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政治-学术与政治 pdf百度云

合集下载

学术中的政治与政治中的学术资料

学术中的政治与政治中的学术资料

学术中的政治与政治中的学术资料政治与学术资料虽然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政治作为一种行为和决策的过程,对学术资料的产生和应用有着重要影响。

同时,学术资料也为政治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证研究数据。

本文旨在探讨政治与学术资料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其对于社会和政治发展的意义。

首先,政治对学术资料的产生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政治决策的过程需要基于科学研究和学术资料进行决策分析,以制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政策。

政府机构、决策者和立法者需要借助学术资料了解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的情况,以便作出准确的决策。

其次,政治对学术资料的应用也可以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

政治方面的需求和问题,往往会激发学术界进行相关研究,从而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政治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政治对学术研究的需求和推动。

另一方面,学术资料对政治决策和政策制定也具有重要作用。

学术资料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政治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和指导思路。

而政府机构、决策者和立法者在制定政策时,往往需要借助学术资料来了解问题的本质、解决方案的可行性以及政策效果的预测等方面的信息。

此外,学术资料还可以帮助政治决策者评估政策的成效和效益。

通过学术研究的实证分析,政府机构和决策者可以了解某项政策的实际效果,以及对社会和经济产生的影响。

这样,政策制定者可以根据学术研究的结论,及时调整和改进政策,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最后,政治与学术资料之间的相互联系还有助于公众对政治决策的监督和参与。

通过学术研究和学术资料的公开透明,公众能够了解政策制定的依据和决策过程,从而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

同时,公众也可以通过学术研究和学术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参与到政治决策和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中。

综上所述,政治与学术资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政治对学术资料的需求和应用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同时学术资料也为政治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依据。

中国近代学术与政治的关系

中国近代学术与政治的关系

近 代 史 , 其 是 清 末 民初 这 段 的 历 史 , 了 我 们 很 好 尤 给
的思考契 机 。
如 果 要 用 实 例 加 以 说 明 , 妨 看 看 著 名 学 者 的 不
了诸 如 陶澍 、 则 徐 、 自珍 、 源 等 著 名 学 者 , 些 林 龚 魏 这 学 者 皆 以 匡 济 天 下 为 己 任 。这 一 时 期 的议 政 之 风 与 变 法 呼 声 非 常 强 烈 , 如 包 世 臣 的 “ 将 有 变 ”预 比 殆 感 、 自珍 的 衰 世 预 言 , 及 魏 源 的 “ 经 世 以 为 谋 龚 以 倡
关键 词 : 中国近代 ; 学术与政 治; 清末 民初
文 章 编 号 :7 7—87 6— 7 — (0 0 0 9 8— 0 3 7 1 0 2 1 )2—16一 2 2 o
学 术 与 政 治 这 个 看 似 矛 盾 但 又 无 法 脱 离 联 系 的话 题 , 来 是 学 者 们 争 论 的 焦 点 。 究 竟 学 术 与 政 历 治 是 何 关 系 , 者 又 如 何 相 互 联 系 、 互 影 响 , 国 二 相 中
掀 起 了轰 轰 烈 烈 的 洋 务 运 动 。 在 洋 务 运 动 中 , 央 中
以恭亲 王奕欣 、 学 士桂 良、 机 大 臣文 祥 为代 表 , 大 军
地 方 上 以 曾 国藩 、 鸿 章 、 之 洞 、 宗 棠 为 代 表 。 李 张 左
而洋务 派 的经世 观念 , 疑 计 耳 ” , 求 义 理 经 世 之 学 , ] 讲 “根
本 之 H- 尤 在 变 法 自 强 。 而 最 能 代 表 洋 务 派 思 想 的 , ”
便 是 张 之 洞 的 “中 学 为 体 , 学 为 , 西 E g”。

学术中的政治与政治中的学术资料

学术中的政治与政治中的学术资料

学术中的政治与政治中的学术资料政治与政治中的学术资料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政治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政治和学术资料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篇论文将会探讨政治和学术资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学术资料如何影响政治的发展。

