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观念、法治思维与法律权威
法治思维基本含义
法治思维基本含义
法治思维是一种基于法律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公正性、程序性和强制性。
法治思维的基本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合法性思维:法治思维强调行为的合法性,认为行为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不能违法或悖于法律。
在处理问题时,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
2. 正义性思维:法治思维强调行为的正义性,认为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正义价值观,不能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弱势群体的权益。
在处理问题时,要考虑是否符合社会正义的价值观,是否保障了弱势群体的权益。
3. 程序性思维:法治思维强调行为的程序性,认为行为必须符合法律的程序,不能滥用权力或自由,必须在法律的程序范围内进行处理。
在处理问题时,要考虑是否符合法律的程序,是否尊重了当事人的权利和利益。
4. 权利义务思维:法治思维强调权利义务的平衡,认为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不能滥用权力或自由,必须在权利义务的平衡范围内进行处理。
在处理问题时,要考虑是否符合权利义务的平衡原则,是否保障了各方的合法权益。
5. 建设性思维:法治思维强调解决问题的建设性,认为问题的出现是为了解决问题,不能简单地采取压制或掩盖的方法,而应该采取建设性的方法解决问题。
在处理问题时,要考虑如何通过法律的手段解决问题,如何建立更加公正和透明的法律体系。
法治思维是一种基于法律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公正性、程序性和强制性,注重合法性、正义性、程序性、权利义务性和建设性等方面的平衡和协调。
提高法治思维意识
提高法治思维意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法治思维意识是指人们具备了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能力,遵守法律法规,尊重法治权威,增强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自觉维护法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意识。
提高法治思维意识是每个公民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建设法治社会、推进国家法治化进程的重要方面。
一、法治思维意识的重要性1. 依法行事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在一个法制化程度高的社会里,人们按照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要求,遵纪守法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只有依法行事,才能有效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正常运转,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2. 法治思维意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在一个法治社会中,国家通过法律制度来管理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法治思维意识是公民参与国家治理、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建设和谐、稳定社会的重要支柱。
3. 法治思维意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在一个法治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法律的尊严和权威,遵守法律成为社会的基本准则。
只有具备法治思维意识,才能够促进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共同进步。
二、如何提高法治思维意识1. 加强法律法规学习。
了解和熟悉法律法规是提高法治思维意识的第一步。
只有深入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条文,才能够有效遵守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也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 提高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是指认同和尊重法治、理解和支持法治的意识和态度。
只有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才能够在实践中始终坚持遵法守规、讲法信法,自觉维护法制,推动社会文明发展。
3.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媒体等应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普及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
通过多种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民的法治思维意识,促进法治文明的建设。
4. 加强法治监督和问责。
建立健全法治监督机制,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严格监督和问责,加强法治意识的培养。
只有坚持依法办事、依法行政,才能够维护国家法制、保护公民权益,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树立法治观念维护法律权威
中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的根本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体系的理论指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2024/5/30
思想道德修养
4
❖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 相统一
❖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 障
2024/5/30
10
思想道德修养
1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三、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
学习法律知识 掌握法律方法 参与法律实践 养成守法习惯
2024/5/30
思想道德修养
11
12
第三节 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一、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
❖ 法律权威——法的不可违抗性,外在强制力和 内在说服力
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 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 条件。
本章结束
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
1
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维护法律权威
❖ 第一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 第二节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 第三节 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2024/5/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
第一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法律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 产生的。
2024/5/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3 党的领导是中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
2024/5/3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4
学习思考题
