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华中科技大学选修课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
历代统治者主要是根据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诸方面的条件来考虑决定建立首都的。
政治条件除了全局的势力对比外,还考虑到自身政治传统和习惯。
经济条件要求都城附近是一片富饶的地区,在较大程度上能解决首都的物质需要,无需或只需少量仰给于远处;军事条件要求都城所在地区属形胜之区,既便于制内,又利于御外。
地理位置要求都城大致位于王朝全境的中心地区,距离全国各地都不太远,道里略均,便于都城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包括政令的传达、物资的运输和人员的来往。
如果地理位置并不居中,但具有便利而通畅的交通路线通向四方,特别是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军事要地,则不居中也就等于居中。
所以地理位置这个条件也可以说成是交通运输条件。
当然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并不存在完全符合理想,各方面条件都十分优越的首都,所以每一个的王朝的宅都,只能是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比较最有利的地点。
首都的选定一般都反映了该时期总的形势,反过来,首都的位置也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明白了这个道理,那就不难现解历代首都的迁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原四大首都中长安的条件最优,所以它作为首都的时间最长,以此为首都的周、秦、西汉、隋、唐也是历史上最兴旺的王朝。
长安的条件优在哪里呢?刘邦初定都于洛阳,经娄敬、张良建议西都关中。
娄敬说:“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
因秦之固,资甚美膏腴之地,此谓天府者也。
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
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
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
张良说:“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
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
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
关中对关东而言地居上游,关中盆地四面有山河之固;所以建都关中,凭山河之固则退可以守,据上游之胜则进可以攻,对叛乱势力能“搤其亢而坿其背”,在军事上地位十分优越,是之谓“金城”。
关中盆地“沃野千里”,又可以取给于南方的巴蜀和北方的胡苑(胡人的牧区)以补不足。
若山东诸侯有变,关中的物资足以供应顺流而下的王师,在经济上也有所峙而无恐,是之谓“天府”。
关中在当时是这样一个金城天府之国,所以刘邦便做出了在它的中心地带丰镐、秦咸阳的附近建立作为王朝首都的长安城的决定。
历史证明这一决定是完全正确的。
娄敬、张良根据当时初建的汉王朝内部最突出的问题,即中央与山东诸侯之间、统一与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问题,他们之所以主张建都关中,主要着眼于都关中足以东制诸侯。
此后自刘邦至文、景果然先后顺利地镇压住了
多次异姓、同姓诸侯的叛乱,巩固了统一。
他们还没有能够预计到日后形势的发展。
武帝以后,汉与匈奴之间的矛盾代替了王朝中央与诸侯之间的矛盾,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汉朝经过武、昭、宣三代的经营,终于降服匈奴,控制西域,这和建都长安便于经营西北这一因素也是分不开的。
