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旅游市场的SWOT分析及对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管理
与 科学决策
大学生旅游市场的 SWOT 分析及对策
□ 张岚瑜
广州・从化 510980)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摘 要: 学生旅游对他们的大学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仅可以增长知识, 开阔眼界, 丰富人生的阅历, 而且可 以增进同学间的了解, 培养深厚的友谊。其具有特殊的心理、 生理、 经济等特点, 使得大学生旅游行为不同于一 般的大众旅游行为。首先介绍大学生旅游行为产生的原因, 再用 SWOT 分析大学生旅游市场, 最后根据 SWOT 分析对大学生旅游市场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 旅游市场 旅游行为 学生旅游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8-140-02 俗话说的好,读万卷书, “ 行万里路” 读书是静态的, 。 行路 是动态的, 书中知识有限, 只有行路才能补其不足。 因此, 大学 生旅游对他们的大学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仅可以增长知识, 开阔眼界, 丰富人生的阅历, 而且可以增进同学间的了解, 培养 深厚的友谊。 在发达国家, 许多大学生都会采取留学或是游学 的形式, 一边读书一边旅游。 在我国,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大 学生外出旅游的人数正在逐年增长, 我们必须对大学生的旅游 行为及其市场进行分析, 才能掌握其特点, 进行正确引导。 1 大学生旅游需求产生的原因 要成为一名旅游者,需要具备客观条件和主观愿望。在客 观条件方面, 许多大学生通过家庭资助或是自己的劳动, 拥有 一定的可随意支配的收入, 且闲暇时间相对充足, 身体健康, 具 备了旅游的客观条件。 在主观愿望上, 大学生旅游需求十分强 烈, 且动机具有多样性。动机是是需要的表现形式, 是人们外 出旅游的内在动因。 大学生旅游动机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 求知心理。 大学生们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 一边饱览祖 国的壮丽的山水, 了解人们留下的历史和文化及不同民族的生 活方式, 一边努力的学习, 探寻着知识的真谛。耳听为虚, 眼见 为实。 常听人说, 今天亲眼见到实实在在的事物, 印象更为深刻。 (2) 解脱心理。课本上的知识很多都是文字性的, 时间长 了, 较为枯燥乏味。学习任务繁重, 又使当代大学生承受着各 种各样的压力。 如果能走出课堂, 与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结伴 出游, 能缓解压力, 消除紧张心态, 使其身心得到放松和解脱。 (3) 交往心理。平日在学校, 很多同学过着教室—图书馆 —宿舍, 三点一线的生活, 同学间的交往比较少。旅游使大家 有wenku.baidu.com更多沟通、 交流的机会, 增进同学间互相了解, 加深友谊。 并且在旅途中, 常常能结识到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4) 攀比炫耀心理。许多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大学生, 不 仅去过国内的许多知名景点, 而且走出国门, 到过不少地方。 在平时的交谈过程中, 成为自己炫耀的资本, 同时也激起其他 同学攀比的心理。 2 大学生旅游市场 SWOT 分析 (1) (Strengths) 优势 1) 较强的旅游动机 西霞口・ 2009 中国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颁奖典礼上 发布了首份 《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报告》 调查结果显示: , 九成 大学生喜爱旅游, 且出游意愿强烈, 出游频率活跃, 七成被调 查者平均每年出游频率在 5 次以内。大学生群体作为年轻人 求知欲旺盛, 喜欢探奇探险、 求新求异, 易接受新事物, 而旅游 作为新的生活方式易被他们所接受和喜爱,并有着强烈的出 游欲望。
140
