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法律经典案例分析——首例中国法院判决在美国的承认与执行案

合集下载

中外经典法律案例分析(3篇)

中外经典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实施方式。

本文将通过对美国“辛普森案”和中国“李某某案”的案例分析,探讨法律在两个不同社会背景下的运用和影响。

二、美国“辛普森案”案例分析1. 案件背景1994年6月12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谋杀案。

著名橄榄球运动员O.J.辛普森的前妻妮可·布朗·辛普森和她的朋友罗纳德·戈德曼被杀害。

案件发生后,辛普森被警方逮捕,并面临两项一级谋杀罪的指控。

2. 案件审理辛普森案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世纪审判”。

在审理过程中,法庭对辛普森进行了审判,并邀请了大量媒体进行报道。

以下是案件审理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点:(1)证据问题:辛普森在案发现场留下了血迹,但辩方律师声称这些血迹是辛普森在搬运受害者尸体时留下的,并非凶器上的。

(2)种族问题:辛普森是非洲裔美国人,而受害者是白人。

辩方律师在审判过程中大肆渲染种族问题,试图将案件与种族歧视联系起来。

(3)警察执法问题:辩方律师指责警方在侦查过程中存在执法不当行为,如非法搜查、伪造证据等。

3. 案件结果经过陪审团的审判,辛普森最终被宣判无罪。

这一结果引发了公众的极大争议,许多人认为辛普森案暴露了美国司法制度的缺陷。

三、我国“李某某案”案例分析1. 案件背景2013年6月22日,我国山东省烟台市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强奸案。

犯罪嫌疑人李某某被指控强奸一名14岁女孩。

案件发生后,李某某被警方逮捕,并面临强奸罪的指控。

2. 案件审理李某某案在我国引起了广泛关注。

以下是案件审理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点:(1)证据问题:案件审理过程中,辩方律师提出了大量证据质疑,如DNA证据、证人证言等。

(2)舆论压力:案件审理过程中,舆论对案件产生了巨大影响。

部分媒体和网民对李某某进行了攻击,要求严惩。

(3)法律适用问题:辩方律师提出了法律适用问题,认为李某某的行为可能构成“性侵”而非“强奸”。

涉外侵权法律适用案例(2篇)

涉外侵权法律适用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国际贸易合同纠纷案涉及我国某公司与外国某公司之间的贸易往来。

我国某公司(以下简称“原告”)与外国某公司(以下简称“被告”)签订了一份国际贸易合同,约定由原告向被告出口一批货物。

合同中约定了货物质量标准、价格、交货期限等条款。

然而,在货物交付过程中,被告发现货物质量不符合合同约定,遂向我国某公司提出索赔。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涉外侵权法律适用问题,即合同纠纷的法律适用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规定,涉外民事关系应当适用当事人选择的法律。

本案中,双方当事人未在合同中约定适用法律,因此需要确定应适用的法律。

三、法律适用分析1. 关于合同纠纷的法律适用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2条的规定,合同纠纷应当适用合同成立时当事人共同住所地法律;当事人无共同住所地的,适用合同签订地法律;合同未签订地的,适用合同履行地法律。

2. 关于本案的法律适用分析本案中,双方当事人未在合同中约定适用法律,且合同签订地、履行地均为我国,当事人共同住所地亦在我国。

因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规定,本案应适用我国法律。

四、法院判决在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审查了双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并依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作出了如下判决:1. 被告要求原告赔偿因其货物质量不符合合同约定而产生的损失,法院予以支持。

2. 原告要求被告支付逾期付款违约金,法院予以支持。

3. 本案诉讼费用由被告承担。

五、案例启示1. 在签订涉外合同时,当事人应充分了解合同纠纷的法律适用问题,明确约定适用法律,以避免日后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2. 在合同纠纷中,法院会依法审查双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并依据相关法律规定作出判决。

因此,当事人应充分准备证据,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 本案中,法院适用我国法律作出判决,体现了我国法律在涉外民事关系中的适用原则。

同时,也为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提供了法律保障。

涉外法律案件分析(3篇)

涉外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国际贸易合同纠纷案,原告为中国A公司,被告为美国B公司。

A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B公司则是一家从事高科技产品研发与生产的企业。

双方于2018年签订了一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约定A公司向B公司出口一批高科技产品,合同总价为100万美元。

合同中约定了交货期限、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条款。

然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发生了纠纷。

二、案情简介1. 争议焦点(1)B公司是否应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货款?(2)A公司是否应承担货物质量不符合约定的责任?2. 事实与证据(1)事实A公司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数量、质量向B公司交付了货物。

然而,B公司在收到货物后,以货物质量不符合约定为由拒绝支付货款。

A公司认为,货物质量符合合同约定,并提供了相关检验报告作为证据。

(2)证据A公司提供了以下证据:①货物检验报告,证明货物质量符合合同约定;②货物交付证明,证明货物已按照合同约定交付给B公司;③双方签订的国际货物销售合同。

B公司提供了以下证据:①货物质量检测报告,证明货物质量不符合合同约定;②货物验收报告,证明货物在验收过程中存在质量问题。

三、法律分析1. 合同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条的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本案中,双方签订的国际货物销售合同符合法律规定,合同有效。

2. 货物质量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一条的规定,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质量要求交付标的物。

