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理论》word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的新解释1
陈广汉李军曾奕2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岭南学院510275 )
内容提要:
中国的民工迁移过程时至今日有许多现象以现有理论无法得到很好的解释。

刘易斯二元劳动力理论虽然能够很好地解释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原因及其产业基础,但是却无法解释劳动力市场分割及其工资分化的原因。

本文在刘易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的民工市场明显可分为非熟练劳动力市场和熟练劳动力(或技术工人)市场。

这两种市场有不同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劳动供给曲线,前者正是刘易斯理论所说的无限劳动供给的市场;后者则是缺乏弹性的劳动供给市场。

本文运用这个新的理论框架解释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及其工资决定的机制。

关键字:
民工潮刘易斯二元劳动力理论(非)熟练劳动力市场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出现了“民工潮”现象——指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这被认为是刘易斯劳动力城乡迁移理论的最好印证。

然而,劳动力迁移过程发展到今天,有许多重要的现象是现有理论模型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的。

比如说,有调查显示,最近12年来,珠江三角洲民工的月工资只增加了68元(《廉价劳动力并非无限供给珠三角民工荒真相调查》,中华工商时报,2004.10.20);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也表示,“国家统计局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收入的一份调查数据说明该地区的农民工平均月工资只有600元左右,和他们父辈20多年前外出打工时的收益水平相差不大。

”这就是说自出现民工潮以
1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004 :本文受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资助(批准号:01JAZJDGAT004),是“中国二元劳动市场的工资决定与收入分配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陈广汉: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Email: lnscgh@;曾奕: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生,Email:success@;李军: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生,Email: limuran1127@。

来,农民工的工资基本停留在不变的水平;另一方面,有经验的熟炼技术工人又严重短缺,并使其工资不断上升,据广东省
劳动部门连续几次向社会公布的“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中,技工的平均月薪数次超过本科生,高级钳工的平均月薪甚至多次超过硕士研究生;广东普通一线工人的工资仍只是在六七百元上下浮动。

这些问题传统的刘易斯二元劳动力理论无法很好地解释。

而最近两年才出现的民工荒问题,虽然也有学者从刘易斯二元劳动力理论入手来解释(蔡昉,王美艳,2005),同样也无法在以上两个问题上得到合理解释。

本文试图建立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来解释这些问题。

以下先简述刘易斯二元劳动力理论,然后建立我们的新理论模型,最后用这个框架来分析现实情况。

二、刘易斯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的概括
刘易斯1954年发表的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3明确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的理论模式,尝试运用古典经济学的结构,解决当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分配、积累和增长问题,其二元劳动力市场构成该模式的微观基础。

所谓二元经济是指不发达经济(或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由两个部门构成:一是大量的维持生计的经济部门,主要是乡村的传统农业;二是占极小比例的资本主义部门,主要城市现代工业部门。

我们这里从劳动力市场和工资机制的角度对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作出概括。

我们可以按下述三个标准来把握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式的基本特征:第一,劳动生产率的差别。

传统部门的技术基本不变,很少使用资本,生产率低下;而现代部门则技术进步很快,大量使用资本,生产率较高。

第二,生产目的和行为不同。

传统部门主要是小农经济,仅仅为了能够生存、自给自足;而现代部门则是受资本家追逐利润所驱使。

第三,分配原则不同。

由于传统农业的劳动力边际生产力极其低下,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不能由其边际生产力决定,而是根据农民的平均产品决定,是一种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分享原则;而现代资本主义部门的生产目的是资本家的利润最大化,因此各个生产要素的报酬是根据其边际生产力来决定的,这是一种新古典主义的分配原则。

事实上,刘易斯二元劳动力市场划分实质是,传统部门是古典经济学的世界,而现代部门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世界,而
3Lewis,Arthur.W,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 The Manchester
School,vol.22,no.2(1954),pp.113-152。

竞争的市场是传统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理论的共同特征。

除了对二元经济结构作了明确的划分以外,刘易斯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区别是对劳动力供给条件的设定,其目的在于解释英国等国家工业化初期高速的资本积累,其分析建立在下述几个假设前提之上。

第一,传统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底下,其边际生产力很低,甚至等于零或负数,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第二,刘易斯假定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劳动力是同质的。