❖ 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 建设社会主义法法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 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
如何理解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如何理解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法治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强调在法律的框架下,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
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法律至上:法治思维强调法律的权威性,认为法律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是最高的准则,所有人都必须遵守法律。
2. 公正公平:法治思维强调公正公平,认为法律应该是公正的,公平的,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
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必须保障每个人的平等权利。
3. 程序正义:法治思维强调程序正义,认为法律应该是公正的,但是在实现公正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程序。
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必须保证公正的程序,以便确保结果的公正性。
4. 诚实守信:法治思维强调诚实守信,认为法律应该是诚实的,守信的。
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必须保障诚实守信的原则,禁止欺骗和欺诈行为。
5. 源头治理:法治思维强调源头治理,认为法律应该是预防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
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必须加强对社会问题的源头治理,以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
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与中国主流价值观中的一些概念相似,例如诚信、公正、法治等。
这些概念都是中国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法治思维的推广和实践,有助于加强中国社会的法制建设,提高社会的公正性和稳定性。
大学生如何树立法治理念范文
大学生如何树立法治理念范文一法治中国的建设,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具有重大意义。
大学生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养成心中有法、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大学生要准确把握法治思维的基本含义和特征,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关系,逐步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培养运用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很多,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机会和途径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养成依法办事习惯等,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步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养成科学的法治思维方式。
学习法律知识。
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治思维的前提。
一个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治思维。
法律知识通常包括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和法律原理方面的知识,这两部分法律知识对于培养法治思维都很重要。
只有既了解法律法规在某个问题上的具体规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则,才能更好地领会法律精神,养成法治思维。
除了从书本上获取法律知识外,还可以通过收听收看法制广播电视节目、阅读法律类报纸杂志,尤其是运用新媒体等途径学习法律知识。
掌握法律方法。
法律方法是法治思维的基本要素,法治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
法律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正确理解法律的方法,包括理解法律条文的含义、内容和精神等;二是正确运用法律的方法。
法律是调整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规范,涉及的专门领域和专业问题较多,法律本身也是一门专业学科,因此,了解并掌握理解和运用法律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法治思维。
参与法律实践。
法治思维是在丰富的法治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
脱离法治建设的生动实践,难以养成法治思维方式。
只有通过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才能养成自觉的法治思维习惯。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范例
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范例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之单元十一法治之道为例一、单元学习指南(思维导图)二、单元学习目标(思维导图)三、单元学习教学设计表(清华大学课程教学设计表)四、单元学习教学设计具体内容单元学习具体内容:一、线上学习内容:(一)任务情节导入与分析:(视频)1、导入视频视频主题:大学生闯红灯个个都有理()视频时长:1分57秒视频内容:在广西大学正门前就有一个交通指示灯,保证学生和行人安全过马路,然而学生和行人无视红绿灯的存在,随意闯红灯的情形随处可见。
并且在被问到为何闯红灯时,都会找出各种理由来辩解。
视频来源:/ptv/vplay/2071052.html2、分析:凑够一撮人就走,管它红灯绿灯。
”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
为什么大家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但仍要违反交通规则,甚至还冒着安全风险呢?这折射出人们规则意识的淡薄和法治观念的缺失。
法律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只有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打下坚实基础,更好地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在本专题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对法治观念的理解,法治思维的学习,最终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治权威。
(二)单元任务1、任务一:如何树立法治观念?(1)法治观念的基本概念(ppt)(2)依法治国是法治观念的核心思想(ppt)2、任务二:如何培养法治思维?案例导入:(视频)视频主题:今日说法——我的萝卜怎么办视频时长:13分18秒视频内容:1999年7月18日《今日说法》播出过一期节目《我的萝卜怎么办》, 对发生在山东日照的一桩案例作了报道一伙歹徒在街头行凶, 巡警及时赶到, 歹徒夺路逃进居民刘崇汉家院内, 搏斗中, 歹徒被制服, 但院内的一小片萝卜地却被糟踏得一片狼藉。
刘崇汉向公安局提出索赔要求,一时舆论大哗。
除遭到社会上大多数人谴责外, 其本人被单位处分、停职, 最后, 他自己也由衷地感叹“这事小啊, 就那么几个萝卜”。
大学生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维护法律的权威
大学生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维护法律的权威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是大学生学习、实践和维护法律权威的主要方式,既是学习社会主义法制又是学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基本方法论。