首先,政治和学术资料之间的互动是十分重要的。

政治决策往往需要基于大量的学术研究,例如关于环境污染、教育投入、医疗资源分配等等的研究数据。

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政策制定有着重大的影响。

政治决策往往受到利益集团的干扰,如果政策制定者无法依据可靠的学术资料来做出决策,政策的公正性和可行性将无法得到保障。

因此,学术资料是制定公正和科学政策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

其次,政治也反过来影响了学术资料的发展。

政治的特性决定了学术资料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例如,政府对经济发展的重视将促使经济学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获得更多的政策关注和支持。

政治对学术研究的影响也涉及到学术资料的筛选和发布。

政治利益集团可能会利用对学术资料的控制来影响政治决策,因此学术界需要坚持独立研究并加强学术自律,以确保学术资料的公正性和可信性。

除此之外,学术资料还影响着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学术资料提供了政策制定者一个更加全面和科学的视角来看待复杂的社会问题。

同时,学术资料也能够启发公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参与。

例如,社会公益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使得更多的普通公民获取相关学术资料,自主思考并参与到问题解决中。

学术资料的普及和应用,不仅促进了政治的发展,也提高了公民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参与度。

因此,政治和学术资料之间的密切互动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进步。

政治决策的公正性和可行性,学术资料的可靠性和公正性,以及公民对于社会的参与度和责任感,都在政治和学术资料的相互影响中得以保障。

政治和学术资料的来往合作将充分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政治和学术资料之间的重要性。

学术与政治英文版

学术与政治英文版

学术与政治英文版1.We must turn back ersatz religion.The work of renewal begins with theological self-knowledge.The universalist and universalizing pretensions of the false Europe reveal it to be an ersatz religious enterprise,complete with strong creedal commitments—and anathemas.This is the potent opiate that paralyzes Europe as a political body.We must insist that religious aspirations are properly the province of religion,not politics,much less bureaucratic administration.In order to recover our 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agency,it is imperative that we re-secularize European public life.2.We must restore a true liberalism.This will require us to renounce the mendacious language that evades responsibility and fosters ideological manipulation.Talk ofdiversity,inclusion and multiculturalism is empty.Often,such language is deployed as a way to characterize our failures as accomplishments:The unravelling of social solidarity is‘actually’a sign of welcome,tolerance,and inclusion.This is marketing language,a language meant to obscure reality rather than illuminate.We must recover an abiding respect for nguage is a delicate instrument,and it is debasedwhen used as a bludgeon.We should be patrons of linguistic decency.Recourse to denunciation is a sign of the decadence of our present moment.We must not tolerate verbal intimidation,much less mortal threats.We need to protect those who speak reasonably,even if we think their views mistaken.The future of Europe must be liberal in the best sense,which means committed to robust public debate free from all threats of violence and coercion.3.We need responsible statesmen.Breaking the spell of the false Europe and its utopian,pseudo-religious crusade for a borderless world means fostering a new kind of statesmanship and a new kind of statesman.A good political leader stewards the commonweal of a particular people.A good statesman views our shared European inheritance and our particular national traditions as magnificent and life-giving,but also fragile gifts.He does not reject that inheritance,nor does he chance losing it all for utopian dreams.Such leaders covet the honors bestowed upon them by their people;they do not lust for the approbation of the‘international community,’which is in fact the public relations apparatus of an oligarchy.27.We should renew national unity andsolidarity.Recognizing the particular character of theEuropean nations,and their Christian mark,we need not be perplexed before the spurious claims of the multiculturalists.Immigration without assimilation is colonization,and this must be rejected.We rightly expect that those who migrate to our lands will incorporate themselves into our nations and adopt our ways.This expectation needs to be supported by sound policy.The language of multiculturalism has been imported from America.But America’s great age of immigration came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a period of remarkably rapid economic growth,in a country with virtually no welfare state,and with a very strong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to which immigrants were expected to assimilate.After admitting large numbers of immigrants,America closed its doors very nearly shut for two generations.Europe needs to learn from this American experience rather than adopt contemporary American ideologies.That experience tells us that the workplace is a powerful engine of assimilation,that a generous welfare system can impede assimilation and that prudent political leadership sometimes dictates reductions in immigration—even drastic reductions.We must not allow a multicultural ideology to deform our political judgments about how best to serve the common good,which requires nationalcommunities with sufficient unity and solidarity to see their good as common.28.Only empires are multicultural.After World WarII,Western Europe cultivated vital democracies.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Empire,Central European nations restored their civic vitality.These are among Europe’s most precious achievements.But they will be lost if we do not address immigration and demographic change in our nations.Only empires can be multicultural,which is what the European Union will become if we fail to make renewed solidarity and civic unity the criteria by which to assess immigration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for assimilation.。