所以建都长安,确是既有利于制内,又有利于御外。
隋唐的形势略与西汉相似,关中仍然以沃野著称,对内需要能制服山东和东南潜在的割据势力,对外需要能抵御西北突厥与吐蕃的入侵,因而也和西汉一样定都于长安。
隋唐实行“关中本位”政策,它的政治重点在西北。
但是,长安作为首都也有不利的一面。
它的地理位置比较偏西,距离当时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黄河下游较远,距离中唐以后财赋所出的江淮地区那就更远。
关中尽管富饶,毕竟“土地狭”,不足以满足京师及北部边防所需大量饷给。
西汉时问题虽已很显著,还不很严重,因为关中的不足主要仰给于山东,山东距关中还不算太远。
到了隋唐,特别是中唐以后,两河藩镇割据,京师所需百物绝大部分都取之于数千里外的江淮地区,节级转运,劳费惊人,民间至传言“斗钱运斗米”,这一矛盾就越来越尖锐。
勉强维持到唐末,终于通过朱温强迫昭宗迁都,结束了长安作为首都的历史。
五代以后,黄河流域益加衰落,江南的经济地位和河朔的军事地位逐步上升,中原王朝内部便不再是东西对峙的问题,变成了南北争胜之局;主要的外患也不再来自西北,改为来自东北的契丹、女真和蒙古,从而长安又丧失了它在军事上的制内御外作用,所以首都一经撤离,就再也不可能搬回来了。
西周的丰、镐,秦的咸阳,自西汉至北朝的长安和隋唐的长安,四者城址虽然不同(丰、镐只是两个相去20里的城址),以现今行政区划而言,分属于陕西户县、长安县、西安市、咸阳市四个市县;但彼此相去远不过三五十里,在建都史上应视为一个城址稍有移动的古都,可总名为西安。
西安分四期;
(1)丰镐期。
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灭祟后自歧迁丰,故址在今陕西户县秦渡镇北沣水西岸。
武王灭商后在距丰京约20里的沣河东岸建镐京,故址在今长安县斗门镇附近。
自公元前1044年1月9日武王伐纣灭商至公元前771年犬戎破镐京杀幽王,凡273年,丰、镐是周朝首都,也是全国性的政治、文化中心。
(2)咸阳期。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将都城迁至丰、镐东北方的渭水之滨,因其地在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在阳,故名咸阳”。
秦咸阳位于今咸阳东约10公里的渭水北岸,此地傍山依水,形势险要,南去丰、镐故址不过50里。
历130年而秦尽灭六国。
随着秦国的日益强大和最终统一全国,咸阳也逐步扩展。
秦始皇在渭水南岸修建了阿房等宫室以后,咸阳就成为一个横跨渭水南北的大城市。
从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凡15年,咸阳是中国第一个一统帝国的首都。
关于咸阳城的大小建制,史书缺乏记载,咸阳城四面仅各有一个门,全城也只有一个市。
商鞅是法家,讲求实用,他所监修的咸阳城,其建制是比较简朴的。
秦朝的皇宫主要是咸阳宫,以后在统一战争中,每破一国,必仿其宫室,作于咸阳北阪(即咸阳原)上,这些号称“六国宫殿”的巍峨壮丽的宫馆,分布在咸阳城北高亢的十八里原上下,居高临下,俯瞰全城。
在宫殿区附近和城市的西部,是手工业作坊和商业区。
随着城市的扩展,其规划布局完全因地制宜,不拘泥于形式上的方正规整。
秦始皇完成统一以后,徙天下豪富于咸阳60万人,加上原有人口,总人数当在七八十万以上。
城区的发展,不得不突破渭水的限制向南拓展。
本来,在灭六国前秦的“诸庙及章台、上林”已经“皆在渭南”。
灭六国后,“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
所谓“朝宫”即有名的“阿房宫”。
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并“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可见其规模的宏大。
杜牧《阿房宫赋》云:“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泾、渭)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咸阳宫在渭水之北,而兴乐宫及诸庙、章台、上林皆在渭南,因在渭水之上建渭桥(也称便门桥)以沟通,桥“广六丈,南北三百八十步,六十八间,七百五十柱,百二十梁”。
