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市第一中学初二物理导学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_第一章_综合实践活动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_第一章_综合实践活动
(1)保持弦线的粗细和松紧程度相同,发音部分的弦线越长,音调越。
(2)保持弦线的粗细和发声部分的长度相同,弦线越紧,音调越。
(3)保持弦发声部分的长度和松紧程度相同,弦线越细,音调越。
(4)保持弦线的长度、粗细和松紧程度相同,弦线发出声音的音调还与有关。
(5)对于弦乐器,音调的高低主要取决与弦的、、、。
三、当堂训练
用嘴对着一个空瓶子的瓶口吹气,会引起瓶内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出声音。取三只相同的瓶子分别装入深度不同的水,用嘴分别对着三只瓶口吹气,
(1)你听到声音的音调相同吗?为什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2)应用你的结论,说明吹笛子时用手指堵住笛孔能产生不同音调的声音的道理。
探究影响琴弦音调高低的因素
一、学习目标:
1.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实验。
2.提高动手实验的技能,培养科学实验的兴趣。
二、预习交流:
1.我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是……
2.我在预习过程中,所做设计的探究方案成功(或不成功)的原因有……
三、互动突破:
探究影响琴弦音调高低的因素
1.实验目的:通过探究了解弦乐器的音调跟弦的长度、粗细、松紧程度的关系。
5.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1)研究音调与弦长的关系:保证相同,改变之间的距离。
2)研究音调与弦长松紧程度的关系:保证AB间弦线的不变,改变。
3)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保证弦线的材料和相同,改变。
4)研究弦线的材料对发音的影响:取两根、均相同,但材料的弦线,在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它们发出声音:
〖猜想l〗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弦线的有关;〖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弦线的有关;〖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弦线的有关;〖猜想4〗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弦线的程度有关。

八年级物理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学科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学科导学案课题透镜教学课时课时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张朋财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授课人授课时间第周共第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2.了解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3.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2.重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飞跃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教学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教学难点理解三条特殊光线透过透镜的传播路线. 教学准备实验探究讲授引导.一、自主预习.透镜通常可以分为和 , 厚,薄的叫凸透镜,薄,厚的叫做凹透镜..请你辨别:患有近视眼的学生配戴的近视眼镜的镜片是透镜;而患有老花眼的老年人配戴老花镜片是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作用,所以凸透镜又称为透镜. 凹透镜对光线有作用,所以凹透镜又称为透镜. 个人加减二、展示交流.活动一观察交流:放大镜和眼睛镜片(学生和老人戴的镜片)讨论结构特点;得出结论: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做凹透镜了解名称: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

.活动二:演示实验()让一束平行光(如太阳光)通过凸透镜,观察发生什么现象?()再让一束平行光(如太阳光)通过凹透镜,将会发生什么现象?我们看到: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凸透镜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又叫发散透镜.()了解凸透镜焦点()和焦距(),了解凹透镜虚焦点()和焦距()个人加减三、拓展提高项目内容种类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光路图平行于主光轴会聚于焦点经过焦点或从焦点发出的光平行于主光轴经过光心的光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经过入射侧的虚焦点延长线经过凹透镜对侧虚焦点的入射光平行于主光轴经过光心的光传播方向不变个人加减四、巩固检测、透镜是利用光的规律制成的,透镜有两类:一类是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如镜片;另一类是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叫,如镜片。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导学案导学案一:物质的组成与转化【导学目标】1.掌握物质的组成与转化的基本概念;2.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转化过程;3.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导学内容】一、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种。

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微粒,在化学反应中不会改变。

二、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按照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物理性质是通过观察和测量进行判断的,如颜色、硬度等;化学性质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特性,如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等。

三、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可以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不同的状态之间可以通过加热、冷却等方式进行相互转化。

四、物质的转化过程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改变外观或状态,但不改变其组成和性质,如水的沸腾;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如燃烧。

五、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与转化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与转化的过程,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导学提示】1.本章的学习内容是物质的基础内容,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通过实验探究能够更好地加深对物质的理解。

2.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实验安全,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导学过程】一、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种。

单质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如金属、氧气等;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二、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按照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物理性质是通过观察和测量进行判断的,如颜色、硬度等;化学性质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特性,如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等。

三、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可以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固态下物质的分子紧密排列,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态下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较大,无一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气态下物质的分子间距离很大,无一定形状也无一定体积。