因此农村和城市部门的工资差距不可能维持很大的数额。

他认为城市工资水平只能高出30%,这30%的部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到城市的费用,即农村收入水平加上转移成本等于城市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工农业之间贸易条件也会影响工人工资,即若工业对农业贸易条件恶化会使得工业成本上升,从而城市物价上涨使得城市生活费用上升,导致生存工资上升。

第三,只要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完全转移到城市现代部门,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的工资水平就是不变的。

这意味着城市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具有无穷大的劳动供给弹性。

第四,城市现代部门的扩张过程中要素比例不变(这是一个典型的古典经济学假定),即资本积累和就业创造同比例增长。

最后,刘易斯假定只有农村才存在剩余劳动力,而城市现代部门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因此,二元经济结构的经济增长的中心是现代部门的资本积累,其前提条件是来自于传统部门的劳动无限供给。

在刘易斯模式中,二元经济的转型和经济增长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劳动无限供给阶段。

这是一个漫长的剩余劳动力由农村传统部门逐渐转移到城市现代部门的过程,劳动的无限供给条件、现代部门中性技术创新特征和竞争的劳动市场,保证了现代部门超常的资本积累,决定二元经济转型的速度和成败。

第二阶段,劳动成为稀缺性生产要素的阶段。

当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成之后,劳动成为了稀缺性生产要素,现代部门要继续获得劳动力供给必须提高工资水平,劳动力供给曲线开始向上倾斜。

从此,劳动和资本开始共同分配增长的利益,资本积累回顾正常水平,劳动力市场成为统一的新古典世界。

这两个阶段交接的交点被称为“刘易斯转折点”,标志着二元经济转变的完成。

如图2.1,横轴表示现代部门的雇佣劳动量,纵轴代表工资和劳动的边际产品,SW 为生存工资,等于传统部门的人均产出水平。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传统部门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由收益递减可知传统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低下甚至有可能等于零,这意味着从该部门抽出劳动力将不会减少其产出,相应地,其工资水平也不能按新古典的边际生产力原则决定,只能达到生存工资。

这使得现代部门只要能提供略高于SW 的工资则可以获得部门扩张所需的大量劳动力,劳动供给弹性是无限的。

现代部门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向劳动力支付工资,其对劳动力的需求将到达MPL=W 为止。

因此,初始阶段的均衡点为F ,总产出为OD 1FL 1,劳动雇佣量为OL 1,支付工资为OWFL 1,利润为WFD 1。

现代部门将利润用于投资则
MPL 右移,就业上升到L 2,利润提高到D 2GW 。

利润再用于投资,不断循环,“剩
余越来越多,资本形成越来越大,这个过程一直到剩余劳动力消失为止”,也就是说到S 点(即刘易斯转折点)后,剩余劳动力用尽,劳动力变为稀缺要素,对劳动力的进一步需求则需要提高工资,劳动供给开始进入缺乏弹性的阶段,如虚线SS 1所示。

上述分析表明,在刘易斯模式中,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被转移完之前,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不会上升;在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型中,无限弹性的劳动供给条件和缺乏弹性的劳动供给条件在时间上是连续的过程,在空间上处于分离的状态。

这一结论显然不能充分的解释中国以及当代大多数劳动剩余型经济的经济发
展过程。

D
L
L 1 L 2 L 3
W
SW 1
D 3
D 2
D 1
图2.1 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 O
三、二元劳动市场理论模型的重建
刘易斯的无限劳动供给条件和水平劳动供给曲线的假说是否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在发展经济学中曾经引起过激烈的争论。

一些学者利用南亚劳动剩余型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工资水平上升的事例,认为刘易斯意义上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在当今发展中国家不能成立。

4但事实表明,我国过去近二十年的工业化过程中,在珠三角劳动密集型工业部门相当长的时间内工资水平是不变的,存在刘易斯意义上的劳动无限供给。

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在一些部门甚至同一部门的不同岗位,劳动力的工资处于上升趋势。

为了使理论能够更好的解释现实,我们首先必须放弃劳动力同质性假设,考虑学习和教育对劳动供给的作用。

其次,改变刘易斯模式中工业部门技术进步的一元的、线性的新古典特征,承认后发性国家工业部门技术进步的二元性特点及其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影响。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将从主要供给的角度,在学习和教育影响劳动供给弹性和竞争性劳动市场的假设条件下,建立起无限供给弹性和缺乏供给弹性的两种劳动力市场,在时间和空间上并存的二元劳动市场模型。