出卖人提供有关标的物的质量说明的,交付的标的物应当符合该说明的质量要求。

本案中,A公司提供的货物检验报告证明货物质量符合合同约定,B公司提供的货物质量检测报告则证明货物质量不符合合同约定。

因此,A公司不应承担货物质量不符合约定的责任。

3. 付款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二条的规定,买受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数额、时间和方式支付价款。

本案中,B公司未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货款,已构成违约。

四、判决结果法院审理后认为,A公司提供的货物检验报告证明货物质量符合合同约定,B公司提供的货物质量检测报告则证明货物质量不符合合同约定。

十佳涉外法律服务案例(3篇)

十佳涉外法律服务案例(3篇)

第1篇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涉外法律服务在保障企业“走出去”战略、维护国家利益和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我国十佳涉外法律服务案例,旨在展现我国涉外法律服务领域的卓越成就和丰富经验。

案例一:华为公司与美国高通公司的专利纠纷华为公司作为全球领先的通信设备供应商,在国际市场上与高通公司等企业展开激烈竞争。

2017年,高通公司在美国加州法院起诉华为侵犯其专利权,索赔金额高达数十亿美元。

面对这一挑战,华为公司聘请了全球知名律师事务所——美国高盛律师事务所(Gibson Dunn & Crutcher LLP)为其提供法律服务。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华为公司的高盛律师团队充分发挥了专业优势,通过深入研究高通公司的专利技术,提出了有力的抗辩意见。

经过长达一年的审理,美国法院最终判决华为公司不侵犯高通公司的专利权,成功维护了华为公司的合法权益。

案例二:中国银行与美国花旗银行的跨境诉讼中国银行作为我国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

2016年,中国银行在美国纽约州法院因与花旗银行就一笔跨境贸易融资合同发生纠纷而提起诉讼。

此次诉讼涉及金额巨大,涉及跨境法律、金融等多个领域。

中国银行聘请了全球知名律师事务所——美国摩根士丹利律师事务所(Morgan, Lewis & Bockius LLP)为其提供法律服务。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摩根士丹利律师团队充分发挥了专业优势,成功地为我国银行争取到了有利判决,维护了我国金融企业的合法权益。

案例三: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收购先正达公司2016年,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以4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全球最大的农业化学品公司先正达公司。

这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规模最大的一笔收购案,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政策及监管问题。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聘请了全球知名律师事务所——美国摩根士丹利律师事务所(Morgan, Lewis & Bockius LLP)为其提供法律服务。

涉外民事法律定性案例(3篇)

涉外民事法律定性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涉外民事法律关系日益增多。

涉外民事法律定性问题涉及到法律适用、法律冲突以及法律责任的承担等方面,对于维护我国公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涉外民事法律定性案例进行分析,以期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二、案例简介2016年,我国某公司(以下简称“原告”)与某外国公司(以下简称“被告”)签订了一份货物买卖合同,约定原告向被告供应一批货物,货物总价为100万美元。

合同签订后,原告按照约定履行了合同义务,将货物发往被告。

然而,被告在收到货物后,以货物质量不符合合同约定为由,拒绝支付货款。

双方就此发生争议,原告遂向我国某法院提起诉讼。

三、案例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适用问题:合同约定适用英国法律,但双方均为我国企业,原告认为应适用我国法律。

2. 法律冲突问题: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均发生违约行为,原告主张适用我国《合同法》处理争议,而被告主张适用英国《合同法》。

3. 法律责任承担问题:原告主张被告支付违约金,而被告认为不应承担违约责任。

四、案例分析1. 法律适用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对涉外民事关系有规定的,依照本法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

”本案中,合同约定适用英国法律,符合上述法律规定。

因此,法院应适用英国法律处理本案。

2. 法律冲突问题在法律冲突问题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合同适用的法律。

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履行义务最能体现该合同特征的一方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律或者其他与该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本案中,双方均为我国企业,且合同履行地在我国,故我国法律与英国法律相比,与本案有更密切的联系。

因此,法院可以适用我国《合同法》处理争议。

3. 法律责任承担问题关于法律责任承担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国际经济法律案例(3篇)

国际经济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关系日益密切。

然而,由于各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国际贸易摩擦不断。

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双方在知识产权、市场准入等领域展开激烈交锋。

本文将以中美贸易战中的一起知识产权纠纷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国际经济法律问题。

二、案例简介某中国科技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公司”)在研发过程中,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成功研发出一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在产品推向市场之际,美国某科技公司(以下简称“美国公司”)却声称该产品侵犯了其一项专利权,并向美国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中国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巨额经济损失。

三、案例分析1. 知识产权保护差异中美两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美国实行较为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而中国则处于不断完善阶段。

在案例中,美国公司能够迅速将侵权行为诉诸法律,体现了美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优势。

然而,中国公司在应对过程中,由于对国际知识产权法律缺乏深入了解,导致应对策略不当,陷入被动局面。

2. 市场准入壁垒在贸易战中,美国对中国企业实施了一系列市场准入壁垒,如提高关税、限制投资等。

这导致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巨大压力。

在案例中,美国公司利用知识产权纠纷,试图阻止中国公司产品进入美国市场,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准入壁垒。

3. 国际经济法律应对策略针对上述问题,中国公司可以采取以下国际经济法律应对策略:(1)深入了解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寻求专业律师团队支持。