四、物质的转化过程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改变外观或状态,但不改变其组成和性质,如冰的融化和汽水的蒸发;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如燃烧和酸碱中和。

扬中树人八年级上册全套物理导学案

扬中树人八年级上册全套物理导学案

引言【学习目标】了解各种有趣的物理现象,知道物理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习过程】1.奇妙的物理现象(1)关于“活动0.1 观察有趣的物理现象”的教学在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实验结果作出猜想,要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要启发学生对物理现象提出问题,对于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鼓励。

蜡烛燃烧的实验,结果不惟一,玻璃罩的大小和蜡烛高低会影响实验结果。

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可以控制条件得出不同的实验结果。

(2)关于“活动0.2 动手做一做”的教学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物理现象,并说出自己的各种发现,不刻意追求学生得出完整观察结果,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

2.体验科学探究(1)关于“读一读”的教学通过阅读使学生能对科学家艰辛探究的历程以及其中渗透的科学精神有所感悟。

(2)关于“活动0.3 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的教学设置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兴趣,同时通过这个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对于哪些因素会影响放入回形针的数量问题,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例如,杯子的大小不同、材料不同、装入的水温不同、水中添加物等……是否会影响放入回形针的数量,在此基础上设计研究方案,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研究。

3.典型例题体育课掷铅球活动后,同学们对“铅球”的制作材料进行讨论,有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并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提问B.猜想C.实验D.得出结论引言---课内作业 班级 姓名 成绩1.如图所描绘的物理现象,实验或生活中肯定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是( )A.在清水杯中加食盐能使鸡蛋浮起来B.加热盛水烧瓶的颈部金鱼安然无恙C.玻璃罩里燃烧的长蜡烛先熄灭D.从树上落下的苹果所在的位置2.关于“猜想”,下列给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猜想是对未知事物的一种猜测B.猜想一定要是正确的,否则就是谬误C.猜想有时会与客观事实相差很大D.猜想是否正确,必须通过实验验证3.做完“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的实验,小强对实验的结果感到非常吃惊,同时对决定放入回形针多少的因素进行了猜想.下列猜想中,肯定不合理的是( )A.杯子的组成材料B.杯口的大小C.杯里所盛的液体D.杯子的价格4.进行科学探究的程序一般是( )A.猜想——结论B.实验——结论C.猜想——实验——结论D.结论——实验——猜想5.将文具盒平放在桌面上,用手拉动时感觉所需力的大小;再将两枝圆铅笔垫在文具盒下后,仍用力拉动时,你会感觉到所需的力( )A.比第一次大B.比第一次小C.两次一样大D.说不清楚6. 壹元硬币的外观具有银白色的光泽,一些同学认为是铁制的,在探究中,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吸一下”.“拿磁铁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 .结论 B.评估 C.猜想与假设 D.进行实验7.为了探究隔着透明物体看物体会有什么变化,请你选择下表的物体,并隔着它们观看近处书上的字,把观察的结果按要求填入表中.8.教室是我们学习的场所,里面有很多有趣的物理现象,请你仔细观察并认真思考一下,提出一些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并填入下表中.物 理 现 象 提 出 问 题透明物体 两个表面 字的大小变化 盛水的圆柱形玻璃杯 都是凸面 近视眼镜片 平板玻璃 A B C D一、声音是什么【学习目标】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一般规律的方法。

八年级物理导学助教案.doc

八年级物理导学助教案.doc
C、法律、道德D、公平、社会舆论
5、著名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不敢同冠军较量,就永远争不到冠军。”下面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不正确的是()
A、在竞争中,要敢于同对手进行较量
B、只有敢于同对手较量,才能从中获得经验和教训。最终取得胜利
C、只要敢于同冠军较量,就能获得冠军
D、在竞争中,要敢于同优胜者较量,激发学习热情,实现自我超越
多媒体播放:政治竞争、经济竞争、体育竞争、人才竞争的镜头。
教师概括:竞争无处不在,竞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那么竞争的存在对我们每个人会有什么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竞争合作求双赢”
自主学习的方法
用时8分钟
合作探究
1、在学校生活中,竞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竞争的存在对我们有
什么影响?
2、《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是不是一个合格的竞争者?为什么?
合作探究
活动一(课本第56页)
活动二(课本第78页)1、甲乙两个学生的行为有什么不同?2、甲乙的不同行为分别给交往对象(售货员)什么感受?3、甲乙的行为分别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
活动三(课本第79页)列举我们身边带人有礼对人无礼的事例,说说自己的感受,并剖析无礼的害处。
活动四(课本第80页)1、这个客人为什么感到惭愧?2、服务员的微笑服务给我们什么启发?:3、对人有礼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活动五(课本第81页)让我们把常用的礼貌用语找出来。
学教后反思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自己说,你有哪些收获?对同学说,你有哪些经验?对老师说,你有哪些困惑
第二课时第二框
主备人
祝光明
审核人
审核时间
课型
授新课
班级
姓名
流程
导学内容
助教策略