对于学习对劳动供给弹性的作用和后发性国家现代部门技术进步的二元性特征对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将另文分析。

(一)、无限供给弹性的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
这种劳动力市场实质上是非熟练劳动力的市场,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与工业部门或经济中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传统技术方式相匹配。

在这种市场中,工资水平主要取决于供求关系,由于劳动供给远远大于劳动需求,从而使得工资率W 不断下降到工人的生存工资率SW (见图3.1)。

所以我们可以合理地假定这种市场的工资率完全取决于劳动力的需求水平,即取决于劳动力雇佣者。

我们由以下动态控制模型来说明。

在劳动力供求双方的谈判中,由于这种市场的劳动力供给者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因此完全由劳动力需求者控制。

劳动力需求者的最优控制问题是:
Max u ⎰+-T u
01([2)1/2]du
s.t. u dt dw w =/=。

4 Griffin, Keith Broadwell, Underdevelopment in Spanish America, MIT Press,1969.
w(0)=w 0 w(T)自由
解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得出最优解为W (t )= W 0,如图3.1所示,工资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W
W 0
图3.1
模型含义:
1、w 。

——劳动工资率的时间变化率,即s.t. dt dw w /=。

; u=a(L D -L S )
L D :劳动力的需求
L S :劳动力的供给
a :大于零的不变常数
dw/dt=a (L D -L S )的含义表示劳动工资率的时间变化率与劳动力需求和供给
之间的差额成一定比例关系。

实际上这是劳动力供求原理,如图3.2所示。

当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即L D >L S 时,由于dw/dt<0使得工资率有下降趋势;相反,
当需求大于供给时,L D <L S ,dw/dt>0使得工资率趋于上升。

2、目标泛函的意义
Max u
⎰+-T u 01([2)1/2]du ⇔Min u ⎰+T u 01[(2)1/2]du
s.t. u dt dw w =/=。

s.t. u dt dw w =/=。

= Min u ⎰+T 01[(w 。

2)1/2
]du
s.t. u dt dw w =/=。

(1+ w 。

2)1/2实质上表示从时间0到T 的距离函数,其经济学意义是指劳动工资率变化率从时间0到T 的累积效应.由上述分析,这个目标泛函的经济学含义是指劳动力雇佣者在w 。

=u 的约束下使劳动工资率变化率之和最小。

显然从图3.2可知垂直距离最小,因此W0就是其工资率曲线。

W
W 0 0
T t
图3.2
(二)缺乏供给弹性的劳动力市场均衡分析。

这种市场是熟练劳动力或者技术工人的市场,劳动者接受了较高的教育或通过学习拥有专用性的人力资本。

这种技术工人和熟练劳动力的供给显然具有稀缺性,劳动工资率变化率虽然受到供求关系影响,但主要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雇佣者提供的工资则体现了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因此工资率的变化率还取决于工资率本身。

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解释:要求或已获得较高工资率的工人在与雇佣者的工资谈判中也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

因而这种市场的工资率不再仅仅取决于工厂老板了,而是由劳动力需求者和供给者双方的讨价还价来确定。

这样,我们可以假定供求双方的共同目标函数是线性的:⎰
T 0(k 1w+k 2
u )du ,k
1、 k 2为常数。

因此根据以上分析双方的共同最优控制问题是:
Max u ⎰T
0(k 1w+k 2
u )du s .t . s.t. u w dt dw w +=/=。

w (0)=w 0 w (T )自由 u (t )∈[0,k 3],k 3>0
模型含义:
1、变量含义与第一种市场的相同;
2、约束方程w 。

=dw/dt=w+u 中w 对w 。

的影响正是体现了工人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在
谈判中的作用。

限定u (t )表明工资变化率不可能无限增大; 3、我们将其分解为⎰T 0k 1wdu+⎰T 0k 2udu 两部分。

第一部分
Max u ⎰T 0k 1wdu 是劳动供给者的目标泛函,即在约束w 。

=dw/dt=w+u 下使工资累积
量最大化(假设k 1>0);第二部分Max u ⎰
T 0
k 2udu=Min u ⎰T
0- k 2udu ,(假设k 2<0),这是劳动需求方的目标泛函,即在约束w 。