在应对知识产权纠纷时,中国公司应充分了解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寻求专业律师团队的支持,确保在法律层面维护自身权益。

(2)积极沟通,寻求和解。

在纠纷过程中,中国公司可以与美国公司进行积极沟通,寻求和解。

在沟通过程中,中国公司可以强调自身产品的创新性,争取对方的理解和支持。

(3)加强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面对知识产权纠纷,中国公司应加强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降低对外部因素的依赖。

涉外法律经典案例分析——首例中国法院判决在美国的承认与执行案

涉外法律经典案例分析——首例中国法院判决在美国的承认与执行案

首例中国法院判决在美国的承认与执行案1994年2月24日,经罗宾逊公司介绍,三联实业公司与卓诚公司(罗宾逊公司的亚洲代理经销商)在中国宜昌签订了买卖合约。

按照合约,三联实业购买罗宾逊公司R-44直升机一架,加上在中国的安装和试飞费,总计29.3万美元。

没想到这架直升飞机一上天便折戟。

1994年3月22日15时45分,三联实业公司安排R-44直升机进行首次载客,但起飞六分钟后,这架崭新的直升机就坠毁于重庆丰都境内的长江主航道上。

机上3名游客遇难身亡,飞行员受伤获救。

中国民用航空中南管理局出具的事故调查报告结论是,“导致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很可能是机械故障,与生产质量有关”。

2001 年1 月,三联公司和平湖公司在中国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湖北高院”)提起诉讼(“中国诉讼”),要求被告罗宾逊公司承担因产品质量事故造成的直升机损失以及其他经济损失赔偿。

该诉讼程序中的传票、诉状、出庭通知等相关文件于2004 年2 月送达至被告罗宾逊公司,但罗宾逊公司并未出席其后的开庭审理,也未申请延期诉讼或采取其他措施。

同年12 月,湖北高院在罗宾逊公司缺席庭审的情况下作出判决(“中国判决”),支持三联公司和平湖公司的诉讼请求,判决罗宾逊公司向三联公司和平湖公司支付总计2000 多万元人民币的损失赔偿金及相应的利息。

为了使中国判决得以执行,2006 年3 月,三联公司和平湖公司委托中国律师,并在具有相关专长的美国律师的协助下,在美国联邦法院加州中部地区法院(“联邦地区法院”)提起关于承认和执行中国判决的请求。

经过长达三年多的双方争辩及法院审查过程,美国联邦地区法院于2009 年8 月作出判决,同意承认与执行本案的中国判决。

三联公司和平湖公司由此将获得总额约650 万美元的赔偿及相应的利息。

罗宾逊公司不服,于当年10月向美国第九巡回法院提起上诉;2011年3月,美国联邦第九巡回法院驳回了上诉请求。

2011年6月底,罗宾逊公司履行相关赔款义务。

涉外著名法律案例分析(3篇)

涉外著名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尤其在知识产权领域,双方争议尤为激烈。

本案例选取了中美贸易战中的一起知识产权争议案,旨在分析双方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立场、争议焦点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二、案情简介原告甲公司(以下简称甲)是一家在中国注册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生物制药研发。

被告乙公司(以下简称乙)是一家在美国注册成立的企业,主要从事生物制药生产和销售。

甲公司拥有一项关于新型抗癌药物的技术专利,并在我国申请了专利保护。

乙公司在未经甲公司许可的情况下,在美国市场销售了与甲公司专利产品相似的药品,侵犯了甲公司的知识产权。

甲公司发现乙公司的侵权行为后,向我国某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乙公司停止侵权、赔偿损失。

同时,甲公司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起申诉,要求禁止乙公司在美国市场销售侵权产品。

三、争议焦点1. 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域性:甲公司主张,其专利在我国得到有效保护,乙公司在我国境内无权侵犯其知识产权。

而乙公司认为,我国专利保护的地域性原则限制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

2. 知识产权侵权判定:甲公司认为,乙公司销售的产品与甲公司专利产品在技术特征上存在高度相似,构成侵权。

乙公司则辩称,其产品与甲公司专利产品存在一定差异,不构成侵权。

3. 知识产权赔偿金额:甲公司要求乙公司赔偿因其侵权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

乙公司则认为,赔偿金额过高,与其侵权行为不符。

四、案例分析1. 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域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条约》,我国专利保护的地域性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甲公司在我国申请的专利,在地域上受到保护。

乙公司在未经甲公司许可的情况下,在美国市场销售侵权产品,侵犯了甲公司的知识产权。

因此,甲公司的主张具有法律依据。

2. 知识产权侵权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条约》,侵权判定应综合考虑专利技术特征、侵权产品技术特征等因素。

在本案中,乙公司销售的产品与甲公司专利产品在技术特征上存在高度相似,足以认定乙公司构成侵权。

中美法律案例(3篇)

中美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中美两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既有共同利益,也存在分歧。

本案例以中美两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典型案例为切入点,探讨两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异同。

二、案例介绍1. 案例一:中国华为与美国谷歌的知识产权纠纷华为是全球领先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其在美国市场面临着谷歌的知识产权侵权指控。

谷歌认为,华为侵犯了其持有的移动操作系统Android的专利权,要求华为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