于是“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度以法牵牛”。
以后渭水南所兴建的朝宫等建筑群,也就成了咸阳的一部分,秦都咸阳已发展成为横跨渭水南北的全国最大的政治经济都会。
公元前206年秦亡,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一代都城,毁于一旦,咸阳城从此堙废。
咸阳作为秦代的首都计143年。
但阿房宫并未全部泯灭,汉时,仍“东西五里,南北千步”。
前秦时,慕容冲曾“植桐数千株于阿城”,隋末李世民曾“屯兵阿城”。
到宋代始不复存在,今西安西郊约20里有阿房村,附近有一大土夯的台基,当地人称为“始皇上天台”。
台基以西,夯土逶迤直达古城村,当即阿房宫前殿遗址。
(3)汉、晋、北朝长安期。
长安在秦代原是咸阳附近位于渭河南岸一个乡聚的名称,其地当龙首原的西北麓,临近灞、浐。
自秦以降,位于灞水西岸白鹿原边的灞上和横跨灞水之上的灞桥,就成为控制东西方交通的要冲和兵家的必争之地。
同时,龙首原的地势南高北低,在此建都,置皇宫于南侧制高点上,可以俯瞰全城,也符合安全上的要求。
公元前202年,刘邦决定建都关中,因咸阳已毁,暂居秦旧都栎(yuè)阳,开始在渭河南岸营建长乐、未央两座宫殿。
同年长乐宫建成,随即迁都于此,以当地乡村长安为名。
公元前198年,未央宫建成。
其时只有宫城,还没有都城,长安城惠帝时代才建成。
汉长安城的遗址在今西安市西北10余里,周围约26公里,北去秦咸阳城10余里,西南去丰、镐30余里。
公元8年,王莽夺取汉政权,改长安为常安,仍作首都。
公元23年,莽新覆灭,接着更始帝刘玄、赤眉帝刘盆子又相继在此建都,直到25年东汉刘秀定都洛阳。
自刘邦定都长安至此,历时225年才中断了首都地位。
在两汉之交的战乱中,长安受到很大的破坏,但在东汉时还有些宫殿存在,而且作过几次修缮。
190年,董卓挟汉献帝刘协自洛阳迁都长安。
两年后董卓被王允所杀,部下又攻陷长安杀王允。
未几,董卓部将又展开混战,长安沦为战场。
195年刘协逃出长安东走,长安城已被破坏殆尽。
西晋末年,首都洛阳被匈奴刘聪部将刘曜攻陷。
313年,愍帝司马邺在长安即位,至313年刘曜又攻陷长安,司马邺出降,西晋亡。
此后十六国中的前赵自319—329年,前秦自351—385年,后秦自 386—417年;北朝的西魏自534—557年,北周自557—587年以及隋文帝杨坚开皇年间的最初二年,先后以长安为首都的共有127年。
但这些政权有的存在时间很短促,如前赵仅12年;有的仅占据关中部分地区,如前赵、后秦;加以战乱不息,长安城始终未能恢复昔日繁盛。
1.汉长安城的城垣
长安城垣始筑于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五年(公元前190年)完成,据《三辅黄图》记载,长安城墙高三丈五尺,下宽一丈五尺,上宽九尺,周围共有12座城门,城周65里。
城外有宽三丈深两丈的壕水环绕。
长安城各门都有三个门道,每个门道约22米宽。
与门道等宽的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了城内纵横相间的大街。
三个门道中左道为出,右道为入,中间是专供皇帝行用的“御道”。
全城街道有八街(纵街)、九陌(横街)之称,街道两旁栽植槐、榆、松、柏,林木茂盛,蔽日成荫。
城内设有东市、西市等九个市,因为城西北部接近中渭桥,交通便利,商业比较繁盛。
城内人口当在50万左右。
西汉政府特在藁街设蛮夷邸来接待西域各国的贡使和商人。
长安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最大的国际性的城市,在当时世界上与欧洲的罗马城东西并峙,相互辉映。
2.汉长安城的宫殿群
汉长安城内外,主要包括以下三大宫殿群:
(1)长乐宫。
位于城内东南部覆盎门内,宫周围20里,西汉初年为百官朝仪所在。
刘邦以后,皇帝移居未央宫,长乐宫专供太后居住,称为东宫,亦称东朝。
遗址在今西安市西北部的阁老门村。
(2)未央宫。
位于城内西南部的西安门内,是公元前200年萧何亲自监造。
宫周围28里。
其南面的正门名端门,大臣朝会由此出入,北门名金马门,待诏、谒见都由此门,因设有公车司马专主接受奏章,故又称公车门。
宫内有天禄阁及石渠阁,可说是我国最早的档案室或图书馆。
室内还有沧池,池中堆土山,称为渐台。