读《学术与政治》的心得体会

读《学术与政治》的心得体会

读《学术与政治》的心得体会读《学术与政治》的心得体会马克斯·韦伯在写作《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时都用到了对比的方法,在《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中,文章开篇,关于年轻学者学术生涯的开始,韦伯对比了德国与美国的不同,之后的学术研究机构的“国家资本主义化”、年轻人对于教师的态度等部分都出现了德国和美国之间的对比;在《政治作为一种志业》中,韦伯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英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官僚机构的运作方式。

在《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中,韦伯先是对学者这一行业的外在条件进行分析。

韦伯先从经济方面对比了德国和美国的学术发展方式。

他对比了年轻学者在美国和德国的不同经济待遇,韦伯传递出的是美国的年轻学者获得的工资更稳定;在学术研究机构方面,美国和德国都存在“国家资本主义形态”企业的现象,学术研究机构的存在与否和发展情况受到国家经费的影响;而学术机构在人才的选拔制度方面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韦伯说:“造成凡才当道的原因,要到人类协作的法则中去找,尤其是好几组人的协作的法则。

在这里,这是指负责推荐的教授与教育官员之间的协调合作……唯有当国会(如在某些国家)或君主(德国到目前为止)------二者结果相同------或取得权力的革命者(如德国当前),因政治原因干预学术界的用人时,我们才能确定有人和的平庸之辈及一心上爬的人会垄断贤路。

”这里,学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治的控制,当然,“机运”因素在选拔过程中也占有非常高的比重。

然后,韦伯讨论了学者与教师难以兼得的问题,并稍微涉及了法国和德国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处理方式。

接下来,韦伯对学者这一行业的内在条件进行分析。

韦伯指出了学术专业化的必要性;灵感、热情、工作三者相结合的重要性;“纯粹向具体工作献身的人”的“人格”的真实;学术工作和艺术工作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韦伯认为艺术领域的进步不同于学术领域的进步:在艺术领域,“一件真正‘完满’的作品,永远不会被别的作品超越,它永远不会过时”,但是“学术工作要求被‘超越’,要求过时”,“学术工作和一个进步的过程不可分离”;学术工作的意义------在这个问题上,韦伯分别给出了前人和近代人的理解:1、随着人类理知化过程的推进和对于“进步与死亡意义”问题的探讨,柏拉图的观点是“惟有在这真理中,我们才不以幻觉和影像为足,而是追求到真实的存在”,“由这些,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只要发现美、善或者例如勇气、灵魂,或任何事物的正确概念,就等于把握到这件事物的真实存在。

学术自由与政治统治_寻求学术与政治的和谐之道_袁冬冬

学术自由与政治统治_寻求学术与政治的和谐之道_袁冬冬

第33卷第5期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Vol.33No.52013年9月Academic Forum of Nandu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ep.2013收稿日期:2013-05-12作者简介:袁冬冬(1986—),男,河南省南阳市人,郑州大学法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郑州大学俄罗斯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俄罗斯政府与政治。

学术自由与政治统治:寻求学术与政治的和谐之道袁冬冬(郑州大学法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学术思想的产生与传播对政治统治有着“双刃剑”作用,政治统治同样反作用于学术自由。

学术与政治之间始终存在着冲突,但两者之间又分享着诸多核心价值。

在学术研究中,我们一直倡导“学术独立”和“价值中立”原则。

然而,这一追求往往会遭到来自政治系统的挑战,成为一种乌托邦式的畅想。

为了促进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和谐,我们应当构建能够促进学术独立与学术自由的民主政治基础,政治体制要进行不断改革以回应来自学术界的批判,另外,我们还要强调学术与政治共同的价值追求,使两者在此基础上达致和谐;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应注意防止学者们对学术自由的滥用,以及因此所导致的学术对政治统治造成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学术自由;政治统治;和谐中图分类号:D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320(2013)05-0089-06政治的过程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不管是政治组织还是个人都是“经济人”,他们都会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行动。