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第二章导学案

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第二章导学案

达标检测备注1.如下左图所示,物体的长度为______cm,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mm.2.如上右图所示,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_ cm.3.小明上学路上用了15min,合________ h,我校一节课的时间为40min,合________ S.4.某同学测量长度的方法如下图所示.他在测量中的错误有:(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5.如图所示,该机械秒表的大表盘一周所表示的时间为________ ,其分度值为__________;小表盘一周量度的时间为________ ,其分度值为________ .此时该表的读数为______ min _______ s.教学反思:1、如图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分别拍摄到的四个小球的频闪照片,其中哪幅照片表示小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2、为了赶去坐火车,大人牵着小孩一起快走了30m,其中大人共走了50步,小孩共走了110步,则走得较快的是()A、大人B、小孩C、一样快D、无法确定3、长50m的队伍,匀速通过一座长100m的大桥需1.25min,则队伍过桥的速度为()A、1.33m/sB、7.2km/hC、2.5m/sD、4.8km/h4、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10s内通过路程为200m,那么,它在第1s内通过__________m,第2s内通过__________m,前5s内通过__________m。

5、小明家距学校600m远,某天他上学时,以1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为了不迟到,他改以1.5m/s的速度走完了后一半路程,他上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教学反思:(3)设计出实验记录表格。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总结提升达标检测备注1.小明在进行“测平均速度”实验时,他记录的实验表格如下,请根据这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

实验次数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1 S1=75 cm t1=2.6s V1=28.85 cm/s2 S2=75 cm t2=2.5s V2=_____ cm/s3 S3=75 cm t3=2.4s V3=______ cm/sv=______ cm/s2.如图所示,一列长为120 m的火车匀速通过一座3000 m长的大桥,火车完全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是100 s,求火车过桥时的速度是多少?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的是()A.敲鼓时发现鼓面上的纸屑上下跳动B.扬声器发生时也发现小纸屑在喇叭面上跳动C.将发生的音叉放入盛水的容器中能激起水D.金鱼缸中的金鱼吐出的气泡在上升中变大2、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次敲打的声音?试一试说出其中的道理。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全套.doc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全套.doc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全套第七章力第1节力P1学习目标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学习过程比一比:前后位的同学之间进行扳手腕比赛,比一比谁能取得胜利,谁的力大。

一、力是什么1.活动一:体验力请同学们来互相展示几个力,并仔细体验。

看哪一组设计的又多又好,并请仿照着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要想有力的话,需满足什么条件?2.我的体验:力是 __ o二、力的作用是怎样的1・活动二:感受力的作用请用手拍桌子,双手互拍,同伴间推手,再结合身边的其它器材来感受力的作用是怎样的?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感受: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的同时, __________________ 物体对物体也施了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的。

讨论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一知识吗?并请试着加以解释. 三、力的作用效果讨论思考你是怎样知道拉拉力器的同学是否用了力呢?1.活动三:展示力作用的效果请把你认为最好的力作用效果的实例展示给大家。

试一试,你能行的!并请仿照着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2.我的展示:力可以使物体的_______________ 发生改变,力也可以使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改变。

加油站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 都叫做____________ 发生了改变。

小结1•我学到的知识:2.我用到的方法:3.我的感悟和体会:4.我还想知道??课后巩固1•运动员用网球拍击球时,球和网拍都变了形。

这表明两点:一是力可以使物体发生 _____________ ,二是力的作用是_________ 的。

此外,网拍击球的结果,使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发生了变化,表明力还可使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 发生改变。

