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悠久,贡献卓著。

历史长:起于唐代,废于清末,绵延达千年以上。

数量众:由唐至清,逐渐增多,至清代有近5000所书院(历史上共有7000多所)。分布广:既有位于省府的高级别的省级书院,也有大量遍布州县、乡镇的地方书院。

特色明:书院一般是在个别著名学者领导下,积聚大量图书,聚众授徒,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贡献著:书院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军,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又是传播文化、进行教化的重要场所。

影响大:书院不仅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影响深远,她还走出国门,对中外文化交流、世界文明化进程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经验宝贵,遗产丰厚。

办学经验。书院是在总结官学和私学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办学宗旨、师生来源、经费收支、课程设置、图书管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关系的处理、建筑布局等等方面,都很有特色和可取之处,值得总结,值得借鉴。

一、书院的发展轨迹

(一)唐代:书院开始出现

时间:唐朝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

地点:中央——丽正、集贤书院地方——湖南光山书院

(二)宋代:书院名扬天下

宋代是我国书院发展最富有朝气的时代:

一是出现了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千年学府”,书院之名天下闻名;

二是一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顶尖级学者如朱熹、张栻、陆九渊、吕祖谦等有丰富的书院活动;

三是规范书院教学和讲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得以确立。

(三)明代:书院与政府关系紧张

明代书院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是政府对书院的打压。大体而言,前期书院不受政府支持和重视,发展缓慢;中后期虽发展迅猛,但多次遭到政府的禁毁。

明代三毁书院

一是嘉靖之毁:矛头直指王阳明、湛若水二是万历之毁:张居正痛恨讲学

三是天启之毁:魏忠贤残害东林

(四)清代:书院的普及与改制

清代书院的发展是前所未有的,目前所知有四千多所,比以前所有书院的总和还要多两倍以上,接近明朝的3倍。其中有三大突出的现象:

一是书院的普及。一方面出现了大量的省级书院,一方面乡镇大建书院。

二是书院的科举化。

三是书院的改制。这主要是指近代在西方教育体制和西方文化冲击下书院的转变和改制。

锦江书院名联——“功名富贵文章道德”联

有补于天地曰功,有益于世教曰名,有精神之谓富,有廉耻之谓贵;

不涉鄙陋斯为文,不入暧昧斯为章,溯乎始之谓道,信乎己之谓德。

——于德培(1816年7月书,时任书院山长的进士、四川营山人)

名联解

对社会有所裨益可称为功,能促进人文教化可称为名,充满精力和活力可称为富,廉洁而知道羞耻可称为贵;

无庸俗浅薄举止可称为文,无不清不楚行为可称为章,探究事物的根源可称为道,为人诚实而守信可称为德。

3、书院的科举化

书院在宋代是以反科举的形象为世瞩目的;但到清代,书院与科举却关系紧密,在教学内容、目标、师生的选择、书院的供祀等方面大多是围绕科举的。很多书院供祀文昌帝君。更有意思的是,书院的建筑也有浓郁的科举色彩,如修建考棚、文昌庙,最突出的则是在牌坊上做文章。

4、书院在近代的走向

在近代社会巨变的历史情况下,书院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

一是书院的教学内容起了变化,针对中学的西学进入书院,针对科举的经世致用之学受到重视。

二是书院的名称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了以学堂取代书院的趋势,或是改书院为学堂,或是建立新的学堂。

(1)西学进入书院

(2)新式书院的建立

——以尊经书院为例子

清代书院的科举化,即基本上都是把应试教育放在首位的现实,导致其弊端丛生,而且积重难返,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于是一些有志之士纷纷要求整顿书院,甚至起而新建书院。在近代舞台上声誉卓著的尊经书院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建立起来的。(3)新式学堂的创建

针对旧式书院的不足,一些有志之士新创侧重西学教育的学堂。最早的有两所:一是天津中西学堂(今天津大学前身),1895年10月,时任天津海关道道台的盛宣怀创建;二是南洋西学学堂(今交通大学前身),1896年5月,时任清廷大理寺少卿的盛宣怀创立。