学术是对客观规律的一种探讨与把握,具有一定的“独立品格”。

然而,它很难做到“价值无涉”,即使学者们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仅追求对客观事实与规律的把握,他们也会不期然地站在某一利益主体的立场之上,进而对政治施加影响。

政治统治者为了自身利益,不会对危及政权的学术思想置之不理,时常施加压力于学术研究过程。

政治与学术

政治与学术
毫无疑问,我们要努力提倡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但是,我们不能把世界观方面的问题武断地归结为政治立场问题,更不能把政治问题都归结为敌我矛盾的问题。在文艺、学术问题讨论中,粗暴地做政治上的结论是最有害的。(摘自1979年2月2日上海《文汇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阶级社会中,任何理论学术、文化艺术,总是为一定阶级利益服务的;完全脱离阶级利益的纯学术、纯艺术确是没有的。即使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也有一个为谁服务的问题。但是,政治不能代替学术、文化,它们是两个不同范畴。
由于在我国现阶段,绝大部分知识分子已经在阶级立场和世界观的改造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在政治上为谁服务的问题基本上解决了,他们是在为社会主义祖国服务的大方向下,积极地从事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的。因此,广大知识分子在科学、艺术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而是学术问题。即使在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中出现政治上的错误,也应当进行具体分析。从过去二十几年的情况看,有的并不是什么“政治错误”,而是诬陷不实之词;有的是由于执行一条错误的政治路线的影响而造成的;有的则是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自觉地造成了错误。即使是政治上的错误,大量的也还是人民内部问题;打着学术文化的幌子进行反革命政治活动,那是极个别的。

第三讲 学术与政治

第三讲 学术与政治

新民说

“凡一国强弱兴废,全系国民之智识与能力。而智 识、能力之进退增减,全系于国民之思想。思想之 高下通塞,全系国民之习惯与所信仰。然则欲国家 之独立,不可不谋增进国民之思想,不可不于其所 习惯、所信仰者,为之除其旧而布其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西学:“人民为国家主体”和“天赋人权”


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 说入之;语录不能渝,当以小说渝之;律例不能治 ,当以小说治之。
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 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亡而存 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 皆归本于学校。

史学革命

旧史学有“四病”:
一、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
的信中说:“二十五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 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新时代 :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 是《新青年》。而《民报》与《甲寅》还算 不上。”
改良与革命之争

《民报》VS《新民丛报》 胡汉民、朱执信、汪精卫、 陈天华VS梁启超

一:要否推翻满清,进行“
种族革命”

二:要否建立共和政体,进行 “政治革命”
不同主体进入历史时的面向:
1、经历:当事人的记录或回忆; 2、事件:学者们的“历史拼图”; 3、神话:革命家和政治家雕塑的历史。
维新与康党

康有为“专折奏事”之权 康有为的新政建议: (1)变科举,废八股,进行文化教育改革; (2)以西法振兴农工商业及军事工业; (3)官制改革 分权制度 开懋勤殿; (4)设立孔教会为“国家教化之基”; (5)要求光绪帝“御门誓众”,以变法为国策。


帝国时代皇帝的臣民——现代国家的国民

关于用学术讲政治的几点思考

关于用学术讲政治的几点思考

关于用学术讲政治的几点思考作者:李志昌来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03期〔摘要〕用学术讲政治强化了党校的职能定位,对提高其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党校教师不仅要深刻理解用学术讲政治的科学内涵,从“懂政治”“有学术”“要会讲”三个方面不断努力,真正提高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而且要准确把握用学术讲政治的几个相关问题,如“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学术化”与“大众化”“通俗化”的关系等,以进一步推动党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党校;教师;用学术讲政治;干部教育培训〔中图分类号〕D26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3-0104-05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是党校教学工作改革创新的核心任务。