初二物理八年级下册全册导学案

初二物理八年级下册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上全册导学案第七章电压电阻学案第一节电压学习目标1.了解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什么?2.知道电压的单位及换算,记住常见电压值3.知道电压表的用途和符号。

4.能识别和选择电压表的量程,会正确使用电压表测电压。

(重点难点)课堂导航(一)电压活动1阅读课本4页、5页,填空:1、一节干电池V 1节蓄电V 家庭电路V人体安全电压为V2、电压单位:伏特()千伏()毫伏()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V=V 1 V = mV3、电压概念(电压的作用):一段电路中有电流,它的两端就有。

电源是提供的装置。

电压的符号是活动2动手做图6.1-2实验观察:①要在一段电路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②同一段电路,电压越高,小灯泡越,说明电路中的电流越。

因此,电源的作用就是给用电器两端提供。

xxx”两端..“xxx”的电流。

..的电压,说电流时,要说通过(二)怎样连接电压表活动3:观察电压表,阅读课本第5、6页。

电压表的电学元件符号:电压表使用规则:(1)电压表应该跟被测用电器联;(2)电流从接线柱流进,从接线柱流出;(3)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在预先不知道被测电压的大约值的情况下,如果判定被测电压不会超过15V,可以先用,如果测得的电压不超过3V,为提高准确性,应改为量程测量。

)(4)电压表(能或不能)直接接在电源的两极上。

活动4对比电流表。

读出下图电压表的示数 V试着写出在电压表上读数的步骤:思考:比较电压表和电流表使用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答:活动5:1、取三只电池,用电压表测出每一只电池的电压。

2、将三只电池串联起来,测出这个电池组的电压,得出结论,串联电池组的电压与各电池电压的关系:当堂训练1、课本习题2、学了电压的知识后,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电路构成通路,导体中就有电流通过 B电路中只要有电压就会有电流C.电压是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 D电路中有电流,则电路两端一定有电压3、请读出图中电压表的示数:。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75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75页)

课题:科学之旅序号:01姓名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2、认识到物理学是有趣和有用的一门自然学科;3、知道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

导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联想讨论法课时:1课时导学过程课前导学一、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内容。

1、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研究等物理现象。

2、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3、学习物理的方法有:课堂导学1、演示1-1,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以上现象属于现象;2、演示1-2,小人跳舞的原因是,以上现象属于现象;3、演示1-3,用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4、演示1-4,乒乓球会下落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5、用塑料笔在头发上或是衣服上摩擦,观察塑料笔能否吸引小纸屑?,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6、物理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观察,必须是有目的的,让我们带着“目的”进行以下观察:(1)图1-7中,要想省力,后轴齿轮应换用较大的还是较小的?(2)图1-8中,冰棍“冒”出的“白气”向下飘还是向上飘?,这与吹肥皂泡发生的现象类似吗?(3)图1-9中,观察杯中鸡蛋会发生什么现象?(4)图1-10中,气球能把杯子吸住的原因是什么?,你见到过与此类似的现象吗?试举一例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课外作业1、试用质量不同的小物体(如小石子)、长度不同的细线、秒表、模仿伽利略的实验方法验证单摆的等时性原理。

2、预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后反思课题: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序号:02姓名 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导学方法:讨论、实践法。

课 时:1课时导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长度的单位、测量工具、测量方法以及刻度尺的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
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编制人
王欣莉
授课班级:、
课时




今天老师想给同学们表演一个魔术?大家想看吗?表演“水淹烛焰”的魔术。对于这个魔术大家想知道原因吗?引入本节。并交代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并会应用
2.通过作图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坐在镜前处。图中小明正在用手示意他所看
到的“”字朝向,其示意方向应与视力表中“”字的
实际朝向(选填“相同”或“相反”)
.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况如图所示,
烛焰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像(选填“实”
或“虚”),放在“烛焰”上的手指被烧痛
(选填“会”或“不会”)。
课后反思: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不明白的地方是:
【反馈提升】
.平面镜成像的大小决定于()
.平面镜的大小.物体离平面镜的距离
.物体本身的大小.与以上三种因素都有关系
.如图所示,一只大熊猫正抱着一根竹子在镜面欣赏自己的像。此时,它从镜中看到自身的像应该是图中的()
.视力检查时要求被测人与视力表间隔5m,
小明准备借助一块平面镜检查视力(如图所示),则他应
2.动手探究留下实验痕迹(在白纸上)
3.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为:
课题(二):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1.参阅教材组内讨论,确定实验方案,组织语言会表达实验方案。
2.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在方框内)
3.动手探究留下实验痕迹(在白纸上)
4.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为:
课题(三):像与物是否左右颠倒?
【合作交流】

