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路线”遗产保护方法及当前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关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的文献综述近年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方兴未艾,研究成果丰硕。
本文将就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的现状和热点内容进行综述,以期对该领域的发展做一概览。
一、研究现状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已有较长历史,近年来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国内相关机构及高校开设了专门的研究课程,世界文化遗产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世界文化遗产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不同学科的交叉研究也越发重要,为世界文化遗产研究提供了更全面深入的视角。
二、研究热点1.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我国有众多世界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成为了研究中的重要议题。
研究者们就如何保护和管理这些遗产进行了广泛探讨。
其中,对于保护工作中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保护规划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实际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2.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与利用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与利用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研究者们通过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可持续利用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建议。
他们提出,应注重挖掘世界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实现其文化、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世界文化遗产与旅游世界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系备受研究者关注。
研究者们通过对世界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了更加科学的旅游规划与开发建议。
他们强调,旅游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是一项重要任务,要通过规范的管理、科学的环境设计等手段,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4.世界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世界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代表着社会发展与进步。
研究者们就世界文化遗产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建议。
他们认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社会福祉,并有力推动地方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三、研究方法在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学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其中,文献调查和资料分析是常用的方法。
此外,实地考察、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也被广泛运用。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摘要:中国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并且积淀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保护和利用这些文化遗产,是对历史的传承与尊重,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关键之一。
本文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进行了综述,包括保护意识和机制的完善、保护科技的应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
第一部分:保护意识和机制的完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得以兴起,离不开保护意识的觉醒和机制的健全。
保护意识是保护工作的基础,它让人们认识到文化遗产的珍贵性和重要性。
同时,保护机制的完善也为保护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执行保障。
从中华文化遗产事业研究频道的设立到各级政府的设立专门机构,中国一直在努力完善保护机制,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第二部分:保护科技的应用保护科技的应用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科技的进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例如,在文物保护方面,利用红外线、激光扫描等技术进行文物的保护修复,成为文物保护的重要手段。
同时,保护手段的创新也为文化遗产的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以数字化技术为例,通过将文化遗产数字化,可以实现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和研究中国的文化遗产。
第三部分: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拓展。
首先,要注重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研究。
通过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传说和故事,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的文化。
其次,要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并重。
保护只是第一步,利用是保护工作的延伸和展示,只有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再次,要注重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研究。
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单纯的历史遗迹和艺术品,更是凝聚着社会、经济和民族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化发展的冲突,文化遗产的商业化利用等。
应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培养更多的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加强国际合作等。
历史文化遗产研究文献综述文物保护与历史遗址管理

历史文化遗产研究文献综述文物保护与历史遗址管理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文物保护与历史遗址管理作为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历史文化遗产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探讨文物保护与历史遗址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历史文化遗产研究文献综述历史文化遗产研究文献主要包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保护、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在国内外学术界,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涵盖了考古学、文物保护、遗址管理、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等多个领域。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意义。