近年来,各级党校围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中央党校2017年第一次教学会议上提出,党校教师要坚持用学术讲政治〔1 〕,这一论断抓住了提高党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也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教师用学术讲政治的水平” 〔2 〕。

可见,用学术讲政治是党中央对党校教学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党校教学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坚持的重要方针。

笔者认为,坚持用学术讲政治是党校教师应当掌握的基本方法,其目的是把政治问题讲清楚讲透彻讲到位。

党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定力、持之以恒,不断提高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和水平。

一、为什么要坚持用学术讲政治首先,坚持用学术讲政治是由党校的性质、地位、教学对象和教学任务所决定的。

党校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党校教师必须讲政治,必须要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党章党规党纪、党性修养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等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党校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如果不坚持用学术讲政治,就背离了党校的办学宗旨。

信息检索课程内容 (1)

信息检索课程内容 (1)
检索词:高中,英语,备课(教案,课件,教学资料,
教学参考,学习资料)
B.查询词的主题关联与简练
例如,查找“小学三年级关于时间的名人名言”
检索词:时间,名言
C.根据网页特征选择查询词
例如,免费下载《檀香刑》。
检索词:intitle:《檀香刑》免费下载
1)布尔逻辑检索
空格、“+”——逻辑与
“吉林省旅游资源”
2.访问检索需要的文献,找到文献后,可提交馆际互借或文献传递申请获取全文。
简介
CASHL是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hina Academic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Library)英文翻译的缩写,中文名称为开世览文。它是在教育部的统一领导下,本着“共建、共知、共享”的原则、“整体建设、分布服务”的方针,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建设的文献保障服务体系,是全国唯一的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收藏和服务中心。CASHL的宗旨是组织若干所具有学科优势、文献资源优势和服务条件优势的高等学校图书馆,有计划、有系统地引进和收藏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文献资源,采用集中式门户平台和分布式服务结合的方式,借助现代化的网络服务体系,为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工作者提供综合性文献信息服务。
注:无论简单检索、高级检索,都可实现跨库检索
4.检索结果分析
分组排序
5.检索结果获取
免费浏览阅读器下载获取目录
6,阅读器使用
caj、pdf阅读器,复制、粘贴转换成word文档
练习题(小学教育)
1.查找我校赵慧君教授2010年以来发表的论文。
2.查找初等教育的核心期刊有哪些?
3.查找中小学教育核心期刊《中小学管理》/《课程·教材·教法》/《外国中小学教育》/《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年以来收录的论文有哪些?

在政治与学术之间

在政治与学术之间
政策评估
学术研究可以评估政策的实施效果,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反馈和建 议,帮助他们不断完善和优化政策。
学术独立性
学术界在政治决策过程中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为政策制定者提供 不同视角和建议,有助于减少政策制定中的片面性和盲目性。
学术对政治运动的影响
思想启蒙
学术研究可以启发人们的政治觉悟和意识,推动政治运动的发 展。
舆论引导
学者们在学术研究中形成的观点和看法,可以影响公众的舆论方 向,引导公众关注和参与政治运动。
社会动员
通过学术研究和宣传,学者们可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政治运动, 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学术对政治体制的影响
体制完善
学术研究可以帮助政治体制发现自身存在的 问题和缺陷,提出改革建议,推动体制的完 善和发展。
政策导向研究
01
政治需求可能推动学术研究关注社会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促
进科研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资金支持
02
政府投资是许多重大科研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政治对科研的
资金支持起到了推动作用。
跨学科合作
03
政治需要可能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跨学科研
究和创新。
政治对学术研究的评价
价值中立
学术研究应该基于事实和证据,不受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的影 响。
鼓励学者们在研究 中保持独立思考和 自由言论,促进学 术创新。
坚持科学客观的态度
在学术研究中坚持科学方法和 客观态度,避免主观偏见和政
治立场的影响。
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尊重 不同的观点和研究成果,避免
过度政治化。
在学术交流和讨论中,遵循学 术规范和道德准则,维护学术
界的公正和客观。
加强政治与学术界的沟通与合作

读书笔记(学术与政治)

读书笔记(学术与政治)

