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先生制”,观陶行知生本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小先生制”,观陶行知生本教育
【内容摘要】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在二十世纪初对普及乡村教育方法的实践创新和重大发展。
是以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
从小先生制的理念、实现形式及效益等个方面都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本教育思想,于今天我们的教育观,教育形式也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
【关键词】小先生制生本教育
一、以“小”见“大”
“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
”——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倾其毕生精力于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其写的一首《小孩不小歌》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相信儿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以儿童为主的教育思想。
研读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更是处处体现了教育应从生出发,以生为主,回归生本的教育理念。
(一)何为“小先生制”?
何谓“小先生”,陶行知先生是这样说的:“生是生活。
先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有种生活的先生,后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一种生活的后生,学生便是学过生活的人,先生的职务是教人过生活。
小孩子先过了这种生活,又肯教导前辈和同辈的人去过同样的生活,是一名名实相符的小先生了。
”他又说:“小孩子是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孩子!”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陶先生认为学生并不应该只做知识的接受者,他有权利、有义务,更应该去参与知识的交流和传承。
“小先生制”最先由陶行知先生提出,在推行民众教育时,陶行知先生提出:“民众教育的根本主义就是把知识散给大众。
要把教
育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荡涤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都得呼吸。
把知识变成空气最好的办法就是运用小先生。
”狭义的来说,即老师平时实行的“小老师制”可看成是其一部分。
(二)何为“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即以学生为本,从学生本人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真实地反映学生生活、学习情况,进而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以达到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育方法。
“生本教育”认为教育过程的主人,正是儿童自己,教师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
而陶行知先生认为,小孩子最好的先生是小孩队伍中最进步的孩子,小孩启蒙第一天就有资格当小先生。
这种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来,回归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的理念,也正是“生本教育”的精髓。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对传统教育思想的革命性颠覆,是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开创性奠基,是以生为本思想彻底性的标志。
陶行知先生大力推行“小先生”制,提出向儿童折腰,而孩子也真实拥有这样的能耐的。
二、以“理”论“据”
“小孩的本领是无可怀疑。
我们有铁打证据保举他们做先生。
……”
——陶行知
(一)‘承认小孩子有力量’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现在的每个老师应该都做到了传授、解惑的工作,但是也正因为有些老师只看了这一句话,贯彻了这一句话,而在不知不觉中损害着学生的尊严和感情。
在现在的学校里,只有进到校园,你会发现师生的关系就仿佛是“我管你从”的君臣关系;在课堂上,老师唾沫横飞,学生不知其所云。
这样的教育,导致一个老师教出多少个学生都只有一个样。
学生在老师面前,不敢把真实的想法说出来,直接地伤害了教育最主要的唯一的服务对象—
—学生。
可以说这样的教育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要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应以学生为出发点,为主体,全面关注学生的行为、思想,才能对学生产生更有效的教育意义。
而如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生本教育,就如陶行知先生在实施“小先生”时说的:“生是生活。
先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有种生活的先生,后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一种生活的后生,学生便是学过生活的人。
”而儿童正是正在过这一种生活的人,他们有自己的认知观,有自己的生活、学习方式,而这些就是他们所拥有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创造的儿童教育”论中指出:“我们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了小孩子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采用“小先生制”正是因为他真正的走进了儿童的世界,充分地相信儿童的能力。
他认为,小孩子最好的先生是小孩队伍中最进步的孩子,小孩启蒙第一天就有资格当小先生。
正如1932年9月4日,南京余儿岗儿童自动学校成立,农民做校童,古庙做教室,胡同炳、陈银森等10人任“小先生”,教82名小学生。
陶行知写诗祝贺:“有个学校真奇怪,小孩自动教小孩。
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
”可见陶行知先生认为:小孩身上孕含着无限的创造性和生命力,小孩人小志不小,小孩许多事不是不能做,而是没有让他们做。
老师应给孩子足够的空间,更相信你给他一份信任他会还你一份精彩。
(二)‘不拜儿童做先生,就做不好先生’
承认儿童有能力’后,就要运用儿童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我们老师要服务的对象。
老师只是关注学生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地了解学生,而这,就需要老师能弯下腰去拜儿童做先生,以儿童的方式回馈于儿童,借用孔圣人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则正是这个理念和远见的有效实现形式。
孩子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自成逻辑,更不能以成年的思
维去判断绝对的对与错,如果一味地把老师的想法强加于他们,是扼杀了他们的天性。
教师在教育时应在他们原有的层面上加以引导,而这,就需要老师去拜学生做先生。
关于这一点,古时就有《两小儿辩日》一典故: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尚要拜儿童为先生,我们更应该多听一听儿童的说法,正式他们的思想,把教育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紧密联系,凸显教育的实效性。
在如今师讲生听的现在,让我们学习孔子和陶行知先生的精神,不仅爱学生,更要尊重学生,学会拜学生为老师。
三、以“形”见“效”
“小先生则不一定使人来学,可以往教,其嫂正缝衣,其母正学洗碗,彼亦可就地教之。
”
——陶行知
陶行知的“小先生制”不仅仅指学校教育中儿童作为“小老师”,更包括生活中。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习并不单在学校里,社会上,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老师。
给生活以教育,用学生参与的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小先生制”
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学习形式及因人而异的学习方法,其产生的作用和效益是无限的。
1、学习形式不限
陶行知先生强调知识是属于大家的,是公有的,他曾通令学生有担任小先生的义务,识字的人有教不识字的人的义务。
这种义务如同纳税一样,“有知识的人必须纳知识税,拿自己己得的知识去教人”。
他认为学生也可以做“小先生”,也可以向别人传授知识,每个学生都可以并有义务去参与知识信息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承。
作为已经掌握这一知识的学生更应该做“小老师”去教不会的同学,让学生互相学习,即知即传,教学做问合一,不仅曾加了学生的兴趣,还很有效率,学生也得到了相应的成就感,是学生多方面得到了发展。
“小先生”不仅是学生向学生学习,学生也可以做老师的先生,做其他人的先生,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事物展现给别人,自身也就在信息的交换中得到了成长与收获。
就如陶行知先生在《领导者再教育》中提到的:“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
……一切人都是我的先生,我的学友,我的学生。
七十二行都有资格做先生……先生既多,学问自广。
”
2、学习地方不限
“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
教育源于生活,学于生活,用于生活,这样子的教育才与学生有关。
陶行知先生是这样说的:“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范围……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用小先生尚可解决教育上历来感受困难之三个问题。
……三是不受时间限制。
平常学校故不论,即民众学校上课亦有一定钟点,而受教育者之一般乡村男女民众,作事是不论钟点,到了上课时间,不一定有工夫。
小先生则不一定使人来学,可以往教,其嫂正缝衣,其母正学洗碗,彼亦可就地教之。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习无处不在,
只要与学生自身生活有关的,即便是在家里看母亲洗碗,也是可以学习的。
他的小先生制打破了传统的教育只局限于四面围墙的学校和少数人才能上学的惯例,第一个提出要拜老百姓为师。
在生活中学习,吧学习到的用于书面,用于生活,学士是受益匪浅的。
成功实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相结合,让教育更贴近生活,于学生学习更有效率,知识更具实际作用。
在教育“生本”化的今天,要关注学生的个体认知、情绪、道德等,通过有价值的生活资源,挖掘学生的潜力,为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而从学生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学生决定教育。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学生真实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因此,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不仅在遍地文盲的旧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就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大环境中,仍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具有可实施的价值的。
参考文献:
[1]《试论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J]. 孙德玉.教育科学,1987(04).
[2]《陶行知文集》[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3]《怎样做小先生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1.29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