文物、遗址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对于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文化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责任。
1.2 文物保护与历史遗址管理的重要性文物保护与历史遗址管理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工作。
通过科学合理的保护和管理措施,可以延续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使其得以永久保存。
同时,文物保护与历史遗址管理也是传承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1.3 历史文化遗产研究文献的现状目前,国内外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学者们通过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修复、遗址管理等方式,不断深入研究历史文化遗产,为其保护与传承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
然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文物保护技术不断更新、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等。
二、文物保护与历史遗址管理的现状与问题2.1 文物保护现状在文物保护方面,各国都建立了相应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和机构,加强了对文物的保护工作。
然而,由于文物数量庞大、保护技术不断更新、人力物力不足等原因,文物保护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
2.2 历史遗址管理现状历史遗址管理是保护历史遗址、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环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种地域性的,比较劳动性的,表现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知识性内容。
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国内的问题,也是国际性的问题。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初。
国内学者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
本文旨在对国内研究的综述,首先分析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点,然后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现状,最后对国内研究进行分析与评价。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包含在非物质文化传统中的实物和非实物性的资产。
它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和相关的庆典、仪式、风俗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特点:1.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地域、民族、宗教、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
2.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代代相传,通过口头或实践方式传承的,是人类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3.根植于社会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积累的智慧和技能,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4.共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共同的文化传统,可以凝聚人们的情感和认同感。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现状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自1987年我国加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家文化政策体系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立法保护:我国先后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民间文艺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2.文化保护体系建设:我国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包括非遗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等。
3.传承人培养:我国注重培养非遗传承人,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基地,通过举办非遗传承人培训培训班、传承项目展演等方式,培养和选拔一大批非遗传承人才。
“文化路线”遗产保护方法及当前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文化线路和遗产廊道这两种线性文化遗产存在的最主要形式。 尽管所有的文化线路都以线状的模式存在,但并非所有的“线性文化遗产”或“线性文化 景观”都是文化线路,两者之间虽有类似之处,然而实质的差别却相当大。
CIIC
概 念辨析
“文化线路” 与 “线性遗产 ”
CIIC
概 念辨析
“文化线路” 与 “文物史迹网”
ICOMOS
“文化路线”遗产保护方法及当前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Cultural route" heritage protecresearch results
重庆大学 2013级研究生
COTENT
目录
1 2 3
“文化线路”遗产保护法介绍 当前国内外研究成果 典型案例介绍
5
6 7 8
山中之路(大吉岭铁路)
乳香之路 纪伊山圣地和朝圣之路 香料之路-内盖夫地区的 沙漠城市
印度
阿曼 日本 以色列
理 论和实践的意义
•理论层面解析: 1.开辟了理解文化遗产的新视界,赋予文化遗产新特性 (1)涵盖范围、内容的丰富性、自然环境相融合 (2)价值取向的变化,重视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甚至 情感价值 (3)是跨区域的历史文化地理现象,是历史剖面在不断延伸的 地理空间内积累、叠加的产物 (4)表现为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即文化扩散 2.文化线路的形成与使用演绎了线路上的文化整合现象,历史精 神文脉是沿文化线路进行文化整合的主线与关键
国内外研究成果
2
相关概念辨析
3
入选线路简介
CIIC
国 外研究成果
9次会议 1994 西班牙 = 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世界上最早进行文化线路研究的国家是西班牙。1993年当西班牙的桑地哥·德·卡姆波斯特拉朝圣路被列为 世界遗产后,西班牙就宣布愿意邀请专家对文化线路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其后,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ICOMOS,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机构之一)的倡导和努力下,自1994 年到2008 年间共召开了 9 次有关文化线 路的科学会议,从不同方面深化和完善了文化线路的理论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习俗与惯例、节日与庆典、手工艺技艺与知识与实践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称。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对于维护社会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
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法规,建立了健全的法律框架。
2005年,中国政府正式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为了国家重点工作之一。
2006年,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了代表性项目和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项目。
随后,国家不断扩大了名录范围,不仅包括了传统技艺和技巧,还包括了能表现社会生活与历史变迁的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
在实施保护措施方面,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编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设立专门机构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
