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全面抗战以后的文艺活动)【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5章全面抗战以后的文艺活动

15.1复习笔记

一、抗战文艺活动的特点及意义

(一)抗战时期文学的变化

1.抗战初期,篇幅较长的各种体裁作品明显减少,代之而起的是能够迅速反映抗日斗争现实、容易发挥宣传鼓动效果、为人民大众乐于接受的大量小型抗日作品,如战地通讯、报告文学、街头剧、街头诗、朗诵诗、通俗文学等。

2.作家亲身经历战火的洗礼,感受到颠沛流离的现实生活,耳闻目睹抗日战争的艰辛,与人民大众有了较多的接触,既扩大了生活视野,丰富了写作素材,同时也受到深刻的教育,促进了思想感情上的变化。

(二)抗战文艺运动的主要特点

1.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成立

1938年3月27日成立于汉口,是继戏剧界抗敌协会之后最早出现的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大会选出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夏衍、胡风、田汉、丁玲、许地山、郑振铎、朱自清、郁达夫、朱光潜、陈西滢等45人为理事,周恩来、孙科、陈立夫等为名誉理事。理事会推选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文协”在全国组织了数十个分会及通讯处,并于1938年5月创办了会刊《抗战文艺》。

(2)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意义

①成立大会上提出的“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对推动作家参加现实斗争、密切与工农兵群众的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②《抗战文艺》是贯通抗日战争时期的唯一的文艺刊物,对于推动抗日文艺活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③“文协”的成立标志着文艺界在民族解放的旗帜下,结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④“文协”之后,音乐界、电影界、美术界等全国性抗敌协会也先后成立。

2.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

(1)几种创作潮流

①现实主义文学居于主流。

a.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成为抗战文学的主潮,不少浪漫主义或者现代主义的作家纷纷转向现实主义。

b.对于现实主义应当如何适应抗战现实,文艺理论家们提出诸多口号。其中,胡风为了克服抗战文学中的客观主义与主观公式主义,提出“主观战斗精神说”,有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②浪漫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在此时期仍有存在,但处于较弱地位。

a.以徐讦、无名氏为代表的后期浪漫派小说,更多地包含了神秘荒诞的色彩。

b.郭沫若的历史剧就其倾向而言,仍是浪漫主义的。

c.现代主义多作为创作因素存在于现实主义小说与戏剧中。“九叶诗派”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

(2)文艺与抗战的关系

①文艺要不要为抗战服务以及怎样为抗战服务,是当时文艺界思想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

②梁实秋提出文艺“与抗战无关”论。

③罗荪、陈白尘、宋之的、张天翼等人发表针对梁实秋的论辩文章,认为文艺不可能与抗战无关。

④1939年后,沈从文连续发表《一般与特殊》、《新的文学运动与新的文学观》、《文学运动的重造》等文章,希望作家不要与政治有直接的联系。

(3)文艺与抗战关系的评价

①文艺与抗战的政治斗争联系紧密,作家描写抗日的现实生活,是文艺创作责无旁贷的任务。在此时代背景下,抗日救亡成为当时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②文艺必须运用其自身的特征为抗战服务,避免公式化、概念化,不成为“抗战八股”;作家必须深人生活,必须不违背艺术规律和艺术特点。

3.抗战文艺运动出现大量充满热情、易于宣传和富有鼓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如街头诗、街头剧、多人合作的大型戏剧和报告文学等。

(1)主要类型

各种朗诵诗、街头剧、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小型作品大量涌现,是这一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2)小型戏剧

①概况

小型戏剧十分繁荣,包括街头剧、活报剧和独幕剧等,以其简便灵活的形式发挥文艺的宣传功能。

②《放下你的鞭子》

a.主要内容

描写父女两人,由于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家乡,被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靠卖艺为生。

b.主题思想

剧作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造成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况、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发出了强烈的控诉。

c.作用

剧中父女两人的遭遇,在战争初期具有广泛的概括意义,容易激起观众的感情共鸣和民族义愤,曾经产生很大的宣传教育作用。

d.表演艺术特色

在表演艺术上,它采取灵活的形式,如让演员混杂在观众中间等,使戏剧效果更为逼真。

③戏剧创作在题材上有所开拓,不再局限于直接描写战争的壮烈场面,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抗日现实的戏剧作品,如陈白尘的《魔窟》、宋之的的《微尘》、洪深的《米》、吴天的《孤岛三重奏》等。

(3)诗歌

短诗占据抗战初期诗歌的主要地位,尤以朗诵诗和街头诗最为风行

①朗诵诗运动

a.经过

第一,战前由中国诗歌会首先提倡,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当时主要还限于理论上的探讨,未能付诸实践。

第二,吕骥、锡金、高兰、朱自清等人撰文探讨了诗歌朗诵问题,同时,在创作上开始了实践。

第三,1938年10月,在武汉召开的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会上,朗诵了柯仲平和高兰的诗,在文艺界得到了很好的反响。接着,诗歌朗诵活动从武汉开始蓬勃地展开。

第四,在武汉的街头、集会上和电台上,出现了诗朗诵节目。冯乃超、锡金、高兰等人,

既是这个运动的推行者,也是朗诵诗的作者。

第五,武汉失陷后,诗歌朗诵运动一度在重庆出现,由“文协”发起组织一部分诗人、音乐家和戏剧工作者,举办诗歌朗诵会,组成诗歌朗诵队等,这个运动一开始就影响到延安、昆明等地。

第六,抗战后期,在昆明等地,也曾有过热烈的诗朗诵活动,闻一多和朱自清都积极参加这个运动。

b.朗诵诗运动的作用

抗战时期的朗诵诗运动,对于扩大诗的影响、推动诗歌大众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c.朗诵诗运动的缺陷

由于内容和形式上的局限,它始终未能真正为广大劳苦大众所理解和接受,主要在知识分子中间流行。

②街头诗运动

a.街头诗含义

街头诗也称传单诗、墙头诗、岩头诗等,顾名思义,这些诗歌写出来后,或在街头、岩石上张贴,或印成传单散发,是一种紧密配合当前斗争、比较直接地发挥宣传教育作用的诗的战斗形式。

b.流行范围

主要是在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里流行。

(4)报告文学

①兴起过程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它在“左联”时期曾被大力提倡,在抗日救亡运动中逐步兴起,到了抗战爆发后,进一步形成蓬勃发展的高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