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
1953年,有一出十分怪诞的戏剧在巴黎的巴比伦剧场上演,欣赏者和反对者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那场面虽然比不上一百多年前雨果的剧作《艾尔纳尼》引起的争论那样激烈,却也在观众和评论家中间引起轰动。

这出剧就是用法语写作的爱尔兰人萨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出乎一般人预料的是,《等待戈多》竟然赢得了挑剔而又猎奇的巴黎观众,连演了300多场。

以至于人们在街头、地铁、咖啡馆、办公室,到处都在谈论这出戏,甚至当人们打招呼时问:“你在干吗?”有人竟然回答:“在等待戈多”。

了解作者
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4月13日-1989年11月10日),20世纪爱尔兰、法国作家,创作的领域包括戏剧、小说和诗歌,尤以戏剧成就最高。

他是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

1969年,他因“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之一和集大成者,贝克特一生共创作了30多个舞台剧本,其中有20多个被拍成电视剧或电影。

其中最重要的三部作品是《等待戈多》、《剧终》和《啊,美好的日子!》。

《等待戈多》(1952年)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之作。

它于1953年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立刻引发了激烈的争议。

在比较不宽容的伦敦上演后,倍受嘲弄,甚至引发评论家群起而攻。

1956年在纽约百老汇上演,被美国评论界讥称为“来路不明的戏剧”。

直到70年代才开始被评论界接受并赞誉,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剧本之一。

《等待戈多》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只有5个。

全剧的主题就是两个百无聊赖的人在等待“戈多”,而戈多却始终没有出现。

剧情上没有任何发展,结尾是开端的重复,没有冲突,只有一些乱无头绪的对话。

舞台的背景也显得简陋、压抑,令人窒息。

西方评论界对《等待戈多》有各种各样的解释,而贝克特始终拒绝对自己的这部作品做出解释。

比较通行的看法是:戈多是一种象征,可能是“虚无”、“死亡”也可能是某种被追求的超验。

戈多代表了生活在惶恐不安的现代社会的人们对未来若有若无的期盼。

英国评论家马丁·艾林斯认为:“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是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


荒诞派戏剧:(1)荒诞派戏剧一般没有故事,不讲结构。

(2)剧中没有具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3)舞台形象支离破碎。

(4)语言非理性,非逻辑,混乱、矛盾,不合语法,枯燥重复。

故事梗概
《等待戈多》是一出两幕剧。

第一幕,两个身份不明的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在黄昏小路旁的枯树下,等待戈多的到来。

他们为消磨时间,语无伦次,东拉西扯地试着讲故事、找话题,做着各种无聊的动作。

他们错把前来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当作了戈多。

直到天快黑时,来了一个小孩子,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

第二幕,次日黄昏,两人如昨天一样在等待戈多的到来。

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四、五片叶子,又来的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

天黑时,那个小孩子又捎来口信,说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

两个大为绝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却又站着不动。

剧作无论从剧情内容到表演形式,都体现出了与传统戏剧大相径庭的荒诞性。

1、这两个人物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两个形象你有哪些感受?
作为两个流浪汉,他们卑微、低贱,属于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

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只会做脱靴子、摘帽子的物料动作,说些支离破碎、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

第二天见面时头一天的事情都不记得了,并却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究竟是谁都不知道。

他们毫无可疑识别的个性特征,更不是以往我们在现实主义优秀作品中见到的那种典型人物或典型形象。

他们只是一种平面人物,或类型形象,是作者眼中西方社会人们精神状态的象征性符号,或者是在西方社会噢这部大机器下完全失去了人性与个性的人的荒诞的生存状态的写照。

2、作品的主题分析:
“戈多”来了吗?——没有!因为在剧中戈多的使者,那个小男孩总是这样说:“戈多今晚不来明天准来。

”在这样日复一如的等待中希望也就不断地退化为失望,失望不断地累加就变成了绝望。

所以,两个流浪汉希望通过戈多的到来改变自己的困境的目的能不能达到呢?——很显然不能。

换句话说,在这个故事当中我他们体会到的是卑微、低贱、肮脏的“非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状态。

此时结合时代背景:记得我们在学习唐诗宋词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因此我们如何来理解作者这样的一种创作,创作两个这样处于非人状态的流浪汉呢?我们就必须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

本剧写于1952年,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二战”中骇人听闻的法西斯暴行,原子弹在广岛的爆炸,600万犹太人的被屠杀,使人们对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产生根本的怀疑。

战后两大阵营无休止的军备竞赛和核威胁仍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新兴的现代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大了贫富差距,把一大批人甩入“无产者”的行列。

整个西方经济萧条,社会混乱,道德沦丧,人们思想苦闷,精神空虚,对未来失去信心。

面对这种现实,作者力图通过本剧反映这一“社会真实”,弹出“一个时代的失望之音”。

那么当人们面对这种思想苦闷、精神空虚,对未来失去信心的状况的时候,很多人选择了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发泄心中的绝望。

所以为什么摇滚在那个时代能够大行其道,为什么甲壳虫乐队、猫王能够引领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因为人们需要宣泄心里的痛苦不安和绝望。

主题表述: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是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们对于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

