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教师用书word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教师用书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教师用书](https://img.taocdn.com/s3/m/fcc2a50cb84ae45c3a358c3d.png)
卉原中学高三年级生物必修3教材答案及解析编制:咼三生物组审核:冯占武姓名: 小组:卉原中学高三年级生物必修3教材答案及解析编制:咼三生物组审核:冯占武姓名: 小组:排泄功能有障碍。
(2)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
(3)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二)思考与讨论1•提示:绝大多数人都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可以让同学先谈谈自己发高烧时的感受。
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
在发高烧的状态下,由于内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体内的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于是机体功能发生异常。
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
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
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是一个重要的致畸因子。
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
2•提示:内环境渗透压会变小。
当内环境渗透压变小时,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
严重时会出现疲倦、周身不适、表情淡漠、恶心、食欲减退、皮下组织肿胀等症状。
3•提示: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
这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若外界环境变化不甚剧烈,并且机体代偿机制良好,内环境的波动较小,仍能维持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机体代偿机制不好,内环境稳态将受到破坏,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三)实验1•生物材料加入HCI或NaOH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
2. 提示:缓冲液加入少量酸碱后,pH变化不明显。
原因是磷酸缓冲液中含有NaH2PO4/Na2HPC4,其中NaH2PO4溶液呈酸性,当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 Na2HPO4 溶液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I时,可以中和H+。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师用书: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含答案 精品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师用书: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含答案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9b1a83db0242a8956bece45f.png)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重点)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难点)3.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1.循环形式(1)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2)在生物群落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2.过程图解填写图中各序号表示的生物或生理过程: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④植物,⑤动物。
3.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4.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化石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2)危害: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合作探讨]探讨1:使用农药DDT(难降解)的只有一小部分地区,可是远在南极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说明物质循环具有什么特点?提示:全球性。
探讨2: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据图分析下列有关问题:(1)图中的甲、乙、丙分别是什么?①、②、③分别表示什么过程?提示: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
通过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将生物群落内的有机物分解为CO2,返回大气中。
(2)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什么?(用图中代号表示)提示:④探讨3:碳循环都是双向的吗?提示:不都是。
(1)CO2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双向循环的。
(2)在生物群落内部,沿食物链(网)传递时,碳循环不是双向的,只能由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单向传递。
[技法提炼]碳循环模式图中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1)首先双向箭头的两端分别是生产者和大气中的CO2,因为只有生产者既能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从大气中吸收CO2,又能通过呼吸作用向大气中释放CO2,因此只有生产者与大气中的CO2之间具有双向箭头(如图1中的A与B、图2中的A与C、图3中的A与E、图4中的A与B)。
(2)在此基础上,其他成分都有箭头指向的为大气中的CO2,因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都可通过呼吸作用向大气中释放CO2(如图1中的B、图2中的C、图3中的A、图4中A),双向箭头的另一端则为生产者(如图1中的A、图2中的A、图3中的E、图4中的B)。
2018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2章 第4节 免疫调节
![2018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2章 第4节 免疫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36fc5185ad02de80d5d8408e.png)
第4节 免疫调节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简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其关系。
(难点) 3.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重点) 4.了解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免 疫 系 统 的 组 成 及 防 卫 功 能1.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①组成: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②作用: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2)免疫细胞①吞噬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②淋巴细胞⎩⎨⎧包括:T 细胞、B 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3)免疫活性物质①组成: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②来源: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
2.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防线 组成免疫类型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特异性免疫[合作探讨]探讨1:唾液、胃液中的杀菌物质能消灭一些病菌,是否属于第二道防线?并说明理由。
提示:不是。
应属于第一道防线,因为唾液、胃液直接与外界相通。
探讨2:免疫活性物质均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吗?试举例说明。
提示:不都是。
抗体和淋巴因子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溶菌酶则不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思维升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来源遗传而来,人人都有的先天性免疫出生后与病原体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后天性免疫,并非人人都有对象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基础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和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特点无特异性、作用弱、范围广有特异性、作用强、范围窄联系起主导作用的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两者共同担负机体的防卫功能1.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导学号:67330012】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C.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解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非免疫细胞也能产生免疫活性物质,如溶菌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教师用书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教师用书](https://img.taocdn.com/s3/m/a87b83e027d3240c8447ef91.png)