该案在中国和美国均引起了广泛关注。

2. 案例二:美国苹果公司与中国的知识产权纠纷苹果公司是全球知名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其在中国市场面临着知识产权侵权指控。

中国厂商认为,苹果公司侵犯了自己的专利权,要求苹果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

该案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一:中国华为与美国谷歌的知识产权纠纷(1)中美两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差异在美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较为完善,法院在审理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时,对被告的侵权行为采取严格的审查标准。

而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尚不完善,法院在审理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时,对被告的侵权行为审查标准相对宽松。

(2)案例启示本案表明,中美两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我国应借鉴美国等国的先进经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提高法院在审理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时的审查标准,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

2. 案例二:美国苹果公司与中国的知识产权纠纷(1)中美两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合作与分歧中美两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既有合作,也存在分歧。

在合作方面,两国签署了《中美知识产权协定》,共同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在分歧方面,两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标准、执法力度等方面存在差异。

(2)案例启示本案表明,中美两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合作与分歧。

我国应加强与美国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规则制定,同时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中西方法律案例分析(3篇)

中西方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实施方式。

本文将以美国诉尼克松案和中国行政诉讼案为例,分析中西方法律案例的特点和差异,旨在为理解不同法律体系提供参考。

二、美国诉尼克松案1. 案件背景1972年,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的水门事件爆发,尼克松政府被指控非法侵入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

在调查过程中,尼克松政府拒绝交出相关录音带,引发了美国国会与尼克松政府之间的激烈对抗。

2. 案件审理1974年,美国最高法院受理了此案。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要求尼克松政府交出相关录音带,但尼克松政府以总统特权为由拒绝。

最高法院最终裁定,尼克松政府必须交出录音带,否则将面临藐视法庭的指控。

3. 案件影响美国诉尼克松案成为美国宪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案例,标志着司法审查权的确立。

该案表明,即使在总统特权的情况下,法院仍可对政府行为进行审查,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三、中国行政诉讼案1. 案件背景2015年,中国某市居民李某因不满当地政府征收其土地而提起行政诉讼。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要求政府提供征收土地的相关文件,但政府以保密为由拒绝。

2. 案件审理2016年,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受理了此案。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认为政府拒绝提供相关文件侵犯了李某的知情权。

最终,法院判决政府败诉,并要求其公开征收土地的相关文件。

3. 案件影响中国行政诉讼案体现了中国司法制度在保障公民权益方面的进步。

该案表明,在中国,公民可通过行政诉讼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院对政府行为进行审查,有利于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四、中西方法律案例分析1. 案例特点(1)美国诉尼克松案:此案体现了美国司法审查权的确立,强调了法院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作用。

在美国,法院具有独立的地位,可以对政府行为进行审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2)中国行政诉讼案:此案体现了中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强调了法院在维护公民权益方面的作用。

涉外法律经典案例分析(3篇)

涉外法律经典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0年,中国某公司与美国某公司签订了一份国际贸易合同,合同金额为500万美元。

合同约定,中国公司向美国公司出口一批货物,货物质量、数量、交货时间等均由合同约定。

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发生纠纷,导致合同无法正常履行。

双方协商无果,遂诉至我国某人民法院。

二、案情简介1. 合同签订2010年3月,中国某公司与美国某公司签订了一份国际贸易合同。

合同约定,中国公司向美国公司出口一批货物,包括货物名称、数量、质量标准、价格、交货时间、付款方式等。

合同总价为500万美元。

2. 合同履行合同签订后,中国公司按照约定生产了货物,并于2010年7月将货物运至美国。

然而,在货物到达美国后,美国公司以货物质量不符合合同约定为由,拒绝接收货物。

双方就此问题进行了多次协商,但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3. 纠纷产生美国公司认为,中国公司生产的货物质量存在严重问题,不符合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

而中国公司则认为,货物质量符合合同约定,美国公司的拒绝接收行为属于违约。

双方协商无果,遂诉至我国某人民法院。

三、案件分析1. 合同效力本案中,双方签订的国际贸易合同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合同有效。

双方在合同中约定的权利义务明确,具有法律约束力。

2. 货物质量争议(1)美国公司的观点:美国公司认为,中国公司生产的货物质量不符合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货物外观存在瑕疵;二是货物内在质量存在问题,无法满足美国市场的需求。

(2)中国公司的观点:中国公司认为,货物质量符合合同约定。

一是合同中约定的质量标准为行业标准,中国公司生产的货物完全符合该标准;二是合同履行过程中,美国公司未对货物进行检验,无法证明货物质量存在问题。

3. 货物检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的规定,进出口商品应当经过检验。

本案中,美国公司未在货物到达美国后及时进行检验,导致无法证明货物质量存在问题。

因此,美国公司无权以货物质量不符合合同约定为由拒绝接收货物。

中美法律的一个案例(3篇)

中美法律的一个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日益频繁。

在此背景下,中美两国企业在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紧密。

然而,由于法律制度、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跨国公司在合作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纠纷。

本案例将介绍一起中美跨国公司合同纠纷案,旨在分析此类案件的特点及解决途径。

二、案情简介(一)当事人原告:美国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科技公司”)被告:中国某电子产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子产品公司”)(二)案件事实2017年,美科技公司拟在中国设立分公司,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与销售。