(4)学堂代替书院

应该说,在西方教育体制的冲击下,中国传统书院的发展正不断调整。但书院改学堂(学校)最终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刘坤一、张之洞《江楚会奏第一折》中称:

惟成事必先正名。三代皆名学校,宋人始存书院之名,宋大儒胡瑗湖州设学,分经义治事两斋,人称为“湖学”,并未名为书院。今日书院积习过深,不守规矩,动滋事端,必须正其名曰“学”,乃可鼓舞人心,涤除习气。如谓学堂之名不古,可即名曰各科学校,既合古制,且亦名实相符。

思考:千年传统何以在近代会中断?书院发展到清末,与新的时代需要、与西方的教育体制相比,究竟呈现出哪些局限?

书院的教学内容偏窄,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内容几乎为零,不能适应时代需要。

书院的办学规模有限,一般是数十人至一二百人而已,不如现代班级授课制度能够大量培养人才。

书院的办学层次不明,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这样鲜明的梯级层次。

书院发展到清末,弊端丛生,声名狼藉,许多趋新人士不愿使用其名。

中国在近代不断战败,传统文化自信力逐渐丧失,很多人对待传统的态度从部分否定走向整体否定,具有千年教育传统的书院最终沦为全盘否定的牺牲品。

二、书院的办学特色

总体说来,书院是既区别于官学、又区别于私学,是在融合官学和私学办学之长的基础

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其特殊性在于:它一般是在个别著名学者(山长)领导下,积聚大量图书,聚众授徒,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一)书院的开办往往自由灵活

经费来源多途:政府拨付、私人捐助、民间集资等。形成公办、私办、或公私合办等多种形式。

地点灵活:或城镇,或乡里;或都市,或山林;或家内,或家外。

招生对象:没有地域、身份、年龄的限制,而且允许随到随学,往往有不少旁听生。书院待“四方之徒”。

(三)注重学问,注重教学与研究的结合,是书院区别于官学和一般私塾的重要特征。

一般的官学和私塾重视的是教学,对学术研究往往不看重,而书院的山长一般都比较有学问,在他的带动下,书院往往具有自觉的、浓郁的学术研究气氛。

在书院制度废除不久的1923年,胡适曾说:“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

(四)书院形成了一套以自学为主、讲授为辅的教学模式。

书院的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钻研的能力,平时主要是生徒自学,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所学情况(称为日课),每隔五天或十天上交一次,山长批阅并升堂讲授有关内容,相互答疑问难。

书院还通过一系列的考试来检验和促进教学的效果。

三、书院的历史作用

作为千年庭院,书院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播、学术繁荣,以及移风易俗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军,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还是文化普及、社会教化的重要方面军。不仅如此,书院还走出国门,在中外文化交流、世界文明化进程等方面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普及文化

书院是对官学和私学的补充。书院学生的来源(无身份限制,许多贫寒子弟受教)、书院的分布(许多分布在乡村)都体现出普及文化的特点。这是适应唐宋以来文化教育下移的历史趋势。

(二)繁荣学术

古代缺乏专门的科研机构,官学无所谓学术。书院盛行“会讲制度”,讲学是其特色,教学与研究结合,形成学派。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种教育组织,与当时的学术发展密切相关。宋明理学、乾嘉汉学的发展兴盛都与书院联系紧密。

(三)书院的世界影响

正如中国其他文化(如汉字、禅宗、儒学、科举等)曾对世界有重要影响一样,书院也在推进世界文明向前发展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书院至迟在明朝时就已开始移植国外,首先是在朝鲜半岛推广,尔后走向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周边国家,进而在西方如意大利、美国等一些国家建立,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教育组织。

3、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教会书院

(1)传教士与书院的接触、冲突与认同

教会书院是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以后才出现的一种新型书院。传教士与书院的接触始于明代末年。汤若望在明末来华,将北京首善书院改为天主堂。又有将天主堂改为书院的。如1723年,福建理学书院、兴庠书院是在原来的天主堂地改建的。明末,杭州耶酥会奉教育士大夫杨廷筠在其私宅建虔诚书院,以栽培青年才俊,护卫教会,鼓励人人归主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