【全国百强校】江苏省扬州中学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4

【全国百强校】江苏省扬州中学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4

§4-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初步认识实象、虚象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能在观察凸透镜成相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从凸透镜成像的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

[来源:学|科|网Z|X|X|K]养成实事求是, 尊重自然归率的科学态度。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能体验战胜困难, 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二、重点难点初步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对照相机, 幻灯机放大镜的学习, 我们发现都用到了凸透镜。

既然都是凸透镜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情况?凸透镜呈现的规律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来证明?学生: 实验(二)新课讲授在做实验前, 我们先来看几个概念。

1.几个概念:物距(u):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像距(v): 像到透镜的距离。

实象: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 它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虚象:能看见但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 它是有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

2.实验探究那么这个实验应该选择那些器材, 如何设计呢?(学生教师共同选出所需要的器材。

师生共同选择出合适的设计方案, 并分析选择的依据。

)实验器材: 光具座(有时可以用刻度尺代替)、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教师引导: 有了器材, 那么这些器材的位置该如何放置更为合理。

(将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处在同一高度, 为蜡烛的像完全呈现在光屏的中央。

)教师引导学生试做。

根据不同同学的发现学生找出问题可能的情况如下:什么时候成倒立缩小的像?什么时候成倒立放大的像?它只能成倒立的像吗?它成的像都能用白屏接住吗? [来源:]学生动手实验, 逐一检验和证明出现这些情况的原理。

实验过程: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 然后使烛焰从距透镜较远处逐次靠近透镜, 每次都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 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苏科版物理扬中树人八年级物理导学案(中一)

苏科版物理扬中树人八年级物理导学案(中一)

一、光的折射【学习目标】知道光的折射规律,知道岸上看水中的物体觉得浅、水中看岸上的物体觉得高等等折射现象。

知道大自然中存在着海市蜃楼、太阳变形、三日同辉等都是光的折射现象。

设置学习情境,加强对光的折射规律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重点难点】光的折射规律和生活中的折射现象的认识【学习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观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光的折射2.观察水和空气的分界面两侧的光的传播现象演示实验中说明光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折射学生看书依次掌握界面、法线、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入射角、折射角的概念。

3.按科学探究的步骤通过实验得出光的折射规律:得出规律,由规律得出相关重要结论(引导学生理解光路可逆现象)4.光的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阅读P86 生活物理社会)变形的太阳、幻日都与光的折射有关(补充介绍海市蜃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河水看上去不深,但实际深度比我们看到的要深(学生看书上的漫画),而潜水员在水中看岸上的物体往往也要高上许多。

充分利用学生已知道的光的折射规律,通过解释这一现象既对刚学的知识起到巩固作用,同时又了解了光的折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典型例题例1 如图所示,光线从空气射入某种液体中,入射角为45°,折射角为30°,光线射到液体底部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又反射回来,最后光线又回到空气中的折射角是()A.30°B.45°C.55°D.60°例2 P87第3题拓展:有经验的渔民用鱼叉捕鱼,怎样操作才能确保捕到鱼?如果不是用鱼叉捕鱼而是用先进的激光枪又该怎样?例3李华在洪泽湖乘船游玩时,发现水面下某处有一只青蛙(如图),他用激光笔照射到了这只青蛙。

⑴、请你在图中画出李华在照射青蛙时的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⑵、李华看到的“青蛙”比青蛙的实际位置距水面是深一些,还是浅一些?一、光的折射---课内作业班级 姓名 成绩 1.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向水面时,则 ( ) A .只发生折射现象,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B .只发生折射现象,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C .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折射角小于入射角D .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下图是光线在空气与玻璃的界面处发生折射与反射的四幅图.其中正确的是:( )3.关于光的折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折射角就是折射光线与界面之间的夹角 B .折射现象中,光路不可逆 C .光线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时,折射角不可能等于90° D .光线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折射角不可能等于0°4.如下图所示是光线通过三棱镜时折射光线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5.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是 ( )6.一根铅笔斜插入水中,如下图中能较真实地反映人观察到的铅笔的情况的是:( )二、透镜【学习目标】知道什么是透镜,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苏科版物理扬中树人八年级物理导学案(下)