未央宫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宫殿之一,它是西汉和以后几个朝代的政府所在。
其遗址在今马寨村附近,它与长乐宫中隔武库,东西相距1里,单这两个宫殿群就占了长安城内1/2的面积。
(3)建章宫。
位于城西直城门外的上林苑内,是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所兴建的离宫。
宫周30里,由一系列庞大的宫殿组成,殿宇台阁林立,号称“千门万
户”。
建章宫以豪华著称,其前殿的高度还超过未央宫,前殿西侧的广中殿,可容万人。
宫中有“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汉成帝与赵飞燕常戏游于此。
因其范围辽阔,只好建在城外,但和未央宫之间架有飞阁,可越城往来。
今未央区三桥高堡子、低堡子仍有其前殿遗址。
3.汉长安城的布局
汉武帝还大大开扩了秦时的上林苑,其范围约当今渭水以南周至、户县以东,蓝田以西,秦岭以北,广袤500里,内离宫殿阁楼台百余所,可容千乘万骑。
当时四周设有围墙,专供皇帝游猎。
汉长安城的城垣平面作不规则的正方形,除东墙为一直线外,其他三墙均有曲折。
城南为南斗形,城北为北斗形,俗称作“斗城”。
长安城在规划上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地形,将主要宫殿建于城南高地;西北濒临渭水交通便利的地方,则作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而在城北地势低平处,布置了160个街坊和9个市场。
这样,整个都城的平面随地形的变化而成不规则的状态。
为了解决长安的城市用水,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在城西南的沣水东侧,开挖了昆明池,遗址在今长安区斗门镇、细柳镇一带,周匝40里,池北出一水,名“昆明池水”,注入建章宫附近的揭水陂,然后流入城内,供应城区用水及未央宫的沧池和建章宫的太液池的水源;池东北出一水,名“昆明故池”,流往长安城南,再东北注入漕渠,既供应了城区东部的用水,又为漕渠提供水源。
4.汉长安城的衰废
自东汉迁都洛阳以后,长安的地位已大不如前,但它仍保持京兆府的名义,刘秀还屡次出巡长安,祭扫皇陵,其时除未央宫于西汉末被毁外,长安还未遭到多大破坏。
及至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其部将李傕、郭汜等使一代宏伟的都城,化为一片废墟。
直至70多年以后,街道已“亡其处而有其名”,一片萧疏荒凉景象。
后来又经过西晋末年的战乱,长安城中更是“户不盈百”,只相当于一个普通的村镇。
隋文帝统一中国,另建大兴城,汉长安城被划入禁苑,逐渐成为历史上的陈迹。
(4)隋唐长安期。
582年,隋文帝在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原南侧修建新城,583年迁都新城,称为大兴城,但习惯上仍称这个新都为长安。
605年隋炀帝建洛阳为东京,此后长安与洛阳两都并建,而以居洛阳为常,618年唐朝建立,仍以长安为首都。
此后唐朝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整修。
据实测,唐长安城周长约35公里,面积约为今西安旧城区的7倍;故址基本即在今西安市区。
657年,唐高宗移居洛阳,称为东都,恢复了隋炀帝时代的东西两都并建制,皇帝和百官经常往返于二京间。
684年,武则天定都洛阳,长安成了陪都。
706年,中宗返都长安。
玄宗前期曾5次移居洛阳,738年以后才定居长安。
长安作为繁荣强盛的隋唐大帝国的首都长达280年之久。
直到904年,
朱温逼迫昭宗迁都洛阳,拆毁长安宫室百司和居民房屋,驱使居民东迁,从此长安使再也没有恢复首都的地位了,以后仅五代时后唐曾以长安为陪都西京。
隋初,因渭水河床南移、位于龙首原北的汉代故城,逼近渭水,城内潮湿,易被水淹,为隔断渭水,便另在龙首原南地势较高的“六陂”地带,另建大兴城。
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开始营建新都。
当时负责设计的是著名建筑家宇文恺,曾先去洛阳和邺都参观,吸取北魏洛阳城和东魏、北齐邺都南城的优点,巧妙地利用“六陂”冈阜起伏的形势,高低错落,从而发挥了城市建设的立体效果。