法治思维是大学生当誓就职以来学习思想、掌握规律、开展实践的重要依据,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理论素养,还要培养法治精神和责任感。
为了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应注重落实非正规教育、实施规范教育和进行综合教育的培养措施。
首先,要加强非正规教育,拓展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观。
法治观是培养法治思维的基础,因此要发挥国家法律教育和大学法律教育权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观,关注大学生的法治意识,让大学生接受法治的观念,引导他们保持仁慈的心态,在违法行为的时候有信心拒绝和抵御,严格遵守和维护法律。
其次,要坚持规范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加强大学生认识和理解法律、遵守法律,坚决反对一切违法犯罪行为,充分了解社会主义法规,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加深对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法律法规的理解,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正确应用法律,在公共场合充分了解法律知识,建立守法观念,坚决抵制违法犯罪行为。
第三,要坚持综合教育,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素养。
大学生要认真听取人民法院、检察院和其他部门的关于法治的宣讲,多参加法治的相关研讨会,参加当地政府和专家组织的社会主义法治讲座和学术讨论会,多看法律书籍,学习思考社会主义法治中意义深远的历史文化传统。
此外,应当强调心理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加强大学生的法律道德观,解决他们心理问题,将大学生对法治原则和道德要求的认识融入到心灵品格中,开发他们的想象,激励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的获得和使用。
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副本
法律权威-基本含义
法律权威就是指法律在整个社会 调整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 居于主导地位,一切国家及社会 行为均需以法律为依据,法是唯 一的权威。美国著名的启蒙思想 家潘恩指出:“在专制政府中, 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 国家中,法律便应该成为国王。”
维护社会主义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三、努力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当今中国,法治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治国 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中国建设,对国家富强、 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具有重大意义。大学生要 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律观念, 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养成心中有法、 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 盾靠法的好习惯,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社 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护者
自觉树立社会 主义法治观念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 人民治理国家的基 本方略,坚持党的 领导是社会主义法 治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
有赖于国家的努力
有赖于公民个人的努力
从国家角度来说,应 当采取有效措施消除 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 威的因素
从个人角度来说,应 当通过各种方式努力 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 威
尊重法律权威的意义
1.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治思维的 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2.尊重法律权威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极为重要。
3.尊重法律权威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权利的 基本途径。
4.尊重法律权威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第六章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最新)
坚持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重
服务大局
党的领导
三、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关系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思想的关系
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服务大局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 无罪推定(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又可称为无罪类推,简单地说是指 任何人在未经依法判决有罪之前,应视 其无罪。除以上内容外,无罪推定还包 括:被告人不负有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 ,被告人提供证明有利于自己的证据的 行为是行使辩护权的行为,不能因为被 告人没有或不能证明自己无罪而认定被 告人有罪。
• 从佘祥林案到赵作海到张辉、张 高平案给我们的反思并非仅仅是 冤狱、国家赔偿,更重要的是唤 起人们对法律程序的重视。
正当程序
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 方式加以实现。——法谚
没有程序的正义就没有实体的正义。——法谚 程序先于权利。——法谚 程序是法治和恣意而治的分水岭。——法谚
法律思维是排除个 人主观的感情,依 循法律逻辑,合理 地从法律之立场, 去思考问题、处理 问题的思维方式。 ——(台湾)王泽鉴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清华大学大学生伤熊事件
刘海洋,男,1980年出生于北京海淀区, 共青团员,自幼在北京上学, 1998 年考入清华 大学电机系,学校保送研究生。曾于2002年1月 29日和2月23日,先后两次分别将事先准备的氢 氧化钠 (俗称“火碱”)溶液、硫酸溶液,向北 京动物园熊山上的黑熊、棕熊展区的黑熊和棕 熊进行投喂、倾倒,致使三只黑熊、两只棕熊( 均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给北京动物园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 以德治国背后的逻辑是干预与制造服从能带来安定 ,而天道的德行告诉我们,只要不干预与自由和宽 容才能带来持久的安定。道德是靠自律来是实现的 ,而不能靠齐,靠导。如果靠政治权力来强行整齐 划一,用刑法来校正人的道德行为,其结果是政教 合一。道德主要属于精神家园,在西方,“上帝的 事情归上帝,凯撒的事情归凯撒”,这样即使不是 政教分离,也是政教分工。而“以德治国”或者“ 道德立国”恰恰是搞错了角色,世俗统治者扮演了 宗教组织的角色,变成了政教合一。道德要求人要 高尚,不要为恶,但是,谁都不能强制别人高尚, 只能防止别人为恶。
坚持法治思维,法治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坚持法治思维,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一、法治思维的重要性1.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律为依据来进行思考和决策的一种思维方式。
法治思维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它体现了尊重法律、遵守法规的社会文明和行为规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法治思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法治思维成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