为了扩大市场份额,美科技公司与中国中电子产品公司签订了一份合作协议,约定双方共同研发一款新型电子产品,并由美科技公司负责全球销售。

合同签订后,双方按约开展了相关工作。

然而,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双方因合作模式、利润分配等问题产生分歧,导致合作破裂。

2018年,美科技公司认为中电子产品公司未履行合同约定的研发义务,且擅自终止合作,给其造成了巨大损失。

为此,美科技公司向中国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中电子产品公司承担违约责任,并赔偿其经济损失。

三、案件争议焦点1. 合作协议的法律效力;2. 中电子产品公司是否构成违约;3. 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

四、法院审理过程(一)法院受理中国法院受理了美科技公司的诉讼,并依法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二)证据交换双方当事人向法院提交了相关证据,包括合作协议、项目进展报告、邮件往来等。

(三)庭审辩论在庭审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焦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美科技公司认为,中电子产品公司未履行研发义务,擅自终止合作,导致其无法实现预期收益,故应承担违约责任。

中电子产品公司则辩称,双方合作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且美科技公司未按约定支付研发费用,故其不应承担违约责任。

(四)判决结果经过审理,法院认为,合作协议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符合法律规定,具有法律效力。

关于中电子产品公司是否构成违约,法院认为,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应共同研发新型电子产品,但中电子产品公司未按约定履行研发义务,且擅自终止合作,构成违约。

国际法律适用案例(3篇)

国际法律适用案例(3篇)

第1篇案例背景:近年来,中美贸易关系日益紧张,双方在多个领域展开了激烈的贸易争端。

本案涉及中美两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关税政策等方面的法律适用问题。

以下将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国际法律在解决中美贸易争端中的适用。

案例一:中美知识产权争端案情简介:2018年,美国一家知名科技公司在中国市场销售其产品时,涉嫌侵犯了中国某企业的知识产权。

中国某企业向中国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美国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

然而,美国公司认为,中国法院无权管辖此案,因为其在中国境内无分支机构,且合同签订地为美国。

法律适用:本案涉及国际私法中的管辖权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七条规定,当事人可以选择在中国法院起诉,也可以选择在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签订地法院起诉。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八条规定,被告住所地包括被告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在本案中,美国公司在中国市场销售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其在中国市场设有销售代理,可以视为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因此,中国法院有权管辖此案。

判决结果:中国法院审理后认为,美国公司在中国市场销售产品,应视为其在中国有主要办事机构,因此中国法院有权管辖本案。

最终,法院判决美国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中国某企业经济损失。

案例二:中美关税政策争端案情简介:2018年,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以应对所谓的“贸易不平衡”。

此举引发了中国政府的强烈不满。

中国政府对部分美国商品实施反制措施,对美国输华商品加征关税。

法律适用:本案涉及国际贸易法中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当进口商品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时,可以采取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

在本案中,美国政府以“贸易不平衡”为由,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中国政府对部分美国商品实施反制措施,均符合国际贸易法的相关规定。

判决结果: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构审理后认为,美国政府对中国的反制措施不符合WTO规则。

涉外法律经典案例(3篇)

涉外法律经典案例(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某市一家名为“可口可乐”的饮料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可口可乐公司”)发现,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以下简称“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市场上大量销售带有“可口可乐”字样的饮料产品,且未在中国申请注册商标。

中国可口可乐公司认为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侵犯了自己的商标权,遂向中国商标局提起诉讼。

二、案件焦点1. 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是否构成商标侵权?2. 中国可口可乐公司的商标权是否受到法律保护?三、法院判决1. 法院认为,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市场上销售带有“可口可乐”字样的饮料产品,且未在中国申请注册商标,侵犯了原告的商标权。

2. 法院判决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停止侵权行为,赔偿原告经济损失。

四、案例分析1. 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是否构成商标侵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规定,商标是用于区分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标志。

在本案中,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市场上销售带有“可口可乐”字样的饮料产品,且未在中国申请注册商标,其行为已构成商标侵权。

2. 中国可口可乐公司的商标权是否受到法律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规定,商标权是商标注册人依法享有的专有使用权。

在本案中,中国可口可乐公司已在中国申请注册“可口可乐”商标,其商标权受到法律保护。

五、启示1. 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时,应充分了解目标国家的商标法律法规,确保自身商标权的合法权益。

2. 企业应加强商标维权意识,及时发现并制止侵权行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 法律法规是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企业应充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六、结语中国与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商标侵权纠纷案是一起具有代表性的涉外法律经典案例。

通过此案,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商标权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加强商标维权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进行跨国经营时,要充分了解目标国家的法律法规,确保自身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第2篇一、案例背景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这是中美两国之间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贸易争端。

华人美国法律案例(3篇)

华人美国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王XX,男,中国某省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经营一家中餐馆。

李XX,女,中国某省人,在美国洛杉矶市从事教育工作。

两人于2010年在美国相识,后于2013年结婚。

婚后,两人共同购买了位于洛杉矶市的一套房产,房产证上登记的是两人的共同名字。

然而,由于性格差异和家庭观念的不同,两人于2018年离婚。

离婚后,关于房产的处理成为双方争议的焦点。

二、案件争议焦点1. 房产归属:王XX认为,房产是在两人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购买的,应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李XX则认为,房产购买时自己并未出资,不应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2. 房产分割:王XX主张,离婚后房产应归其所有,李XX可分得部分现金补偿。