例如,为了保护传统手工艺技艺,中国设立了各地区的民俗博物馆和手工艺工作室,用于展示和传承相关技艺;为了保护传统表演艺术,中国举办了一系列专业培训班和比赛活动,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和传承相关艺术。
然而,尽管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着保护状况不佳的问题,包括缺乏专业的保护人员和保护设施等。
其次,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着商业化的压力,一些商家将其作为商品进行销售,忽视了其文化和历史价值。
此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着传承困境,由于年轻人对这些传统技艺和知识的兴趣不高,很多传承人面临着缺乏继承者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宣传与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现状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不具有具体实体形态,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意义的口述、表演、艺术、习俗、技艺等。
对于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介绍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现状。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保护区、传承人等方式进行保护。
同时,中国政府也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
以下是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现状:1.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政府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技艺、习俗和民间艺术等列入名录并予以保护。
这些名录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法律保护,还提供了较大的实践空间。
2.传承人培训与保护中国有很多传统技艺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了保护这些技艺,政府通过资金和培训项目,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传承人。
同时,为了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政府也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是指为非遗项目提供专门保护的区域,这些区域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物理空间和保护环境。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的设立,可以有效保护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
下面将介绍一些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现状:1.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旨在保护和促进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公约,各国可以共享经验和合作,共同研究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2.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各国建立了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组织,这些组织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组织提供专业的人才和资金支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3.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也非常活跃,研究者通过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探讨。
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成果

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成果近年来,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
随着人类文化的不断发展,保护其历史文化遗产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为了达到更好的保护效果,我们需要了解保护现状与成果。
一、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文化遗产的保护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现状:1、存在严重的破坏和消失现象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乃至整个文化传承体系都面临了非常严重的挑战。
在许多国家,由于长时间的自然或人为破坏,很多重要的文化遗产已经在千百年中损害严重,甚至已经消失无踪。
为此,在未来的保护工作中,需要更加高效和精准地保护。
2、标注和信息孤岛每一个文化遗产都有一个独特的故事,所有的资料、标注等也都会留下证明文化遗产存在的签名。
但是,在全球范围,很多文化遗产都是信息孤岛,希望保护文化遗产的人一般都很难获取相关的信息。
因此,需要创建一个高效的系统使得文化遗产的信息可以更加快速的进行收集、归档以及交流。
3、落后的保护技术文化遗产大多都处于户外环境中,在恶劣气候、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下将变得更加不易被保护。
但目前人们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和手段依然比较落后,很多地方还依靠传统的品质技术。
这就需要我们研发更多新技术和新手段,让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够更具效率和科技含量。
二、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虽然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同时,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以下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概述:1、传统文化的继承力度越来越大传统文化是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成分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各国都在通过各种途径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工作。
在中国,诸如传统绘画、民乐这样的传统文化都有大量的传承者。
在日本,和服、武术等传统文化也在逐步得到保护和传承。
在印度,古老的瑜伽文化被更多人重新重视……这些都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力。
2、保护技术处于飞速发展期虽然许多地方保护文化遗产的手段较为落后,但是在全球范围内,保护技术正在飞速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习俗、知识和实践技能等。
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全球性的议题,各国都在积极探索保护与发展的方法。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也备受重视,本文将对国内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探讨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代表着人类的创造力和智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够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繁荣与发展。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旅游和社会发展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其保护和发展备受关注。
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和分布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多样的国家,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等多种类型。