3. 法治思维是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的重要保障。
法治思维强调依法行政,能有效防止和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二、提高法治意识的必要性1. 提高法治意识是指树立尊重法律、遵守法规的理念和意识。
提高法治意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具有重要作用。
2. 提高法治意识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提高法治意识能够使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3. 提高法治意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法治意识水平,只有提高法治意识,社会才能更加文明、和谐。
三、加强依法行政能力的重要性1. 依法行政是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和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行为。
加强依法行政能力,不仅是政府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法治国家的重要保障。
2. 加强依法行政能力是现代政府的生存之道。
现代政府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取得长足的进步,必须依法行政,健全法治机制,提高法治能力。
3. 加强依法行政能力是实现政府良好形象的需要。
政府必须强化依法行政观念,增强依法行政能力,才能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加强法治思维、法治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的对策1.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树立法治意识。
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使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和法治权威。
2. 健全法治机制,强化法治体系。
建立健全法治机制,强化法治体系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法治的全面实施。
2017考研政治精讲精做答案之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D【考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解析】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故本题选D。
2.【答案】C【考点】法律思维的基本内容【解析】救济公平是指为权利受到侵害或处于弱势地位的公民提供的救济公平。
救济公平包括:司法救济公平,行政救济公平,社会救济公平。
故C不属于救济公平,本题正确答案为C。
3.【答案】B【考点】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解析】ABCD都是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由题干中“杜绝权力任性、避免权力滥用”可以看出这是要求各级执法者树立权力制约的思维,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只有依法对权力的配置和运行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才能防止权力私用、权力滥用和权力腐败。
故正确答案为B。
4.【答案】A【考点】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解析】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救济。
宪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前提和基础。
立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重要条件。
行政保护是人权保障的关键环节。
司法救济是人权保障的最后防线。
故A项符合题意。
5.【答案】C【考点】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解析】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救济。
宪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前提和基础。
立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重要条件。
行政保护是人权保障的关键环节。
司法救济是人权保障的最后防线。
故C项符合题意。
6.【答案】D【考点】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解析】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救济。
宪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前提和基础。
立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重要条件。
行政保护是人权保障的关键环节。
司法救济是人权保障的最后防线。
故D项符合题意。
7.【答案】D【考点】法治思维的特征【解析】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不在于有没有法律或者法律的多寡与好坏,而在于最高的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
加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决策的能力
加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决策的能
力
加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决策的能力,对于规范决策过程、保障决策合法性、提高决策科学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几点加强能力的建议:
1.深入学习法律法规:加强对国家法律法规的学习,理解法律条文的含义和适用范围,掌握法律的目的和原则,对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进行全面研究。
2.开展法律培训:通过参加法律培训班、研讨会等方式,不断提升法律知识和法治思维,了解最新的法律动态和司法解释,提高解决问题的法律思维能力。
3.建立合法决策机制:建立合法决策的机制和标准,明确权责、程序和监督等方面的规定,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4.加强团队建设:组建专业化、多学科、多层次的决策团队,吸
纳法律专家和法律顾问等人士,为决策提供法律意见和法律风险评估,减少决策中可能出现的法律漏洞。
5.强化法律意识教育:加强法律意识教育,培养决策者依法行事
的观念,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提高对法治的尊重和信任,防
止决策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和纠纷。
6.积极借鉴国际法治经验:学习国际法治经验,借鉴发达国家在
决策过程中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的决策水
平和能力。
通过加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决策的能力,可以有效规
范决策行为,提高决策科学性和公正性,提升决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当今中国,法治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法治中国建设,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具有重大意义。
大学生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养成心中有法、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一个人的法治观念,是从事法治实践和其他社会活动的思想基础。
法治观念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并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
