 金属元素定量 无机元素定量 无机元素定性、定量 无机和有机物定性、定量 无机和有机物定性、定量
p
散射光谱 光辐射到物质分子上会发生光散射,散射光中除含有 与入射光波长相同的成分,还有不同于入射光波长的新波 长成分。包括: ¾ 瑞利散射光谱(Rayleigh scattering spectrum) 由与入射光波长相同的散射光形成,此散射不引起分 子内能变化。 ¾ 拉曼散射光谱(Raman scattering spectrum) 由对称分布在入射光波长两侧的长、短波长的散射光 形成,是因入射光与分子相互作用,使分子的转动能级及 振动能级发生变化,导致散射光的波长改变,这种改变随 不同的分子结构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