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煤炭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煤炭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导语
煤炭行业为强周期行业,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下行煤炭价格大幅下跌。
由于煤炭企业的成本及产品竞争力主要取决于煤种、煤质、开采条件、地理区位等先天性基础素质,通过提升自身生产技术水平和提供差异化产品以提升竞争力的空间较小,在煤炭价格下跌过程中,几乎所有煤炭企业经营绩效随之大幅下降。
另外,不同基础素质的企业经营绩效下降程度不同;在同一价格水平下,不同基础素质企业的经营绩效差异较大。
本文侧重于对煤炭未来价格的定量估算,以判断未来煤炭行业的经营状况。
联合评级初步估计了未来一年及长期的煤炭价格水平,以历史上价格相似年度特定企业的经营绩效为基准,用开采条件变化、产量变化、成本控制等修正因子进行修正,对煤炭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进行预估。
同时,本文通过违约案例的研究,分析了一定价格条件下煤炭企业的违约情景,为具体企业的评价提供了定量的标准。
一、行业综述
煤炭行业属于典型的周期性行业,与宏观经济周期保持高度正相关性,同时对宏观经济变化存在一定滞后性。
在经历了“十五”后期和“十一五”期间爆发性增长的需求拉动周期后,2011年四季度起,国民经济增速放缓,对煤炭下游需求形成抑制,同时,随着前期资源整合矿井产能集中释放,行业供给压力逐年上升,行业供需格局逆转,行业景气度显著下降。
另一方面,由于煤炭行业处于产业链的最上端,宏观政策传导需通过下游行业、中游行业(如钢铁、冶炼、化工等原材料生产)后最后传导到煤炭行业,所以其对宏观政策变动反映具有滞后性。
造成煤炭企业经营困境的主要外部原因为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导致下游需求减少以及行业本身集中度低造成的无序生产导致煤炭产量增长相对过快;同时,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以及环保等因素也对煤炭行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在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常态下,电力、钢铁、化工、水泥等重化工业行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下降,煤炭下游需求增速或将趋势性减缓。
另一方面,后资源整合时代的产能释放压力短期内仍然存在,供给价格弹性维持较高水平,对国内煤炭价格形成压制。
煤炭企业本身来看,煤炭生产资源的固定性是造成煤炭企业困境的重要内在原因。
煤炭企业资源禀赋条件具有先天性,生产成本主要受赋存条件影响。
其中,煤种、煤质决定下游客户类型并显著影响销售价格,矿区地理位置决定运输成本,开采条件决定开采成本与安全成本。
煤炭企业通过自身的经营管理改变上述基本要素的难度较大,通过提升生产技术水平、提供差异化产品以提升竞争力的难度较大。
因此,煤炭供求关系的恶化直接导致了煤炭行业全行业经营绩效的下滑。
在煤炭价格下行的过程中,不同基础素质的企业呈现出不同的经营绩效变化。
煤炭企业基础素质的核心体现在股东背景及地区重要性(煤炭产业增加值/地区GDP)、资源禀赋、地理区位、运营规模、安全生产水平和产业布局上。
从最近一年不同煤
炭企业的表现来看,具有股东和地区重要性优势的煤炭企业更容易获得外部支持,具备资源禀赋优势的企业依然保持盈利,接近主要经济区的煤炭企业运输成本优势明显,及早配备盈利能力较强的非煤产业的企业抗煤炭价格下行压力的能力较强。
未来,由于不同基础素质的煤炭企业对煤炭价格变化的承受能力不同,不同的煤炭价格水平将对应不同程度的煤炭企业信用水平分化。
亏损时点在2014年或以前的煤炭企业,如果无较大的外部支持力度或优质产业布局,将很难长期持续发展。
二、煤炭供给
1.我国煤炭资源情况
我国煤类齐全,从褐煤、烟煤到无烟煤各个煤化阶段的煤都有赋存,动力煤资源丰富,但优质无烟煤和优质炼焦用煤较少,属于稀缺煤种,进口量较大。
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比较而言,我国煤层埋藏较深,开采条件较差;我国多以薄-中厚煤层为主,巨厚煤层很少,可以作为露天开采的储量甚微,造成我国煤矿开采成本普遍较高。
我国煤炭资源储量较大,但分配不均,煤炭资源生产地与消费地逆向分布,使得我国煤炭企业对运输依赖性强。
煤炭资源量最多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炭资源量多达18,037.30亿吨,而煤炭资源量最少的浙江省仅为0.40亿吨。
我国煤炭资源量大于10,000亿吨的省区有新疆、内蒙古两个自治区,其煤炭资源量之和为30,287.70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量的60.42%;探明保有资源量之和为3,362.35亿吨,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33.04%。
图1 我国各省、市、区煤炭资源预测量情况(单位:亿吨)
资料来源:《2010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第三次全国煤田预测数据。
华东以及东南沿海地区作为煤炭最主要消费地,始终存在煤炭供需偏紧的矛盾。
华东
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大部分煤炭通过“三西”地区外运至北方七港,然后再由水路运输至沿海各省。
我国另一煤炭主要消费地京津冀地区煤炭产量有限,主要通过铁路调入煤炭满足区域内需求。
2.煤炭生产
受下游需求挤压及供给侧改革影响,我国煤炭产量进一步下滑。
2005~2013年,我国煤炭产量持续增长,在2014年第一次下降。
2015年,中国生产原煤产量继续回落,全年生产原煤37.50亿吨,同比下降3.31%。
2016年3~8月份,中国生产原煤16.51亿吨,同比下降8.37%,主要系供给侧改革限制煤炭产量所致。
从去产能进度来看,截至2016年8月底,去产能规划进度完成了60%左右,累计退出产能1.5亿吨。
图2 我国原煤产量变化情况(单位:亿吨)
资料来源:Wind资讯
煤炭进出口方面,2013年以来受下游需求放缓、进口煤炭实施最惠国税率以及国内煤炭价格下降较快的影响,煤炭进口量快速下降。
2013年中国煤炭累计进口量维持增长趋势,同比增长13.70%;2014年中国全年进口煤炭量为22,721.12万吨,同比下降14.96%,自2014年10月起,中国取消无烟煤、炼焦煤、炼焦煤以外的其他烟煤、其他煤、煤球等燃料的零进口暂定税率,分别恢复实施3%、3%、6%、5%、5%的最惠国税率。
2015年全年进口煤炭为15,558万吨,同比减少31.52%。
一方面,受下游需求疲软影响,同比呈现加速下降趋势,另一方面伴随进口税率调整的出台,煤炭进口量进一步下跌。
2016年1~8月,中国进口煤炭量为11,567.8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9.41%。
图3 2005~2016年8月我国煤炭进出口额(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行业投资额依旧保持一定规模,投资增速快速下降。
自2012年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高峰后,进入2013年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开始下滑,2014年煤炭采选业投资规模继续下滑,2014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4,682.06亿元,同比下降11.03%。
2015年,煤炭采选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度4,007.78亿元,同比下降12.84%。
2016年1~8月,煤炭采选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度1,715.68亿元,同比下降32.99%。
受煤炭行业持续低迷、产能过剩冲击,中国煤炭采选业投资开始回落,但由于前期计划投资仍具有一定规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相当规模。
伴随投资规模的回落,煤炭企业或将迎来去杠杆化的过程。
图4 2005~2016年8月我国煤炭开采与洗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Wind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