苏科版物理扬中树人八年级物理导学案(下)

第四章复习课【学习目标】对本章知识进行细致的梳理,突出重点知识,有效突破难点,加强本章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本章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训练。

【重点难点】对本章知识的梳理及本章知识的综合运用【学习过程】1.知识梳理学生完成本章复习课内练习中的知识梳理部分,完成后老师校对。

(重点内容要展开以达到复习课突出重点的作用)2.典型例题例1 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发生折射时,图中所示的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例 2 “海市蜃楼”这一自然景观,我们每一位同学并不陌生。

请问这一现象是由于下列哪种情况形成的?( )A 光在海面上发生了反射B 光在海水和空气中发生了折射C 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发生了折射D 光在不均匀的海水中发生了折射例 3 根据下列光线的路径,在右侧方框中填上适当的透镜。

例4. 完成表格例5.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5cm 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若将某—物体放在此透镜前20cm 处,可得到一个( )A .倒立放大的实像B .倒立缩小的实像C .正立放大的实像D .正立放大的虚像例6.九(1)班同学在拍毕业照时,照相机镜头上正停着一只苍蝇,则拍出来的照片 ( )经过透镜前 透镜 经过透镜后 经过焦点 凸 平行主光轴 经过光心 经过透镜前 透镜 经过透镜后 经过焦点(延长线) 凹 平行主光轴 经过光心A.会有一只正立、放大的苍蝇B.不会出现苍蝇,但有一个大黑点C.不会出现苍蝇,但比正常情况下暗一些D.会有一只倒立、放大的苍蝇第四章复习课---课内作业班级 姓名 成绩1.透镜分 和 两种,_______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_______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在下图中属于凸透镜的有: (填序号)。

2.在下图中标出凸透镜和凹透镜对的光路: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在光具座上顺次放置凸透镜、 、 。

探究时,应调整 使它们大致在 ,目的是 。

5.光的折射现象是指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 。

八年级物理 导学案第1课时

八年级物理 导学案第1课时
X X X中八年级物理科导学案(总第1课时)
主备人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授课人_________
课题:引言----致同学们
备注
一、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2、了解物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及物理知识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中的应用。
3、认识到观察实验、勤于思考、勇于探究、联系实际、重视自我发现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识到物理是有用、有趣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探究的方法。
三:目标落实:
(一)预习自学
1、面对一门新的学科,现在你们最想知道什么?
(二)导学释疑
1、阅读第一页的第一小段,告诉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与学习就像在大海边拾贝壳那样有趣,揭示科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科学探索的过程,充满乐趣和艰辛。
2、演示实验:吹硬币、打不走的鸡蛋等有趣的物理实验,让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学生做“吹漏斗”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4、播放课件,让学生知道生活生产中处处有物理。
5、学生阅读课本介绍物理的探究历程和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阅读课本总结学好物理的方法。
四、作业布置(制定学习计划)
六、学(教)后反思: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是什么 扬中市第一中学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是什么  扬中市第一中学
• 想一想: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还有 哪些实验或事实支持你的结论?
呼救
听火车
活动3: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
• 做一做:把耳朵贴在盛水的鱼缸外面, 让你的同学把石头放在水中互相击打, 你听到了什么?
• 想一想: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还有 哪些实验或事实支持你的结论?
活动4: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吗?
• 做一做:将正在发声的
声音是什么
扬中市第一中学 何建军
活动1:探究声音的产生源自• 试一试:用你身边的纸、橡皮筋、笔帽、一杯 水,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
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
• 想一想:物体发声与不发生有什么不同?物体 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
• 看一看(1)将击响的音叉放入水中,你看到 什么?想想看,这是为什么?