2) 良好的客观条件 大学生有较多的闲暇时间, 健康良好的身体条件, 具备良 好的旅游客观条件。大学生旅游者较之大众旅游的最大优势 就是充裕的闲暇时间, 包括双休日、 法定节假日、 寒暑假, 大约 有 180 天假期, 约占全年的 49%。 3) 丰富的知识 受教育状况不同的游客, 对旅游景观的审美体验不同, 获 得的旅游体验也不同。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或是人文旅游资 源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 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知识的大学生, 会获得更为深刻的旅游体验。大学生拥有较为丰富的知识, 因此, 在出游形式上, 自助游是大多数大学生的首选。在旅游 信息的获取方式上, 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4) 较高的素质 在校大学生正在接受专科以上的教育, 具有较高的素质和 修养, 因此在开展旅游活动中, 大学生会自觉保护环境, 学生团 队也易于管理。 虽然有些不和谐之声,干扰旅游业的正常发展, 但其旅游行为总体上是健康、 文明的, 给社会带来良好的社会 效益和生态效益。 (2) 劣势 Weaknesses) ( 1) 经济条件限制 大学生经济上没有独立, 旅游的费用多是靠父母提供, 因 而旅游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 在我国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学费、 生活费都是由其家庭承担,而这部分费用占到家庭消费支出 的很大比例,尤其对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比例更大。而任何 旅游行为的发生, 都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 额外增加 的旅游费用无疑会加重家庭的负担。 因此, 大学生在旅游过程中不讲究饮食、 住宿, 交通则以火 车、 汽车为主, 出游也以中短途为主, 至于购物则多买一些非常价 廉的小纪念品, 娱乐则根本不予考虑。 2) 缺乏社会经验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 80、 后并且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相 90 当一部分大学生娇生惯养、 怕苦怕累、 独立意识不强, 缺乏社会 经验。 在旅途和游览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 或大或小 的问题, 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大学生们会出现一些不愉快, 从 而影响旅游的质量。 3) 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大学生在上大学以前,基本都在父母的细心呵护下 成长, 缺乏社会经验和安全意识。旅游是一项社会性的活动, 一次出游活动必然要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当他们一起出 游时有可能会面临问题和遇到危险, 如果不能正确处理, 会造 成严重的后果。大学生多喜欢选择自助游,在很大程度上存
—— 科协论坛 ・ 2010 年第 8 期 (下) ——
经济管理
与 科学决策
在安全隐患。 (3) 机遇(Opportunities) 1) 市场前景广阔 根据教育部 2009 年底公布的数据, 我国目前在校学生人 数已超过 2000 万, 位居世界第一。巨大的消费群体数量为较 大客源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庞大的大学生群体作为旅游 业的一个细分市场极具发展潜力, 属于新兴旅游市场, 市场前 景广阔。 2) 信息网络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网络走进千家万户, 人们足不出 户就能了解世界各地的旅游景区的信息。旅游企业通过网络 进行营销, 旅游者进行选择和预定, 并且合理的计划旅游的开 支。大学生旅游者拥有丰富的知识, 较之大众旅游者, 信息的 收集以网络为主, 则对旅游目的地的相关信息了解更加准确。 3) 便利的交通和住宿 由于经济条件是大学生出游最大的限制,因此在旅游过 程中占主要开销的交通和住宿一定要经济。大学生出行有长 途汽车、 火车等经济实惠的交通工具。而在住宿方面, 旅游目 的地有较多卫生廉价的旅馆,特别是近几年来经济型酒店的 兴起, 为大学生旅游提供便利的住宿条件。 (4) 威胁(Threats) 1) 政府部门及企业认识上出现误区 在政府部门和企业眼中, 大学生是 “穷玩” 一族, 大学生旅 游市场是 “鸡肋” 。因此政府机构缺乏对大学生旅游的法律法 规支持及指导性的文件。旅游企业对大学生旅游市场缺乏重 视。但调查发现, 大学生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只是政府和旅游 企业对这个市场的认识和了解还不够,导致缺乏满足大学生 需求的旅游产品。 2) 旅游企业的投入不够 大学生旅游市场被业界看作低消费、 低利润的代名词, 导 致旅游企业对大学生旅游市场重视不够, 投入不够, 宣传促销 不足。目前虽然已有许多企业涉足大学生旅游,但绝大部分 都是中小旅游企业。