=dw/dt=w+u 下使工资率变化之和最小化。

为了更好理解这个模型,我们给定一些具体参数并且解出最优控制解。

设k 1=2,k 2=-3,k 3=2,T=2,w (0)=4,这样问题变成:
Max u
⎰20(2w-3u )du
s. t.w 。

=dw/dt=w+u
w (0)=4 w (2)自由 u (t )∈[0,2]
解这个最优化问题,得出其最优w路径分成两部分:
wΙ=2(3e t-1)和wⅡ=2(3-eτ)e t在两者交接时刻τ的w值约为2(3e1.084-1)=15.739。

如图3.3所示,其工资曲线是向上倾斜的,是缺乏弹性的劳动供给曲线。

w
15.739
0 τ=1.084 2 t
图3.3
四、模型的应用:劳动市场结构与实际工资函数的分析
前面一部分的分析,显然是长期最优均衡分析,即从时间跨度上来说时间0指上世纪80年代末出现民工潮开始,时间T则是指2002年左右。

因此图3.1和图3.3则是指这两种市场工资的长期最优均衡趋势,明确这一点很重要,表明这里的分析并不是工资的短期波动。

刘易斯认为工人只能得到比生存工资高30%的劳动工资,这多出的30%部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到城市的费用,即转移成本。

事实上,刘易斯分析的只是我们模型中的第一种市场,即便是第一种市场在我们中国仍然有不同的特点。

我们下面先分析第一种市场。

(一)非熟练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
这种市场对应无限弹性的水平供给曲线。

我们来逐个分析影响其劳动工资的主要因素。

刘易斯所说的转移成本(显性成本的一部分,用TC表示)只是工人劳动工资的一个构成部分,甚至不是主要部分,显性成本还包括工人在城市的基本生活费用,以DC表示。

第二大部分是隐性成本,赵耀辉的研究(Zhao,1999a)认为,民工的个人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以及远离家人使得民工迁移到城市就业存在很大的心理成本。

比方说迁移和返乡路程中人身安全问题,在城市由于缺少一些政府强制实施的一些证件人身安全也难以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多方面的城市歧视,使得其家人不能随同迁移,因此无法照应家人。

在这种市场,我们的分析还是沿用刘易斯的基本假定,即农村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迁移到城市部门就业,因此其边际生产力几乎为零,所以可以认为他们迁移到城市的机会成本很小,并不会影响他们的工资要求。

由于民工的边际生产力几乎很低,而且由于城市的生活费用高昂以及人身安全难以保障,这种民工的返乡率非常,极少数会把迁移到城市作为长久打算(Zhao, 1999b),因此这种工人的更新率很高即刚刚积累了一些经验就又返乡了,后续迁移过来的又是一些缺乏技能的“新民工”。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工人的边际生产力无法影响工人与老板的谈判,因而无法成为工资的有力影响因素,影响工人货币工资的主要因素是劳动需求一方。

我们一个参数——盲从指标θ(≧1)来分析供给要远远大于需求的一个合理方面。

盲从指标是指由于民工缺乏有关城市工作的必要信息,难以判断城市的就业和工资收入情况,再加上返乡民工的示范效应,使得其迁移决策显得比较盲目而缺乏理性,本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就很庞大,这种非理性的迁移决策更加重了这种劳动供给的压力。

这样,在
第一个模型中,劳动需求和供给的差额(L
D -L
S
)就与盲从指标θ的大小成负相关
关系,当θ下降到等于1时,民工是理性决策。

此时如果以上分析的费用太高以至于生存工资高于实际工资,也可能使得民工的有效供给短时小于需求,从而工资会短时上升。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给出劳动工资率函数形式:W=f(TC,DC, θ,EI),EI为预期收入,EI越高迁移动力越大,劳动供给压力越大,对工资谈判越不利。

显示工资曲线如图4.1所示,由初始工资W(0)逐渐收敛到均衡水平W0。

W
0 t
图4.1
(二)熟练劳动力/技术工人的工资决定
前面一部分分析我们知道,由于非熟练劳动力的初期非理性以及流动很高,使得其难以经过长时期的经验积累转变为熟练劳动力或者技术工人,或者只有其中的极少数才能转变为具有一定人力资本的技术工人。