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必须积极投身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关心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要在这一进程中牢固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自觉性。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性质和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
它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三个方面的核心要义。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法治都是与特定的政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要深刻认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内在统一性,不能把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对立起来。
一方面,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法治建设各领域的工作,确保党的意志贯彻到法治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具体实践中。
另一方面,要切实改善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法治建设的水平,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从严治党。
法治思维名词解释
法治思维名词解释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为思维方式和行动指导的一种思维模式。
它强调依法行事,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将法律规范作为行动的准则。
下面详细解释法治思维的含义和特征。
首先,法治思维强调依法行事。
依法行事是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指的是所有行为都要遵循法律的规定。
法治思维要求个人和组织在行动之前首先要熟悉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在行为中充分考虑法律的限制和要求,不违反法律的规定。
其次,法治思维注重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
尊重法律权威是法治的重要原则之一,意味着个人和组织都要尊重法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认可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法治思维要求人们理解和支持法律的意义和价值,不以自己的意志和利益挑战法律权威,同时积极参与维护和推动法律的执行。
再次,法治思维将法律规范作为行动的准则。
法治思维要求个人和组织在决策和行动中将法律规范作为主要的参考和考量因素,将合法性、公正性和合理性作为判断标准。
在面对冲突和争议时,法治思维要求将争议交由法律来解决,通过法律程序和法律规则来维护公平正义。
最后,法治思维强调关注法治的全面发展和巩固。
法治思维要求个人和组织关注法治的全面性,即法规的完善性、可操作性和公正性。
它强调法律的及时跟进和修订,将法治的理念和原则贯彻到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中。
法治思维也要求保护和巩固法治的成果,通过法律宣传教育、法律援助等手段,加强法治观念的普及和法律信仰的培养。
总之,法治思维是以法治为思维方式和行动指导的一种思维模式。
它强调依法行事、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将法律规范作为行动的准则,关注法治的全面发展和巩固。
法治思维的提出和实践对于保障法治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第十一专题思修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价值
法治思维 强调集中社会大众 的意志进行决策和 判断,是一种“多 数人之治”的思维
人治思维 少数个人的集权专断
2.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第一,法律至上。 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 第二,权力制约。 权力与职权。权力与权利的关系。权力与腐败。 第三,公平正义。 第四,人权保障。 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 保障和司法救济。 第五,程序正当。 实体正当与程序正当。
3. 第一,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第二,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第三,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基本方 略,法治具有根本性、决定性和统一性,它强调 对任何人都一律平等,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 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以德治国就是通过 在全社会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 主义道德,对不同人群提出有针对性的道德要求。
四、当代大学生要依法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
1.法律权利和义务 (1)法律权利的概念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权利观认为,权利就是一定的社会物 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行为自由,是法律允许权利 人为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义务人所保证实 现的法律手段。 法律权利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 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 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第二, 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 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法律义务具有四个特点: 第一,法律义务是历史的。 第二,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 第三,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 第四,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 (3)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依 存,互利共赢。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 务的权利。每个人既是享受各种法律权利的主体, 又是承担各种法律义务的主体。法律权利与法律 义务平等,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是社会公平 正义的重要方面。
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
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 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 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一)讨论:法治与法制、法治与人治、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法治,又称法律的统治,是与“人治”相对应的一种治国方法。
法治就是已经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 而大家服从的法律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法治的两个核心要素:制约国家权力的滥用、 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 法治的配套环境,是与法治理想相适应的政 治、经济、文化系统。一般来说,现代法治 要求实施民主政治,实行市场经济,以及要 求个人同时对自己和社会负责的文化。
柯克法官:不错,陛下具备伟大的天赋和渊博的学识。 但是陛下并没有研读英格兰领地的各种法规。涉及臣民 的生命、继承、所有物或金钱等的诉讼的决定,不是根 据自然理性,而是根据有关法的技术理性和判断。
詹姆斯一世:如此则国王被置于法律之下,汝等的主张 应当以叛逆罪论处!