比如中国的非遗名录中就包括了京剧、黄梅戏、布依织锦等多种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分布于中国各个地区,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政策随着中国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重视程度的提高,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比如200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法律保障;2011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布,则更加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此外,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以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4.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实践经验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方面,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传统技艺、习俗、表演艺术的保护计划,比如“非遗周末”、“非遗进校园”等活动,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医药知识和实践技能等方面,中国也通过建立传统医药疗效评价体系,加强对传统医药知识的传承和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在当今社会日益受到关注,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旨在提出更科学、更有效的保护与传承路径。
本综述将对国内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明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调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形式。
在中国各地,许多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以全面了解当前的问题和挑战。
1.1口头传统文化的调查研究口头传统文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学者们对不同地区的口头传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许多口头传统文化正在受到快速消失的威胁,需要进行及时的保护和传承。
1.2表演艺术的调查研究中国的表演艺术博大精深,包括戏曲、舞蹈、民间音乐等多种形式。
研究人员调查发现,许多传统表演艺术在现代社会面临着市场冷淡、传承断裂等问题,亟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和传承。
1.3传统手工艺的调查研究传统手工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人民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
调查研究表明,许多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面临着市场竞争、技艺传承等问题,急需进行保护和振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政策研究政府的政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者们对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以探讨更科学、更有效的政策路径。
2.1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是非常全面和系统的,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研究人员对这些政策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和建议。
2.2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来保护和传承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者们通过对这些政策进行研究,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可行的政策建议。
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内与国际发展趋势研究

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内与国际发展趋势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愈来愈受到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也日益成为各国关注重点。
本文将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来探究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等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个背景下,我国出现了一些典型的文化遗产遭受损失的事件,例如,1992年5月九寨沟7.5级地震,导致走亲访友岩等一批文物遭受严重损毁。
得益于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参与,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这一系列法规的出台为文物保护和文物修复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此外,中国政府也在文物保护的投入上逐年递增,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更为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同时,社会力量也逐渐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
在此背景下,文物保护组织和志愿者逐渐崛起。
例如,由北京和江苏两地发起的“走遍中国行动计划”,通过组织志愿者、建立数字档案等方式,探索了一种新的文物保护模式。
二、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国际上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明确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不仅属于各国所在的国土,也属于全人类。
通过这一公约的签署和执行,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全球性的议题。
近年来,国际文件的签署和执行更加注重实践性,例如2011年的“现代化和现代性的保护问题”公约等。
这一公约强调在科技进步和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保护现代化社会遗产的重要性。
此外,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展览和展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欧洲,历史长久的城镇在保留历史遗产的同时,也作为旅游景点吸引着大量游客。
在中国,崭新的文物博物馆和陈列馆建设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硬件设施。
三、文化遗产保护的未来展望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国内外有着不同的看法。
从国际上来看,文化遗产保护可能在以下几个方向得到更好发展:1.利用现代技术加强文物保护和修复近年来,文物保护中出现了一些新技术和新设备,如3D打印技术、激光保护技术等。
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成绩

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成绩在当今社会,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各个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所取得的成就。
一、文物修缮与保护文物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修缮和保护文物是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工作。
近年来,各国政府和企业加大了对文物修缮和保护的投入,许多珍贵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
同时,新的科技手段也在文物保护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3D打印、虚拟现实等,为文物的修缮和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民俗活动等。