骆宾王《帝京篇》:“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
2.唐长安城的城垣
唐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外郭城所组成。
宫城是供皇帝及皇族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位于长安城北部的最中央。
承天及玄武二门分别为南军及北军重地。
皇城是政府机关所在地,它紧附于宫城之南,北面无墙,与宫城仅相隔一条300余步宽的横街,实际是一个“T”形广场。
每逢国家大典以及改元、大赦、元旦、阅兵、接见外来使臣,皇帝都登承天门主持活动。
“长说承天门上宴,百官楼下拾金钱。
”(张祜《退宫人》)就是指那时的盛况。
这种“横街敞御楼,万人朝天门”的设计思想与建筑模式,一直沿袭到后代。
外郭城又名“京城”,是一般居民和官僚的住宅区,也是长安城的商业区,它从东、西、南三面拱卫宫城和皇城,因亦称“罗城”。
东西9700米,南北8600米,墙宽9-12米,高6米,城墙外3米处有一宽9米、深4米的壕沟。
外郭城东西城墙外,有一道与城墙平行的复墙,这是公元726年所筑宽50米的“夹城”。
3.唐长安城的宫殿群
唐长安城的宫殿,由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及南内兴庆宫总称“三大内”的三大宫殿建筑群组成。
(1)太极宫。
座落在承天门大街中轴线的北端,正殿太极殿是举行“中朝”的地方,是唐初政治中枢所在。
太极殿北边的两仪殿,是皇帝接见大臣的“内朝”所在。
太极宫东边是太子居住的东宫,西边是妃嫔居住的掖庭宫。
(2)大明宫。
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政治中心即移到这里。
大明宫有含元、宣政、紫宸三大殿,同在一个中轴线上,分别为举行“外朝”、“中朝”及“内朝”的地方。
大明宫北、太液池西的高地上建有麟德殿,是宫内宴会或接见外国使臣的地方。
(3)兴庆宫。
是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兴建的。
位于长安城内兴庆坊,原是李隆基的旧居,即位后改建为皇帝起居听政的正式宫殿。
此处都是楼房建筑,宫城西南方还有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等,其建筑的豪华更过于太极宫、大明宫。
它的建筑物高大雄伟,白居易曾诗云“东北何霭霭,宫阙入烟云”。
宫内有多种牡丹花,被誉为“国
色天香”。
唐玄宗与杨贵妃曾长住于此,优游宴饮。
兴庆宫的规模较小,但仍比今北京故宫大出将近一倍。
李白也曾在兴庆宫沉香亭前为正在观赏牡丹的唐玄宗和杨贵妃赋诗。
李白赋《清平调》三章:之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之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之三,“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
”
大明宫、兴庆宫顺外郭城东墙建有夹城复道,与城东南的风景区曲江池相通,所谓“六飞南幸芙蓉苑,十里飘香入夹城”。
(杜牧《长安杂题长句六首》)
整座长安城,雄伟壮观。
沈佺期《长安路》诗云:“秦地平如掌,层城出云汉。
楼阁九衢春,车马千门旦。
绿柳开复合,红尘聚还散。
日晚斗鸡回,经过狭斜看。
”
韦应物《长安道》诗云:“汉家宫殿含云烟,两宫十里相连延。
晨霞出没弄丹阙,春雨霏微自甘泉。
甘泉依微春尚早,长安贵游爱芳草。
”又《酒肆行》:“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
”
崔颢《长安道》诗云:“长安甲第高入云,谁家居住霍将军。
”
4.唐长安城的布局
长安城中的街道,南北方向有11条,东西方向有14条,纵横交错如棋盘。
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
全城中轴线的朱雀大街,据实测宽达155米。
它从外郭城南面的明德门起,北通皇城的朱雀门,直达宫城的承天门,这条大街纵贯全城南北,把长安城分为东西对称的两部分,分别受万年县和长安县管辖。