李XX则认为,房产应按比例分割,双方各得一半。

三、案件审理过程1. 庭审阶段(1)证据交换:双方当事人提交了房产购买合同、银行转账记录、婚姻登记证明等相关证据。

(2)法庭调查:法官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法庭调查,了解房产购买、使用等情况。

(3)法庭辩论:双方当事人就房产归属、分割等问题进行辩论。

2. 裁决阶段法官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法庭调查结果,认为房产是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购买的,应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但考虑到李XX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对家庭承担了更多的责任,法官决定对房产进行分割。

四、案件判决结果1. 房产归王XX所有,李XX分得房产价值的30%作为补偿。

2. 双方当事人就房产过户事宜自行协商解决。

五、案例分析1. 美国法律对夫妻共同财产的规定在美国,夫妻共同财产是指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共同取得的财产。

根据美国《统一夫妻财产法》,夫妻共同财产的认定主要依据以下原则:(1)财产来源:财产是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且夫妻双方均参与了财产的取得过程。

(2)财产性质:财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而非个人财产。

(3)财产使用:财产用于夫妻共同生活。

2. 本案中房产归属的认定在本案中,法官根据美国《统一夫妻财产法》的规定,认定房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中美涉外法律案件分析(3篇)

中美涉外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美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涉外法律案件也随之增多。

本文以近年来中美涉外法律案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案件类型、特点、原因及解决途径,旨在为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防范法律风险提供参考。

一、引言中美作为世界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

近年来,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中美之间的涉外法律案件也呈现出日益增多的趋势。

这些案件涉及合同纠纷、知识产权保护、反垄断、反倾销等多个领域,对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防范法律风险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中美涉外法律案件类型及特点1. 合同纠纷合同纠纷是中美涉外法律案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其特点包括:(1)合同标的涉及范围广泛,包括货物买卖、技术进出口、服务合同等。

(2)合同签订地、履行地、争议解决地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增加了案件复杂性。

(3)合同条款涉及国际惯例、国内法律法规及双方约定,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2. 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中美涉外法律案件中的重点领域。

其特点包括:(1)涉及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类型。

(2)案件涉及跨国企业、个人等多个主体,利益关系复杂。

(3)案件审理过程中,需要考虑国际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及双边、多边协定。

3. 反垄断反垄断案件在中美涉外法律案件中占有一定比例。

其特点包括:(1)涉及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等违法行为。

(2)案件涉及跨国企业,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竞争秩序。

(3)案件审理过程中,需要考虑反垄断法律法规及国际反垄断惯例。

4. 反倾销反倾销案件在中美涉外法律案件中较为常见。

其特点包括:(1)涉及产品种类繁多,包括化工产品、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等。

(2)案件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涉案企业的生产和出口产生较大影响。

(3)案件审理过程中,需要考虑反倾销法律法规及国际反倾销规则。

三、中美涉外法律案件原因分析1. 法律法规差异中美两国在法律法规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导致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面临法律风险。

中国法院判决在美国执行情况的实证研究

中国法院判决在美国执行情况的实证研究

中国法院判决在美国执行情况的实证研究龙湘元【摘要】In order to study the execution of Chinese court judg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based on the cases of the Chinese Gezhouba Sanlian Company and the Pinghu Company accusing the Robinson Company in the United States, case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were used to probe into the prob- lems in this field. The conclusion of analysis is that the Chinese court should borrow some judicial idea from the overseas and the practice operation. In order to make China's court judgment on civil and com- mercial matters more easily to get recognition and enforcement in foreign countries. The procedural justice should be emphasited and Chinese legislative procedure should be improved, by refering to the inter national prevailing "judicial comity" principle and treatment to the foreign court's decision equally.%为了研究中国涉外案件的判决在美国的执行情况,基于湖北葛洲坝三联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平湖旅游船有限公司诉罗宾逊公司案,采用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对此领域问题进行了探讨。

中美涉外法律案件分析(3篇)

中美涉外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美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涉外法律案件也随之增多。

本文以一起中美涉外法律案件为例,分析案件中的法律问题、解决路径以及启示,旨在为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法律风险防范提供参考。

一、案件背景2019年,我国某科技公司(以下简称“原告”)与美国某科技公司(以下简称“被告”)签订了一份软件开发合同。

合同约定,被告负责为原告开发一款手机应用程序,并保证该应用程序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

合同签订后,被告未按照约定完成软件开发任务,且应用程序存在多项缺陷。

原告遂向我国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承担违约责任。

二、案件争议焦点1. 合同效力问题:本案中,双方签订的软件开发合同是否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合同效力如何?2. 违约责任问题:被告是否构成违约,若构成违约,应承担何种责任?3. 管辖权问题:我国法院是否具有管辖权,是否应受理本案?三、案件分析1. 合同效力问题根据我国《合同法》第十条的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本案中,双方均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法人,且合同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故合同合法有效。

2. 违约责任问题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本案中,被告未按照约定完成软件开发任务,且应用程序存在多项缺陷,已构成违约。

因此,被告应承担违约责任。

3. 管辖权问题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四条的规定,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本案中,合同履行地为我国,故我国法院具有管辖权。