近年来,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例如,一些国家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列入名录的项目进行保护和扶持。
同时,一些民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三、文化教育普及文化教育是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各国纷纷在中小学和高校开设与文化遗产相关的课程,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教育。
此外,一些国家和地方政府还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展览等方式,向公众普及文化遗产知识,提高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重要平台。
各国纷纷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
例如,一些国家设立了文化产业基金,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还通过举办文化创意设计比赛等方式,发掘和培养优秀人才,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五、国际合作与交流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各国应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近年来,国际社会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
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等国际组织积极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些国家和地区也签署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双边或多边协议。
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分享各国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方面的经验和成果,提高全球范围内的文化遗产保护水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民族、地区、民间传承下来的具有独特性、代表性和广泛传承价值的文化表现形式和传统知识,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仪式、节庆、手工艺及相关的自然和文化景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是当前中国文化领域的重要议题,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促进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在国内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现状1.保护与挖掘工作取得一定成绩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一大批非遗项目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挖掘,如京剧、昆曲、传统戏曲、民间音乐、民族舞蹈、传统工艺等。
2.文化产业化成效显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非遗项目通过文化创意设计、产品开发、展览推广等手段,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还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3.传承人才培养渠道拓宽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一大批专业性的传承人才,为此,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于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力度,建立了一系列的培训基地和机构,并推出了相关扶持政策,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持续的传承与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问题1.保护与传承的不平衡在中国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一些知名、独特的项目得到了有效保护,但也有一些项目因为受到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冲击,传承环境恶劣,或是因为传承人才缺失等原因,面临失传甚至消失的危险。
在保护与传承方面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
2.文化产业化的盲目性和功利性虽然文化产业化为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带来了经济效益,但也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迎合市场需求,过度商业化和功利性化,导致了文化内涵的空洞和失真,甚至是逐渐走向商业娱乐化的方向。
“文化路线”遗产保护方法及当前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文化线路”
“文化景观”
•理论层面解析:
1.开辟了理解文化遗产的新视界,赋予文化遗产新特性 (1)涵盖范围、内容的丰富性、自然环境相融合 (2)价值取向的变化,重视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甚至 情感价值 (3)是跨区域的历史文化地理现象,是历史剖面在不断延伸的 地理空间内积累、叠加的产物 (4)表现为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即文化扩散
CIIC
1第 部分 “文化线路”遗产保护法介绍
1
2
概念及形成过程 内容体系
3
理论和实践意义
CIIC
概 念及形成过程
文化线路 — 世界遗产新类型 Cultural Routes(Itinerary)
遗产保护从要素到环境、背景整体保护需求 和理念变化:保护对象扩展、建构新的保护体系
对文化多元性的追求:保留传统文化及尊重 异质文化,完整区域历史发展和历史文脉
CIIC
相 关会议
CIIC
1 994
西班牙.马德里
《线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以“线路,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为主题的会议,会议形成的《专 家报告》第一次清晰地提出了文化线路的概念,指出文化线路是一种具体的动态的文化景观,认 为文化线路是“建立在动态的迁移和交流理念基础上,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连续性”;“强调 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对话和交流”;“是多维度的,有着除其主要方面之外多种发展与附加的功 能和价值,如宗教的、商业的、管理的等”。
2005年入选以色列“内盖夫沙漠的香料之路和沙漠城市”
1 994—2008 年国际文化线路会议一览表(理论的演进)
CIIC
文化线路宪章 《关于文化线路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宪章》简称“文化线路宪章” The ICOMOS Charter on Cultural Routes
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保护和传承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完善。
本文将对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论文文献综述,探讨当前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
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和传承,更是对未来的责任和担当。
通过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现状1. 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研究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各国都在不断完善和调整相关政策措施。
研究者通过对各国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比较分析,探讨其特点和优势,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2. 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数字化技术、遥感技术、三维重建技术等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文物保护、考古发掘和文化遗产修复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