这些企业可支配资金有限, 资源匮乏; 而 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却对大学生旅游市场不屑一顾。 3) 学校持保守态度 旅游是一项社会性的活动, 学生接触社会, 而社会中不安 定的因素必然存在。诚信问题、 安全问题、 健康问题等都是学 校、 家长和大学生自身非常关切的问题。大学生在校期间, 学 校除负责其生活学习外,还要对他们的安全负责。出于安全 和健康问题的考虑, 学校对学生旅游往往采取保守的态度, 不 主张大学生出游。 3 大学生旅游市场发展的对策 通过上文的分析, 目前我国大学生旅游市场既拥有自身的 优势, 又存在劣势, 同时面临着外部机遇与威胁 (如表 1) 针对 , 大学生对旅游市场自身的特点, 对其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表 1 大学生旅游市场 SWOT 分析表
(1) 政府部门和学校应正确认识大学生旅游行为 旅游具有促进其身心健康、增长知识和素质的作用。对 于大学生来说,外出旅游更是学习和接受新事物启发的有效途 径。 他们通过旅游,可以了解世界、 熟悉社会、 增长知识和才干, 同时也能锻炼自己。政府部门和学校不能因噎废食,因为担 心大学生旅游途中可能会出现的安全健康等问题和带来的经 济效益较低, 从而忽略了其具有的重要意义, 不提倡大学生旅 游。政府部门应正确认识大学生旅游行为,制定相应的法律 规定及指导性文件, 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学校应积极组织, 鼓励大学生参与旅游活动。 (2) 加强大学生旅游安全意识的教育及处理危机的能力 在学校应加强大学生旅游安全意识的培养,通过课堂进 行安全理论知识的教育及实际的演练,使学生在生活中增长 安全意识, 学习生存技能, 增强处理危机的能力。在大学生旅 游时面临问题和遇到危险, 学会正确处理。 (3) 旅游企业加大投入, 推出个性化的旅游产品 1)针对大学生旅游受经济条件限制, 旅游目的地多推出 例如青年旅舍、 背包客栈等住宿设施, 在餐饮上以地方特色为 主地道小餐馆为主。 旅游企业应该设计一些低住宿、 餐饮、 低交通费用的旅游 产品。线路设计上以短途为主,例如城市的周边目的地的生 态旅游、 农家乐, 既可以满足大学生旅游的需求, 还可以平衡 地区经济发展。 旅游企业在淡季时可以多推出一些针对大学生旅游市场 的产品, 因为大学生旅游市场的一大优势就是闲暇时间。 此时 出游人数少、 费用低, 符合大学生旅游市场的需求, 并且在一定 程度上可以缓解旅游市场的季节性压力, 使旅游业淡季不淡。 2) 针对大学生以学习、 求知为主的旅游动机, 旅游企业可 以联合各大高校开展奖励旅游, 设计一些学习目的较强、 能增 进社会实践经验和开拓眼界的修学旅游产品,如英语学习夏 令营等。针对大学生交往动机,在大学生旅游中多举办游戏 活动, 增强趣味性、 参与性。 3) 突出教育意义, 大学生旅游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爱 国主义情感, 对社会发展起深远影响。大学生在旅游时可以 亲身领略祖国各地的名胜古迹, 亲眼目睹祖国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就, 可以亲耳听到对祖国历史文明和建 设成就的称颂, 也就能激发和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加 深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工作、 学习之 中。 另外, 旅游企业还应改变传统宣传模式, 加大网络宣传力 度, 开发全新的营销渠道。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也是旅游产业的希望。山东 ” 省旅游局局长于冲说,可以说, “ 哪个省、 哪个旅游目的地赢得 了青年的喜爱, 就赢得了未来和希望。 ” 参考文献: [1] 江娟,钟晶灵.我国大学生旅游市场的 SWOT 分析[J].企业 导报,2010,(4). [2] 刘纯.关于旅游行为及其动机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9,(22). [3] 黄万英,蒙睿,叶文.国内旅游者旅游行为研究述评[J].桂林 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4] 洪艳.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分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5,(3). [5] 栾峰. 首份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报告出炉大学生出游意愿 强烈[N].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2010-6-5. [6] 约翰.斯沃布鲁克,苏珊.霍纳.旅游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 科协论坛 ・ 2010 年第 8 期 (下) ——