四、解决路径1. 被告应继续履行合同,按照约定完成软件开发任务。

2. 被告应采取补救措施,修复应用程序存在的缺陷。

3. 被告应赔偿原告因此遭受的损失。

五、启示1. 企业在签订涉外合同时,应充分了解对方国家的法律法规,确保合同内容合法有效。

中国法律境外效力案例(3篇)

中国法律境外效力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公民与外国公民之间的婚姻日益增多。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文化、法律、语言等方面的差异,婚姻家庭纠纷也日益复杂。

本文将以一个典型的跨国婚姻家庭纠纷案例为例,探讨中国法律在境外效力的问题。

二、案例概述案例一:王女士与李某跨国婚姻纠纷案王女士(化名),中国公民,与李某(化名),美国公民,在美国结婚。

婚后,两人因生活习惯、文化差异等问题产生矛盾。

李某遂起诉离婚,要求法院判决离婚并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面临以下问题:1. 王女士是否具有在中国法院提起诉讼的权利?2. 中国法律是否适用于本案?3. 如何认定夫妻共同财产?三、案例分析1. 王女士是否具有在中国法院提起诉讼的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没有住所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提起的诉讼,由原告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在本案中,王女士在中国有住所,因此她具有在中国法院提起诉讼的权利。

2. 中国法律是否适用于本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适用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在本案中,王女士与李某的婚姻关系、财产分割等民事纠纷,应适用中国法律。

3. 如何认定夫妻共同财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为夫妻共同财产。

”在本案中,王女士与李某在美国购置的房产、存款等财产,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四、中国法律境外效力问题本案中,中国法律在境外得到了有效适用,体现了中国法律的权威性和国际影响力。

以下是中国法律境外效力的一些问题:1. 法律适用冲突在跨国婚姻家庭纠纷中,可能存在多个国家法律适用冲突的情况。

如何确定适用哪个国家的法律,是司法实践中的一大难题。

2. 法律效力认定在境外,中国法律可能存在效力认定的问题。

例如,境外法院可能认为中国法律与当地法律存在冲突,从而拒绝承认中国法律的效力。

跨国引渡法律案例(3篇)

跨国引渡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王某某,男,中国公民,因涉嫌在美国犯下重大经济犯罪,被美国警方逮捕。

随后,美国司法部向中国方面提出引渡请求。

根据中国法律和国际惯例,中国司法机关对此案进行了审理。

二、案件事实1. 犯罪事实王某某在美国从事国际贸易,涉嫌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涉及金额巨大。

美国警方在调查过程中,收集了大量证据,证实王某某的犯罪事实。

2. 引渡请求美国司法部根据美国《引渡法》和中国与美国引渡条约,向中国方面提出引渡请求。

请求中国司法机关将王某某引渡回美国受审。

三、中国司法机关审理过程1. 引渡审查中国司法机关收到引渡请求后,依法对案件进行了审查。

审查内容包括:(1)引渡请求是否符合中国法律和国际条约的规定;(2)被引渡人是否犯有引渡请求所指控的罪行;(3)引渡是否符合人道主义原则。

2. 调查取证中国司法机关对引渡请求进行了调查取证,包括:(1)核实王某某的犯罪事实;(2)了解王某某的犯罪动机、目的;(3)调查王某某在美国的生活状况。

3. 审理程序中国司法机关依法对王某某案进行了审理。

审理过程中,王某某进行了辩护,中国司法机关充分考虑了王某某的辩护理由。

四、判决结果1. 犯罪认定中国司法机关经审理,认定王某某在美国犯有重大经济犯罪,证据确凿。

2. 引渡决定根据中国法律和国际条约,中国司法机关认为,引渡王某某符合人道主义原则,不违背中国法律和政策,故作出引渡决定。

3. 引渡执行中国司法机关将引渡决定通知美国司法部,并按照引渡程序将王某某引渡回美国。

五、案例评析1. 引渡的法律依据本案涉及中国与美国引渡条约,以及两国国内法律。

根据条约规定,两国在引渡问题上应相互尊重、平等互利。

同时,两国国内法律也规定了引渡的程序和条件。

2. 引渡的程序正义本案中,中国司法机关依法对引渡请求进行了审查、调查取证和审理,确保了引渡程序的公正性。

3. 引渡的人道主义原则本案中,中国司法机关充分考虑了王某某的人道主义原则,避免了不必要的痛苦和折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例中国法院判决在美国的承认与执行案
1994年2月24日,经罗宾逊公司介绍,三联实业公司与卓诚公司(罗宾逊公司的亚洲代理经销商)在中国宜昌签订了买卖合约。

按照合约,三联实业购买罗宾逊公司R-44直升机一架,加上在中国的安装和试飞费,总计29.3万美元。

没想到这架直升飞机一上天便折戟。

1994年3月22日15时45分,三联实业公司安排R-44直升机进行首次载客,但起飞六分钟后,这架崭新的直升机就坠毁于重庆丰都境内的长江主航道上。

机上3名游客遇难身亡,飞行员受伤获救。

中国民用航空中南管理局出具的事故调查报告结论是,“导致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很可能是机械故障,与生产质量有关”。

2001 年1 月,三联公司和平湖公司在中国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湖北高院”)提起诉讼(“中国诉讼”),要求被告罗宾逊公司承担因产品质量事故造成的直升机损失以及其他经济损失赔偿。