3. 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良好的管理机制能够有效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研究者通过对文化遗产管理模式的比较和借鉴,探讨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遗产管理体系,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效率和水平。
4. 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研究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是培养文化遗产保护人才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都在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的投入和支持。
研究者通过对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促进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1.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对文化遗产的高精度记录和保护,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展示提供新的可能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如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
它体现了不同民族、地区和国家的独特文化特点,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传承人口减少、资金缺乏、传统技艺失传等问题。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国内研究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提出的概念,它涵盖了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多种形式,是人类文化创造的重要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传承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体现了不同民族、地区和国家的独特文化传统。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现状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专门机构、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开展保护项目等。
但是,由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分布广泛,加之保护工作的专业性和长期性,因此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保护资源的不足、传承人口减少等。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方面,我国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比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结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等。
但是,发展面临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如传承人才培养不足、市场开发不够成熟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成果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研究国内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包括文化、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方面。
他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研究为了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研究者对传承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提出了一些传承策略,比如加强传统技艺的培训、设立相关基金支持传承人等。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这个背景下,学界和政府部门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
本文将综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
一、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研究主要包括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和价值评估等方面的研究。
其中,对于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分类的研究有助于理清文化遗产的内涵和范围,从而为具体保护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价值评估的研究重点是对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等方面的价值进行评估,以确定保护的优先级和策略。
二、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研究主要包括文物保护、修复和传统工艺的研究。
文物保护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文物进行科学的保护和管理,包括文物鉴定、盗掘打击、文物保护设施等方面的研究。
修复研究则关注古建筑和文物的修复技术,保护古建筑和文物的原始风貌。
传统工艺研究的重点是对传统工艺技艺进行保护和传承,使其得以继续发展。
三、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研究主要包括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方面的研究。
法律研究的重点是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和管理文化遗产。
行政研究的核心是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培养专业人才,加强监管和执法。
经济研究则关注如何利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四、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参与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参与研究主要关注如何将社会公众纳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中。
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包括公众参与保护决策、教育和培训、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引导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和参与,可以积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
五、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包括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等方面的融合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传承发展的,以具体的社会群体为载体,主要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手工技艺等丰富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人类文明和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同时也是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现状、问题和对策。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重要议题。