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的特点。
体现原 体现等级与特权原则
则
体现平等原则
亚里土多德首次系统论证了法治相对于人治的优越: 若要求由法律来统治,
即是说要求由神祗和理智来统治; 若要求由一个个人来统治, 便无异于引狼入室。
因为人类的情欲如同野兽,虽至圣大贤 也会让强烈的情感引入歧途。 惟法律拥有理智而免除情欲。
法治与法制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司法部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与法治思维
司法部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与法治思维司法部工作人员是执法者和裁判者,他们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对于维护司法公正、保障国家法律权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司法部工作人员的角度探讨他们对于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理解和应用。
一、法治观念的内涵和重要性法治观念是指司法部工作人员对法治的基本认知和理解。
具体来说,法治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至上:法治观念强调法律的权威和至高地位,法律是治理社会和约束行为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规范。
司法部工作人员必须坚持依法行事,以法律为准绳,严格执行法律,不懈追求法律公正。
2. 公正与公平:法治观念要求司法部工作人员在执法和裁判过程中做到公正、公平,不受贪污腐败、人情熟络等非法因素的干扰。
司法部工作人员应该客观中立,不偏不倚地处理案件,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 权责平衡:法治观念认为权力是有边界的,司法部工作人员必须清楚自己的权力范围,遵守法定程序,尊重当事人的权益,同时也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司法公正和效率。
4. 依法行政:法治观念强调行政行为要符合法律规定,不得超越法律的限制。
司法部工作人员应该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摒弃任性执法、乱用职权的行为,做到依法行事,依法办事。
法治观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司法部工作人员,只有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才能在实践中遵循法律规定,公正行使职权,为社会提供公正的司法服务。
二、法治思维在司法部工作中的应用法治思维是指司法部工作人员在法律实践中采取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它体现了司法部工作人员依法办事、规范执法的要求。
下面介绍一些法治思维在司法部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1. 法律意识:司法部工作人员应该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时刻将法律作为工作的基础,严格执行法律,并将法律适用于具体案件中,确保法律的执行和效力。
2. 规范操作:法治思维要求司法部工作人员在执法活动中遵循法律程序和操作规范,不得任意扩大自己的权力,不得违法乱纪。
司法部工作人员应该进行规范操作,确保执法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法治思维的四个特征
法治思维的四个特征
法治思维的四个特征包括:
1. 法律意识:法治思维强调个人和社会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和法律对于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作用。
2. 法治观念:法治思维提倡尊重和保护法律权威,认为法律应该是治理社会的基础和准则,个体和机构应该在法律框架下行使权力和承担责任。
3. 法律素养:法治思维注重个体和社会对法律知识和法律原则的了解和理解,具备遵守法律的能力,并能够运用法律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4. 法治行为:法治思维强调个体和组织在行动中遵循法律和道德原则,依法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主动维护和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公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治观念、法治思维与法律权威【复习提示】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法治观念的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三要义、法治思维的含义和特征、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理解;易考选择题)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
它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三个方面的核心要义。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三要义】(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考点: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保证】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法治都是与特定的政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考点: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道路问题关系全局、决定成败。
全面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正确与否、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考点: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没有科学的法治理论就不可能取得法治中国建设的成功。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考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治国方略。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法治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价值追求。
全面依法治国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时代的呼唤。
3.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考点:正确认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1)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对国家和社会治理而言,法治和德治都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
(2)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法治和德治对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作用,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也都具有必须遵守的性质,但约束作用的内在要求和表现形式不同,行为人违反两种规范以后承担的后果也不相同。
(3)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法治和德治的实现方式和实施载体不同。
4.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1)深刻认识宪法实施和依宪治国的重大意义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大法,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的根本活动准则。
加强宪法实施,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共同责任和历史使命。
(2)全面实施宪法的基本要求【考点:全面实施宪法的基本要求】一要在全社会树立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
要充分利用每年12月4日这一法律规定的国家宪法日,普及宪法知识。
二要加强宪法实施。
宪法实施是所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通过行使建议权和意见权,主动提供意见建议,积极参与国家管理。
三要加强宪法实施,要坚持党的依宪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尊重宪法、学习宪法、执行宪法和维护宪法,并带头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做宪法实施的表率。
(3)准确把握宪法实施的正确方向加强宪法实施,坚持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要注意与西方国家宪政划清界限。
西方国家实行的宪政,是建立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法律制度基础上的,是根据西方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确立和不断发展的,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实行多党制,主要表现为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二是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三是实行议会民主,主要表现为两院制;四是实行军队国家化;五是强调司法独立,等等。