该诉讼程序中的传票、诉状、出庭通知等相关文件于2004 年2 月送达至被告罗宾逊公司,但罗宾逊公司并未出席其后的开庭审理,也未申请延期诉讼或采取其他措施。

同年12 月,湖北高院在罗宾逊公司缺席庭审的情况下作出判决(“中国判决”),支持三联公司和平湖公司的诉讼请求,判决罗宾逊公司向三联公司和平湖公司支付总计2000 多万元人民币的损失赔偿金及相应的利息。

为了使中国判决得以执行,2006 年3 月,三联公司和平湖公司委托中国律师,并在具有相关专长的美国律师的协助下,在美国联邦法院加州中部地区法院(“联邦地区法院”)提起关于承认和执行中国判决的请求。

经过长达三年多的双方争辩及法院审查过程,美国联邦地区法院于2009 年8 月作出判决,同意承认与执行本案的中国判决。

三联公司和平湖公司由此将获得总额约650 万美元的赔偿及相应的利息。

罗宾逊公司不服,于当年10月向美国第九巡回法院提起上诉;2011年3月,美国联邦第九巡回法院驳回了上诉请求。

2011年6月底,罗宾逊公司履行相关赔款义务。

二、争议焦点
目前,美国法院承认和执行外国法院判决通常适用各个州的法律和案例法确定的规范。

总体而言,美国的大部分州(包括加利福尼亚州)都采纳了由美国统一州法委员会制定的《承认外国金钱判决统一法》(《统一法》)作为其州法;其他没有采纳《统一法》的州则适用案例法的礼让和互惠原则。

《统一法》的适用范围限于金钱支付类的外国判决,规定了一系列与承认和执行外国法院的支付判决有关的判断标准,并且只要求对外国司法体系和法院判决进行程序是否正当的审查而并不对实体问题进行重审。

本案中,三联公司和平湖公司在美国联邦地区法院申请执行中国判决的法律依据为《统一法》。

申请承认与执行中国判决的整个程序中,原被告双方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在中国的诉讼程序中,罗宾逊公司是否在程序上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送达程序是否合法公正;
(2)中国判决是否为终局的、结论性的和可执行的;
(3)是否应考虑公共政策及司法礼让原则的适用情况。

三、法院判定承认与执行中国判决的依据
围绕上述争议焦点涉及的相关问题,原被告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辩。

美国联邦地区法院经过审查,全面支持了原告的主张和观点,判定承认与执行中国判决,其主要依据如下:
(1)关于中国诉讼的程序公正性问题
被告罗宾逊公司提出:由于送达不当,其未能得到在中国案件中为自己辩护的机会,因此其在程序上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并且,中国法院的送达程序不符合《关于向国外送达民事或商事司法文书和司法外文书公约》(《海牙送达公约》)规定的有效送达方式。

联邦地区法院拒绝了罗宾逊公司的上述抗辩,而支持了原告三联公司和平湖公司的主张,作出如下认定:第一,罗宾逊公司实际上收到了关于中国诉讼及其审理的通知,并且有充足的时间提交证据和准备答辩、或者对中国诉讼中的送达程序提出异议,但是其并没有这样做;第二,《海牙送达公约》中并没有关于送达效力的规定,而仅仅规定了一些技术上的机制和程序;第三,原告提供的相关证据表明,关于中国诉
讼的送达符合《海牙送达公约》的规定。

(2)关于中国判决是否为终局的、结论性的和可执行的判决
被告罗宾逊公司提出:原告未能举证在2006 年3 月申请承认与执行之时中国判决是《统一法》所要求的终局的、结论性的和可执行的外国判决;而且,由于中国《民事诉讼法》第219 条规定的当事人申请执行判决的期限为六个月,中国判决在2006 年3 月已经不可执行。

基于原告的主张和观点,联邦地区法院作出如下认定:由于被告罗宾逊公司并未在中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期限内提起上诉或申请延期上诉,中国判决已成为终局的、结论性的和可执行的判决。

并且,中国《民事诉讼法》第219 条仅适用于在国内执行的判决,关于在国外执行的判决应当适用第266 条,而该条并没有规定执行的期限;对于在外国申请执行判决的期限,应当适用受理申请的外国法院所在地的法律规定。

因此,在本案中应适用当时有效的《加利福尼亚民事程序法》中规定的关于执行外州判决的期限,即10年。

(3)关于公共政策以及中美之间的司法礼让问题
被告罗宾逊公司提出:根据司法礼让原则,本案的中国判决不应在美国得到承认与执行。

中美两国并未签署任何关于相互承认和执行判决的协议,也未加入关于相互承认和执行判决的国际公约;另外,美国法院作出的判决从未在中国得到过承认和执行。

由此,请求联邦地区法院拒绝承认和执行中国判决。

对此,联邦地区法院支持了原告提出的如下观点:首先,《统一法》并未规定必须存在互惠关系才能执行外国判决,而且从这部法律过去的适用情况来看,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存在这一要求。

其次,即便《统一法》存在上述要求,对本案也不会产生影响。

由于罗宾逊公司已经自愿选择了中国作为审理地,并选择接受中国法院作出的判决,因此其不得以任何理由来拒绝执行本案的中国判决。

问题:
对此案应如何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