-----高三生物组 3教材答案及解析编制:卉原中学高三年级生物必修审核:冯占武姓名:小组: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的NaCl0.9%细胞生活的环境第一章第一节问题探讨(一)溶液的质量分数低NaCl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
如果输液时使用的,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于或高于0.9%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1.(五)思考与讨论2都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
葡萄糖、氨基酸1.提示:Na+和Cl-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
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度基本恒定等。
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二)思考与讨论1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1..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2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与HOCO 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22 -+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COCO+HOH。
+HCOH 2 232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
主要与呼吸HCO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2.3系统有关。
)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不同点:(1)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章.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
高中生物必修三讲义:第3章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Word版含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讲义:第3章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2549556f1aff00bed51ec0.png)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发现生长素的经典实验(填表)科学家实验过程图示实验结论达尔文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鲍森·詹森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拜尔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温特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一种化学物质造成的,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2)其他科学家的研究①1931年,科学家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该化学物质为吲哚乙酸(IAA)。
②1946年,科学家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确认生长素就是吲哚乙酸(IAA)。
2.植物的向光性(1)概念: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2)举例:放在窗口的盆栽植物,其幼嫩部位向着窗外生长。
(3)意义:使植株获得更多阳光,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4)原因: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1.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2.生长素是什么物质?3.什么是植物激素?探究点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植物具有向光性,其中的原因经历了许多科学家的艰辛探索。
阅读教材,完成科学家的探索过程。
并归纳其原理。
1.达尔文实验根据图示完成达尔文实验的相关问题,然后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1)各组胚芽鞘的生长弯曲情况是:①弯向光源生长;②不生长,不弯曲;③直立生长;④弯向光源生长。
(2)①与②对比,说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
(3)③与④对比,说明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而不是尖端以下的伸长区。
(4)达尔文的猜测: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从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2020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一轮复习文档 必修3 第10章 第25讲 植物激素调节 教师用书 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一轮复习文档 必修3 第10章 第25讲 植物激素调节 教师用书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7f327143323968011c92cf.png)
第十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5讲植物激素调节浙江[学考+选考]考纲确认考点知识内容必考加试4.植物激素调节(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作用及其特点 b b(2)活动: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 c c(3)五大类植物激素的作用a(4)植物激素的应用 b考点一| 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1.生长素的发现(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科学家实验设计思路实验结果实验结论达尔文父子幼苗向光弯曲生长(1)a和b对照说明:幼苗的向光性与尖端有关,由此推断,尖端可能产生某种刺激,促进生长;(2)a和c对照说明:尖端可能产生的促进生长的刺激,与光照无关;幼苗不生长幼苗直立生长达尔文父子幼苗向光弯曲生长(3)c、d、e与a对照说明:感光部位在尖端,而弯曲生长的部位在尖端下面一段幼苗向光弯曲生长波森·詹森幼苗向光弯曲生长有一种化学物质由幼苗尖端向下传递幼苗不生长温特直立生长f、g与h对照说明:幼苗尖端中确定存在一种能够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且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生长向放置琼脂块的对侧弯曲生长无生长反应①生长素产生部位:苗尖端。
②生长素作用部位:苗尖端下部的一段。
③生长素的作用:促进生长。
④幼苗感光部位:苗尖端。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应用(1)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①低浓度促进生长。
不同植物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根>芽>茎。
②浓度过高时会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2)生长素类似物①概念: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的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α萘乙酸、2,4D等。
②应用a.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b.促进果实发育,获得无籽果实;c.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1.(2016·10月浙江选考)将生长素能透过的明胶插在幼苗尖端与其下部之间,如图所示。
给予单侧光照射一段时间后,幼苗将()A.直立生长B.不生长C.向光弯曲生长D.背光弯曲生长C[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尖端横向运输到背光侧,再通过明胶极性运输到尖端以下的背光侧,使生长素的分布背光侧多于向光侧,背光侧生长加快,故向光弯曲生长。
(解析可编版)高效导学教师用书生物人教版必修3备课参
![(解析可编版)高效导学教师用书生物人教版必修3备课参](https://img.taocdn.com/s3/m/44184d15e2bd960591c67729.png)
第1章第2节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B.尽管外界环境的气温波动范围较大,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C.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无限的解析:人体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具有一定限度。
答案: D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进入内环境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D.人体的内环境即体液解析:葡萄糖被小肠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A错误;人的血浆pH为7.35~7.45,而且相对稳定,这主要依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的调节,B正确;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不会随环境气温的变化而发生明显的变化,C错误;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做人体的内环境,D错误。
答案: B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饮水不足,抗利尿激素增加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HPO2-4构成的缓冲体系C.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组织液等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D.细胞内、外液Na+、K+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解析:饮水不足,通过抗利尿激素调节维持体内水平衡,属于机体正常的调节过程,而不是内环境稳态失调的表现,A错误;缓冲体系只是内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主要组成体系,B 错误;内环境中的各种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才是稳态,C错误。