200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要求各缔约国保护和传承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自古就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京剧、昆曲、非遗手工艺等都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近年来,中国政府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中,一些传统技艺和表演形式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冲击,传承人口减少、传统技艺失传等问题比较突出。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工作责任不清、保护手段单一、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和研究等问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现状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涉及文化学、民俗学、艺术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学术研究上,一方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承模式、保护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另一方面是对非遗保护实践中的政策、组织、社会参与等问题展开研究。
在价值探讨方面,学者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社会、文化价值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他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承载了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对于保护当地文化传统、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也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也备受关注,相关研究逐渐深入。
本文将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综述,探讨相关研究的进展、成果和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概念,指代由特定社群或群体创造、传承和发展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仪式、知识与实践技艺以及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群体性特征。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遗性、传承性、地域性和群体性等特点。
非遗性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延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积淀。
传承性指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通过一代代传承下去。
地域性和群体性体现在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特定传承群体。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1.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中国政府多年来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0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该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做出了具体规定。
2.保护机构建设中国政府设立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
各级文化部门还大力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训和申报工作。
3.社会参与和基层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注重社会参与和基层保护。
在保护工作中,注重发挥民间力量,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群体,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社区的融合。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1.传承人培训与保护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传带徒弟,举办各类培训班和比赛,鼓励年轻一代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非物质形式传承下来的、具有历史、文化、民族特色并以群体性为主体特征的各种文化传统及其表现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各国政府和文化部门积极致力于的重要工作。
下面将从国内研究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进行综述,希望能够对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第32届大会上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首次提出的概念。
该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认知和利用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方式,包括人们的语言、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以及有关自然界与宇宙系统的知识、技能、实践与传统的社会角色、仪式和节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语言、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代表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研究现状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戏曲、民间音乐、传统手工艺等,这些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
在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得到了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同时,国内学术界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专业机构和研究团队,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工作。
他们通过对相关文化遗产的调查、整理和研究,探索和总结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经验,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内容和方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和方法:1.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和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同点--尺度可大可小,但多为中尺度。 共同点--综合保护措施,自然、经济、历史文化三者并举。
CIIC
概 念辨析
“文化线路” 与 “遗产廊道 ”
做为一种线性的遗产区域,遗产廊道是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 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seams, 1995)。峡谷、公路以及铁路线、自然河道、运河等都是遗产廊道的重要表现形式。 文化线路的本质是与一定历史时间相联系的人类迁移和交往的路线,包括城镇、建筑、驿 站、桥梁等文化元素,以及山脉、河流、植被等自然元素。既有作为线路的整体文化价值, 也有承载线路本身的山脉、平原、河谷等生态系统所拥有的生态价值。 共同点---两者都建立在人类迁移与交流线路的基础上,都是具有动态特征的文化景观,集 文化与生态保护、旅游开发、地区振兴为一体。 不同点---文化线路更强调线路在文化上的交流对话,需要符合CIIC的定义要求才予以考虑 和登记,而遗产廊道尽管也强调线路的文化意义,但更多的以经济振兴和生态保护为目标, 其指定远没有CIIC严格。
CIIC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
1
部分 “文化线路”遗产保护法介绍
1
概念及形成过程
2
内容体系
3
理论和实践意义
CIIC
概 念及形成过程
文化线路 — 世界遗产新类型 Cultural Routes(Itinerary) 遗产保护从要素到环境、背景整体保护需求 和理念变化:保护对象扩展、建构新的保护体系 对文化多元性的追求:保留传统文化及尊重 异质文化,完整区域历史发展和历史文脉
文化线路和遗产廊道这两种线性文化遗产存在的最主要形式。 尽管所有的文化线路都以线状的模式存在,但并非所有的“线性文化遗产”或“线性文化 景观”都是文化线路,两者之间虽有类似之处,然而实质的差别却相当大。