因此,技术工人的供给必然比较缺乏,而不再象非熟练劳动力市场那样供给远远大于需求。

当然问题的另一方面则是需求。

虽然技术工人对于自己的边际生产率较高的信息显然要多于劳动雇佣者,因为雇佣者缺乏关于工人的有效信号和/或特性来判断其生产率。

这是信息经济学的经典理论,阿卡洛夫(Akerlof,1970)(也可参见斯蒂格利茨等人的理论《阿克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论文精选》,谢康乌家培,商务印书馆,2002)关于柠檬市场的理论正可以用于分析这种劳动力市场。

正如阿卡洛夫分析的旧车市场一样,由于雇佣者无法判断劳动力的质量(即其边际生产率),他很可能会以这种技术工人在与他谈判中提出的工资要求的高低来判断其质量——雇佣者会自然地认为敢于提出更高工资要求的工人应该也具有较高的生产率。

劳动雇佣者的这种逆向选择行为使得其劳动需求曲线在一定范围内向右上倾斜,然后再转变
为正常的向右下倾斜。

如图4.2所示,L
S 为劳动供给,L
D
为向后弯曲的劳动需求,
我们假定L
S 较L
D
更缺乏弹性(在W
2
以下部分)。

W
W
2
W
m
W
1
L
1 L
2
L
m 图4.2
由于技术工人也具有一定的讨价还价能力,同时雇佣者又不具有关于工人生产率的充分信息,从而工人提出的工资要求就被雇佣者作为其劳动力质量的主
要信号。

这样,当工人提出的工资大于W
1(可以把W
1
作为技术工人的某种水平
的保留工资,低于这个水平的工资工人将不再愿意提供劳动),由于劳动需求大
于供给使得工资率不断上升直到W
m 的工资水平。

W
m
是使得雇佣者雇佣这种劳动
力所能获得的最大价值(参见斯蒂格利茨《经济学》,1997,第19章),工资大
于W
m
水平的劳动需求曲线变为正常的向右下倾斜。

由于旺盛的劳动力需求,在
工资大于W
m
,工资仍然会继续上升一小段时间,而劳动力需求则稍有下降直到
W 2的工资水平达到均衡状态,决定均衡工资水平为W
2。

由以上分析,我们得出工资不断从W
1
上升到W
2
的同时劳动雇佣量则先从L
1增加到L
m
然后又减少到L
2。

而这个过程是由这种市场特定的工资谈判机制
决定的。

(三),两个市场的分割与统一
在刘易斯模式中,劳动力市场是充分竞争性的,正是这种竞争使处于无限劳动供给条件下的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不能按劳动边际生产力决定,也不会脱离传统部门的工资水平而上升,从这一意义上讲这个劳动力市场又是统一的。

劳动市场的二元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工资的决定机制和水平上的差异上。

劳动力市场分割学派(labour market segmentation,LMS)则放弃居于主流地位的竞争式分析法,从需求的角度将劳动力市场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转而强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属性、强调制度和社会性因素所形成的经济和非经济的壁垒阻碍了劳动力在两个市场中的流动,及其对劳动报酬和就业的重要影响。

5
我们的研究逻辑是在竞争性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具有异质性的假定下,从供给的角度建构二元劳动力市场的理论模型。

这是一种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它与刘易斯理论的差异在于:在无限弹性供给的劳动力市场和缺乏弹性的劳动力市场之间,不具有刘易斯模式中传统部门劳动工资水平与现代部门工资水平之间的那种相关与依存关系,这是因为劳动力的异质性和工业部门的技术二元特征使刘易斯模式中无限劳动的供给和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使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不可能过度脱离传统部门工资水平上升的机制失灵。

因此,我们的模型能够解释中国经济中由市场机制主导的那部分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非熟练劳动力的不变生存工资水平和熟练劳动力工资水平上涨同时并存的两种趋势。

另一方面,我们的模型也不同于劳动力市场分割学派。

劳动力市场分割学派认为在由经济中核心产业和边缘产业派生出的两种劳动力需求形成的主要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之间,市场竞争不能发挥作用,由学习和教育导致的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无助于就业者从次要市场向主要劳动力市场流动。

我们的结论则相反,学习和教育是影响劳动力供给弹性的主要因素,它能导致劳动力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市场转向缺乏弹性的劳动力市场。

我们认为这一分析结论更符合中国经济的现实。

5Piore,M.J. (1970),“The Dual Labor Marke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in R.Barringer and S.H.Beer (eds) the State and the Poor (Cambridfe,mass.:Winthro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