——读马克思韦伯《学术与政治》有感1919,是个动荡的年代,刚刚走出战争阴霾的德国有着太多太多的感慨和反思。

而作为这个时代的伟大思想家的韦伯更是有着超出一般人的思虑。

正如里凯尔特所言:“长期的疾病缠身,在他身上留下了持久的印记,第一次世界大战则促成了他严肃的心情。

年轻时金子一般的幽默感,如今只偶尔有所闪现。

韦伯似乎成了一个苦行者,有时甚至十分阴沉……虽然从本质上说,在凡是年轻时就认识他的人来看,韦伯依然是那个韦伯,他不但依然宽厚仁慈,并且政治和学术也同样继续对他产生吸引力,这种双重的关切左右着他的全部生活和工作,这是局外人也能轻易看出的。

”我想这是一个思想家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也有一点时代造英雄的意味在里面。

真正的思想家是热情的也必须是深沉的。

如果要在学术上有所造诣就必须有一种“双重性格”即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一方面对学术本身怀着一种强烈的崇拜和喜欢,另一方面对学术的思考要出奇的冷静和客观。

只有同时拥有这两点才能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以上看似与这里的主题不相干,但我想说的是,正是这个时代造就了韦伯,造就了他的《学术与政治》。

在通读了全书后我首先的感觉就是,有点乱,很多时候很容易就被绕进去了。

后来经过老师一番提醒,跳出了书本身,从一个较为宏观的角度来观察,就显得清晰多了。

韦伯的时代是个令人迷惑的时代,很多压抑已久的问题都在这个时候一起喷薄而出了,虽然之前有过漫长的铺垫,但当这一切真的来临的时候,人们还是陷入了迷茫,必经的迷茫。

在《以学术为业》中,一直都在贯穿着对“科学存在意义”的探讨。

在每一段中都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但又都没有很明确的正面回答。

当时以为是自己没有领悟大师的意思,后来才明白其实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韦伯自己也没有从自己的矛盾思维中走出来,也还没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或许作为一个没有普遍宗教信仰的国家,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真正地体会到宗教信仰对于西方人的重要性。

在很多情况下,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宗教寄托而早已成为了生命的一部分。

[学术,政治,政治,其他论文文档]学术中的政治与政治中的学术

[学术,政治,政治,其他论文文档]学术中的政治与政治中的学术

学术中的政治与政治中的学术” 首先,在巴赫金自己思想学术活动的环境中,政治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并且后者内在地影响和制约着他的学术活动。

在巴赫金进入思想学术领域之际,正是俄罗斯社会天翻地覆的时候。

十月革命使他未能读完大学,革命初期的困难使成千上万的人处于冻馁之中,为了活命不得不离开彼得堡到涅维尔以及维捷布斯克谋生,正是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自己大半生、后来被称为巴赫金小组的那一批年轻朋友,并在与他们的切磋砥砺中形成了自己那些最重要的思想:关于康德、柯亨的哲学、美学,以及自己具有存在主义倾向的伦理哲学。

1924年到1928年对于巴赫金也是有决定意义的几年,在这几年,巴赫金以朋友的名义出版了一系列论著,这些论著从选题到核心观点都明显地与当时的政治意识形态气候有密切关系,批判形式主义,批判弗洛伊德主义,批判几种当代西方语言学理论,从社会学的角度阐述文学形式、语言和心理构成的本质,等等。

即使是以自己名义出版的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问题的著作,也渗透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视角;而30到40年代的一系列著作,权威意识形态的影响仍然明显存在,就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关于拉伯雷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民间文化关系的研究,也明显地留下了列宁关于每个民族都有两种文化理论的影响,这最强烈地体现在他著作中对民间文化没有批判的带有强烈乌托邦色彩的阐释。

这些论题、角度、学术立场的选择,都与特定政治和意识形态背景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这种政治和意识形态背景对学术论题、角度和立场的影响,自然会影响到巴赫金学术成果的内涵。

尽管巴赫金明确宣称自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他论著的许多基本内容却留下了马克思主义的明显痕迹,许多基本观点甚至表述都带有马克思主义的明显印记,即使不算以麦德维杰夫、沃洛希洛夫等人名义出版的、带有强烈的当时苏式马克思主义色彩的对形式主义、弗洛伊德主义、西方几种语言学流派进行批判的几部论著,仅以最能代表他自己学术立场和观点的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问题和拉伯雷现实主义问题的两部论著而言,接近马克思主义的表述和观点也比比皆是。