答案: D4.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C.中暑是由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D.佝偻病与内环境稳态的失衡有一定的关系解析:剧烈运动,机体会产生大量乳酸,使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A正确;人体摄入的蛋白质过少,会造成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佝偻病患者体内Ca2+缺乏,所以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D正确;中暑是由于体内热量积累过多,不易排出体外,超出了内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体温调节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所以C 错误。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5章-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5章-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https://img.taocdn.com/s3/m/d00e2944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4c.png)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重点)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种类项目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概念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动物的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信息举例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蜜蜂跳舞、雄鸟的“求偶炫耀”来源无机环境、生物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生物的行为特征[合作探讨]探讨1:结合生态系统中各种信息的概念,将下列信息进行归类。
A.昆虫的性外激素B.有机酸C.孔雀开屏D.温度E.太阳光F.声波G.空气的湿度H.鲜艳的花朵I.淡淡的花香提示:化学信息:A、B、I;物理信息:D、E、F、G、H;行为信息:C。
探讨2:请用箭头表示图中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向。
提示:[思维升华]信息传递的范围、来源、特点及功能(1)范围(2)信息来源:可来自于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
(3)信息传递的特点:双向性即信息有从输出者向输入者的传递,也有从输入者向输出者的反馈。
(4)信息传递的功能: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把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1.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行为信息的是()A.雄孔雀在雌孔雀面前的频频开屏B.工蜂中侦察蜂所跳的“圆圈舞”C.某些鸟类的求偶炫耀D.看家狗在外出时的频频撒尿【解析】许多动物有着高度特化的尿标志的信息,由此传达时间信息,以及用来标记领域等,属于化学信息。
前三项皆为行为信息。
【答案】 D2.生态捕虫板(又称黄板或粘虫板)是一种正反面均涂上不含任何有毒物质的粘合剂(机油加入少量黄油)的黄色硬塑板。
根据同翅目和双翅目昆虫成虫的趋黄特性来诱杀害虫的成虫。
此过程的信息传递方式是()A.化学信息B.物理信息C.行为信息D.其他信息【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有关知识。
生物必修三教师用书word版
![生物必修三教师用书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2d80d4e981c758f5f61f675c.png)
生物3 必修稳态与环境教师教学用书致教师《稳态与环境》是高中生物课程的三个必修模块之一。
正如《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
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要搞好本模块的教学,首先应当深入理解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一、学习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作了如下简明的概括:本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部分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本模块选取有关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稳态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并为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奠定基础。
”分析课程标准的上述表述,结合“具体内容标准”和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模块内容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在知识教育方面的价值对于本模块在知识教育方面的价值,还需要将本模块与另外两个必修模块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必修模块“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这是课程标准对必修模块内容的知识教育价值所做的高度概括,它明确指出了在高中生物必修课中,学生的认知对象是生命系统──包括细胞、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等各个层次;认知目标就是理解不同层次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2章 第1节 课时1 反射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2章 第1节 课时1 反射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https://img.taocdn.com/s3/m/597faffd763231126fdb11a3.png)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时1 反射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结合教材“思考与讨论”,理解反射弧结构和各部分功能。
(重点)2.结合教材图解和相关物理知识,理解神经纤维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重、难点) 神 经 调 节 的 结 构 基 础 和 反 射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神经元⎩⎪⎨⎪⎧ 细胞体: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构成神 经中枢突起⎩⎨⎧树突:短而多,将兴奋传向细胞体轴突:长而少,将兴奋由细胞体传向外围结构模式图如下:2.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的各部分结构名称及功能[合作探讨]探讨1:观察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示意图,并探讨以下问题:膝跳反射缩手反射(1)膝跳反射、缩手反射分别是由几个神经元完成的,由此你将得出什么结论?提示:2、3。
不同的反射需要的神经元数目不同,一般来说,反射活动越复杂,需要的神经元越多。
(2)上述两种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分别是哪个数字序号?提示:①、①。
探讨2: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
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1)食物引起味觉属于反射吗?提示:不属于。
(2)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与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吗?为什么?提示:不相同。
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食物引起唾液分泌是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这两种反射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也不相同。
[思维升华]1.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C)判断: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2.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刺激传出神经和效应器,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却不是反射。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2章 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Word版含答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2章 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f9f3f5581b6bd97e19ea0a.png)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有激素、CO2等,其中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2.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反应速度快,作用范围局限,作用时间短。
3.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和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
4.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由垂体释放的,其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表现为:①神经调节可控制体液调节;②激素可影响神经系统。
一、体液调节1.体液调节的概念激素、CO2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填表]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1.体温调节(1)体温恒定的原理:机体的产热量=散热量。
(2)体温调节过程:2.水盐调节(1)水盐的来源及排出:从饮食中获得水和各种无机盐,通过多种途径排出一定的水和无机盐。