这种宪政制度不适合我国国情,决不允许把我国的宪法实施与西方国家的宪政混为一谈。
二、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理解;易考选择题)1.法治思维的含义和特征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规则和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考点:法治思维的含义】法治思维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平、正义、自由、民主、人权等人类社会的美好价值,是一种正当性思维;第二,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第三,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最可靠的逻辑思维;第四,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无论是对事物及其现象的分析与综合,还是对不同对象的比较与分类,抑或对结论的概括与抽象,都是以理性方式来完成的,经得起法律的检验,也经得起事实的检验。
因此,法治思维是一种融法律的价值属性和工具理性于一体的特殊的高级法律意识。
培养法治思维,必须抛弃人治思维。
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依据上,法治思维认为国家的法律是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
二是在方式上,法治思维以一般性、普遍性的平等对待方式调节社会关系。
三是在价值上,法治思维强调集中社会大众的意志来进行决策和判断。
四是在标准上,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不在于有没有法律或者法律的多寡与好坏,而在于最高的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
2.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考点: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法治思维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和规则意识两个方面,价值取向是指个人如何看待和对待法律,规则意识是指个人如何用法律看待和对待自己。
一般来讲,法治思维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正当程序等内容。
(1)法律至上。
法律至上是指在国家或社会的所有规范中,法律是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的规范。
(2)权力制约。
权力制约是指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规制和约束,也就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法律是约束权力最大的“笼子”,具有制约公权力的重要功能。
(3)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指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平等分配和占有。
一般来讲,公平正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
权利公平包括三重含义:一是权利主体平等,国家对每个公民“不偏袒”、“非歧视”;二是享有的权利,特别是基本权利平等;三是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
(4)人权保障。
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保障。
宪法保障是人权保障的前提和基础。
(5)正当程序。
做一件事情,往往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只有按照程序做,才能防止主观任性、无序混乱。
3.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考点: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主要有:(1)学习法律知识。
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治思维的前提。
(2)掌握法律方法。
法律方法是人们按照法治的要求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
法律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正确理解法律的方法,包括理解法律条文的含义、内容和精神等;二是正确运用法律的方法,法律是调整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规范,涉及的专门领域和专业问题较多,法律本身也是一门专业学科,因此,了解和掌握理解和运用法律的基本方法,有助于我们培养法治思维。
(3)参与法律实践。
法治思维是在丰富的法治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
脱离法治建设的生动实践,难以养成法治思维方式。
(4)养成依法办事习惯。
法治思维是一种习惯性思维,与长期自觉养成的生活习惯很有关系。
法治思维是现代社会成员都必须具备的一种思维,与公民的专业和职业没有关系。
缺乏法治思维的人做事情就可能违法。
大学时代要着力培养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养成自觉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积极参与和支持法治中国建设。
三、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理解;易考选择题)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
1.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法律有无权威,取决于四个基本要素:一是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起主导地位和决定作用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二是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反映客观规律和人类理性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三是法律在实践中的实施程度,在实践中得到严格实施和一体遵循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四是法律被社会成员尊崇或信仰的程度,反映人民共同意愿且为人民真诚信仰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考点:树立法律权威的四个基本要素】法律应当有权威,应当维护法律的权威。
全体社会成员都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不仅是保证法律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和要求,也是保障个人平安幸福的底线和红线。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独特的本质属性和社会作用,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其意义更加重大,对全面依法治国更加必要。
【考点:维护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1)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法律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
树立法律权威,就是树立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
(2)尊重法律权威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
法律权威是国家治理的坚实基础和关键。
(3)尊重法律权威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
我国法律保护和实现的是人民的根本利益。
(4)尊重法律权威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个人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面对如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交通安全与网络安全、生活安全与校园安全等各种风险。
2.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考点: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主要在如下四个方面。
(1)信仰法律。
应当相信法律、信奉法律,树立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牢固观念,增强对法律的信任感、认同感。
(2)遵守法律。
要用实际行动捍卫法律尊严,保障法律实施。
参与社会活动,实施个人行为,都要以法律为依据,不得违反法律规范。
(3)服从法律。
应当拥护法律的规定,接受法律的约束,履行法定的义务,服从依法进行的管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维护法律。
争当法律权威的守望者、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具有良知的护法者。
对违法犯罪行为,要敢于揭露、敢于抵制;坚决克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心态,消除袖手旁观、畏缩不前的恐惧心理,抵制遇事回避、私下了之的惧法现象。