(2)会跳舞的小药丸。想想看,这是
为什么?
一、声音的产生
•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 2、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
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 声源。
活动2: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
• 做一做: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 当你的伙伴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时,你 听到了什么?如果用饶有细绳的食指堵 住双耳,重复上述操作,你还能听到敲 打衣架的声音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中市第一中学初二物理导学案
【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2. 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学会估测大气压数值;
【重点】理解大气压的现象;知道大气压的测量和数值。

【难点】测量大气压的实验设计。

1.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叫做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实了的存在;
最早测量大气压的实验是实验,一标准大气压相当于厘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它的大小等于Pa;大气压的值随高度的增而。

2.家庭活动:覆杯实验(教材P90D2题):将玻璃杯子装满水,
然后用一张纸盖在水的上方,将水杯倒过来,观察发生的
现象: 。

【问题1】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思考〗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液内部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那么气体也受重力作用,也具有流动性,气体内部是否也存在压强呢?
〖实验〗按课本图10-16组装实验器材:
(1)在易拉罐中放入少量的水;
(2)点燃酒精灯对易拉罐加热,待罐口出现白雾时,将罐口堵住;
(3)撤去酒精灯,让易拉罐自然冷却。

现象: 。

说明: 。

〖活动〗利用身边的器材演示和体验大气压强,并总结体验方法及其特点。

课题10.3气体压强时间2011年5 月19 日主备人魏治宏审核人殷长军班级初二()课型新授课课时第 1 课时姓名
〖阅读〗
“读一读”:实验(德国___________
做的)成功的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事例能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
如:1.;
2.。

〖总结1〗
【问题2】大气压究竟有多大呢?
〖体验〗将两个吸盘式衣钩挤压在一起,再将它们沿轴线方向拉开,通过活动可知大气压强很。

〖活动〗10.7估测大气压的值
[器材] 容积为20mL的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实验原理] 。

[步骤]
(1)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排尽筒内
的空气,然后用一个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

(2)如图所示,用细尼龙绳拴在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固定在墙上的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刚开始滑动时
..............,
1.以上大量现象都说明:大气对处于其中的物体向都
有 .
立即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3)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全部刻度的长度
.......L,读出注射器筒上标注的容积V。

得到活塞的横截面积表达式为:。

(4)由P=F/S计算此时大气压的数值。

大气压对活塞的
压力
F/N
注射器的容积
V/cm3
注射器的全部刻度
长度L/ cm
活塞的横截面积
S/cm2
大气压强的
值p/Pa
[讨论]
(1)注射器内气体有部分残留,可造成测量结果(偏大或偏小);
(2)注射器活塞与筒壁有较大摩擦,可造成测量结果(偏大或偏小),可采取什么方法减小摩擦带来的误差?;
(3)该实验过程中造成误差的原因还可能有哪些?。

〖拓展〗(自学教材P101“托里拆利”,了解托里拆利实验)
最早测量大气压的实验是由意大利科学家完成的,他测出的大气压的值相当于 c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即1标准大气压= _____水银柱产生的压强=____ _Pa。

〖总结2〗
〖了解〗]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生活中一般随身携带的是,科学研究中经常用来精确测量大气压。

【问题3】典型例题
〖例1〗如图所示,用塑料管可以把瓶子中的水吸到嘴里,这是由于 ( )
A.人对水产生吸引力的作用 B.吸管本身有吸水的作用
C.大气压作用在水面上的结果 D.水压的作用
〖例2〗将一满罐“纯净水”(高约40 cm)开口朝下放在水中,如图所示,结果是 ( )
1. 最早测量大气压的实验是实验.
2.一标准大气压相当于厘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它的大小约等于(例1)(例2)(例3)
A.仍是满罐水 B.水将流出一部分
C.水将全部流出 D.以上答案都不对
〖例3〗某科学实验小组利用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器材测量大气压强的值,实验
步骤如下:
(1)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然后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这样做的
目的是。

(2)如图所示,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刚被拉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9.9 N。

(3)如图,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全部刻度的长度为 cm,计算出活塞的横截面积。

(4)计算得到大气压强的数值为 Pa。

(5)同学们发现实验误差较大,请分析,该实验过程中导致误差的因素有:
①;②。

1.自来水笔吸墨水时,把笔上的弹簧片按下后松开,墨水吸进橡皮管内,原因是()A.弹簧片弹力作用的结果B.橡皮管有吸引力
C.手对橡皮管有压力D.管外墨水面上大气压大于管内气压2.下列实验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3.用嘴吸空塑料瓶的瓶口,瓶会变塌,空塑料瓶变塌的原因是__ 。

4.如图所示,把玻璃杯盛满水(图甲),用硬纸片(重量忽略不计)盖住杯口(图乙)再倒过来,
C D
B
A
(2)实验中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