与 科学决策
大学生旅游市场的 SWOT 分析及对策
□ 张岚瑜
广州・从化 510980)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摘 要: 学生旅游对他们的大学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仅可以增长知识, 开阔眼界, 丰富人生的阅历, 而且可 以增进同学间的了解, 培养深厚的友谊。其具有特殊的心理、 生理、 经济等特点, 使得大学生旅游行为不同于一 般的大众旅游行为。首先介绍大学生旅游行为产生的原因, 再用 SWOT 分析大学生旅游市场, 最后根据 SWOT 分析对大学生旅游市场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 旅游市场 旅游行为 学生旅游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8-140-02 俗话说的好,读万卷书, “ 行万里路” 读书是静态的, 。 行路 是动态的, 书中知识有限, 只有行路才能补其不足。 因此, 大学 生旅游对他们的大学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仅可以增长知识, 开阔眼界, 丰富人生的阅历, 而且可以增进同学间的了解, 培养 深厚的友谊。 在发达国家, 许多大学生都会采取留学或是游学 的形式, 一边读书一边旅游。 在我国,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大 学生外出旅游的人数正在逐年增长, 我们必须对大学生的旅游 行为及其市场进行分析, 才能掌握其特点, 进行正确引导。 1 大学生旅游需求产生的原因 要成为一名旅游者,需要具备客观条件和主观愿望。在客 观条件方面, 许多大学生通过家庭资助或是自己的劳动, 拥有 一定的可随意支配的收入, 且闲暇时间相对充足, 身体健康, 具 备了旅游的客观条件。 在主观愿望上, 大学生旅游需求十分强 烈, 且动机具有多样性。动机是是需要的表现形式, 是人们外 出旅游的内在动因。 大学生旅游动机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 求知心理。 大学生们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 一边饱览祖 国的壮丽的山水, 了解人们留下的历史和文化及不同民族的生 活方式, 一边努力的学习, 探寻着知识的真谛。耳听为虚, 眼见 为实。 常听人说, 今天亲眼见到实实在在的事物, 印象更为深刻。 (2) 解脱心理。课本上的知识很多都是文字性的, 时间长 了, 较为枯燥乏味。学习任务繁重, 又使当代大学生承受着各 种各样的压力。 如果能走出课堂, 与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结伴 出游, 能缓解压力, 消除紧张心态, 使其身心得到放松和解脱。 (3) 交往心理。平日在学校, 很多同学过着教室—图书馆 —宿舍, 三点一线的生活, 同学间的交往比较少。旅游使大家 有wenku.baidu.com更多沟通、 交流的机会, 增进同学间互相了解, 加深友谊。 并且在旅途中, 常常能结识到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4) 攀比炫耀心理。许多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大学生, 不 仅去过国内的许多知名景点, 而且走出国门, 到过不少地方。 在平时的交谈过程中, 成为自己炫耀的资本, 同时也激起其他 同学攀比的心理。 2 大学生旅游市场 SWOT 分析 (1) (Strengths) 优势 1) 较强的旅游动机 西霞口・ 2009 中国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颁奖典礼上 发布了首份 《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报告》 调查结果显示: , 九成 大学生喜爱旅游, 且出游意愿强烈, 出游频率活跃, 七成被调 查者平均每年出游频率在 5 次以内。大学生群体作为年轻人 求知欲旺盛, 喜欢探奇探险、 求新求异, 易接受新事物, 而旅游 作为新的生活方式易被他们所接受和喜爱,并有着强烈的出 游欲望。
140