表现了重负之下的现代西方人尤其是下层劳动人民希望改变自己的处境又难以实现心愿的绝望心理。

所以只好用等待来自我安慰。

应该说作品表达了对困境中的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劝勉,给人以盼头:希望是渺茫的,但毕竟是希望。

可以说“等待情结”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人的普遍心理,所以本剧能够轰动巴黎,震惊西方。

3、分析“戈多”的寓意
课文当中有关于“戈多”的信息多不多呢?——“向他祈祷、向他乞求。

”很模糊吧。

从头到尾戈多也没有在舞台上出现。

甚至于说连两个流浪汉都糊涂地不知道戈多是谁?长什么样子?那么,凭你的感觉,你的理解,你认为戈多应该是什么呢?
①飘渺的希望
②可能改变“非人”们的生活现状的力量
③虚构的救世主(上帝GOD)。

戈多是谁,评论界一直众口不一,有人认为他是巴尔扎克早期戏剧中的一位神秘人物。

有人认为他是上帝。

还有人认为他是“虚无”或“死亡”。

有人曾就此问贝克特本人,贝克特回答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戈多究竟是什么,第二幕戏中两个流浪汉说:“戈多是一个救星,是一个希望”,“他要是来了,咱们就得救了”,“要是不来呢,咱们明天就上吊”。

总结:从这几句对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不管戈多是人,是神,是一个事件,一样东西,还是死亡。

戈多对于两个流浪汉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个意义就是——能够帮助他们从现在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在他们的心目中,戈多是一种“希望”(板书)。

4、“等待”的意义。

在剧本中我们知道戈多没有来,那么我们大胆地来推测一下,戈多能来吗?“戈戈”和“狄狄”的“等待”能够得到他们心中的戈多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不能,为什么不能?这时结合文中两个流浪汉的一些无意义的、莫名其妙的语言和行为来分析。

(1)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说了些什么?
昨天在哪过夜?两个贼的故事;《福音书》的地图;英国人在妓院里的故事;关于上吊;关于脚疼等。

→这些话语语无伦次,毫无逻辑,不知所云。

(2)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在戏剧中有哪些行为动作?(屏幕显示)
爱斯特拉冈:使劲地脱靴子往靴子内瞧倒靴子摸靴子
弗拉季米尔:脱帽子抖帽子窥帽子戴上又摘下帽子
→这些行为动作不断地在重复,让我们看到了此时二人内心的无聊,不知道要做些什么。

当然因为我们了解了那样的一个社会状况,我们找到了他们这种行为的根源是来自于现代社会的荒诞不经,源于人们精神上的痛苦不堪。

只是这样的一种荒诞的行为就可以使自己得到解脱吗?英国剧评家马丁·艾斯林在《论荒诞派戏剧》中认为:“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

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戈多则体现了我们的等待之物——它也许是某个事件,一件东西,一个人或是死亡。

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等待中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时光的流逝。

当我们处于主动状态时,我们可能忘记时光的流逝,于是我们超越了时间;而当我们纯粹被动地等待时,我们将面对时间流逝本身。

”这段话的最后让我想起了庄子的一个寓言《抱柱之信》,虽然只有短短的22个字:“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虽然我们会感动于尾生的痴情,但是我们不免也要为他的被动等待而扼腕叹息。

或者说他也好,两个流浪汉也好,都只是在进行一种消极的等待。

他们的“初衷”是等待这希望,等待着一切美好的事物,可是,如此的等待,结果最终只能是“苦死”了。

希望只能变成“绝望”。

人物形象
剧中的主要人物两个流浪汉是被社会挤压扁了的“非人”,卑微、低贱、丑恶。

属于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

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只会做些脱靴子、摘帽子的无聊动作,说些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第二天见面时连头天的事也不记得了,只是按照动物的本能生活,完全丧失了人类应有的尊严,胆战心惊地向波卓乞讨吃剩扔掉的骨头。

他们糊涂到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是谁都不知道。

他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特征,可以互换角色而丝毫不影响演出效果。

他们只是一种平面人物,
或类型形象,是作者眼中西方社会人们精神状态的象征性符号,或者是在西方社会这部大机器下完全失去了人性与个性的人的荒诞的生存状态的写照。

剧中所有的人物只是某种习俗、思想感情的代表,它表现的只是类型,而不是个性,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只是“人类的缩影”。

本文的荒诞性:
首先,欠缺逻辑的剧情。

其次,凋敝的舞台形象。

第三,支离破碎的戏剧语言。

贝克特以一种与荒诞内容相一致的荒诞形式,表现了西方荒诞的社会现实。

这种荒诞,实质上是一种理性的清醒,是一种积极的反抗。

因此,有人称他是“与荒诞生存状态抗争的贝克特”。

总结
《等待戈多》让我们了解了荒诞派戏剧,让我们了解了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人们特殊的心理状态。

更重要的是我们一起剖析了“等待”。

我们的生活会因为有了等待而更加精彩,因为有了等待而充满希望,不过我想每一位同学都明白:之有积极的行动才能为“等待”扩容。

我们应该在等待中行动,在行动中等待,在等待与行动中抒写精彩的人生。

最后,把一句广告词送给大家:“心动不如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