学术与政治的互动——以真德秀与徐元杰经筵进读为例

学术与政治的互动——以真德秀与徐元杰经筵进读为例

! !>?#)."%)$TB)'(MB3')40*M'(4+*C+*+,5_0*M4B2C0+)023'-\B2*;2D0(+*CY(O(+*@02I3@0*M5+*,274()23#047+* E2-'(*C4B+437B',+)X'--070+,3I7,+3307+,0*42)V)24+40'*+*C0*42)+74012Z(2340'*X+*CX+*3W2)0*@0*M5+*WB07B+0Q2C4' 7(,401+424B2*'E,27B+)+742)'-4B22QV2)')+*C+7B0212E2*21',2*4M'12)*+*72#@0*M5+*,274()23I,2+)*0*M+*CC03X 7(330'*E24W22*4B22QV2)')+*CQ0*0342)3#+*C4B2C037(330'*'*7())2*4V',04073'-Q0*0342)3I+C1072+-42)@0*M5+* ,274()23#WB07B*'4'*,52DV+*C2CW+53-')37B',+)X'--070+,34'V+)4070V+420*V',0407+,+--+0)3+*C3'()723'-0*-')X Q+40'*-')4B22QV2)')3IV',0407+,C27030'*3#E(4+,3'V)'10C2C+*'VV')4(*045-')4B22QV2)')+*C37B',+)X'--070+,34' 2D7B+*M20C2+3#)2+7B7'*32*3(3'*1+,(23+*C34)+42M023'-M'12)*0*M4B27'(*4)5#4B(3,+0C4B20C2','M07+,-'(*C+X 40'*-')4B22QV2)')3+*CQ0*0342)34'@'0*4,5M'12)*4B2W'),C+*C-')Q2C4B2C5*+Q07V)'72330*WB07B37B',+)X'-X -070+,30*42)12*20*V',04073W04B+7+C2Q070C2','M5E54+A0*M@0*M5+*+34B2V,+4-')Q9 !!@+/<'.*#$@0*M5+*,274()23%Q0*0342)3I+C1072+-42)@0*M5+*,274()23 %M'12)*+*72V+442)*'-2QV2)') +*C Q0*0342)3 %\B2*;2XD0(%Y( O(+*X@02

学术期刊之学术性与政治性关系论析

学术期刊之学术性与政治性关系论析

学术期刊之学术性与政治性关系论析
杨大威
【期刊名称】《黑龙江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以学术为视角,期刊有学术期刊与非学术期刊之分;学术期刊中又有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与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之别。

尤其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不管专门性的或综合性的,尽管研究的学科不同、探讨的领域不同,但其学术性都或多或少、或密或疏、或近或远、或明或隐地与社会政治保持一定关系。

期刊主编和编辑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政治意识,遵守法律法规,正确把握学术性与政治性的关系,办好学术期刊。

【总页数】5页(P155-159)
【作者】杨大威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社会科学》编辑部,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7.5
【相关文献】
1.谈谈怎样处理好学术期刊政治性与学术性的关系
2.学术性:学术期刊生命之所系——论学术期刊的性质、特点及编辑要点
3.政治性学术性通俗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内容和精神的思考
4.两汉经学博士的政治性与学术性
5.政治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社科学术期刊的基本要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与政治:学术与政治pdf百度云
“学术与政治”,是我读了几位前辈的回忆录之后,在脑海中闪现的一道“韦伯式”的题目。