2) 良好的客观条件 大学生有较多的闲暇时间, 健康良好的身体条件, 具备良 好的旅游客观条件。大学生旅游者较之大众旅游的最大优势 就是充裕的闲暇时间, 包括双休日、 法定节假日、 寒暑假, 大约 有 180 天假期, 约占全年的 49%。 3) 丰富的知识 受教育状况不同的游客, 对旅游景观的审美体验不同, 获 得的旅游体验也不同。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或是人文旅游资 源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 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知识的大学生, 会获得更为深刻的旅游体验。大学生拥有较为丰富的知识, 因此, 在出游形式上, 自助游是大多数大学生的首选。在旅游 信息的获取方式上, 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4) 较高的素质 在校大学生正在接受专科以上的教育, 具有较高的素质和 修养, 因此在开展旅游活动中, 大学生会自觉保护环境, 学生团 队也易于管理。 虽然有些不和谐之声,干扰旅游业的正常发展, 但其旅游行为总体上是健康、 文明的, 给社会带来良好的社会 效益和生态效益。 (2) 劣势 Weaknesses) ( 1) 经济条件限制 大学生经济上没有独立, 旅游的费用多是靠父母提供, 因 而旅游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 在我国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学费、 生活费都是由其家庭承担,而这部分费用占到家庭消费支出 的很大比例,尤其对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比例更大。而任何 旅游行为的发生, 都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 额外增加 的旅游费用无疑会加重家庭的负担。 因此, 大学生在旅游过程中不讲究饮食、 住宿, 交通则以火 车、 汽车为主, 出游也以中短途为主, 至于购物则多买一些非常价 廉的小纪念品, 娱乐则根本不予考虑。 2) 缺乏社会经验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 80、 后并且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相 90 当一部分大学生娇生惯养、 怕苦怕累、 独立意识不强, 缺乏社会 经验。 在旅途和游览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 或大或小 的问题, 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大学生们会出现一些不愉快, 从 而影响旅游的质量。 3) 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大学生在上大学以前,基本都在父母的细心呵护下 成长, 缺乏社会经验和安全意识。旅游是一项社会性的活动, 一次出游活动必然要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当他们一起出 游时有可能会面临问题和遇到危险, 如果不能正确处理, 会造 成严重的后果。大学生多喜欢选择自助游,在很大程度上存
—— 科协论坛 ・ 2010 年第 8 期 (下) ——
经济管理
与 科学决策
在安全隐患。 (3) 机遇(Opportunities) 1) 市场前景广阔 根据教育部 2009 年底公布的数据, 我国目前在校学生人 数已超过 2000 万, 位居世界第一。巨大的消费群体数量为较 大客源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庞大的大学生群体作为旅游 业的一个细分市场极具发展潜力, 属于新兴旅游市场, 市场前 景广阔。 2) 信息网络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网络走进千家万户, 人们足不出 户就能了解世界各地的旅游景区的信息。旅游企业通过网络 进行营销, 旅游者进行选择和预定, 并且合理的计划旅游的开 支。大学生旅游者拥有丰富的知识, 较之大众旅游者, 信息的 收集以网络为主, 则对旅游目的地的相关信息了解更加准确。 3) 便利的交通和住宿 由于经济条件是大学生出游最大的限制,因此在旅游过 程中占主要开销的交通和住宿一定要经济。大学生出行有长 途汽车、 火车等经济实惠的交通工具。而在住宿方面, 旅游目 的地有较多卫生廉价的旅馆,特别是近几年来经济型酒店的 兴起, 为大学生旅游提供便利的住宿条件。 (4) 威胁(Threats) 1) 政府部门及企业认识上出现误区 在政府部门和企业眼中, 大学生是 “穷玩” 一族, 大学生旅 游市场是 “鸡肋” 。因此政府机构缺乏对大学生旅游的法律法 规支持及指导性的文件。旅游企业对大学生旅游市场缺乏重 视。但调查发现, 大学生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只是政府和旅游 企业对这个市场的认识和了解还不够,导致缺乏满足大学生 需求的旅游产品。 2) 旅游企业的投入不够 大学生旅游市场被业界看作低消费、 低利润的代名词, 导 致旅游企业对大学生旅游市场重视不够, 投入不够, 宣传促销 不足。目前虽然已有许多企业涉足大学生旅游,但绝大部分 都是中小旅游企业。这些企业可支配资金有限, 资源匮乏; 而 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却对大学生旅游市场不屑一顾。 3) 学校持保守态度 旅游是一项社会性的活动, 学生接触社会, 而社会中不安 定的因素必然存在。诚信问题、 安全问题、 健康问题等都是学 校、 家长和大学生自身非常关切的问题。大学生在校期间, 学 校除负责其生活学习外,还要对他们的安全负责。出于安全 和健康问题的考虑, 学校对学生旅游往往采取保守的态度, 不 主张大学生出游。 3 大学生旅游市场发展的对策 通过上文的分析, 目前我国大学生旅游市场既拥有自身的 优势, 又存在劣势, 同时面临着外部机遇与威胁 (如表 1) 针对 , 大学生对旅游市场自身的特点, 对其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表 1 大学生旅游市场 SWOT 分析表