(2)调节过程:[填图]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CO2通过体液传递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也是体液调节(√)(2)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和大脑皮层(×)(3)体温能维持恒定是因为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能达到动态平衡(√)(4)长时间不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5)抗利尿激素增加会使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能力减弱(×)(6)生命活动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以体液调节为主(×)2.下列物质对人体的生命活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调节方式不属于体液调节的是() A.H+B.胰岛素C.组织胺D.递质[解析]选D递质是由神经细胞分泌的,在兴奋的传递过程中,由上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从而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属于神经调节。
新课标人教版示范教案-生物-必修三(第2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Word版
![新课标人教版示范教案-生物-必修三(第2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7f7e103010a6f524ccbf85b9.png)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从容说课经过多位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了生长素,那生长素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这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讨论的话题。
生长素能调节细胞的生长,但其发挥作用时具有它的特殊性——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生长素的两重性就在于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
生长素和农业密切相关,在农业上,它既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也可以促进果实的发育,还可以防止落花落果。
总之,植物生命活动是通过植物体内的激素来实现调节的,尽管它的含量极少,但是却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有条不紊,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教学重点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生长素在发挥生理作用时的特点。
3.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
2.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 1.计算机教学软件:松树的塔形树冠;去顶芽后侧芽的生长情况。
2.投影片:植物某一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反应图;根、茎、芽三种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反应图。
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1.掌握生长素的生理作用,顶端优势的原理。
2.了解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探讨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4.分析图表,和学生共同总结出生长素发挥作用时所具备的特点。
5.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的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6.共同探究扦插枝条生根时所需的最适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
7.通过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训练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8.通过顶端优势原理,对学生进行量变引起质变的唯物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并且知道了生长素起着调节细胞生长的作用,但是生长素的作用是不是仅仅这么简单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幅图。
课件展示:植物某一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反应图;根、茎、芽三种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反应图。
高中生物必修3教师用书: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解析
![高中生物必修3教师用书: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708b916998fcc22bdd10d23.png)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掌握建构增长模型的方法2.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和“S”型曲线3.结合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建构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1.通过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形成稳态与平衡观2.通过“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的分析与比较,培养归纳、比较及运用模型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学习,掌握实验设计与实施及对实验结果的交流与评价能力4.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化及对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形成关注社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态度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研究方法及实例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含义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大致呈“J”型。
2.数学模型(1)模型假设①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λt。
(3)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年),N 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条件:自然界中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2.形成原因3.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4.应用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其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1.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
2.数量变化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3.研究意义(1)有害动物的防治。
(2)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3)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师用书:第3章 第2节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师用书:第3章 第2节](https://img.taocdn.com/s3/m/421aec1410661ed9ad51f352.png)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掌握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及应用。
(重点)2.学会探究生长素最适浓度的方法。
(难点)3.了解生长素的应用。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方式及特点(1)作用方式: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作用: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3)作用特点:两重性,即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2.影响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因素(1)浓度: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甚至会杀死植物。
(2)器官: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
根、芽、茎敏感程度为:根>芽>茎。
(3)成熟程度:一般来说幼嫩细胞敏感,衰老细胞迟钝。
3.顶端优势(1)现象: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
(2)原因①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A→B(用图中字母表示),A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
②B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
(3)解除方法:摘除顶芽。
(4)应用示例:棉花的“摘心”、果树剪枝等。
4.实践应用α萘乙酸、2,4D等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可用于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促进结实、获得无子果实、促使扦插枝条的生根等。
[合作探讨]探讨1:分析下图中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曲线,并探讨以下有关问题:(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植物器官的促进作用效果一定不同吗?提示:不一定。