此外,启夏门街宽134米,安化门街宽108米,这三条大道在城内极为壮观,如骆宾王《帝京篇》:“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
”朱雀大街位于皇城的一段称承天门大街,又称“天街”。
两旁槐树成荫,分布于这里的百官署衙,因亦被称为“槐衙”。
白居易《寄张十八(籍)》:“迢迢青槐街,相去八九坊。
”韦庄《惊秋》:“不向烟波狎钓舟,强亲文墨事儒丘。
长安十二槐花陌,曾负秋风多少秋。
”朱庆馀《都门晚望》:“绿槐花堕御沟边,步出都门雨后天。
日暮野人耕种罢,烽楼原上一条烟。
”白居易《赠皇甫宾客》:“轻衣稳马槐阴路,渐近东来渐少尘。
”韩愈《南内朝贺归呈同官》:“绿槐十二街,涣散驰轮蹄。
”王维《登楼歌》:“聊上君兮高楼,飞甍(méng)鳞次兮在下。
俯十二兮通衢,绿槐参差兮车马。
”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如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
张籍:《沙堤行,呈裴相公》:“长安大道沙为堤,早风无尘雨无泥。
”
皇城南面沟通春明门与金光门的东西横街,是全城东西向的主要干道,与朱雀大街十字交叉处,是全城的中心。
各街道之间共有排列整齐的110坊,其中位于皇城以南的有36坊,面积较小,坊内只有东西街道,开东西两门。
皇城与宫城东西两侧各有37坊,面积较大,坊内都有东西、南北十字街,四面各开一门,除东西和南北横街,其余的叫巷。
这些坊都有围墙,布局整齐,管理严密,“先是京师晨暮传呼以警众,后置鼓代之”,坊门闻鼓声而启闭。
韩愈《出门》诗:“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
”
因龙首原南有六条高坡,城内岗地洼地相连,因积水形成了一个个大小不等的陂池,著名者有长安城廓东南角上的曲江池,唐玄宗兴庆官中的龙池,大明宫园林中心的太液池,兴善寺南北二池等。
这些陂池被引水改造,形成一个又一个湖泊,中植莲花,湖面走游船,湖周围有各式建筑,岸上又有绿树、鲜花点缀,形成园林亭池与高屋殿宇交相辉映的形势。
唐代引浐水入城的龙首渠,引潏水入城的清明渠,引洨水入城的永安渠等,使唐长安城的供水源源不绝。
由于汉唐长安城渠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为当时长安城增添了无限美好的风光。
王建《早春五门西望》:“宫松叶叶墙头出,渠柳条条水面齐。
”
长安城中的商业区是东西两市,两市有220个行,如大衣行、织锦行、秤行、金银行等,以及放高利贷的柜坊。
长安城闻名的手工业作坊,如靖恭坊的造毡业,延寿坊的玉器制造业,道政坊、常乐坊的酿酒业,崇仁坊的乐器制造业等,也大都分布在东西市附近。
两市成为长安城经济活动的中心,在长安出现了相当于货栈的邸店,相当于钱庄的柜坊,相当于支票的便换,相当于汇款的飞钱,
两市以外有些坊中也设有茶肆、酒馆、旅馆等娱乐文化设施。
有胡食胡衣胡帽胡妆,还有胡乐胡舞。
城东东市、西市、长兴坊有毕罗店,毕罗为波斯语的音译,是一种用肉或蔬菜、果品合煮成的饭,抓饭印度名Pilau,亦作pilow;。
唐代长安有许多经营毕罗的食店,有蟹黄毕罗、猪肝毕罗、羊肾毕罗等。
胡饼即芝麻烧饼,中间夹以肉馅。
风行当时。
升平坊有卖胡饼的,长安的胡饼当时很著名,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予饥谗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说明各地都学长安做胡饼的技术。
胡饼又叫麻饼,或称炉饼,有的还有馅。
安史之乱,李隆基西行避祸,杨国忠曾进胡饼。
或曰此饼用面一斗,羊肉两斤,葱白一合,豉汁及盐熬令熟,再炙成的油煎饼。
汤饼,状如今天的“刀削面”,但更像泡馍。
馄饨,就是饺子,在韦巨源献给唐中宗的烧尾宴上,用的是二十四气馄饨,即用24种馅料,捏出24种花形,再入火锅煮熟食用。
蒸饼,以一升面对三合猪油蒸出。
千层饼是僧人所食加油烙饼,喭饼(yàn)是在石板上烙出来的,含水量低,携带方便,经久耐贮,褚遂良将之更名“石鏊(ào)饼”。
油塌也称金线油塔,用面沾油拧成佛塔形状的花卷,曾作为僧人食品。
春盘有点像后来的春饼,用面烙出盘形,上面放生菜、果品、糖等,在春日取迎新之意。
唐朝皇帝每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