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大唐贡茶院导游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唐贡茶院
各位团友,你们好。欢迎大家来到古生态之乡长兴旅游观光。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旅游景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茶厂—大唐贡茶院。
大唐贡茶院位于长兴县水口乡顾渚山麓,始建于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专门为朝廷加工制作紫笋茶的“皇家茶厂”,兴盛时期,采茶役工多达3万,工匠1000多名,烘焙茶叶的场所达到了100余间,贡额达18400多斤,它规模之大,历史之早,在世界的茶文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长水公路)从这里到大唐贡茶院还有20多分钟的车程,现在由我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顾渚山茶文化的情况。
顾渚山位于长兴西北部,东临太湖,西依天目山,气候温和,山上的泥土属乌沙土,这种泥土的特点在于厚实而肥沃,适宜种茶,而且出产的茶品质优异,色紫而形如笋,又因茶圣陆羽在《茶经》里提到“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而得名“紫笋茶”。
顾渚茶文化景区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这里就是闻名海内外的唐代茶文化圣地,曾建有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茶厂——大唐贡茶院,还上贡自唐代皇帝到清代皇帝享用的紫笋茶和金沙泉。茶圣陆羽在这座山上开辟茶园,研究茶学,并写就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其提倡“品茗三绝”——紫笋茶、金沙泉、紫砂壶,享誉东南亚,为海内外茶人所推崇。走进顾渚山旅游景区,好像走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正因为有这么悠久的茶文化历史,长兴的紫笋茶产业也欣欣向荣。截止2007年底,共有紫笋茶面积3.5余万亩,基地30个,年产紫笋名茶420吨,总产值1.33亿元。紫笋茶先后被农业部、林业部和商业部评为
全国名茶,2005年至2007年连续三届在北京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获金奖,“紫笋”商标连续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长兴每年接待数十批来自日本、韩国、斯里兰卡、台湾、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茶人到长兴考察,每次都给来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各位团友,刚才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了长兴的紫笋茶产业。现在接着向大家介绍一下紫笋茶的发展历史。精略记算,紫笋茶自陆羽推荐作贡茶,到清顺治三年,前后共延续876年,兴盛期达605年。
公元763年,常州太宗李栖筠在宜兴造贡茶,从开始的两斤不断增多,于是采纳陆羽的建议,将顾渚山划入贡茶区,在顾渚山东南山脉的平地上建造贡茶院,到公元770年,出产紫笋贡茶就达五百斤。
公元770年建造的三十几间草舍,无法适应三万采茶农夫、千余制茶工匠的运作,贡茶院一再扩建,贡额也不断增加,紫笋茶初贡五百斤,到公元785年,增至万斤,公元846年,完成了18400斤的高额贡茶,足见当时大唐贡茶院发展之快。
公元801年,湖州刺史李词见贡茶院面积太小无法适应规模化生产,于是拨款重建,扩大规模。(李词又请建筑专家重新规划设计,引金沙泉流注其间,制作过程中皆用泉水,因为紫笋茶非金沙泉不能制。)因采茶只在清明前后,千余茶工匠在采茶后便离开贡茶院,因此李词又将山下吉祥寺的匾牌移到贡茶院,由寺僧管理,因此当地的老百姓又习惯上把大唐贡茶院称为吉祥寺。唐会昌年间,灭佛运动兴起,朝廷规定州以下不准留有佛寺,贡茶院因而被焚毁。吉祥寺也遭浩劫,杜牧来水口时,贡茶院已是一片荒凉。到了元代,贡茶院仍保留,但改为磨茶院,贡末茶
两千斤、牙茶九十斤。清初,紫笋茶被免除上贡,但吉祥寺仍保留。顺治间,院僧又建院三进。康熙间,长兴知县韩应恒上顾渚山采茶,进寺院察看后,大为叹赏,心潮澎湃之余,为贡茶院题了碑记。千年来,贡茶院位置一直未变。东廊三十间为贡茶院,中间吉祥寺大殿,路边是三十间的加工区。考古人员在遗址上发现了宋砖等遗物,证明贡茶院在宋代也进行过重修。
贡茶院作为中国茶文化源头的丰碑,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皇家茶厂,孕育了一种别具意味的茶文化,创造了由茶而形成的文化品味。
各位团友,我们已经到了今天的目的地大唐贡茶院。
大唐贡茶院历经沧桑,多次被毁,也曾多次修缮,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的一场大火使其成为了废墟,只留下三块楹联和寺基等遗址。为了继续弘扬茶文化,长兴县委县政府耗资近一亿元,历时三年在原贡茶院的遗址上重建了贡茶院,新建的贡茶院占地11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由陆羽阁、吉祥寺和东西两个长廊等部分组成。
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个建筑就是陆羽阁,匾额上面的三个大字是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协会的会长刘枫先生亲自题写的。陆羽阁分三层,大家请随我到第一层参观。第一层主要展示了大唐贡茶院的历史演变过程,大唐贡茶院始建于唐大历770年,开始由吉祥寺管理,改建后的贡茶院分为两厢三进。自唐朝开始,历经唐、五代、宋、元、明、清多朝,曾多次修缮,直至20世纪40年代,贡茶院遭受火灾,成为废墟,仅存贡茶院遗址,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请大家跟着我上第二层,众所周知,陆羽所著的《茶经》是
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是唐代中期以前关于中国茶事活动的经验总结。它对茶叶历史、产地、功能、栽培、采制、煎熬、饮用的知识技术作了全面的阐述,它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国际茶文化界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陆羽是“茶学”的创始人,而他创导的“煮茶法”是中国茶道、茶艺的最早典范,所以陆羽被称之为茶圣,当之无愧,关于《茶经》自唐代流传至今已有几十种版本,现存的版本大致有四种:一是注本,最早为宋代左圭《百川学海》本;二是无注本,传世惟有百卷《说郛》本;三是增图本,即加入《茶具图赞》或附件,最早为明郑火恩本,后来有《宜和堂》本;四是删节本,即割裂删节原文,如明代王圻《稗史汇编》本。在这四种版本里,最常见的是注本,文中已有完备详细的注文,后代《茶经》多属此版。在国外,日本也有二十多种关于《茶经》的版本;在英国,1928年编纂大百科全书时,将伦敦大学图书馆所存《汪士贤校本》全文收入。《茶经》有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山、茶之略和茶之图十个部分,这里为我们展示的是茶之煮、茶之事等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慢慢品读一下。
现在看到的这幅书法是清朝诗人钱大昕为《顾渚春游图》所作的序,另一幅书法出自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协会的会长刘枫先生之手,诗出自苏东坡。
第三层展示的是陆羽铜像,铜像高3.5米,重2.5吨。它是由我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的会长钱邵武先生和他的儿子共同设计完成的。铜像的背面是由十六根铜柱组成,上面所刻写的就是《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