图中D点、E点对茎的促进作用效果相同。
(2)在生长素浓度为10-6mol/L时,生长素对根、芽、茎的生理效应分别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对根是抑制作用,对芽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对茎是促进作用。
这说明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作用不同。
探讨2:结合下图解释植物的根为何具有向地性?此特点是否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植物的茎的背地生长是否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呢?提示:(1)根:对生长素较为敏感,D处浓度过高对根的生长起抑制作用,而C处的浓度较低促进根的生长,充分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2019-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讲义:第1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讲义:第1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ec1fc0aef8941ea66e0526.png)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学习 目 标核 心素 养1.说出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2.概述内环境的理化性质3.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通过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稳态,形成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2.通过分析体液各成分相互转化的模型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一、体内细胞生活在液体环境中1.体液(1)概念:人体内的全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①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②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内环境(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组成及关系(3)作用之一: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4)将下列细胞与其生活的内环境连接起来。
①组织细胞a.组织液、血浆②毛细血管壁细胞b.组织液、淋巴③毛细淋巴管壁细胞c.淋巴、血浆④血细胞d.组织液⑤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e.血浆提示:①—d ②—a ③-b ④-e ⑤-c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及本质1.主要成分(1)血浆(2)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的异同点:成分和含量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2.本质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1)概念: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影响渗透压的因素溶质微粒数目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高低越多越大越高越少越小越低(3)决定血浆渗透压的物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2.酸碱度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_℃左右。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内环境为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
( )2.内环境的成分中含有CO2、血红蛋白、尿素等。
(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的含量有关。
普高课标生物必修3教师用书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
![普高课标生物必修3教师用书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https://img.taocdn.com/s3/m/f24e15aaad02de80d4d840fa.png)
普高课标生物必修3教师用书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体内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统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都与生物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功能密切相关。
本章主要包括动物和人体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特别是激素调节)和免疫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等内容,引导学生认识个体层次生命系统的整体性和稳态。
本章教材分析一、教学目的要求知识方面1.概述动物和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2.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3.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
4.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
5.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6.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7.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2.讨论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重要作用。
3.认同毒品的危害,远离毒品。
4.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5.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复杂的互动关能力方面1.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2.尝试运用反馈调节的原理,解释一些生命现象。
本章内容难点较多,而且多数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这一章的教学,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逐步提升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2.不要割裂地介绍教材中的知识,要将这些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重点是突出调节对于维持稳态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从个体水平上来思考生命系统的整体性。
有关免疫调节的内容,教材力求与现代生物科学的观点相一致,将免疫也视作一种调节方式,突出它在稳态维持中的作用,希望在教学中注意把握这一立意。
3.注意引导学生领悟教材中渗透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如本章所涉及到的控制论的思想、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模型建构的方法等)。
4.应注意充分挖掘本章教材中所渗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完整word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推荐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4e2b44b7f90f76c660371a46.png)
目录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4)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9)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9)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11)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5)第4节免疫调节 (17)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9)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9)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1)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24)第4章种群和群落 (25)第1节种群的特征 (26)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29)第3节群落的结构 (33)第4节群落的演替 (35)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37)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37)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9)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1)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43)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4)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46)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6)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47)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2态度观念方面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能力方面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层推进.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内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