(1) 政府部门和学校应正确认识大学生旅游行为 旅游具有促进其身心健康、增长知识和素质的作用。对 于大学生来说,外出旅游更是学习和接受新事物启发的有效途 径。 他们通过旅游,可以了解世界、 熟悉社会、 增长知识和才干, 同时也能锻炼自己。政府部门和学校不能因噎废食,因为担 心大学生旅游途中可能会出现的安全健康等问题和带来的经 济效益较低, 从而忽略了其具有的重要意义, 不提倡大学生旅 游。政府部门应正确认识大学生旅游行为,制定相应的法律 规定及指导性文件, 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学校应积极组织, 鼓励大学生参与旅游活动。 (2) 加强大学生旅游安全意识的教育及处理危机的能力 在学校应加强大学生旅游安全意识的培养,通过课堂进 行安全理论知识的教育及实际的演练,使学生在生活中增长 安全意识, 学习生存技能, 增强处理危机的能力。在大学生旅 游时面临问题和遇到危险, 学会正确处理。 (3) 旅游企业加大投入, 推出个性化的旅游产品 1)针对大学生旅游受经济条件限制, 旅游目的地多推出 例如青年旅舍、 背包客栈等住宿设施, 在餐饮上以地方特色为 主地道小餐馆为主。 旅游企业应该设计一些低住宿、 餐饮、 低交通费用的旅游 产品。线路设计上以短途为主,例如城市的周边目的地的生 态旅游、 农家乐, 既可以满足大学生旅游的需求, 还可以平衡 地区经济发展。 旅游企业在淡季时可以多推出一些针对大学生旅游市场 的产品, 因为大学生旅游市场的一大优势就是闲暇时间。 此时 出游人数少、 费用低, 符合大学生旅游市场的需求, 并且在一定 程度上可以缓解旅游市场的季节性压力, 使旅游业淡季不淡。 2) 针对大学生以学习、 求知为主的旅游动机, 旅游企业可 以联合各大高校开展奖励旅游, 设计一些学习目的较强、 能增 进社会实践经验和开拓眼界的修学旅游产品,如英语学习夏 令营等。针对大学生交往动机,在大学生旅游中多举办游戏 活动, 增强趣味性、 参与性。 3) 突出教育意义, 大学生旅游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爱 国主义情感, 对社会发展起深远影响。大学生在旅游时可以 亲身领略祖国各地的名胜古迹, 亲眼目睹祖国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就, 可以亲耳听到对祖国历史文明和建 设成就的称颂, 也就能激发和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加 深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工作、 学习之 中。 另外, 旅游企业还应改变传统宣传模式, 加大网络宣传力 度, 开发全新的营销渠道。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也是旅游产业的希望。山东 ” 省旅游局局长于冲说,可以说, “ 哪个省、 哪个旅游目的地赢得 了青年的喜爱, 就赢得了未来和希望。 ” 参考文献: [1] 江娟,钟晶灵.我国大学生旅游市场的 SWOT 分析[J].企业 导报,2010,(4). [2] 刘纯.关于旅游行为及其动机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9,(22). [3] 黄万英,蒙睿,叶文.国内旅游者旅游行为研究述评[J].桂林 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4] 洪艳.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分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5,(3). [5] 栾峰. 首份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报告出炉大学生出游意愿 强烈[N].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2010-6-5. [6] 约翰.斯沃布鲁克,苏珊.霍纳.旅游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 科协论坛 ・ 2010 年第 8 期 (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