1982年,一个留美归国人员告诉韦君宜,他在美国见到了几位世界知名的美籍华人科学家,这些科学家在美国“地位极高”。

其中一位说:“我当时在学校只是一个中等的学生,一点也不出色。

真正出色的,聪明能干、崭露头角的,是那些当时参加运动投奔了革命的同学。

如果他们不干革命而来这里学习,那成就不知要比我这类人高多少倍!”韦君宜听了这番话,感慨万千。

因为她当年正是学习出色的学生,父母也愿意送她去美国留学,但她为了追求心中的信仰,“把读书所得的一切都放弃了”。

饱经政治运动磨难的韦君宜,在晚年回首自己的人生道路时,心情无比沉痛。

她说:“在左的思想的影响下,我既是受害者,也成了害人者。

这是我尤其追悔莫及的。

”(《思痛录》)
与韦君宜不同,熊式一在回望前尘时,恐怕感到更多的是幸运。

20世纪30年代,由于不符合国民党教育当局规定的条件,熊式一无法取得在大学担任正教授的资格,一气之下,跑去英国“镀金”,由此结识了巴里、萧伯纳、威尔斯、约翰・梅斯菲尔德等众多享誉世界的文豪。

他改编的英文剧《王宝川》在英国连演3年,一共900多场,在美、法、德、捷克、瑞典、荷兰等国上演后,也是好评如潮,轰动一时。

他翻译的《西厢记》得到萧伯纳的高度赞扬,他创作的话剧《大学教授》与萧伯纳的作品同台演出,他写的小说《天桥》问世后“一纸风行”,“不知道一共有多少国文字的译本,英文版纸贵洛阳,很多年以来都是极受称赞的畅销书”。

在回顾这段经历时,熊式一对国民党教育当局的愚蠢规定不以为仇,反
以为德:“我这一生实在要感激这种岂有此理的部令!……我在国内南北各大专院校担任了9年教师之后,假如是得着了一个稍微合意的职位,那我就决不会冒险跑到英国去,留在国内,等到‘文化大革命’时,谁能免受辱于红卫兵?不让他们弄死,一定会自杀的!”(《八十回忆》)
齐邦媛的一生,则似乎是幸运与沉痛交织的一生。

这是我读了她在耄耋之年出版的回忆录《巨流河》后获得的印象。

当然,她的幸运并不像熊式一那样出于“偶然”,而是独立思考、自主选择的结果。

在大学时期,本来亲密无间的同学,由于政治立场不同,一夜之间变成了冰炭不相容的仇敌,这使齐邦媛“第一次见识到政治的可怕与谎言”。

在她看来,“革命与爱国是出生入死的,有情有义的,最忌翻脸无情,出卖朋友”。

她不愿涉足政治,最终走上了一条尽管艰难曲折却又往往绝处逢生的学术之路。

齐邦媛的沉痛,不是韦君宜那种充满忏悔和自责的沉痛,而是对时代悲剧的一种深沉的悲悯之情。

她在书中写道:“我在经济日渐繁荣的台湾教英国文学的时候,朱光潜老师和吴宓老师正在‘文化大革命’的迫害与煎熬之中。

”“当年许多政治活动的学生领袖,由于理想性太强,从解放初期到‘文化大革命’,非死即贬,得意的并不多。

我们这一代是被时代消耗的一代。

”“50年后我回北京与班友重聚,当年80多个女同学人人都有一番理想,但1950年后,进修就业稍有成就的甚少,没有家破人亡已算幸运,几乎一整代人全被政治牺牲了。

”这些看似平实的文字,敛藏着深深的悲情,足以让任何一个局外人感到震撼,当事者的切肤之痛,也就可想而知了。

学术与政治,本来只是两条不同的道路。

人的志趣不同,选择也不同,有的偏爱学术,有的热中政治,纯属个人自由。

在山河板荡、民族危亡之际,学术与政治均有振国兴邦的责任与功用,各显其能,殊途同归。

韦君宜、熊式一和齐邦媛所走的人生道路虽不相同,但他们心系家国、心忧天下的情怀却是一致的。

可惜政治比较容易沦为权术,沦为阴谋,沦为买卖,沦为筹码,遂至肮脏不堪,昏暗不已,甚至变成吞噬生灵的血盆大口,酿成无数人间惨
剧。

没有光明磊落、清澈坦荡的政治,耿直的知识分子惟有视学术为生命,希望以日积月累之功,对世道人心产生长久的潜移默化的补益,他们也因此得以成就一段与“政治工具”完全不同的斑斓人生。

佛家有言,种何因得何果,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宿命”吧。

(摘自《杂文报》作者:徐强)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