CIIC
概 念辨析
“文化线路” 与 “线性遗产 ”
CIIC
概 念辨析
“文化线路” 与 “文物史迹网”
ICOMOS
“文化路线”遗产保护方法及当前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Cultural route" heritage protection method and the summary of current research results
重庆大学 2013级研究生
COTENT
目录
1 2 3
“文化线路”遗产保护法介绍 当前国内外研究成果 典型案例介绍
CIIC
理 论和实践的意义
•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1.文化线路思想突破传统遗产保护理念,给世界和我国遗产保护 工作带来了契机和希望 2.文化线路的保护、管理体制改变了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的体系 与布局,诞生出新的管理体制 3. 文化线路的保护促进文化多元性的保护,充分体现沿线不同 民族、地区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共同进步 4.文化线路的保护特性促进了沿线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 用,推进遗产旅游业的发展 5.文化线路是加强世界各民族交流与互信,促进沿线各民族团结 友好、和谐相处的民族发展之路
概 念辨析
“绿色廊道” 与 “遗产廊道 ”
早在1950年美国学者whyte提出了“绿色廊道(greenway)”的概念。green代表绿色,表 明存在自然或半自然植被的区域;way表示是人类、动物、植物、水等的通道,该概念的提 出将遗产的保护范围扩大到大尺度的线性开放空间。其中,绿色和道路是绿色廊道的两个 重要特征。 “遗产廊道(heritagecotridors)”是在绿色廊道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指“拥有特殊文化 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 用、娱乐及环境改善。”
5
6 7 8
山中之路(大吉岭铁路)
乳香之路 纪伊山圣地和朝圣之路 香料之路-内盖夫地区的 沙漠城市
印度
阿曼 日本 以色列
理 论和实践的意义
•理论层面解析: 1.开辟了理解文化遗产的新视界,赋予文化遗产新特性 (1)涵盖范围、内容的丰富性、自然环境相融合 (2)价值取向的变化,重视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甚至 情感价值 (3)是跨区域的历史文化地理现象,是历史剖面在不断延伸的 地理空间内积累、叠加的产物 (4)表现为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即文化扩散 2.文化线路的形成与使用演绎了线路上的文化整合现象,历史精 神文脉是沿文化线路进行文化整合的主线与关键
CIIC
2 00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文化线路宪章》
标志着文化线路正式成为世界遗产保护的新范畴。《宪章》是国际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纲领性法理文献。 《宪章》明确肯定:陆路、水路或者混合类型的其他通道都是文化线路遗产的重要表现形式。 《宪章》指出:将文化线路看成一个新的理念,整合了多学科共享的框架,创新出一种新型的关系,由 创新的科学观点提供一种多角度的更完整、更精确的历史视野。这种方法不仅促进世界不同人民之间的 相互交流与理解,而且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合作。
“文化线路”
“文化景观”
CIIC
2 002
CIIC科学会议 《马德里共识》
其一,作为贴切的理解文化遗产的途径,“文化线路”提供了一种新概念,以揭示文化遗产非物质 的、富有生机的动态维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文化遗产的物质内容。 其二,不能认为“文化线路”产生于或将其界定为诸如纪念物、历史城镇、文化景观等文化要素, 相反“文化线路”是动态生成与富于生机的,它的动态性和历史文脉已经生成或仍在继续生成相关的文化 要素。 其三,从严格的逻辑和科学观点看来,不宜认为“文化线路”是“线性”的或“非线性”的文化景 观,即使当一些文化景观位于某条文化线路上时,它们之间或许完全不同,或许在地理上彼此隔绝,相距 遥远。 《马德里共识》首次明确了“文化线路”的文化遗产价值地位,为此后“文化线路”理念的发展确立 了基调,对于“文化线路”价值的认识随之在全球传播开来。
CIIC
概 念辨析
“文化线路” 与 “线性遗产 ”
线性文化遗产概念的核心: 其一,文化遗产为线路空间构成的核心要素; 其二,具有线性(带状)空间的整体性特征。
“线性文化遗产是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往往 出于人类的特定目的而形成一条重要的纽带,将一些原本不关联的城镇、村庄等串联起来,构成链状的文 化遗存状态,真实再现了历史上人类活动的移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交流互动,并赋予作为重要文化遗 产载体的人文意义和人文内涵。”
2005年入选以色列“内盖夫沙漠的香料之路和沙漠城市”
1
994—2008 年国际文化线路会议一览表(理论的演进)
CIIC
文化线路宪章 《关于文化线路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宪章》简称“文化线路宪章” The ICOMOS Charter on Cultural Routes
文化线路是指:任何交通线路,无论是陆路、水路、还是其它类型,拥有清晰 的物理界限和自身所具有的特定活力和历史功能为特征,以服务于一个特定的 明确界定的目的,且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a.它必须产生于并反映人类的相互往来和跨越较长历史时期的民族、国家、 地区或大陆间的多维、持续、互惠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的相互交流; b.它必须在时间上促进受影响文化间的交流,使它们在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上 都反映出来; c.它必须要集中在一个与其存在于历史联系和文化遗产相关联的动态系统中。
CIIC
我国情况
“文化线路遗产往往首尾相连千百里,形成历史千百年,是一条条见证中国 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长河,是一部展示中国辉煌文化的百科全书。加强文化 遗产线路的保护,有利于文化遗产集群的抢救,有利于整合文化遗产资源。” --------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
CIIC
第
2
部分
当前国内外研究成果
1
CIIC
国 内研究成果
2005 = NOW
2005年10月,在我国西安召开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暨科学研讨会上,将文化线路 列为四大专题之一,聚焦于“文化线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并形成了有关《文化线路宪章》 (草案)的决议,从此,我国学者开始给予“文化线路”更多的关注。 此后,许多论文和专著相继发表,逐渐推动了我国文化线路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发展。早在 2005 年,李伟和俞孔坚根据CIIC的文件和会议资料,初步介绍了文化线路的基本概念和保护发展动态,并与 在美国的“遗产廊道”概念进行了比较。但这时文化线路“交流”属性的重要意义还没有被充分认识, 影响了深入理解文化线路的内涵和价值。
2009 年,国家文物局组织召开的“第四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以文化线路遗产 的保护为论坛主题,针对文化线路的理论发展、我国文化线路遗产的特点等进行交流研讨,并 形成了“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无锡倡议”,呼吁提高对文化线路遗产的重视程度,促进文化线 路遗产的基础研究,加强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
CIIC
CIIC
入选文化线路
序 号 1 2 3 4 文化线路名称 圣地亚哥.德.卡姆博斯特 朝圣之路 米迪运河 阿姆斯特丹防线 赛默林铁路 列入时间(年) 1993/1998 1996 1996 1998 1999/2005/200 8 2000 2004 2005 申报国家 西班牙/法 国 法国 荷兰 奥地利
国内外研究成果
2
相关概念辨析
3
入选线路简介
CIIC
国 外研究成果
9次会议 1994 西班牙 = 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世界上最早进行文化线路研究的国家是西班牙。1993年当西班牙的桑地哥·德·卡姆波斯特拉朝圣路被列为 世界遗产后,西班牙就宣布愿意邀请专家对文化线路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其后,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ICOMOS,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机构之一)的倡导和努力下,自1994 年到2008 年间共召开了 9 次有关文化线 路的科学会议,从不同方面深化和完善了文化线路的理论体系。
CIIC
相 关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